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展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效劳活动。

P13P24、劳①处于劳动年龄围,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效劳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展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容:①劳动社会学根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构造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根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附属关系受严格的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开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根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构造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局部。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根底上进展定量分析。

③比拟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方案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劳动对社会政策的反馈
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选择也会对社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如劳动者参与工 会组织、罢工等行为对社会政策产生影响。
劳动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劳动政策的内容
包括就业政策、工资政策、工时政策、安全卫生政策等,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劳动政策的特点
具有法律性、强制性、公共性和福利性等特点,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 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3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依存
劳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 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社会制度也需要 劳动的维系和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劳动状况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主要体现为雇佣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工资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劳动者权 益保障相对较弱。
工资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
工作条件改善
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工 作环境和员工福利,进而改善 工作条件。
职业发展机会增多
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 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
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创造价值
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为 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
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也会有所不同,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 权益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
1 2
劳动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形式和性 质也在不断变化,这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推 动其变革。
社会制度制约劳动的发展
社会制度对劳动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劳动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及历年试题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及历年试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根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展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效劳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项选择〕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效劳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剧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根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构造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构造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局部。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项选择: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项选择〕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展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构造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开展作出过的重要奉献。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项选择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容的六个局部:〔1〕劳动社会学根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构造〔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3.科层制〔韦伯〕的根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附属关系受严格的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生产活动。

3.劳动: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4.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5.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力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6.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7.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8.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

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

(企业文化的特征:独特性、功能整合性、实践性、渗透性、社区性、行业性、群体性)9.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10.劳动时间:指人们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时间。

包括制度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和在非本职岗位的其他工作时间。

11、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12.职业生涯设计: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张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5—13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迪尔凯姆);科层制(韦伯);科学管理(泰勒);社会人(梅耶);制度学派(韦布夫妇)2)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普兰查斯);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新制度主义(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

3)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第二章1、职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请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职业结构变化。

42—441)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2)结构变化: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的比重在20世纪工业化高潮中呈明显上升;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X、Y、Z理论?67—71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希望逃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X理论任务管理措施:1)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成劳动任务,而不去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绪论1、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架构、经济架构、政治架构和学术架构影响。

2、研究劳动社会学应从劳动者个人层次、群体和组织层次、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入手。

3、反映讲点劳动社会学的四个经典里程碑阶段:(1)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异化、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历史唯物主义(2)迪尔凯姆主要贡献:《劳动的社会分工》思想:A、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构:机械团结(主要特征)有机团结(基础)社会一般是由机械化的团结向有机团结的社会进化B、分析了劳工的变态方式:失范形式的社会分工、强迫的分工(3)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科层制的特点:a、内部分工b、职位分等c、组织成员都具备各种职业技术资格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新教的职业观:(1)世俗工作是美好的,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手段。

(2)被上帝挑选的人是上帝的工具(3)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4)泰罗与梅耶泰罗-管理之父,“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导人《工厂管理》《科学管理原理》梅耶:霍桑实验4、现代的劳动社会学的理论视角:⑴功能主义理论:社会行动系统的构成A、文化系统(模式维持)B、社会系统(整合功能)C、人格系统(目标达成)D、行为有机系统(适应功能)⑵冲突理论:达尔多夫:A阶级冲突已被由职业决定的地位等级关系所取代B、阶层流动(中国近年来阶层变化导致的社会稳定和不稳定因素)(3)新马克思主义学派(4)新制度主义学派:A法团主义(核心):利益协调B、自由主义的集体主义(集体谈判)C、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第二章1、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人。

2、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男:16 — 59岁,女:16 — 54岁3、劳动力资源:一个社会中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部分人口总和。

《劳动社会学》复习考试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考试资料
D效率观念,高效率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和对劳动者的根本要求
2)时间观念
3)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观念
4)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
5)创新观念
6)自主观念
7)民主观念
20.企业文化(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论述)★★★
D企业文化的含义
①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气氛
②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别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治理思想
③适应人际关系,完成角色的转变
3)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
14.劳动中的人际关系(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
1)霍桑实验说明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是更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吸引: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①能力;②品貌、气质;③酬劳;④相似与互补;⑤邻近与熟悉
15.劳动群体的结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劳动群体的特征
①劳动群体是一种组织,即劳动力的组织。它是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结合体。集体各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沟通,有相对持久、明确的关系②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劳动群体,它们彼此之间上下相系、左右相连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又都是整体的一个局部、一个局部
4)妇女素养的上下,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2.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简答)
★★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缺乏
2)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累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单项选择题1.劳动争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冲突B.劳动报酬问题C.保险待遇问题D.劳动合同管理问题2.广义的市场经济主体包括()A.企业和劳动者B.企业、劳动者和国家C.企业、劳动者和市场D.企业、劳动者、市场和国家3.避免行政权力转化成不平等收人,必须要做的工作是( )A.推进机会均等B.消除行政垄断C.加强社会配套制度建设D.推进政府体制改革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工会的基本性质()A.群众性B.阶级性C.社会性D.盈利性5.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的食品消费支出占下列哪—项的比例( )A.总收入水平B.日常支出C.消费支出D.意外收入6.适用于一般纺织企业的定额方式是()A.劳动定额B.看管定额C.时间定额D.产量定额7.社会弱势群体在遇到就业困难时最直接面临的问题是( )A.生活失去信心B.经济收入减少C.人际交往无能D.难以自我调适8.提出“结构不公平”理论的学派是是()A.新保守学派B.正统多元论学派C.自由改革主义学派D.管理主义学派9.劳动社会学这个名称最早正是出现在()A.美国B.英国C.法国D.奥地利10.把人们组合行为分为工作任务型和人际关系性的组织学研究专家是()A.韦伯B.巴纳德C.贝尔斯D.莫雷诺11.韦伯提出了三种权力的概念,其中来源于别人的崇拜和追随的权力是()A.传统权力B.世袭权力C.法定权力D.超凡权力12.政府在制定劳动政策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向哪一方倾斜()A.雇主B.国家C.工会D.劳动者13.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其投资形式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教育支出B.保健支出C.衣、食、住方面的支出D.劳动力流动形成的支出14.()是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

A.先进的生产力B.先进的生产关系C.优越的生活条件D.先进生产技术15.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作为衡量劳动者态度的总和指标。

A.社会地位满意度B.收入满意度C.环境满意度D.工作满意度16.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励目标的士气激励理论是()A.需要理论B.公平理论C.期望理论D.双因素理论17.主张高绩效模式下的“进步的”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冲突就可以避免,并会使双方保持和谐的关系的国家是()A.德国B.美国C.日本D.瑞典18.下列哪一种情况属于失业者()A.在校学生B.16岁以下无工作者C.有劳动能力但暂时不想参加工作的人D.有劳动能力,有参加工作的意愿,但找不到工作的人19.()体现着劳动者素质结构的本质层面,是劳动者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

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三、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四、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五、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六、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七、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八、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P36)六、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最新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自考人力资源管理(本科)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复习资料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3、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第二节1、科层制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方法提出的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利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冲突理论: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物质和社会物质。

第三节1、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确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开展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3)发展观点2、社会劳动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社会调查法分为(1)文献调查法,也称历史调查法,是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查课题的有关信息,以获取对某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的方法。

(2)访问调查法,由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直接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要求被访问者给予回答,双方进行交谈,从而获取所需信息,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垂询意见的方法。

(4)实验调查法,是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二、社会统计法.三、比较分析法四、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第一节劳动与劳动的社会化1、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题型:单选30分,多选20分,名词解释5个共15分,简答3个15分,论述题2个20分。

第一章P2劳动者含义(严重)P6(三)韦伯主义第二段第一句;科层制的基本要素.(严重)P7泰勒第一小句;梅耶第一句;霍桑实验……影响;制度学派第一句(较严重)P8现代劳动社会学第一句;两个阶段……(较严重)P17详尽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4个(较严重)第二章P22劳动的概念(较严重)P23劳动社会化概念(较严重)P26市场经济运行主体间关系(严重)P29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六小点)(较严重)P32三次产业分类(较严重)P39职业的含义(较严重)P40职业结构含义(严重)P41职业结构变化规律(较严重)P45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较严重)P47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严重)P49劳动保护的概念(严重)p50劳动保护的内容(严重)P51人际关系的概念(较严重)P52影响人际吸引的详尽因素(较严重)P55劳动群体的特征(较严重)P61劳动士气的含义(较严重)P62影响劳动士气的因素(严重)P63士气激励理论的最后一句;需要理论(较严重)P64克莱顿·艾尔德第一句(严重)P66双因素理论(较严重)第三章P73劳动者的特征(较严重)P75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较严重)P85企业文化的含义(较严重)P87企业文化的特征(较严重)P89劳动者行为类型(较严重)P95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较严重)P97劳动者社会化的途经(较严重)P102闲暇时间的含义(较严重)第四章P109职业与职业的特点(较严重)P111影响职业生涯的八大要素(较严重)P117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的六种基本类型(严重)P119职业概率的大少取决于的四个条件(较严重)P125职业锚的含义(较严重)P134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内容(严重)P141职业声望的含义(较严重)P143社会分层理论及其发展(严重)(论述题)P153社会分层的意义(较严重)P158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较严重)P 163改革开放后职业流动的特点(严重)第六章P171组织的构成要素(较严重)P173劳动组织的含义(较严重)P179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和特点(较严重)P187实行劳动组合的原因;劳动组合的类型(较严重)P197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单位(严重)第七章P200劳动关系的概念(严重)P202影响劳动关系的严重因素(严重)P210劳动关系主要类型(较严重)P212集体谈判制度(严重)P217工会的基本性质与职能(严重)P218工会的职能(严重)P219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严重)第八章P222劳动报酬含义(较严重)P223薪酬及其理论(较严重)P227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较严重)第九章P241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较严重)P244劳动争议处理原则(较严重)第十章P250社会保障的内容(严重)P251社会保障的功能(较严重)P252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较严重)P259失业保险的特点(较严重)P261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严重)P263养老保险的含义(较严重)P264养老保险的特点(严重)P265养老保险的四种模式(较严重)P267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严重)P271医疗保险的概念(较严重)P272主要医疗保险模式(较严重)第十一章P279就业的概念;就业的明确界定(四小点)(较严重)P284失业的类型(较严重)P290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意义(较严重)P293劳动力转移的类型(较严重)P295劳动力转移的途经(严重)第十二章P298分外劳动群体的概念(较严重)P305影响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严重)P314移民的成本分析(较严重)。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1、问答题简述土尔干的功能理论。

正确答案:(1)道德是对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2)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为了共同利益二持续不断的地调节自私冲突的能力;(3)人们具有不同(江南博哥)才能,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4)社会是一个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和力量的多元或冲突的整体。

2、单选联合国《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职业分类的标准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时所具有的()。

A.职位B.岗位C.职能特性D.工作性质正确答案:C3、填空题()是一个人就业前从事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时期。

正确答案:职业准备期4、单选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下列描述有误的是()A.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C.劳动力由劳动力生存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力生存率高的部门D.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享受资料的部门正确答案:B5、名词解释职业介绍正确答案:职业介绍是一定组织对于社会上谋求职业的人提供帮助,使其了解社会某些职业岗位空缺及该职业的具体内容,从而选择其中某一职业6、单选下列既不是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的概念,又不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的是()A.社会弱势群体B.社会脆弱群体C.社会弱者群体D.未成年人群体正确答案:D7、名词解释三方性原则正确答案:所谓三方性原则,是指在社会劳动关系方面,实行劳工、雇主和政府三方面参与和进行协调的原则。

这是劳动关系方面的国际惯例,也是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国际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所奉行的准则,从而有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体制性手段。

8、单选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是()A.职位隔离B.性别人力资本C.职业结构D.职业收入正确答案:C9、多选职业生涯理论包括以下几种理论()A.职业自我论B.职业决策论C.职业生涯整体发展论D.无职业论正确答案:A, B, C10、单选如劳动者的职业变动发生在职业体系的不同层级之间,这种职业流动属于()。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以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一、劳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劳动社会学是研究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和权益。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劳动,人们创造财富、满足需求,并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劳动社会学研究劳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劳动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1. 劳动分工理论劳动分工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通过将劳动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

劳动分工不仅影响了经济领域,还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现象。

3. 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分层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阶层的形成。

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差异主要由经济、职业和教育等因素决定。

社会分层对于劳动者的生活机会、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劳动组织理论劳动组织理论研究劳动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关系。

劳动组织理论关注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决策过程和劳动者的参与程度。

它探讨了劳动组织对于劳动者的激励、满足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劳动组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劳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市场与就业问题:研究劳动力供求关系、就业机会和失业问题等。

2. 劳动条件与工作环境:研究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工时安排和工作环境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doc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doc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彖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彖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徳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白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人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人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彖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査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冃的、有计划地运用口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 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彖。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來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牛: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金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休——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人的推动作用。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重点
1.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是 在法国
2. 劳动的基本含义。 3. 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
和创造性。 4. 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 5. 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社会统计法
第二章 劳 动
本章重点 • 劳动的社会职能 • 劳动社会化、内容及其发展进程 •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 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有哪些 •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劳动保护及其内容 • 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1. 弹性就业 2.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3. 摩擦性失业 4. 失业治理的途径 5.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6.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
功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1.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职业性别隔离 3. 职业结构 4.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5.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1.二元经济 2.来自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3.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着手
第六章 劳动组织
本章重点
1.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组织文化 3.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4.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5.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
英国的厄威克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 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 韦伯的三种权力 7. 劳动组合的类型 8.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之内容 • 影响人际吸引的直接的、具体的因素 •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 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 • 劳动士气

自考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完全版)

自考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完全版)

自考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完全版)劳动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及其问题。

它起源于19世纪20-30年代的法国,由XXX和XXX等社会学家主导。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指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劳动的本质特征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劳动社会学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经历了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XXX和XXX,XXX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和新放任主义。

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通过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实地观察是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其内容包括生产资料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和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市场经济运行主体广义上包括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从表2—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的特征。

3.劳动者的现代化劳动者的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者具备的必要特征和素质。

其中,劳动者的自我控制产生了三种类型的心理控制形式:自主控制、诱导控制和胁迫控制。

企业文化包括了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和企业形象,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第一章P6名词解释: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

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

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名词解释: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

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

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

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简述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

答: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它包括:(1)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那对劳动者的生理保护,是劳动保护最基本内容。

(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指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劳动收入的保护。

(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

5. 试简述劳动群体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答:(1)非正式结构的积极功能: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2)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

对非正式结构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任其发展,则有可能降低组织的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非正式结构的消息功能体面在:第一,当非正式结构的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里,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P30名词解释:劳动者行为: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指的是劳动者在有意地建构其劳动世界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劳动效用:劳动效用是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用”概念,用来指以劳动者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即效用(相应有劳动物质效用和劳动精神效用)。

简答:1. 简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答:企业文件主要包含价值观念、企业意识、管理方式、企业规范、企业英雄人物和企业形式六方面。

(1)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全体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和人是否有价值的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理想,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

(2)企业意识:企业意识表现为职工对企业性质、地位、特征、企业的兴衰存亡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否与企业依存等的看法。

企业意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的一项有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

(3)管理方式:企业文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演变过程中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最新管理思想,首先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或管理风格。

(4)企业规范:反映了为全体企业人员反接受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主要包括了企业的习俗礼仪、文化网络和规章制度三方面的内容。

(5)企业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就品质化的最高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希望。

对企业英英,我们分为企业英雄个体、企业英雄群众两种,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支柱的作用。

(6)企业形象: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长期以来企业给公众留下的可以领带的印象。

2.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论述:1.如何进行劳动者社会化?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包括哪些内容?答:劳动社会化的途径:(1)家庭教化。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权担负着生育功能和经济功能,同时又在教化后人等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是劳动者接受社会化的第一站。

(2)学校教化。

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开始到学校上学,学校继家庭之后,成为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途径。

学校教化是一种现代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正规教育。

(3)社会教化。

是社会环境对劳动者成长的影响。

(4)网络互动。

大量事实证明,家庭、学校教化的社会化影响力在下降,传统的社会化权威在减弱,网络在青少年(劳动者)社会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5)劳动组织教化。

当青少年离开学习,踏上工作岗位,正式成为一名劳动者后,还要接受劳动组织的教化,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作的劳动者。

劳动者社会化的进程:(1)预期社会化。

是指劳动者在进入某一具体劳动岗位之前,在他并不属于某一职业或工作群体时,他由于希望加入这一职业或工作群体,从而在心里上认周于该职业或群体,并在行为上也以该职业群体所要求的角色规范要求自已,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

(2)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

劳动者正式进入劳动场所、开始工作之前,要经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3)劳动者基础社会化。

在完成了劳动者的初期社会化后,就开始了劳动者基础社会化的过程。

包括:①学习、掌握与劳动角色相关的生产知识和工作技能;②适应和学习工作中的亚文化规范;③实现认同亚文化规范的心理转变。

(4)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

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是指由劳动者的年龄、地位、技术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者职业规范和劳动行为的重新调节和调整第四章P41名词解释: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简答:1. 简述影响职业生涯的要素?答:职业生涯的相关因素有:健康情况、社会阶层的影响、教育、性别、年龄、负担、自我观、地理因素。

(1)健康。

健康为八大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

健康对于职业的选择特别重要,几首所有的职业都需要有健康的身体。

)2)社会阶层:人类社会确实存有严格的层次划分。

社会上所存在的不平等,会影响我们的职业生涯。

(3)教育。

教育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凡是社会阶层高过他们父母所属阶层的人都学得,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

(4)性别:虽然男女平等的观念已渐渐普及,但“性别因素”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年龄:工作生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初步学习、操作及清闲。

(6)负担:这是对另人,对社会及对财务状况所承担的义务。

(7)自我观。

人们对自我能力及性格的定议,往往也决定了自己的行为。

(8)地理因素,世界上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其中之一是地理因素。

2. 简述职业生涯发展和成功的道路。

答:(1)立足本职的道路;(2)自学成长的道路;(3)转换职业的道路;(4)自我创业的道路。

3. 什么是“职业锚”理论?答:职业锚理论是在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毕业生的一项纵向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所谓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施恩认为,这种自我观有三个部件:(1)自省的才干和能力。

(2)自省的动机和需要;(3)自省的态度与价值观。

职业锚理论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理论。

第五章P55名词解释: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利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职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区分为职业地位和声望不同的等级序列。

职业流动:使之劳动者为追求自身的发展、寻求自己的价值而改变工作岗位,改换职业的行为。

简答:1. 简述职业声望评价的影响因素。

答:(1)职业的社会功能。

(2)职业要求。

(3)职业报酬。

(4)职业环境。

2. 简述社会分层的意义。

答:社会分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有利于理解社会;反映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内容。

(2)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3)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4)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3. 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有哪些?答:(1)从产业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2)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

(3)从企业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第六章P70名词解释: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个无形的构成要素。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简答:1. 简述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

答:一个有效能的组织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