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本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古老而深沉的文化世界。
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人类心灵的细致洞察。
书中的观点独特,且极具洞察力。
作者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特点,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深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深吸引。
例如,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仁”的观念,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我深以为然,因为“仁”的观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仁”被广泛应用,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发现,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也有“仁爱”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的是对于他人的爱和关怀。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强调正义、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人类的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文化背景。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哪些元素是积极的,哪些元素需要改进。
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同时也更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最近由读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一书,一发不可收拾的掉进了中国历史中。
我从来没有这么被吸引着看某本书这么长久过,即使是大家都喜欢看的小说。
一开始打开喜马拉雅的音频感觉是一种任务,后来在上下班的路上,睡觉前这已经成为习惯性打开方式。
这让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喜欢的是历史。
《中国文化课》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史为迹叙说悠悠文脉,谈儒释道深究文化哲学,反思得失探寻利弊,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022讲中国由此迈向大唐118页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唐朝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对很多文化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比如说:大唐何以出现文化的制高点,因为前面有魏晋风骨做铺垫,出现了诸如陶渊明,阮籍,谢灵运这样个性化特征明显的人格形象;后有北魏孝文帝实行“与汉通婚”,让中国文化里有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渤大气魄,还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中国由此进入世界性文化,即“中国由此迈入大唐”。
盛唐之气得以承接,生发出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和拥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并因之产生盛唐人的集体人格:具有诗人的“浪漫情怀”。
璀璨如明珠的艺术形式一唐诗,与书法-道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深处的无价瑰宝;这种文化解读,是你在课本上没听过,没见过的,余秋雨先生能把这些书本上没有的,解释的这么透彻通俗易懂,实属不易。
真正的去读历史,才发现自己竟什么都不知道,几十年来学到的还是那些以本为本的课本知识。
这样的教育,以本为本的教育,灌输式的教育下的产品一我,竟然在不惑之年才感受到了历史及文化的灿烂,这不得不说是我的悲哀,也是我国教育的悲哀。
但如今我们的教学正在阵痛中蜕变,虽然每一步都很艰涩,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教学所担负的重任,更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脱胎换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小情绪太多太多:职位、权利、名声、利益、潮流、情感,在历史与现实中比比皆是,但值得我们驻足、仰慕、思索的应该是古往今来的那些大情怀、大孤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汇编六篇
范文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汇编六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篇1今年寒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品中华传统文化作文明礼仪之星。
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相关的仪式,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扬光大。
实践体验表收上来之后,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孩子们的实践内容多种多样,有拜年、写春联、贴春联、收发压岁钱、给老人过寿、祭拜祖先、吃团圆饭、做陶艺、品茗知味.孝子奉茶、看灯展、打灯笼、逛庙会等。
孩子们有的在实践感悟中写到:亲手贴上春联,感觉很有成就感。
很喜欢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很温馨,给爸爸妈妈拜年,更能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苦。
有一名给敬老院老人拜年的孩子写到: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学校以外的另一种生活。
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还有的写到:通过今天给爷爷奶奶拜年,我了解了过年的一些习俗,知道了拜年的许多讲究,要怎么对长辈说祝福语,也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方面得到更多的知识,我以后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
家长们在评语中也写到: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礼仪礼节。
守岁、拜年、待客等都是炎黄子孙非常重视的习俗。
通过过年期间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更好的袭承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文化精髓,做到知理、懂理、守理,体现孩子良好的素质和素养,也从两一方面反应了家庭教育和家风。
王悦凯的家长写到:在彰显个性,突出自我的时代,礼仪缺失,规矩不再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总情况下,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尤为重要。
跪拜、叩头这种大礼也只有在春节这种传统节日才能见到,也最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尊老爱幼的传统,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业非常大。
但仅仅依靠这种传统节日来维持中华的传统礼仪,还是远远不够的。
希望每个人从每一天、每件事做起来,才能影响整个社会,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王浠宇的家长写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那我们的笔记会如何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一起来看看。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篇1这一书中有一点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的戏曲。
书中介绍中国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
比如中国的京剧,那可是大名鼎鼎,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等等。
作为一个安徽人,我不得不说说黄梅戏,它深受家乡父老的的喜爱,大街小巷的人们都能哼唱上几句。
去年学校的艺术节,我们年级排演的节目《黄梅小花》中,我还是领唱的主要演员呢!老师一字一句地教,我们一板一眼地学,每一个唱音,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我都力求做到位,字正腔圆,生怕学走了样。
下>课了,我和几个同学在大厅里练唱,回到家我对着镜子表演,还让爸妈提意见。
为了能唱好《黄梅小花》,我可真是练到如痴如醉,越唱越喜欢,感觉越唱越美,我一定能学会、唱好,咱——家乡的黄梅戏。
掩上书卷,我觉得中国这渊源流传的文化,正深入浅出的引领着我们这些后人,影响着我们这新一代。
我们将寻根溯源,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篇2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
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内容。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最喜爱手工剪纸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侯,奶奶就教过我剪纸,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还夸我心灵手巧。
读了这本书,我感叹中国的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篇3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
《中国文化读本》总结笔记
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zou)邑人,今山东曲阜。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生平言论、活动记录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中。
2.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中的圣人。
3.天:生命创造之源(天道为生,天德为一切生命之源、价值之源,天命为人的神圣使命)4.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概念:仁、礼。
5.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
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
6.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风。
弟子三千,精通六艺七十二人。
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7.孔子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1.《老子》又称《道德经》,只有五千多汉字,共81章,分为道篇和德篇。
以他为基础,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
2.《老子》在15世纪左右被介绍到欧洲,它是译本最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3.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4.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中的“反”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
老子的哲学的最高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
5.无为而无不为不争的哲学回到“婴儿”的状态周易1.《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
狭义的只指《易经》,广义的还包括《易传》。
2 《周易》的基础内容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据传先后有三位圣人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伏羲是这部作品的奠基人。
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化之神。
后来周朝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周易》加以丰富。
到春秋时期孔子手里,《周易》又有了新发展。
一般认为,《周易》主要的思想史传自孔子,孔子将其真正的理论化。
3.《周易》的核心内容是八卦。
4.《周易》成书后,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5.《周易》的基础是阴阳。
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周易》讲变的道理,易是变化的意思。
7.八卦象征着天、地、水、火、雷、山、风、泽。
孙子兵法1.记载孙武的兵学思想的古代经典,共13篇,约6000字。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文化读书笔记】《中国文化》—韩鉴堂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是韩鉴堂所写,于1999年8月第一次印刷出版。
《中国文化》这本书主要是给外国留学生使用的。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文化。
因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刚开始时只着重于让留学生尽快掌握最基本的汉语技能,而忽视了文化教学。
但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留学生总数陡然上升,而这些留学生几乎都是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抱有浓厚兴趣而来学习汉语的。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必须突破长久以来仅限于基础汉语教学的格局,要拓宽专业范围,加强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已经认识到,语言只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交往的工具,在语言背后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外国留学生要学好汉语,就应该同时了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态,否则他们只能是生硬地模仿一些句型,而难以熟练地运用。
韩鉴堂的《中国文化》就很好的将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汉语的学习、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很适合现在的留学生使用。
《中国文化》这本书共设31课,含29个文化专题。
包括中国地理概观;中国古代神话;汉字;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中国的农业;孔子;中国龙;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石窟艺术;中国古代历法;民间传统中国节日;丝绸之路;中国陶瓷;中过烹调;茶与茶饮;中国酒;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画;中国书法艺术;京剧;中国古代建筑;故宫;中国古典园林;中医药学;武术。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同时也有一些附加的汉语言知识。
这本书有很强的科学性,文字通俗,图文并茂。
书中有很多的插画,可以增强学习者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
由于这本书是给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所以它的侧重点跟中国学生用的文化读本有所不同。
他的内容更精炼,通俗易懂,选取的都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且是外国留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笔记(一)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笔记(一)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1.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理念。
•它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周易、诸子百家等多元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符号。
2.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3. 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读物,如《论语》、《道德经》、《大学》等。
•其次,要注意读书方法,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文字,要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需要在读书过程中不断思考,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为自己和社会带来启示和帮助。
4. 中国文化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精神一直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精神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对于建设和谐、开放、包容的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5.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的意义•通过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深刻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让人更加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以更好地影响和带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6. 结语中国文化的精神读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中国人民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我们应当秉持开放、包容、多元的精神,以阅读的方式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创造与交流【圣才出品】
1 / 51
圣才电子书
1.指南针与航海术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发明过程
①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左右,中国人发现了磁铁的指极性。指南针的前身是出现于战 国时期的“司南”。
4 / 5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年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2)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向西方的道路。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增强汉朝与西域联
系的措施,鼓励汉朝人到西域经商。不同文明之间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中国和中亚、南亚、 西亚一直到欧洲的贸易往来真正建立了起来。
2.造纸术和文明的传播
(1)发明过程
在东汉蔡伦大规模造纸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西汉时期出土的植物纤维纸, 是蔡伦造纸的前身。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范围,更是发明了树皮造纸。蔡伦将造纸发展为 一种独立的工艺,摆脱了纺织品附庸的地位。
(2)应用
东汉末年,蔡伦的造纸术被广泛运用,两晋时期,人们利用纸张写字,发展出书法艺术。 同时,利用纸来作画。
(3)传播
2 / 5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中国的造纸术先后传到了越南、朝鲜、日本。公元 7 世纪左右,又传到了印度。造纸 术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了西亚、欧洲。
3.传播知识的印刷术 (1)发明过程 ①在大规模的复制书写的印刷术产生之前,印章和碑刻拓印可以被视为印刷术的前声。 ②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经过了由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阶段。大约在公元 7 世纪的初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 早的有刻印时间的印刷品。雕版印刷在唐宋时期是中国主要的印刷方法。 ③公元 11 世纪中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继此之后,人们又相继发明了磁活字、 木活字、锡活字和铜活字等印刷方法。 (2)传播 雕版印刷术在中国出现不久,其技术就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北宋时活字印刷术出现,公 元 l5 世纪初传入朝鲜。顺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印刷术很快传到了亚、非等国。 15 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用铅、锡等合金制造成字母文字系统的活字,世界印刷术进入 了一个新时代。 4.火药:炼丹术带来的发明 (1)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的炼丹术。 (2)中国人至迟在公元 9 世纪时,将火药用于军事上。 (3)北宋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运用,各类源自火药的兵器相继产生。 (4)南宋时,发明了火枪,这是人类告别冷兵器时代的巨大飞跃。后来,元人在此基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一、背景概述《中国文化概论》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一本教材,全书共分为四编。
第一编为史前文化,第二编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园,第三编为中国封建社会,第四编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近代转型。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二、深入分析1.第一编史前文化:书中详细介绍了远古时代的人类文明,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和艰难。
2.第二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代表作品,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第三编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编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时期。
从秦汉到明清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和文化事件。
例如,汉朝的“独尊儒术”,唐朝的诗歌文化,宋朝的理学思想等。
4.第四编中国文化发展的近代转型:这一编介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
这些变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非常有帮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我也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例如,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注重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四、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我个人非常推荐这本书,并给它打5分的高分评价。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今天我阅读了《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刘天阳建筑10002班0121006220203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
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
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
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
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最完整版
4.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西至渭水上游陕甘接壤地带,北至长城一线,南达汝水、颍水中上游。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区则以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以北,东至渤海,北达旅大地区。
5.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山西南侧,全长六千三百多公里,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
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的指导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9.台湾柏杨著有《丑陋的中国人》。
10.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有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有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2.我国“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号称“四大盆地”。“四大平原”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3.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发源地在巴颜喀拉山下的卡日曲,河流从这里开始,将冰雪的融水和雨水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然后流于青藏高原之上,至兰州展开一弯弓状,穿过秦晋两省的黄土高原,出孟津入平原,汇入大海。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VIP专享]中国文化读本笔记
1.天: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流行天命论,将天看做是人格神,孔子将天看做自然界。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孔子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提出了君子应该“畏天命”,这都是因为天是生命创造之源,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2.仁:孔子的“仁”就是从“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也就是从爱父母,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它的实现方法就是“忠恕之源”,“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的欲求也能被满足。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也不要这样对别人。
(忠,中人之心;恕,如人之心)3.礼:“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
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即“慎终”和“追远”,也就是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和追怀祖先。
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和谐。
另外,是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丧礼和祭礼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4.艺: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里的“艺”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5.美育:孔子重视美育,学习《诗经》,感发人的精神,产生美感,学习音乐使人感受到愉悦。
学习《周礼》使人行为规范、文明。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
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6.《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又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1、三大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
其中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
2、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战争:修筑了长城。
(2)贸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
(3)迁移:主要有鲜卑、契丹、党项。
(4)通婚:著名的有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
3、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的途径:移民和教化。
4、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多特征:(1)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
(2)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
(3)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5、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1):在经济生活方面:,汉人的某些饮食方式或蔬菜瓜果品种来自西北少数民族。
比如,羊肉串、烧饼等食品来自胡人。
葡萄酒、烧酒的酿制技术也来自西域。
(2)在衣着服饰方面:汉族的棉花种植和织布技术是从南方少数民族引进的(3)在日常起居方面:马扎子。
(4)在音乐、舞蹈方面:羌族人的笛子,维吾尔族的手鼓,壮族和苗族的笙(5)文学方面:《格萨尔王传》《阿凡提的故事》。
(6)史学方面:蒙古族人用蒙文创作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6、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汉代、北朝、唐朝。
7、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如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南海上王伟的飞机被撞,中国人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而不是进行战争报复,这一个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差有关,主要的还是与中国人忍让为上有关,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4篇
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4篇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1公园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
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
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
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经典阅读摘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经典阅读摘抄一、我国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是一部集中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它汇集了许多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既有儒家的仁义道德,也有道家的自然观念,还有儒道合一的理念,形成了独有的我国传统文化。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仁、义、孝、礼等价值观念,提倡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与稳定。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的语录和故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等,这些经典语录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对于我们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道家哲学与儒家思想相反的是道家哲学,它看重自然之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道家思想的精华,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谓道之极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观念。
这些引文深刻诠释了道家对于自然、生命和宇宙的理解,为我们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多元角度。
四、合二为一的理念除了儒家和道家,佛家思想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佛家的空性观念和生命观念贯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的许多内容。
引用《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经典语录,表达了佛家对于世界的本质的独特洞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方式。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时,我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古籍中的经典语录和故事,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于人生道路的指引。
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尤其是在面对现代生活中的挑战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能够给予我们启迪和帮助。
总结回顾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阅读,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我国传统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关于道德、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
阅读《论语》,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以修身齐家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他还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正义、礼仪、智慧和诚信。
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也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他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此外,孔子还对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为政以德”,即政治家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
他还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
总之,《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论语》,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篇一:中国文化读书笔记】《中国文化》—韩鉴堂读书笔记《中国文化》是韩鉴堂所写,于1999年8月第一次印刷出版。
《中国文化》这本书主要是给外国留学生使用的。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文化。
因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刚开始时只着重于让留学生尽快掌握最基本的汉语技能,而忽视了文化教学。
但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留学生总数陡然上升,而这些留学生几乎都是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抱有浓厚兴趣而来学习汉语的。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必须突破长久以来仅限于基础汉语教学的格局,要拓宽专业范围,加强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教学。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已经认识到,语言只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交往的工具,在语言背后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外国留学生要学好汉语,就应该同时了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心态,否则他们只能是生硬地模仿一些句型,而难以熟练地运用。
韩鉴堂的《中国文化》就很好的将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汉语的学习、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很适合现在的留学生使用。
《中国文化》这本书共设31课,含29个文化专题。
包括中国地理概观;中国古代神话;汉字;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人的姓氏和名字;中国的农业;孔子;中国龙;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石窟艺术;中国古代历法;民间传统中国节日;丝绸之路;中国陶瓷;中过烹调;茶与茶饮;中国酒;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画;中国书法艺术;京剧;中国古代建筑;故宫;中国古典园林;中医药学;武术。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同时也有一些附加的汉语言知识。
这本书有很强的科学性,文字通俗,图文并茂。
书中有很多的插画,可以增强学习者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
由于这本书是给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所以它的侧重点跟中国学生用的文化读本有所不同。
他的内容更精炼,通俗易懂,选取的都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且是外国留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天: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流行天命论,将天看做是人格神,孔子将天看做自然界。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孔子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提出了君子应该“畏天命”,这都是因为天是生命创造之源,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2.仁:孔子的“仁”就是从“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也就是从爱父母,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它的实现方法就是“忠恕之源”,“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的欲求也能被满足。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也不要这样对别人。
(忠,中人之心;恕,如人之心)3.礼:“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
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即“慎终”和“追远”,也就是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和追怀祖先。
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和谐。
另外,是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丧礼和祭礼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4.艺: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里的“艺”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5.美育:孔子重视美育,学习《诗经》,感发人的精神,产生美感,学习音乐使人感受到愉悦。
学习《周礼》使人行为规范、文明。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
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6.《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又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
据此,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道家,和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
《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情趣。
是中国古代哲学代表之一。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7.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即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其实是对世界的误解。
真正对美的欣赏,是对美丑的超越。
人应该归复于自然而然,回环往复的生命之道。
老子通过反的两层含义强调,人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到后回返往复的生命之道之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8.无为: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
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事情的成功。
而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许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
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
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9.婴儿:老子说:“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净,真实,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
就是不为名利所动,追求淡泊、宁静,面对诱惑,内心不起一点波澜。
老子认为,欲望会使人迷失方向,扰乱人的心灵。
10.《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
狭义的《周易》指《易经》,广义的《周易》除了《易经》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
《周易》的内容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伏羲是这部著作的奠基人。
后来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其内容加以丰富。
孔子将《周易》真正理论化。
《周易》以阴阳为基础,讲求“变”的思想。
11.乾:中国人认为,宇宙中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
《周易》有64卦,前两卦是关键,一卦为乾,一卦为坤,乾坤是由6个表示阳的符号组成,乾卦象征天,指的是健,也就是阳刚之道。
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12.易:变化的意思,中国人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无所不在的运动态势,宇宙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变易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
周易告诉人们,宇宙不是死的空间,而是活的。
看似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处在永恒变易之中。
13.诈:兵以诈立,就是要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要运用各种方法引诱敌人犯错误,使敌人分崩离析,趁敌人混乱之际夺取胜利,要在敌人完全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攻击。
14.势:《孙子兵法》教人用对立因素造势。
战争中形势瞬息万变,用兵者要想取胜,必须学会把握这种形势。
就是要从正反两面来考虑利害得失,把握战争中对立因素的转化,推动对立因素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态势。
15.慎战:《孙子兵法》自始至终是教人善战,但同时又自始至终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和严重性,警告当政者和用兵者要慎战,充分体现了军事思想家孙子的仁者胸怀。
16.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它是融合印度大成佛学和中国道教学硕基础上形成的。
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趋于成熟。
慧能是它的主要代表人物,记载慧能思想的《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著作。
对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7.本地风光:禅宗将人的自性称为“本地风光”。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田地,人应该到自家田地里耕种,而不应该丢弃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果一心仰望经典,等于心在自己身上,灵魂却跑到别人田地里去了,结果自家田地荒芜。
18.天:中国人所祭祀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一种人格神,被祭祀的天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
中国人没有将天偶像化,与其说中国人将天看做一个神灵,倒不如把天看做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
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对天的敬畏思想没有改变,但对天神崇拜的宗教性逐步淡化,转而将天看做事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19.生: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生就是万物生长,就是创造生命。
人的仁心、善心都来自于天地生物之心,因此,生就是仁,就是善。
天地以生为道,以生为德。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所以人应该爱天地万物。
20.生意: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会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21.司南: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人发现了磁铁的指极性。
战国时期,有人发明了司南,在平滑的“地盘”上,放上一个由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勺子,中心恰好落在勺底的正中。
勺子可以旋转,当它停止时,勺柄就会指向南方。
为后来指南针的发现奠定基础,促进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2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条联系中国和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由于一开始以丝绸贸易为主,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
从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始,经甘肃、新疆,进而到中亚、西亚,一直到地中海沿岸各国。
对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起到桥梁作用。
23.素: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素”是指人生命的平衡态。
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同时能量消耗也要适度,中医认为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起居有常,伴随自然节律而运动;中医预防医学,最中医的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也就是心理健康。
24.乐: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月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儒家思想家荀子说,“乐”的作用是使人心平气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安定,也就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式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
中国的礼乐文化传统,实际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
音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25.书:琴棋书画中的“书”指的是书法。
书法的体式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书法如兵法,讲究“势”,要有骏马飞奔,激水漂石的气势,一疾一涩,笔有飞动之势,又有顿挫之功。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被称为书法艺术的典范,另外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以沉着凝重著名,留给后人独特的“颜体”风格。
26.藏:颜真卿晚年名作《颜家庙碑》充分体现“藏”的特点。
中国人认为做人要含蓄,书法也一样,不能露锋芒。
颜真卿重视书法的“骨”,如人的身体,有骨头才能立得住;又重视书法的“筋”,有筋才有运动感。
只有筋骨还不够,字要做到方正平稳,坚韧厚实不露筋骨,将骨力藏于其中。
外露的笔法,力量外显,没有内蕴,即为劣品。
中国人通过书法修身养性,追求温柔敦厚,委婉含蓄,外柔内刚。
27.大:科学家沈括认为,作画应该“以大观小”。
其中“大”就是人心领的统摄力。
要求画家不仅要画出此时此刻所见,又要画出彼时彼地所知和心中意念之所想。
即以心观景,小中见大,小画面,大世界。
有限的内容,无限的想象,令人神游物外,给欣赏者带来美的感受。
28.透视:是一种绘画术语。
最初研究透视是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看到的景物准确地描绘到这块平面上,即成为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来指,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的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
29.平远:论画讲究平远,即将目光向旷远处投去,将人带到遥远的世界。
突出画家所追求的平淡悠远的境界。
寒山瘦水,表达的是远离世俗的心境;枯木寒林中有画家孤独飘逸的意志。
30.朱耷:号八大山人,字良月。
明末清初画家,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
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
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他人生经历坎坷,以水墨画表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代表作有《孤鸟图轴》,《莲房小鸟》等。
31.沉郁:杜甫诗的美感,就是“沉郁”。
“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
儒家的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爱。
杜甫诗的沉郁,蕴含着一种对人间疾苦的深厚同情,同时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
正是因为杜甫有“仁心”,对人生有着至深的爱,对于人生和历史有着深刻的体验,才会达到这种境界。
32.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表现杜甫对于人间疾苦的深切体验和同情,“沉郁”的体现。
33.飘逸:李白诗的美感,就是“飘逸”。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道家的游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
李白的诗,给人雄浑壮大、惊心动魄的美感,给人意气风发的美感,给人清新自然的美感,这就是飘逸之美。
34.空灵:王维诗的美感,就是“空灵”。
空灵的文化内涵,就是禅宗的“悟”。
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宇宙本体,这就是悟。
空灵的美感,就是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体会眼前的“一朝风月”,从眼前的花开花落,体会到宇宙的永恒,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解脱和自由,了悟生命的意义,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35.开片:瓷器上布满的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做“开片”。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