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计量方法分析与建议
广东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
等学者先后运用了 “ 管理后盈余分布法”进行 了研
究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面临预计亏
损、报告盈余水平下降或低于投资者预期等情形时 计项 目在首次亏损年份调减收益 ,在首次亏损的前
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 【5 1
在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 司盈余管
就会有强烈的利润操 纵行 为 以所有上市 O O 99
二、研 究方 法
( 一)样本 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公 司 19 97年财务 报告 中的相关数 据为样 本研 究
E S和 R E处 于 敏 感 区域 的上 市 公 司是 否 有 利 润 P O
上市公司 ( 称为 “ 广东省上市公司”。符合该条件 )
的公司共有 14 ,其中深市和沪市分别有 17家 3家 0
和2 7家 。
悦 、肖星、过晓艳 (00 20 )以税后净资产收益为依
据 ,将样本分为 5 一9 % %、1% ~1%和 1% 以 0 2 2
上三 组 。以 5 一9 % %和 1% 以上 的两 组 公 司 作 为 2 对 比样本 ,考 察 净 资 产 收益 率 在 1% 1% 的 公 0 2
行为。 J 【林舒和魏明海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对 同期 6
的 A股上市公司的 啪 情况进行 了分析 ,结果发 现 :样本公司收益报告在 前2 年和前 1 的收 年
息,有必要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规范。
一
益达到最高水平 ,而在 IO当年财务 收益却呈显著 P
下降趋势 ,表明了这些样本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的
・
6・
惠州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20 年第 2 卷 06 6
盈余管理研究述评
盈余管理研究述评【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会计关注的话题,也是实证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盈余管理含义、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等角度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一、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运用会计处理方法、政策选择、财务重述、真实活动交易操控等手段来实现特定的报告目标(healy&wahlen,1999)。
schipper(1989)对盈余管理定义如下:盈余管理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对外部的财务报告过程进行了有目的地干涉和控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盈余管理是信息披露管理。
williamr.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首先可以被看成是管理者为了在薪酬契约、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中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其次从有效契约观的角度看,盈余管理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定空间,可以使其有效地保护自身和公司利益,维护契约各方利益;此外盈余管理还可以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管理者可以将其拥有的内部信息传递给投资者。
可以看出,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着眼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盈余管理既可能是机会主义行为也可能是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有效契约的结果。
其中机会主义中schipper侧重披露管理,而healy和wahlen把交易规划也纳入了盈余管理的范畴。
尽管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的视角各异,但依然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共性特征:第一,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或管理当局的控制人)。
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
当然在schipper(1989)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
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应计项目管理、改变交易时间、交易创造等。
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所代表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所得税改革的研究一、本文概述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我国所得税改革的背景下,盈余管理策略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所得税改革背景下,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选择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所得税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在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所得税改革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所得税改革前后企业盈余管理策略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可能存在的差异性,本文将进行分组研究,以揭示所得税改革对不同类型企业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的异质性影响。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企业制定合理的盈余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它涉及到企业如何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来调整其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
盈余管理的方式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所得税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在我国的应用及其影响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其手段、动机以及经济后果。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变更来实现,例如调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等。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综述
、
盈余管 理动 机 的实证研 究
盈 余 管 理 动 机 的 实 证 研 究 是 早 期 盈 余 管 理 实 证 研 究 的 内容。陆建桥 ( 1 9 9 9 ) 选取 了在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上 市 交 易 的 2 2 家 亏损 j 二 市 公 司 作 为研 究样 本 , 对 这些 公 司在 出现 亏 损 年
2 0 1 3年第 l 4期 总第 1 9 6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 I C RES EARCH GUI DE
No . 1 4, 201 3 Se r i a l No. 1 9 6
盈 余 管 理 的 实 证 研 究 综 述
王爱文 , 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刚
( 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山东 泰安 2 7 1 0 0 0 )
引 言
盈余管理研究兴起于 2 0世 纪 8 O年 的西 方 学 术 界 , 日益 成为研究热点 , 并逐 步从 盈 余 管 理 的规 范研 究 向 实证 研 究 过 渡 。随 着 我 国股 份 制 改 革 和 证 券 市 场 的不 断 发 展 , 盈 余 管 理
高业绩。 吴联生等 ( 2 0 0 7 ) 以非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基 准, 运用参数估计 的方法 , 对股票市 场是否提 高了公 司盈 余
管 理 程 度 的 问题 进 行 研 究 。研 究 结 论 表 明 , 股 票 市 场 提 高 了 公 司 的盈 余 管 理 程 度 。张 昕 ( 2 0 0 8 ) 选取 了 2 0 0 1年 l 2月 3 1
日之前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 或深圳证券 交易所上 市的全部 A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构、 领导结构等公 司 内部治理 机制 。这些不 同的治
公司更容易发 生盈余操纵行 为 。笔者认为 , 中国的 资本市 场仍不 发达 , 信息 不透 明 , 果两 职合一 更 如 会增 加监督 上的难度 , 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降低 。
董事 会规 模是决 定公 司治 理效 率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 i o n osh 19 ;e8n 19 ) 按照组 Lp nadL r ,9 2 Jne ,9 3 。 t c
织 理论 的观点 , 如果董 事会 规模 过小 , 就会 限制一
些 投资者参 与 公 司治理 ,使董事 会被 内部 人所操 纵 , 以起到应有 的监督作用 ; 难 相反 , 如果董事会规
并提 出相应 的研究假设 : () 1董事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
T / = l / )a[ S L S- R C /A 1 a AA一 a 1 一+2A A E tA E t + 3 l (A 1 ( ) ] (A/ ) ( F A 1 +£ 1 ) N A= l1 + 2(S L S A E t A_+3 D at / 一 a [ A E R C / 【 a ( A 1 A ) - ) l 】
假 设 1董 事会 规模 与盈 余 管理程 度呈 “ 型 : u”
关系。 () 2 领导 结构二元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代理 理论和交易成本 理论积极 主张两 职分离 , 人 具有有 限理 性及 自利性 , 总经理和董事 长两职 在 合 一 的情 况下 , 总经 理的权 力过 度膨 胀 , 理 的机 经
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
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3-003-02摘要本文从关公司治理的视角,对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比较了文献的研究结果,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实证研究一、引言所谓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股东通过构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着重解决两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而形成的、以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会计信息会影响企业内部和外部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其代表)对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干预。
公司治理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盈余管理发生的概率。
如果公司内部和外部存在有效的治理机制,就会对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发生。
相反.若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则会使管理者有机可乘,可以根据需要作出选择性披露,即发生盈余管理行为。
目前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动机、计量方法和盈余管理手段上,而对于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审计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
本文将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做回顾。
二、国内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研究现状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基本上都是以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计量指标,但公司治理指标的选择各异,但主要有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以及监事会等几个主要方面。
王生年等人(2009)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沪深两市2001—2006年间的3749个公司年样本,从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董事会特征与监事会有效性四个方面检验了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管理层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管理者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股权制衡未能制约大股东的盈余操控行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失效并且监事会形式重于实质。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券市场 上会 计信 息 失 真 的 日趋 严 重 , 市 公 司 的盈 上
余 管理 问题 日益 引起 重视 。盈余 管理 是公 司管 理层
在 现有会 计准 则 和法 律 框 架 之 内 , 用会 计 方 法 和 运
信息不对 称 , 大股东 掌握 了公 司真实 盈余 、 未来现 金
连续 盈利 , 预期 利润 率超 过银行 同期 存款 利率 ” 的条 件 , 公 司不 具 备近 3年连 续盈 利 的条件 , 若 则提 出 申 请 的资 格都没 有 , 更不 用谈上 市公 开发行 股 票 了 , 因
此 , 了获取上 市 资格 , 为 企业 管理者 有进 行盈余 管 理
的动机 【 。再 次 , 国股 票 发 行 采 用 的是 额 度 制 , l J 我
・
财务与 会计 ・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盈 余 管 理 实 证 研 究
谢 润 邦 朱 灿 戴 盛 , ,
( . 南 商 学 院 工 商 管 理 系 , 南 长沙 1湖 湖 4 0 0 ;2 湖南 大学 金 融学 院 , 南 长沙 125 . 湖 408 1 02)
摘
要 : 余 管 理 是 困扰 上 市公 司信 息 质 量 的 一 个 主要 问题 。过 度 的 盈 余 管 理 , 然 造 成 会 计 信 息 失 盈 必
余管 理行 为可 能导致 配股后 运营 业绩 和股票 长期 收
益 的下降 。
但《 司法》 证券 法》 公 和《 以及 其 它有 关 文 件 规定 “ 股
份有限公 司首 次 申请公 开发 行股 票必须 符合 近 3年
二、 基于 F maF e c a . rn h三 因素模型 的 相关性 分析 本 文将 主营业 务 和其他业 务 利润 以外 的损益均 视 为非 常项 目损益 , 此 来 考 察 上 市公 司是 否 存在 据
盈余管理综合评价之实证研究
F.E D F PI N S
o燕 N—_ H GI一 AM ■— (N — ) — "
盈余 管理综合评价之 实证研究
桂林理工大学
【 摘
刘焕峰
吴
蔚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 上市公 司运用盈余手段操纵利润的问题 日趋凸显 , 系列公 司造假、 一 财务丑闻事件相继爆发 , 造成了严
年实施 配股 。因此 , 满足配股 条件 的 13家公 司中 , 在 4 只有 1 5家
在三年 内没有 配股 。 验证 了符合配 股条件 的上市公 司大多会推 出 配股 方案 。 具有 强烈 的股权再融 资偏好 。 国 内外 研究 学者 普遍 采用 了实 证研究 和定 量研 究方 法研 究 公司 的盈余管 理行 为, 得 了显 著成果 。其研 究 结果对于 我 国上 取
【 关键词 】 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
一
、
研 究背景 与问置 的提 出
提 出配股要 求的公司有 4 4家 ,其 中有 2 9家上市 公司 已在 1 9 98
盈余 管理在西 方国 家已经研究 了将近 四十年 , 在我 国盈余 管 理 的实证研 究也 日趋成熟 。 但我 国上市 公司 目前普遍存 在盈余 管
本 文选 取 2 0 - 2 1 年 A股 上市公 司 随机 抽取 的通 讯行 0 7 00 业作 为研究对 象。我 国通 讯行业 有着 良好 的发展前 景 ,由于 3 G 网络 的大规模 建设及 国内通讯设 备需 求旺盛 、 通讯 运营商 重组等 原 因, 国通讯 业上市公 司有着高 投入 、 我 高技 术性 、 高风险 性等特 点, 但各 个 公司 之间 的成长 有 明显的 差异 , 本文 以通讯 行 业作 为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对我 国大部分 上市 公 司仍对 投资 性房 地产运用成 本模式计 量的原 因 , 成本计 量模 式对 盈余 管理 的影 响进行 分 析 的 基础 上 , 通过 实证 研究 法 . 研究 了上市 公 司投资 性房 地产 运用 公允价 值计 量
选择成本 计量模式 的原因 . 主要有 以下
几点 :
( 二) 大 部 分 上 市 公 司 运 用 成 本 计 量 模 式 的 原 因分 析
约束 。 一方 面 , 我 国投 资性房 地产 会计 准则 对公 允价 值计 量模 式 的运用 条件 及前 提做 出 了明确 、合 理 、严 格 的规
定 ;另一 方面 ,由于我 国会计 准 则规
在公允 价值 计量模式 下 。 投 资性 房地产
不计 提折 旧与 摊销 .冲抵 了企 业 的 费 用, 增加 了企业 的利润 。由于我 国对投 资性 房地 产公 允价 值计 量模 式与盈 余 管理这一 问题 的实证 研究较少 , 本文在
定 :对投 资性 房地 产后 续计量 一 旦采
取公 允价 值计 量模 式 ,就不 能再 变更
分析 近年来 我 国大 部分 上市 公 司
6 9 0 6 7 0 9 7 . 1 O %
7 2 7 7 0 0 9 6 . 2 9 %
8 3 3 8 0 5 9 6 . 6 4 %
9 0 5 8 7 8 9 7 . 0 2 %
公允 价值 计量 模式 的企 业大 幅提 升 了 投资性 房地产 的账 面价值 , 净利 润不断
确认其 变动损益 , 运用过程相对 简单 。 2 . 成 本计 量 模式 符 合会 计 信 息 的 可靠 性 、 真实 性要 求 。 虽 然 随着 资本市
场 的不 断发展 ,股权 分 散度 的不 断提 高 ,会计 信息 的相 关性 越来越 受 到重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决策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影响外界对企业经济业绩的认知和评价。
本文旨在从行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务操作提供有益参考。
二、理论框架盈余管理是指在遵循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运用自身拥有的财务信息和权力,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实际业务交易等方式来影响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理论框架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涉及的主要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激励理论和资本市场预期管理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企业如何通过盈余管理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一)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特点不同行业由于业务性质、市场竞争、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其盈余管理的特点和手段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制造业的盈余管理主要关注成本控制和收入确认等方面,而金融业的盈余管理则更注重资产估值和风险准备等方面。
因此,从行业视角研究盈余管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行业的财务报告特点和会计政策选择。
(二)行业间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行业在盈余管理手段、程度和效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某些高风险行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调整资产减值准备等手段来平滑收益,而某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调整成本和费用等手段来提高报告盈余。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行业在面对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时的不同应对策略。
四、实证研究(一)研究设计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财务数据和信息,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而言,本文通过构建盈余管理指标体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来探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偏好的实证研究
三 样本选取 本论 文的研究样本 是在上海和深圳 证券 交易所 A 股市场 的
20 年的上市 公司中随机抽取 1% 的公司的年度财务报 告 (0 6 06 O 2 0 年沪深股市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 10 多家 . 文从 中选取 1% 40 本 O
其 中 V △净利润 / 0 5 资产 总额 - 20 年 △主 营业务利润 / 0 5 2 0 年资产总额
维普资讯
文
黼
…
一
找 …一 余~ 式遘择偏好姐实证研究 且上直公司 盈一 筐 ~ 理 …~ ~…~ 一一 …
鳓
王 伶 周 芹 马 晓峰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 管理学 院
【 摘 要]本文在全体 上市公 司的范围 内运 用一 元线性 回归方程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偏好进行 实证研 究。研 完发现
研究假设
我 国的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手段的上有着多种选择 ,并且由 用。x 代 表 2 0 2 0 6年与 2 0 年投 资收益 的差额。x 代 表 2 0 年 05 3 05 于会计规范制度 的缺 陷,盈余 管理 的所产 生的收益与成本对比 以及其他 的一些原 因导致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 方式 的选择上存在 净额的 差额 ,营业外 收支净额通 过营业外 收入 减营业外 支出得 定的偏好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 出T{ 设 :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 到 。 R
× :△ 投 资 收 益 / 0 5 资 产 总 额 2 20 年
×3
.
作为研究样本 因此本文的样本数为 1O家 ,其中沪市 8 4 5家 深
,
市 5 家。 5 ) 且尽量兼顾不同行业 , 以消除行业 因素影响。( 2 0 将 06
△补贴收入 / 0 5 20 年资产总额
X2
盈余管理
论文关键词:盈余管理测度综述论文摘要: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盈余管理是一大重点。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相关评价等方面因素等方面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现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近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许多不同意见。
Schipper(1998)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程序,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私人利益”;而Healy 和Wahlen(1999)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及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Scott (2000)同样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估计权)来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
这些都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的,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企业或自己牟利而采取的一种欺骗公众的行为。
我国的学者陈雪洁(2002)对盈余管理做出一下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利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
二、盈余管理测度方法实证会计认为,企业盈利(Earnings)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实现现金流人的盈利,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Cash From Operations),另一部分则是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盈利,由于这部分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没实现现金流人,故称之为总体应计利润(Total Accruals);由于现金流量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的,企业难以对其进行操纵,因此假定盈余操纵只能通过应计利润进行,但并不是全部的总体应计利润都能进行操纵,在总体应计利润各组成项目中,有些是按照现行会计规范强制处理的结果(如固定资产折旧额),有些则是利用现行会计选择的余地调剂、操纵的结果(如人为地提前确认收人和递延费用)。
使用琼斯模型计量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
使用琼斯模型计量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提出了在ipo背景下评估应计利润分离模型揭示盈余管理行为能力的方法,并使用此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了横截面琼斯模型的三种变体。
研究结果表明,琼斯模型的这些变体中,大部分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揭示盈余管理行为。
而以修正琼斯模型计算nda最能揭示盈余管理水平。
关键词:ipo;盈余管理;琼斯模型;应计利润分离模型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2—0112—02一、引言自2009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ipo步伐迅速加快,管理层也将a 股市场的扩容作为战略发展方向。
但是在a股扩容的大背景下,频频发生的ipo前的业绩包装、粉饰报表,ipo后的新股破发、业绩变脸,却使得新上市公司的质量令人担忧。
为了保障投资者的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ipo公司的盈余质量,而对ipo 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这些模型在国内外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而其中以琼斯模型应用最为广泛。
琼斯模型又可分为时间序列模型和横截面模型,由于我国的独特情况,在我国的实证研究中大多使用横截面的琼斯模型。
根据对总应计利润ta和正常性应计利润nda的不同计量方法,横截面的琼斯模型又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琼斯模型的变体。
由于琼斯模型诸多变体的存在,就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如何评估和对比这些琼斯模型的变体。
如果将视野扩展到琼斯模型之外的其他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则此问题可推广为,如何评估和对比众多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即为在ipo盈余管理的背景下,探讨这一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为研究琼斯模型在揭示ipo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的作用,通过提出一种新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评估方法,评估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琼斯模型既是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
在正常性应计利润nda的计量上,可分为基本琼斯模型、修正琼斯模型、带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扩展的基本琼斯模型、带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扩展的修正琼斯模型,等等。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比较研究郭芳衎贺晨摘要:企业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备受众多学者重视,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业绩,学者也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从定义研究出发,分析了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区别、关系和抉择权衡,最后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对企业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已成为了学术界一大重要研究领域。
以往学者对应计盈余管理较为关注,故成果颇丰。
但随着相关部门监管力度加大以及审计师为了避免声誉受损和诉讼风险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容忍度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而大量证据也表明它已普遍存在于实务之中,应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一、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应计盈余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选择灵活利用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等方式来进行的一种盈余操纵行为(Healy 等,1999;秦荣生,2001;陆建桥,2002)。
或者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控制对外财务报告收益信息的披露,从而诱导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与会计数据相关契约结果的行为(Schipper ,1989)。
而真实盈余管理是一种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偏离企业最优经营活动的行为(Roychowdhury ,2006;Zhao et a1,2011)。
它以企业真实交易活动为手段,不但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报告利润,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带来损害(Gunny ,2010)。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目的视角”和“信息视角”考虑的,从“目的视角”来看,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
从“信息观视角”来看,盈余管理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从而迷惑相关利益人,以达到管理当局目的。
而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则突出了其特点,即具有操纵隐蔽性使得监管不易,且危害较大。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作者:王丹丹赵丽萍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24期摘要: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不同选择,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同。
我国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主要应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以2009-2011年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共24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营业毛利对利润的贡献相比,这些上市公司更趋于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而不同的后续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大为不同,这一问题已引起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法,并且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导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大幅提升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净利润不断上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剧了利润的波动;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与摊销,冲抵了企业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由于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对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仍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原因,成本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法,研究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选择及运用(一)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基本现状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选择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我国绝大多数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依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
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摘要】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计量盈余管理程度,总体应计利润法是目前西方盈余管理研究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但同时也是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方法。
本文对总体应计利润法计量的原理、具体模型和优缺点作全面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总体应计利润;琼斯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后,盈余管理成为西方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实证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量化反映。
一、总体应计利润法的常用模型总体应计利润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
该类方法目的是从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
总体应计利润法下,提出了众多的模型,包括: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 模型、Jones截面模型、Jones修正模型等。
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是非操纵性应计的假设与处理不同,各模型简介如下:(一)Healy模型Heal(1985)假设非操纵性应计服从均值为零的白噪音过程,因此预期非操纵性应计等于零,总应计的任何非零值归于管理层操纵。
EDAit=TAit/Ait-1(1)(二)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假设非操纵性应计服从随机游走过程,也就是,对于一个稳定状态的企业,t时的非操纵性应计被假设等于t-1时的非操纵性应计,因而t时与t-1时总应计之间的差异被归于会计操纵。
EDAit=(TAit-TAit-1)/Ait-1(2)(三)基本Jones模型Jones(1991)认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会带来营运资本变动导致企业应计利润的变动,固定资产会产生折旧从而带来应计利润的减少,因此Jones模型用销售收入增量(△REV)以及固定资产原值(PPT)作为自变量,建立总应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参数估计,预测事件期的可操纵性应计。
具体的计算是分为两步,首先利用估计期(P)的时序数据,将总应计(TA)回归到总应计的非操纵性成分决定因子(△REV和PPT),TAip/Aip-1=α1(1/Aip-1)+β1(△REVip/Aip-1)+β2(PPTip/Aip-1)+εip (3)利用上述模型,求出各参数的系数估计值(a,b1,b2),然后运用事件期(t)的数据,计算出非操纵性应计的预期(EDAit)。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也逐渐扩展多种视角,目前主流的方法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利润法、盈余分布法,以及收入模型法,但完美的计量方法并不存在。
本文通过对各种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与优缺点的综合梳理,提出对中国特有环境下应采取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应计利润一、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简述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盈余管理已受到会计文学和大众媒体的相当重视。
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其研究的关键是如何计量盈余管理程度,从近20年的研究看,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并不单一。
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在盈余管理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主要有四种计量易于管理的模型,他们分别是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收入模型。
1、应计利润分离模型。
卡普兰认为一个好的计量模型应该具备可以从总的应计利润中分离出由外在经济因素决定的正常性应计利润的能力。
剩下的那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可操纵的应计利润,它也是评价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指标。
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实证研究中被用得最多。
因为它能够从总应计利润中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出来。
其所用的原理是将非操纵的应计利润看成总应计利润模型的数学期望。
另外,将总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两者相减,得到的差作为操纵性应计利润。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大量的检测盈余管理的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海利模型、德安杰罗模型、基本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等。
德安杰罗模型和海利模型是最早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
前者将应计利润的变动额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而后者利用总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
Jones认为应该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看成是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和其销售收入增加额两者的函数。
他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定义为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和固定资产两者的函数。
然后,求出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以此回归系数便可求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再将总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作差便可得到操纵性应计利润。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综述
盈余管理的计量⽅法综述2019-08-17⼀、引⾔盈余管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盈余管理计量作为盈余管理研究的基础,始终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法主要有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法、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和分布检测法。
应计利润分离法和具体项⽬法是对应计操纵的计量,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是对对真实盈余管理⾏为的计量,⽽盈余管理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的结果分布来观察盈余管理⾏为的。
⼆、盈余管理计量⽅法概述(⼀)应计利润分离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将利润分为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应计利润,运⽤操纵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
因此,应计利润分离法就是通过研究影响⾮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因素,将操纵性应计利润从总应计利润中剥离出来。
应计利润分离法下的计量模型主要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截⾯Jones模型,Industry模型等。
1.Healy模型。
Hea(l1985)⾸先开拓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构建了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
Healy认为,⾮可操纵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较样本应计利润总额的平均值来检验盈余管理。
Healy模型假设,⾮操纵性应计利润保持不变,在任意会计期间操纵应计利润代数和零。
该模型没有对操纵应计利润和⾮操纵应计利润进⾏区分,⽽是以总应计利润的平均值代替⾮操纵应计利润。
ACCBLEt表⽰t期扣除营收⼊税款、现⾦、折旧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和,REVt表⽰t期的收⼊,ARTt-1表⽰t-1期扣除应收税款后的应收款项,EXPt表⽰t期的费⽤,OCALt-1为t-1期其他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和。
(⼆)应计利润分离法计量模型的分析总结上述七个计量模型中,其构建都基于⼀些特点的假设,⽽这些假设不⼀定适合所有的公司。
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2015年第9期中旬刊(总第600期)时代⾦融TimesFinanceNO.9,2015(CumulativetyNO.600)模型、修正的Jones 模型以及Industry模型和KS模型均属于时间序列模型,⽽截⾯Jones模型采⽤截⾯数据,属于截⾯回归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计量方法分析与建议摘要:盈余管理是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首先介绍了盈余管理的概念,使读者对其有一个基本的理解,进而通过对各种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与优缺点的综合梳理,对模型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最后提出对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估计;应计利润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在学术界存在“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了盈余管理的概念。
“经济收益观”的观点是最先产生的,因为人们习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或真实收益) 相关的一个概念。
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目的性的干预,从而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disclosure management ) 。
这种理解的不足之处在于歪曲了一些经济收益的数据,从而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出现了一个偏差。
而且经济收益本身的定义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假设条件作支撑,这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即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
即使如此,经济收益观的支持者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到了盈余管理发展研究的中间阶段,学者们开始转而认同“信息观”对盈余管理的诠释。
美国著名学者antle认为:“更愿意把会计报告当作一种信息,而不仅仅是一种真实收入,这缩小了盈余管理的概念。
信息观与经济收益观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成功解释了相互影响。
信息经济,排除掉了会计真实收益的过渡边界后,从会计报告信息内容的形成中认识其他信息来源的重要地位,从而说明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互的关系。
在企业决策和判断时,“信息观”对盈利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信号。
在“信息观”的观点里,“信息含量”被认为是会计数据的一个重要属性。
美国著名学者antle 还认为,在解决信息内容的相关问题中,也涉及了纯统计的领域。
而因此出现的相关问题,需要利用信息经济模型来解答。
他认为其实有关真实价值的盈利这个概念对人们来说是多余的,进而也可以忽略掉与其相关的计量上的误差。
从经济收益观的角度来看,数据真实的价值是第一位的,但是从信息观的角度下再来看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学术上逐渐深入的认识和研究盈余管理,所得出的观点也愈见清晰明朗。
学者们通过对“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二者的取长补短,而得出了对盈余管理更为准确的诠释:盈余管理是一种行为,其发生的目的一是误导公司股权持有者对公司潜在经济表现方面的看法,二是影响一些依据会计报告数字所下定的契约结果,主要是通过管理者运用判断在交易构造中改变财务报告来达成。
二、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起点是盈余管理的度量。
目前, 学者们的争议仍然存在于盈余管理的度量上。
纵观国内外近段时间的研究成果, 在对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度量角度上,一种角度是从操控性应计利润方面,而另一种角度则从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不连续分布上来计量,归纳为应计利润总额法和应计利润分离法两种计量方法。
(一)应计利润总额法假设:除经营现金流量项目外,其余所有应计项目均被管理则:应计利润总额=操控性应计利润相关模型:▲ healy模型假设:各年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恒定遵从白噪声过程(即各年的均值恒定)则:∏估计期内各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0(长期内)结论:估计期总体应计利润的平均值≈事件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deangelo模型假设:事件期前一年度的总体应计利润≈事件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遵从随机游走规律小结: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的对比①区别:deangelo模型是healy模型的特例,差别是前者估计期设定为一年②共同点:都设定事件期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期的总体应计利润③存在问题:a 若:估计期内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恒定,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0则:两个模型估计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没有出现误差b 若:在各个期间存在不同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则:由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存在估计误差c 若: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遵从随机游走的规律则:倾向于选择deangelo模型d 若: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遵从均值恒定的白噪声过程则:倾向于选择healy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应计利润更接近后者,也就是遵从一个白噪声过程。
(二)应计利润分离法假设:操控性应计利润+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应计利润总额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相关模型:▲ jones模型方法:在估计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时使用回归模型,不断根据回归结果修正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从而控制企业经营基本因素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特点:控制了公司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提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是公司营业收入和固定资产规模的函数不足:忽视了企业管理当局对收入进行操纵从而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修正:在估计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时,把解释变量定为销售收入增量。
如果销售收入被操纵,则结果显示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被低估,企业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应收账款操纵主营业务收人,而使操纵报告盈余的目的得以达成。
▲修正的jones模型具体方法:同原jones模型,区别之处在于把销售收入中被人为操纵的部分理解为定期增加的信用销售的作用。
特点:在本模型的回归方程中,销售收入增量转化为扣除应收账款增量后的数值,从而正视了人为操作所带来的影响。
不足:本模型假设所有的信用销售都是人为操纵的结果,从而放大了销售收入当中的操纵性那部分的影响。
比如当某企业通过延长客户的付款期限来降低库存时,此时用该模型估计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会偏高。
▲截面jones模型截面jones模型与jones模型是基本相似的,只是模型中参数的估计不再用时间序列数据,而是改为用截面数据来估计。
▲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具体方法:基本与截面jones模型相同,所不同的是用事件期的数据来估计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行业模型具体方法:设定在同行业公司之间,决定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这些因素的变化趋于相同。
特点:放松了以往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是常数的假设,从而使模型更具可操作性(三)模型评价和应用效果分析第一,从模型估计所使用的数据上来理解,以上这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部分属于时间序列模型,部分属于截面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的数据来源是每个公司估计期时间序列上的数据,从而通过这些数据与模型的应用,为每个公司估计出一个回归系数。
这个系数代表了总应计利润和模型主导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时间序列模型的使用有一个条件,即使要求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同时要求样本公司在估计期内没有系统性的盈余管理。
而对于截面模型来说,通常是依据事件期内每个行业的公司数据,来估计相应的回归系数。
这个系数同样是体现着总应计利润和主导变量之间的关系。
因此,截面模型相比较来说不要求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但是截面模型要求样本公司在同行业中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二,因为上述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这使得学者们的争议颇多,而且在实际操纵中也存在很多未知干扰使得应用起来产生的效果与之前预想的结果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对于美国市场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国外学者们是失望的。
因为当用于估计盈余管理的有效性时,上述模型显得并不那么适合。
学者们对于当前衡量盈余管理的方法所使用的手段也持悲观态度,他们普遍觉得这些手段的精确性不够。
乐观的一点是,相对看来,jones模型、截面jones模型以及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三者来说,唯有前者的时间序列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出公司的盈余管理,当然相比较来说截面jones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也优于随机游走模型和行业模型。
第三,就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来说,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发展时间,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新生阶段,时间序列模型应用中所遭遇的样本的局限性受制于原先数据的不充足,这使得研究无法有效顺利的开展。
除此之外,对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内在假设之一,即假定样本公司在估计期内无系统性的盈余管理,是与现实不相符的。
从国内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均存在着普遍性的盈余管理。
但是,通过对中国的股票市场的研究与分析,国内学者们做了一个检验,检验的对象是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
通过这个检验他们发现,分行业估计行业特征参数的方法相比使用总体样本估计样本总体特征参数的方法要合理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会计界研究盈余管理问题时,都会首选横截面jones模型的原因。
三、对我国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建议盈余管理对企业,债权人,会计准则和监管规范的制定者以及股东的决策和资源配置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做好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对指引我国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首先,从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方面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认识到我国政府监管的单一动机与国外多元化、多层次动机的差别,研究在不同制度背景下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更好的分析企业实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与效果。
其次,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盈余管理度量方法和模型,决不能单纯的去沿用国外的方法,而要通过借鉴他国的度量方法和模型,并在不断实践中改进和创新现有的度量模型,从而找到真正切合我国实际的度量盈余管理的方法。
最后,在充分掌握动机和度量方法与模型的情况下,过渡到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通过分析现今我国企业复杂多样的管理手段,研究不同盈余管理手段的使用时机以及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这对于准则的制定和证券监管的加强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参考文献:[1]赵宇龙著:《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上海三联书店,2000版[2]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现金流量在多大程度上被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