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 必修3复习-第4章 种群和群落2参照模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 目占_该_种_群_个_体_总_数的比率。
2.意义:是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的_重_要_因_素_。_
㈣.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各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 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 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㈠.产生条件:理想状态
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 的λ倍.
㈢.种群数量的计算:
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_N_t=_N0_λ_t _
其中,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 t 表示 t 年 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②常用的取样方法:_五_点_取_样_法_/等_距_取_样_法_ ③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_取_样_方_→_计_数
一般来说,样方大小为:乔木1_00_m2,灌木 _16_m2,草本_1m_2 ;取样统计时,取样植物不同 生长期的个体数都应统计。
④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⑵.标志重捕法
①定义: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 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 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 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复习课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特征
㈠.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2.种群密度的特点:
⑴不同物种在同样的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 ⑵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 ⑶同一物种在同环境的不同时间的种群密度不同。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简介
项目 方法
直接观察法
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用一个 一个累计来确定个体数量的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根据生 间接观察法 物的行踪或识别物来观察统计个体数
量的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
样方法 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3.意义:_预_测_将_来_种_群_数_量_的_变_化_趋_势。
㈤.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占的该种 群个体总数比例。
2.类型: ⑴.雌雄相当型:多见于_高_等_动_物。 ⑵.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_工_控_制_的_种_群_。 ⑶.雌少雄多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
㈡.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 数目占_该_种_群_个_体_总_数_的比率。
2.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增_加_。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降_低_。
3.意义:直_接_决_定_种_群_大_小_和_种_群_密_度_的_因_素_。
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较大, 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 观因素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大的动物种群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通过所_有_样_方_种_群_密_度_ _ 的_ 平_ 均_值去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方法。
的平均个体数,再乘以相应的倍数来
确定个体数量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捕获一 部分个体,作上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 捕到的动物中标志个体数占总个体数 的比例来确定种群个体数量的方法
适用条件
生物个体较大,分布范 围较小的种群 生物个体数量很少或很 难寻找。如确定红石燕 的种群大小可通过先统 计本区域筑窝的红石燕 家庭的数量
数量保持在_K/_2 这个水平,因为在这个 水平_种_群_增_长_速率_最_快_。
联系实际
对家鼠的控制,以前主要是从减少他们的
②使用范围:多用于动物
③估算方法:
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 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志数为m。 则有如下关系:
M N
m =n
即:N=Mn / m
④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前提条件:
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_匀_地_分布; B.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_同_样_被_捕_的机会; C.调查期中,没有_迁_入_或_迁_出; D.没有个体的出_生_或_死_亡_。
⑴.定义: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 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 ⑵.原因: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⑶.实例:
森林中植物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质 (根系),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
2.随机分布 ⑴.定义:
指每一个体在种群分 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 的机会均等,且某一 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 他个体的分布.
⑵.原因: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 体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⑶.实例:森林中蜘蛛的分布,面粉中黄粉 虫的分布,杂草等的分布。
3.集群分布
⑴.定义:种群个体的分布 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 成块或成斑块的密集分布。
⑵.成因: 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丰富与贫乏镶嵌; 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⑶.实例:广泛存在。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 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蚂蚁、瓢虫等的分布, 人类的分布等。
注意:此处种群是“世代不相重叠”的生物种群。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有天敌存在。
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_环_境_所_允_许_的_最_大_值_(K_值_) 后, 将停止增长并在_K值_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㈢.实际应用 捕食者捕食之后,应使被捕种群的
3.生产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可用_性_引_诱_剂诱杀害虫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 目占_该_种_群_个_体_总_数的比率。
2.意义:是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的_重_要_因_素_。_
㈣.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各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 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 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㈠.产生条件:理想状态
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 的λ倍.
㈢.种群数量的计算:
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_N_t=_N0_λ_t _
其中,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 t 表示 t 年 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②常用的取样方法:_五_点_取_样_法_/等_距_取_样_法_ ③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_取_样_方_→_计_数
一般来说,样方大小为:乔木1_00_m2,灌木 _16_m2,草本_1m_2 ;取样统计时,取样植物不同 生长期的个体数都应统计。
④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
⑵.标志重捕法
①定义: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 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 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 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复习课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种群的特征
㈠.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2.种群密度的特点:
⑴不同物种在同样的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 ⑵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 ⑶同一物种在同环境的不同时间的种群密度不同。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简介
项目 方法
直接观察法
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用一个 一个累计来确定个体数量的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根据生 间接观察法 物的行踪或识别物来观察统计个体数
量的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
样方法 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3.意义:_预_测_将_来_种_群_数_量_的_变_化_趋_势。
㈤.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占的该种 群个体总数比例。
2.类型: ⑴.雌雄相当型:多见于_高_等_动_物。 ⑵.雌多雄少型:常见于人_工_控_制_的_种_群_。 ⑶.雌少雄多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
㈡.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 数目占_该_种_群_个_体_总_数_的比率。
2.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增_加_。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降_低_。
3.意义:直_接_决_定_种_群_大_小_和_种_群_密_度_的_因_素_。
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较大, 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 观因素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大的动物种群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通过所_有_样_方_种_群_密_度_ _ 的_ 平_ 均_值去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方法。
的平均个体数,再乘以相应的倍数来
确定个体数量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捕获一 部分个体,作上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 捕到的动物中标志个体数占总个体数 的比例来确定种群个体数量的方法
适用条件
生物个体较大,分布范 围较小的种群 生物个体数量很少或很 难寻找。如确定红石燕 的种群大小可通过先统 计本区域筑窝的红石燕 家庭的数量
数量保持在_K/_2 这个水平,因为在这个 水平_种_群_增_长_速率_最_快_。
联系实际
对家鼠的控制,以前主要是从减少他们的
②使用范围:多用于动物
③估算方法:
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 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志数为m。 则有如下关系:
M N
m =n
即:N=Mn / m
④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前提条件:
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_匀_地_分布; B.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_同_样_被_捕_的机会; C.调查期中,没有_迁_入_或_迁_出; D.没有个体的出_生_或_死_亡_。
⑴.定义: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 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 ⑵.原因: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⑶.实例:
森林中植物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质 (根系),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
2.随机分布 ⑴.定义:
指每一个体在种群分 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 的机会均等,且某一 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 他个体的分布.
⑵.原因: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 体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⑶.实例:森林中蜘蛛的分布,面粉中黄粉 虫的分布,杂草等的分布。
3.集群分布
⑴.定义:种群个体的分布 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 成块或成斑块的密集分布。
⑵.成因: ①环境资源分布不均,丰富与贫乏镶嵌; ②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⑶.实例:广泛存在。如放牧中的羊群,培养 基上微生物菌落的分布,蚂蚁、瓢虫等的分布, 人类的分布等。
注意:此处种群是“世代不相重叠”的生物种群。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有天敌存在。
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_环_境_所_允_许_的_最_大_值_(K_值_) 后, 将停止增长并在_K值_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㈢.实际应用 捕食者捕食之后,应使被捕种群的
3.生产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可用_性_引_诱_剂诱杀害虫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