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综述
【摘要】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和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食品安全监管已日益受到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阅读分析探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食品安全;研究;综述
食品安全早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毒大米”、“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和“地沟油”,一个个恐怖的名称一次次地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故持续地冲击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由食品安全引发的信任危机一度使整个社会都陷入恐慌之中。虽然我国政府也及时采取了积极的治理措施,如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能、加大监管力度等,控制住了危机的蔓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还必须不断检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对策。
一、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介绍或比较研究
林镝(2004)对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进而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王康英(2005)和薛庆根(2006)从依法监管、过程监管、市场准入监管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并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提出了建议。程言清等(2003)、魏益民等(2005)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建议从完善食品召回法规、规范食品召回程序、建立食品溯源制度等方面构建中国食品召回体系。郑风田等(2005)在总结美国、丹麦等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将监管机构合并重组,成立单独的监管机构,负
责对食品的监管工作的对策。秦富等(2003)等研究了欧盟及主要成员国和美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和保障体系并与我国进行对比分析。
二、对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研究
于欢等(2006)认为社会责任是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核心,因为从整个价值链看,食品加工企业在任何环节如不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必然会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曹朝清(2005)提出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食品信用体系,稳步推进食品市场准入机制,提高食品安全检测和技术能力等。叶永茂(2002)认为应从改革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等方面着手建立中国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郑风田(2003)、张永建等(2005)从消费者的需求和国际食物发展的趋势,分析了我国食物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调整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提出了加快建立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议。唐云华(2004)从类似的角度为构建首都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提出了建议。翁鸣(2003)、徐黎虹(2006)认为应由国务院明确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主导地位,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食品安全管理中要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流通领域的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完善食品召回制度等,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法律体系。王艳林(2005)、张芳(2007)、林镝等(2004)、陆勤丰(2002)指出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监管体制的不完善,必须改革现行的分段监管、多头监管的体制,建立由一个部门统一领导、一管到底的保障食品安全全过程的公共管理机制。
三、对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许多学者开始重视政府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史贤明(2002)认为目前我国的迫切任务是要借用国际一流的管理与控制
模式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体系,用现代的理论和技术装备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与管理队伍。邓明等(2005)提出“企业自评-监督所现场指导-企业整改-专家定级”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模式。张汉江(2008)建议政府部门大力推进食品检测检验的社会化,将现有食品检测检验资源适度集中,可以先由卫生部门代管,然后逐步推向社会。袁玉伟等(2004)、孟凡乔等(2002)、韩沛新(2004)认为完善的认证制度和认证体系是控制食品安全,实现安全消费、消费知情权和决定权的重要保证,成为帮助消费者节约信息搜寻费用的制度工具,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诊断规范食品市场体系、提高我国食品国际竞争力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邓淑芬等(2005)、程言清(2006)提出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评估体系,定期对食品生产商强制实行安全信用等级评估策略,从而消除消费者与食品生产商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的两个主要制约因素。食品市场的有序运行、安全食品的供给,需要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的结合、食品责任制度与信用制度的相互协调。林镝等(2003)提出在对食品安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建立应从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特征出发。
四、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角度对引起食品市场失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蒋抒博(2006)从动态博弈的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得出市场无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徐晓新(2002)、王秀清等(2002)认为食品生产和流通链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包括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促进消费者参与等对策
措施。程启智等(2004)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出发,提出了尽可能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实现产权的充分界定;强化外部规制资源的作用,对负内部性进行多方规制;切断成本外溢渠道,实现政府规制成本最小化等措施。
五、简要评述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探析,通过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一是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复杂系统,食品安全控制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通过对“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风险分析、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食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食品安全的发展已倾向于系统化、综合化趋势。二是通过对比中国与欧美食品安全方面经验以及国际标准,可以得出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的主要经验有:以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作为构建食品安全体系的基础;采取导向性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危害;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理顺管理机制,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注重部门间协调机构建设;强调舆论监督和社会参与,保障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三是从企业的角度与层次来看,只有设定合适的鼓励与导向机制,强化企业、企业主以及员工的企业社会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对企业行为包括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加大监察力度才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要加强我国舆论监督与媒体曝光的力度,加强我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保护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参考文献】
[1] 林镝.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3). [2] 王康英.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科纵横,2005,(5). [3] 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