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区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差异知识点总结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区域发展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地区内部的发展,也对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区域发展差异的知识点对于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了同一地区内不同地方之间的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包括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水平、医疗条件、就业状况等方面。
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历史、地理、自然资源分布、政策和制度、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
同时,区域发展差异也会进一步影响着地区内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区域发展差异对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区域发展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区域发展差异也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缺乏资源支撑,无法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区域发展差异也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加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在国际层面上,区域发展差异还会影响着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一些发达地区会借助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对其他地区进行资源垄断和文化输出,加剧地区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冲突,甚至会导致地缘政治冲突。
三、区域发展差异的解决为了解决区域发展差异,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
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支持力度。
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提升地区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水平。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胡业翠郑新奇徐劲原郑云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摘要:科学评价中国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丰富土地整治的相关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整治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该文从土地整治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重要性的研究视角出发,将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土地整治在国家层面上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主,而省级以下层面则以土地开发项目为主;中国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率在全国范围均呈现较高水平,且开发补充耕地数量在国家、省、市不同尺度差异不大;中国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新增耕地率在国家、省、市不同尺度上体现出较大差异,市域尺度更能体现土地整理与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
该研究可为不同尺度土地整治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序列建立及宏观政策决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整治;土地利用;耕地;区域差异;中国10. 3969/j. issn. 1002-6819.2012.02. 001F323.8A1002-6819(2012)-02-0001-062011-04-112011-09-13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111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903061)作者简介:胡业翠(1978-),女,山东淄博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土地利用与发展相关研究。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Email: huyc@163.com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1] 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1): 1-5.Lu Xinshe. General strategy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2, 18(1): 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2] 夏建国,张素兰.中国西部大城市郊区土地开发整理与耕 地总量动态平衡探讨:以成都市郫县为例[J].农业工程学 报,2005,21(增刊):174-178.Xia Jianguo, Zhuang Sulan. Land development and arrangement and farmland gross homeostasis of suburbs of western citi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Pixian County,Chengdu City[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5, 21(supp):174-17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3] 肖碧林,陈印军,陈静.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 势与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8): 299-302.Xiao Bilin, Chen Yinjun, Chen Jing. New macroscopical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 of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in Chin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 25(8): 299-30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Z].1998-08-29.@@[5] 高向军,罗明,张惠远.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研究 与土地整理[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4): 151-155.Gao Xiangjun, Luo Ming, Zhang Huiyuan. The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LUCC) research and land consolid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1, 17(4): 151- 15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6] 张正峰,赵伟.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3): 295-299.Zhang Zhengfeng, Zhao Wei. Evaluation methodology for resource and economic profi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3): 295-29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7] 吕开云,李江新,刘文新,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 内容深度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29(4): 361-364.Lu Kaiyun, Li Jiangxin, Liu Wenxin, et al. Content depth research on the project of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29(4): 361-36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8] 杨庆媛,冯应斌,杨华均,等.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及 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 323-331.Yang Qingyuan, Feng Yingbin, Yang Huajun,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ongqing City[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3): 323-33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9] 朱晓华,陈秧分,刘彦随,等.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 与评价技术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 2010, 65(6): 736-744.Zhu Xiaohua, Chen Yangfen, Liu Yansui, et al. Technique and method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city, Shandong 万方数据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6): 736-74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0]鲍海君,徐保根.生态导向的土地整治区空间优化与规划 设计模式-以嘉兴市七星镇为例[J].经济地理,2009, 29(11): 1903-1906.Bao Haijun, Xu Baogen. Planning mode for land remedi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priority: A case of qixing town of Jiaxing c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11): 1903-190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1]王长江,徐国鑫,金晓斌.基于DEA的土地整理项目投 入产出效率评价:以山东省若干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为 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 271-275.Wang Changjiang, Xu Guoxin, Jin Xiaobin. Evaluation on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based on DEA: A case study of several national invested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Shandong provinc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1, 27(2): 271-27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2]赵微.基于格序结构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J].农业工程学 报,2010,26(增刊2): 338-343.Zhao Wei. Benefits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based on lattice order theory[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Supp 2): 338-34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3]束恒春.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以宿迁 市宿城区中扬饭鹏等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经济研究 导刊,2010(1): 139-140.Shu Hengchun. Analysis of investment i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economic benefits analysis over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several villages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n suqian city such as yangfanpeng[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0(1): 139-140.@@[14]陈敏,刁承泰,甘昭昭,等.土地开发整理研究中的经济 效益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荒田片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3): 500-503.Chen Min, Diao Chengtai, Gan Zhaozhao, et al. Analyses of resources condi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 in land development and arrangement research: A case study in huangtian area, fuling, chongqing[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4, 29(3): 500-503.@@[15]孙雁,付光辉,赵小敏,等.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 模式的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 129-134.Sun Yan, Fu Guanghui, Zhao Xiaomin, et al. Construction of model for post-project profit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24(1): 129- 134.@@[16]刘向东,陈溪涛,郭毛选.我国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 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 10144- 10146, 10196.Liu Xiangdong, Chen Xitao, Guo Maoxuan.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benefit evaluation on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0, 38(19): 10144-10146, 1019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7]樊闽.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工程 学报,2006,22(10): 246-251.Fan Min. Review and prospe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6, 22(10): 246-25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8]张正峰,薛永森,杨晓艳.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实施评 价及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5): 178-181.Zhang Zhengfeng, Xue Yongsen, Yang Xiaoyan.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and problem analysis on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2009,21(5): 178- 18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19]温明炬,唐程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集[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20]张仕超,魏朝富,李萍.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及 其贡献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增刊2): 312 -319.Zhang Shichao, Wei Chaofu, Li Ping. Analysis of potentialities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newly-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from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Supp 2): 312-319.(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Regional difference for newly increased cultivated land area through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Hu YecuiZheng XinqiXu JinyuanZheng Yunmei万方数据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的区域差异作者:胡业翠, 郑新奇, 徐劲原, 郑云梅, Hu Yecui, Zheng Xinqi, Xu Jinyuan, Zheng Yunmei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刊名:农业工程学报英文刊名: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年,卷(期):2012,28(2)1.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2(01)2.夏建国;张素兰中国西部大城市郊区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探讨:以成都市郫县为例 2005(增刊)3.肖碧林;陈印军;陈静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势与特征[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9(08)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985.高向军;罗明;张惠远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研究与土地整理[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1(04)6.张正峰;赵伟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11(03)7.吕开云;李江新;刘文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深度研究[期刊论文]-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04)8.杨庆媛;冯应斌;杨华均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10(03)9.朱晓华;陈秧分;刘彦随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 2010(06)10.鲍海君;徐保根生态导向的土地整治区空间优化与规划设计模式-以嘉兴市七星镇为例 2009(11)11.王长江;徐国鑫;金晓斌基于DEA的土地整理项目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以山东省若干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2011(02)12.赵微基于格序结构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2010(增刊2)13.束恒春省以上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以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饭鹏等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2010(01)14.陈敏;刁承泰;甘昭昭土地开发整理研究中的经济效益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荒田片区为例 2004(03)15.孙雁;付光辉;赵小敏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8(01)16.刘向东;陈溪涛;郭毛选我国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0(19)17.樊闽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农业工程学报 2006(10)18.张正峰;薛永森;杨晓艳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实施评价及问题分析[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09(05)19.温明炬;唐程杰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集 200520.张仕超;魏朝富;李萍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及其贡献分析 2010(增刊2)本文链接:/Periodical_nygcxb201202001.aspx。
(第46讲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考纲要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2)三大自然区特点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划分(组成省区)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
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
中国的区域差异学习指导讲解
中国的区域差异学习指导一、单元基本内容概述本单元整体介绍了了我国的区域差异,为国土整治与开发提供了基础背景知识。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分为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大部分,自然差异从“地形、气候”两个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主导因素入手,把我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并详细介绍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明显差异。
经济差异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出发,重点讲述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差异性及其产生的原因,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经济地带之间的协调发展所采取的发展战略。
学习本单元知识要特别重视将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整合到三大自然区与经济区的知识系统中,运用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将中国地理的知识形成有序的整体结构。
二、单元知识结构1.1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1.3 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4 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比较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1.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区域自然差异的核心问题一个整体: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两个基本要素:气候、地貌(对于中国)两面镜子:植被、土壤区域经济差异的核心问题一个划分依据: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三个评价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发展速度(反映经济发展潜力)新指标:绿色GDP(自主创新能力)2.区域差异的详细对比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我国三大经济地带比较总体经济对比四、学习方法指导1.1.1与1.2节三大自然区知识体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特征。
学习时应当以初中地理相关知识作基础,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地理事物的图象,运用读图、析图、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找出各区域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学习时注意图文结合,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空间地图上,进行对比分析。
另外在分析三区内部差异时要特别关注分界线知识,同时充分应用初中要素特征(如降水、温度、干湿)知识,运用高中基本原理知识,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专题九中国国土整治及区域开发
高三地理专题九、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湖北枝江市一中卞文洲一、高考展望本专题内容是将中国区域地理以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重新排列组合,用有关地理学的原理、规律分析阐释评价区域国土整治工作的背景、措施、区域规划和发展的方向等。
本专题内容主要是为高考试题提供背景材料,与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重点工程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1.以各种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析各农业区位的优势、不利条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发展方向等成为考查的热点。
2.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比较,根据区域的相似性,借鉴其它区域开发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措施。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各区域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治理的措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城市新区的建设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二、考点透析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比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
人为原因有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
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
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
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
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中国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地理背景:⑴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⑵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 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⑶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2、问题和解决措施:⑴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⑵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利: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第二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1、背景: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中国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同步训练
节分配不均( 或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 垦 , ② 殖过度 , 土地贫瘠 , 土壤侵蚀强度大( 或水土流失严重 )③ ;
耕作不合理, 土地 收 益低 , 地 生 产力 低 。 土 土地 利 用 不合 理
年 降水量 ( m) m
自然环 境 ≥l℃积 温 ( ) 0 ℃ 土 壤侵 蚀强 度 ( 年・ 吨, 平方 公 里 )
② 农牧过渡地带的荒漠化 。可以将这两个地区的荒漠化对
比分析 。
3 .三类农 业 区 的开发 ( 业 低产 区 的治 理 、 区农 业 资 农 山 源 的开 发 、 品农 业 区域 的开发 ) 商 。
我 国是一 个人 1 大 国 。也是 一 个农 业 大 国 。由于 我 国 2 1 广, 因此 。 要进 一 步发 展农 业 , 农 产 品基 本 满 足 l 人 1 使 3亿 2 1 的需 求 , 不得 不 把眼 光放 在 中、 产 田的改 造上 。 低 区域 农 业开 发 应注 意 这两 个方 面的 问题 :分析 某 区域
18 9l
一
小 麦一 小 麦 一 小 麦一 马 2 0 铃 薯一 马 铃薯 o5
( )根据 资料 1 从 B至 A反 映 出 1 ,
—
—
和
—
—
地 域
分 异规 律 , 穿过 的经 济地带 包括
( )根据 资料 2 当年降 水量 小于 3 0m 时 , 2 , 0 m 森林 的覆 盖率 较低 , 降水 的侵 蚀 力
析 某 区域 农业 生 产 的条件 、 布局 特 点和 问题 , 出农 业 可持 提
续 发展 的措 施 。
6 0森 林
侵 加
蚀 力
4 0 鐾 塞
2 0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然而,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了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距拉大。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科技,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西部内陆地区相对欠发达,资源禀赋不足,缺乏与外界接触的便利条件,发展滞后。
这种巨大的区域差异导致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为中国区域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发展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合作区等一系列区域一体化的新模式。
这些举措有助于各地区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特别是西部地区,通过与东部地区的合作,获取外部投资和技术支持,加快了发展速度。
同时,区域一体化也促使各地区加强合作,通过区域间项目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
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影响还需警惕其潜在风险。
首先,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导致人口过度集中。
这一问题不仅导致了人口资源的严重浪费,还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
同时,也加剧了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和社会矛盾。
其次,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资源的过度集中。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和加工业发达,大量资源需要通过东部地区流向国内外市场,导致西部地区资源的流失。
这种资源流失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区域发展均衡。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面积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同时也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这些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表现明显。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进行区域合作,促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区域差异以及相关的区域合作举措。
一、地理区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广大,拥有多个地理区域。
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 沿海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享有较好的交通和资源条件。
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北京周边地区,因为交通便利和资源集中而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
2. 内陆地区中国的内陆地区相对落后,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和传统产业。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和相对较低的资源水平,内陆地区的发展不及沿海地区。
3. 西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是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这主要归因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缺乏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市场规模的限制。
二、区域合作举措为解决区域差异问题,中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合作举措,以促进各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举措:1.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该战略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投资和扶持外商直接投资。
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 自由贸易区中国设立了多个自由贸易区,以吸引外资、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更便捷的贸易程序、更开放的市场准入,帮助不同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
3. 经济合作区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旨在促进各地区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
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一个经济合作区,以整合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青藏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北方地区一、自然条件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广阔的国土面积导致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如何对土地差异进行有效整理,合理地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增加土地效益,是当下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对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分析,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对土地差异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标签:土地整理;区域差异;对策研究前言: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当下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就以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国家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对耕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缓解耕地后备资源紧张问题,是我国土地政策必须切实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进行整治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地方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整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本文对我国土地整体的区域差异研究,注重对现有土地资源整理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当下土地资源发展现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一、东部地区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东部地区是我国土地资源优势较好的地区,该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部地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仅有13.9%,但是却集中了我国近30%的耕地面积。
东部地区耕地多为优质土地,粮食产量较高,并且多为水田。
就以我国长三角地区来说,人均耕地面积为0.8亩,粮食产量却高达lOOOkg/亩。
东部地区不单单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全国排在榜首,在进行东部地区土地整理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l、注重对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并且要注重提升现有生产力水平,促进粮食增产。
同时,注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切实保证我国农业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注重城市化的合理布局,加强对土地的集中利用。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步伐较快,这样一来,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势必会对耕地资源造成重要影响。
2019-2020年高中地理选修二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选修二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土整治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理解我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难度所在。
能根据地理国情解释和说明我国国土整治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2.理解掌握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和区域发展差异,并能提出发展建议及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重点:1.能说出若干我国著名的跨区域国土整治工程的大致范围、主要任务。
2.能结合某一具体的国土整治工程说明如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治理限制性因素。
三、教学难点:1.运用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
2.进一步学会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事物中的主要矛盾,辨证地分析事物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导入渐近法、综合法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用具:投影仪七、教学过程:一、前言1.国土的概念国土(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狭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2.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1)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
(2)开发现状:①开发利用具有多样性;②开发程度和利用率比较低;③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4.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国土整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
二、国土整治1. 国土整治的概念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订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
中国的区域差异与国土整治测试题一、本卷共25小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交替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A.针叶林一针阔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一玉米一春小麦一水稻C.棉花一亚麻一桑蚕丝一剑麻 D一年一熟一一年两熟一两年三熟一一年三熟2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瓜果作物生长3.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读图6一l,判断4-6题。
4.我国下列地区及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一红漠化 B.黄土高原一盐渍化C.云贵高原一沙漠化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一石漠化5.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6.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读“黄淮海平原高、中、低产品分布图”(图6一2)回答7-8题。
7.①地区为高产田②地区为低产田,形成该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降水条件不同 B.热量、蒸发条件不同C.地形、土壤条件不同 D.农业技术水平不同8.引起黄淮海地区水盐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 B.河流水位的涨落C.土地结构的季节变化 D.不合理的灌排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图6-3),回答9-11题。
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区域差异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的政权中心一直在不同的地方,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
例如,北方地区在古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南方地区则相对较落后。
这种差异在近代依然存在,并因为改革开放而进一步加剧。
二、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早期的改革开放先发优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与此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流动性低等问题,长期以来发展相对滞后。
三、原因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的地理和政治因素造成了一些地区资源和交通条件的不平衡。
其次,政府对于不同地区的政策导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过去,发展更为有利的地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最后,人力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
由于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动性的差异,一些地区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四、政策调控为了缩小区域差异,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其次,鼓励跨省份的人才流动,通过引才和人才培养计划,加速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储备和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的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一些地区的发展难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的政策调控和资金投入。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 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 (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土壤、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a .⑩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c .随⑪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Ⅰ.范围:包括⑫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⑬高山和盆地;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⑭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⑮山间高地组成。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Ⅱ.特征a .海拔高,形成独特的“⑯高寒气候”;b.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c.随海拔而变化的⑰水热组合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内容总结(整理)
地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2、教学过程是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三点:科学性、艺术性、人本性。
3、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4、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
5、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6、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7、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等。
8、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创新特色体现出五个“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新、教法新、评价新。
9、“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0、课程目标是指学科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
11、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12、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陈述方式,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
13、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4、地理课程的特征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15、区域地理通常从区域地理总论和区域分区地理两个方面学习。
区域地理总论又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16、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17、纸笔测验可分为课堂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
18、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什么性质的基础课程。
(自然社会)19、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的哪些问题。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20、课程基本理念从哪些方面作出了阐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21、“课程内容”部分由什么组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选修二)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二)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3.2水土流失的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5.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5.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6.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7.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7.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8.2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8.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1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地理背景9.2西南区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10.1海南岛开发的地理背景10.2海南岛的开发和保护第十一单元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11.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1.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十二单元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12.1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12.2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
平衡
汇报人:XX
20XX-01-12
• 引言 • 中国区域差异现状 •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1 2 3
区域差异显著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区 在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生态保护差异
各地区生态保护意识和措 施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生 态保护意识较强,中西部 地区则相对较弱。
03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历史与地理因素
历史基础
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基础不同,一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于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在交 通、气候、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公平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社会公平问题,一些 地区享有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而 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加速了 城市化进程,但也带来了城市拥挤、交通拥堵等问 题。
地域文化差异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域文化差异加大,一 些地区的文化传统受到冲击,而另一些地区 则文化保守,影响社会和谐。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以二、三产业为主,
中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社会发展差异
教育水平差异
各地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东部 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中西部 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医疗卫生差异
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存在显著差 异,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好 ,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区域发展差异课件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将 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
深入研究方向探讨
区域发展差异的测度与评价
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差异的测度方法,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深入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与 实现路径,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创新驱动与区域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发展现状
01
02
03
农业基础
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 食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基 础较好。
工业发展
该地区工业发展较快,拥 有众多制造业企业和工业 园区。
交通枢纽
中部地区交通便利,拥有 较为完善的铁路、公路和 水路交通网络。
西部地区发展现状
自然资源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 资源,如煤炭、石油、天 然气、有色金属等。
引导资金要素流动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引导资金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支持欠发 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 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培育新兴产业
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 新团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制度环境
03
制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包括产
权保护、市场准入、政府效率等方面。
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影响
01
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得不同区域
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
02 03
区域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6讲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考纲要求]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知识精讲]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综合地貌气候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两大要素分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北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2)三大自然区特点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1)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热量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分成为北部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黑土肥沃,只能种植春小麦,一年一熟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旱作为主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水田为主,一年两熟两三熟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四季常绿,一年三熟、可种植热带作物(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高原地区:基本在内蒙古高原上,宽广坦荡,距海较近属半干旱气候,草原为主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干旱,光照丰富、河流少、短、流量小(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夏半年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异明显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1)划分(组成省区)东部:沿海省区加北京市,暂未包括港、澳、台,共12个省级行政区西部:西北陕、甘、宁、青、新疆和西南川、云、贵、藏、重庆10个省级行政区中部:除东部、西部外的9个省级行政区(2)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发达、中部其次、西部较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由东向西变慢,差距扩大。
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潜力(3)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自然原因:东部气候润、雨热同期、地势低平有利开发,而中西部气候干旱或高寒;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便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而中西部距海较远,比较闭塞社会和经济原因: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原有工业基础好,东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危机感、紧迫感强。
产业结构较优,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较高,改革开放早,依据有利的区位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5.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1)国土整治概念:是为了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定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我国国土整治的难度: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较低。
因此国土整治,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我国的国土整治工作①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洪是整治大江大河的首要任务②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到辽宁)、引黄工程等③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中国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三北“防护林是世界最大魇生态工程,还有长江中上游、沿海护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正在建设中④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2)区域发展类型 开展原因 代表性工程 成效 大江大河的治理 我国江河洪水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①中上游兴修水库;②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 减轻和缓解了洪涝灾害。
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不佳。
①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②北水南调工程(嫩江、松花江+辽河);③引黄工程解决地区间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盐碱化、台风灾害严重。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③沿海防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6.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和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关键装置:传感器遥感技术: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过程 (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 ,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3)全球定位系统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组成:空间部分——GPS 卫星基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能力训练]读下表,完成1~3题年份1980 1985 1990 1995 比重增减东部52.3 52.9 53.8 58.3 +6.0 中部31.2 31.1 29.8 27.6 -3.6 西部16.5 16.0 16.4 14.1 -2.4 1.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 A.经济发展水平B.改革开放的程度C.经济发展潜力D.地理位置2.下列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东部>中部>西部B.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C.东部经济在发展,中西部呈现负增长D.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有所扩大3.既位于西部经济地带,又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的省区是A.陕西B.四川C.内蒙古D.甘肃读我国某地区水热状况图,回答4---6题4.三地区中,海拔相对较低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乙地和丙地5.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6.以上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属于()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7.读鲁西北地区有关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鲁西北风力、气温、降水量统计表泛滥形成的。
历史上的粗放开荒,使这些土地上的天然植被几乎全部被破坏。
每到冬春和初夏,这里就出现明显的风沙化。
⑴试气候、土壤及人活动等方面分析鲁西北平原土地风沙化的原因。
⑵在沙利用中,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为什么会加速或重新引起土地风沙化?⑶试从资源利用、土地保护两方面,对在沙区采用“果粮间作”的利用方式加以评价。
8.分析“山西能源基地1986~2000年工业投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⑴从图中看出山西的三大工业部门是、、。
⑵山西省电力投资比重接近了煤炭投资,这有何优点?。
⑶山西省发展色金属工业的区位优势是:①,②。
⑷长期以来山西省一直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却没有能成为经济强省的主要原因是从图中看出,山西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⑸山西煤炭外运量最大铁路线是9.读中美两国地形剖面图,回答⑴在中国和美国地形图上分别注明太平洋的位置。
⑵概括中、美两国地势特征:。
⑶中、美两国西部地区海陆位置的差异为:,所以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⑷中、美两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都有过惨痛的教训,现在我国为保护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采取的一项重要生物工程措施是:。
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0.读下图,比较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特点,完成下表。
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地形、地势大部分海拔在米以下,其中东部属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地形以和为主,海拔多在米以下。
西部主要地形是和。
多属于地势第级阶梯,海拔多为米,东部主要为高原;西部的新疆境内,则为和相间分布,盆地的海拔为米,为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
属于地势第级阶梯,平均海拔多在米以上。
雪山连绵,广布。
有“”之称。
气候夏季受来自的夏季风的影响,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的冬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
由于深居,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由mm下降到mm、mm以下。
日照,气温年较差、日较差。
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
由于,太阳辐射。
“”和“”为本区主要特征。
植被以为主,、、为我国的三大林区。
从东向西由、、。
但等高大山体,因降水较多,形成了成片的和。
植被稀疏矮小,以为主,有少量的森林。
土壤发育。
水文河流多为河,多流入洋,补给来源主要为。
多为河,且多为河,补给以和为主。
湖泊多为。
主要内流河为,主要外流河为、、。
西北部为区,东南部为区,为许多大江大河的。
湖泊多。
人类活动人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是我国最主要。
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和重要的基地。
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水灌溉的地方可发展农业和农业。
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化现象严重。
人口主要集中在。
人口,对自然环境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以为主,是我国的牧区,耕作业主要在地区。
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区别。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1月平均气温全年降水量气候类型农业生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主要粮食作物[能力训练答案]1、A2、C3、D4、A5、B6、B7、⑴气候: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且降水少土壤:沙质土地分布广泛人类活动:粗放开荒,天然植被破坏⑵休耕期及翻耕土地,使疏松土壤暴露在大风中,易沙化。
⑶资源利用方面:果粮间作可以合理而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土地保护方面:果树林可以减小风速,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化。
8、⑴能源冶金化工⑵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减轻煤炭外运压力⑶原料(铝土)丰富能源充足⑷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的原煤生产为主,价格低,经济效益差优化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形成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和煤化学工业多元化发展的生产模式(或生产结构模式由以煤炭为主过渡到以二次能源和高能耗工业(冶金、化工)为主⑸大秦线9、(1)略(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地形分三大区,西部和东部是高原、山地,地势高,中部是平原纵贯南北,地势低。
)(3)中国西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美国西部濒临海洋。
水资源缺乏10、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