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导学案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导学案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导学案式教案导学案是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它结合了导学和教案的特点,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高度有效和有组织的教学指导工具。

通过导学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全面理解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本文将介绍导学案式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并讨论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应用。

一、导学案式教案的设计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导学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或教材内容来确定。

2. 制定导学问题:导学案的关键在于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导学问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

3. 设计学习活动:根据导学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习活动可以包括小组讨论、实验观察、案例分析等。

4. 制定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学习资源应当与教学目标和导学问题相匹配,能够辅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

5. 设计评价方式: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便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小组报告、个人作业、考试等。

评价结果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二、导学案式教案的实施步骤1. 导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兴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2. 提出导学问题: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导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引导的方式提出问题。

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3. 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究。

学生可以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实验观察等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4. 教师辅助: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 总结归纳: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1.消息二则 导学案1公开课

1.消息二则 导学案1公开课

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⅜--Ix乙木O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预习新知【积累精彩语句】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IOOo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4.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作品毛泽东(1893—1976),笔名子任,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名诗人。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2.写作背景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这两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新闻稿,一则报道最先渡江的中路军的战况,一则全面报道三路大军的战况。

3.文体知识新闻,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文体。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1课时导学案(校内公开课)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第1课时导学案(校内公开课)
寒噤()折本()黛色()惘:
惘然:
隔膜:
鄙夷:
二、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思路
三、合作探究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当堂
检测
闰土形象概括:`
杨二嫂形象概括:
学习
小结
疑问
反思
《故乡》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梳理小说的情节,整体把握小说的内容。
3.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梳理小说的情节,整体把握小说的内容。
2.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一、基础过关
1.给加点字注音
阴晦()瓦楞()猹()五行缺土()
鹁鸪()潮汛()瑟索()恣睢()

种子植物 导学案(比赛公开课) 毛家刚

种子植物 导学案(比赛公开课) 毛家刚

学习 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
学习任务一: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观察菜豆种子结构。
分组讨论:
1、种子外面的一层薄皮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2、分开的豆瓣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3、猜一猜:(1)新的植株是由种子的那一部分发育来的?
(2) 所有种子的结构都一样吗?
学习任务二、学生动手完成实验,观察玉米种子结构。
4.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自主探究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小组讨论: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 2.在种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 3.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主要有那三种传播方式?请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竞技赛场
1.种子共有的结构是( )
A.种皮、胚芽和子叶 B.种皮、胚乳和子叶 C.种皮、胚 D.种皮、胚芽、胚
1、哪种切法最容易切,并且不容易影响观察?
2、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剖面,看到什么现象?(提示
碘液有使淀粉变蓝的特性)那一部分出现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3、没有变蓝的这一完整部分是种子的什么部分?
4、胚乳有什么作用?
学以致用:我们平时吃的豆腐喝的豆浆是菜豆种子的那一部分?平时吃的玉
米面呢?
我来总结:
① 种子的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包括:


② 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 子
玉米种 子
自主探究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右面表格: 1、从数据中可看出:______________植物的数量最多。 2、前三类植物是如何让繁殖后代的? 3.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公开课导学案模板

公开课导学案模板

公开课导学案模板公开课导学案模板一、课程概述本次公开课的主题为___________,是一门___________的课程。

本次公开课的目的是___________,让学生们能够掌握___________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___________,掌握___________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___________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___________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四、教学难点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五、教学内容1. 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并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其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目的。

(2)通过问题或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___________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图表或实例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案例分析(30分钟)(1)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某个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模板.docx

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模板.docx

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模板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模板导学案是指教师在开展语文公开课前准备的一份教案,它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规划,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一份针对语文公开课的导学案模板,供教师参考使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熟悉并掌握本堂课涉及的相关知识点。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

-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结构。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 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课本教材和相关辅助材料。

- 多媒体教学设备。

- 学生个人白板或笔记本电脑等学习工具。

2. 环境准备:- 教室布置整洁有序,墙壁上可以贴上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海报。

- 课堂氛围温馨轻松,学生的座位安排合理,便于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讲述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 引导学生复习前几堂课的相关知识,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2. 新课讲解(15分钟):- 介绍课文的作者、背景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初步预测。

- 解释生词和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对课文的结构和要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部分。

3. 合作探究(2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 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点和总结。

4. 案例分析(15分钟):- 选取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公开课导学案模板

公开课导学案模板

公开课导学案模板一、导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公开课导学案的编写方法与要点。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理解公开课导学案的定义和作用;2.掌握公开课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和格式;3.学会撰写一个完整的公开课导学案。

二、导入引导导入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公开课导学案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它的作用和价值。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导入引导:1.引用一段相关的名言或格言,例如:“导学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学生学习的路标。

”2.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有没有在上课过程中遇到过学生不专心听讲、理解能力较差的情况?导学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3.分享一个与公开课导学案相关的故事或案例,例如:“在某个学校,老师们使用导学案提前准备好课堂内容,结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三、知识讲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公开课导学案的定义、作用、基本结构和格式。

1. 公开课导学案的定义公开课导学案是指为教学过程中的公开课准备的教学辅助材料,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提供学习资源。

2. 公开课导学案的作用公开课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导学案,教师可以事先规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主线,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步骤,提高学习效果。

•提供学习资源:导学案中可以包含教学所需的资料、链接、参考书目等,方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扩展知识。

3. 公开课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公开课导学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导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导入引导: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讲解:分解教学内容,详细讲解相关知识点,并提供相关例子和实践练习。

•学习活动:设计一些互动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学以致用。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思考自己的学习效果。

导学案的格式一般采用表格、大纲等形式,以便教师使用和学生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岳阳楼记》公开课(定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岳阳楼记》公开课(定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第一课时一、当堂训练提问比赛的形式,巩固记忆第一、二段重点词句。

二、巩固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浩浩汤汤..()霪.雨霏霏()岸芷汀.兰()宠辱偕.忘()2.文学常识填空。

《岳阳楼记》的作者________,字希文,初期著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死后谥“文正”,著有。

这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阔大情怀和“”的远大政治抱负。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兴()(5)增其旧制.()(6)属.予作文()(7)衔.远山()(8)浩浩汤汤..()(9)横无际涯.()(10)朝晖.夕阴()(11)气象..万千()(12)南极.潇湘()4.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 用课文原句填空。

(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描写洞庭美景的句子是:(2)“前人之述备矣”与上文“”一句照应。

第二课时一、当堂训练巩固记忆第三、四段重点词句。

二、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霪雨霏霏..()(2)连月不开.()(3)浊浪排.空()(4)日星隐耀.()(5)山岳潜.形()(6)薄.暮冥冥()(7)春和景.明()(8)波澜不惊.()(9)沙鸥翔集.()(10)锦鳞..游泳()(11)岸芷.汀兰()(12)长烟一.空()(13)心旷神怡.()(14)宠辱偕.忘()2.翻译下列句子。

(1)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2)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导学案《夏天里的成长》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导学案《夏天里的成长》公开课教案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课文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3.明白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白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重难点:学习重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情境导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再次体会“夏天里的成长”。

聚焦课文: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通过描写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说明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量地长”的道理的散文。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自己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时,先找出“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这一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展开阅读,了解都有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成长,从而培养自己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趁年少努力学习,别虚度光阴好习惯。

知识精讲:课文的题目是“夏天里的成长”,抓住题眼“成长”思考:课文描写了夏天哪些事物的成长?这些事物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明确:这是全文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告诉我们,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什么是中心句呢?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两句话,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也有在中间的,独立成段。

寻找中心句,首先要默读课文,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句的位置来确定中心句。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透镜》导学案-最新公开课

《透镜》导学案-最新公开课
岩口中学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
教师寄语: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主备人:颜湖涛 使用人:唐伟 班别: 姓名:审核人:颜湖涛
课 题
《透镜》
学习目标
1、认识凸透镜、凹透镜,了解焦点、焦距等基本概念。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作相关的光路图。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学习难点
能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学 习 程 序学法指导学 习 Fra bibliotek 容学生
自学
视频
演示
小组
交流
一、回顾练习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1、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是,中间薄、边沿厚的是。
2、通过两个球面的直线叫主光轴,简称。
3、光心的特殊性在于。
探究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交流讨论:
1、如何判断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学法指导
学 习 内 容
小组
交流
小组
交流
2、将一点光源(如小电珠)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观察它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怎样传播?这掲示了光的什么性质?
3、依据下图叙述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三、能力提升:《学法大视野》P049-050能力提升6、7、8
四、浏览巩固: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节课还有哪些没弄懂?
五、达标测评:《学法大视野》P049课堂小测1、2
《学法大视野》P049基础过关1、2、3、4、5
学教
反思
4、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探究三: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5、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的光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
点叫做凸透镜的,用表示。

《发现》公开课导学案

《发现》公开课导学案
动发现问题的习惯。
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学
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
指导问题提出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问 题,明确问题的背景和范围,为
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授基本方法
介绍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等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拓展学习
根据课程内容,进行 拓展学习,如阅读相 关文献、观看相关视
频等。
成果展示
将个人或小组的学习 成果以适当的方式进 行展示,如报告、演
示文稿等。
反思与总结
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 和总结,思考如何将 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生活中。
04
教师角色与责任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好奇心
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故事或 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未 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主
教师评价和建议
01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
面。 02
教师建议
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教学反思和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
教师对公开课进行全面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存 在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肯定学生成果
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成果 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 感。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自评
学生根据自己在公开课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 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合作的能 力等方面。

质量导学案(一)公开课

质量导学案(一)公开课

《质量的测量(一)》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位换算
例题:
大象的质量为6.0×IO?千克=吨=克=亳克
地球的质量为6.0×1024千克=克=吨
练习:
1、5.8吨=千克=克
2、800亳克=克=千克
若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3、5.8吨=千克=克
4、800亳克=克= ___________ 千克
二、质量估计
4人小组活动
我的质量为千克,组里同学质量最大是千克,最小的是千克。

组内同学平均质量为千克。

填单位
一个鸡蛋大约50;
一个苹果约150;
一本科学书约0.2;
一只鸡约2;
一个人约50—80;
一头大象约6;
三、练习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直不随物体的、、、的改变而改变。

2、一滴水的质量约为100=一克;
3、1升水的质量约为1千克,1毫升水的质量为11米3水的质量为1;
4、一汽车煤的质量约为4吨=千克;
5、一只苹果质量约150—,合T■克;
6、一只鸡蛋质量约50;
7、一中学生的身体质量约50=克;
8、关于质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千克铁熔化后变成铁水,质量变小
B、1千克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质量也增大
C、1千克棉花压缩后,质量仍为1千克
D、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的质量大
9、你在地球上的质量是60kg,当宇宙飞船把你带到太空中时,你的质量将()
A、大于60kg
B、小于60kg
C、等于60kg
D、变为0。

山东省省级公开课优质导学案

山东省省级公开课优质导学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1.尝试运用物质与能量观,从细胞代谢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转化和散失。

2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构建并完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3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概括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4.分析生产生活实例,领悟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认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回顾与预习】1.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2.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3.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和的过程。

【合作探究一: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任务一:荷花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这些能量是通过什么生理作用输入到荷花中的?输入的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能量通过什么生理作用以什么能量形式散失到环境中去?任务二:观察手中的道具,思考荷花固定的太阳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与细胞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什么关系?尝试举例说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任务三:尝试将荷花道具包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起来,进行排列,展示荷花中能量传递的过程。

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准备上台展示任务四:总结荷花同化能量的去向。

任务四:总结荷花同化能量的去向。

任务五:鱼的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之间是什么关系?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任务六:类比荷花能量传递过程,将鱼道具包的各部分排列起来,并总结鱼体内的能量的最终去向。

【数据分析与模型补充修正】分析赛达伯格胡的能量流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整理数据思考:未利用的能量产生的原因【能量流动特点】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会以热能形式散失,“吃与被吃”捕食关系又不可逆转,因此能量流动是的。

2.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外,还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或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是的。

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会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相邻两个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例被称为能量传递效率,第一与第二营养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自然界中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当堂练习:例题:鱼体内有机物增加5千克,至少需要从荷花体内获得多少千克的有机物?补充练习:水域被重金属(生物易吸收而不易分解)污染,荷花体内重金属浓度为1mg/kg,则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至少为mg/kg?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王绩《野望》导学案(公开课)

王绩《野望》导学案(公开课)

学习目标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重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导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阮籍、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1、背景选自《东皋子集》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孤独的感受和与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怀。

2、基础预习东皋:薄暮:落晖:采薇徙倚:犊: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1、听录音,听准字音,听准节奏2、自由朗读: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放牛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目标导学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谈谈“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5.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合作学习:组内成员,每人负责一句文字的翻译,一人翻译时,其余人认真听,帮助其解决不当之处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全班交流、探究疑难字、词、句,疏通全文。

公开课导学案 -完整获奖版

公开课导学案 -完整获奖版

合并同类项(导学案)授课人:祝娇艳 授课班级:初一28【学习目标】1、理解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2、经历类比数的运算律,探究合并同类项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类、归纳等能力;3、掌握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与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掌握【学习难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究【学习过程】一、观察下列各组单项式,有什么共同特征?222234)3(23)2(t252-100)1(ab ab x x t 与与与-共同特征: ;归纳同类项的定义:跟踪练习:判断下列各组是否是同类项?22232222222)5(32)4(62)3(2-5)2(a 2-2)1(r r xy xy pm n m n bab 与与与与与π二、 探究怎样合并同类项问题1 青藏铁路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km/h ,在非东土地行驶速度是120km/h ,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通过冻土地段所需时间的倍,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 t h ,你能用含 t 的式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吗?问题2 整式的运算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之上的,对于有理数的运算是怎样做的呢?整式的运算与有理数的运算有什么联系?运用运算律计算:=⨯+⨯22522100 =-⨯+-⨯)2(252)2(100式子100t+252t 与上面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你是如何理解化简式子100t+252t 的方法?类比式子100t+252t 的运算,化简下列式子:=+-t t 100252( )t ==+2223x x ( )t= =-2243ab ab ( )t= 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跟踪练习:判断下列各题合并同类项的结果对不对?不对的,指出错在哪里。

7011814(523)3(45)2(523)1(532=-=+=-=+m m x x x aa a abb a )例1 合并同类项:2832422--++a a a a三、学以致用: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22222323)1(xy xy y x y x -++-222244234)2(b a ab b a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课后作业:1、教科书65页:1、22、完成《金指课堂》。

导学案用-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导学案用-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菱形第一课时导学案主备人:董巧芝学生姓名:八年级班课题:菱形课时:第一课时日期: 2022 年 7 月 21 日学习目标:(1)熟记菱形概念和性质,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菱形的面积公式。

任务与问题设计意图一、【知识回顾,指引思考】1、平行四边形被其对角线分成对的三角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3、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二、【类比定义,理解转化】1、对平行四边形角的特殊化得到了矩形。

有一个角是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平行四边形边的特殊化得到了有一组邻边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三、【储备知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指的是那三条线?四、【自主探究】(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如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AC⊥BD,写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表达式。

五、【基础闯关】(是基础题,题是中等题,6是提高题)引导学生找到探究切入点(三角形、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类比矩形的性质探讨方式。

类比矩形的定义,理解图形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演变过程。

为本节突破菱形性质证明备用利用面积的分割求和,计算出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面积。

为本节的难点突破做准备菱形边的性质应用1.边长为3 cm的菱形的周长是( ) cm cmcm cm2.如图,在菱形ABCD中,E,F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EF.若EF=4,则菱形ABCD的周长是( )菱形对角线的性质应用3.菱形的对角线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线互相垂直B.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4.菱形OAC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点C的坐标是( 6,0 ),点A的纵坐标是1,则点B的坐标是( )A.( 3,1 )B.( 3,-1 )C.( 1,-3 )D.( 1,3 )菱形的面积的计算5、菱形ABCD中,∠A=60°,其周长为24 cm,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__cm2.6.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5,两条对角线的和为6,则菱形的面积为( )B.√5六【课后小结】1个菱形定义:2个菱形面积公式:4条菱形性质:1、学以致用。

导学案公开课

导学案公开课

x≤-1
6.写出下列各数轴所表示的不等式的解集:
(1) (2)
-2 4
【课堂检测】
1.下列数值哪些是x+3>6的解?哪些不是?-4,-
2.5,0,1,2.5,3,
3.2,
4.8,8,12.
2.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负数
(3)a与5的和小于7 (4)a与2的差大于-1
(5)a的4倍大于8 (6)a的一半小于3
画数轴, 定界点, 定方
向.
归纳总结: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①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②确定两点:一是确定“界点”,二是确定“方向”; ③若解集包括“界点”,则用实心圆点; 若解集不包括“界点”,则用空心圆圈; ④对于方向,相对于界点而言,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画线要与数轴平行、对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 F=G 容+G 液) , 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
F G G F+G G–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 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 ;F:牛顿(N)S:米 (m2) 。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 F(一般 F=G=mg)和受力面积 S(受力面 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 B 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 p= ρ gh ⑷ 压强单位 Pa 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 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 4 的压力为:1.5×10 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 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 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10. (11 天津) (多选)如图,质地均匀粗细相同的实心圆柱体 A、 B 放在水平 压强之比 PA:PB=1:3.则 A D A.它们的高度之比 hA:hB=2:3 B.它们的高度之比 hA:hB=3:4 C.它们的质量之比 mA:mB=2:3
压强专题复习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知识体系: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 压力 F = 物体的重力 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 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F F F F
二、易错易混: 1. (12 广州)如图,图钉尖的面积是 5× -8m2,图钉帽的面积是 1× -4m2,松木能 10 10 承 6 受的最大压强是 5× P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10 A.手指至少要用 500N 的力,图钉尖才能进入松木 B.手指至少要用 0.25N 的力,图钉尖才能进入松木 松 C.图钉静止时,它受到水平向左的力大于水平向右的力 木 D.图钉静止时,它受到水平向左的力小于水平向右的力 1. (12 泰州)一个盛水的平底茶杯,质量为 450g,底面积为 50cm2,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 和水所受的重力为 N(g 取 10N/kg) ,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为 Pa . 4.5 900 3. (12 滨州)某中学生质量为 50kg,每只脚与水平地面接触面积为 200cm2,双脚站立时, 他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Pa。 取 10N/kg)1.25× 4 (g 10 8. (11 攀枝花)我军一辆新型坦克的质量为 30t,履带着地面积为 5m2,则坦克对地面的压 4 强为___________Pa。 (g=10N/kg)6×10
四、整理升华 三、变式练习
16. (11 河北)一块写有校训的花岗岩石料质量为 31.8t、密度为 2.65× 3kg/m3,立在用砖 10 砌成的长 4m、 2m、 0.5m 的水平基座上(如图”所示), 宽 高 石料与基座的接触面积为 2.12m2 。已知砖的密度为 2.05× 3kg/m3,基座砖缝中水泥砂浆的密度与砖的密 10 度相同。(g 取 10N/kg) 求: (1)花岗岩石料的体积; (2)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D.它们的质量之比 mA:mB=1:3 13. (10 柳州)图 6 所示,完全相同的两块砖分别平放和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砖的长: 宽:高为 4:2:1,若砖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P1; ,立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为 P2,则 P1: P2 等于 C A.8:l B.4:1 C.1:4 D.l:8 6.(11 来宾)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 A、B, 已知体积 VA<V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SA>SB,对地面的压强 PA=PB。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A.A 的密度一定小于 B 的密度 B.A 的密度可能等于 B 的密度 C.A 的质量一定大于 B 的质量 D.A 的质量可能等于 B 的质量 7. (11 南宁)高度、材料相同的实心长方体 A 和 B 放在水平桌面 上, 它们的大小如图所示。 它们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 FA、 B, F 压强分别为 pA、pB。关于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D A. A<FB F pA<pB B. A>FB F pA=pB C. A>FB F pA>pB D. A>FB F pA<pB 24. (10 梧州)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它们各自对地面的 压强相等.若分别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取相同高度后,甲、乙的剩余部 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 p 甲、p 乙,剩余部分质量分别为 m 甲、m 乙,则 p 甲________p 乙; m 甲________ m 乙 (选填“>”、 “<”或“=”).> >
(3)石料对基座与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1)花岗岩石料的体积: V 石= m 石/ 石=31.8× 3kg/2.65× 3kg/m3=12m3 10 10
(2) 由于石料放在水平基座上, 石料对基座的压力大小等于石料受到的重力大小, 3 即:F 石=G 石= m 石 g=31.8× kg × 10 l0N/kg=3.18× 5N 10 则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p 石=F 石/S 石=3.18× 5N /2.12m2=1.5× 5Pa 10 10 (3)基座受到的重力大小: G 基= m 基 g= 基 V 基 g= 2.05× 3kg/m3× 10 (4m× 2m× 0.5m)× 10N/kg= 8.2× 4N 10 基座对地面的压强: p 基=F/S 基=( G 石+ G 基) / S 基=(3.18× 5N +8.2× 4N)/ (4m× )=5× 4Pa 10 10 2m 10 石料对基座和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p 石:p 基=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