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胞纳(入胞))和(胞吐(出胞))。
9.O2和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单纯扩散);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
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
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钠通道)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去极相)。
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
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胞膜上相关的(K+通道蛋白)处于开放状态。
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全或无)和(不减衰传导)。
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越低)。
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和(备用状态)。
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
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肌小节)。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H带(缩短)。
19.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其中(纵管系统(终池))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离子
的作用。
21.阈下刺激引(衰减性)扩布。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 (×)
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
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 (×)
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 (×)
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 (×)
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 (×)
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1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
13.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14.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第二章血液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2.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4.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5.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6.趋化性: 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7.血浆: 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
8.血清: 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
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10.血型: 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11.体液: 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2.血液凝固: 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血浆是(细胞外液)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环节)。
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稳态))。
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37%~48%)。在脱水时,其值(升高);贫血时,其值(降低)。
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7%~8%)。
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的是(球蛋白)。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
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所形成。
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输入0.9%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血细胞形态(不变)。
9.正常人血液pH值为(7.35~7.45)。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5.0×10e12/L);女子平均约为(4.5×10e12/L),这种差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