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作者:杜晓中国政治学 2003-10-13

以詹姆斯、布坎南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是本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这一学派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法律——制度——结构"这一社会框架的研究,试图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侧重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供求行为分析的片面性,从而解决政治学与经济学长期隔绝的问题。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原因

1.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政府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造成了政府机构膨胀,资源浪费等后果,国家干预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反对国家干预,恢复自由放任。而公共选择理论则在这股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中应运而生。

2.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转向对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的研究。在这同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大量地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在给经济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经济学家过分注重指标分析和模型建立,使经济学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脱离实际。一些不满经济学现状的经济学者主张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分析"交易过程"为核心的方法论,并将这种方法论延伸到对政治市场的分析。

二.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观点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引入对政治体制和政府行为的分析为基础的。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厂商、消费者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经济人"的假设只属于厂商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私利及贪欲的驱使下,对经济生活中自己的位置作出最有利于个人的判断和设计,而政府则是超出这一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政府以其自己的公正与准确超乎众人之上,在追求公众的利益之时,政府以它的公正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公正与准确是政府固有的一种天赋。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其实,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也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他们也具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他们也同样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的人不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仔细求利的自利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政府官员作为单个的个人在政治市场上会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作出最有利与自己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

在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决策的机制或程序的选择时,这些机制或程序通过直接方式或者指定代表的间接方式,显示公民对广义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偏好。于是,在选民和国家之间就必须插入一个媒介——选举制度。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规则不同,影响选民、政治家或政党的有关行为的成本——收益也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结构。而且,不论以何种方式作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官僚和官僚机构,其最终的决策也就很难体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而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官员追求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品供

给,另一方面导致公共物品的实际成本过高,结果便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结果正是"政府失败"的体现。

三.对公共选择理论的评价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政治存在的弊端,重新提出的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性,为解决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带来的后遗症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用公民自由进出的"俱乐部"模式来取代福利国家,克服公共支出膨胀所造成的浪费和官僚主义都有积极意义。

为政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布坎南等人为主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带入到对政治学问题的研究中,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但是,以布坎南等人为主的公共选择学派过分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反对政府干预,要求多发挥市场作用,但市场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失灵后,西方各国虽然大幅度削减公共支出,减少社会福利,但政府的作用并没有减弱就是一个明证。

四.乡村选举中的公共理论分析

在中国当下,农村的村民自治、乡村选举搞得红红活活,与红红活活的局面不协调的是很多村民对选举不感兴趣,或者是选举出现一些"官选""贿选""霸选""族选"等现象。下面将从公共选择方面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村民倘若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身处多元权力结构的农民,在乡村政治市场的投票过程中处于经济人的地位。在参加乡村社会官方代理人的选举中,作为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村民的心理预期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个体身份的追求目标。即追求个体利益在投票中的最大化。这里包括私交、性格等;另一个是团体利益最大化,它包括宗族、阶层、利益共同体等。作为投票者的村民的个人决策,就是在给定的选举规则与程序下,依照自己对利益的理解从候选人(侯选方案)中,选择最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程度的方案。然而,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到集体选择的效果。

信息的不完备性和非稳定性。在乡村社会的选举投票中,投票者通常对候选人的个人情况如实际能力、品德修养等不甚了解。而要全面获取这些"信息"往往需要成本较大的信息收集,这些成本是由选民不折不扣地个人承担。而由于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选举收益的公共性,村民对信息成本的回报持怀疑态度,而往往基于一种"合乎理性的无知"尽量减少信息成本的支付。信息的缺乏与不真实导致村民在投票时缺乏了解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举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选举结果的公共性。在集体选举过程中,当选者提供的服务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其造成的损失一般而言对投票者的影响是间接的。即使选举不当,所造成的损失由大家共同承担,对个体的影响不大。这导致作为投票者的村民在选举过程中缺乏慎重严谨之心。由于集体收益具有公共性,即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管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基于这个原因,一些村民在选举投票中兴趣不高。

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在乡村选举中,实行的是多票制。在多数投票规则下,最终的集体选择方案具有内在强制性,它体现的是参与者中多数派的利益,属于少数派的选民的利益则得不到体现,这使得这些少数选民在以后的投票选举中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在选举中投票的人日渐减少。

总之,乡村市场的三个要素使得:一方面投票者充分了解候选人的信息成本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