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三重悲剧观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
如何理解《红楼梦》的悲剧性?1.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由“金玉良缘”取代“木石前盟”①木石前盟——宝、黛爱情悲剧《红楼梦》开篇就有“还泪”之说,事实上已明白地揭示书中宝黛的爱情注定要以悲剧作结。
宝黛恋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这样的思想基础上。
这种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这就导致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必然受到摧毁,必然以悲剧告终。
②金玉良缘——宝、钗婚姻悲剧宝玉被迫与薛宝钗结婚,但“到底意难平”,宝玉最终“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2.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时代悲剧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
描绘了上至皇室,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富贵家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
3.“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悲剧①元妃:才选凤藻宫,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闷死在深宫。
②迎春:误嫁“中山狼”,被折磨致死,“一载赴黄粱”③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远嫁他乡,"掩面泣涕"④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⑤史湘云:“英豪阔达”,爽朗乐观,“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湘江”,命运坎坷。
5.人生悲剧(以宝玉为例)始:不惧怕生活,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有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末:在现世中,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
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
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写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依然抉择。
4.正统文化造成的性格悲剧(1)迎春:善良,但也很懦弱,从而导致自已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受别人控制,摆布和欺负的敏感度降低。
而且,还往往会纵容与姑息不合理的事情。
结果,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还债务的替罪羊。
从《红楼梦》看人生的三种悲剧
王国维先生在《评论》中引用叔本华的悲剧说,把《红楼梦》划为第三种悲剧:“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然憟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
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然而我却以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实则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悲剧,有些人的命运是一种悲剧造成的,有些人却是两种或三种悲剧的叠加。
而且我也对悲剧有我自己的分法。
我以为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无常的命运中流转遭遇,随波逐流,随势浮沉,得意时,失意处,一切都随命运的因缘际会而转移,悲喜苦乐都随着外事外物外人而改变。
第二种就是由于自身的性格气质造成的,看似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秉性,就可以时运流转得心应手,然而却不清楚这种性格和气质的因子是深入骨髓的,是构成了其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根本,是绝对无法调整更改的。
第三种悲剧就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人本身就是宇宙间最孤独最可怜的生物,人和人本质上也是隔绝的无法相通的,人从来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和所处的时地,人永远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人类都永远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好景难久的规律。
说了这么多,无法想打破很多人形成的固定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大部分人是谈不上什么性格的,没有坚定的行为原则,没有固定的处事方式,没有一定的个人底线,不过是随着岁月和际遇的推手不断变化的流体,更谈不上遭遇什么性格的悲剧。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正文: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
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
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
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描绘了众多女性角色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呈现出了一幅悲剧般的画卷。
一、女性地位的被动在封建社会中,男权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大多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无法自主决策。
比如黛玉,原本是一个有才情、独立思考的女子,却在家族和父亲的安排下,被迫成为荣府的住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她的自由被剥夺,终使她陷入悲剧的命运。
二、婚姻的惨状封建社会的女性婚姻观念着重于门当户对、妇德妇言,强调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个人感情和幸福。
女性被迫嫁入豪门,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如贾迎春,她被迫嫁给和她没有感情的贾家,最终导致了她的生活悲剧。
婚姻的不幸福使得许多女性在红楼梦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三、命运的无情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舛、无情。
她们的悲剧纷纷展开,如迎春、探春、黛玉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
她们备受煎熬,最终无法逃脱遭遇的悲剧。
其中,黛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从小就被命运注定为悲情的存在,她的爱情和友情都以悲剧收场,最终权谋之争将她命丧黄泉。
四、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红楼梦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悲剧,使人不禁思考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失去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是对于女性的残酷剥夺。
究其原因,是封建制度下的观念所致,需要真正的改革与进步。
总结:红楼梦是一部以描绘女性命运的悲剧为主线的古典文学巨著。
通过对女性地位的被动、婚姻的惨状、命运的无情的描述,使人对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无奈深感触动。
这部作品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红楼梦三重悲剧观
红楼梦的三重悲剧观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的兴衰过程即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曹雪芹通过贾府这一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的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一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的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每位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是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的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致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
《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1.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2.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小说描写了贾府的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真实,极为深刻。
在读者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图景。
这在这个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3.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
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但《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学者(红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之家(贾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而衰)的悲剧,也不简单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
而是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
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为了表现这个悲剧性的主题,曹雪芹创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
最突出的贾宝玉、林黛玉,当然还有尤三姐、司棋等等。
《红楼梦》《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1中一系列情节、细节描写,都是为了刻画这两位(以及其他许多)有情人的典型,最后都是为了表现我们前面说的那个悲剧性的主题。
4.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
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
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红楼梦》的人生感兴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2《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推荐】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3 年09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杨桢日期:2013 年09 月摘要《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
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
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
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目录序言 (1)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1)(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2)(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2)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2)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3)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3)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4)1、晴雯的人生悲剧 (4)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5)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6)三、总结 (8)参考文献 (9)序言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着,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一、宝黛爱情悲剧: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
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
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
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
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
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
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如下是有关《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淫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作者:朱莉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红楼梦》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作者自身的悲剧色彩,二是千方百变的悲剧人物碰撞,三是宏大的悲剧结构。
关键词:曹雪芹;悲剧人物;悲剧构架中图分类号:I207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7-0018-01《红楼梦》是我国著名的人情小说作品,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以贾宝玉,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加上贾府大大小小的琐事,通过家族式的悲剧以及主人公们悲惨的人生,揭示出在封建社会下的悲哀。
下面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一、作者自身的悲剧色彩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就是说的曹雪芹。
在《红楼梦》中,作者自身的悲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为书的悲剧色彩打下了基础。
曹雪芹对于自己生活的大彻大悟以及得出了悲惨的人生结论。
《红楼梦》全书都在向人们展示一个道理,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到了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所以说在书中曹雪芹就提到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作者将自己的悲观色彩赋予到了两个主人公身上,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林黛玉整个人生都是附带着悲剧色彩的,整天的以泪洗面更是一种体现。
贾宝玉的悲哀,更是在遇到了林黛玉之后,生在富贵之家的宝玉本可以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玩乐一生,但是却无故寻愁觅恨。
这就是作者将自己内心的烦恼、悲伤、抑郁和无奈在主人公的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曹雪芹早就意识到自己与这个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不相融合和的状态,但是又苦于没人理解,所以在书中,他为贾宝玉找了一个可以诉说的对象,林黛玉。
贾宝玉和《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
贾宝玉和《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作者对全书做了匠心独运的安排。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意为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
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
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暗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巧妙地隐伏其中。
爱情婚姻问题是她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
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
可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希望做个无拘无東、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
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
这样,他就违背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
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
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感情。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
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唯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空玉的爱情中。
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迎合家长的需要去劝说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了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
11、《红楼梦》的悲剧创造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 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 野羊二十个 , 青羊二十个 , 家汤羊二十个 , 家风羊二十 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 凤鸡鸭鹅二百只 , 野鸡兔子各二百对 , 熊掌二十对 , 鹿 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 二十斤 , 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 , 大对虾五十对 , 干虾二 百斤 , 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 , 中等二千斤 , 柴炭三万 斤,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 十斛 , 杂色粱谷各五十斛 , 下用常米一千石 , 各色干菜 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之银共折银二千五百两。外 门下孝敬哥儿姐儿顽意 :活鹿两对 ,活白兔四对 ,黑兔 24 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一是摒弃了传统的以建功立业为内核的 人生价值观念之后,却找不到比较恰当 的人生位臵而产生的苦闷; 一是亵渎了现存的以三纲五常为法典的 人与人关系准则之后,却又找不到真正 和谐的立足之境而产生的苦闷。 在两种苦闷之间,还游弋着一种‚大无 可如何‛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以这种 特质为灵魂的悲剧形象是前所未有的。
2、家族悲剧的批判性和哀挽性;
20
而家族悲剧的深刻性,在于作者的 内部解剖:
如今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 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 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 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 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 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红楼梦的整体悲剧
总
结
总之,《红楼梦》不但是悲剧,而且 是一部彻底的悲剧,一部无与伦比的深刻 的悲剧。不但突破了中国小说史上没有真 正悲剧的历史,也突破了中国的传统的中 和之美的审美思想和民族喜爱的圆意识。
《红楼梦》悲剧的主要内涵
3、制度悲剧。
以小见大的从这两个悲剧中,牵引出一系列的 可悲可叹之事。如科举的、吏道的、宗法的等,一 切都不合理了。甚至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改变不了 对生命的摧残。更深刻的是,无法认定谁是悲剧的 责任人。无论美的、丑的,善的、恶的,正的、邪 的;还是真的、假的,最后殊途同归于“白漫漫大 地真干净”的结局,这更充分显示出世纪末的大悲 剧特征。
《红楼梦》的悲剧人物
因为人物永远是作者和读者关注的核心,所以它 是判断一个悲剧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因素。
1、贾宝玉
《红楼梦》中的第一男主角,是著者的理想人物,也是悲剧人物。其可悲处:
其一,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命运悲剧)从幻中来,又归于空。 其二,有补天之才,无补天之命。(事业悲剧) 其三,他“受享”了许多,但失去的更多:理想的女儿国的毁 灭、木石姻缘的幻灭、“爱红”却无力“护红”。(情感悲剧) 最悲点: 宝玉出家。悄悄的走,如同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 彩。这是何等巨大悲哀,放弃了对人生所有的眷恋。
《红楼梦》写了什么 ?
两百年来,红学专家、读 者,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寻找着 答案。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 着红学研究的不断拓宽和深入, 认识和见解逐渐趋向作者的原 意。逐渐地挖掘和发现其真正 价值。
红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诲淫说(梁恭辰) 反清的政治小说(蔡元 培) 明清兴亡史(邓狂言) 自传说(胡适《红楼梦 考证》) 悲剧说:《红楼梦》是 “彻头彻尾之悲剧” ( 王国维《红楼梦评 论》) 双重悲剧说(马积高) 整体悲剧说(刘上生) 多重悲剧说(袁行霈) 打破说:鲁迅先生说: “自有《红楼梦》出来 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 法都打破了。”(《中 国小说历史的变迁》) 这里所说的传统思想
《红楼梦》里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
《红楼梦》里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作者归途如虹《红楼梦》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作品,从故事的产生,流传,改编到最终小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所以,这些作品虽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剖析,但是和作者本人的经历没有太大的关系。
《红楼梦》不一样,它的作者曹雪芹是真正经历了从繁华到落魄的人生巨变。
所以,当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来创作《红楼梦》的时候,所表达的感慨就非常真切动人。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后来,俞平伯对这个说法做出了修正。
但是,俞平伯只是反对将曹家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内容刻板地进行比附,反对将《红楼梦》里的人物和曹雪芹以及他的亲朋一对一地进行比附。
但是,《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小说,这是许多人都已经认可的观点。
总而言之,《红楼梦》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确实是曹雪芹真实经历的一种再现。
《红楼梦》所谓的“真事隐”便具有这样的内涵。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细细品味《红楼梦》里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我们会对曹雪芹的深思更加敬佩。
首先,《红楼梦》里体现的人生无常,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的感慨不是在时过境迁之后的叹息,而是在繁华当中蕴藏的危机逐步显现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
第二回里就有冷子兴对宁荣二府的概述。
他就提出了“内囊却尽上来了”和“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
贾元春省亲的时候看到如此奢靡,也感叹奢华靡费过度了。
至于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时候,告诉她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和“登高必跌重”,虽然是一种普遍性的规律,但是这不是在贾府已经败落之后的反思,而是在危机尚没有彻底爆发之前的一种告诫。
秦可卿很清楚贾府的败落不可逆转,她对王熙凤的叮嘱是早做准备,留有退路。
只可惜,王熙凤并没有按照秦可卿的嘱咐去实践。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古诗词里有关盛衰的感叹,其中很多都是一种在衰落已成定局之后的感叹,都是作者在面对衰败的事实时对历史的追忆。
红楼梦三重悲剧简答题
红楼梦三重悲剧简答题首先来看一下解题方法:1、这道题提到了两个关键词:王国维“悲剧三重境界”和《红楼梦》悲剧观。
后者很好解答,袁版教材中就有原文,但如果不知道前者的话就会比较吃亏。
不过也有补救的办法,假如在考场上真的不知道王国维的理论,就把悲剧观答得细致一些,尽量用你知道的王国维的知识往悲剧上靠,这样也能得到分数。
2、尽量不要像高考答题一样僵硬地写123点,但逻辑层次一定要清晰,“首先”“其次”“最后”分清段落,让老师可以清晰找到想要的答案。
3、《红楼梦》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果想在众多答案中出类拔萃,就要表现出你对作品的独到理解。
尽量不要提“宝黛钗三角恋”之类不太高级的观点,可以多列举一些不太常见但耐人寻味的情节,《红楼梦》中能背下来的诗词,多插入一些,这样会比单纯的背教材更加出彩。
以下正文:《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巅峰,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一部真正的悲剧。
王国维受叔本华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率先运用西方悲剧美学对《红楼梦》进行鉴赏,王国维认为,悲剧艺术分为三重境界:第一层为恶人作祟导致悲剧,如《荆钗记》中王十朋和钱玉莲,最终仍然归于团圆结局;第二层为命运捉弄导致悲剧,如《错斩崔宁》中十五贯的巧合;第三层为由于人物之位置关系不得不然导致悲剧,出于生活之必然,而非命运之偶然,而红楼梦正是位于悲剧的第三重境界,它彻底抛弃了自欺欺人、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而将人生无往不至的悲剧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爱情悲剧。
以“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和“金玉良缘”的婚姻悲剧为主线,十二钗的命运悲剧为副线,并行交织成为了一张庞大的结构网。
宝黛的爱情悲剧突破了才子佳人的公式化写法,由私定终身的简单爱情观上升为灵魂契合的知己之爱,而这种超脱世俗的爱情注定在大家族的牢笼中被扼杀,黛玉泪尽而逝,“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而宝玉与宝钗没有爱情的“举案齐眉”“终究是意难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三重悲剧观
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的兴衰过程即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
曹雪芹通过贾府这一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的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一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的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每位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是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的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必然导致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也落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可以说《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在上层社会蔓延的种种腐败现象,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以致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
从这个意义上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二、文化悲剧:
通过作品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悲剧都是恶人作梗或对前途的迷茫。
而归根结底是几千年积淀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
(仅举一人例子:迎春,很善良,但也很懦弱。
从乳母偷她的螺金凤这件事及她的态度就可见出她逆来顺受的性格,这种性格往往使自己对让别人占便宜的容忍度增加,对受别人摆布、控制和欺负的灵敏度降低。
而且还往往会纵容和姑息不合理的事情。
结果是迎春成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沦为其父贾赦偿还债务的替罪羊,自己的不幸至死也不觉悟。
可见迎春之不幸,多由于性格。
再看黛玉的悲剧,难道完全是外力与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人们往往看到她秉承优秀传统而生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她深具传统文化性格而死的一面。
由于传统文化个性意识的缺乏,在传统文学中,往往表现为人的依附性,即一个弱者的主体性,往往必须依附在家庭、父母或一个强者身上。
在灵魂深处,她已被这种依附性折腾的筋疲力尽,她时刻感到失去依附的痛苦、离家的凄凉甚至生的绝望。
于是,她的病日益加重,以致心力交瘁,在爱情尚未毁灭之前,她的生命却已走到尽头。
所以说,黛玉爱情的毁灭,既是无情世道的他毁,也是悲剧性格上的自毁。
关于薛宝钗的悲剧,一般认为是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人竟也不为世道所容,所以是社会
悲剧。
但从文化角度看,她也是封建文化之树上一颗必然的苦果。
封建文化要求每个“个体”去做的事最好不要去符合心中的欲望,这样才会获得社会的好评。
薛宝钗就是这种自觉不自己觉的追求着这种做人理想的其中一个。
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上,宝钗已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自己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生命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混沌状态。
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的枯萎了。
)(例子三选一)
我们从这一形象的毁灭过程可以看到封建文化深层意识是如何蚕食人的灵魂与消磨人的个性。
曹雪芹这种历史沉郁中的文学的思考,的确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觉醒。
三、人生悲剧:
时代悲剧侧重从横断面去解剖当时社会,文化悲剧侧重从纵深出去反思民族的文化,而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质。
《红楼梦》一书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几乎不思考有关个人的存在等基本哲学问题,这也是《红楼梦》能跨越时空的思想魅力。
以宝玉为例,开始宝玉并不惧怕生活,而是正视生活,对生活以及自身在生活中具体的存在价值、存在目的还抱着一种较为积极的态度。
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现世中,他总是深深感到:不但事物无常,人生易老,就是感情也不能永久保存。
于是陷于失望之深渊,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终于抛下一切远离尘嚣,这是他对生命的个体价值与人生理想的沉思后的毅然抉择。
人生总是这样,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缺,而生命原是要不断的受伤和不断的复原,这是人人概莫能外的悲剧。
见者真故知者深,由于曹雪芹深刻体验到人世的痛苦和人生之“大哀”,故能将这种痛苦提升到一种人类痛苦的高度加以艺术概括和表现。
必须指出,这种悲剧感是不同于儒家的忧患意识的,儒家的忧患意识来源于群体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而曹雪芹更直接的是与庄子的思想相通,他对人生之忧远胜于对家国之忧。
因此,这种人生悲剧感也远比屈原、杜甫的“离忧”更具深沉特质、更具普遍的人生内涵。
从《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精神。
然而他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与旧的、传统的、落后的东西也还是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于是批判现实与希望中兴,意识中饭传统与潜意识中维护传统,出世与入世,便成了对应着三重悲剧的三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