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新时代民生问题的解决路径
![新时代民生问题的解决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ee933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8.png)
新时代民生问题的解决路径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民生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
为了解决新时代的民生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解决路径,以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就业问题的解决路径就业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很多行业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路径:1. 促进创业就业: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贷款支持,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和条件。
2. 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3. 推进产业转型:加大对传统行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教育问题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路径: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3. 推动素质教育:从小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医疗问题的解决路径医疗问题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医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路径: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2. 改革医疗体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群众的就医体验。
3.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住房问题的解决路径住房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路径:1. 政策引导:加大对住房建设的政策支持,引导房地产企业合理开发,确保房源供应稳定。
2.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面向有住房困难的群众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
改善民生增加幸福感
![改善民生增加幸福感](https://img.taocdn.com/s3/m/9cb1265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8.png)
改善民生增加幸福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持续改善民生和增加幸福感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政府和各个社会力量应当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改善民生,并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一、经济领域的改善经济状况是影响民生和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政府应该注重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此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二、教育领域的改善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改善民生和增加幸福感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确保每个人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此外,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以提高就业率和人民的幸福感。
同时,政府应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精神,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医疗领域的改善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改善医疗服务体系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关键一环。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鼓励医生和护士等医护人员在基层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降低医疗支出对人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四、环境保护领域的改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强化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
鼓励绿色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一个清洁、美丽的居住环境,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总结起来,改善民生增加幸福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经济、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
![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aa360ac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2.png)
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的解决之道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社会稳定和民众幸福的基础。
针对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有以下几个解决之道。
一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必须承担起解决社会矛盾和改善民生的责任。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矛盾的研究分析和调查研究,了解民生问题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政府还应在社会矛盾发生时,及时进行调解和解决,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
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是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能够组织人员进行自发的组织和行动,为民众提供帮助和服务,发挥调解矛盾的作用。
同时,社会组织还能通过提供教育、文化和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支持和引导,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积极作用。
三是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
教育和文化是人的终身事业,也是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解决的基础。
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和改善民生。
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为社会矛盾解决提供精神指引和内在动力。
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和司法公正。
法制是维护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
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司法制度,建立起健全的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矛盾的化解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加强司法公正,依法惩治犯罪和违法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
五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是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
通过加大投入和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质量,为社会矛盾的解决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综上所述,解决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教育和文化、法制和司法以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971f5054431b90d6c85c785.png)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
在党的十七大会场内外,奏响了关注民生的“大合唱”,民生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日益凸显出来,彰显着执政为民理念,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着民生问题不断迈向现代文明、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一、民生的科学内涵“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就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何谓民生,就是指与现实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人文精神特征的整体式样。
民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不断上升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发展过程,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代不同,民生的内涵要求不同。
建国初期的民生问题,以解决人们有饭吃、有衣穿,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为基本前提。
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问题。
它不仅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基本问题,还包括公平公正、民主法制等更高的诉求。
用科学发展观来诠释民生问题,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民生何以成为问题民生是中国的千年问题。
民生问题,民心问题,国运所系。
从秦皇汉武开始,民生问题就一直是中国历次朝代兴衰的核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勃兴之间,民生为大”,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
到了近代,民生问题正式成为严肃的政治问题,它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之一。
从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以“不争论”的姿态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成为问题的原因集中表现在:第一,资源的不公正分配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贫富之间的悬殊日益拉大。
最新请结合实际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和途径
![最新请结合实际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和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2fcf51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c.png)
最新请结合实际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和途径1.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出发点,体现了人民的利益至上、人民的福祉至上的原则。
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途径之一是教育优先。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素质的关键环节。
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教育体制等措施,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提高人民整体素质水平。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人民在老年、失业、疾病等风险中的基本生活保障,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5.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推进创新医疗技术和药物的研发,确保人民享有平等、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6.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空气、水质和土壤的质量。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治理能力,确保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
7.加强公共安全保障。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预防和应对各类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8.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
10.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养老保险体系等,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保障和帮助。
通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使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0f84ec5d3c1ec5da50e2709f.png)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政治学院郑小容 2013000038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第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
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
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第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
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
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
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相反,在一个民生状态不容乐观亦即以低收入群体占据主导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当中,其内需拉动力是最弱的。
浅析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
![浅析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00a42de240c844769eaee78.png)
政府应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 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
配制度。 加大对事业单位 的支持力度 , 让企业加快进行企业改 革, 使企业得到发展 , 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薪资待 遇。
2 . 3解 决 教 育 问 题 的途 径
收入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 一、 收入分配格 局不 平衡。在我国 , 就业人 员的工资低 , 总工资收入 只 占国民收入 中的 1 9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 农村居 民收入不到城市居 民收入的一半 。 而且不同地 区之 间的居 民收入也存 在着差距 , 如东部沿海城市的居 民收入就远远超过于 中部城市居民的收 入[ 2 1 。二 、 不同职业 的收入不 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过大 。工作在证券行业 、 航空行 业 、 烟草行业等 国家机关或热 门企业 中的员工的收入 就远远多于务农人员。 1 . 3教 育 问题 教育是 民生问题中重要 问题 ,教育不仅是提高 国民素质 的直接手段 ,也是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 和维护 国家安全稳定 的 重要措施 之一 , 教育 问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 主要体 现在 : 一、 国家对 于教育 的财政支持力度 不够 , 主要 是对 于农 村教育问题不 重视 , 其中包括农村 留守儿童 、 流动儿 童的教育 问题 、 农村学校 的债务问题 和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的问题 。二 、 国家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学校不注重对思想道德方面的教 育, 对于f 生 教育不敢 向学生启齿 , 使学生对于性方面的认识不 够, 从而造成 了悲剧 。
对 州
百 家 论 坛
浅析 中国解决 民生问题 的路径
陈林 宋亚 军
吉林省通化市 委党校 1 3 4 0 0 0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0f7deadeff9aef8951e066e.png)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一、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
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
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初期,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中,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
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尽管民生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
其本质不在于自然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进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3b2eb2f8ba0d4a7302763ad4.png)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五,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要求。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b006a9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0.png)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引言:民生问题,即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息息相关。
民生福祉是一个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并讨论民生问题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平稳与政治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民生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因素的逐渐累积。
如失业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基层医疗保障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一旦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进而威胁政治的稳定。
因此,政府应该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维护政治稳定的首要任务。
二、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例如,经济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增加密切相关,就业机会的增加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水平,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此外,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教育和医疗水平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提高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经济实力。
这些例子表明,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
三、政府的责任和服务意识一个政府是否能够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同和满意度。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必须具备责任和服务意识。
政府应该重视民生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例如,加大对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只有政府具备责任和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四、民生问题与社会和谐解决民生问题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当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社会将更加稳定和谐。
相反,如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社会矛盾将逐渐凸显。
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d1bc19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f.png)
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引言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对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和个人层面进行分析。
经济层面的意义解决民生问题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可以促进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扩大。
人们的需求有着很大的潜力,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才能有更多的闲暇和金钱去进行消费。
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提高人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加人们的购买力,进而推动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提升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感是其发挥潜力的基础。
如果人们长期处于贫困和困境中,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会制约社会的发展潜力。
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层面的意义解决民生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往往源于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
如果人民的饮食、医疗、住房等基本问题得到满足,将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从而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人民的满意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只有人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和进步。
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社会团结和向心力。
个人层面的意义解决民生问题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改善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社会保障。
只有当人们的吃穿住行得到解决,个人的生活品质才能真正提高。
此外,解决民生问题也可以提供良好的医疗、教育和环境条件,进一步保障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幸福。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可以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平等机会。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eb1a6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5.png)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近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和地方最近相继出台了新政策、新措施,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民众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日常生存生活和发展相关的问题。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地说,包括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况的底线,侧重于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等等。
第二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础性的基本权力。
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具体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
第三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幅度提升和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等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问题之后,就应当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的福利。
主要包括:民众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状况,社会成员权力的全面保护状况等。
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一层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
民生问题为何成为时代主题。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上升到现在的2000多美元,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按照现行汇率换算得出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可以自由兑换外汇得国家,所以仅仅从汇率的角度来评估我国的发展是不确切的。
现在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在评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项目,那就是人均PPP(购买力平价)。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一致认为,中国现在实际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
结合我国实际,析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和解决的基本方略
![结合我国实际,析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和解决的基本方略](https://img.taocdn.com/s3/m/de93c8d6240c844769eaeef9.png)
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一)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只有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人民信任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稳如泰山。
因此,我们必须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关心百姓,始终惦记民生,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问题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政策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解决民生问题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解决民生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05033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d.png)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服务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首先,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网络,确保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人。
其次,推动政务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服务意识。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首先,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确保他们基本生活的需求。
其次,要健全医疗、养老、失业等各项保障制度,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此外,要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公正使用和合理分配。
三、改善教育条件和质量教育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要加强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措施。
此外,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置,确保公平而有效的教育机会。
四、加强就业和扶贫工作就业和扶贫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
我们应该加大对就业和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
首先,要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要扩大就业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此外,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扶贫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五、保障环境和食品安全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首先,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恶化。
其次,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民生问题解决方案如何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切
![民生问题解决方案如何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切](https://img.taocdn.com/s3/m/38ec9f7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8.png)
民生问题解决方案如何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民生问题解决方案,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投资农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满足人民群众饮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加强教育改革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教师待遇和教育设施建设水平,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教育中受益。
三、完善医疗体系医疗是人民群众关切的一大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推行全民医保制度。
同时,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四、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险、养老金等待遇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救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将有助于消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五、优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严惩环境污染行为,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解决人民群众关切,需要政府在各方面加大投入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有效手段。
民生问题的解决途径
![民生问题的解决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711847b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d.png)
民生问题的解决途径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尤其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身处社会变革中,更应该关注并思考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本文将从提高教育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提高教育质量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路径。
优质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优质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因此,政府和学校应重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保障所有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保障,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水平,使广大民众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解决那些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
最后,推动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需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此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打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作为高中生,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应该珍惜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努力学习,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同时,我们可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倡导环保、绿色出行等方式,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提高教育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强经济发展,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bee772eaaea998fcc220e3b.png)
2、住房问题
住房难问题
1、政府为了搞城市建设,大批拆迁房子,但拆迁户的 安置工作没有做到位。 2、加上我国人口多,导致住房供不应求。 3、房地产炒作过热,导致房价飑升,从而形成住房难 住房难的问题。 2013,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市场售价为 11000元/平方米,其中,上海交易平均房价达 23481元/平,内环4万以上。北京六环达到2万左右, 内环6万以上,最高的大10万以上。
3. 看病难问题
看病难问题
1、医疗费用基本上是从病人身上拿的,农村,很多人还省吃俭用,谈不上享受, 谈不上好好看病。 2、医院收入基本上是自己赚的,不赚就没饭吃。 3、以药养医,不开贵药,没的赚。 4、商业运做,大量医药代表出动,送回扣,做业务。只要骗骗病人,那就你赚, 我赚,大家赚。 5、还有一个是不得不用新药,贵药,因为大家都用好药,一般药物疗效越来越 差,没有哪个医生愿意人家说他水平差的,为了能快速治疗疾病,往往开新 药 6、政策一心降药价,结果降一次,老百姓负担增加一次。那是因为忽略了医生 生存问题。 为了维持一天100元的收入的话,100%的利润,那么他只要开200元的药 就够了,如果10%的利润,他今天必须开1000元的药,开1000开不起来那开个 500还是要的,不然都回家喝西北风。那么一来,药价降10倍,老百姓负担至 少增加5倍。药价降降降,百姓负担增增增!!!
1.缩小贫富差距
我们的政府服务应积极组织民间富户与贫困户 之间的帮扶对象,要积极推广众多先进富户的优 秀经验,发现和研究贫困户形成的原因,把贫困 户的脱贫致富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把提高广大贫 困人口的生存智慧与竞争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来运 作。只有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了我国才有希望长期 稳定发展,才有希望应对各种危机。
关注民生问题助力改善人民生活
![关注民生问题助力改善人民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a086f2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b.png)
关注民生问题助力改善人民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本文将重点探讨关注民生问题如何助力改善人民生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关注教育问题教育是民生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环。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关注教育问题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关键之一。
首先,应充分关注基础教育的发展。
投入更多的资源,提高教育设施的条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其次,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二、关注就业问题就业是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注就业问题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要加大对就业岗位的创造力度。
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其次,要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加强职业培训,提供更多的就业技能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的岗位竞争力。
三、关注医疗健康问题医疗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因此,要加大对医疗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力度,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首先,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条件,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使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其次,要加强公共卫生意识,开展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
四、关注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是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
通过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面覆盖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为人民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其次,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关注失能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结论关注民生问题助力改善人民生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大对教育、就业、医疗健康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力度,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积极推动改革解决民生问题
![积极推动改革解决民生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ab84c6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f.png)
积极推动改革解决民生问题改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路径。
积极推动改革,解决民生问题,是每个国家、每个政府的责任所在。
下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积极推动改革并解决民生问题。
一、加强教育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素质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为了推动改革解决民生问题,我们要加强教育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
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通过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提高师资培训,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素质水平。
其次,要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实际应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二、加强医疗改革,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健康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生问题中的关键环节。
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我们要加强医疗改革,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首先,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
通过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改善医疗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加医务人员的数量,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其次,要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通过建立全民医保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减轻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提高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再次,要加强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通过加大对医疗资源的调配力度,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并建立跨地区的医疗资源共享机制,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就业创业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业是民生问题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b8a972bed630b1c59eeb56d.png)
十七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民生问题,是结合我国当前形势所提出的重要政策方针。
重要性: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
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1.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
2.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3.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工作的主线。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但是,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因此,党中央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之基,科学发展之要。
本文在阐述民生问题的主要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对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十八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
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
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感念范围太大。
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
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意义:
改善民生有许多现实价值,比如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激发新一轮生产力大发展、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某些对抗性因素,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五,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要求。
改善民生的过程,既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过程,也是锤炼和改进干部作风的过程。
广大干部只有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干部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信赖。
第六、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只有加快社会建设,努力营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这就给我们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我认为民生问题的解决,一靠发展,二靠党的政策,通过发展、改革来促成问题的改善,具体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民生之基。
教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群众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关系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优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选派优秀教师和有识志士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等措施,使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已初见成效。
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只有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只有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逐步实现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只有充分保障农民工子女异
地接受义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兴国战略。
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
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显示,从劳动力供给看,全国城镇年均新增劳动力5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3000万人,就业缺口在2000万人左右;从劳动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
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达495万人,其中351万人实现了就业,仍有144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可见,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亿以上。
年度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
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第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解决民生问题,首要任务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分配不公,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在收入分配上高度平均的国家,基尼系数低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中城市的基尼系数在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在——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不断上升,现在已经达到,超过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确定了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了正常有序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扩中、提低、限高”措施,缩小区域差距、行业差异、贫富差别,逐步减少分配不公的现象,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坚持“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实现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延伸、由城镇职工为主向覆盖城乡居民转变;健全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明确国家、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使社会保障机制长期稳定运行;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确保基金安
第五,稳定是民生之盾。
“稳定是民生之盾”,就是“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稳定压倒一切,“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就是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