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考试答案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考试答案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解析(上)(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解析(上)(1)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解析(上)(1) 我国处方管理办法中,第一章(总则)第四条规定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E.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2) 我国正式颁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在A.1982年1月(3)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的A.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管、检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4) 基本药物的提出的时间是WHO在D.20世纪70年代(5) 下列与基本药物无关的是E.保健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制度解析(1) 不必按国家现有规定采购的是E.急救用药(2) 基本药物采购价格的重要依据A.市场实际购销价格(3) 基层卫生机构管理者和医务工作者在基本药物采购的积极作用体现在D.制定、评标、谈判等重要环节(4) 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主管部门是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5) 不属于建立和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主要措施的是E.区别情况统一采购优良药品调剂规范(上)(1) 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时间是C.1年(2) 以下不属于药品调剂流程的是E.修改处方(3) 下列不属于药师调剂处方时的工作是B.查药物副作用(4) 处方用量一般不得超过A.7日(5) 按照卫生部统一规定处方的标准和格式印制中,处方为淡红色的是D.麻醉药品处方(精一处方)优良药品调剂规范(下)(1) 处方调配规范不包括E.零散针剂可不做单独存放(2) 下列关于乳酸菌素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是A.嚼碎后服用(3) 不属于磺胺药过敏禁用或慎用的药物是E.二甲双胍(4) 服用铁剂时应注意B.不吃柿子(5) 发药过程中唱发药品不包括D.药品有效期社区药师与合理用药(上)(1) 下列哪项不属于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C.黄疸(2) 以下哪种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总数最多C.双黄连(3) 下列哪项属于中药高风险注射液D.丹参注射液(4) 下列哪项不属于高风险注射液E.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化钠注射液(5) 发达国家注射剂使用在A.4%以下社区药师与合理用药(下)(1) 服用下列哪种药物时要多饮水A.克林霉素(2) 下列哪种药宜空腹服用B.胃复安(3) 药品有效期不少于多长时间方可出库D.6个月(4) 下列哪种药可进食时服用A.西咪替丁(5)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措施中不包括C.定期输液药品管理法(1) 按《药品管理法》界定,下列不属于假药的是C.超过有效期的(2) 《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界定劣药的依据主要是指B.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3) 《药品管理法》第十一条、五十五条规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必须符合D.药用要求(4) 《药品管理法》第二条明确了本法适用对象范围是指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B.从事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单位和个人(5) 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应当是B.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处方管理办法(1) 医师开具处方应遵循的原则是C.安全、有效、经济(2) 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实施时间是C.2007年5月1日(3) 为门诊癌症疼痛患者开具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C.3日用量(4) 负责注册的执业医师,取得相应的处方权的部门是C.执业地点(5) 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C.5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1)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E.以上均正确(2)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施行的时间是A.2005年11月1日(3)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E.以上均正确(4) 医疗机构应当要求使用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复诊或者随诊一次的时间是每C.4个月(5) 精神药品处方应至少保存B.2年社区药事管理(1) 不属于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是E.患者年龄只需填写大概年龄(2) 在处方评价中不包括D.抗菌药使用频率(3) 下列药物不需专库存放的是A.外用药品(4) 下列属于一类精神药品的是C.盐酸桂哌嗪(5) 不属于WHO癌症疼痛三阶梯治疗基本原则的是C.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上)(1) 下列属于B型药物不良反应B.变态反应(2) 下列哪一种药物可以导致听神经损害C.氨基糖苷类(3) 属于毒性中药第一类药物的是E.水银(4) 下列哪一种药物没有肾脏毒性A.青霉素类(5) 关于药物不良反应分型错误的是D.B型药物不良反应一般与剂量无关,难预测,发生率低且死亡率低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下)(1) 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是B.6-10种药并用为7.4%(2) 下列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叙述,错误的是E.严重者不会引起肝脏衰竭(3) 会导致儿童“灰婴综合症”的药物是B.氯霉素(4) 下列哪种药属于肝药酶抑制剂A.红霉素(5) 下列哪种药属于肝药酶诱导剂C.灰黄霉素老年人用药(1) 以下关于老年人的生理生化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体内水分减少,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脂肪含量也减少(2) 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下列哪种药物在老年人使用后可产生抑郁D.氯丙嗪(3) 以下几种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中,哪种药物老年人服用常规成人量后增加出血危险性B.华法林(4) 老年人尽可能避免使用并增加肾毒性和耳毒性的抗生素是C.氨基糖苷类(5) 以下不属于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是B.高血压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1) 妊娠期使用下列哪种药物,可使胎儿发生骨骼生长障碍C.喹诺酮类(2) 下列哪种药物不会对胎儿产生致畸作用E.叶酸(3) 在哺乳期用药可使婴儿中毒的抗生素是A.卡那霉素(4) 下列关于妇女哺乳期用药时,叙述错误的是D.不是所有药物都可进入乳汁被婴儿所吸收(5) 下列关于妊娠期用药原则中叙述错误的是B.联合用药,避免使用尚未确定影响的新药婴幼儿及小儿用药(1) 小儿发育阶段分期不包括A.胎儿期(2) 下列关于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B.吗啡对新生儿呼吸中枢的作用明显低于年长儿(3) 下列各选项不属于肾上腺素的注意事项的是A.在未明确诊断时可长期大量用药(4) 下列哪种给药途径是新生儿吸收最快、疗效可靠的常用方法B.静脉注射(5) 在小儿药物选择时,不属于抗生素常见的有害反应是E.神经系统症状社区常用药物的药剂学知识(上)(1) 以下哪种药物需要冰箱冷藏C.尿激酶(2) 哪种剂型是吸收最慢的C.包衣片(3) 按药物剂型的形态学分类不包括B.溶液剂型(4) 下列关于片剂剂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剂量不够准确(5) 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不包括E.非金属离子社区常用药物的药剂学知识(下)(1) 皮下注射给药量一般是A.1~2ml(2) 社区常用药物剂型不包括C.吸入剂(3) 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但药效最快的是D.静脉给药(4) 下列哪项不属于胶囊剂的特点E.显效较片剂慢(5) 下列哪种药物不宜口服B.青霉素高血压及其药物治疗(上)(1) 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不包括C.使用短效制剂(2) 氢氯噻嗪最近强调要小剂量给药,用药剂量是B.6.25~12.5mg/d(3) 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的降压药是E.普萘洛尔(4) 下列哪种药物属于保钾利尿剂A.氨苯蝶啶(5) 中效类利尿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C.低血钾高血压及其药物治疗(下)(1) ACEI类降压药独特的不良反应是E.咳嗽(2) 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达到100%的药物是D.单硝酸异山梨醇酯(3) 不属于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推荐的联合用药方案的是D.利尿剂+CCB(4) 下列各项不属于ACEI类降压药禁忌症的是A.肾移植后高血压(5) 下列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是D.硝苯地平糖尿病及其药物治疗(上)(1) 以下哪项不是胰岛素的给药途径E.口服给药(2) 以下哪项与胰岛素合用不能增强其作用A.肾上腺皮质激素(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包括E.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包括B.糖尿病并发症教育(5) 下列哪项不属于胰岛素的作用机制C.增加蛋白质分解糖尿病及其药物治疗(下)(1) 下列哪项不属于磺酰脲类降糖药B.二甲双胍(2) 适于对胰岛功能尚存的糖尿病病人使用的降糖药物是A.磺酰脲类(3) 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降糖药的使用原则C.同一类药物可合用(4) 肥胖的2型糖尿病,年龄在65岁,可首选何种降糖药D.二甲双胍(5)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不包括E.体重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上)(1) 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是A.1~3小时(2) 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脑组织明显水肿可见于脑缺血性病变的哪个病理分期C.坏死期(3) 脑出血的内科治疗最重要的是B.控制脑水肿(4) 颈内动脉系统发出的5条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前3/5血液的动脉不包括D.大脑前下动脉(5)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项不适于溶栓治疗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下)(1) 下列神经元保护药物中,属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的是C.神经节苷酯(2) 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再灌窗”治疗药物不包括A.降压药(3) 以下哪项不属于阿司匹林的禁忌症C.高黏血症(4)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病因是B.脑动脉粥样硬化(5) 以下哪种药物属于降纤药D.蚓激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联合用药的指征有E.以上都正确(2) 下列哪种情况可以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B.预防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染(3) 美国FDA于1979年,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经验及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将药物分为A、B、C、D、X五类,下列哪一种属于D类E.四环素(4)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最好避免使用D.万古霉素(5) 抗菌药物按PK/PD分类,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的是C.氨基糖苷类华法林的临床应用(1) 引起华法林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包括E.高血压(2) 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的危险因素不包括C.糖尿病(3) 华法林的适应证不包括E.冠心病的一级预防(4) 结合脑卒中与出血事件考虑,INR应维持在B.2.0~3.0(5) 推荐二尖瓣部位的生物瓣术后抗凝的时间为C.3个月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1)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不正确的是E.与胰岛素同用,可减弱降糖效果(2) 下列不属于阿司匹林的适应证的是E.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3) 用于非瓣膜病性房颤的阿司匹林的用量为E.300mg/d(4) 对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患者的处理,错误的是E.对非介入患者氯吡格雷至少服用2个月(5) 动脉粥样血栓形成的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用量应为B.75~100mg/d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1) 以下有关短效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B.抗炎效力强(2)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包括E.以上均包括(3)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证不包括D.癫痫(4) 泼尼松属于D.中效激素(5) 有关长效激素说法正确的是B.作用时间长,36~54小时基层合理用药(1) 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最好避免使用D.万古霉素(2) 合理用药的前提是A.明确诊断(3) 关于妊娠期用药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E.若病情急需使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可以观察,不用终止妊娠(4) 中药、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不包括B.存在个体差异(5) 下列关于老年人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的说法,错误的是C.如果出现了不良反应,可暂时不用修订治疗方案,不需要调整剂量,以观察为主静脉输液治疗注意事项(1) 下列与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无关的是A.药物刺激性强(2)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错误的是E.输液速度过快(3) 输液时发生空气栓塞时应立即使患者B.左侧卧位(4) 输液时出现肺水肿应立即置患者D.端坐位,双腿下垂(5) 静脉穿刺时,宜选择C.上肢静脉给药方法及原则(1)(1) 关于抽吸药液的方法,描述正确的是B.密封瓶内应先注等量空气后再抽吸(2) 静脉注射葡萄糖最佳的注射部位是B.头静脉(3) 采取联线法定位臀大肌注射区时,正确的方法是E.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4) 静脉输液过程中,患者局部肿胀、疼痛、试抽有回血,可能原因是C.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外(5) 造成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D.滴管有裂隙给药方法及原则(2)(1) 采取联线法定位臀大肌注射区时,正确的方法是E.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2) 关于抽吸药液的方法,描述正确的是B.密封瓶内应先注等量空气后再抽吸(3) 静脉注射葡萄糖最佳的注射部位B.头静脉(4) 有关中药服药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D.补益剂需饭前服(5) 预防接种行皮内注射时,最常选用的部位是D.上臂三角肌下缘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1) 镇咳作用强,有镇痛作用,胸膜炎、干咳伴胸痛时首选,但因成瘾需限制使用,此药物是B.可待因(2) 注射给药,用于哮喘急性发作,可引起心悸及血压升高的药物是E.沙丁胺醇(3) 给药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可导致血压剧降、惊厥、心律失常及猝死的药物是A.氨茶碱(4)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不宜采用的药物是D.色甘酸钠吸入(5) 具有强利尿、平喘作用,临床最常用的平喘药是A.氨茶碱解热镇痛抗炎药(1) 解热镇痛药的适应证是D.慢性钝痛(2) 下列哪项不是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A.视敏度减退(3) 患者,女,66岁,因淋雨后,扁桃体肿大,全身酸痛,T 39℃,除给予青霉素注射外还应选用哪个药治疗A.对乙酰氨基酚(4) 患者,男,49岁,患风湿性关节炎8年,长期应用一抗风湿药物治疗,近来感到乏力头晕、心悸等,经血液化验及检查,诊断为抗风湿药引起消化道溃疡伴出血性贫血。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一、研究目的及内容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是在药物开发早期阶段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旨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详细讲解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举例说明。

二、动物选择与注意事项必须采用成年、健康动物。

常用动物为大鼠、小鼠、免、豚鼠、狗等。

首选动物与性别尽量与药效学或毒理学研究所用动物一致。

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

动物进实验室应饲养3—5天再开始实验。

给药途径要选择拟在临床上用的途径(如有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三、指导原则1.研究目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以及这些过程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后续的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2.选择动物模型在进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动物模型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一些新药研发,可以选择小型哺乳动物如小鼠、大鼠等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如狗、猴等则可以用于更为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确定给药方案给药方案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周期等因素。

给药方案的确定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动物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对于一些口服药物,可以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根据动物的体重和药物性质来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周期。

4.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在确定给药方案后,可以进行动物实验,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布容积、代谢速率常数和排泄速率常数等,可以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例如,对于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给小鼠口服一定剂量的药物,然后分别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小鼠的血样,测定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国内权威的医学指南,旨在为中国人民提供科学、规范的高血压防治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指导原则。

一、定义与诊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首先明确了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指南,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诊断应基于至少两次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测量结果。

而对于特定人群(如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标准有所不同。

二、分级与风险评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根据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级,并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血压水平的不同,将高血压分为三个级别: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和三级高血压。

同时,还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对患者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非药物治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控和体育锻炼等。

生活方式改变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通过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减少钠盐摄入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方式,有助于控制血压。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是降低血压的重要手段。

四、药物治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了药物治疗的指导原则和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等。

在选择药物时,临床医生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伴随疾病和药物的适应症。

五、管理与随访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随访提供了具体建议。

管理的目标是使患者的血压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随访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风险进行定期进行,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指导,帮助患者达到治疗目标。

六、特殊人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还对特殊人群进行了专门介绍。

这些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和合并疾病的患者等。

根据这些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指南提供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建议。

2020年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20年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20年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一、背景介绍中国药典作为中国国家药典标准,对于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2020年的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是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该须知包含了临床用药的指导原则、常见药物的用法用量、用药禁忌等内容,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指导原则1.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的剂量和频率,以达到个体化用药的目的。

2.合理用药: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临床指南,选择合适的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防止药物滥用。

3.安全用药: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对高风险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等患者,严格控制用药剂量,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三、常见药物的用法用量1.解热镇痛药:比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常用于发热退热、镇痛等症状,应遵医嘱使用,并控制用药的剂量和频率。

2.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应严格遵守用药指南,不可随意使用,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3.降压药:包括利尿剂、ACEI、ARB等,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血压情况做出个体化用药调整。

4.抗凝药:如华法林、肝素等,用于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需要严格监测凝血指标,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抗凝效果。

四、用药禁忌1.孕妇禁忌: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影响,如维生素A类药物、雷米普利等,孕妇慎用。

2.儿童禁忌:某些成人用药对儿童使用存在风险,如阿司匹林、氟康唑等,应遵医嘱使用。

3.老年人禁忌:老年人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如多沙唑酮、多巴酚丁胺等,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性。

五、用药注意事项1.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如华法林与头孢类药物、维生素K等,需要避免或监测相互作用的影响。

2.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皮疹、恶心、头晕等,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3.注意用药时机:某些药物需要在饭前或饭后使用,或在特定时间使用,需严格遵守用药时间。

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 小剂量起始:初始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

3. 联合用药:对于血压较高或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用药,以提高降压效果。

4. 长期治疗: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

5. 定期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6.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高血压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心悸等。

患者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
就医。

7. 生活方式干预: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应注意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减少盐摄入等。

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生活方式干预。

抗高血压复方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复方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H】GCL6-1抗高血压复方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稿)二○○六年一月目录一.概述 (3)二.组成固定剂量复方的总体考虑 (3)(一)各单药之间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影响 (3)(二)单药之间不良反应的相互影响 (4)(三)单药之间药效学上的相互影响 (4)(四)制剂中单药之间理化上的相互作用 (4)三.对抗高血压复方药物临床研究的考虑 (4)(一)临床药理学研究 (5)(二)剂量探索研究 (5)(三)确证性临床研究 (6)1.由治疗剂量单药组成的复方 (6)2.由低于最低治疗剂量单药组成的复方 (8)(四)生物等效性试验 (9)(五)长期给药的临床研究 (9)四.组成抗高血压的复方药物上市前必须符合的条件 (9)五.名词解释 (10)六.参考文献 (10)七.附录 (11)八.起草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抗高血压复方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文旨在为抗高血压复方药物临床试验提供一般性的指导。

本文涉及的复方限定为已上市的抗高血压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

临床实践中,半数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用药。

复方抗高血压药物通常应由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按一定配比组成,因此应该具有提高疗效和/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优点,同时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另一方面,由于复方中单药的比例是固定的,剂量的调节不如单药方便,同时,由于作用机理之间或剂量配比等问题组成的不合理复方也不能起到研发复方降压药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抗高血压复方药物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临床试验,以确定复方中各成分的最佳比例、给药方案、适用人群、短期和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并确定复方的特点。

二.组成固定剂量复方的总体考虑与各自的单药比较,复方通常应该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和/或安全性。

在组成固定剂量的复方时,应有如下总体考虑:(一)各单药之间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影响要通过文献资料和/或试验资料证明单药之间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影响的程度。

5种联合方案抗高血压治疗的对比分析

5种联合方案抗高血压治疗的对比分析

5种联合方案抗高血压治疗的对比分析摘要:目的对比5种联合治疗方案对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药物经济学与安全性,探索适于基层推广的治疗良策。

方法将990例微机管理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联合用药情况分为5组,统计管理12周后降压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化指标变化。

结果伲福达+氢氯噻嗪组、依苏+氢氯噻嗪组与依苏+维尔雅组、氢氯噻嗪+倍他乐克组间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伲福达+依苏组与伲福达+氢氯噻嗪组、依苏+氢氯噻嗪组之间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副反应及部分生化指标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伲福达+依苏、伲福达+氢氯噻嗪、依苏+氢氯噻嗪治疗方案组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适合于基层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成本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544.1 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严重影响国民健康。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但高血压的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是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临床常用不同联合治疗方案进行对照研究,试图探索安全、有效、经济,适于基层推广的治疗良策,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区域高血压防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高血压门诊2007年4月开始,运用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技术项目:《nah个体化治疗方案及微机软件系统在人群高血压病防治中的推广应用》对门诊高血压患者进行微机管理。

检查、诊断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

1级高血压初始治疗选择单药治疗,2级以上高血压或初始治疗血压未达标者选择联合用药方案,二药联合方案采用ccb+噻嗪类利尿剂、acei+噻嗪类利尿剂、acei+arb、利尿剂+β阻滞剂、ccb+acei。

1.2 病例选择病例2007年4月—2012年3月门诊2级~3级高血压微机管理联合用药病例,将ccb选择为伲福达(硝苯地平缓释片ⅱ,青岛黄海制药)、acei选择为依苏(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江苏扬子江药业)、arb选择为维尔雅(坎地沙坦酯片,重庆圣华曦药业)、噻嗪类利尿剂选择为氢氯噻嗪(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β阻滞剂选择为倍他乐克(美托洛尔,无锡阿斯特拉有限公司),且资料较为完整病例。

适用的15个ICH E系列三级指导原则

适用的15个ICH E系列三级指导原则
14
E16
药物或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资格认定申请的背景资料、结构和格式
15
E17
多区域临床试验计划与设计的一般原则
适用的15个ICH E系列三级指导原则
序号
ICH编号
中文名称
1
E1
人群暴露程度:评估非危及生命性疾病长期治疗药的临床安全性
2
E2E
药物警戒计划
3
E2F及示例
研发期间安全性更新报告及示例
4
E3及
问答(R1)
临床研究报告的结构与内容及问答
5
E4
药品注册所需的量效关系信息
6
E5(R1)及
问答(R1)
接受国外临床试验数据的种族因素及问答
7
E7及问答
特殊人群的研究:老年医学及问答
8
E8
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
9
E9
临床试验的统计学原则
10
E10
临床试验中对照组的选择和相关问题
11
E11(R1)
用于儿科人群的医学产品的药物临床研究
12
E12A
抗高血压新药临床评价原则
13
E15
基因组生物标志物、药物基因组学、遗传药理学、基因组数据和样本编码分类的定义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者:————————————————————————————————日期:指导原则编号:【】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七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3)二、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 (4)(一)、临床药理学研究 (4)1、耐受性研究 (4)2、药代动力学研究 (4)3、药效动力学研究 (4)(二)、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 (5)1、研究人群 (5)2、试验设计和研究周期 (6)3、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6)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6)三、有效性评价 (7)(一)、有效性评价的一般原则 (7)(二)、有效性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7)1、血压 (7)2、靶器官保护 (8)3、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9)(三)、有效性的研究策略 (9)1、药效动力学研究 (9)2、量效关系 (9)3、抗高血压绝对疗效的研究 (10)4、抗高血压相对疗效的研究 (10)四、安全性评价 (11)(一)、低血压和血压反跳 (12)(二)、影响心率(律)的作用 (12)(三)、对靶器官损伤的作用 (12)(四)、对伴随疾病的作用 (12)(五)、对伴随危险因素的作用 (13)五、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13)(一)、剂量探索(Dose-finding)研究 (13)(二)确证性临床研究 (13)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文件提供了抗高血压新药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

抗高血压新药临床研究首先要遵循药品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也要遵循业已发布的其它相关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如:《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等。

固定剂量复方抗高血压药物制剂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复方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群的健康。

ICH指导原则

ICH指导原则

ICH指导原则ICH简介:ICH原为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现已更名为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简称ICH(国际协调理事会)。

Quality Guidelines质量Q1 Stability(稳定性)Q2 Analytical Validation(分析方法验证)Q3 Impurities(杂质)Q4 Pharmacopoeias(药典)Q5 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Q6 Specifications(质量标准)Q7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生产质量管理规范)Q8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药品研发)Q9 Quality Risk Management(质量风险管理)Q10 Pharmaceutical Quality System(药物质量体系)Q11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e of Drug Substances(原料药而研发和生产)Q12 Lifecycle Management(生命周期管理)Safety Guidelines安全性S1 Carcinogenicity Studies(致癌性研究)S2 Genotoxicity Studies(遗传毒性研究)S3 Toxicokine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毒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S4 Toxicity Testing(毒性试验)S5 Reproductive Toxicology(生殖毒性)S6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生物技术药品)S7 Pharmacology Studies(药理学研究)S8 Immunotoxicology Studies(免疫毒性研究)S9 Nonclinical Evaluation for Anticancer Pharmaceuticals(抗癌药物的非临床研究)S10 Photosafety Evaluation(光安全性研究)S11 Nonclinical Safety Testing(非临床安全性试验)Efficacy Guidelines有效性E1 Clinical Safety for Drugs used in Long-Term Treatment(长期用药的临床安全性)E2 Pharmacovigilance(药物警戒)E3 Clinical Study Reports(临床研究报告)E4 Dose-Response Studies(量-效关系研究)E5 Ethnic Factors(种族因素)E6 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E7 Clinical Trials in Geriatric Population(老年人群的临床试验)E8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Clinical Trials(临床试验的一般考虑)E9 Statistical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Trials(临床试验的统计原则)E10 Choice of Control Group in Clinical Trials(临床试验中对照组的选取)E11 Clinical Trials in Pediatric Population(儿童用药品的临床试验)E12 Clinical Evaluation by Therapeutic Category(新抗高血压药的临床评价)E14 Clinical Evaluation of QT(QT临床评价)E15 Definitions in Pharmacogenetics / Pharmacogenomics(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的定义)E16 Qualification of Genomic Biomarkers(基因组生物标记物的条件)E17 Multi-Regional Clinical Trials(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E18 Genomic Sampling(基因组采样)Multidisciplinary Guidelines多学科综合M1 MedDRA Terminology(监管活动医学术语)M2 Electronic Standards(电子标准)M3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非临床安全性研究)M4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通用技术文件)M5 Data Elements and Standards for Drug Dictionaries(药物词汇的数据要素和标准)M6 Gene Therapy(基因治疗)M7 Genotoxic Impurities(基因毒性杂质)M8 Electronic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eCTD)(电子通用技术文件)M9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ased Biowaivers(基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生物豁免)M10 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验证)有效性(Efficacy Guidelines)。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指导原则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指导原则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指导原则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指导原则是一种用于控制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
一类抗高血压药物,常用的有依普利(Enalapril)、贝那普利(Benazepril)等。

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一般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还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控制用药剂量: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过程中,
需要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剂量过高可能会导致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剂
量过低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

3. 个体化用药: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情况,需要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例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特
别注意。

4. 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
疗需要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予以个体化治疗。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

抗⾼⾎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概述本⽂件提供了抗⾼⾎压新药临床评价的⼀般原则。

抗⾼⾎压新药临床研究⾸先要遵循药品临床研究的⼀般原则,同时也要遵循业已发布的其它相关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如:《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和⽣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等。

固定剂量复⽅抗⾼⾎压药物制剂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复⽅抗⾼⾎压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从抗⾼⾎压药物临床研究⼀般考虑、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固定复⽅抗⾼⾎压制剂等⽅⾯进⾏阐述。

本⽂说明了抗⾼⾎压药物临床研究主要考虑的相关问题,在有效性评价上主要涉及⼀般原则,评价指标和标准,证明有效性的研究策略,在安全性评价上提出了除常规药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外,强调了⾼⾎压药物需要特别关注的主要安全性观察和评价内容,最后介绍了复⽅抗⾼⾎压制剂的有关内容。

本指导原则是建议性的,不是新药上市注册的强制性要求。

⼆、抗⾼⾎压药物临床研究⼀般考虑(⼀)、临床药理学研究1、耐受性研究应该进⾏单次和多次给药的⼈体耐受性研究,研究中可以同时观察试验药物的降压效应、主要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等,试验中需要制定明确的终⽌标准。

2、药代动⼒学研究应该进⾏详细的⼈体药代研究,抗⾼⾎压药物常⽤于⽼年⼈,因此要对⽼年⼈进⾏特殊研究,对于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应进⾏特殊研究。

⾼⾎压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合并使⽤,应该进⾏相关药物的药代相互作⽤研究。

同时进⾏药代/药效研究,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

3、药效动⼒学研究应描述抗⾼⾎压药物的药效动⼒学特点。

药效动⼒学研究⼀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作⽤时间、⾎流动⼒学参数(如⾎压、⼼搏出量、体循环⾎管阻⼒)、⼼率和⼼律(⼼电图、24⼩时动态⼼电图)、神经体液参数(如肾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及肾功能。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

精品文档发布日期20040512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标题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作者康彩练部门正文内容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审评四部审评一组康彩练随着医学模式的变更和循证医学理论的推广,抗高血压药物在基本完成了药学、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后,能否被批准上市,上市后能否被医生和病人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研究的结果。

因此怎样合理设计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试验,怎样评价临床研究结果成为抗高血压药物注册的核心内容。

以下就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评价的一般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应制定合适的受试者选择标准,包括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剔除标准等,并在临床试验中严格施行标准。

应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药物特点制定不同的选择标准。

在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试验中,主要的受试人群为轻中度高血压,但应尽可能设立重度高血压、高龄病人、合并病人(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等亚组分析,以下是一般的抗高血压药物受试者选择标准:1.1 入选标准1.1.1 自愿参加并签署之情同意书1.1.2 原发性高血压受试者,不伴有严重靶器官损害,性别不限1.1.3 年龄18-70岁1.1.4 BMI1.2 排除标准1.2.1 高血压合并下列病变6个月内有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或心力衰竭病史;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明确的心绞痛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症及其他恶性或潜在恶性心律失常2. 继发性高血压3. 有严重的心、肺功能异常4.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空腹血糖》11mol/l,或有合并症(肾病、周围神经病变)5. 胃肠病变或胃肠手术后有可能影响药物吸收6. 未治疗的甲状腺疾病7. 电解质紊乱,包括血钾《3.5 mol/l或》5.5 mol/l8. 肝肾功能受损9. 自身免疫病或任何严重致命疾病10. 血容量偏低11. 不能耐受降压药5个半衰期者12. 妊辰或哺乳期妇女13. 精神性疾病、无自制力,不能确切表达14. 试验前3个月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15. 有药物过敏者16. 其他临床医生认为应当排除的病例1.3剔除标准1 .3.1 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或严重的临床事件1.3.2 需要使用本实验禁忌的药物1.3.3 实验期间同时服用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1.3.4 受试者要求退出实验1.3.5 受试者在用药过程中怀孕1.3.6 其他研究者认为不适宜继续服药者2.避免偏倚的方法血压受到生理节律的波动和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采取严格的试验设计减少各种偏倚显得尤为重要。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探析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探析

关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探析【摘要】心血管病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三大疾病之一,而高血压又是发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病,其患者主要为中老年人,但也呈现年轻化趋势。

高血压在我国十分常见,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病,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其治疗方式有药物和非药物两种,而目前医学界偏向于药物治疗,因其更有效。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当代社会人们趋于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和较乱的生活节奏更是使得其发病率逐年上升,降压迫在眉睫。

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加深,医学界人士通过不懈努力,在抗压药物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高血压根治之路仍很漫长,还需要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1高血压的病理及害处1.1高血压的病理及分类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它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

高血压一般按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前者是指找不到确切发病原因的高血压,占高血压病总数的90%以上,很常见,目前难以根治但是可以控制;后者则指血压升高有明确原因的高血压,占总数的5%-10%,其常见的发病原因有:肾脏病变;大血管病变;妊娠性高血压综合征;内分泌病变;药源性因素等。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治疗十分重要,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者用介入的方法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是治愈。

1.2高血压常见的害处对血管而言,高血压使全身小动脉硬化,处于痉挛状态,长期下去会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诸多小动脉内膜因压力负荷发生缺血、缺氧、功能受损,随着病程发展,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最终易造成血管出血、血栓,甚至还可形成动脉瘤,一旦血压骤升,血管瘤破裂即有生命危险。

对心脏而言,偏高的血压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容易导致心肌肥厚、心室肥大,甚至最后还会引发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紊乱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对大脑而言,轻者多出现头疼(尤其是后脑部位),重者则会导致常见的脑出血和脑梗塞。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范围1.3 参考资料2.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法2.1 研究类型2.2 研究设计2.3 受试者招募与纳入标准2.4 随访和观察期2.5 统计分析方法2.6 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指标3.药物选择与用量3.1 不同药物类别的选择3.2 药物用量的确定3.3 联合用药的考虑3.4 特殊人群的药物选择和用量调整4.治疗效果评估4.1 测量指标4.2 终点事件的确定4.3 样本大小的估计4.4 治疗效果的统计分析5.安全性评估5.1 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报告5.2 药物相互作用的监测与评估5.3 特殊人群的安全性评估5.4 安全性的数据分析和汇报6.伦理和法律要求6.1 研究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批准 6.2 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权限与责任 6.3 受试者知情同意的获取与保护 6.4 数据保密与隐私保护6.5 不正当行为的防范与处理7.结论7.1 主要结论7.2 局限性7.3 发展方向和建议附件:附件1、抗高血压临床研究数据表格附件2、受试者知情同意书范本附件3、不良事件报告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研究伦理委员会:负责对临床研究计划进行审查、监督并提供监督保障的机构。

2.受试者知情同意:研究参与者接受充分信息后,自愿选择、明确表示参与并签署同意书的过程。

3.不良事件: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与药物使用相关的不良或意外的医疗事件。

4.伦理委员会的权限与责任:研究伦理委员会在临床研究中的职责和权限范围。

ICH-系列指导原则

ICH-系列指导原则

I C H-系列指导原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ICH:Quality质量Q1A(R2): 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 (Second Revision)新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试验(第二版)Q1B: Photostability Testing of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新原料药和制剂的光稳定性试验Q1C: Stability Testing for New Dosage Forms新制剂的稳定性试验Q1D: Bracketing and Matrixing Designs for Stability Testing of Drug Substances and Drug Products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试验的交叉和矩阵设计Q1E: Evaluation of Stability Data对稳定性数据的评估处理Q1F: Stability Data Package for Registration Applications in Climatic Zones III and IV 在气候带III和IV,药物注册申请所提供的稳定性数据Q2A: Text on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分析程序的验证Q2B: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 Methodology分析程序的验证:方法学Q3A(R): Impurities in New Drug Substances (Revised Guideline)新原料药中的杂质(修订版)Q3B(R): Impurities in New Drug Products (Revised Guideline)新制剂中的杂质(修订版)Q3C: 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Residual Solvents杂质:残留溶剂指南Q3C(M): Impurities: Guideline for Residual Solvents (Maintenance)杂质:残留溶剂指南(修改内容)Q4: Pharmacopoeias药典Q4A: Pharmacopoeial Harmonisation 药典的协调Q4B: Regulatory Acceptance of Pharmacopoeial Interchangeability药典互替在法规上的可接受性Q5A: Viral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logy Products Derived from Cell Lines of Human or Animal Origin来源于人或者动物细胞系的生物技术产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估Q5B: 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Construct in Cell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r-DNA Derived Protein Products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源于重组DNA的蛋白质产品的生产中所用的细胞中的表达构建分析Q5C:Quality of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s: Stability Testing of Biotechnological/ Biological Products生物技术产品的质量:生物技术/生物产品的稳定性试验Q5D: Deriv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Cell Substrate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用于生产生物技术/生物产品的细胞底物的起源和特征描述Q5E: Comparability of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 Subject to Changes in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基于不同生产工艺的生物技术产品/生物产品的可比较性Q6: Specifications for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Products新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规格Q6A: Specifications: Test Procedure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New Drug Products: Chemical Substances质量规格:新原料药和新制剂的检验程序和可接收标准:化学物质Q6B: Specifications: Test Procedure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Biotechnological/Biological Products质量规格:生物技术/生物产品的检验程序和可接收标准Q7: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for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活性药物成份的GMPQ7A: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uide for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活性药物成份的GMP指南Q8: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药物研发Q9: Quality Risk Management质量风险管理ICH:Safety安全S1A: Guideline on the Need for Carcinogenicity Studies of Pharmaceuticals药物致癌性研究需要的指南S1B: Testing for Carcinogenicity of Pharmaceuticals药物致癌性的检验S1C: Dose Selection for Carcinogenicity Studies of Pharmaceuticals药物致癌性研究之剂量选择S1C(R): Addendum: Addition of a Limit Dose and Related Notes附录:极限剂量和有关注释的的补充S2A: Guidance on Specific Aspects of Regulatory Genotoxicity Tests for Pharmaceuticals受法规管辖的药物基因毒性检验的特定方面的指南S2B: Genotoxicity: A Standard Battery for Genotoxicity Testing for Pharmaceuticals 基因毒性:药物基因毒性检验的标准S3A: Note for Guidance on Toxicokinetics: The Assessment of Systemic Exposure in Toxicity Studies毒物代谢动力学指南的注释:毒性研究中的全身性暴露量的评估S3B: Pharmacokinetics: Guidance for Repeated Dose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ies药物代谢动力学:重复剂量的组织分布研究指南S4:??Single Dose Toxicity Tests单剂量毒性检验S4A:??Duration of Chronic Toxicity Testing in Animals (Rodent and Non-Rodent Toxicity Testing)动物体内慢性毒性持续时间的检验(啮齿动物和非啮齿动物毒性检验)S5A: Detection of Toxicity to Reproduction for Medicinal Products药物对生殖发育的毒性的检验S5B(M): Maintenance of the ICH Guideline on Toxicity to Male Fertility:??An Addendum to the Guideline on Detection of Toxicity to Reproduction for Medicinal Products对男性生殖能力的毒性的指南的变动:药物对生殖发育的毒性的检验指南增加了一个附录S6: Pre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logy-Derived Pharmaceuticals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的临床前安全评价S7A: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 for Human Pharmaceuticals人用药的安全药理学研究S7B: The Non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Delayed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By Human Pharmaceuticals药物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潜在作用的非临床评价S8: Immunotoxicology Studies for Human Pharmaceuticals人用药免疫毒理学研究M3(M): Maintenance of the ICH Guideline on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 for the Conduct of Human Clinical Trials for Pharmaceuticals药物的对人临床试验的非临床安全研究指南的变动E1: The Extent of Population Exposure to Assess Clinical Safety for Drugs Intended for Long-Term Treatment of Non-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对用于无生命危险情况下长期治疗的药物进行临床安全评估的族群暴露量范围E2A: Clinic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xpedited Reporting临床安全数据管理:速报制度的定义和标准E2B(R): Revision of the E2B(M) ICH Guideline on Clinic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Data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Individual Case Safety Reports个案安全报告送交的临床安全数据管理的数据要素指南(E2B(M))的修订版E2B (M): Maintenance of the Clinic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including: Data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Individual Case Safety Reports临床安全数据管理的变动包括:个案安全报告送交的数据要素E2B(M): Maintenance of the Clinic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inclu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临床安全数据管理的变动,包括问答E2C: Clinic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Periodic Safety Update Reports for Marketed Drugs临床安全数据管理:已上市药品的周期性安全数据更新报告Addendum to E2C: Periodic Safety Update Reports for Marketed DrugsE2C的附录:已上市药品的周期性安全数据更新报告E2D: Post-Approv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xpedited Reporting批准后的安全数据管理:速报制度的定义和标准E2E: Pharmacovigilance Planning药物警戒计划E3: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linical Study Reports临床研究报告的结构和内容E4: Dose-Response Information to Support Drug Registration支持药品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E5: Ethnic Factors in the Acceptability of Foreign Clinical Data引入海外临床数据时要考虑的人种因素E6: Good Clinical Practice: Consolidated GuidelineGCP:良好的临床规范:统一的指南E7: Studies in Suppor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Geriatrics对特定族群的支持的研究:老人病学E8: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Clinical Trials对临床试验的总的考虑E9: Statistical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Trials临床试验的统计原则E10: Choice of Control Group and Related Issues in Clinical Trials临床试验中控制组和有关课题的选择E11: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小儿科药物的临床调查E12A: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of New Antihypertensive Drugs新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评价原则E14: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QT/QTc Interval Prolongation and Proarrhythmic Potential for Non-Antiarrhythmic Drugs非抗心率失常药物的QT/QTc 间期和致心率失常潜在作用的临床评价Multidisciplinary Guidelines 多学科兼容的指南M1: Medical Terminology医学术语M2: Electronic Standards for Transmission of Regulatory Information (ESTRI)药政信息传递之电子标准M3: Timing of Pre-clinical Studies in Relation to Clinical Trials (See Safety Topics)有关临床试验的临床前研究的时间安排M4: The 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 (See CTD section for complete Status of the guidelines)通用技术文件(见有关CTD章节)M5: Data Elements and Standards for Drug Dictionaries药物词典的数据要素和标准。

高血压病文献整理20140404

高血压病文献整理20140404

高血压中医病机与证候一、高血压病概述高血压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社会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而呈逐年上升态势。

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约有2人患高血压[1]。

中医古籍中并无高血压病的病名,但是有关于高血压病的认识散见于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病症中,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眩冒”等范畴。

二、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仍诊断为高血压[2]。

三、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一)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1. 中医病因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古籍文献中没有提及,但不乏对高血压的症状及并发症的描述,如眩晕、头痛、中风等。

高血压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对其病因及发病的机理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释清楚。

中医学是从患者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关系平衡及变化的角度来认识高血压病,按照其症状表现归属于中医“头痛”、“眩晕”、“肝阳”、“肝风”、“风眩”、“头风”等范畴,而随病程发展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胸痹”、“饮证”、“水肿”及“中风”的范畴[3]。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形成病因主要是由体质、精神、饮食、七情、起居、劳欲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体质的阴阳盛衰,禀赋的强弱、脏腑气血的盈亏等为高血压发病的基本病因,精神持续高度紧张,劳欲过度也是发病的常见因素,恣食肥甘厚味、嗜食咸味或嗜烟酗酒而聚湿生痰、助阳化火同样是高血压不容忽视的致病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二○○七年三月目录一、概述 (2)二、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 (2)(一)、临床药理学研究 (2)1、耐受性研究 (2)2、药代动力学研究 (3)3、药效动力学研究 (3)(二)、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 (3)1、研究人群 (4)2、试验设计和研究周期 (4)3、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5)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5)三、有效性评价 (5)(一)、有效性评价的一般原则 (5)(二)、有效性评价的指标和标准 (6)1、血压 (6)2、靶器官保护 (7)3、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7)(三)、有效性的研究策略 (8)1、药效动力学研究 (8)2、量效关系 (8)3、抗高血压绝对疗效的研究 (8)4、抗高血压相对疗效的研究 (9)四、安全性评价 (9)(一)、低血压和血压反跳 (10)(二)、影响心率(律)的作用 (10)(三)、对靶器官损伤的作用 (10)(四)、对伴随疾病的作用 (11)(五)、对伴随危险因素的作用 (11)五、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11)(一)、剂量探索(Dose-finding)研究 (11)(二)确证性临床研究 (12)六、参考文献 (12)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本文件提供了抗高血压新药临床评价的一般原则。

抗高血压新药临床研究首先要遵循药品临床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也要遵循业已发布的其它相关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如:《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等。

固定剂量复方抗高血压药物制剂的详细内容请参见《复方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从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固定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等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说明了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主要考虑的相关问题,在有效性评价上主要涉及一般原则,评价指标和标准,证明有效性的研究策略,在安全性评价上提出了除常规药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外,强调了高血压药物需要特别关注的主要安全性观察和评价内容,最后介绍了复方抗高血压制剂的有关内容。

本指导原则是建议性的,不是新药上市注册的强制性要求。

二、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一般考虑(一)、临床药理学研究1、耐受性研究应该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耐受性研究,研究中可以同时观察试验药物的降压效应、主要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等,试验中需要制定明确的终止标准。

2、药代动力学研究应该进行详细的人体药代研究,抗高血压药物常用于老年人,因此要对老年人进行特殊研究,对于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应进行特殊研究。

高血压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应该进行相关药物的药代相互作用研究。

同时进行药代/药效研究,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

3、药效动力学研究应描述抗高血压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点。

药效动力学研究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作用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血压、心搏出量、体循环血管阻力)、心率和心律(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神经体液参数(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及肾功能。

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对以下参数可能有影响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冲动形成及传导、心肌耗氧量等。

通常这些研究采用安慰剂对照。

(二)、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应该进行探索性试验,探索药物的疗效强度和剂量范围等,随后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确证性临床研究中进行确认,并进行获益/风险的评估。

在探索性和确证性临床试验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研究人群参加抗高血压新药研究的应为各种程度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早期试验中大多数应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最好同时患有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

在后期的试验中,患有伴随疾病(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的患者应参与研究,除非他们所服用的药物干扰疗效的评价(如:心衰患者的标准治疗需服用一或几种能影响血压,产生能与研究药物相似药理效应的药物)。

重度高血压患者在有些情况下也可参与研究。

通常,患有高血压所引起的继发性靶器官损害者不入选以安慰剂为对照的试验,除非是极短期的试验;但是这些患者可入选阳性药对照试验。

应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研究,包括不同性别、年龄、人种或种族等。

也可选择高龄患者(>75岁)进行研究。

为了方便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人群亚组的比较,通常在同一试验中应尽可能涵盖全部的亚组人群,而不是仅在亚组中进行研究。

如果要了解药物对继发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和儿童高血压患者的作用,则应分别进行相应单独研究。

2、试验设计和研究周期在疗效的探索性试验中,常在两周至四周的清洗期后,采用随机、双盲和对照药进行比较研究。

试验的时间应该根据各自药物的特点决定,一般降血压的作用在4-8周发挥。

在剂量递增试验中,对于每一个剂量水平,治疗时间都要足够长,每种剂量至少持续四周。

以估计出此剂量的效果。

研究可采用新药单一治疗,也可与基础治疗相结合。

在确证性临床研究中,药物治疗至少应持续两至三个月,以确认抗高血压的疗效,在以比较药物的长期不良反应为目的的试验中,使用对照药进行研究应持续至少六个月。

3、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由于抗高血压治疗常需联合用药,所以研究抗高血压新药在此情况下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是很重要的。

联合用药的信息可通过正规的析因研究或在长期或短期的临床研究中联合用药来获得。

对使用其他药物未能很好控制血压的患者,加入(add on)试验可提供试验药物作用的信息。

使用试验药时加入其他的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也是有用的。

4、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应注意新药与治疗中可能合并应用的其他药物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

如在非临床研究中提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征上存在可能相互作用,或临床试验中出现了可疑的相互作用问题,就应进行药代和药效动力学上有关相互作用的特殊研究。

三、有效性评价(一)、有效性评价的一般原则抗高血压治疗旨在降低由血压升高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通常将降压作用作为抗高血压药物有效性的主要疗效指标,有效性评价的基本内容是药物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作用。

同时,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是抗高血压药物重要的评价内容,而对包括死亡率、心脑血管并发症、终末期肾病等临床终点的研究和评价对于新的抗高血压药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性评价的指标和标准1、血压血压增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收缩压增高和舒张压增高都会增加非致命性或致命性冠心病、中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还会导致肾脏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过去大多数药物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舒张压,但近年的研究认为单一的收缩压增高或以收缩压增高为主的高血压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需要在评价舒张压的同时,明确评价药物对收缩压的作用。

评价降压作用的主要指标是与基础血压相比,给药间隔末(谷值时)血压的降低幅度,血压的降低幅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必须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通常,研究结束时血压的降低幅度是最主要的终点指标,但研究过程中降压作用的时程变化也很有意义,这可以通过检查每周或每两周的血压变化来获知。

评价降压作用的次要指标包括有效率、谷峰比等,这些指标的评价标准可以事先定义。

一般认为,有效病例是指血压达到正常(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或收缩压降低大于20 mmHg和/或舒张压降低大于10 mmHg的病人。

血压的测量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因此除采用严格的随机、盲法等试验方法外,血压测量方法学和仪器设备的标准化也非常重要。

一般推荐使用经过校准的汞柱血压计测量血压,可以采取仰卧或/和坐位,体位变换而引起的血压变化可以通过比较站位和仰卧或/和坐位的血压变化来评估。

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于日常活动中血压的变化提供更全面的结果,重点关注在较长的给药间隔内,给药间隔末期是否对血压仍有足够的控制,而在峰值时没有对血压产生过度的降低,同时可以对谷/峰比值进行评价,抗高血压新药的临床试验中必须在一定病例数的患者中开展ABPM的研究。

自测血压是血压测量的辅助手段,但所应用的设备必须是校准过的。

2、靶器官保护观察药物对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的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监测主要脏器和组织损伤的进展和恢复程度,可提供该药物疗效的更多信息,提倡在高血压药物的长期临床研究中应该进行靶器官保护的考察。

心脏超声、胸部放射性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法和血管造影、心肌核素显像(ECT)、肌酐清除率和尿蛋白(微量白蛋白)排泄,眼底检查等均成为靶器官保护的重要评价方法。

靶器官保护的评价手段正在不断地发展,药物研究中所采用的新的手段和方法要能被临床所认可和接受,并具有可评价性。

3、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即使试验药物的降血压效应已经证实,对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的益处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前以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为临床终点的临床研究对抗高血压药物在上市前不是常规要求,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这种技术要求可能会随之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若药物有可能对死亡率和/或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不利影响,则需在上市前完成这种研究。

(三)、有效性的研究策略1、药效动力学研究参见本文第二部分“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2、量效关系量效关系可以通过平行的固定剂量组设计,也可采用剂量调整(滴定)的方法。

在试验中经常采用随机、平行组、固定剂量设计以很好地描述抗高血压药物有益作用(降压)和不利作用的量效关系(D/R)。

一般至少应采用三个剂量分组(除安慰剂组外)。

通过量效关系研究应明确量效关系曲线的关键部分,以此了解无效剂量、产生疗效的最小剂量、量效关系曲线斜坡部分的剂量、最大作用剂量。

如果量效关系存在正相关,则即使未使用安慰剂,该量效关系研究也能有力地证明药物的降压效应,只是对较低剂量提供的信息较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所有剂量的作用都相同,则该量效关系研究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3、抗高血压绝对疗效的研究观察抗高血压的绝对疗效,通常通过安慰剂对照的短期研究(4-12周)来了解,在这些观察绝对疗效的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如果同时采用阳性对照药进行比较,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如果研究药物的降压作用比较弱(与安慰剂相比),这种研究有助于了解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研究人群,或其他的试验因素有关(试验药和阳性对照药与安慰剂相比,作用均很弱),还是与药物本身有关(与安慰剂相比,阳性对照药的作用比试验药的作用强很多)。

4、抗高血压相对疗效的研究对新药与现行标准治疗药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观察到与现有药物相比,新药的相对疗效和特点,这种研究一定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分析试验的敏感性。

有多种办法可以帮助分析试验的敏感性,如在用于观察有效性的长期研究(也可了解长期用药的安全性)中,在给药末期可采用安慰剂对照的随机撤药研究以了解试验的敏感性,并评价可能的撤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