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tZX根管长度测量仪与X线根尖片测定根管工作长度的对比观察-3页精选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otZX根管长度测量仪与X线根尖片测定根管工作长度的对

比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选取我院口腔科2009年3月~2009年10月接受根管治疗的患者共150例,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20~65岁。纳入标准:①诊断为急、慢性牙髓炎,急、慢性根尖周炎或因牙体修复(活髓牙)需要行根管治疗者;②术前x线片显示根尖孔已完全形成且根管通畅;③未安装心脏起搏器;④知情同意合作的患者。单根管62例,双根管25例,三根管56例,四根管7例;共有根管数308。见表1。其中活髓牙69例、共有根管数127,死髓牙81例、共有根管数181。

1.2 方法常规开髓、拔髓、初步清理根管,采用RootZX根管长度测量仪(SM-RCM-1型)确定工作长度。将RootZX口角拉钩电极置于患牙对侧口角,探测端夹持15号不锈钢K锉插入待测根管;当测量仪显示到达Apex时,仪器发出持续的报警声,调整测量锉上的橡胶标志达牙冠参照点,取出K锉测量其长度作为工作长度。按所测工作长度进行根管预备,常规冲洗、干燥.,氢氧化钙糊剂、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粉暂封。1周后复诊,进行根管充填试尖,并拍摄试尖片,观测主牙胶尖尖端与根尖平面的距离。

1.3 评价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牙体牙髓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全国根管治疗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按照试尖片上主牙胶尖尖端与根尖平面的关系定位三个等级:①适充:主牙胶尖尖端距根尖≤2mm;②欠充:主牙胶尖尖端距根尖>2mm;③超充:主牙胶尖尖端超出根尖。

2 结果

以根尖片为评价标准,RootZX根管长度测量仪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测量准确率为91.56%;前牙、前磨牙和磨牙的根管适充率分别为93.88%、93.22%和90.50%,经卡方分析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髓牙和死髓牙根管适充率分别为93.81%和90.26%,经卡方分析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目前,根管治疗术是国内外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据文献报道治愈率高达85%~90%。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的理想深度应止于根尖牙本质和牙骨质交界的根尖狭窄处,因此准确测定根管工作长度是根管治疗术成功的关键。工作长度过长,一方面会把感染根管内的细菌及其产物推出根尖孔,或直接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急性根尖周炎;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地扩大了根尖孔的狭窄部,容易造成超充。工作长度过短,不但不能彻底地去除根管内感染物,而且导致欠充、达不到根管治疗的目的。因此,准确定位根管工作长度对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根尖狭窄,也称根尖止点,常与牙本质牙骨质界吻合,是根管长度测量的最佳终止点,也是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的最佳终止点。根尖狭窄是根管最狭窄的部位,位于牙髓和牙周膜交界,在此处断开牙髓,并在此范围内行良好的根管预备及充填,既能减少对根尖周组织的损伤,又能避免将感染物推出根尖孔或超充而引起根尖周炎症。根管工作长度是指从切缘或牙尖等牙冠参照点到根尖狭窄的距离。目前常用的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方法有三种:手感法、x线摄片法和根尖定位仪测定法(即电测法)。手感法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特殊设备仪器,较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但此法主观

性强、准确率较低,尤其对弯曲根管较多的后牙测量偏差较大。x线摄片法较手感法准确客观,但存在操作繁琐、x线辐射的缺点,而且其直接测量的是牙齿的长度而非根管长度,准确性受到根尖孔的解剖位置的影响。电测法是利用根尖孔到口腔黏膜的直流电流电阻值几乎恒定的原理而设

计的,它使得根尖止点的定位变得简单易行,并弥补了手感法和x线摄片法的测量误差,测量准确性大为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根尖片为评价标准,RootZX测量准确率为

91.56%;前牙、前磨牙、磨牙适充率分别为93.88%、93.22%和90.50%;活髓牙和死髓牙适充率分别为93.81%、90.26%。RootZX根管长度测量仪在根管长度测量中无论是前牙还是后牙、死髓牙还是活髓牙其准确率均较高,是根管治疗中确定根管工作长度的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方法。此测量仪体积小、操作简便、定位迅速准确、经济,又避免x线的危害,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广泛应用。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