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照顾——概念和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社区照顾的理论和实践

张学泰

导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进行关心和照顾的问题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世界性的社会政策议题,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速发达的工业社会,使人均寿命有了显著增长。随着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1999年,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达到了10%,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已进入了老年型阶段。至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虽然目前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20%)高于发展中国家(9%),但发展中国家从年轻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的时间将大大缩短,预计在未来25年里,全世界75%的老年人口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由于近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死亡率的迅速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199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近1.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0%,而且,从2010年到2040年,中国的人口为高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平

均每十年提高3.99个百分点,这样的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中国的养老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照顾问题将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不断增长的人均寿命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庞大的老龄人口全体也确实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大量的社会福利与照料服务,因此也常常被政府部门视为一种负担。从70年代开始,在几次经济危机时期,欧洲及北美一些国家的政府都表达了对老龄人口的忧虑。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和服务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

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在老年人照料问题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反思以前那种大型院舍式照顾的问题,并开始支持一种“属地养老”的原则,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障碍或患病的老人,住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照料,或者尽可能地在靠近他们自己社区的、类似“老人之家”的机构中接受照料。在英国等国家,这种照料模式被称为“社区照顾”。近年来,老年人“社区照顾”作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和策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等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大力提倡,但也因对它的不同理解而引起很多争论。本文拟对社区照顾的概念、内容、发展历程等进行系统性的探讨,简要回顾中国老年人社区服务发展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中国的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社区照顾的概念

在深入讨论“社区照顾”的基本内容之前,让我们先对“社区”和“照顾”两个慨念作简略的分析,并了解西方社会提出“社区照顾”概念的背景。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Community)一词的定义及用法在社会学上是很不统一的。它一方面被认为是社会学中最根本及最有深远意义的基本概念,但另一方面社会学家对社区的“边界”却有极大的争议,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令社区范围的界定亦日渐变得模糊。

一般学者都同意“社区”有地域上的界限,但社区地域的大小则难有一定的标准,而在不同社会文化情况下亦有不同的界定。如,我们可以把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当作“社区”,因为人们互相之间有一种亲切感。不过,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还是对较小的团体有强烈的(或更强的)归属感。显然,家庭是最具影响力的。这一点即使在家庭被地理上分开时仍是如此。一般的观念认为社区内社区成员间的交往,无论在密度和深度上,都往往较他们与社区以外人士的交往来得高。社区成员通常都会对所居住的社区有一份归属感,而且在某一区域居住的愈久则其归属感愈强。地域社区通常亦与政府行政区的划分重叠,因为地域社区形成了一种极方便的行政分区划分界线,易于行政管理。

正在设计和开展社区照顾的人员必须考虑到那些因社会混乱而使社会“归属感”减弱的区域(比如那些急速建起的新城镇)。

至今还没在多少经验和认识以表明在新建的团体中能否重建这些社会归属感。还有这样一些例子,在英国的一些大城市,社会混乱不是由于计划变革,而是寻找工作的人们或流浪人员(如精神病人)向城市流动的结果。对于那些尚未真正面临此类问题的社区照顾设计者,这些区域向他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演变,部分社会学家认为地域性的传统社区在都市化及工业化的力最之下逐渐瓦解,而“功能性社区”(functional community,如行业职工、学生、主妇等)较诸“地域性社区”(geographical community)更能代表现代人的主要身份和认同群体。此外,许多学者认为在城市内存在着不少人际关系的网络(Personal networks),而这些个人网络形成了极强的社区支持,是另一种以网络为主的社区概念。故此,单单以地域或行政区来界定的社区未必能够代表真正的社区,社区的概念应逐渐扩大,还应该包括功能性及网络性的社区。

(二)“照顾”的定义

“照顾”(care)基本上可以从四个不同层面来进行界定:

(l)行动照顾,如起居饮食的照顾、打扫居所、代为购物等;(2)物质支援,如提供衣物家具和现金、提供食物等;(3)心理支持,如问候、安慰、辅导等;(4)整体关怀,如留意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以支援等。

一般人士在谈及“照顾”时,通常是指行动照顾和物质支援,有时也包括了心理上的支持。然而在设计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政策、模式过程中谈到“照顾”时,我们应该要包括上述四个层

面,因为受助人士所需要的照顾,其实往往涉及具体行动、物质、心理和环境等各个层面的关怀和服务,遗漏了任何一个层面的照顾都是不全面的照顾。

提供照顾的动力,除了纯粹的“利他主义”或人伦关系外,还可能包括了传统文化观念(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互惠互利的考虑和法律上的责任等。再者,不同的社会提供照顾的动力也往往因所处不同的文化或社会背境而有所差异。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对照顾他人及被照顾的期望亦有所改变。

在照顾的提供上,西方国家往往使用二分法:即“正规照顾”(formal care)和“非正规照顾”(informal care)。正规照顾通常指由政府承担及提供的照顾性服务,而这些正规服务则多由政府人员及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执行照顾。但是,随着民间组织和志愿团体的发展,正规照顾这个慨念往往也包括了由这些正规的非政府组织和团体所提供的照顾。而非正规照顾则是指由家人、亲友或邻舍,通常基于感情和人伦上的因素及动力而提供的无偿照顾。

这个二分法无疑带来分析上的方便,但我们亦必须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之中,正规照顾也包括了由正规社会服务团体去发动受助人士的亲戚朋友,或组织社区邻舍网络,以作为提供照顾的资源。另一方面,非正规照顾亦往往涉及运用这些“正规”的服务去补充。换句话说,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的界分,虽然可带来分析上的清晰,并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上存在的不同资源,但这并不表示在现实生活中,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是两个毫不相关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