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落法采场松散覆盖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

第三章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分析

老顶板横“O-X”型破断形式
§3 老顶初次破断时的极限跨距
一、梁式断裂时的极限跨距
极限跨距:老顶岩梁达到断裂时的跨距。(初次断 裂步距)
图3–9 岩梁上任意点的应力分析
求解过程:
M·y Jz
梁内任一点正应力为: M—该点所在断面的弯矩; y—该点离断面中性轴的距离; Jz—对中性轴的断面矩。
此假说认为工作面和采空区顶板可此假说认为工作面和采空区顶板可视为一端固定于煤壁前方岩体内另一端视为一端固定于煤壁前方岩体内另一端处于悬伸状态的梁悬臂梁弯曲下沉后处于悬伸状态的梁悬臂梁弯曲下沉后受到已垮落岩石的支撑当悬伸长度很大受到已垮落岩石的支撑当悬伸长度很大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周期来压
二、悬臂梁假说 此假说认为,工作面和采空区顶板可 视为一端固定于煤壁前方岩体内,另一端 处于悬伸状态的梁,悬臂梁弯曲下沉后, 受到已垮落岩石的支撑,当悬伸长度很大 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 周期来压。
三、铰接岩块假说
此假说认为,采场 上覆岩层分为垮落带 和裂隙带,二者的差 别在于,裂隙带岩块 间存在有规律的水平 挤压力的联系,从而 相互铰合而形成一条 多环节的铰链。
取梁单位宽度,则
任意点A:
1 Jz= bh3 (b=1) 12
= 12 ·M·y ,(y=h/2时, 最大 )
2 2 3 h 4y τxy= Qx 3 2 h 最大剪应力发生在矩形断面梁的中性轴上,
h
3
即y=0, ∴
3Qx (τxy)max= 2h
① 若根据固定梁计算:
M1 x E1 J1 E1 J1 M1 x E1 J1 ; E2 J 2 M 3 x E3 J 3 M n x En J n

崩落采矿法

崩落采矿法
崩落采矿法
(一)单层崩落采矿法
长壁崩落法:
整层回采,工作面沿阶段倾 斜全长布置。 结构参数:矿块斜长等于阶段斜 长,由工作面的长度确定, 一般30~50米。走向长度 70~150米,有时可达 200~300米。 采切:阶段运输巷,采场溜井, 安全道,切割平巷,切割上 山。 回采:浅孔落矿,电耙出矿,人 工支护顶板,随工作面推进 留最小控顶距放顶。
(二)分层崩落法
采切:阶段运输巷道,天 井,溜井,第一分层平 巷,第一分层切割横巷。 回采:单翼或双翼推进, 相邻分层回采超前距离 大于10米。浅孔落矿, 电耙出矿。铺设木垫层 假底。 优缺点评述:矿石损失率 贫化率低,能适应矿体 形态变化。但生产能力 低,木材消耗多,劳动 强度大,采场通风差, 易发生火灾。
(四)阶段崩Βιβλιοθήκη 法(四)阶段崩落法优缺点评述:采准量小, 生产能力大,效率高, 成本低。但是损失贫 化大,大块产出率高, 适应面小 。
(四)阶段崩落法
阶段自然崩落法适用条件及特点:地表允许塌陷,急倾斜厚 矿体或倾斜极厚矿体,矿石和下盘围岩中稳以上,矿石价 值不高,围岩含有品位。无自燃结块性,矿体中无较大夹 石。矿石大面积拉底后自然崩落。 结构参数:阶段高度60~80米,矿块长40~120米,宽40~75 米。 采切:运输平巷,横巷,溜井,二次破碎巷道,斗颈,行人天 井,回风巷道,联络道,观察天井,水平观察巷道,切帮 拉底。 回采:矿石自然崩落,底部出矿,每次放出三分之一左右矿石, 待矿块全部崩落后大量放矿。 优缺点评述:经济效果好,生产能力较大。但是使用条件要求 严格,采准量大,初期投资高。
(三)分段崩落法
采切:阶段运输巷道,穿 脉运输巷道,天井,分 段联络道,电耙道,溜 井,堑沟和切割立槽。 回采:采用中深孔或深孔 挤压落矿,电耙出矿。 优缺点评述:矿块生产能 力大,效率高,通风条 件好,适应面广,矿石 破碎质量好。但是结构 复杂,采准工作量大, 损失与贫化大。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主讲:李成伟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C ONTENTS 第七章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1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2上覆岩层移动规律3工作面底板破坏与突水4岩层移动控制技术5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我国煤矿90%以上是井工垮落法开采。

垮落法采煤,开采以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移动,将造成采动损害及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引起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垮落和来压,需对采取支护措施维护采场与巷道的生产安全。

(2)形成采动裂隙,引起周围煤岩体中的水和瓦斯的流动,导致井下瓦斯与突水事故,需要对此进行控制和利用。

1.煤层开采产生的相关问题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毁坏,当地面潜水位较高时,地表沉陷盆地内大量积水,农田无法耕种村庄被迫搬迁,引发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4)由于开采对围岩的破坏,为了保护矿井生产安全,需要留设大量的煤柱,我国煤炭采出率低。

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2.煤矿绿色开采理念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2016-2030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在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方面提出绿色开发与生态矿山建设,重点在绿色高效充填开采、绿色高效分选、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采动塌陷区治理与利用、保水开采、矿井水综合利用及深度净化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煤炭开采岩层移动排 放 水地表塌陷土地与建筑物损害瓦斯事故排放瓦斯污染环境地下水资源流失与突水事故煤与瓦斯共 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排放矸石煤巷支护矸石井下处 理煤炭地下气 化占用农田污染环境绿色开采●“高效安全、高采出率、环境协调”绿色开采技术体系膏体材料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矸石干式充填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被保护层组保护层地面钻井071421283504080120160200时间/d 抽采量/m 3/m i n20406080100抽采浓度/%抽采瓦斯量抽采瓦斯浓度远距离保护层开采(100~110m )地面钻井抽采法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压缩转运✓瓦斯发电✓瓦斯罐装利用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煤炭地下气化煤炭地下气化是指其不将煤炭采出地面,而将其在地下直接气化,即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立志当早,存高远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自从采用长壁工作面开采以来,上覆岩层中是否存在着大结构,以及此结构是什么形式,一直是采矿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是什么形式,一直是采矿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压力拱假说
它是由德国人哈克和吉里策尔于1928 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
长壁采煤工作面自开切眼起就形成压力拱,此后,拱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扩大,直至拱顶达到地表为止。

在工作面前后煤体中形成的前拱脚a,后方跨落岩石则形成后拱脚b,a、b 均为应力增高区,工作面则处于应力降低区,支架承受的载荷仅为上覆压力拱内的岩石重量。

优点:能解释围岩卸载的原因;
缺点:未能说明岩层变形、移动和破坏的发展过程以及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

2.悬臂梁假说
它是德国的施托克于1916 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
工作面和采空区上方的顶板可视为梁,它一端固定于岩体内,另一端则处于悬伸状态,当悬伸长度很大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周期来压,靠近煤壁处顶板下沉量最小,表现的顶板压力也小。

3.预成裂隙假说
由比利时学者A-拉巴斯于1850 年提出的。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第三章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第一节概述一、煤层顶底板岩层的构成煤层处于各种岩层的包围之中。

处于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煤层的顶扳;处于煤层之下的岩层称为煤层的底板。

依据顶、底板岩层离煤层的距离及对开采工作的影响程度不同,煤层的顶、底板岩层可分为:(l)伪顶。

紧贴在煤层之上,极易垮落的薄岩层称为伪顶。

通常由炭质页岩等脆弱岩层组成,厚度一般小于0.5m,随采随冒。

(2)直接顶。

位于伪顶或煤层之上,具有肯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通常由泥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等不稳定岩层组成,具有随回柱放顶而垮落的特征。

直接顶的厚度一般相当于冒落带内的岩层的厚度。

(3)老顶。

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坚硬而难垮落的岩层称为老顶。

常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坚硬岩石组成。

(4)直接底。

直接位于煤层下面的岩层。

如为较坚硬的岩石时,可作为采煤工作面支柱的良好支座;如为泥质页岩等松软岩层时,则常造成底臌和支柱插入底板等现象。

二、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其破坏在承受长壁采煤法时,随着采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动,暴露出来的上覆岩层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变形、移动和破坏。

依据破坏状态不同,上覆岩层可划分为三个带(图3-l)。

冒落带。

指承受全部垮落法治理顶板时,采煤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煤层直接顶的破坏范围(图3-l,Ⅰ)。

该局部岩层在采空区内已经垮落,而且越靠近煤层的岩石就越紊乱、裂开。

在采煤工作面内这局部岩层由支架临时支撑。

裂隙带。

指位于冒落带之上、弯曲带之下的岩层。

这局部岩层的特点是岩层产生垂直于层面的裂缝或断开,但仍能整齐排列(图3-l,Ⅱ)。

弯曲下沉带。

一般是指位于裂隙带之上的岩层,向上可进展到地表。

此带内的岩层将保持其整体性和层状构造(图3-l,Ⅲ)。

生产实践和争论说明,采煤工作面支架上受到的力远远小于其上覆岩层的重量。

只有接近煤层的一局部岩层的运动才会对工作面四周的支承压力和工作面支架产生明显的影响。

所谓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掌握,也就是对这局部岩层的掌握。

采场上覆 岩层活动规律

采场上覆 岩层活动规律

12/34
如果不发生离层,应有 即
ymax ymax n
4 4 h1 q1 L1 h L1
384E1 J1
384E2 J 2

bh13 J1 12
h h1
bh 3 J2 12
令 q1 h1

E1 1 E2 1
显然:直接顶厚度 ≤ 老顶厚度时,易发生离层。
悬臂梁平时承担岩层载荷,当其变形下沉时,一端压在
垮落矸石上,当跨度增大,断裂形成周期来压。
6/34
三、预成裂隙假说:( 1954,比利时,拉巴斯)
顶板岩层受支承压力作 用,产生相互平行的裂隙, 成为“假塑性体”,在工作面 推进过程中,产生塑性弯曲, 由相互挤压形成类似梁的平衡 结构。 顶板分为应力降低区、应 力升高区、采动影响区,三区 随工作面而移动。 工作面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初 撑力和工作阻力,以阻止岩块滑 落或离层。
(对于反山,顶底板位置发生翻转)
2/34
二、回采工作空间类型: (依据采空区处理方法不同划分)
(a)完整空间——刀柱法或留煤柱开采;
(b)自弯曲空间——顶板缓慢下沉法(顶板塑性大); (c)充填空间——充填法; (d)垮落空间——全部垮落法。
3/34
三、顶板工作结构:
1、梁式结构——将顶板视为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梁,按照 梁式结构承载变形破坏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2、板式结构——将顶板岩层视为一个板或经断层、裂隙切 割后,多块板相互咬合组成的板,按板式结构承载变形及强 度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3、顶板结构端部支撑条件: 固定支座——顶板被煤岩层夹持,未断裂,无自由端 ; 简支梁支座——顶板端部断裂或埋深较浅(可转动) ;
第三章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基本形式一、上覆岩层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一) 弯拉破坏的运动形式1、运动过程采场推进→重力作用弯曲→一定跨度、沉降、弯曲、端部开裂→中部开裂→冒落。

2、力学条件岩层运动呈现弯曲沉降发展到破坏的运动形式,其力学条件是岩层中的最大弯曲拉应力达到其抗拉强度。

而破坏后是否冒落,则由其下部运动的空间的高度决定。

即高度大于岩层的允许沉降值冒落,否则不冒落,保持“假塑性岩梁”。

第n个岩层发展之冒落的条件:S n>S0则,保持假塑性岩梁的条件为:S n<S03、显现特点运动由于是逐渐发展,冲击不大,相对(剪切运动)其矿压显现比较缓和。

4、控制要求为保证岩层运动时的采场安全,支架必须承担控顶区上方冒落岩层的全部岩重,并且把“假塑性岩梁”的运动控制在要求的位置上。

当然,当不需要对“假塑性岩梁”沉降进行控制时,支撑这部分岩层的支架阻力可以为零,最大不必要超过岩梁跨度四分之一的岩重。

(二)剪(切)断破坏的运动形式1、发展过程悬露→产生不大弯曲,端部开裂→中部未开裂(或开裂很少),情况下切断塌垮。

2、剪断的充要条件采场推进到岩梁端部开裂的位置附近,由于剩余抗剪断面上的剪应力超过限度,而其中部还未开裂,只要岩层下部有少量运动空间,岩层即被剪断。

3、显现特点对采场产生明显的动压冲击,支架阻力不够易产生沿煤壁切下的重大冒顶事故,即使不垮也会出现台阶下沉。

必须有高初撑力,其阻力能抗衡顶板沿煤壁切下,把切断线推至控顶距之外。

支架缩量按照出现台阶下沉而不能压死支架考虑。

出现台阶下沉时支架阻力与缩量分别为:由于两种运动形式的发展与破坏以及对采场控制的要求不同,因此,对其力学条件与现场判断必须进行研究。

二、运动发展至破坏的力学过程及其条件(一)弯拉破坏的力学过程及其条件弯拉破坏是其悬跨度达到极限跨度后,深入煤壁的两端部断裂基础上,于悬跨度的中部裂断而实现的。

弯坏的力学过程,就是其支承条件由双嵌固梁向简支梁发展的过程。

2-1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与破坏规律

2-1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与破坏规律
特点:保持整体性和层状结构, 特点:保持整体性和层状结构,不存在或极少存 在离层裂隙。 在离层裂隙。 隔水,岩性较软时,隔水性能更好。 隔水,岩性较软时,隔水性能更好。 采深较大, 采深较大,弯曲带的高度可能大大超过垮落带和断 裂带高度之和
3 1 2
不出现三带的可能性
3
浅部无弯曲下沉带 充填开采无垮落带
一、岩层移动和变形分区
1 M Ⅱ K 3
o
N Ⅱ′ 3 L Ⅲ



2
β
G Ⅳ 3
ψ
0
1
4 Ⅵ
2 ψ2 γ0 Ⅳ′ H V′D
C
V
3
E F
充分采动区; 最大弯曲区; 顶板压缩区; Ⅰ—充分采动区;Ⅱ—最大弯曲区; Ⅲ顶板压缩区; 充分采动区 最大弯曲区 底板压缩区; 不均匀隆起区; Ⅳ底板压缩区;Ⅴ不均匀隆起区;Ⅵ均匀隆起区
(2)断裂带 )
断裂带特点: 断裂带特点: 左右断裂,上下离层 左右断裂,上下离层 一般导水,又称导水裂 隙带。 隙带。
厚煤层第一分层以后的分层开采时, 厚煤层第一分层以后的分层开采时,断裂带高度上 升,但上升的幅度较初次采动大为减小
1
2
3
(3)弯曲带 )
断裂带之上至地表 又称: 又称:弯曲下沉带或整体 移动带
1
2
二、三带的空间轮廓形状
(1)0≤ α ≤35° ) ≤ ° 垮落带 开采期间, 开采期间,垮落带的高度 基本上是相同 开采完毕,中间较低, 开采完毕,中间较低,两 端较高的枕形轮廓 断裂带 两端边界超出,呈马鞍形, 两端边界超出,呈马鞍形, 最高点位于采空区斜上 方。
li
(a)
m
H H
H

第三章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基本规律

3.“砌体梁” 钱鸣高院士提出的砌体梁学说认为,老顶由多块断裂后像 “砌体”一样挤铰而成的结构组成,该学说系统研究了裂隙带岩 层形成结构的可能性以及结构的平衡条件(图c)。从建立该理论 的假说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的结论更适用于坚硬岩层的采场。 4.“传递岩梁” 宋振骐院士提出的“传递岩梁”学说认为,在一定采高、推 进速度和顶板组成的条件下,平衡结构的存在是必然的,因此它 看待平衡结构的重点是从结构向煤壁前方和老塘矸石传递力的方 面考虑的,显然,这种结构在一般的采场均存在。在进行支架围 岩关系研究时事实上加进了“存在坚硬岩层”的前提条件。因此, 该理论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均以两个岩块组成的结构出现。 “传递岩梁”和“砌体梁”理论都认为,坚硬岩层能在煤壁前 方断裂,因而通过研究岩层运动与支承压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 来压预报的机理和方法,为减少我国恶性顶板事故作出了重大贡 献。“传递岩梁”理论还认为,采场支架可以改变铰接岩梁的位 态,并以两块模型推导出了位态方程,为支护设计定量化提供了 重要思路,其成果也为广大现场所接受。“传递岩梁”还提出了 采场存在多岩梁结构,该观点解释了多岩梁采场较为复杂的矿压 现象。
直接顶厚度的计算方法。(具体方法见宋振骐教授主 编的《实用矿山压力控制》

(三)直接顶的形态及特征
我国主要矿区按组成直接顶岩层的弱面及组份情况将其形态 归纳为颗粒型、膨胀型、团块型、分层裂隙共生型、双向裂隙型、 单向裂隙型、上软下硬型、下软上硬型、分层型及整体性10种 (见下页表)。 直接顶的形态是随其组成岩层的强度、弱面及其组合关系而 变化的,它能从非常软弱一直发展到非常坚硬。 颗粒型直接顶主要存在于顶煤松软的放顶煤工作面及顶板胶 结性差的工作面(包括无顶网且胶结差的假顶)。在放顶煤工作 面,顶煤由于受超前支承压力的预先破坏和支架的“重复”支撑, 一般情况下将很破碎,如果机道上方护顶及护帮不及时,将出现 大范围漏顶及片帮。 在顶板胶结性差的采场,如护顶不及时,机道上方将出现大 的“高冒”空穴,此类采场直接顶厚度一般超过 2~3倍采高,确 切的厚度将由颗粒型岩层的厚度决定。这种顶板现场也称为“豆 腐渣”顶板(见后页图)。

地下金属矿山崩落采矿法岩层移动规律分析

地下金属矿山崩落采矿法岩层移动规律分析
维普资讯
S r No 3 9 ei  ̄ 0

属 矿 Βιβλιοθήκη 山 Ma c 2 ( rh 01 2
MF 【 【 M l F l
总 第 39期 0 2 0 年 第 3期 02
地 下金属矿 山崩落 采矿 法岩层移动规 律 分析
王艳辉
ta u f p| ul e cv gmi n c¨f】, vsi t na n l io c t tm d ae n l 1 I h t ¨ l r be la i n g m— a s v n i x 『) t i et ai n a a.s f oksr u i cme ta A " lc h n I e g o d , r ' s a w re e
关 键 词 岩 层 移 动 地 下 垒 属 矿 山 无底 柱 分 段 崩 落 法
Ana y i ft e Rfd【S r t s a e e w n l sso h ● t a um Diple m ntLa i Ca ig i ng o n e g o nd M ea i s vn M ni fU d r r u t lM ne
W agYa h i S n e o g Ca S ig n nu o gW i n i in d j
L l s U l 啦 l i l n " ' oo yt i  ̄ e r u d [ h l e i;j e  ̄ n g Jjl g
Al r c i g t0 h o k s r t m i lc me tp o lm ( n eg o n tlm a d wi ia r i e  ̄ta t n h h ft e r c t u d s a e n r be i a p 】 u d r r u d me a L f n n t Chn ’ cn  ̄ h j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1.采场上覆岩层破坏的基本形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采场上覆岩层悬露后发展到破坏有二种运动形式:弯拉破坏和剪切破坏。

弯拉破坏的发展过程是:随采场推进,上覆岩层悬露→在重力作用下弯曲→岩层悬露达一定跨度,弯曲沉降发展到一定限度后,在伸入煤壁的端部开裂→中部开裂形成“假塑性岩梁”→当其沉降值超过“假塑性岩梁”允许沉降值时,悬露岩层即自行冒落。

岩层运动由弯曲沉降发展至破坏的力学条件是岩层中的最大弯曲拉应力达到其抗拉强度。

悬露岩层中部拉开后,是否发展至冒落,则由其下部允许运动的空间高度决定。

只有其下部允许运动的空间高度超过运动岩层的允许沉降值,岩层运动才会由弯曲沉降发展至冒落。

否则,将保持“假塑性岩梁”状态。

由此,煤层上方第n个岩层弯曲破坏发展至冒落的条件为:岩层剪(切)断破坏的发展过程是:岩层悬露后只产生不大的弯曲,悬露岩层端部开裂→在岩层中部未开裂(或开裂很小)的情况下,整体切断塌垮。

2 .采场上覆岩层在纵向上的运动发展规律2.1岩层离层发生的位置和条件采场上方悬露的岩层,可视为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多层嵌固梁。

该岩梁弯曲沉降过程中,必然在平行于轴向的各层面(或接触面)上出现剪应力。

随采场推进,剪应力随岩梁悬跨度和外载的增加而增加,当剪应力值超过层面上(或软弱夹层的接触面上)粘结力和摩擦阻力所允许的限度时,层面或软弱夹层的接触面被剪坏。

岩层的离层随即发生。

因此,离层发生和力学条件为:式中:τ——层面(或软弱夹层接触面)的剪应力;C——层面或接触面上的粘结力;φ——层面或接触面上的磨擦角;σn——层面或接触面上的压应力。

大量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1)离层一般发生于岩层的接触面或软弱夹层上;(2)接触面的破坏,只有在相应接触面上的剪应力超限时才会发生,即悬露岩层的跨度达到极限时,离层才会发生。

(3)离层出现的位置取决于组合岩梁中各岩层的弯曲刚度和各夹层的强度。

当下部岩层弯曲刚度小,夹层(或接触面)强度低时,离层在下部发生;反之,离层可能在上部夹层中出现。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三、直接顶的初次垮落 初次垮落——直接顶第一次垮落(初次放顶)
(标志:垮落高度>1~1.5m,长度>1/2 面长)
初次垮落步距——第一次垮落时,直接顶的跨距。
直接顶垮落距受直接顶强度、厚度、节理裂隙影响,是 描述直接顶稳定性的综合指标。
直接顶垮落前,顶板完整性一般较好,支架载荷小,稳 定性差,初次垮落易发生大面积顶板事故。
第三节 老顶的移动规律
一、老顶梁式结构分析:
1、冒落区老顶支撑条件:
1)全部充填满回采空间
0 h M
Kp 1
2)不能充填满回采空间 (老顶悬露,成梁式结构)
0
h M h KP M hKP 1
h M Kp 1
2、老顶梁式结构力学分析: (按固支)
1)支座反力:(对称)
R1
R2
二、上覆岩层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 弯拉破坏的运动形式
1、运动过程
采场推进→重力作用弯曲→一定跨度、沉降、弯曲、 端部开裂→中部开裂→冒落。
2、力学条件
岩层运动呈现弯曲沉降发展到破坏的运动形式,其力学 条件是岩层中的最大弯曲拉应力达到其抗拉强度。
t max [t]
3、显现特点 运动由于是逐渐发展,冲击不大,相对(剪切运动) 其矿压显现比较缓和。 4、控制要求 为保证岩层运动时的采场安全,支架必须承担控顶区 上方冒落岩层的全部岩重,并且把“假塑性岩梁”的 运动控制在要求的位置上。
当不需要对“假塑性岩梁”沉降进行控制时,支撑 这部分岩层的支架阻力可以为零,最大不必要超过岩 梁跨度四分之一的岩重。
A PT A mEEL0
4LK
(二)剪(切)断破坏的运动形式
1、发展过程
悬露→产生不大弯曲,端部开裂→中部未开裂(或开裂 很少) ,情况下切断塌垮。

采场覆岩离层演化规律研究

采场覆岩离层演化规律研究

身的挠度 ωn 有关,他们之间的关系为:
Wn = M - KnHn - ωn
( 4)
* 收稿日期: 2011 - 07 - 18 作者简介: 刘军( 1978 - ) ,男,2003 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本科
学历。2010 年获得矿业工程硕士学位,发表论文多篇。
3 采场覆岩离层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3. 1 采场原型
( 1)
式中: τ - 层面上的剪切力;
C - 层面上的粘结力;
φ - 层面上的内摩擦角;
σn - 层面上的压应力。
下位岩层在自 重 作 用 下 产 生 弯 曲 下 沉 ,从 而 在 上
下岩层的层面上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 σ 超过层面的
抗拉强度,并且 上 位 岩 层 的 抗 弯 刚 度 大 于 下 位 岩 层 的
1 覆岩离层的发育机理
工作面在回采阶段,顶板产生初次来压,随着工作 面的推进,覆 岩 移 动 出 现 周 期 性 的 破 坏。 在 工 作 面 推 过之前,上 覆 岩 层 处 于 支 撑 压 力 区,岩 层 处 于 受 压 状 态。工作面推过之后,覆岩由受压逐渐变为受拉,在自 重的作用下岩层自下而上产生断裂、垮落、离 层和弯 曲,在这个过 程 中 形 成 导 水 裂 缝 带 和 覆 岩 离 层 带。 工 作面继续推进,岩 层 由 受 拉 变 为 受 压,离 层 逐 渐 变 小。 位于垮落带之 上 尤 其 是 弯 曲 带 的 岩 层,在 采 动 过 程 中 经历一个连续的动态下沉移动过程。在推过工作面之 前,岩层受压,仅产生缓慢的下沉,不可能产生离层; 在 工作面推过后,岩层由受压逐渐变为受拉,离层开始产 生; 当岩层移动达到拐点即最大下沉速度时,岩层迅速 下沉,岩层间的离层也迅速发育,当岩层移动达到最大 负曲率时,岩层的挠曲度最大,离层发育达至最大。

崩落法采矿方法

崩落法采矿方法

崩落法采矿方法
崩落法采矿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地下采矿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使矿石自然崩落,并通过地下设备将其收集。

其优点是采矿效率高,成本低,适用于各种矿床类型。

崩落法采矿方法的实施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确定矿体形态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开采方式,设计采矿方案,配备适用的设备和机械,进行采矿作业,及时处理矿渣和尾矿。

崩落法采矿方法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一些技术问题,如:矿体稳定性评价,采场尺寸和布局设计,崩落面和导矿隧道的处理,支护和加固措施的应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

因此,崩落法采矿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科学制定采矿方案,合理配置设备和机械,加强管理和监控,确保采矿效率和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自然崩落采矿法研究及应用

自然崩落采矿法研究及应用

自然崩落采矿法研究及应用自然崩落采矿法,也称矿块崩落法。

该采矿方法的矿岩体在拉底空间上,依靠自身重力、次生构造应力作用,在其软弱结构面的基础上产生崩落,并进一步发展失稳,通过底部结构出矿使上部的矿岩持续崩落,直至上一个阶段或崩透地表。

该方法节省了大量的凿岩爆破工作与费用,特别适合低品位厚大矿床开采,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的地下大规模采矿方法。

该方法要求矿岩体可崩性和崩落块度较好,且要求地表允许崩落,适用条件较为严苛,但由于生产能力大,开采成本低,该方法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正处于推广应用阶段。

1自然崩落采矿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1 放矿理论放矿理论主要研究放矿过程中崩落矿岩散体移动规律,包括散体移动概率密度场与移动速度、散体移动迹线、放出体形态与方程、放矿漏斗、散体位置变换与放出量及达孔量关系等。

前苏联学者在放矿理论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建立了椭球体放矿理论,并用放矿理论说明和解决了一些矿山生产实际问题,并由该理论推导出了降落漏斗方程,运用该理论确定崩落采矿法合理结构参数和降低矿石损失贫化。

但是,该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未能很好地说明倾斜矿体和薄矿体放矿、端部放矿和导流放矿,此外该理论也未能很好解释漏斗间相互影响和干涉的现象。

随机介质理论首先由波兰学者Litwiniszyn J引入岩层移动领域。

该理论应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方法,将松散介质的运动视为随机过程,将散体抽象为随机移动的连续介质,建立了移动漏斗深度函数微分方程,对矿区地表沉陷预计和崩落散体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国的放矿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此后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椭球体放矿理论、类椭球体理论、随机介质放矿理论及倒水滴理论,使得我国放矿理论研究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椭球体放矿理论建立的时间最早、影响最大。

该放矿理论认为放出体、移动体和松动体的形态均为椭球体。

刘兴国教授研究了端部放矿的放出体、残留体形态及矿岩界面的移动过程,认为放出体为近似椭球体,并建立了放出体方程、矿岩颗粒移动方程和移动迹线方程;此外他认为变化的放矿椭球体偏心率将导致移动迹线与椭球面过渡理论的矛盾,由此建立了等偏心率放矿理论,但该理论的等偏心率假设有悖于放矿实际情况。

充填法转崩落法回采首采分段时上部岩体破坏、运移规律

充填法转崩落法回采首采分段时上部岩体破坏、运移规律

充填法转崩落法回采首采分段时上部岩体破坏、运移规律贾达; 陈星明; 孙宇超; 莫超【期刊名称】《《有色金属(矿山部分)》》【年(卷),期】2019(071)006【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数值模拟; 塑性区; 冲击地压【作者】贾达; 陈星明; 孙宇超; 莫超【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四川绵阳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1近些年来,部分学者对在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采场上部岩体的结构特征及应力分布情况、大采高及综放采场围岩应力演化规律、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上部岩体采动破断演化规律和顶煤活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1],下向分层胶结充填法转崩落法首采分段矿石回采中,上部岩体受到采场的影响原岩应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上部岩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表现为岩层的垮落和下沉[2],对岩体性质差的上部岩体稳定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目前,我国对回采过程中地下矿山采空区上部岩体破坏、运移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矿上,对于金属矿山回采过程中上部岩体的破坏、运移规律研究较少。

在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改为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开采中,首采分段上部存在胶结充填体,因为充填体的存在造成上部岩体的破坏规律变得复杂,利用 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探究在回采过程中,随着工作面推进采空区上覆岩层垂直位移情况、上部充填体最大主应力分布和塑性区发育状况,揭示在首采分段回采过程中采空区上部岩体破坏、运移规律,为控制采场的冲击地压提供了依据。

1 工程背景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矿山开采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严重的制约我国矿山行业安全高效的发展,其中,工作面回采顶板事故发生的概率最高[3]。

因此,研究清楚回采过程中上部岩体移动规律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以某矿山1595水平4#~6#回采进路充填法改为崩落法作为参考,首采分段上部存在30 m厚胶结充填体,因为充填体的力学性质和天然岩体存在差别,造成上部岩体的破坏规律变得复杂。

崩落法深部开采岩移及地表塌陷规律分析研究

崩落法深部开采岩移及地表塌陷规律分析研究

崩落法深部开采岩移及地表塌陷规律分析研究王运敏;陆玉根;孙国权【摘要】Dahongshan iron mine is one of the largest underground mining mines in our country,and its sublevel caving structural parameters in the main mining area are leading demostic now. Large-scale deep mining has caused complex stresses among every mining areas. Rock movement and surface subsidence law induced by deep mining of sublevel caving was studied after the overburden caving in chamber blasting in Dahongshan iron mine,and the surface subsidence and the cracks develo-ping process were summarize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deep mining on surface subsidence and crack-ing,the rock caving angle resulting from rock movement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value,the scope of future surface crack-ing was delineated. Through analyzing ground surface subsidence and related underground pressure monitoring data,the conclu-sions that surface of collapse pit and underground rock tend to be relatively stable after blasting was got,which indicates that o-verburden failure of the sublevel cav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easing high stress of the deep mining,ensuring adequate overburden thickness and controlling the rock movement.%大红山铁矿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开采矿山之一,其主采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为国内领先,大规模深部开采导致各采区之间应力较为复杂。

崩落法采矿学讲义(6)

崩落法采矿学讲义(6)

大纲要求授课学时:授课学时:66学时;第六章崩落采矿法主要内容是:覆盖岩石下矿石的放出崩落采矿法采场地压管理特点,覆盖岩石下矿石的放出规规律,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回采工艺等。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准布置、开采工艺、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比较,集优法应用与分段崩落法改进、长壁式崩落法简介。

放矿管理与采场结构参数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采场采准结构改进。

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崩落采矿法采场地压管理特点,覆盖岩石下矿石的放出规律,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准布置、开采工艺。

难点:放矿管理与采场结构参数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采场采准结构改进。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第1、2、3次课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其它□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崩落采矿法一、崩落采矿法采场地压管理特点二、覆盖岩石下矿石的放出规律三、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结构、回采工艺等四、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准布置、回采工艺等五、壁式崩落法简介六、阶段崩落法简介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讨论、思考题、作业:参考资料:《采矿学》王青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采矿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金属矿山》、《有色金属》等期刊§1崩落采矿法概述一、崩落采矿法的概念什么叫崩落采矿法呢?崩落采矿法就是以崩落围岩来实现地压管理的采矿方法。

即在崩落矿石的同时强制或自然崩落围岩,充填空区,用以控制和管理地压。

二、崩落采矿法特点(1)崩落法不再把矿块划分为矿房和矿柱,而是以整个矿块作为一个回采单元,按一定的回采顺序,连续进行单步骤回采。

(2)在回采过程中,围岩要自然或强制崩落,矿石是在复盖岩石的直接接触下放矿。

因此,这种采矿方法对放矿进行科学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3)崩落法的开采是在一个阶段内从上而下进行的。

与空场采矿法不同。

三、崩落采矿法分类四、崩落法的发展情况(1)对于有底柱崩落法,我国是从60年代初期才开始采用的。

崩落法开采岩层移动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

崩落法开采岩层移动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

崩落法开采岩层移动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东龙宾;王少泉;金长宇;刘召胜;周育【摘要】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岩体所处的力学条件变得复杂,采用崩落法开采的深部矿体岩层移动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不同于浅部.离散元法是基于不连续性假设的数值方法,它特别适合于求解节理岩体中的非连续性问题.基于离散元理论,采用数值计算软件3DEC,分析了不同节理倾角、不同侧压力系数及不同开挖阶段对深部矿体崩落法开采过程中岩层移动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倾角的优势结构面对崩落发展趋势影响显著,水平节理对崩落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侧压力系数越大,崩落高度越小;深部矿体开采过程中,由于承压拱的存在,开采高度为120 m时,并未引起大范围塌陷.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矿体崩落法开采岩层移动规律及地表沉陷范围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离散元;深部开采;崩落法;岩层移动;数值模拟【作者】东龙宾;王少泉;金长宇;刘召胜;周育【作者单位】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19;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53使用崩落法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影响顶板大面积冒落的因素众多,机制复杂[1],难以用确定的试验手段和理论方法解决[2]。

国内外学者对于地表沉陷的研究由来已久,如Halbaum 将采空区上方岩层作为悬臂梁,推导出地表应变与曲率半径成反比的理论[3]; 郭增长[4]建立了极不充分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的预计方法; 郝冰元[5]分析了开采沉陷预计过程中的相关计算参数的可靠性,对概率积分法预测的参数取值进行了改进;胡斌等[6]通过随随机介质理论,将岩层移动视为一随机过程,对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研究,黄平路等[7]通过有限元和离散元联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露天于地下联合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落法采场松散覆盖岩层移动规律研究张志军,明世祥,宋洪勇(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摘 要:在对松散岩体特性及流动力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放矿过程中松散覆盖岩层移动规律,揭示了覆岩流动过程中松散体的自然分级现象,为覆盖岩层的形成和级配的构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崩落法;覆盖岩石散体;移动规律;级配崩落法是一种安全、高效、工艺简单的采矿方法,在我国各大地下金属矿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方法突出特点是在松散的覆盖岩层下放矿,覆盖岩层的形成对崩落法开采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松散覆盖岩层形成机理及厚度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对覆盖岩层内部各粒度级别松散体的流动规律研究甚少,为了揭示这一规律,本文结合某铁矿露天转地下的采矿实践,采用室内物理模拟试验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1 松散覆盖岩层的散体特性松散的覆盖岩层是一种非均质、非理想的散体介质,散体特性决定了其流动特性,影响覆盖岩层流动规律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块度。

由于覆盖岩层是自然崩落或者是强制崩落形成,块度是不均匀性,块度有大有小,有块体有粉体。

块度不均匀性是影响覆盖岩层移动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2)几何形状。

由于岩体的地质构造特征,使得顶板围岩在崩落后,形成几何形状多样性的块体。

(3)空隙度、压实度。

由于崩落的围岩块度大小不一,几何形状多样,使得松散覆盖岩层的某一区域、某一部分的空隙度不均匀,松散系数大小不一。

另顶板崩落是区域性、间断性的,故每次垮落岩层厚度不一,故而块体间的压实度不均匀。

(4)内摩擦力和粘聚力。

松散覆盖岩层的移动受控于内摩擦力和粘聚力。

随底部矿石的放出覆盖层不断下移,各块体间的摩擦力及粘聚力不断变化。

当散体冒落拱肩部的内摩擦力和抗剪强度大于其极限强度时,冒落拱就会破坏。

同时,研究也表明,松散覆盖岩层的内摩擦力和粘聚力随覆盖岩层块度的减小而减小。

(5)含水量。

松散覆盖岩层的含水率对散体流动具有重大影响,在某一含水量时,矿岩散体能很顺利地放出;而在另一含水率时,矿岩经常结拱和堵塞;当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特别容易发生跑矿事故。

2 松散覆盖岩层移动过程的力学分析松散覆盖岩层向下移动主要有两种移动方式,一种是平衡拱破坏整体移动,另一种是散体颗粒移动。

2.1 平衡拱破坏整体移动受力分析放矿过程实际上是平衡拱的形成和破坏的交替过程,只有平衡拱发生破坏,松散的覆盖岩层才会向下移动,而在平衡拱破坏后,上部岩石常会呈突然整体冒落式移动。

对于端部放矿时,松动体是一个扁椭球缺,平衡拱每次破坏都以剪切破坏。

平衡拱受力如图1所示。

图1 端部放矿时平衡拱的受力I SS N1671-2900 CN43-1347/T D 采矿技术 第8卷 第2期M ining Technol ogy,Vol.8,No.2 2008年3月M ar.2008 距平衡拱中心点O 距离为x 处的剪切应力τx ,可由平衡条件得出:τx =x ρgH 2h-μn ρgH (a <x <b )(1)式中:ρ———松散覆盖岩层的容重;H ———覆盖岩层的厚度;h ———形成平衡承载拱的厚度;x ———距中心点O 的距离;μ———散体摩擦系数;n ———散体测压系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剪切破坏的位置位于旋转体距中心线最远的位置,称此位置为关键部位。

在放矿生产实践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降低关键部位的强度,提高散体的流动性,有利于放矿。

2.2 散体颗粒移动受力分析假设松动体内某一颗粒受力情况如图1,在质点的重心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0XYZ ,并以i,j ,k 表示3个坐标轴的单位向量,如图2所示。

图2 某一块岩石的受力则各力对质点产生的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余弦为:F =F 2x +F 2y +F 2zco s (F,j )=F 2x F co s (F,j )=F 2y Fco s (F,j )=F 2z F(2) 则作用在颗粒上的n 个外力对旋转矩心产生的合力矩为: M (F 合)=ρni =0(y i Z i -z i Y i )i +ρni =0(z i X i -x i Z i )j +ρni =0(x i Y i -y i X i )k(3)力学分析表明,最终确定作用在散体颗粒上主要有一个合力F 及一个合力矩M (F 合),而决定覆盖岩层内部颗粒移动形式的因素主要有滑动、滚动和滑动与滚动的合成。

3 模拟试验模型及方案(1)试验模型。

试验采用单体平面模型,采取端部出矿,模拟比例为1∶40,模型尺寸为30c m ×8c m ×150c m (长×宽×高)。

(2)试验材料的选取及配比。

物理模拟试验矿石采用密云铁矿磁铁矿,废石为白色的大理岩。

根据对现场矿石粒度调研的结果,将粒度体积比转换成粒度重量比,确定物理模拟试验矿石的粒度组成。

覆盖岩层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配比。

试验所用矿石和覆盖岩层的粒度配比如表1所示。

表1 矿石和覆盖岩层的粒度配比粒度(mm )矿石(%)覆盖岩层配比(%) Ⅰ方案Ⅱ方案 Ⅲ方案2~5105~106510254010~152020253015~20530252020~25402510百分比长度径(mm )8.617.51512.5 (3)模拟试验方案。

试验模型中装入60c m 高的矿石,作为矿石层,在其上面装入50c m 厚度的大理岩作为覆盖岩层,矿石和废石的选取和配比如表1所示,选取3种不同配比的覆盖岩层进行试验,分析覆盖岩层的分级情况,及与回收指标的关系。

4 试验结果分析4.1 覆盖岩层的分级情况在室内放矿过程中,松散覆盖岩层随矿石向下移动,首先放出来的是细小颗粒,随后是相对较大的颗粒,对各阶段放出的岩石量进行分级统计,各粒度占该阶段放出岩石量的百分比见表2。

表2中的试验数据表明,覆盖岩层内部各种粒级岩石在向下移动过程中存在分级情况。

Ⅰ、Ⅱ方案中,5~10mm 细小粒度占阶段放出总量的40%~50%,是原配比的2~4倍;而20~25mm 的颗粒只占10%左右,是原配比的1/4~1/2。

中间两种粒度所占比例与原配比相比较,波动比较小。

并且随后期放矿的进行,21采矿技术 2008,8(2) 5~10mm 颗粒的岩石急剧减少,20~25mm 颗粒岩石相对增加。

Ⅲ方案由于细小颗粒含量增加,在放矿的过程中,分级现象表现的不明显。

存在分级现象主要是由于细小颗粒“钻空”引起的,在相对大颗粒含量多时,颗粒之间的空隙增大,为细小颗粒的渗透提供了通道。

表2 各阶段放出岩石量的统计方案粒度级(mm )原配比(%)放出各粒度岩石量占总量百分比(%)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Ⅰ5~101041.9823.3516.9113.7212.8915~102033.0235.7838.0735.0631.5220~153014.6228.5426.4325.2827.8520~254010.3812.3218.5925.9427.75Ⅱ5~102548.6645.5119.0229.1828.9915~102524.3325.2528.2132.3431.2120~152513.7716.2724.819.0223.0220~252513.7716.2724.819.0223.02Ⅲ5~104052.0742.0440.9343.8643.3615~103027.2728.9126.6731.6532.0720~15209.9215.7018.2116.1116.0420~251010.7413.359.058.388.534.2 颗粒级的流动速度试验结束时,3个方案的各种粒度占放出总量的百分比与原配比的比较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覆盖岩层内部颗粒的流动速度不同,颗粒越小其流动速度越大,大颗粒流动速度较慢。

数据显示小于平均块度的颗粒流动快,大于平均块度的颗粒流动慢。

这一点与实际现场相一致,在实际出矿过程中,粉矿的品位较低,一定块度矿石品位接近地质品位。

粉矿品位降低主要是由于细小颗粒废石的混入,对于一些可以控制覆盖岩层粒度组成的矿山,应合理选择覆盖岩层的组成,防止采出矿石品位的降低。

4.3 覆盖岩层粒度级配在相同的矿石层厚度、不同的覆盖岩层条件下,矿石的回收、贫化、采出品位与覆盖岩层的块度组成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由试验数据可知,随着覆盖岩层中5~10的细小颗粒含量的增多,平均粒径减小,放矿截止品位回收率降低,废石的混入量减少,采出品位升高;平均粒径增大则相反。

在不同粒度配比情况下,纯矿石的回收率波动比较小。

图3 原配比与放出配比比较表3 覆岩与采出指标的关系方案平均粒径纯矿石回收率矿石回收率贫化率采出品位Ⅰ方案17.5mm 40.93%66.03%28.84%22.72Ⅱ方案15mm 40.33%64.18%26.48%22.84Ⅲ方案12.5mm40.08%62.65%23.69%24.375 结 论通过对松散覆盖岩层移动规律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室内物理模拟试验,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整体来看,覆盖岩层向下移动过程,是平衡拱的形成和破坏的交替过程;对每一个颗粒而言,是一个滚动、滑动、或者是滚动与滑动的合成过程;(2)放矿过程中,上部松散覆盖岩层在向下移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级情况,分级的明显程度与颗粒的含量有关,小颗粒含量少,大颗粒含量多分级明显;(3)覆盖岩层内部颗粒在移动过程中移动速度不一样,表现为颗粒越小移动速度越大,最先移动到出矿口,反之,颗粒越大其流动的速度越慢;(4)在相同放矿截止品位情况下,覆盖岩层的块度大有利于矿石的回收。

参考文献:[1]王述红,宁新亭,任凤玉.崩落采矿法覆盖层合理保有厚度的探讨[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5):459~460.[2]吴爱祥,朱志根,习 泳,等.崩落矿岩散体流动规律研究[J ].有色金属,2006,(5).(收稿日期:2007-10-01)作者简介:张志军,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采矿工艺方面的研究。

31 张志军,等: 崩落法采场松散覆盖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