中国电影史小论文
霸王别姬赏析论文
霸王别姬赏析论文摘要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该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赞誉。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形象和宏大的艺术氛围等方面进行赏析,探讨霸王别姬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1. 引言霸王别姬是由导演陈凯歌执导,由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等演员主演的一部电影。
该片于1993年上映,讲述了两位男主角同为京剧演员的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
这部作品在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 剧情赏析霸王别姬以其丰富的多元文化元素和剧情设定,成为了一部充满戏剧性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背景是中国传统京剧戏班的兴衰历程。
影片通过两位主要角色的命运描述了京剧的兴起、黄金时代和走向衰落的历程,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矛盾和困境。
剧情似乎在讲述一个个个体的人生经历,却同时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命运变迁。
3. 人物形象赏析霸王别姬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出色,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程蝶衣是一个温柔、善良的男子,他对京剧有着执着的热情,同时也承受了爱情和性别角色的重重压力。
段小楼则是一个复杂而有魅力的角色,他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他们的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的深思。
4. 艺术氛围赏析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霓虹灯光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创造出了宏大的视觉冲击力。
场景的切换和服装的设计都展现出了导演对细节的精心雕琢。
此外,电影中京剧的表演和音乐也成为了影片的亮点,极大地增强了整个故事的艺术观赏性。
5. 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霸王别姬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中国本土赢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该片通过独特的故事和艺术形式,呈现了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命运之理,引发观众共鸣。
同时,它也为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民族电影详细内容分析论文
民族电影详细内容分析论文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电影也在不断提高着自身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而民族电影则是其中一种拥有着独特地位的电影类型。
本文将从影片类型、制作技艺方面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民族电影。
一、影片类型民族电影可以大致分为历史战争类、民族风情类、生活现实题材类、革命传统题材类、爱情题材等多种类型。
这些类型大部分以中国历史及伟大文化、文艺名著、民俗风情、乡村生活、社会问题、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等题材为素材,并力图用中国式的语言、视觉表现形式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审美价值观来实现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战争类是一种比较重视忠实性和真实性的影片类型,这类影片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还原力非常强,常常以抗战、解放等事件为主题。
例如《晋阳城》、《血战台儿庄》等影片,都是以当时的历史事件为蓝本。
民族风情类是一种描绘人文风情的影片类型,这类影片关注的是中国民族本身的特殊性和独特性,通常会选取中国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胜和民俗风情等元素,旨在展示中国文化的美感和独特性。
例如《卧虎藏龙》、《大话西游》等影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和情节。
生活现实题材类是以社会问题为基础,纪实地反映当代社会的生存现状和人们的情感、品格等。
例如《海洋天堂》、《太阳照常升起》等影片,通过剪影和纪实拍摄等手法,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需要社会关怀和幸福生活的愿望。
革命传统题材类是一种通过革命战争题材将精神建立在国家民族意识上,表现出意志力和节爱精神等价值观,警示现代人要时时牢记祖国的恢复和发展的艰难历程。
例如《智取威虎山》、《巴黎的中国女儿》等影片,都是以革命战争题材为蓝本。
二、制作技艺方面制作技术是电影的骨架,决定了电影是否成功,制作技术水平也是判断一部电影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民族电影无疑也是被多方面认为是技术难度高的电影类型之一,其拥有的高难度制作技术主要包括运用30度角度的拍摄技术、变焦镜头技术以及走向现实和复杂情节拍摄技巧等。
《2024年电影《霸王别姬》的悲剧美学分析》范文
《电影《霸王别姬》的悲剧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霸王别姬》是一部以京剧为背景的经典影片,以其深刻的情感、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悲剧美学而闻名。
本篇论文将对该电影的悲剧美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二、电影概述《霸王别姬》以京剧为载体,讲述了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在京剧舞台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
电影通过展现他们之间的师徒情、友情、爱情以及命运的无常,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三、悲剧美学的表现手法1. 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程蝶衣的柔情与坚韧,段小楼的英勇与无奈,以及程蝶衣与菊仙之间的爱情纠葛,都让观众为之动容。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得电影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2. 情节安排电影的情节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现实与舞台的交织,展现了人物命运的起伏。
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冲突和戏剧性转折,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和期待。
3. 视听语言电影的视听语言独特而富有韵律感,通过画面、音乐、音效等手段,将情感和氛围传递给观众。
如程蝶衣在舞台上表演《霸王别姬》时,画面与音乐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悲壮而凄美的氛围。
四、情感表达与艺术价值1. 情感表达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程蝶衣与段小楼之间的师徒情、友情、爱情以及命运的无常,都让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电影还通过现实与舞台的对比,探讨了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挣扎。
2. 艺术价值《霸王别姬》作为一部经典影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还通过独特的悲剧美学,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五、结论综上所述,《霸王别姬》是一部具有独特悲剧美学的经典影片。
它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视听语言等手段,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同时,它还通过对师徒情、友情、爱情以及命运的无常的探讨,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高中议论文《中国电影》800字(共11页PPT)
高中议论文《中国电影》
人们期待《赤壁》就像奶奶
媳妇 期待
生孙子一样。《赤壁》
在这样的期待下横空出世。在中国
大地很快掀起了大风浪。如果
在国外,估计波澜不惊。但是看到
大陆的反应,他们也就跟着反应
了一下。表现还可以。看着追求它的
中国电影
高中议论文 800字
由于本文堪称长江的哥哥尼罗河。
所以本文就分段。就像跆拳到 中的黑带白带紫外线彩 色带一样。我看电影的次数 人们 是比较少的,比长江流域的 看日全食的次数要多那么一点。 我相信由于数量原因会影响我 观点的广度,但因为个人原因,
观点也不至于敷浅。
关键词:分段,跆拳,黑带,白带,
力量 人浩浩荡荡,一股无形的
决
方向 定了我的
:一睹《赤壁》之
芳容。
关键词:人们,赤壁,奶奶,媳妇,
大地,风浪,大陆,力量,பைடு நூலகம்向,芳容, 期待,掀起,估计,看到,跟着,表现, 看着,追求,决定。
高中议论文《中国电影》
看看那经典的历史现代人
如何上演。 不知道是不是我在晚上看的。那
画面总给人阴暗潮湿的感觉。
高中议论文《中国电影》
有点 每次他都
自命不凡,而无数
事实证明,也只是自命不凡。
不知是不是人们觉得《赤
壁》的出生来之不易,所以就特别
身价 关照。以至它的
还很不错。
父母 又不知是不是生赤壁的
早就
蓄谋已久,全然不顾计划生育这一
政策,准备再生一个,还是因为
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钱有吸引
力,所以就再生。
关键词:有点,人们,赤壁,身价,
中国娱乐行业发展历史论文
中国娱乐行业发展历史论文中国娱乐行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戏曲、舞蹈和杂技等形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娱乐行业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古代的戏曲艺术是中国娱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在中国大受欢迎。
而在宋代,杂技表演也逐渐成为一种受人喜爱的娱乐方式。
在明清时期,曲艺和评书等形式的文艺也开始流行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娱乐行业也随之发展。
20世纪初,电影开始在中国兴起,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产业逐渐成长,中国的电影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此外,电视和广播等媒体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的重要方式。
20世纪末,中国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娱乐产业也蓬勃发展。
诸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的娱乐内容,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互联网娱乐产业成为中国娱乐行业的新生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娱乐行业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从传统的戏曲艺术到现代的电影、电视和互联网娱乐产业,每一次变革都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娱乐方式。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娱乐行业将会继续蓬勃发展。
中国娱乐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娱乐消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因此,娱乐产业成为了一个吸引着资本和人才的热门行业。
同时,文化产业的崛起也为中国娱乐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对娱乐行业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娱乐行业也在与国际市场接轨,吸引更多的国际文化和娱乐元素,不断丰富着中国娱乐产业的多样性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中国娱乐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盗版和侵权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个别娱乐内容的低俗化、娱乐明星的道德问题等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因此,需要行业、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影视鉴赏论文——《鬼子来了》
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表述手段的艺术种类,所以,鉴赏影视作品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全面地领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影视艺术发展史(地位阶段)《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他本人最喜欢的电影作品。
该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2000年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
《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来了》是一部真正的爱国主义电影,但它爱的并非“朕即国家”的专制帝国,而是“我就是我”的自由国度。
它告诉观众,“鬼子”决不是外来的,“鬼子”就在中国人心中,“鬼子”就在中国的土地上。
只要心里没鬼,外鬼就无法作祟。
二、影视制作:编,导,摄,美,演影片风格:“再悲剧中也会有喜剧成分”,《鬼子来了》杂糅了很多悲喜剧的风格,借了军乐交响乐得主旋律反复出现的效果。
例片中“我一手一个,掐把死俩……”开始是说偷汉子的媳妇,后面是指日本鬼子,最后竟然是他这个身体残障的老人成为唯一反抗日本人的人。
这种表现手法具有现代西方戏剧荒诞的风格。
主题复杂和多指向性——人性与兽性的矛盾:把一段魔鬼华的日本鬼子放到了人性的角度下分析,使日本鬼子也有了性格的丰满,有残忍也有怕死的、懦弱的一面。
表现了日本鬼子人性的一面,尤其是野野村天天给村里的孩子吃糖。
没有和村民冲突。
而最后的爆发是军官的暗示和挑拨。
因受刺激而发疯杀了最喜欢的小孩,刻画了立体丰满具有人性,内心审视的野野村可能也是“反动”的一部分。
导演的视觉超越了民族恩怨,从人性的角度看战争,村民不愿惨害自己和别人的生命而正是这种善良引来了字后的杀身之祸。
人文角度来看,人和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得善待他人,但他认为了他们的生存而不让我生存。
人身上是人性和兽性共同存在的,人要善良就是人性战胜兽性,所以行为都应以生命的尊重为准则,马大三他们的善良在战争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也正是其表现的人性。
【最新精选】辛亥革命电影鉴赏(论文)
对《辛亥革命》感想及启发《辛亥革命》作为新中国建立62周年的贺岁片,是由全国政协办公厅支持拍摄,是《建国大业》编剧王兴东、陈宝光的又一部力作,同时是中国大陆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筹拍的献礼片。
《辛亥革命》讲的是孙中山所领导的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它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开拓了道路。
孙中山虽然经历了革命事业的许多挫折,但是他愈挫愈奋,与时俱进,其思想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他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而献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他站在时代的潮头,在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亲手描绘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
他的思想和实践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
他是一面时代的旗帜。
他的业绩得到了全人类的广泛认同。
《辛亥革命》一片,重在体现历史精神。
“重”,决定了作者的态度,“精神”,决定了电影的品质,《辛亥革命》的不同凡响,恰在于这一字一词,也正是因为作者们致力表达的“精神”“重”:牺牲、奋斗、历史担当……才使得这部影片具备了真气与灵魂。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
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进步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中国电影史论文
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电影史论文目论中国动作电影的风格演变学生姓名201210530115电子商务电商(一)班【二0—四年六月】论中国动作电影风格演变【摘要】上世纪二十年代,以《火烧红莲寺》等影片为代表,中国的动作电影诞生了,至今已经过了八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动作电影八十年的演变中,动作电影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中国动作电影在历史环境下做出的自我调整,也是不同的文化思想对动作电影的动作设计和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对中国前期动作电影的动作风格的转变发展做出一个简单的梳理总结。
【关键词】动作电影风格演变一. 总述中国动作电影的风格历史流变从时间阶段和特征来看,我们主要将中国动作电影的发展分为了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火烧红莲寺》等为代表的以上海为基地的第一次武侠电影热潮,这一阶段的动作电影的动作风格一是取自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而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流行的神奇志怪类的电影在动作风格上则基本摆脱了传统戏曲的套路化的动作风格,采用了众多夸张玄幻的动作设计,这样的动作设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免显得有些超前,但这样的动作设计是有它特殊的历史原因和背景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七十年代初以张彻和胡金铨为代表的传统武侠电影,这一阶段的武侠电影的取材有两大来源,一是以梁羽生和金庸为代表的武侠电影,一是历史事件的改变,前者的作品甚多,而后者的代表作最为典型的就是张彻的《刺马》,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动作风格依然是传统的套路式的,没有过多的技术处理;第三阶段则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讲究武术竞技风格的武打风格的功夫片成为了主流,这一时期的刘家良是武术竞技的风格的代表动作导演,而同一时期大陆也开始了武侠电影的创作,采用专业武术人员出演电影反对花拳绣腿,依然讲究的是真实的武打风格;而到了第四阶段则是20世纪80 年代后伴随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呈现出的多元化的动作电影时代,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这一阶段动作电影摆脱了单一的武侠电影的桎梏,向着警匪等多种类型片发展,这一时期的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影星代表了这个多姿多彩的阶段不同的武术动作风格,而徐克刘伟强吴宇森等导演则诠释者导演在动作电影中的自我风格,程小东袁和平元奎等一大批香港优秀的动作导演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动作设计风格,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香港动作电影最鼎盛的阶段,同时也是香港电影最鼎盛的阶段;第五阶段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两岸三地的电影带领着中国动作电影进入了大片时代,这一时期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都投入了动作电影的拍摄之中,拍摄出了《卧虎藏龙》《英雄》《天地英雄》等影片,而香港的动作电影走出了对武侠电影的依赖,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动作电影对不再单纯的依赖动作,在利用技术简化武术动作的同时加深了对影片意境和故事性的探索,武术动作不再是动作电影主打,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电影主题的点缀和叙述工具。
中国电影史论文
中国电影史姓名:班级:学号:论述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结合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三位导演其中一位的影视作品来谈谈你对其电影的主题、结构、人物、台词、配乐有怎样的理解,构思一下中国电影今后应该朝着什么样的道路发展,才能在世界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
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中国第六代导演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中国电影史论文 (2)
一、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从成就上来说,他们开天辟地并尚未被超越。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健中、黄建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属于这个群体。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开始获得国际认可也是从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开始的。
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这三大奖项,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中国导演最辉煌的一代。
从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札撒》,1988年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的轰动问世,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第一部获得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到之后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两度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五代导演包揽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完成了华语影坛一大壮举。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让张艺谋获得了人生最高成就之一。
当下最有名望和实力的一大批演员,不论男女,不论出生,不论走的是什么路线,不论国际知名度还是国内接受度,他们的成名也都与第五代的导演们密不可分;从巩俐到周冬雨,从李保田到王宝强。
二、第五代导演身上最明显的也是最不可磨灭的时代特征就是他们都是生长在文革下,成长于80年代,扬名于90后。
具体说来就是引领了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的大合唱,推送中国电影走上了世界舞台,促成了中国电影完成了市场化转型。
三、“第五代”导演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大多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张艺谋1968至1971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
1971至1978年在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
1978年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陈凯歌中学就读于北京四中。
1970年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
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田壮壮曾亲眼目睹父母被红卫兵批斗,从此他将自己埋在书堆中消磨时光,1968年壮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毕业后赴吉林镇赉县插队劳动。
霸王别姬 毕业论文
霸王别姬毕业论文概述《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和认可,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从电影未拍摄之前的背景、电影内容和影响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霸王别姬》的重要性。
一、电影背景介绍《霸王别姬》的背景是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影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
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极端政治运动的时期,电影审查也非常严格,发生了许多政治斗争的事件,对于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电影内容分析1.情节梗概《霸王别姬》是一部以京剧戏曲文化为基础,展现了两位京剧演员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爱恨情仇。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的人生和事业发生了很多变故,而最终因为上百场追剧、饰演女角、戏外爱恋等因素的交织,程蝶衣在舞台上痛哭着演出《霸王别姬》男主角项羽,段小楼则在台下流泪观看,随后两人分手。
此后,他们都回到自己的故乡生活,然而他们的身份、事业和人生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后,他们在旧影院的重逢,程蝶衣为段小楼演出了《霸王别姬》的夫人行,随后程蝶衣走出影院,面对的依然是深夜、沉默、孤单……2.文化价值《霸王别姬》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该片中,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经典传统艺术形式。
同时,影片也为后来的一些甚至是国际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性的问题。
三、电影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1.原创性《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中第一部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轨、并具备原创性和独立思考的作品。
在影片革新了叙事语言和风格的同时,也揭示了文革、政治和国家的进展对文化和艺术产生的冲击。
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电影,更是介入了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议题。
这也是《霸王别姬》成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2.对电影市场的影响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市场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国产青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论文
国产青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论文近几年,国产青春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特别重视市场运作,并在契合观众审美情趣、整合各种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国产青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国产青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全文如下:摘要:自2013年来,中国银幕骤然兴起了一股“青春片热”,其“以小博大”的可观票房业绩令世人瞩目,但其创作得失也引发媒体和学术界的种种争议。
本文意在分析我国当代国产青春电影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方向,同时也对当下的国产青春电影中同质化趋势严重,无病呻吟价值观偏离的错误方向提出批评。
为当代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发展的道路,为广大电影观众呼吁创作他们所真正追求的青春记忆。
一、国产青春电影火爆银屏青春电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网络电影《老男孩》,那是典型的青春怀旧片,口碑也不错,但真正引爆青春题材的还是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7亿多票房至今没被超越。
但是,《致青春》之后青春片就陷入了“叫座不叫好”的怪圈。
近期涌现出的《何以笙箫默》和《左耳》等片,也是迎来了一边倒的差评,一边是口碑差,一边是有观众有票房,呈现出经纬分明的“两极现象”。
在全世界范围内,青春电影都是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
国产青春电影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也绝非偶然,青春电影误打误撞地尊重与抚慰了市场饥渴已久的热切需求。
再加上影片制作团队综合的市场化营销手段,当红影星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以及电影院线全天排片的大力支持,青春爱情片自然大放异彩。
青春片意外的商业成功,让诸多片商看到了商机,一哄而入,只为能在这一波青春热潮中分一杯羹。
拍摄国产青春片本身无可厚非,这一题材也适时弥补了国内青春类型电影令人遗憾的空白。
然而,一时间“贩卖青春”的电影太多,其艺术水平却不免让人心忧。
有的影片内容同质化、表现手法低劣、缺乏思想性等。
二、国产青春电影的趋同化现象严重2.1缺乏新意,青春片变怀旧片国产青春电影扎堆之际,“青年人怀旧”忽然变成了一种令人关注的现象。
长津湖历史小论文
长津湖历史小论文战争电影巨制《长津湖》在万众期盼中终于登上了大银幕。
特殊的题材、创纪录的投资、超强的创作阵容,都预示着这将是一部史无前例的重磅影片。
该片的票房预售、想看指数均在同档期影片中排名第一且遥遥领先,必将在国庆档期掀起全国观众的观影热潮。
《长津湖》的上映也将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推到了新的高点。
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仅21部。
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的电影在内,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在短短两年内已达12部之多。
抗美援朝题材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作为第一部表现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长津湖》填补了一个题材空白。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凭借钢铁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击败了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打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国威军威,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
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首登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长津湖》的史诗性叙事实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一次重要突破。
该片在同题材创作中首次采用了全景式、文献式的“正史化”叙事方式,建构了由决策指挥的高层视点、基层连队的微观视点以及美军的他者视点“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从作战决策至长津湖战役这一段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历史。
影片尝试以客观、理性的方式回顾历史,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胜利的必然性,反映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高度文化自信。
该片也是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英雄主义叙事。
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主人公伍氏兄弟前赴后继奔赴战场,与雷公、余从戎、平河等战友用热血与生命保家卫国,兄弟情、战友情感人至深。
与之呼应的是另一个并行故事:毛岸英向彭德怀主动请缨,毛泽东将儿子送上战场,而岸英最终将热血洒在了异国土地上。
这些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战士们,都是共和国永远铭记的英雄儿女。
长津湖小论文300字
长津湖小论文300字
看了最近刚出的电影《长津湖》,我感慨万分。
七十多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进行一场守护正义的战争。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最英勇的人,最可敬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一道墙,阻隔美帝主义的侵略,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和平与安宁。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
《长津湖》里,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仍旧坚持在抗战的一线,只是因为那保家卫国的决心。
电影中有一幕火车上路过长城的场景,而他们就是长城,用生命筑起长城换来和平。
《长津湖》里,看到美国的飞机轰炸我们最可爱的人,看到我们最可爱的人不到最后不放弃,看到他们用尽一切力量去反抗美军,我抑制不住地哭了。
我在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会是什么样。
所以我们应该一直铭记他们,缅怀他们。
先辈们用鲜血写下的历史,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人们不会忘记,更不敢忘记。
《长津湖》的上映让人们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更多的了解,让人们对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加珍惜。
惟愿硝烟不会再弥漫,和平不会再消逝。
《2024年关于电影《霸王别姬》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范文
《关于电影《霸王别姬》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两个男旦的传奇人生,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关于该电影的研究越来越多,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到文化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本文旨在运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电影《霸王别姬》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可视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电影《霸王别姬》的相关文献、影像资料、剧情内容等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表格、图表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电影官方资料、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
三、可视化分析(一)剧情内容可视化分析通过将电影《霸王别姬》的剧情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如图1所示,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展示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同时,通过人物关系图(图2)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二)角色形象可视化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故事的核心,通过可视化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如图3所示,通过角色形象对比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角色在电影中的形象变化和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感变化曲线图(图4)来展示角色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三)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可视化分析电影《霸王别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通过可视化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如图5所示,通过文化内涵分类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影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和内涵。
而艺术表现分析图(图6)则可以展示电影在表演、音乐、画面等方面的艺术表现。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霸王别姬》的剧情内容、角色形象、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等方面。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电影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推动其传播和推广。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篇一《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一、引言《渔光曲》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佳作,代表着那个时期电影艺术的高度和影响力。
此篇论文将通过深入探讨其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展示这部影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创作背景与主题《渔光曲》的创作背景与主题紧密相连,它以渔村为背景,展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这部电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民的日常生活,从渔船上的劳作到夜晚的宁静,从亲情、友情到爱情,无一不体现了电影的深刻主题——人性的坚韧与美好。
三、创作导向1. 艺术表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界,《渔光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脱颖而出。
影片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通过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真实地再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
同时,影片在色彩运用和音乐配乐上也独具匠心,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2. 时代背景: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电影,《渔光曲》在创作上紧密结合了时代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电影通过渔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和内心世界。
3. 进步思想: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和编剧将进步思想融入其中。
他们通过渔民的勤劳、善良、勇敢等品质,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进步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四、文化意涵《渔光曲》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
首先,电影通过渔民的勤劳、善良等品质,传递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其次,电影通过反映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电影还通过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结论《渔光曲》作为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代表作品,其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甘岭电影毕业论文
上甘岭电影毕业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上甘岭》的分析,探讨了作为一部公共文化产品,如何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具有深刻意义。
该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呈现了军民抗击美军的壮烈场面和青年军人的英勇壮举,充分表现了民族内心的爱国情感和血脉相传的革命烈士精神,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思想性,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上甘岭;电影;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正文: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是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媒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上甘岭》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更加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上甘岭》这部电影的分析,从历史、艺术等多方面探讨其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上甘岭》的历史价值电影《上甘岭》以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在上甘岭作战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刻画了中国军民与美军血战的惨烈场面,展现了人民军队英勇顽强、为民族尊严奋斗到底的精神风貌。
该片通过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以自己的出色表现来守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传达了抗美援朝的历史价值,展现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血性和民族骨气,具有强烈的历史价值。
三、《上甘岭》的文化意义《上甘岭》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上。
该片刻画了人民军队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中华民族崩溃前的英雄主义情怀,传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不屈不挠、勇毅精进”的精神。
此外,《上甘岭》还弘扬了烈士精神和红色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念和忠诚精神。
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合,该片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四、《上甘岭》的艺术价值《上甘岭》在艺术上体现了一定的创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上甘岭》的自然画面给人一种大自然的奇妙之感。
这部电影特别关注场景布置,不少场景都来自于军营或者战斗现场实地考察,使得观众能够在电影中完全沉浸于那个时代和那个历史背景中。
建国大业小论文
建国大业观后感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幸福一代,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共青团员,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只有去了解历史,才会懂得珍惜现在。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我是怀着期待和崇敬的心情看完的,深刻了解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这是一部回归历史,再次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步一步艰辛成立的优秀影视作品,也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让我再次深深感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之不易,让我了解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使我更加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电影是从抗日战争胜利国共首次和谈开始,当时国民党在实力上优于共产党,于是在中国民主同盟领袖张澜的调和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和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在重庆进行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
为了表示诚意,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解放区,但是国民党自恃实力强大,很快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欲图消灭共产党,把各民主党派当成花瓶一样作为民主的摆设,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驱赶民主党派,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如李公朴、闻一多以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国民党暗害。
当然其中这些怀揣着民主信念和救国理想的仁人志士奔走和斗争都让我记忆犹新:闻一多先生那激情澎湃的演讲我想也令很多人难以忘记,,他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他反对内战,呼吁民主:“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李先生赔上了一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正是他心中充满着对李公朴遇害这件事的满腔怒火,才能愤怒如此;冯玉祥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
”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他心中继承的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理想信念,才会对那个反动黑暗的国民党政府失望之极;张澜先生年至古稀一身傲骨,刚正不阿;宋庆龄先生端庄美丽,却是我党危难中最为忠诚的朋友,我想她的这份忠诚并不是针对中国共产党的,而是对于中华民族的忠诚。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33720 以贾樟柯的作品析音乐对电影叙事的推动
电视电影论文以贾樟柯的作品析音乐对电影叙事的推动贾樟柯和他的电影作品概述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特点十分鲜明,那就是始终将目光投向中国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身上,从而使作品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注。
从《小武》发端,到好评如潮的《三峡好人》,再到后来的《海上传奇》和《二十四城记》,贾樟柯一直秉承着自己所特有的创作理念。
他的叙事沉静温润,从来不做出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用纪实性的风格表现出来,然后交给观众去判断。
其作品在国外收获了很多大奖,包含著名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其作品的独特风格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特点也引起了中国电影界的讨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贾樟柯是一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艺术才华横溢的导演,他和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贾樟柯作品中音乐对电影叙事的推动分析(一)利用音乐推动情节发展电影音乐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所起到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衬托和渲染作用,而是广泛融入电影叙事中去,成为影片叙事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樟柯深谙其道,所以将音乐叙事利用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比如《小武》中,有一首叫做《心雨》的歌曲多次出现。
小武和梅梅第一次约会的时候,梅梅让小武唱首歌给自己听,但是害羞的小武却表示自己不会唱歌。
但是在随后的澡堂洗澡中,高兴的小武却哼唱起了这首歌,他十分悠闲地走进澡堂,嘴里哼着《心雨》,然后镜头给了他一个面部的特写,他像是想起了自己曾表示过不会唱歌,随之会心一笑,索性在空旷的澡堂中引吭高歌。
借助于这首歌曲,表明了两个人恋爱关系的确立,从而完成了该阶段的叙事过程。
《三峡好人》中,小马哥作为一个热爱港台电影和流行文化的孩子,给影片带来了多首流行音乐。
两个人交换电话号码的时候,韩三明的手机响起了20世纪80年代末风靡一时的《好人一生平安》,结果被小马哥嘲讽道:“还好人呢,现在奉节一个好人也没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中国电影史这门学科,我对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在课堂的学习中,观看了一些他们之中的优秀作品,例如《霸王别姬》、《红高粱》等。
第五代导演,追寻和建构历史主体性和大写的人的形象,他们执著于民族振兴理想,深刻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性理想,表现为一种五四以来精英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回归和群体主体性的崛起。
他们在影片中表现出对未来时间的积极的肯定、追求和向往。
他们有着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则关注“灰色的人生”的边缘化的生存。
他们的作品表达了生存的孤独、焦虑,凸显自我。
他们在个体影像语言上注重影像本身,具有明显的风格化特色。
第六代则与第五代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
以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为例,谈谈该电影的主题、结构、人物等。
看完《集结号》,我想说集结号故事感人,战争场面震撼,这是中国战争题材影片经典与转型之作。
《集结号》是根据杨金远小说《官司》改编的,情节其实耐人寻味。
全片以连长谷子地(张涵予主演)的视角,讲述了以他带领的47个弟兄,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段悲壮往事。
小分队为协助大部队撤离,死守阵地,牵制敌军,以集结号为撤退信号。
可不料号声未曾响起,全队除谷子地外,皆遭阵亡。
多年后,待男主角经历完朝鲜战争,找到团长的坟墓,遇见司号员,得知上级根本没想吹过集结号,他们所拼命的死守,不过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式的牺牲。
士兵在战争里本就是颗渺小的棋子,丢卒保帅。
当得知当年自己与兄弟不过是充当炮灰,成为战争陪葬品之后,他四处奔波,竭尽全力想帮弟兄们找回“烈士”的称号。
电影的主线就是一个立了功的英雄连长不断的遭受委屈和误解,并想方设法为死去的战士“正名”的过程。
冯小刚在前四十分钟塑造的九连士兵形象真实、亲切、可爱,他们个个都是真爷们儿,个个都是真英雄。
他们是一排长焦大鹏、教导员王金存、狙击手姜茂财、爆破手吕宽沟,他们都是普通而真实的中国战士,他们是好兄弟。
后八十分钟虽然拖沓冗长,但我还得承认情节感人,并止不住流了三次眼泪。
是为深厚的战友情,为谷子地执着的精神。
在刘团长墓前,当小梁揭露集结号真相时,谷子地与小梁争执使本片感情戏得到升华。
那种委屈,那种无奈,那种震撼,那种最后的谅解,导演与演员都处理地非常好。
从人物塑造来说,谷子地的塑造,并非纯走主旋律电影的“高,大,全”。
相反具备着无数凡人缺陷,他文化素养不高,满口脏话,脾气暴躁,粗鲁倔强。
他身为连长,正气凛然,可经血战后,仍会因愤怒枪杀俘虏,并私分了缴获的军备,所做所为总为弟兄们着想。
可军人服从上级命令的天性,亦致使他坚持带弟兄死守阵地,惹来一世悲剧。
他既够忠义,又够偏执,又带着无限遗憾。
再加上张涵予声音粗旷嘶哑,每每念出编剧刘恒写出的精湛台词,像条汉子,人物有血有肉,万分出彩。
从细节上,细心的观众可以看一下电影中的对白和细节,“大声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还有拿到烈士追认文件时,谷子地木然的脸和唯一的一句话:“等等,我得把脸先洗干净。
”从中能看到点东西,一些国产大片里不寻常得见的东西。
所有这些,放在有数百万人厮杀的大背景之下,凸显出连长谷子地奇异的际遇---如同一只被命运之神拨弄的蚂蚁,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对朋友最珍贵的信任,也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信任。
影片成功地表现了个人在战争中是何等渺小,最珍贵的生命是如何被漠然牺牲,英雄和传奇如何被淹没遗忘。
开始的战争场面可以说是国内最逼真最血腥的战争片,并为以后的同题材电影树立了一个标竿。
在战争场面里的中国军人行动如风,出枪迅捷,可以说得上是很“飒”。
但是那就是太像美军了,太像《兄弟连》之《巴斯通》战役,有些失真。
在朝鲜战场时的戏,气氛营造得极紧张,可当谷子地双手按住地雷,镜头一转,后来老半天才说他被炸伤过眼睛,这叙述未免太过敷衍。
之后,谷子地想方设法为死去的兄弟讨个说法的过程,情节推进,依旧缓慢!电影中的“一个烈士等于700斤小米”,我觉得也只有小刚敢在贺岁大片里那么拍。
我们还得夸奖该片没怎么宣扬主旋律,本片没有故意丑化国军,也几乎听不到几次说党字。
电影本该如此,表现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不是宣传什么正义邪恶,这才是电影该有的元素。
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无回战役。
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
一个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弃的执拗军官。
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弃故事。
这就是这部可以说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战争片。
尤其是在内战题材中,它摈弃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荒谬绝伦。
它没有歌颂,甚至也没有批判,而是以冷静的叙事角度讲了一个极为残忍和迷乱的故事。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讨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问题不能脱离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包括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们现在看得非常明显的是,影视技术的传播壁垒几乎不存在。
电影自诞生以来,在制作方式、存在方式与传播方式三个方面都得到了非常迅速和相当充分的发展,这种发展既取决于电影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取决于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否具有较高的自觉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
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一部电影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走向完善、艺术创造趋于完美以及这两者不断地相互促进的过程。
特别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数字化进程所造成的影视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更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这一精神完全适用于讨论电影的产业发展问题。
但问题在于,我们有必要从电影的概念问题入手。
也就说,新的形势之下,特别是从数字技术可能造成的媒介产业重组的前景展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格局,必须建立在对于电影的新的理解和界定之上。
中国电影有七大“怪”现象。
其中之四是大力进行电视电影的拍摄:“电视电影的发展导致大家倾向于低成本运作,难以制作出精品。
观众习惯了看电视电影后,就不会再走进影院看电影。
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现在的电影法规和电影基础设施达不到要求而退而求其次,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显然没有从如何调节电视电影和影院电影之间关系(诸如比例分配等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不是把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看成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方面,看成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满足了中国广大电影观众对于电影的需求的结果,而是看成了挤压中国影院电影发展的剧上演了几千年,至今仍然在继续上演(哪怕是在文化政策保护之下)。
影院电影只上演了一百年,决不会轻易就死掉。
在整个电影的播放系统中“寥若晨星”也是一种存在方式。
影院电影的确会越来越少,这一点几乎毫无疑问。
想一想电影的“黄金时代”正是电影的视听质量都不怎么令人满意的时代,就会明白这一点。
试图通过保证电影视听效果的高品质来振兴或恢复“影院电影时代”的昔日辉煌(将近年300亿人次的影院观影量),看来是没有什指望了。
或许“厅电影”会越来越多,就像城市里的超市一样星罗棋布。
但相当数量的电影拍完之后很快或立即就成为“电视节目”的情况将成为一种常规状况。
电视剧和电影一样,作品的形态和特征都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现存条件密切相关。
虽然这一观念已基本上被国内外的学术界所认同,但真要具体地指出一部作品的哪些特点与政治相关,哪些特点与经济相关,哪些特点与文化相关,哪些特点与技术相关,又并非易事。
甚至应该说是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
因为,这些特点并不是现成地或明显地摆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我们去挑拣和拾取。
所以,这种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相当缺乏的。
我们知道,与理论相比,批评更侧重于对具体作品的特征描述、技巧分析和价值评估。
但是,在准确的描述、分析和恰当的评估中,离开了对产生特征、技巧和价值的那些条件的关注和考虑,是缺乏说服力的。
我们在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感觉到,我们对片中人物的表现已经失去了耐心,但是我们仍然在关心着她或他的命运,是否继续观看,需要我们在“失去耐心”和“关心命运”这两者之间进行一定的权衡。
当前者超过了后者,就是放弃继续观赏,当后者超过了前者,就是继续观赏。
但来浏览技术的条件下,这种权衡已经变得没有什么必要了。
因为观众可随意地放弃中间阶段的观赏,而只是看一下最后的结果,或有关的段落就可以了。
从此以后,艺术才有可能真正恢复它过去曾经有过但已几乎丧失殆尽的尊严。
影视作品的数字化保存技术,及在大范围内可以流通和检索的技术(包括作品的语言的语种可随意选择),将有可能使得人们对于“艺匠”作品的需求几乎降至最低。
相反,对于真正艺术作品的需求会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理论的贬值也将成为过去,恢复其崇高的威望。
电影教育在整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也将会获得其应有的位置。
电影这种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在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形态,作为二十世纪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应该在全民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和合理的位置。
从而确保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影视文化是其主体)在全民教育的内容配置方面,保持一种均衡的发展态势和合理的格局。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电影教育才刚刚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让电影成为“教科书”,既不是对中国电影的诅咒,也不是中国电影人的梦魇。
而发展中国电影教育的双重后果必然是,为中国电影培育出一大批高质量、高品位电影需求者,进而为中国电影培养出一代新的创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