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

合集下载

(word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文档

(word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文档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十三章内能第 1 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相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缝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发生扩散现象,可是扩散的快慢不相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激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那么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0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 r 〔 r =10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 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 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连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连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 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稍微,能够忽略了。

第2节内能1、内能: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资料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达。

①做功:做功能够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变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变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若是机械能〕的互相转变的过程。

②热传达:定义:热传达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局部传到低温局部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达过程中,传达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取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够说“含〞、“有〞热量。

“传达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笔记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1.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

2.扩散是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表明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相关。

4.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第2节内能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2.所有物体都具有内能,与温度无关。

3.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称为热量。

不能说物体“含有”或“具有”热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来描述。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存在温度差。

5.温度、内能和热量之间的关系:①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②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③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水沸腾和晶体熔化过程);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凝固过程)。

6.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它们是等效的。

7.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机械能内能)。

②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内能机械能)。

8.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第3节比热容1.实验方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①实验要控制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通过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吸热能力强的物质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升温,吸收的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得出的结论是,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相同的温度下,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③实验也可以控制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温度升高的程度。

温度升高程度低的吸热能力强,比热容大。

2.比热容是一定质量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

单位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1kg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J。

4.水的比热容较大,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加热和散热。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_(课堂笔记)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_(课堂笔记)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注意: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九年级春季物理全一册听课笔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九年级春季物理全一册听课笔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024九年级春季物理全一册听课笔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复习电压的概念,并展示一个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模型,分别连接有小灯泡和电压表。

提问:“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是如何分配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回顾电压的定义,观察电路模型,思考电压在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分配情况。

•尝试提出自己的猜想或疑问。

过程点评:•通过复习旧知和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教学过程2.1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师行为:•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即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演示实验:使用电压表分别测量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以及电源两端的总电压。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尝试总结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疑惑。

过程点评:•实验设计合理,数据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规律。

•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习效果。

2.2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师行为:•讲解并联电路的特点,即电流有多条路径,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演示实验:使用电压表测量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验证其是否相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验证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与串联电路的规律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过程点评:•通过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不同规律。

•实验验证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信服度和记忆深度。

3. 板书设计(提纲式)•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导入:复习电压概念,引入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实验:测量各用电器两端及总电压•规律:总电压= 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特点:电流多条路径,各支路电压相等•实验:测量各支路两端电压•规律:各支路电压= 电源电压4.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巩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理解。

9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9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9年级上册物理笔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一、第十三章内能。

1. 分子热运动。

-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分子很小,直径约为10^-10m。

- 扩散现象。

- 定义: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 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 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温度。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 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 分子间的作用力。

-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 当r = r_0(r_0约为10^-10m)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处于平衡状态。

- 当r< r_0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 当r> r_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 当r>10r_0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3. 内能。

- 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单位:焦耳(J)。

-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等。

-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 例如:钻木取火(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内能);瓶塞跳起(通过对外做功的方式减少内能)。

- 热传递。

-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结果: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直到温度相同为止。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1. 热机。

- 定义: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

- 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 内燃机。

- 工作原理: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 汽油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的效率》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的效率》

新听课记录课程名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的效率》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热机效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源效率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树立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展示一段关于不同型号汽车燃油消耗量的对比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行驶一段距离,不同汽车的燃油消耗量会有差异?这种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1.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对汽车燃油消耗量的差异产生好奇,并尝试从视频中寻找答案。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提出可能与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有关。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导入,直观展示了热机效率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热机效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做了良好铺垫。

三、教学过程1. 热机效率的概念1.1 教师行为•讲解热机效率的定义,即热机在工作过程中,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通过图示和公式说明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热机效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尝试理解热机效率的物理意义,即衡量热机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学生理解迅速,为后续学习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1.1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如燃料的热值、热机的设计、工作状况等。

•通过实例分析,如改进燃烧室结构、提高气缸密封性等措施对热机效率的影响。

1.2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每组选取一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汇报讨论结果,提出提高热机效率的建议。

过程点评:通过分组讨论和实例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热机效率的影响因素,还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1.1 教师行为•总结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优化热机设计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笔记(最全知识点总结)九年级物理笔记一册在手,打牢基础十年经验,倾心整理目录第十三章内能21.分子热运动22.内能33.比热容C4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61.热机62、热机的效率η7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91、两种电荷92、电流和电路103、串联和并联114、电流的测量115、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12第十六章电压电阻131.电压(U)132、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143.电阻(R)144、变阻器15第十七章欧姆定律17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72.欧姆定律183、电阻的测量18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9第十八章电功率211、电能212.电功率(P)22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234.焦耳定律24第十九章.生活用电261、家庭电路26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27第二十章电与磁283、电磁铁304、电动机305、磁生电31串并联电路的特点32第十三章内能1.分子热运动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看成球形,分子直径大约10-10m演示: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

二氧化氮是密度很大的气体。

过一段时间上下两个瓶子均变成是淡红棕色气体。

液体扩散实验:开使水的下方注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密度很大的溶液。

经过一段时间,界面模糊,最终两种溶液会混合。

固体扩散: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合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看到他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存在空隙。

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铅柱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微观特性和宏观特性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

初三物理上册听课笔记

初三物理上学期课堂笔记走进实验室一.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物理量。

二.国际单位制SI1.定义:国际计量组织制订的一套国际统一单位。

2.我国法定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

2.单位:(1)基本单位:米 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3)换算关系:1000进制: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10进制:米、分米、厘米、毫米1 m= 1 06μm; 1m=109nm3.测量工具(1)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2)常用测量工具:卷尺、皮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刻度尺的使用(1)认: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量程:从零刻度线到末端刻度所表示的长度,即测量范围。

(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3)测量方法①估计被测边的长度,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②将刻度尺紧贴在被测边,并与被测边对齐或平行。

刻度尺要正放注:有一定厚度的尺子要立着放。

③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边的一端,另一端所对刻度即边长。

注:若零刻度线磨损或模糊,应从其他清楚刻度量起,用末端刻度减初端刻度,即边长。

(4)读数方法①观察时,视线必须正对刻度尺。

②读数时,先读出准确数字,然后在分度值的后面加上一位估计数字。

③读数之后,要写上单位。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1)基本单位:秒 s(2)常用单位:时 h 分min(3)换算关系: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1)基本工具:停表/秒表(2)常用工具:钟表3. 停表/秒表的使用停表读数时先读小表盘示数,再读大表盘示数。

五.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

3.特点: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4.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注: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3)改进测量方法六.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而且是能够避免的。

物理九年级上册笔记

物理九年级上册笔记

物理九年级上册笔记一、走进物理世界1. 物理学研究啥- 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就像一个超级侦探,要找出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秘密。

比如说,为啥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光为啥会发生折射之类的问题。

2. 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这就像是你发现了一个神秘事件,比如“为啥冬天摸铁比摸木头感觉更冷呢?”这个问题就是你探究的起点。

- 猜想与假设:这时候你就可以大胆猜一猜啦。

你可以想“是不是因为铁传热比木头快呢?”这就是你的假设,就像侦探根据线索做出的初步推测。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那怎么验证你的假设呢?你得想个办法。

比如对于上面的问题,你可以设计一个实验,用同样温度的铁和木头,同时放在手上,看哪个让手感觉更冷,这就是你的计划。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按照你的计划开始做实验啦。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仔细观察,记录下各种数据,就像侦探收集现场证据一样。

- 分析与论证:实验做完了,你要看看你收集的数据能说明什么。

比如你发现铁确实让手感觉更冷,而且通过测量发现铁传热比木头快,这就说明你的假设可能是对的。

- 评估:你要再想想你的实验有没有问题,比如测量温度的时候准不准,实验环境有没有影响结果之类的。

- 交流与合作:你要把你的发现告诉别人,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问题呢。

二、声音与环境1.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就像你敲鼓,鼓面在振动,所以发出了声音。

你可以把手放在喉咙上,说话的时候能感觉到喉咙在振动,这就证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那些不振动的物体,就像一个沉默的小木偶,是发不出声音的哦。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就像声音在木头里跑得比在水里快,在水里又比在空气里快。

没有介质的话,声音就没法传播了,比如在真空中,声音就像个迷路的小孩,根本走不动。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概是340m/s,这个速度可不能记错哦,就像你要记住你家的地址一样重要。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基本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尊重实验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一段电流通过导线的视频或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的大小会不同?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简要回顾电路的基本组成,为后续探究做铺垫。

1.2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或动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初步答案。

•回顾电路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引入新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1.1 教师行为:•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2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并尝试预测实验结果。

•听取教师指导,完善实验方案。

过程点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同时,预测实验结果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实验探究,数据分析1.1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1.2 学生活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电流表示数随电压、电阻变化的情况。

•记录实验数据,尝试用图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数据分析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1.1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使其深刻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范围;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问题,解决实际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询问学生:“当我们闭合开关,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出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1.2 学生活动:•观察电路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及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和启发式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欧姆定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欧姆定律的概念与表达式1.1 教师行为:•讲解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推导并展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U/R,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尝试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思考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过程点评:概念讲解清晰,表达式推导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欧姆定律的核心内容。

2. 实验探究:验证欧姆定律1.1 教师行为:•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等。

1.2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并分析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实验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加深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习听课记录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习听课记录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实习听课记录
1、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丛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常用单位:mA、μA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2、怎样使用电流表: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3)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上课激情,学生学习效率高:
1、课堂组织好,对所讲内容熟悉,知识点清晰;
2、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
3、从生活出发,以实际为主,学生比较感兴趣:
4、课堂讲解到位,课堂控制很好:
5、积极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整版)初三全一册物理笔记

(完整版)初三全一册物理笔记

初三物理笔记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1.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轨道上.2.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相似.3.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构成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4.多数物质凝固时体积变小,但是水结冰时体积变大,如冬天水管“冻裂”5.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6.天平是实验室测量物质质量的常用工具7.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调到零刻线处(3)调节平衡缧母使天平平衡(4)把物体放在左盘上,在右盘从大到小顺序加减砝码(5)调节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6)砝码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8.密度就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9.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种类:公式:ρ=Vm 10.体积的单位换算:1L=1dm3= 10-3m3 1mL=1cm3=10-3dm3=10-6m311.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第十二章运动和力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要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必须以另外的一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所先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也有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它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变化了没有,若变化了则是运动,若没有变化则是静止二、运动和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用字母V表示,公式:V=tS2.速度的单位为m/s,和Km/h换算是:1m/s=3.6Km/h3.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1.1 m/s,骑自行车速度为5 m/s4.物休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三、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2.在测物体的长度时,必须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以厘米为单位小数点后必须有两位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叫误差,错误可以消除的,但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减小4.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可以减小误差四、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既:一个为施力物体,则另一个为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使物体发生形变3.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只要其中的一个要素改变时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滑冰、滑船、游泳)五、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也就是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叫牛顿第一定律3.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加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4.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且大小不变5.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六、二力平衡1.若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且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当这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时,这两个力绝对不可能是平衡力4.当一个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且合力为0N5.压力不可能跟其它的力成为一对平衡力第十三章力和机械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特性叫弹性,不能恢复的叫塑性2.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二、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g,是一个定值:g=9.8N/Kg G=mg 3.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空心球和空心物体等)4.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三、摩擦力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摩擦力有三种:(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5.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变滑动为滚动摩擦(4)加润滑油(5)使物体与接触面彼此分离6.静摩擦力会随着拉力(或推力)的增大而增大,而滚动摩擦力只等于使物体匀速运动时那个拉力或推力,不会随着拉力、推力和增加而增大7.当爬杆、爬绳及把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握着酒瓶静止时,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都等于它本身的重力8.起重机吊着物体静止、匀速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运动时绳对物体的拉力都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四.标杆1.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为省力杠杆;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为等臂杠杆;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2.省力杠杆一定费距离,费力杠杆一定省距离3.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 1L 1=F 2L 24.在做杠杆平衡实验时,必须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使杠杆在力臂上五、其它简单机械1.在使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被提物体的重力不得超过本人的重力,被提物体的质量不得超过本人的质量2.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3.使用动滑轮时,可以省一半的力4.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若越省力,越费距离,即:绳子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n 倍(n 为绳子段数) 公式:拉力F =nG绳子移动距离 S =nh 5.轮轴和斜面(1)轮轴:F 1R =F 2r (R 和r 分别为大轮和小轴的半径),由此可得半径越大越省力)(2)斜面:调斜面长是斜面高的n 倍,则在斜面上对物体的拉力为物体重力的n1,F =nG第十四章 压力和压强 一、压强1.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压强,用P 表示,压强单位:Pa 公式:P =S F若物是规则的也可以代P =ρgh 计算 由以上公式可知,压强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2.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3。

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归纳扩散现象1.扩散现象研究的对象是分子(看不见)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的扩散是无规则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气体,液体之间;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热运动1.定义: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当压缩物体时,分子间距减小,但分子作用力都要增大。

期中分子斥力增大的最快,所以压物体时,表现出斥力。

3.当拉长物体时,分子间距增大,但分子作用力都要减小。

其中分子斥力减小最快,所以拉长物体时,表现出引力。

4.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的10倍时,分子作用力几乎为0.例1:为什么破镜不能从圆?答案:打烂的镜子合在一起,只有极少数的分子靠得非常近,这样分子作用力小,不能重合在一起。

例2:为什么胶水能够粘牢物体?答案:因为胶水是液体,能够把物体分子和胶水分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胶水凝固时,把分子间距更加缩小,这样就大大的增大了分子作用力,把物体粘牢。

内能(质量)(温度)(体积,状态)1.定义:一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质量体积温度状态例1:质量相同的0℃的水和冰,水的内能变大一些?答案:因为冰变水要吸热。

例2: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1.通过做工改变内能的大小。

物体对外界做工,自身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工,自身内能增大2.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大小传导(固体)对流(气体,液体)辐射(光)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一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J/(kg.℃)或J(kg.℃)-13.C水=4.2*103J/(kg。

摄氏度)表示的含义:1千克质量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4.2*103的热量。

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九年级上册物理笔录人教版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一种粒子;一般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0.3-0.4nm) 。

物质三态的性质:固体:分子排列亲密,粒子间有富强的作用力。

固体有必然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地址,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拥有流动性。

气体:分子极度纷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周围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稍微,易被压缩,气体拥有流动性。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纳米科技:(1nm=10 m),纳米尺度 :()。

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二、质量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自己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地址、温度等没关。

物理量符号: m。

单位: kg、t、 g、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天平: 1、原理:杠杆原理。

2、注意事项:被测物体不要高出天平的称量;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够把砝码弄脏、弄湿;润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够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3、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处,调治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均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摇动幅度相等)。

( 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治游码,使天平均衡。

(4)读数: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注:失重时(如:宇航船)不能够用天平称量质量。

三、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别属性;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定值。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碰到温度的影响,与质量、体积没关。

公式:单位: kg/m3g/cm3 1×103kg/m3=1g/cm3 。

1L=1dm3=10-3m3 ; 1ml=1cm3=10-3L=10-6m3 。

2022年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归纳

2022年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归纳

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归纳扩散现象1.扩散现象研究旳对象是分子(看不见)2.扩散现象阐明:分子旳扩散是无规则旳;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气体,液体之间;扩散现象旳快慢与温度有关。

热运动1.定义:一切物质旳分子都在不断旳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旳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旳作用力1.分子引力和斥力是同步存在旳。

2.当压缩物体时,分子间距减小,但分子作用力都要增大。

期中分子斥力增大旳最快,因此压物体时,体现出斥力。

3.当拉长物体时,分子间距增大,但分子作用力都要减小。

其中分子斥力减小最快,因此拉长物体时,体现出引力。

4.当分子间旳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旳10倍时,分子作用力几乎为0.例1:为什么破镜不能从圆?答案:打烂旳镜子合在一起,只有很少数旳分子靠得非常近,这样分子作用力小,不能重叠在一起。

例2:为什么胶水可以粘牢物体?答案:由于胶水是液体,可以把物体分子和胶水分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胶水凝固时,把分子间距更加缩小,这样就大大旳增大了分子作用力,把物体粘牢。

内能(质量)(温度)(体积,状态)1.定义:一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旳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旳总和叫内能。

2.一切物体均有内能。

3.影响内能大小旳因素:质量体积温度状态例1:质量相似旳0℃旳水和冰,水旳内能变大某些?答案:由于冰变水要吸热。

例2:物体旳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变化内能大小旳措施1.通过做工变化内能旳大小。

物体对外界做工,自身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工,自身内能增大2.通过热传递变化内能旳大小传导(固体)对流(气体,液体)辐射(光)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旳一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取旳热量叫做这种物质旳比热容。

2.单位:焦耳每公斤摄氏度。

J/(kg.℃)或J(kg.℃)-13.C水=4.2*103J/(kg。

摄氏度)表达旳含义:1公斤质量旳水,温度升高1℃要吸取4.2*103旳热量。

九年级春季物理全一册听课笔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变阻器

九年级春季物理全一册听课笔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变阻器

2024九年级春季物理全一册听课笔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变阻器1.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个带有可调亮度的台灯,通过旋转台灯的调光旋钮改变其亮度,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台灯的亮度可以调节吗?这背后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电学元件——变阻器。

”学生活动:•观察台灯亮度变化,思考亮度调节与电路中的什么因素有关。

•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对变阻器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过程2.1 变阻器的概念与种类教师行为:•介绍变阻器的概念:能够改变电路中电阻值的元件。

•展示不同类型的变阻器图片或实物,如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使用场景。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讲解,理解变阻器的概念。

•观察图片或实物,认识不同类型的变阻器。

过程点评:•概念讲解清晰,结合实物展示,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变阻器的概念和种类。

2.2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重点)教师行为:•详细介绍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包括瓷筒、滑片、电阻丝、金属棒和接线柱等部分。

•演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强调“一上一下”的接线原则。

•通过实验演示滑动变阻器如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从而调节用电器(如小灯泡)的亮度或功率。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教师的演示。

•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指导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电流表和用电器的变化。

•记录实验数据,讨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过程点评:•实验设计合理,步骤详细,有助于学生掌握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在电路中的作用。

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板书设计(提纲式)•第十六章电压电阻- 变阻器•导入:台灯亮度调节与变阻器的关系•变阻器概念与种类•定义:改变电路中电阻值的元件•种类: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结构:瓷筒、滑片、电阻丝、金属棒、接线柱•接线原则:“一上一下”•实验演示:改变电路中电流,调节用电器亮度/功率4.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变阻器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上学期课堂笔记走进实验室一.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物理量。

二.国际单位制SI1.定义:国际计量组织制订的一套国际统一单位。

2.我国法定单位是国际单位制单位。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之一。

2.单位:(1)基本单位:米 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3)换算关系:1000进制:千米、米、毫米、微米、纳米。

10进制:米、分米、厘米、毫米❖ 1 m= 1 06μm; 1m=109nm3.测量工具(1)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2)常用测量工具:卷尺、皮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刻度尺的使用(1)认: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量程:从零刻度线到末端刻度所表示的长度,即测量范围。

(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3)测量方法①估计被测边的长度,选择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②将刻度尺紧贴在被测边,并与被测边对齐或平行。

刻度尺要正放注:有一定厚度的尺子要立着放。

③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边的一端,另一端所对刻度即边长。

注:若零刻度线磨损或模糊,应从其他清楚刻度量起,用末端刻度减初端刻度,即边长。

(4)读数方法①观察时,视线必须正对刻度尺。

②读数时,先读出准确数字,然后在分度值的后面加上一位估计数字。

③读数之后,要写上单位。

四.时间的测量1.单位(1)基本单位:秒 s(2)常用单位:时 h 分min(3)换算关系:1h=60min=3600s2.测量工具(1)基本工具:停表/秒表(2)常用工具:钟表3. 停表/秒表的使用停表读数时先读小表盘示数,再读大表盘示数。

五.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者本身的限制。

3.特点:误差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

4.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注: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

(3)改进测量方法六.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而且是能够避免的。

七、特殊测法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

(测一张纸厚,细丝直径)2.等量代替法:当物体的长度不便直接测量时,想办法将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如硬币的直径、球的直径等。

3.化曲为直:测量某个与被测物体相等的物体量,用以代替对被测物体的直接测量。

如:地图上某条大河的长度,铁路的长度。

海岸线的长度等。

4.化直为曲法:先测出某个轮子的周长,让此轮在被测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然后用轮子周长乘以圈数可得曲线路径的长度。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第一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1.定义: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分类:做机械运动的物体,运动轨迹是直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曲线运动。

3、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二.参照物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看被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若变化,则被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若无变化,则是静止的。

3.说明:(1)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由所选的参照物决定的。

(2)参照物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可选运动的,也可选静止的物体。

(但参照物是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3)被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4)为研究方便,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做参照物。

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5、相对静止:两个物体,选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称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6.找参照物(1)明确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对象是运动还是静止;(3)分析研究对象以什么为参照物可描述成要求的状态。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运动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

(路程大的就快)(观众)2、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裁判员)二.速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即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t4.公式变形:v= s/t → t = s/vs = v×t5.单位(1)基本单位:米每秒m/s 或 m·s-1(2)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交通运输中常用)㎞/h 或㎞·h-1(3)换算关系:1 m/s = 3.6 ㎞/h1 ㎞/h = 5/18 m/s ≈ 0.28 m/s6. 15m/s表示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7.速度表可以直接显示出速度。

三. 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2)说明:a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且每时每刻的速度都相同。

b在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中,V与S、t不成任何比例,但S与t成正比。

(3)图像:2. 变速运动:(1)定义: 快慢不断变化的运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

) (2)说明:a. 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只能用平均速度粗略表示, 平均速度公式:v= s /t注:s:总路程 t :总时间 v :平均速度b.变速运动中每时每刻的速度与平均速度不同,不同时间间隔、路程间隔平均速度不同。

c.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

四、计算题格式:1.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2.如果相同物理量的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

3.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tt第三节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 s/t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作用: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很小的坡度是为了方便测量时间)(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4.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5、交流评估:在研究平均速度时,取的路程不同得到的平均速度一般也不同。

1.典型例题:火车过桥问题:s=火车长+桥长相遇时间:t=s距/(v1+v2)追击时间:t=s距/(v大-v小)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源:发声的物体。

3.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振动发声;4.声音可以保存。

二、.声音的传播1.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 声音的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三.声速1.声速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的影响因素(1)介质的种类: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温度相同时,一般V固> V液> V气(2)介质的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3、人感知声音的途径(1)通过空气传导(2)利用骨传导。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定义:指声音的高(尖细)低(低沉)。

2.频率(1)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及其符号:赫兹,简称赫, Hz。

(4)公式:频率=次数/时间。

3.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做法:控制按压尺子的力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现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尖细。

方法:控制变量法(2)结论: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4.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5.超声波:高于20 000Hz的声音;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6.声音的波形可在示波器上显示。

二.响度1.定义:声音的强(大)弱(小)。

2.振幅:振动的幅度。

3.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

三.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

四.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五.乐器1.分类: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2.打击乐器:(1)例:鼓、锣、编钟等。

(2)以鼓为例:①鼓皮松紧决定音调:鼓皮越紧,音调越高。

②击鼓的力量决定响度:力量越大,响度越大。

3.弦乐器:(1)例:二胡、小提琴、钢琴等。

(2)弦的长短、粗细、松紧决定音调高低:弦越短、细、紧,音调越高。

(3)弦的振幅决定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管乐器:(1)例:长笛、萧等。

(2)空气柱长短影响音调: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六.人耳听到声音应同时具备的条件:1.有声波传入人耳;(1)有声源;(2)有传播声音的介质;2.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 ——20000Hz。

3.声音要有足够的响度;第三节声的利用一.声可以传递信息1.听诊器可以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听到的响度。

2. 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2).形成原理:声音的反射。

(3).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或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4)、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会加强原声。

2.回声定位(1)定义: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应用:①声呐;作用:Ⅰ探测海深;Ⅱ探测鱼群②B超;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二.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应用:(1)用超声波清洗机械;(2)用超声波出去人体内结石;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1.定义:(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乐音: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2.乐音有时能变成噪声,噪声有时也有好处。

二. 声强级1.定义:声音强弱的等级。

2.物理意义: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单位及其符号:分贝 dB。

三.噪声的危害1.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2.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3.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四.控制噪声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2.控制噪声的途径(1)防止噪声传播/在声源处减弱(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3.表面粗糙的物体和多孔的物体容易吸收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