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试卷及答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唐宋诗词研究
考试试卷
古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1×10=10分)
1.《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2.司马迁称《史记》的写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这几句话评论的对象是曹操。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是《拟行路
难》。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

7.宋初西昆体的主要代表诗人有三位,他们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8.宋代被誉为“集大成”的词人是周邦彦。

9.“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评论的是关汉卿。

10.“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评论的是《三国演义>>。

二、解释名词术语(5×4=20分)
1.赋、比。

兴: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
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2.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

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

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3.变文:文体名。

简称“变”。

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亦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4.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
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三、简答题(10×2=20分)
1.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内容与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答:(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

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

(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

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

(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

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

(4)借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某种抽象的感情意绪。

(5)诗中运用典故,意境含蓄,情味隽永。

(6)语言清丽精工,音韵和谐。

总之,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用含蓄象征的手法,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曲折细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诗有气氛、有追求、有意境,融艺术性、生活性、思想性为一体,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

“无题诗”的这些特点,在我国文坛上影响非常深远,为后人所喜爱,并广为传诵、引用。

2.《儒林外史》一书的讽刺特点。

答:1.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

而且,作者的讽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2.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
真实性结合起来。

《儒林外史》的讽刺,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其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得到高度的统一;在表现讽刺对象的喜剧性特征时,绝不以主观好恶去阉割客观形象的丰富性、整体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使其获得“讽刺的生命”。

3.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

《儒林外史》能真实地展示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锋利冷峻,振聋发聩,使讽刺包含有深邃的社会批判和巨大的文化容量;同时也形成了“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4.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

在作品中作者往往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既不介入事件的讲述,也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而是把合理的夸张和客观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的深意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在蕴藉中见出锋芒,在超然
中寓有沉痛,真正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古文字与文言文阅读”考试题(共50分)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2分,共10分)
1、小篆——小篆又叫篆书,本来也是战国文字的一种,但是它被延用到秦汉时代。

2、隶书——隶书出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国,秦汉时期延用下来,汉代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主要书体。

3、形训——“形训”指通过对古文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以获得字的本义的方法。

4、战国文字五系说——二十世纪初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一篇文章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两部分:西土文字与东土文字。

后来,唐兰先生表达了相同的主张,将战国文字分为秦文字和六国文字。


国文字二分法使人们对战国文字的认识得到深化,直到今天仍有它的应用价值。

五十年代末,李学勤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以一个国家代表。

这种划分方法后来被学术界接受并改进,形成“战国文字五系说”:秦系、楚系、齐系、晋系、燕系。

比起“二分法”来,“五系说”对战国文字的分析更为精密科学。

“五系说”的提出,不仅为战国文字的考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战国时期文化分布的认识。

5、右文说——因为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形旁在左、声旁在右者居多,所以人们把声旁称为“右文”,这种认为声符含义的理论就叫做“右文说”。

二、说一说“隶变”发生的时代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意义。

(10分)
隶书出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国,秦汉时期延用下来,汉代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主要书体。

由篆到隶的变化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
岭。

相传隶书是秦始皇时程邈发明的,那么秦代就是古今文字转变的时代。

三、从记载文字的材料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哪些种类?(10分)
答:战国文字指的是上起春秋末年,下迄秦统一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内所有的出土或传世古器物上的文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分类标准是文字依存的材料,而战国文字的分类标准是时代。

因此,从逻辑上看,战国文字所概括的内容与甲骨文和金文有重合之处。

实际情况是,战国文字这一概念中也包含有战国时代的金文。

战国文字或写,或刻,或铸,或嵌印,载于众多品类的古物上。

常见的有铜器、铁器、金器、银器、玉器、石器、陶器、木器、漆器、竹简、木牍、绢帛、货币、玺印、封泥等。

以上四种情况使得战国文字的研究比起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来更加困难。

一些战国文字材料虽然早就出土传世,却长时期无人问津。

二十世纪初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
一篇文章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两部分:西土文字与东土文字。

后来,唐兰先生表达了相同的主张,将战国文字分为秦文字和六国文字。

战国文字二分法使人们对战国文字的认识得到深化,直到今天仍有它的应用价值。

五十年代末,李学勤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将战国文字分为五种类型,每种类型以一个国家代表。

这种划分方法后来被学术界接受并改进,形成“战国文字五系说”:秦系、楚系、齐系、晋系、燕系。

比起“二分法”来,“五系说”对战国文字的分析更为精密科学。

“五系说”的提出,不仅为战国文字的考释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战国时期文化分布的认识。

四、“六书”中的“造字之法”和“用字之法”是怎样提出来的?(10分)
古人对文字分类归纳,总结出一套古文字的构形理论来,这就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

后代通行的六书名称和顺序如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文·叙》里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中的每一种以八个字为定义,并举二字为例,精炼、工整,但有些方面表述并不是很明确。

后代学者关于“六书”有很多的解释,其中争论最多的是“转注”,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但是,有一点学者们达成了共识。

从宋元到清代,文字学家们对“六书”进行研究,逐渐认识到,“六书”中前四书的运用产生新的字形,被称为“造字法”,后二书的运用不产生新的字形,被称为“用字之法”,这就是所谓的“四体二用”说。

五、形声字有两个怎样的不同来源?(10分)
形声字从结构上来看都是一形一声,仔细考察起来,却有两个不同的来源。

(1)同音假借字附加形旁形成的形声字
这里说的假借,是指在早期的文字使用中,语言中有了这个词,而文字中没有这个字,就借用同音的字来写这个词,这就是“六书”中的假借。

假借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十分盛行。

但假借虽然解决了有词无字的问题,用得多了,却容易造成表达上的混淆。

例如:辟,本义是法,《说文》:“辟,法也。

”《诗·大雅·板》:“无自立辟。

”假借字附加形旁以后,使这些字的表义性更加明朗化,保证了书面语言交流的准确,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形声字。

(2)记录同源词的字附加形旁形成的形声字
词汇在语言中不断地使用,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便造成了词义的引申,一个词的词义不断引申,发展,便
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同一词兼有的词义太多,在表达时不能确指哪一词义,也存在不清晰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个弱点,人们也采取了在原有的字上附加形旁分化的方法,如:②俾,门侍人也。

(《说文》,即守门的男奴仆)奴仆的地位低下,引申为人体下部的大腿,加“骨”为“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