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 必修3复习-第4章 种群和群落2参照模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数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高中必修三生物第四章复习
第4章种群和群落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个体是组成种群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用到种群密度: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程度的确定……)Ⅰ估算的方法: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个体数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估计值。
)①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②取样关键:随机取样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为什么不用单子叶植物调查而用双子叶植物调查?答:因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
2.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方法:①样方内的全部计数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计左上,不计右下Ⅱ估算的方法:标志重捕法[所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
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①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②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第二部分 群落(30张PPT)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二部分 群落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 一、 问题探讨
人教版P71讨论
• 二、 本节聚焦
(一)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 别?(略) (二)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 向进行。
• (三)我国为什么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还湖?
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系统。
• 四、小结
群落: 丰富度: 种间关系(4): 群落的空间结构: 演替: 演替的类型:
补充
• 关于K/2值(北师大P74 图3-9)
K值表示“S”型曲线的最 大值; N小于K/2时,种群快速生 长; N达到K/2时,种群最快增 长; N大于K/2时,种群减速生 长; N接近K时,种群不再增长。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 三、授课
(一)群落
概念(P7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 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种群是一个系统,群落 是更高层次的系统。
• 以下描述是群落的
一座山上所有的水杉 不是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不是 一片森林内所有的动植物 不是 一个湿地内所有的生物 是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 行的。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 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外来物种的引入
(4)垦殖荒原、围湖造田、砍伐森林、过 度放牧等都会影响群落演替的过程。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 人教版P82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复习课件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下面是在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正确的有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人口密度 B.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CD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物种的丰富度
D.血球计数板实际上就是微型的样方,常用于调查微生物
的数量
2.标志重捕法要使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 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BC ) A.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迁入和迁出
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 面积 大 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只计算_ 样方相邻的两条边及其顶角上_的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 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 群的密度为 约14株/m_2。
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
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
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
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 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三)群落的结构
1.丰富度及探究实验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C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
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
2020版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 “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
6.取样器取样法既可调查物种丰富度,又可单独调查每种生物的 种群密 1.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值的表示方法
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A'、C'、D'对应的种 群数量为K/2值。
2.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关注两个“最佳点”
二、关注几个误区 1.“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 子属于种群范畴。 2.误认为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属于垂直结构: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 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 构。 3.误认为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前者属于种群范畴,后 者属于群落范畴。 4.误认为草坪中不存在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 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 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考点二 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新人教
2019-2020年高考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考点二分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新人教版必修31.在下表中比较“J”型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种群增长速率曲线2.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
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答案 A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出现;阴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四章知识点1.研究种群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3.调查植物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
4.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最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5.在一个样方内,计数时要统计方框内+两相邻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数。
6.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其密度。
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7.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8.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
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下降、波动和稳定。
11.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用数学形式来表达④检验修正12.J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食物充足、空间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的条件下。
S型曲线的前提条件:资源空间有限。
注意:不能认为S性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 型曲线。
两条曲线的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所减少的生物个体数,用达尔文的理论解释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13.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升高再降低,在K/2时增长率最大,K时增长率为0,因此捕鱼时最好在稍微大于K/2时捕捞。
整个S曲线中,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
1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性别比、年龄组成、气候、食物、天敌、人类活动等。
15.K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16.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7.识别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图,重点是必须会分析捕食关系的曲线图。
18.植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光照,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植物。
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9.水平结构受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等因素的影响。
20.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高考总复习生物训练: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3.(2016年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020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章末整合体系构建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2018·海南卷)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 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 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解析:选 C 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 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经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 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 正确。
3.(2017·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 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 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选 D 种群的 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 因此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 正确; 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 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 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 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 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 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 错误。
答案:(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 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 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5.(2018·海南卷)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
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必修3 第4章种群和群落概念图汇编
第4章种群和群落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种群群落种群增长模型“S”型曲线“J”型曲线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次要: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环境容纳量(K 值)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种群的特征
4.1.1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4.1.2 种群的数量特征
4.1.3 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4.2.1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4.2.2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第3节群落的结构4.3.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4.3.2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第4节群落的演替4.4.1 演替的类型
4.4.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4.3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的总结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种群的特点1 ) 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具有种群密 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 整体。
2 ) 种群中各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有利于种 群的生存和延续。
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特点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种 群密度也是不同的。
种群密度的意义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a. 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b.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北选与其 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 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 就叫做随机取样。
稳态与环境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1、2、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 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误差偏大。
样方法的概念:在北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 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 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范围: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样方的选取方法1、样方数目的确定:取样多少随调查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
一般地说,选取的样方越多, 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
2、样方大小的确定:视北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
一般情况下,温带地区,乔木为 灌木为16m 2,草本植物为1m 2。
3、常用的样方选取方法离或间隔抽取样方4、样方的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所有个体,遇到边缘时,一般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 计右”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大的动物种群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通过所_有_样_方_种_群_密_度_ _ 的_ 平_ 均_值去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方法。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复习课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特征
㈠.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2.种群密度的特点:
⑴不同物种在同样的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 ⑵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 ⑶同一物种在同环境的不同时间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常用的取样方法:_五_点_取_样_法_/等_距_取_样_法_ ③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_取_样_方_→_计_数
一般来说,样方大小为:乔木1_00_m2,灌木 _16_m2,草本_1m_2 ;取样统计时,取样植物不同 生长期的个体数都应统计。
④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⑵.标志重捕法
①定义: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 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 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 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的平均个体数,再乘以相应的倍数来
确定个体数量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捕获一 部分个体,作上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 捕到的动物中标志个体数占总个体数 的比例来确定种群个体数量的方法
适用条件
生物个体较大,分布范 围较小的种群 生物个体数量很少或很 难寻找。如确定红石燕 的种群大小可通过先统 计本区域筑窝的红石燕 家庭的数量
3.生产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可用_性_引_诱_剂诱杀害虫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⑵.原因: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 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⑶.实例:森林中蜘蛛的分布,面粉中黄粉 虫的分布,杂草等的分布。
3.集群分布
⑴.定义:种群个体的分布 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 成块或成斑块的密集分布。
⑵.成因: 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丰富与贫乏镶嵌; 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⑶.实例:广泛存在。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 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蚂蚁、瓢虫等的分布, 人类的分布等。
㈡.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 数目占_该_种_群_个_体_总_数_的比率。
2.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增_加_。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降_低_。
3.意义:直_接_决_定_种_群_大_小_和_种_群_密_度_的_因_素_。
㈢.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 目占_该_种_群_个_体_总_数的比率。
2.意义:是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的_重_要_因_素_。_
㈣.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各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 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 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简介
项目 方法
直接观察法
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用一个 一个累计来确定个体数量的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根据生 间接观察法 物的行踪或识别物来观察统计个体数
量的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
样方法 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⑴.定义: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 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 ⑵.原因: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⑶.实例:
森林中植物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质 (根系),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
2.随机分布 ⑴.定义:
指每一个体在种群分 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 的机会均等,且某一 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 他个体的分布.
数量保持在_K/_2 这个水平,因为在这个 水平_种_群_增_长_速率_最_快_。
联系实际
对家鼠的控制,以前主要是从减少他们的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3.意义:_预_测_将_来_种_群_数_量_的_变_化_趋_势。
㈤.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占的该种 群个体总数比例。
2.类型: ⑴.雌雄相当型:多见于_高_等_动_物。 ⑵.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_工_控_制_的_种_群_。 ⑶.雌少雄多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
注意:此处种群是“世代不相重叠”的生物种群。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有天敌存在。
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_环_境_所_允_许_的_最_大_值_(K_值_) 后, 将停止增长并在_K值_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㈢.实际应用 捕食者捕食之后,应使被捕种群的
②使用范围:多用于动物
③估算方法:
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 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志数为m。 则有如下关系:
M N
m =n
即:N=Mn / m
④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前提条件:
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_匀_地_分布; B.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_同_样_被_捕_的机会; C.调查期中,没有_迁_入_或_迁_出; D.没有个体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生_或_死_亡_。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㈠.产生条件:理想状态
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 的λ倍.
㈢.种群数量的计算:
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_N_t=_N0_λ_t _
其中,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 t 表示 t 年 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