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也是我们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难点是理解“首尾顺次相接”等关键语句;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3.教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材问题诊断】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一些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如线段、角以及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这一些都是学习三角形有关内容的基础。
而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往往忽略构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同学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体验,并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②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掌握对边与对角的关系;③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在一个较为复杂的图形中能熟练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并表示出来;②熟练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③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能熟练解决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其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图片(悬浮桥上的钢索、金字塔、大棚人字形屋架),和学生一块感受三角形无处不在及三角形的美。
既然,在现实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到处有三角形的形象,那三角形具体有哪些性质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块来探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说起,学生通过举出三角形的实际例子认识和感受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并导入新课。
(二)回顾旧知学习定义问题:谁能告诉老师你了解三角形哪些知识?说出来,和同学分享。
【设计思路】由旧的知识点引入新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后的进一步学习。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边边边(SAS)判定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全等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AA和SSA。
但他们对边边边(SAS)判定法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操作,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边边(SAS)判定法,并能运用该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边边(SAS)判定法。
2.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以及如何运用边边边(SAS)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发现和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规律。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形、实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操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和实例,用于讲解和演示。
2.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AA和SSA,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是三角形这一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三角形其他性质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后续学习三角形判定定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概念,对多边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种特殊的图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边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否找出一些特殊的三边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如: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自己发现这些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一些三角形,验证这些三角形是否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案、教学设计
2.针对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的应用困难,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定理的应用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的知识,我将采用以下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内角和定理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
7.融入情感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三角形呢?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殊性质?
b.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c.勾股定理的应用: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或现象利用了三角形的性质?
b.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c.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具有哪些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学习心得,谈谈你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以及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角之和大于第三角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分类等。
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了角的性质,如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
但是,学生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还没有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角之和大于第三角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并证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2.教学难点:证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2.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并证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3.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在只知道三角形两边长度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第三边的长度?”来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或视频,展示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角之和大于第三角等。
同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边角关系是否成立。
11.1.1三角形的边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安江单位名称新源县第六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23日学科数学年级/册八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十一章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难点名称为什么“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何导出“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通过在三角形中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分别研究从点B 到点C 、点A 到点B 、点A 到点C 的两种不同路径长短问题,进行列式、猜想、归纳总结并验证最终得到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本身一系列推理证明就要求严谨的思维模式;其次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就包涵利用绝对值进行归纳的问题,而绝对值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再加上要归纳总结,所以难度加深。
难点教学方法 1.数形结合:通过学生结合图形,从在△ABC 中从点B 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 的路径研究,建立丰富的表象,形成直觉思维,简洁明了的体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分类讨论:从在△ABC 中从点B 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 的路径研究,再同理研究点A 到点B 、点A到点C,进而综合得到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对a+b>c 和a+c>b 移项,得到a>c-b 和b>c-a 以及a>b-c 和c>b-a ,让学生发现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观察图片,让学生思考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知识讲解(难点突破)新知探究:1:三角形定义: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表示方法:三角形用符号“Δ”表示,如图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1)记作“ΔABC ”(2)读作“三角形ABC”3:三角形的有关概念:△ABC 的顶点:点A ,B ,C△AB C 的三边:顶点A 所对的边BC , 顶点B 所对的边AC , 顶点C 所对的边AB .有时也用a ,b ,c 来表示.一般地,顶点A 所对的边记作a ,顶点B所对的边记作b ,顶点C 所对的边记作c .△AB C 的内角:∠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4.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按边分⎧⎪⎧⎨⎨⎪⎩⎩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5.三角形三边关系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表示之后,我们迫切想知道的是组成三角形的三边及三角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三角形边的规律.(1)任意画△ABC ,从点B 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 ,有几条线路可以选择?各条线路的长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三角形的边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与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的识别所有三角形,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定三条线段是否可以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建筑物,从巨大的钢架桥到微小的分子结构,到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
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本节我们将从认识三角形开始。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学习任务:(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边、角、顶点等相关概念。
(3)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
如图,1.图中有_____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2.以AB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3.以E为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4.以∠D为角的三角形有哪些?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表示是否规范、正确。
对于三边的表示方法,教师应当注意用小写字母表示时的特殊性,一般用a,b,c表示是,多见于△ABC的情况。
其他一般不常见。
设计意图: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教师一定不要讲,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通过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安排问题则是为了进行巩固和反馈。
(二)三角形的分类。
教师提问:以前所认识的三角形有哪些?学生回答。
追问:能否把认识的三角形分分类呢?怎么分呢?学生归纳总结。
(1)按角分类。
(2)按边分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点拨分类的思想和原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分类方法的原则,不重不漏,标准统一。
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
学习任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11.1.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在这一环节,我会设计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题目将涵盖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础知识和拓展应用,包括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计算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等。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会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心得,以便他们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7.教学评价,关注个体
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入三角形的学习。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包含三角形的日常物品图片,如自行车三角架、屋顶尖、三角尺等,并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无处不在,并激发他们对三角形性质的好奇心。
3.拓展题:
(1)结合教材第11章11.1节内容,思考三角形三边关系在桥梁建筑、房屋结构等方面的应用。
(2)尝试解决以下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如何确定第三边的可能长度范围?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必做题,确保掌握基础知识。
2.选做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选择,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拓展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几何思维能力。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知识,如线段、角的性质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我会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三边关系。首先,我会给出三角形的定义,并强调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所围成的图形。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回顾角度和的性质。
《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干系,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干系。
2. 能够运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干系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干系,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相关问题。
2. 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棒,用于实物演示。
3. 安置相关练习题,以便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教室 2.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小棒,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长度的小棒之间的差别。
3. 准备一些实物演示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稳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选择不同长度的小棒来解决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物演示,通过合作或者竞争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需要在教室中安置适当的资源和环境,以确保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工具,如铅笔、直尺和三角板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我将采用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教学:1. 引入新课:起首,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 探索新知:在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如“三角形有几条边”、“三角形有几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探索,并尝试回答问题。
3. 教室讲解: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
对于学生的疑惑点,我会详细诠释并举例说明。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边角边(SAS)判定方法。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边角边判定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为后续学习其他全等判定方法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可能还存在着对全等概念理解不深、判断方法不明确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SAS)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SAS)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以及如何灵活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判断三角形全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意义。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实践教学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SAS)课件,内容包括:导入、讲解、例题、练习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形全等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用于直观展示三角形全等的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拼图、建筑施工等,引入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意义。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 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判定定理。
能够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进行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和相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经历探索“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过程,体会分类讨论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品质。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边角边”判定定理的内容及应用,探索“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过程。
2.教学难点“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证明,灵活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两个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提问: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回顾已学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如:边边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新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
学生活动:观察三角形,思考老师的问题,回答:不全等,因为大小不同。
回忆已学知识,准备学习新知识。
活动预设:学生可能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展示,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思考,培养直观想象素养。
复习旧知,为引入新知做好铺垫,建立知识的连贯性。
(二)新课讲授1.实验探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给出两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条件,一组是两边及其夹角相等,另一组是两边及其非夹角相等。
提出问题2:先试着画出两边及其夹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剪下来与同桌的对比,能重合吗?提出问题3:再画出两边及其非夹角相等的三角形,剪下来对比,能重合吗?巡视各小组,指导作图方法。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
小组合作,按照给定条件作图。
对比所作三角形,回答问题2 和3。
活动预设:部分学生可能在作图过程中出现误差,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11.1.1三角形的边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于凤娟单位名称库尔勒市第十三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12学科数学年级/册八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11.1.1三角形的边难点名称了解三角形定义、三边关系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难点教学方法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引入提问:1.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2.动画演示生活中三角形的一组图片三角形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生活中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为什么在工程建筑、机械制造 中经常采用三角形的结构呢?这与三角形的性质有关,虽然我们已对“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等于180度”等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有必要对三角形的性质作进一步的探究。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三角形的概念:(1)通过学生间交流,师生共同得出,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哪些基本要素,师生共同得出:边、角、顶点.2、三角形表示:教师强调,为了简单起见: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如图的三角形ABC就表示成△ABC,三个顶点为:A,B、C,三边分别为:AB,BC,AC。
通常顶点A所对的边BC用a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AC用b表示,顶点C所对的边AB用。
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并用符号表示出来,同时说出各个三角形要素,并指出AD是哪些三角形的边。
3、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问题:那么等边三角形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呢?三角形的分类:①按三个内角的大小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②按边进行分类。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角形边的关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提纲1、三角形按角分类有哪几种?2、按边分类有哪几种?3、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二.展示交流(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你们看,他正在做什么?(课件演示,课件内容为教材第82页小明上学图。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呢?这三条路线中哪条路线离学校最近?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的,有些同学是用测量的方法量出来的。
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这些路线我们不可能去用尺子一米一米的量出它的长短,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用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看,从小明家到邮局再到学校的路线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走中间的这条路线,走过的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走过的路程实际上就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
根据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走第三条边长。
那么,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实验1:请同学们从准备的学具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摆出一个三角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交流。
实验2:深入探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动手操作从纸条中任意拿出三张纸条,看看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把能组成三角形和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在实验表格中。
出示表格:(单位:厘米)能组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你发现不能组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你发现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4.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互相检查,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
评价方法:
1.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2.学生对三角形边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核心素养目标
1.逻辑推理:通过探究三角形边长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一般性结论。
2.直观想象:利用几何模型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想象能力,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边长的性质。
3.数学建模:通过设计练习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能力,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数学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性质,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2.新课讲解:
a.介绍三角形的三条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b.利用几何模型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三角形边长的性质。
c.讲解并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
d.讲解并证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3.练习巩固:
a.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判断给定的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在线数学论坛和社区:引导学生参与在线数学论坛和社区,如数学吧、知乎数学板块等,与其他学生和数学爱好者交流讨论三角形边长性质相关的问题,分享学习经验和解题思路。
-数学博物馆和展览:推荐学生参观数学博物馆和展览,如国家数学博物馆、上海数学博物馆等,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历史的了解和对几何学的兴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几何部分的内容普遍感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图形和实际例子来理解抽象概念。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学习,喜欢小组讨论和合作。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1《三角形的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会用不等式表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三角形的边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几何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几何直观图,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用不等式表示。
2.学会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2.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操作实践,发现边长关系。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角形的性质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几何模型: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帆船比赛中的三角形帆船,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3篇
初中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3篇各位领导、教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首先我对教材进展简洁的分析:一、说教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具有稳定性的根底上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大家知道,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所以把握这局部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熟悉和理解;它既是对所学学问的连续,又是后继学习多边形的根底,在学问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几何初步学问无论是线、面、体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拟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冲突,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进展教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经受“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学问结论欢乐“转变为“探究发觉学问欢乐“,并注意与生活实际严密联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学问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看比拟,发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力量目标:培育学生自主探究、观看、比拟和概括力量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依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说教学重难点探究发觉“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任意两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教法与学法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学问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治理者转变为学生进展的促进者和帮忙者;课堂教学要表达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三角形的边》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
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
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
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教学目标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
简.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课例研究综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述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成三角形.(重点)3.源自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情境导入
学生学习能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
力分析 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
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
“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三角形的边》
称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
“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
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
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
教材分析 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
得 a-b-c<0,b-c-a<0,c+a-b>0.∴|a-b-
c|+|b-c-a|+|c+a-b|=b+c-a+c+a-b+c+
a-b=3c+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4,则它的腰长 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4.若五条线段的长分别是 1cm,2cm,3cm,4cm,5cm,则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____个三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探究时间: 年 9 课题名称 授课对象
学情分析
教 材 分 析
月1 日
学时分配:第 1 学时
三角形的边
课型
新课
八年级学生
任课教师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三角形三
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 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学习过程
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重点
了解三角形定义、三边关系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
难点
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
三角形
易混 (错)点
考点 学科特性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正确运用
三角形的周长与等腰三角形边的确定 逻辑性与探索性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 之间关系.
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不
够严密,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促进数学模型
的建 立和思维的发展。
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 3 条线段 围
成,但并 不是任意 3 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
教材地位与作用 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
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平面
3/3
②按边进行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4.动手操作: (1)任意画一个△ABC,从点 B 出发,沿边到点 C,有几条(2)各条路线的长有什么
关系?说明理由. 结论:,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路线? 三、展示提升 赏识自信
1、教材 4 页练习 1,2 2、有两根长度分别为 5 cm, 8 cm 的木棒,用长度为 2 cm 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 吗?为什么?长度为 13 cm 的木棒呢?
点 C 所对的边 AB 用。
请同学们找出图中的三角形,
并用符号表示出来,同时说出各个三来自形要素,并指出 AD 是哪些三
角形的边。
3、三边都相等的 三角形叫做等边
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叫做等腰三角形。
问题:那么等边三角形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分类:
①按三个内角的大小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基本要素,师生共同得出: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
教师强调,为了简单起见: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如图的三角形 ABC
就表示 成△ABC,三个顶点为:A,B、C,三边分别为:AB,BC,AC。
通常顶点 A 所对的边 BC 用 a 表示,顶点 B 所对的边 AC 用 b 表示,顶
教学目标
过 程与方法
经历度量三角 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 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与手段
主要参考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
观
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 人教版教材与教师用书
自信课堂教学进程
1/3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生发自信
展示实物,播放课件,特别突出屋顶结构图,问题:
1、 请仔细观察实物与课件,找出不同的三角形。
2、 与同伴交流各自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
点?
找到的三角形。
二、自主合作 彰显自信
1、三角形的概念:
(1)通过学生间交流,师生共同得出,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
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角形. 5.已知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AC=10cm,D 为 AC 边上一点,且 BD=AD,△BCD 的周长为 15cm,则
底边 BC 的长为__________.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4cm 和 7cm,且它的周长大于 16cm,则第三边长为_____. 解答题 7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4,9,求它的周长.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巩固练习、考点早实践 1.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 2 和 7,则第三边长 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当周长为奇数时,第
三边长为________;当周长是 5 的倍数时,第三边长为________.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3 和 7,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
2/3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四、拓展延伸 完善自信 例:1 有一条长为 18cm 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 2 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 4cm 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3cm,5 cm. (1) 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若两边分别为 2cm,5cm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