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学新论(魏屹东著)思维导图
认知科学的功能主义本体论_魏屹东
![认知科学的功能主义本体论_魏屹东](https://img.taocdn.com/s3/m/4b9be27ea417866fb84a8ec7.png)
认知科学的本体论要研究心理状态和过程的性质及其与物理状态和过程的关系。
S tillings 将它概括为四个方面:(1)在信息处理系统(人和计算机)中,如何说明心理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2)认知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对预测人的行为是否仅仅是有用的计算工具;(3)具有某种内容的心理状态如命题态度的性质是什么;(4)认知科学对感受性能够提供怎样的说明[1]。
本文就这四个问题从功能主义角度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功能主义作为认知本体论构架在认知科学中,图灵机是计算表征模型的基础。
它包括三个命题:(1)设计由符号逻辑完成,并建立适当的翻译程序;(2)机器学习可以使计算机通过经验归纳并演绎地发现知识;(3)人性化的界面使机器能够适应人,从而使它获得知识。
这三个命题一直是人工智能要实现的目标,它们表明了心理状态和物理状态之间的可计算关系。
但是,图灵机如何说明心智的信息处理状态和大脑的生物状态之间的关系呢?功能主义对这种关系给予了充分说明。
在认知问题上,功能主义主要有三种:机器的、心理的和类功能主义。
我将它们称之为认知功能主义。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个都给予心理状态和物理状态关系的一个恰当说明。
第一,机器功能主义提供了用物理状态说明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型。
图灵机是机器功能主义采用的模型,它表明了心理状态对生物状态的关系。
图灵机既是一个物理系统,又是一个抽象计算装置。
只要它处于一种特殊物理状态,它也就处于一种特殊机器状态,并执行一些特殊的计算与其他图灵机相匹配。
这里没有什么关于它的计算状态与它的物理状态如何相关的问题,也不存在心身问题。
这种物理机器如何能够执行像加法这样的心理操作呢?机器功能主义假定系统的每一机器状态就是可计算表征系统的物理状态,并声称这对于人也可能是真的,因为图灵机可以表征人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们像人一样是有限的物理系统。
如果我们是物理地显示的信息处理系统,那么我们在功能上就等同于某些图灵机T 1和T 2。
人工认知的语境—觉知及其语境建模
![人工认知的语境—觉知及其语境建模](https://img.taocdn.com/s3/m/aa4bf4a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6.png)
收稿日期:2022-05-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工认知对自然认知挑战的哲学研究”(21&ZD061)作者简介:魏屹东,山西大学哲学学院认知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和认知哲学研究。
E-mail:*****************.cn摘要:人工智能要实现类人的智能,语境—觉知是实现这种目标的一种有效表征方法。
引入语境—觉知的目的是让人工认知系统能够像人那样拥有语境能力,这是让人工智能更智能的关键一步。
那么,什么是语境—觉知,其问题域和类型是什么,如何在语境中实现统一,一阶逻辑如何表征,如何语境地建模,这些问题是使人工认知系统类人化的关键,也是人工智能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人工认知;人工智能;语境—觉知;语境模型;适应性表征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23)02-0062-13DOI :10.19946/j.issn.1006-2815.2023.02.004人工认知的语境—觉知及其语境建模魏屹东人类是语境化的物种,也即历史化和语言化的物种。
如何让人工智能体也有语境能力是使其拥有类人智能的关键一环。
一种思路或方法就是将情境(situation )或语境(context )与觉知(awareness )相结合,形成情境—觉知(situation-awareness )或语境—觉知(context-awareness )概念,也称“态势感知”。
在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中,情境和语境一般是不加区分的,均是指智能体(agent )及其组合的一种背景性境遇或环境。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两个概念及其与觉知概念的组合显然是所有区别的①。
情境是当下的语境,语境是过去的情境,即情境指的是“在线”的动态境遇,是“进行中”的场域,而语境指的是“离线”的场景,是过去静态的“历史背景”。
按照这种理解,情境也是有语境的,如当下语境就是情境。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华解说](https://img.taocdn.com/s3/m/7f96f034ccbff121dd368345.png)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各章精要邓周平导论要点:1.近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产物。
2.上世纪末发生于西方世界的“科学大战”是科学至上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冲突的结果。
3.十九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把科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科学至上主义因此泛滥。
4.科学是研究天道的学问;文化是研究人道的学问;意识形态是研究官道的学问;三者当各行其道。
5.科学真理、人伦真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科学智慧、人文智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智慧;对于每个现实生活的人来讲,两种真理、两种智慧,缺一不可。
两种智慧都属于人的生存智慧。
6.科学真理的标准和规范与人伦真理的标准(人伦领域,从根本上讲,没有“标准”,只是出于言语表达的对称性,借用该词)和规范,是完全不同的。
7.科学研究的灵感极其诡谲,不存在着某种标准和唯一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唯物或唯心这种二分法思维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是极其有害的。
天道幽幽,人心微微。
通往幽冥之府的道路,对于科学家来讲,可能有很多条,每位科学家都是用自己独创的思想和方法,找到那通往幽冥之府的道路的。
唯其如此,西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首先是思想家,而后才是科学家。
8.教育,核心的功能是教会学生自主地探索未知事物的奥秘。
“未知事物”,可以是人性和关于人和人类社会交往关系之类的现象,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物象,也可以是人们公共生活中的公共事件,三者分别是人道、天道、官道。
9.政治正义对于繁荣科学的意义是:在一个政治正义的社会里,人们不必把自己主要的精力用于关注人间的政治苦难,人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那些来自自然界的不确定性事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苦难上,为此,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专著——《希腊悲剧与现代科学的起源》。
作者认为,自然界的无常事件是人类必须面对的苦难之一,所以,掌握自然规律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无常鬼”对于人类的折磨。
拉瓦锡死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暴政,即是最为鲜明的反面教材,类似的事件还有前苏联时期的“李森科事件”,等等。
2019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
![2019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7488380a4b35eefdc8d3338d.png)
“适应”与“变革”
这就要求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个方面的改 革;要求各项改革措施的适应与配套,否 则,就会出现不协调、顾此失彼的情况, 抵消改革和社会转型的绩效
类似地,社会问题的动态研究就不能就事 论事,不能太“专业”
四、逻辑方法
形式体系 内外要求
形式体系
科学理论是创造性的形式体系 作为形式体系,只能是对问题求解的系统
这就对理性是否经得起验证(实证)提出 了挑战
三、系统方法
结构分析 动态变迁
结构分析
如果说原型是发生学,那么系统就是成长 学
“系统”的眼光,是建立在分析基础上的 综合,是构成整体的关系,尤其要把握两 个环节的关系,一是结构与功能,一是静 态与动态
社会形态即社会系统
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形态”的论述 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经济基础,以及由政
“真”“假”之辩
“真(理)”(truth)表达了理论与实 践的某种一致,而非简单的、一劳永逸的 “相符”(coincidence,identical), 这就使科学发展具有了历史感
真理的相对(有条件)性 所以,真理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假说”
(hypothesis)
演进模式
原则地说,科学的演进并没有固定不变的 模式,但还是可以概括出几种类型
一、文化背景
纵向考察 横向比较
纵向考察
近代科学的起源 “科学革命”的伟业 启蒙运动以后,科学向社会领域扩展,向
精神领域延伸 科学技术化,科技社会化,是科学主导现
代社会的物质/精神力量所在
科学所依赖的两大主义
古代逻各斯中心主义:承认超人为(但也 非神)力量的存在;人力可以通过有限方 法去认识与表达
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 (subject),世界则被对象化——有了 科学,人可以无所不知;有了技术,人可 以无所不能
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
![复旦大学肖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68502a99a58da0116c1749c7.png)
导言
• 关于“方法” • 关于“科学方法” • 关于“社会科学方法”
2020/3/6
关于“方法”
• “方法”(method<meta+)这个概念是 泊来品,指思考问题的路径,并意味着比 知识更深刻的东西(思路),而方法论( +logy)则是对之的解读
• 中文的“方”(矩)与“法”(常);因 此,方法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有常
2020/3/6
“适应”与“变革”
• 这就要求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个方面的改 革;要求各项改革措施的适应与配套,否 则,就会出现不协调、顾此失彼的情况, 抵消改革和社会转型的绩效
• 类似地,社会问题的动态研究就不能就事 论事,不能太“专业”
2020/3/6
四、逻辑方法
• 形式体系 • 内外要求
2020/3/6
形式体系
• 科学理论是创造性的形式体系 • 作为形式体系,只能是对问题求解的系统
“说法”,由于取证方法的不同,因此而 具有非唯一性,或多解性 • 社会科学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说法的“建 构”性或主观性更强
2020/3/6
理论“建构”
• 当然,所有说法都必须遵循与实验(践) 相“一致”的原则,否则就不是科学了; 重要的是,这个“一致”是相对的
• 在前现代,审视社会问题的西方原型是宗 教思维,在东方则是道德思维;而在现代 社会,科学思维越来越成为时代精神的表 征,因此也就要求思考的“转型”
2020/3/6
从非理性到理性
• 传统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叫做学问, 是“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是道 德文章,微言大义
• 现代则要以理服人,要言之有理,论之有 据;不但要有理论证明,还必须有实验证 明,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四种标准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四种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f2893a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6.png)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四种标准
魏屹东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0)004
【摘要】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西方科学哲学各个流派都提出自己的划界标准,并因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些划界标准可以概括为:绝对经验主义标准、相对实用主义标准、社会历史主义标准和多元综合标准,并认为科学划界将最终走向语境化.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魏屹东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2
【相关文献】
1.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 [J], 洪晓楠
2.二十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划界的思想及其演变 [J], 朱霖
3.科学划界标准的哲学思考 [J], 杨芳
4.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几个流派的科学划界标准 [J], 郑可圃
5.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三次转向 [J], 洪晓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bb7b561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3.png)
第十章 社会科学的局限性
10.1 科学能力的局 限
10.2 科学视野的局 限
10.3 科学观察的局 限
10.4 科学判断的局 限附录注释来自读书笔记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国社会科学离 科学还有多远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者
特点
方法
中国
讨论
事实
专业训练
社会
研究
问题 人文学科
普通人
科学
差距
数据
世界
判断
方面
课程
目录
01 第一章 中国社会科学 “怪象”
02
第二章 “科学”是什 么?
03 第三章 中国社会科学 “不科学”的现状
第一章 中国社会科学“怪象”
1.1 为什么中 1
国社会科学不 设院士?
1.2 为什么老 2
百姓瞧不起社 会科学学者?
3 1.3 为什么未
受过专业训练 的人也可以 成...
4 1.4 为什么将
社会科学与人 文学科归为 同...
5 1.5 为什么社
会科学研究做 得很容易, 文...
第二章 “科学”是什么?
8.3 科学态度和敬 业精神方面的差距
8.4 人员引进和考 核方面的差距
8.6 科研资助方式 和经费保障方面的
差距
8.5 科研保障和服 务方面的差距
8.7 研究生培养方 面的差距
第九章 中国社会科学应该如何 走上正轨?
9.2 大力普及科学 的研究方法
9.1 营造社会科学 发展的大环境
9.3 如何学习研究 方法?
3
4.3 影响学者 成长
4
《论方法 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论方法 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读书笔记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8f785a0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2.png)
第二节 对象选择 与人数问题:最大
差异的信...
第一节 “求同 法”“求异法”与
“个案法”...
第三节 光谱式思 维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 体现在哪里
第二节 设计之源
第三节 提出好的Βιβλιοθήκη 题,研究就成功了一 半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 设计
第一节 为什么 需要社区考察
第二节 在社区 考察中进行 “观察”
第二节 “切入”
比起十年前的第一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点,扩充了新的内容。对于想要打下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本土论述
第一章 “社会学调 查”与“元假设”的
提出
第二章 社会学问卷 设计的初始考虑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中 若干问题的本土思考
第四章 随机抽样的 本土应用
第六章 问卷调查 操作方法的自荐
第九章 定性调查新 解
第十章 为什么设计, 设计什么
第十一章 社区考察: 研究情境中的“人”
第十二章 相处调查: 研究生活中的“人”
第十三章 深度访谈: “深”在何处
第十四章 座谈会调 查法
第十五章 现场记录 与持续分析
第二节 重视调查 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第一节 文献回顾 的体会
第三节 定性调查 的初始考虑
第五章 调查实施 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第七章 问卷调查 的“过程控制”
第一节 社会学 的问卷调查: 概念的提出与 操...
第二节 “元假 设”:调查问 卷的灵魂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 不到什么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 是要研究问题,而不
是描...
第三节 理论应用: 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 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第八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优品ppt
![第八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优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7eed981eb91a37f0115c34.png)
为了尽快地获得最新的信息,他们之间大多通过直 国(1810-1920)→美国(1920-)的路径转移。
共同体(community)这个概念在普通社会学中译为“社区”,通常指在某一个地区范围内生活并相互联系的人群。
科学共同体中的“无形学院” 科学技术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科学发展的模式就是“前科学→常
现代自然科学门类越来越多,但依然存在着不平衡。
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循环往复的
托马斯·库恩(1922——1996)
过程。
什么是范式?
所谓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 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 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理论框架以及共同 的研究方法等等。
库恩与科学共同体
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 普科遍学主 技义术发强展调的科区学域的不标平准衡到,处也都可一以样归。结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马移斯。 ·库恩1962年发表《科学革命
的结构》一书之后,科学共同体成 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世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是典型的大科学。
普赖斯指出,现代科学即使是最小的分支也有成千上万的同行,在这些同行中,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少数,他们站在学科的前沿。
与范式概念融为一体,成功地解释 共同体(community)这个概念在普通社会学中译为“社区”,通常指在某一个地区范围内生活并相互联系的人群。
世界科技中心的四次转移
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他认为, 他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就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循环往复的过程。
“科学论”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论”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丰富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84666d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0.png)
“科学论”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魏屹东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2003(25)4
【总页数】2页(P7-8)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科学论;研究范围;学科建设;学科融合
【作者】魏屹东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2
【相关文献】
1.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定律的证明提纲--献给21世纪科学家的一份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报告 [J], 刘怡翔
2.哲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酵母:论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J], 傅正华
3.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评《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J], 司丽静
4.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J], 齐振海
5.新时代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评《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J], 沈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