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边直角边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第一讲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选修4

高中数学第一讲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选修4

四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1.射影(1)点在直线上的正射影:从一点向一直线所引垂线的垂足,叫做这个点在这条直线上的正射影.(2)线段在直线上的正射影:线段的两个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正射影间的线段.(3)射影:点和线段的正射影简称为射影.2.射影定理(1)文字语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两直角边分别是它们在斜边上射影与斜边的比例中项.(2)图形语言:如图,在Rt△ABC中,CD为斜边AB上的高,则有CD2=AD·BD,AC2=AD·AB,BC2=BD·AB.射影定理的有关计算如图,在Rt,求CD,AC,BC的长.在直角三角形内求线段的长度,可考虑使用勾股定理和射影定理.∵CD2=AD·DB=2×6=12,∴CD=12=23(cm).∵AC2=AD·AB=2×(2+6)=16,∴AC=16=4(cm).∵BC2=BD·AB=6×(2+6)=48,∴BC=48=43(cm).故CD,AC,BC的长分别为2 3 cm,4 cm,4 3 cm.(1)在Rt△ABC中,共有AC,BC,CD,AD,BD和AB六条线段,已知其中任意两条,便可求出其余四条.(2)射影定理中每个等积式中含三条线段,若已知两条可求出第三条.1.如图,在△ABC 中,AB =m ,∠BAC ∶∠ABC ∶∠ACB =1∶2∶3,CD ⊥AB 于点D .求BD ,CD 的长.解:设∠BAC 的度数为x ,则由∠BAC ∶∠ABC ∶∠ACB =1∶2∶3, 得∠ABC 的度数为2x ,∠ACB 的度数为3x . 因为∠BAC +∠ABC +∠ACB =180°, 所以x +2x +3x =180°,解得x =30°. 所以∠ABC =60°,∠ACB =90°. 因为AB =m , 所以BC =12m .又因为CD ⊥AB , 所以BC 2=BD ·AB ,即⎝ ⎛⎭⎪⎫12m 2=BD ·m .所以BD =14m .AD =AB -BD =m -14m =34m .由CD 2=AD ·BD =34m ·14m =316 m 2,得CD =34m . 因此,BD 的长是14m ,CD 的长是34m .2.已知CD 是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AB 上的高,如果两直角边AC ,BC 的长度比为AC ∶BC =3∶4.求:(1)AD ∶BD 的值; (2)若AB =25 cm ,求CD 的长. 解:(1)∵AC 2=AD ·AB ,BC 2=BD ·AB , ∴AD ·AB BD ·AB =AC 2BC 2. ∴AD BD =⎝ ⎛⎭⎪⎫AC BC 2=⎝ ⎛⎭⎪⎫342=916.(2)∵AB=25 cm,AD∶BD=9∶16,∴AD=99+16×25=9(cm),BD=169+16×25=16(cm).∴CD=AD·BD=9×16=12(cm).利用射影定理证明如图所示,CD垂直平分AB,点E在CD上,DF⊥AC,DG⊥BE,F,G分别为垂足.求证:AF·AC=BG·BE.先将图分解成两个基本图形(1)(2),再在简单的图形中利用射影定理证明所要的结论.∵CD垂直平分AB,∴△ACD和△BDE均为直角三角形,且AD=BD.又∵DF⊥AC,DG⊥BE,∴AF·AC=AD2,BG·BE=DB2.∵AD2=DB2,∴AF·AC=BG·BE.将原图分成两部分来看,就可以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运用射影定理,实现了沟通两个比例式的目的.在求解此类问题时,关键就是把握基本图形,从所给图形中分离出基本图形进行求解或证明.3.如图,Rt△ABC中有正方形DEFG,点D,G分别在AB,AC上,E,F在斜边BC上.求证:EF2=BE·FC.证明:过点A 作AH ⊥BC 于H . 则DE ∥AH ∥GF . ∴DE AH =BE BH ,GF AH =FCCH .∴DE ·GF AH 2=BE ·FCBH ·CH. 又∵AH 2=BH ·CH , ∴DE ·GF =BE ·FC .而DE =GF =EF ,∴EF 2=BE ·FC .4.如图,已知∠CAB =90°,AD ⊥CB ,△ACE ,△ABF 是正三角形, 求证:DE ⊥DF . 证明:在Rt △ABC 中,AC 2=CD ·CB ,AB 2=BD ·BC ,AD 2=CD ·BD . 所以AC AB=CD BD= CD 2CD ·BD=CD 2AD 2=CD AD =AD BD. 因为AC =AE ,AB =BF , 所以AE BF =ADBD.又∠FBD =60°+∠ABD ,∠EAD =60°+∠CAD ,∠ABD =∠CAD , 所以∠FBD =∠EAD , 所以△EAD ∽△FBD . 所以∠BDF =∠ADE .所以∠FDE =∠FDA +∠ADE =∠FDA +∠BDF =90°. 所以DE ⊥DF .课时跟踪检测(五)一、选择题1.已知Rt △ABC 中,斜边AB =5 cm ,BC =2 cm ,D 为AC 上一点,DE ⊥AB 交AB 于点E ,且AD =3.2 cm ,则DE 等于( )A .1.24 cmB .1.26 cmC .1.28 cmD .1.3 cm 解析:选C 如图,∵∠A =∠A , ∴Rt △ADE ∽Rt △ABC ,∴AD AB =DEBC, ∴DE =AD ·BC AB =3.2×25=1.28 (cm). 2.已知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为1∶2,则它们在斜边上的射影比为( ) A .1∶2 B .2∶1 C .1∶4D .4∶1解析:选C 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则斜边长为5,∴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分别为15和45.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3 cm ,斜边上的高为2.4 cm ,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A .7.2 cm 2B .6 cm 2C .12 cm 2D .24 cm 2解析:选B 长为3 cm 的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为32-2.42=1.8(cm), 由射影定理知斜边长为321.8=5(cm),∴三角形面积为12×5×2.4=6(cm 2).4.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 =90°,CD ⊥AB ,D 为垂足,若CD =6 cm ,AD ∶DB =1∶2,则AD 的长是( )A .6 cmB .3 2 cmC .18 cmD .3 6 cm解析:选B ∵AD ∶DB =1∶2, ∴可设AD =t ,DB =2t .又∵CD 2=AD ·DB ,∴36=t ·2t ,∴2t 2=36,∴t =32(cm),即AD =3 2 cm. 二、填空题5.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1,则该三角形在直线l 上的射影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射影的最大值即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答案: 26.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矩形,∠BEF =90°,①②③④这四个三角形能相似的是________.解析:因为四边形ABCD 为矩形, 所以∠A =∠D =90°.因为∠BEF =90°,所以∠AEB +∠DEF =90°.因为∠DEF +∠DFE =90°,所以∠AEB =∠DFE . 所以△ABE ∽△DEF . 答案:①③7.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D ⊥AB ,AC =6,AD =3.6,则BC =________.解析:由射影定理得,AC 2=AD ·AB ,BC 2=BD ·AB , ∴AC 2BC 2=AD BD ,即BC 2=AC 2·BD AD. 又∵CD 2=AD ·BD ,∴BD =CD 2AD.∴BC 2=AC 2·CD 2AD 2=6262-3.623.62=64. ∴BC =8. 答案:8 三、解答题8.如图所示,D 为△ABC 中BC 边上的一点,∠CAD =∠B ,若AD =6,AB =10,BD =8,求CD 的长.解:在△ABD 中,AD =6,AB =10,BD =8, 满足AB 2=AD 2+BD 2, ∴∠ADB =90°,即AD ⊥BC .又∵∠CAD =∠B ,且∠C +∠CAD =90°. ∴∠C +∠B =90°,即∠BAC =90°. 故在Rt △BAC 中,AD ⊥BC ,由射影定理知AD 2=BD ·CD ,即62=8·CD , ∴CD =92.9.如图,AD ,BE 是△ABC 的两条高,DF ⊥AB ,垂足为F ,直线FD 交BE 于点G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H .求证:DF 2=GF ·HF . 证明:在△AFH 与△GFB 中,因为∠H +∠BAC =90°,∠GBF +∠BAC = 90°,所以∠H =∠GBF .因为∠AFH =∠GFB =90°,所以△AFH ∽△GFB . 所以HF BF =AF GF, 所以AF ·BF =GF ·HF .因为在Rt △ABD 中,FD ⊥AB ,所以DF 2=AF ·BF , 所以DF 2=GF ·HF .10.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48 cm ,一锐角平分线分对边为3∶5两部分. (1)求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2)求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的长. 解:(1)如图, 设CD =3x ,BD =5x , 则BC =8x , 过D 作DE ⊥AB , 由题意可得,DE =3x ,BE =4x ,∴AE +AC +12x =48. 又AE =AC ,∴AC =24-6x ,AB =24-2x . ∴(24-6x )2+(8x )2=(24-2x )2, 解得x 1=0(舍去),x 2=2. ∴AB =20,AC =12,BC =16, ∴三边长分别为20 cm,12 cm,16 cm. (2)作CF ⊥AB 于点F , ∴AC 2=AF ·AB .∴AF =AC 2AB =12220=365(cm);同理,BF =BC 2AB =16220=645(cm).∴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长分别为365 cm ,645cm.。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第28章解直角三角形(单元复习课)教学任务分析问题1:在Rt △ABC 中,∠C=90°则(1)∠A 、∠B 的关系是_________, (2)_____,,的关系是c b a(3)边角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你能根据上述边角关系得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吗?填写下表。

问题3:同角的三角函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互余的两角呢?问题4:锐角的正弦值是怎样随着角度数的变化而变化的?余弦、正切呢?其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范围分别是什么? 2、组织交流,总结要点;3、板书教师总结知识结构图(多媒体展示)。

【学生活动】 1、学生反思回顾知识点,回答和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及三个表格;2、绘制出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图;3、交流展示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图及自主学习的成果;4、看听记教师的总结。

用数学的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媒体应用】1、展示反思回顾的问题;2、展示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3、展示师生共同总结的本章本章要点和本章知识结构图。

活动三 基础训练,查补缺漏: 【基础闯关】1、Rt △ABC 中,∠C=90°若SinA= 时,tanA= 。

2、Rt △ABC 中,∠C=90°,若AC=3BC ,则CosA= 。

3、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交BD 于点O ,且AC=8,BD=6,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A 、Sin ∠ADB=B 、Cos ∠DAB=C 、tan ∠DBA =D 、tan ∠ADB=4、计算: (1)(2)丨Sin45°- 1丨-【教师活动】 1、操作多媒体出示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和点评,得出正确答案。

【学生活动】 1、尝试完成练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合作完成; 2、参与交流展示及点评。

三角形的中位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ppt课件

三角形的中位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ppt课件

精讲案·学易 栏目索引
解 (1)证明:∵D、E分别是AB、AC的中点,F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 ∴ED是Rt△ABC的中位线,∴ED∥FC,∴BC=2DE, 又EF∥DC,∴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 (2)由(1)可知DC=EF,DE=CF, ∵DC是Rt△ABC斜边AB上的中线, ∴AB=2DC,∴四边形DCFE的周长=AB+BC, ∵四边形DCFE的周长为25 cm,AC的长为5 cm, ∴BC=25-AB, ∵在Rt△ABC中,∠ACB=90°, ∴AB2=BC2+AC2,即AB2=(25-AB)2+52,解得AB=13 cm.
证明 连接CG,∵AD=AE,F是DE的中点, ∴AF是等腰△ADE底边DE上的中线, ∴AF⊥DE,同理CG⊥AB, ∴△ACF与△ACG均是直角三角形, ∵H是AC的中点,∴HF、GH分别是△ACF与△ACG斜边上的中线, ∴FH=GH=12 AC,∴△HFG是等腰三角形, ∴∠HFG=∠FGH.
3
精讲案·学易 栏目索引
命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 线的性质. 失分警示 判断DF是△ABE的中位线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精讲案·学易 栏目索引
实战预测 2.(2018大庆)如图,在Rt△ABC中,∠ACB=90°,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 接CD,过E作EF∥DC交BC的延长线于F. (1)证明: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 (2)若四边形CDEF的周长是25 cm,AC的长为5 cm,求线段AB的长度.
定义:三角形两边中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性质
图形语言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并且等于第 ∵DE是△ABC的中位线,∴DE∥B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学案

12.1 全等三角形学习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及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学习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学法指导: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对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来说:如果它们的大小相等,那么放在一起能够;如果它们放在一起能够重合,那么它们的大小 .2、生活中的图片讨论:(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二、合作探究1、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观察思考: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形状,大小 .)①②③(2)请再举出类似的例子(至少3个).(3)由此,你发现上述图形的共同特征是:完全相同——放在一起能够 .(4)进而得出概念:叫做全等形.类似的,叫做全等三角形.2. 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用半透明的纸描绘下图中左边的△ABC,然后按要求在三个图中依次操作.体验“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你发现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结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变化了,但、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1)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叫做对应顶点,叫做对应边,叫做对应角.(2)△ABC与△DEF全等,记作△ABC △DEF,读作△ABC △DEF.(注意: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把你自制的一对全等三角形纸片重合,你发现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相等;全等三角形的相等(3)如图,△ABC与△ADC全等,请用数学符号表示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写出相等的边和角.AC4、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1)如图,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B C E F那么,对应顶点是,对应边是,对应角是 .(3)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还有哪些规律?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P32练习1.2、教科书P32练习2.四、课堂小结1. 这节课在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2. 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有哪些?五、当堂清1、下列说法: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④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正确的说法是()A ②③B ③④C ①②D ①②③2、△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_______是对应角;AB与_______是对应边,BC与_______是对应边,AC与_______是对应边.3、如图△ ABD ≌△CDB,若AB=4,AD=5,BD=6,求BC、CD的长.参考答案:1.C 2. ∠F,DE,EF,DF 3.5,4六、学习反思12.2.1 利用三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并利用其解决问题;2、理解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理由. 学习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学习难点: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已知△ABC ≌△A ′B ′C ′,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C 'B 'A 'C BA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先任意画一个△ABC ,再画一个△A'B'C',使△ABC 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 一定全等吗?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只给定一条边时:只给定一个角时: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①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cm.②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③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4cm、6cm.探究二: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吗?归纳:有种可能.即:.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三、例题讲解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ADB C尺规作图:已知:∠BAC.求作:∠B'A'C' ,使∠B'A'C'=∠BAC.四、巩固练习教科书P37练习1教科书P37练习2五、课堂小结1. 这节课在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2. 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有哪些?六、当堂清1.如图,ABC △中,AB AC =,EB EC =, 则由“SSS ”可以判定( ) A.ABD ACD △≌△ B.ABE ACE △≌△ C.BDE CDE △≌△ D.以上答案都不对2.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B.全等三角形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C.全等三角形是一种特殊三角形D.如果两个三角形都与另一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全等3.小明用四根竹棒扎成如图所示的风筝框架,已知AB CD =,AD CB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第3题) (第4题)A .A C ∠=∠B .ABC CDA ∠=∠ C .ABD CDB ∠=∠ D . ABD C ∠=∠4.如图,ABC △中,AB AC =,AE CF =,BE AF =,则E ∠=∠________,CAF ∠=∠__________. 5.如图,在△ABC 中,∠BAC =60°,将△ABC 绕着点A 顺时针旋转40°后得到△ADE ,则∠BAE 的度数为__________.A CDBA EB D CABCDE6.如图,AB=DE,AC=DF,BF=EC,△ABC和△DEF全等吗?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B 2.C 3.D 4.F ABE 5. 100° 6.全等七、学习反思利用两边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1、理解三角形全等“边角边”的内容.2、会运用“SAS”识别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重点】掌握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问题一,学前准备1. 回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二,探究活动活动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如图,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长度如图所标,△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为什么?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们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上述条件画图并作如下的实验:(1)读句画图:①画∠DAE=45°,②在AD、AE上分别取 B、C,使 AB=3.1cm, AC=2.8cm.③连结BC,得△ABC.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一个△A'B'C'.(2)把△A'B'C'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A'B'C'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总结得出: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活动2 :(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简单应用)1、如图,已知AD∥BC,AD=CB.求证:△ABC≌△CDA.(提示: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能再找一个条件吗?可以小组交流后再完成)证明:2、如图,已知AB=AC,AD=AE,∠1=∠2.求证:△ABD≌ACE.(完成后小组交流展示,比比书写过程谁写得好)课堂练习1、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2、已知: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 AF=CE,BE∥DF,BE=DF.求证:AB∥CD3、思考: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画一画: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cm和3cm,长度为3cm的边所对的角为30度,画出这个三角形,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利用两角一边判定三角形全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规律;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动手画图、剪贴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判定方法及“角角边使用说明【学习目标】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2.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教学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II的内容是什么?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3、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要用的间接条件要先证好;②书写证明三角形全等三步骤:⑴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⑵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⑶写出全等结论③写出最终要证得的结论此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学们应根据做题经验灵活掌握4、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二、活动探究思考探究5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者“________”[例1]如下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DCABE利用斜边、直角边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学习目标: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5)HL 学习方法: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小测1、如图,在□ABCD 中,BD 是对角线,AE⊥BD于E,CF⊥BD于F ,求证BE=DF.(二)阅读书本P35-P37,并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如图,已知Rt △ABC ,∠C=90°,求作Rt △C B A ''',使∠C '=90°, AB C B ='',AB B A ='',那么C B A Rt ABC Rt '''△与△全等吗?得出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如图,已知AC ⊥BC,BD ⊥AD,AC=BD.求证BC=AD.二、研学释疑1、如图,BE,CD 是△ABC 的高,要证明△BCD ≌△CBE,还需增加一个条件 ,理由是 ,或增加一个条件 ,理由是 .2、书本P37,练习23、要将图中的∠MON 平分,小明设计了如下方案:在射线OM,ON 上分别取OA=OB,过点A 作DA ⊥OM 交ON 于D,过点B 作EB ⊥ON 交OM 于E,AD,EB 交于C,过点O,C 作射线OC,即为∠MON 的平分线,试说明这样做的理由.CBABACD三、实践探究1、在C B A Rt ABC Rt '''△与△中,∠C=∠C '=90°,下列条件中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有( ) ①C A AC ''=,∠A=∠A '; ②C A AC ''=,B A AB ''=; ③C A AC''=,C B BC ''= ; ④B A AB ''=,∠A=∠A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如图,AD 是△ABC 的高,E 为AC 上一点,BE 交AD 于F ,且有BF=AC,FD=CD. 求证:(1)△BFD ≌△ACD ;(2)BE ⊥AC.四、拓展延伸如图,在△ABC中,已知D 是BC 的中点,DE⊥AC,DF⊥AB ,垂足非别是E ,F ,DE=DF ,求证AB=AC.五、小结:HLFE DCBACOEDBNMA。

全等三角形的学案11.2和11.3

全等三角形的学案11.2和11.3

11.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班级 姓名 学号教学目标1.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重点“边边边”的条件。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什么叫全等三角形?△ABC ≌△DEF,说出对应边及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二、实践与探索三组对应角、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满足这六个条件的一部分两个三角形能否全等呢?1.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一条边相等,作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作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3.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那么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全班同学都画一个三边为4cm 、5cm 、2cm 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全等吗?你能得到什么规律? 三、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四、【应用新知】例题 如图,△ABC 是一个钢架,AB=AC ,AD 是连结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求证:△ABD ≌△ACD .【小试牛刀】练习1、如图, C 是BF 的中点,AB = DC ,AC=DF.求证: △ABC ≌ △DCFA BC FE D BC A DFAB CD【变式练习】练习2、已知: 如图,点B 、E 、C 、F 。

在同一直线上 ,AB = DE ,AC = DF , BE = CF .求证:(1)△ABC ≌△DEF(2)【夯实基础 】练习3、已知: 如图,AC=EF,BC=BF ,BA=BE 。

求证:△ABC ≌ △EBF【能力提高】已知: 如图, AB = DE ,AC = DF , 点B 、E 、C 、F 在同一直线上,BE = CF .求证: △ABC ≌△DEF五.课时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B CA E F D A C BE F ∠A=∠DB CA EFDO DCBAE DCBA 11.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2)学习目标1.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探究:先任意画出一个ABC ∆,再画出一个///C B A ∆,使AB B A =//,AC C A =//,A A ∠=∠/(即使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斜边、直角边》教学设计

《斜边、直角边》教学设计

第4课时“斜边、直角边”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重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例1:如图,已知∠A=∠D=90°,E、F在线段BC上,DE与AF交于点O,且AB=CD,BE=CF.求证:Rt△ABF≌Rt△DCE.解析:由题意可得△ABF与△DCE都为直角三角形,由BE=CF可得BF=CE,然后运用“HL”即可判定Rt△ABF与Rt△DCE全等.证明:∵BE=CF,∴BE+EF=CF+EF,即BF=CE,∵∠A=∠D=90°,∴△ABF与△DCE都为直角三角形,在Rt△ABF和Rt△DCE中,BF CE AB CD ⎧⎨⎩==,∴Rt△ABF≌Rt△DCE(HL).【方法总结】利用“HL”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对应相等即可.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练习” 第2题探究点二:“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运用【类型一】利用“HL”判定线段相等例2: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求证:BC=BE.解析:根据“HL”证Rt△ADC≌Rt△AFE,得CD=EF,再根据“HL”证Rt△ABD≌Rt△ABF,得BD=BF,最后证明BC=BE.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 的高,且AD=AF,AC=AE,∴Rt△ADC≌Rt△AFE(HL).∴CD=EF.∵AD=AF,AB=AB,∴Rt△ABD≌Rt△ABF(HL).∴BD=BF.∴BD-CD=BF-EF.即BC=BE.【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练习” 第2题【类型二】利用“HL”判定角相等例3:如图,AB⊥BC,AD⊥DC,AB=AD,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t△ABC≌Rt△ADC,进而得出角相等.证明:∵AB⊥BC,AD⊥DC,∴∠B=∠D=90°,∴△ABC与△ACD为直角三角形,在Rt△ABC和Rt△ADC 中,AB ADAC AC⎧⎨⎩==,∴Rt△ABC≌Rt△ADC(HL),∴∠1=∠2.【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练习” 第2题【类型三】利用“HL”解决线段的平行关系例5:如图,已知CE⊥AB,DF⊥AB,AC=BD,CE=DF,求证:AC∥BD.解析:利用已知条件证出Rt△ACE≌Rt△BDF,可得到∠A=∠B,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证得AC ∥BD.证明:∵CE⊥AB,DF⊥AB,∴∠CEA=∠DFB=90°.又∵AC=BD,CE=DF,∴Rt△ACE≌Rt△BDF(HL).∴∠A=∠B,∴AC ∥BD.【方法总结】判定两直线平行,先判定三角形全等,得到角的关系,然后根据角的关系,判定直线的平行关系.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练习” 第2题【类型四】利用“HL”解决动点问题例4: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 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解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①Rt△APQ≌Rt△CBA,此时AP=BC=5cm,可据此求出P点的位置.②Rt△QAP≌Rt△BCA,此时AP=AC,P、C重合. 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可知:①当P运动到AP=BC时,∵∠C=∠QAP=90°,在Rt△ABC与Rt△QPA中,AP BCPQ AB⎧⎨⎩==,∴Rt△ABC≌Rt△QPA(HL),即AP=BC=5cm;②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在Rt△ABC与Rt△QPA中,AP ACPQ AB⎧⎨⎩==,∴Rt△QAP≌Rt△BCA(HL),即AP=AC=10cm,∴当点P与点C重合时,△ABC才能和△APQ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练习” 第2题【类型五】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例5:如图,CD⊥AB于D点,BE⊥AC于E点,BE,CD交于O点,且AO平分∠BAC.求证:OB=OC. 解析:已知BE⊥AC,CD⊥AB可推出∠ADC=∠BDC=∠AEB=∠CEB=90°,由AO平分∠BAC可知∠1=∠2,然后根据AAS证得△AOD≌△AOE,△BOD≌△COE,即可证得OB=OC.证明:∵BE⊥AC,CD⊥AB,∴∠ADC=∠BDC=∠AEB=∠CEB=90°.∵AO平分∠BAC,∴∠1=∠2.在△AOD和△AOE中,12ADC AEBOA OA∠∠∠∠⎧⎪⎨⎪⎩===,∴△AOD≌△AOE(AAS).∴OD=OE.在△BOD和△COE中,BDC CEBOD OEBOD COE∠∠∠⎧⎪⎪⎩∠⎨===,∴△BOD≌△COE(ASA).∴OB=OC.【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外,还有:SSS、SAS、ASA、AAS.三、板书设计“斜边、直角边”1.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2.方法归纳:(1).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是“HL”,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SAS”、“ASA”、“AAS”以及“SSS”.(2).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转移到其它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它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直角的认识及画法》教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直角的认识及画法》教学案设计

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及画法▶教学内容教科书P40例3、例4,完成教科书P40“做一做”和P44~45“练习八”中第6、7、8、14题。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初步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1.复习回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角,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任意的角。

学生自主画角。

(2)选取不同大小的角向全体学生展示。

(3)选择其中一个角说一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呈现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固定的,你猜出是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

(板书课题:直角的认识及画法)【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设计让学生自由画角,一方面复习了角的画法,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为教学直角与角的联系打好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描一描,初步感知直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P40例3。

师:观察上图,找出角并在图中描画出来。

汇报交流,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观察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教师指出并适当板书:上面这些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直角标志),它是一种特殊的角。

2.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直角。

(1)在教科书P38情境图中找直角。

师:看看情境图,哪儿有直角?(2)找生活中的直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儿有直角呢?教师介绍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

【设计意图】学生对直角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让他们凭感觉去找直角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为下面的操作验证活动提供素材。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学案设计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学案设计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学案设计授课老师:吴婉铭一、我的目标知识技能:1.能说出“斜边、直角边”方法判断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内容.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方法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数学思考: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促使自我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能力有所提高.解决问题:能灵活运用“斜边、直角边”方法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情感态度:通过探究与交流,解决一些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学习重点:能运用各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学习难点:能阐述、理解“斜边、直角边”(HL )方法,灵活运用“斜边、直角边”(HL )方法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二、我能参与(一)温故知新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分别有哪些?生: ( ), ( ), ( ), ( ) 师:上面的判定方法适用于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些判定方法适用吗?生:师: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已知直角相等了,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2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如图,AB ⊥BE 于B ,DE ⊥BE 于E ,(1)若∠A=∠D ,AB=DE ,则△ABC 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 ( 用简写法)。

(2)若∠A=∠D ,BC=EF ,则△ABC 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 (用简写法)。

(3)若∠A=∠D ,AC=DF则△ABC 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 (用简写法)。

(4)若AB=DE ,BC=EF ,则△ABC 与△DEF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 (用简写法)。

归纳: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类型:?(一句话概括:? ) AB CE FD(二)我能实践如图,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两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师: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即意味着有一条直角边是未知的。

相似三角形整章教案汇总

相似三角形整章教案汇总

图形的相似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相似图形的概念。

2.经历探究相似多边形特征的过程,掌握相似多边形的特征。

3.在探究相似多边形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猜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二、重点、难点1.重点: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的识别.2.难点:正确地运用相似多边形的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相似同学们初二时,我们研究了全等形的有关知识,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全等形之外,我们还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图形,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图形是相似的。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开始进入对第27章相似的学习,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图形的相似。

1、(师):再请仔细观察下列几幅图片……你发现这四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ppt出示一组图片)(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相似图形的特点,感受形状相同的概念。

)(个人口答)2、在数学上我们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教师板书)3、提问:生活中有很多的相似图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与大家分享吗?(个人口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体会生活中的相似,进一步了解相似形的概念。

(师)老师呢也找了几个生活中的几个实例,你们来看看他们是否是相似的4、系统训练:1、如图27.1-3是人们从平面镜及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2、如图,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尺和原来的三角尺相似吗?(个人口答)3、如图,图形a~f中,哪些是与图形(1)或(2)相似的?(个人口答.)(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相似图形与不相似图形的“形状”特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图形是相似的,但仅仅凭观察有时会有误差,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相似图形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我们先来研究相似多边形的特征。

三、自主探究 研学相似探究一:△A 1B 1C 1是正△(师)这两个图形相似吗?那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一下:1、自主学习:这两个相似的正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的比呢?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师徒之间交流一下。

斜边直角边教案

斜边直角边教案

斜边直角边教案教案:斜边直角边的求解教学目标: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使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2.学会使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

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勾股定理的求解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例学生准备:铅笔、直尺、计算器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与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例如:“大家知道直角三角形是什么吗?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Step 2 学习和讨论(15分钟)1.教师呈现勾股定理的公式:a²+b²=c²,解释公式中的符号含义。

2.教师通过教学实例,依次讲解如何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和直角边的问题,并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进行巩固。

Step 3 拓展与巩固(25分钟)1.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构建勾股三元数组,发现勾股定理中的规律,巩固对勾股定理的掌握。

Step 4 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求解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出示总结卡片供学生抄写。

Step 5 课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利用计算器或手工计算,完成一些复杂的勾股定理应用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Step 6 课堂互动(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例如学生之间交流解题思路或者展示解题过程。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可以是课本中的相关习题或其他拓展习题,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并及时向教师请教有关问题。

Step 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充分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勾股定理:a²+b²=c²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并掌握使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的方法。

直角三角形30°角性质教案设计

直角三角形30°角性质教案设计

直角三角形30︒角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十四章《解直角三角形》的第二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给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性质,性质1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描述角之间的关系,性质2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描述了边之间数量的关系,性质1和性质2(勾股定理)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性质3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探索出的新结论,描述了图形的相关线段,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

本节课《直角三角形30︒角性质》是研究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边之间的特殊性质,教材中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巧妙地添加辅助线证明了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正确性,简单地说就是“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因此,这一结论应当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的应用,《课程标准》未将这一结论作为定理,但为了后面方便推导30︒角和60︒角的三角函数值,通过云图给出,以备后面直接使用。

既然把直角三角形30︒角性质划分为一个课时的探索课,就要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即类比以往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说出猜想、证明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感受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再通过练习巩固边之间的比例关系,培养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恰当地作辅助线等能力。

最后从知识和方法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探索了直角三角形边、角、相关元素之外,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可以作为探索题留给学生思考,为下节课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作铺垫;本节课把特殊的两种直角三角形研究透彻了,后面推导特殊三角函数值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图形的知识,例如,从最简单的点、线、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多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经历了探究平面图形的过程,即理解图形的定义、认识图形的组成元素(边、角、相关线段、对称性等),通过发现规律、写出猜想、证明猜想,探索出图形的性质,再寻找判定方法。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学案: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验证勾股定理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学案: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验证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验证勾股定理对于勾股定理的探索,可以采用测量、计算、•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方法来验证其正确性.课本主要运用拼图的方法,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图形的面积来验证勾股定理.如图1,是由4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得到一个边长为(a+b)的大正方形和以斜边c为边长的小正方形,有(a+b)2=4×12ab+c2,整理可得a2+b2=c2.对于图2,有S正方形EFGH=c2=(b-a)2+4×12ab,即c2=a2+b2.名师导学互动典例精析:知识点1: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例1、请判断一下,下列图形中,哪些可以用来验证勾股定理.【解题思路】①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加中间小正方形面积;②中间正方形面积等于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③推导不出.【解】①②可以验证勾股定理.【方法归纳】勾股定理的验证,主要通过拼接图形的面积来实现.对应练习:请结合以下图形,验证勾股定理.知识点2:方程的思想例2、如图,在△ABC中,AB=15,BC=14, CA=13,求BC边上的高AD.【解题思路】【解】设DC=x,则BD=14-x,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14-2x x--=,解得:5(14)5615,13=+=,两式相减得:22)x+22222AD x ADx=.在Rt △ACD由勾股定理得:AD=12.【方法归纳】由于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所以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应用定理列方程来求解.对应练习: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则CD等于()A 2cmB 3cmC 4cmD 5cm知识点3: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例3、某市气象台测得一热带风暴中心从A城正西方向300km处,以每小时26km的速度向北偏东60°方向移动,距风暴中心200km的范围内为受影响区域.试问A城是否受这次风暴的影响?如果受影响,请求出遭受风暴影响的时间;如果没有受影响,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解】构造数学模型,如图所示,设O为风暴中心,OC为风暴中心移动方向,AD⊥OC.在Rt△OAD中,∠AOD=30°,OA=300km,所以AD=150km<200km,即A城受到这次风暴的影响.如图,设AB=AC=200km ,在Rt △ABD 中,应用勾股定理,得)(7501502002222km AD AB BD =-=-=,所以,A 城遭受风暴影响的时间2.10267502≈⨯=(小时).【方法归纳】勾股定理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定理,它的验证和应用,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知识点4: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例4、在ABC ∆中,15,20,AB AC ==BC 边上的高12,AD =则BC 的长为 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三角形中某边上的高既可在三角形内部,也可在三角形的外部,故此题应分为两种情况来考虑.当BC 边上的高AD 在ABC ∆的内部时,如图,由勾股定理,得22222151281,BD AB AD =-=-=得9,BD =222222012CD AC AD =-=-=256,得16,CD =则25BC BD CD =+=;当BC 上的高AD 在ABC ∆的外部时,如图,同样由勾股定理可求得16,CD =9BD =,这时,1697,BC CD BD =-=-=故BC 的长为25或7. 【解】25或7.【方法归纳】当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没有限制时,要对可能的情形分类进行讨论. 对应练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12,求第三边的长.知识点5:整体思想例5、如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已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短直角边是a ,较长直角边是b ,则2)(b a +的值为( )A. 13B. 19C. 25D. 169【解题思路】由勾股定理222a b c+=可得到两个变形:()222a b ab c +-=和()222a b ab c -+=.通过这两个变形,我们可以从,,,,,a b c a b a b ab +-中任意两个出发,求出其他各个量.仔细观察图形,不难得到:13c =,1a b -=,利用()222a b ab c -+=,可求得212ab =,故2)(b a +=22c ab +=13+12=25.【解】选C.【方法归纳】利用整体思想可避免繁琐的运算,达到快速求值的目的.对应练习:如图,ABC △的周长为32,且AB AC AD BC =⊥,于D ,ACD △的周长为24,那么AD 的长为 .知识点6:转化思想例6、如图,高速公路的同一侧有A.B 两个奥运村,它们到高速公路所在的直线MN 的垂直距离分别为1AA =2km ,1BB =4km ,811=B A km ,要在高速公路上A.B 之间设一个出口P ,使A.B 两个奥运村到P 的距离之和最短,则这个最短距离是_____________ .B ′B 1A 1PEBANM【解题思路】过B 作关于MN 的对称点B ′,连接AB ′交11B A 于点P.因1PB 垂直平分BB ′,所以PB=PB ′,则AP+PB=AP+ PB ′=AB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易知,P 点为到A.B 距离之和最短的点.【解】过点A 作AE 垂直于BB ′于E ,则AE=11B A =8km ,B ′E =1AA +1BB =6km ,由勾股定理,得AB ′=22E B AE '+=10km ,即AP+PB=AP+ PB ′=AB ′=10km ,故最短出口P 到A.B 两个奥运村距离和为10km.【方法归纳】本题可转化为“在直线l 同侧有两点A.B ,试在l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利用对称作图即可.对应练习:为了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某校各班都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八年级(3)班开展了手工制作竞赛,每个同学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手工作品.陈莉同学在制作手工作品的第一、二个步骤是:①先裁下了一张长20cm BC =,宽16cm AB =的矩形纸片ABCD ,②将纸片沿着直线AE 折叠,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F 处,…… 请你根据①②步骤解答下列问题:(1)找出图中∠FEC 的余角;(2)计算EC 的长.知识点7:化立体为平面例7、有一根70 cm 的木棒,要放在长、宽、高分别是50 cm 、40 cm 、30 cm 的木箱中,能放进去吗?【解题思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工程设计方案比较多,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方可解决,而此题正是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和创新,用我们学过的勾股定理和丰富的空间想像力来解决.我们可注意到木棒虽比木箱的各边都长,按各边的大小放不进去,但木箱是立体图形,可以利用空间的最长长度.如AC ′.【解】由下图可得,AA ′=30 cm ,A ′B ′=50 cm ,B ′C ′=40 cm.△A ′B ′C ′,△AA ′C ′都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A ′C ′2=A ′B ′2+B ′C ′2.在Rt △AA ′C ′中.AC ′最长,则AC ′2=AA ′2+A ′B ′2+B ′C ′2=302+402+502=5000>702. 故70 cm 的棒能放入长、宽、高分别为50 cm ,40 cm ,30 cm 的大箱中.【方法归纳】本题源于生活实际,较有趣味性,能够较好地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考查了空间观念. 求解立体几何图形的一些问题时,通常是通过平面展开图,将其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问题,然后求解.对应练习:制一个底面周长为A.高为b 的圆柱形花架,需用沿圆柱侧面绕织一周的竹条若干根,如图中的121B C A ,212B C A …则每一根这样的竹条的长度最少是_________.易错警示1、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前提是直角三角形例8 如图,在ABC △中,10AB =,16BC =,BC 边上的中线6AD =,试说明AB AC =.错解:因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12CD BC=又6AD=,∴在△ADC中,由勾股定理,得22AC AD CD=+=226810+=.而10AB=,故AB AC=.错因分析:由于受题目、结论及图形的影响,不少同学在没有进行推证说明,就先行认为ADC△是直角三角形,忽视了运用勾股定理的前提,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正解: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182BD CD BC===.又10AB=,6AD=,且有2226810+=,即222AD BD AB+=,则ADB△是直角三角形,即AD BC⊥.所以,在Rt ADC△中,由勾股定理,22AC AD CD=+=226810+=.从而AB AC=.2、注意分清直角边和斜边例9 在ABC△中,已知90B∠=,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6a=,8b=,求c的长.错解:由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则由勾股定理,得222a b c+=,即226810c=+=.错解分析:错解未抓住题目实质,受勾股定理的表达式:222a b c+=的影响而误认为c是斜边,其实,由90B∠=,知b才是斜边(如图).因此,我们在运用勾股定理时,首先要正确识别哪个角是直角,从而确定哪条边是斜边,然后准确写出勾股定理表达式进行解题.正解:90B∠=,则在Rt ABC△中,由勾股定理,得22c b a=-2268-=73、注意分类讨论例10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如果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求第三边的长. 错解:设第三边的长为x ,则由勾股定理得22234x =+,解得5x =.错解分析:题中没有明确指出直角边和斜边,应分类讨论,而上述解法中误以为所求的第三边即为斜边.因此漏解,值得注意.正解:设第三边的长为x .(1)当x 为斜边时,由勾股定理,得22234x =+,解得5x =.(2)当x 为直角边时,由勾股定理,得22243x =+.解得x =7.所以,第三边的长为5或7.课堂练习评测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2,4,a ,那么a 的取值可以有( ) A. 3个 B. 2个 C. 1个 D. 0个2、如图,∠OAB=∠OBC=∠OCD=90°, AB=BC=CD=1,OA=2,则OD2=____________.3、如图,设火柴盒ABCD 的两边之长为a 与b ,对角线长为c ,推倒后的火柴盒是AB ′C ′D ′,试利用该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4、(1)求下列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长.(如图所示)(2)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y,z的值.5、如图所示,为了求出位于湖两岸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三角形AB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6、如图所示,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G 的边长为7cm ,求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G 7cmFEDCB A7、小红家住在18层的高楼上,一天,她与妈妈去买竹竿.(如图所示)如果电梯的长、宽、高分别是1.5米、1.5米、2.2米,那么,•能放入电梯内的竹竿的最大长度约是多少米?你能估计出小红买的竹竿至少是多少米吗?.课后作业练习一、判断题(2×2=4分)1.△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2.△ABC中,a=6,b=8,则c=10.()二、填空题(3×7=21分)3.在△ABC中,∠A:∠B:∠C=1:1:2,AB2=50,则BC=_______.4.在Rt△ABC中,∠C=90°,a:b=3:4,c=15cm,则a=________cm.5.在Rt△ABC中,a=3,b=4,则c=______.6.一艘轮船以16海里/时的速度离开A港向东南方向航行,•另一艘轮船同时以12海里/时的速度离开A港向西南方向航行,经过1.5小时后它们相距_______海里.7.在△ABC中,∠C=90°,若AC=6,CB=8,则AB上的高为_______.8.在△ABC中,∠C=90°,CD⊥AB于D.(1)若AC=61,CD=11,则AD=______.(2)若CB=113,CD=15,则BD=________.9.等边△ABC的高为3cm,以AB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为_______.三、选择题(5×5=25分)10.若等腰△ABC的腰长AB=2,顶角∠BAC=120°,以BC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为().A.3 B.12 C.2716. 43D11.已知等腰三角形斜边上中线为5cm,则以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为().A.10cm2 B.15cm2 C.50cm2 D.25cm21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腰长为10,则三角形的面积为().A.56 B.48 C.40 D.321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倍,其对角线的长是5cm,则长方形的长是().A.2.5cm B.5cm C.5514.如图所示,长方形ABCD中,AB=3,BC=4,若将该矩形折叠,使点C•与点A重合,则折痕EF的长为().A.3.74 B.3.75 C.3.76 D.3.77四、解答题.(8×5=40分)15.用尺规在数轴上找出坐标为5的点.16.如图(a~c)所示,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17.如图所示,长2.5m的梯子靠在墙上,梯子的底部离墙角1.5m,•求梯子的顶端与地面的距离h.18.如图所示,小方格的面积为1,找出图中以格点为端点且长度为5的线段.19.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BAD=90°,∠DBC=90°,AD=4,AB=3,BC=12,•求正方形DCEF的面积.五、探索题(10分)20.做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2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再做3•条边长分别为A.B.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2个正方形(如图所示).你能利用这2个图形验证勾股定理吗?写出你的验证过程.。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案(定)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案(定)

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1)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1、问题探索:函数的定义(1)AB 、EF 表示梯子,AC 、ED 表示支撑梯子的物体,BC 、FD 在地面上.①如图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AB 和EF 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你有几种判断方法?②你能再判断下图中哪个梯子更陡吗?(2)合作交流:如图,小明想通过测量B 1C 1及AC 1,算出它们的比,来说明梯子AB 1的倾斜程度;而小亮则认为,通过测量B 2C 2及AC 2,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梯子AB 1的倾斜程度.你同意小亮的看法吗? ①111AC C B 和222AC C B 有什么关系? ②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呢? ①中关系是否还成立? ③若∠A 的大小改变,111AC C B 怎样变化?①中关系是否还成立?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知识技能在Rt △ABC 中,如果锐角A 确定,那么锐角A 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作tan A ,即tan A =___________.即tanA =∠A 的对边∠A 的邻边.明辨是非:(1)如图6,tan ACB BC =( ) (2)如图7,tan BCB AC= ( )例1 (1)填空:如图8,①( )( )( )tan ( )( )( )A === 图1图2 图3 图4 C 2B 2C 1B 1A图5A BC图6A BC图7A CBD图8②tan______= tan_______=BD CD(2)如图9,在△ABC中,∠C=90°,BC=6,AB=10,求tan B, tan A, tan B与tan A有什么关系?函数公式:∠A+∠B =90°tan B. tan A=13、数学理解思考:你能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梯子的倾斜程度与倾斜角的正切值有什么关系吗?4,理解函数增减性,几何画板画出函数图像,理解角的定义域,初中定义在锐角,0°<A<90°思维延伸已知:如图10,△ABC是等腰三角形,AC=24,tan C=5 12,求BC.4、联系拓广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在筑坝、开渠、挖河和修路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斜坡的倾斜程度.如图11,我们通常把坡面的铅直高度h与水平宽度l的比称为坡度(或坡比),用字母i表示,即h i=l.(1)如果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坡度与坡角有什么关系?(2)若i=1:3,则tanα=_____.例2(1)如图12,AB、ED甲、乙两个斜坡,_______个斜坡比较陡.(2)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________米.AB C图9ABC图10图11i=3:4图125、理解斜率tan∠ABC=K例题:四种习题:类型一,已知边,求角函数值1.在Rt△ABC中,∠C=90°,AC=3,BC=4,tan B=()A.B.C.D.2.如图,将△ABC放在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的网格中,点A,B,C均在格点上,则tan C的值是()A.2B.C.1D.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OA过点(2,1),则tanα的值是.类型二已知边,角函数值,求角函数值及边1.在Rt△ABC中,∠ACB=90°,AB=,tan∠B=2,则AC的长为()A.1B.2C.D.2.如图,已知Rt△ABC中,∠C=90°,AC=6,tan A=,则AB的长是()A.3B.6C.12D.6类型三已知边比,求角函数值1.如图,过∠MAN的边AM上的一点B(不与点A重合)作BC⊥AN于点C,过点C作CD⊥AM于点D,则下列线段的比等于tan A的是()A.B.C.D.2.如图,Rt△AOB中,∠AOB=90°,顶点A,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y=(x>0)与y=(x<0)的图象上,则tan∠BAO的值为.类型四已知角函数值,求角函数值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1)随堂测试1、在△ABC中,∠C=90°,AC=BC,则tanA=______.2、如图,△ABC中,∠ACB=90°,BC=3,AC=4,CD⊥AB,垂足为D,求tan∠BCD.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腰长为20 cm,底边长为30 cm,求底角的正切值.4、如图,山坡AB的坡度为5∶12,一辆汽车从山脚下A处出发,把货物运送到距山脚500 m高的B处,求汽车从A到B所行驶的路程.正切练习题1.在Rt△ABC中,∠C=90°.若3AB=5AC,则tan A=.2.如图,锐角△ABC中,AB=10cm,BC=9cm,△ABC的面积为27cm2.求tan B 的值.3.如图,在8×4的矩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若△ABC的三个顶点在图中相应的格点上,则tan∠ACB的值为.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三个长为3,宽为1的矩形,则tan∠BAC=()A.2 B.C.3 D.6.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作注解时,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图被称为“弦图”,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如图,已知大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100,小正方形EFGH的面积是4,那么tan∠ADF=.1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是AD的中点,BE=3AE,试求sin∠ECM的值.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4,E是边AD的中点.将△ABE沿直线BE翻折,点A落在点F处,连接DF,那么∠EDF的正切值是.13.矩形ABCD中AB=10,BC=8,E为AD边上一点,沿CE将△CDE对折,使点D正好落在AB边上,求tan∠AFE.9.如图所示,在4×4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线段AB、CD的端点均为格点.若AB与CD所夹锐角为α,则tanα=.10.如图,5×6的正方形网格中,A、B、C、D为格点,连接AB、CD相交于点E,则tan∠AEC的值是.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的顶点A,B,C在坐标轴上,若点A的坐标为(0,3),tan∠ABO=,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A.6 B.6C.12D.82.如图,△ABC中,∠ABC=45°,BC=8,tan∠ACB=3,AD⊥BC于D,若将△ADC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FDE,当点E恰好落在AC上,连接AF.则AF的长为()A .B .C .2D .415.如图,矩形OABC 的两边OA 和OC 所在直线分别为l 1、l 2,l 1和l 2的交点为O ,OA =3,AB =4.将矩形OABC 绕O 点逆时针旋转,使B 点落在射线OC 上,旋转后的矩形为AO 1B 1C 1,BC 、A 1B 1相交于点M . (1)求tan ∠OB 1A 1的值;(2)将图1中的矩形OA 1B 1C 1沿射线OC 向上平移,如图2,矩形P A 2B 2C 2是平移过程中的某一位置,BC 、A 2B 2相交于点M 1,点P 运动到C 点停止.设点P 运动的距离为x ,CM 1=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 的取值范围;§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2)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预习导航】一、正弦、余弦的定义1、1.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即sinA =ac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即cosA =bc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BAC2、讨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 A 和cos A 的关系:二、正弦、余弦的应用 1、典型例题:例1、如图,在Rt △ABC 中,∠B =90°,AC =200,sin A =0.6,求(1)BC 的长;(2)△ABC 的周长和面积.变式:在Rt △ABC 中,∠B =90°,sin A =0.6,求cosA.反思:你用到了什么数学方法? 例2、做一做:如图,在Rt △ABC 中,∠C =90°,cos A =1312,AC =10,求 sin A 、cos B 、sin B .反思:你发现了什么结论?在Rt △ABC 中,∠C =90°, cosA =sinB. cosA 2+sinA 2=1. s=12absinA例题:四种习题:类型一,已知边,求角函数值1、在△ABC 中,已知AC =3,BC =4,AB =5,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sin A =34 B.cos A =35 C.tan A =34 D.cos B =352、如图,在△ABC 中,∠C =90°,sin A =35,则BC AC等于( )A.34B.43C.35D.453.如图,A ,B ,C 是正方形网格中的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则sin ∠ACB 的值为( )DBA CA .B .C .D .4.如图所示,△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 A 的值为( )A .B .C .D .类型二 已知边,角函数值,求角函数值及边1、在△ABC 中,AB =AC =10,sin C =45,则BC =_____. 2、在Rt △ABC 中,∠C =90°,AB =41,sin A =941,则AC =______,BC =_______.类型三 已知边比,求角函数值1、如图,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下列线段的比中不等于sin A 的是( )A.CD ACB.DB CBC.CB ABD.CDCB类型四 已知角函数值,求角函数值1、Rt △ABC 中,∠C =90°,已知cos A =35,那么tan A 等于( )A.43B.34C.45D.542、在Rt △ABC 中,∠ C =90°,tan A =34,则sin A = ,sin B =_____,tan B =_____,cosB=______.3.如图,面积为24的▱ABCD中,对角线BD平分∠ABC,过点D作DE⊥BD交BC的延长线于点E,DE=6,则sin∠DCE的值为()A.B.C.D.探索例题的多种做法例题.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5,点E在DC上,将矩形ABCD沿AE折叠,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处,那么sin∠EFC的值为.方法1:勾股定理-求线段长,求三角函数值方法2:相似得线段比,求三角函数值方法3:角的等量转化,求三角函数值2.如图,在4×4的正方形方格图形中,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ABC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则∠BAC的余弦值是.正弦余弦练习题1.在Rt△ABC中,∠ABC=90°,AB=2,AC=3,则∠C的余弦值为()A.B.C.D.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3AB=AC,则sin C=.3.如图,△ABC的顶点都是正方形网格中的格点,则cos∠ABC= sin B=。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
(2)在Rt△ABC中,∠C=90度,∠A -∠B =30度,那么∠A=,∠B=。
三.合作交流
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片
(l)量一量斜边AB的长度
(2)找到斜边的中点,用字母D表示
(3)画出斜边上的中线
(4)量一量斜边上的中线的长度
分组完成,然后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3)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B
练习3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M是BC的中点。如果连接DE,取DE的中点O,那么MO与DE有什么样的关系存在?
练习4.已知:D是AB中点,∠ACB=90°,求证:
D
A
B
C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收获和体会:
这节课主要讲了直角三角形的那两条性质定理?
教学内容及学生活动
时量
教师活动
四.课堂提升
练习1:在△ABC中,∠ACB=90°,CE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与CE相等的线段有_________,与∠A相等的角有_________,若∠A=35°,那么∠ECB= _________。
练习2:已知:∠ABC=∠ADC=90°,E是AC中点。求证:(1)ED=EB (2)∠EBD=∠EDB
八年级数学学案(总第节)
设计老师执教老师上课班级学生姓名
教学
内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
审核
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定理。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学生活动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 斜边直角边》学案

《 斜边直角边》学案

《斜边直角边》学案
【学习目标】
1.知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定理的内容。

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重点,难点) 【问题导学】
1.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角,三边中有两种情况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它们是什么?
2.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时,就会出现“边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能否全等?
3.按照课本74页“做一做”中的作图要求画直角三角形,画完以后和其他同学比较,你们画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吗?
4.概括:斜边直角边(H.L.)定理
5.阅读例7,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H.L.)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直角三角形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2)写出用斜边直角边定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格式
【课堂检测】
课本练习的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学习小结】。

新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课题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案

新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证明课题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案

课题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学习重点】直角三角形“HL”全等判定定理推导及应用.【学习难点】证明“HL”定理的思路的探究和分析.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行为提示: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自学互研”中的题目,并在练习中发现规律,从猜测到探索到理解知识.方法指导:斜边直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强调首先必须证明是直角三角形,书写时写明条件,与SAS要有区别.学习笔记:选择适当的方法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看已知条件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当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时,用“HL”判定其全等;(2)当有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时,用“SAS”判定其全等;(3)当有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时,用“AAS”判定其全等;(4)当有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时,用“ASA”或“AAS”判定其全等.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答:SAS、ASA、AAS、SSS.2.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如果其中一组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呢?答: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18-1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什么?如何证明?答: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证明如下:如图∠C=∠C′=90°,AB=A′B′,AC=A′C′.求证:△ABC≌△A′B′C′.证明:在△ABC中,∵∠C=90°,∴BC2=AB2-AC2(勾股定理).同理B′C′2=A′B′2-A′C′2,∵AB=A′B′,AC=A′C′,∴BC=B′C′,∴△ABC≌△A′B′C′(SSS).范例1: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求证:BC=BE.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AE,∴Rt△ADC≌Rt△AFE(HL).∴CD =EF.∵AD=AF,AB=AB,∴Rt△ABD≌Rt△ABF(HL).∴BD=BF,∴BD-CD=BF-EF,即BC=BE.仿例:如图,已知∠C=∠D=90°,若要用“HL”证明Rt△ABC≌Rt△ABD,则还需补充条件( B)A.∠BAC=∠BAD B.AC=AD或BC=BDC.AC=AD且BC=BD D.以上都不正确归纳:根据题目条件,正确选用HL证明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注意一定要为直角三角形.知识模块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综合运用范例2:如图,已知AC⊥BD于点P,AP=CP,请增加一个条件,使△ABP≌△CDP(不能添加辅助线),你增加的条件是BP=DP(或AB=CD或∠A=∠C或∠B=∠D).仿例1:如图1,BE、CF是△ABC的高,且BE=CF=8,BC=10,则EC=6.(图1)(图2)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展示任务,各组在展示过程中,老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分.学习笔记:检测可当堂完成.仿例2:如图2,在Rt△ABC中,∠BAC=90°,AB=AC,分别过点B、C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BD、CE,若BD=4 cm,CE=3 cm,则DE=7 cm.仿例3:如图3,AB⊥AC,DC⊥AC,AD=BC,则AD和BC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图3)(图4)仿例4:如图4所示,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作直线a,过点A,C作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若AE=1,CF=3,则AB交流展示生成新知【交流预展】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展示提升】知识模块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模块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综合运用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殊三角形复习学案

特殊三角形复习学案

特殊三角形复习课标要求(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

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标分析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阐述(1)、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等技能;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2)、数学思考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3)、问题解决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4)、情感与态度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1、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对称轴;2、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能运用这些性质及判定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

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能运用这些性质及判定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

4、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进一步理解数形之间的联系。

三角形的认识学案例题解析答案

三角形的认识学案例题解析答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的1、认识三角形的角、边以及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2、会根据边的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以及会画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3、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一.【知识梳理】知识点一:认识三角形1.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

如图: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A, ∠B, ∠C是在三角形,由相邻两边组成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线段AB ,BC,CA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2.知识回顾(1)、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进行分类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3)、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4)、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5)、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例题一:(一)填空题。

1、在△ABC中,∠A=40°,∠B=∠C,则∠C=.2、小华要从长度分别为5cm、6cm、11cm、16cm的四根小木棒中选出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他选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3、三角形的一边为5 cm,一边为7 cm,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4、△ABC中,若∠A=35°,∠B=65°,则∠C=;若∠A=120°,∠B=2∠C,则∠C=。

(二)选择题1.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则它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钝角或直角三角形2.若三角形中最大内角是60°,则这个三角形是( ) A 、不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不能确定3.已知△ABC 中,∠A=2(∠B+∠C),则∠A 的度数为( )A.100°B.120°C.140°D.160°4.在下列条件中:①∠A+∠B=∠C ,②∠A ∶∠B ∶∠C=1∶2∶3,③∠A=90°-∠B ,④∠A=∠B=½ ∠C 中,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小结:1、判断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只需满足较小两边之和大于最大边,或最大边与任意较小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2、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满足180°即可知识点二:三角形的高线定义:过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七年级下册数学提高讲义第09讲-认识三角形-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提高讲义第09讲-认识三角形-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提高讲义第09讲-认识三角形-学案第09讲认识三角形温故知新变量相关的定义1.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2.自变量和因变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个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取一个数值时,另一个变量也有唯一一个数值与其对应,通常把前一个变量叫做自变量,后一个变量叫做因变量。

(2)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两者都是某一变化过程中的变量,两者因研究的侧重点或先后顺序不同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当路程一定时,时间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时速度为自变量,时间为因变量。

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时时间为自变量,路程为因变量。

区别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为变化。

3.常量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

智慧乐园生活中还有哪些三角形形状的物体呢,简单举例知识要点一。

三角形(一)三角形的定义及分类(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边条.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

“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图中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三个字母之间并无顺序关系。

ABC的三边,有时也用来表示。

如图,顶点A.B.C所对的边分别是BC.AC.AB,分别用来表示。

(2)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3)三角形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个定理可以结合右边的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

(二)直角三角形(1)通常我们用“RtABC”表示“直角三角形ABC”。

直角所对的边叫做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夹直角的两条边叫做直角边。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用几何语言表示在RtABC中,C90,则AB90典例分析例1.如图,图中以AB为边的三角形的个数是()A3B4C5D6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B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C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直角D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例3.已知如图,ABC中,ABCCBDC,AABD,则A______例4.ABC中,若AC2B,则B______例5.ABC中,若ABC123,则它们的相应邻补角的比为______例6.如图,ACB90,CDAB,垂足为D,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图中有三个直角三角形B12C1和B都是A的余角D2A例6.如图,在ABC中,BAC90,ACAB,AD是斜边BC上的高,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则图中与C(C除外)相等的角的个数是()A3个B4个C5个D6个学霸说(1)任意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三个锐角,最少有两个锐角,最多有一个钝角,最多有一个直角。

初中数学_2.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2.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2.5解直⾓三⾓形的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解直⾓三⾓形》复习学案复习⽬标:1、加深对锐⾓三函数定义的理解2、运⽤解直⾓三⾓形的⽅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延伸案:1、解直⾓三⾓形的依据:三边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锐⾓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边⾓之间的关系(锐⾓三⾓函数)sinA =__________________cosA=__________________tanA=__________________2、特殊⾓的三⾓函数值3、(1)仰⾓与俯⾓:(2) 坡度:tanα=__________l⽔平线课内探究案⼀、巩固基础:1、在Rt△ABC中,若∠C=90°(1)已知BC=1 ,AC= ,解此直⾓三⾓形。

(2)已知c= ,∠A=60°,解此直⾓三⾓形。

2、已知:在△ABC中∠A=45°,∠B=30°,BC=20,求AB(结果保留根号).3、已知:在△ABC中∠A=30°,∠B=135°,AC=20,求AB(结果保留根号).38ACB⼆、提⾼能⼒:1.将2中“BC=20”改为“AB=20”求BC的长度?{已知:在△ABC中∠A=45°,∠B=30°,AB=20,求BC(结果保留根号).} 2.将3中“AC=20”改为“AB=20”求AC的长度?{已知:在△ABC中∠A=30°,∠B=135°,AB=20,求AC(结果保留根号)}三、实际应⽤:⼩明⼩亮到欢乐海旅游,两⼈分别在相距20⽶C 、B两处测得瞭望塔的仰⾓分别为45°和30°,⼆⼈⾝⾼都是1.5m,且B 、 C 、D在⼀条直线上,求:瞭望塔的⾼度(保留根号).ADCBC四、课堂检测:1、如图,某拦河坝横截⾯的原设计⽅案为AH ∥BC ,坝⾓∠ABC=60°, 坝顶到坝脚的距离AB=6m ,为了提⾼拦河坝的牢固程度,现将坝⾓改为45°,由此A 点需向右平移⾄D 点,求AD 的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堂小结:判别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1、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2、如图,CE⊥AB,DF⊥AB,垂足分别为 E、F, (1)若 AC//DB,且 AC=DB,则△ACE≌△BDF,根据 (2)若 AC//DB,且 AE=BF,则△ACE≌△BDF,根据 (3)若 AE=BF,且 CE=DF,则△ACE≌△BDF,根据 (4)若 AC=BD,AE=BF,CE=DF。则△ACE≌△BDF,根据 (5) 若 AC=BD,CE=DF(或 AE=BF) ,则△ACE≌△BDF,根据 3.如图,AB=AC,CD⊥AB 于 D,BE⊥AC 于 E,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对数为( )
课题 学习目标: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
1.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2.并能灵活选择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学习重点: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一 复习引入 (1)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如图,Rt△ABC 中,直角边是 (3) 如图,AB⊥BE 于 B,DE⊥BE 于 E, ①若∠A=∠D,AB=DE, 则△ABC 与△DEF 根据 (填“全等”或“不全等” ) (用简写法) 、 、 、 、
2.
如图,已知∠B=∠E=90°,AC=DF,BF=EC.求证:AB=DE.
3.如图: 已知在 △ABC 中, DE=DF, 为 BC 边的中点, 过点 D 作 DE ⊥ AB,DF ⊥ AC , D 垂足分别为 E,F . 求证: △BED ≌△CFD A
E B
F C
D
选作: 如图,AD 是△ABC 的高,∠B=2∠C,求证:CD=AB+BD.
ABC 在 Rt△ABC 和 Rt ' ' '中,
A
A1
BC B ' C ' AB ∵
∴Rt△ABC≌Rt△
C
B
C1
B1
(5)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 “ “ ” “ 、 ” “ 、 ” 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方法 “ 、 ”
” 、
2. 精讲例题 例 1.如图, PC OA 于 C , PD OB 于 D ,且 PC PD ,求证: CPO DPO.
பைடு நூலகம்
A
B
D
C
' ' ' 求作:Rt△ ABC ,
使 C ' =90°, A' B ' =AB, B ' C ' =BC 作法:
' ' ' ' ' ' (2) 把△ ABC 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 ABC 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3)归纳;由上面的画图和实验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4)用数学语言表述上面的判定方法 或
变式训练: 如图,B、E、F、C 在同一直线上,AF⊥BC 于 F,DE⊥BC 于 EAB=DC,BE=CF,你认为 AB 平行于 CD 吗?说说你的 理由
拓展延伸 如图 1,E、F 分别为线段 AC 上的两个动点,且 DE⊥AC 于 E 点,BF⊥AC 于 F 点,若 AB=CD,AF=CE,BD 交 AC 于 M 点。 求证:MB=MD,ME=MF; 当 E、F 两点移动至图 2 所示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给予证明。
,斜边是
②若∠A=∠D,BC=EF, 则△ABC 与△DEF 根据 (填“全等”或“不全等” ) (用简写法)
③若 AB=DE,BC=EF, 则△ABC 与△DEF ④若 AB=DE,BC=EF,AC=DF 则△ABC 与△DEF 二、知识点二 1. 探究新知: 探究 :斜边与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1) 动手试一试。 已知:Rt△ABC (填“全等”或“不全等” )根据 (用简写法) (填“全等”或“不全等” )根据 (用简写法)
(A)1
(B)2
(C)3
(D)4
学习 反思
课后作业
1.小明既无圆规,又无量角器,只有一个三角板,他是怎样画角平分线的呢?他的具体做法 如下:在已知∠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 OM=ON,再分别过点 M、N 作 OA、OB 的垂线交点为 P, 画射线 OP.则 OP 平分∠AOB。其中运用的数学道理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