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 关系
二元关系
1二元关系1. 有序对与笛卡尔积定义1.1 两个对象x , y 组成的满足如下性质的二元组(x , y ):(x , y )=(u,v ) 当且仅当x=u , y=v其中x 称为第一元素,y 称为第二元素。
定义1.2 集合A 和B 的笛卡尔积定义为{(,)|,}A B x y x A y B ⨯=∈∈特别地,若A 或者B 是空集,则A ×B 是空集。
例:注意:笛卡尔积不满足结合律和交换律。
2. 二元关系定义2.1 若A 和B 是集合, 则A ×B 的任何子集R 称为从A 到B 的二元关系,简称关系。
若(,)x y R ∈,则称有序对(x , y )满足关系R ,一般记为xRy .定义域dom(R )=值域ran(R )=集合C 在R 下的像:R [C]=例2.2 设集合R ={(a,1),(a,2), (b,2),(b,3)},则该集合可视为从{a,b}到{1,2,3}的二元关系,其定义域和值域为dom(R )={a,b}ran(R )={1,2,3}定义2.3(关系矩阵)M R 是由真值组成的0-1矩阵。
例2.4关系图:G R 是一个二部图(bipartite )。
定义2.4 若R 是从集合A 到A 的二元关系,即R A A ⊆⨯,则称R 是A 上的二元关系。
定义2.5 集合A 上的三种特殊关系:(1) 空关系:∅ 其矩阵是0方阵。
(2) 全关系:E A =A ×A 其矩阵是全1方阵。
(3) 恒等关系:{(,)|}A I x x x A =∈,其矩阵是单位矩阵。
23. 二元关系的几种运算我们考虑对于二元关系的如下运算,即并、逆、复合、方幂和限制。
定理3.1 设R ,Q 是从A 到B 的二元关系,则R Q R Q M M M =+U注意:其中的加法是真值加法,即逻辑或,即0+0=0, 1+1=1,1+0=1,0+1=1证明: 证毕定义3.2(二元关系的逆)设R 是从A 到B 的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第四章 二元关系学习指导4.1 二元关系一、有序对有序对 设为任意两个集合,元素和b 分别取自和,A B a A B 。
和b 依一定次序组成一对,称为有序对,记为,其中称为它的第一元素,b 称为它的第二元素。
a (,)ab a 两有序对相等 (,当且仅当a )(,)a bcd =c =且b d =。
有序元组 有序元组是一个有序对,它的第一元素为有序元组,第二元素为,记为(3n n .))n (3n n .1n −121(,,,)n a a a − n a 12121(,,,)((,,,),)n n a a a a a a a −= 。
笛卡尔积 设A 和B 为任意的两个集合。
称所有由中元素作为第一元素,A B 中元素作为第二元素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为和A B 的笛卡尔积,记作A B ×,即{}(,)A B a b a A b B ×=∈∧∈二、二元关系和元关系n二元关系 设和A B 是任意的两个集合,A B ×的子集R 称为到A B 的一个二元关系。
当时,则称A B =R 为上的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简称为关系。
对于某个关系A R ,如果,那么称和b 有关系(,)a b R ∈a R ,记为;如果aRb (,)a b R ∈,那么称a 与没有关系b R ,记为aRb 。
/空关系 如果,那么称R =∅R 为空关系; 全关系 如果R A B =×,那么称R 为全关系。
恒等关系 {}I (,)A a a a A =∀∈;整数集合上的模n同余关系 设(整数集合),对于给定的正整数n,A上的模n同余关系R为A ⊆Z {}(,)(,)a bR a b a b a b n n 为整数是的整数倍⎧−⎫==−⎨⎬⎩⎭{}(,)(mod )a b a b n =≡。
定义域和值域 设R是集合A到B的二元关系,分别定义R的定义域dom R 和值域ran R 为:{}{}dom ()((,);ran ()((,))R a b b B a b R R ba a A ab R =∃∈∧∈=∃∈∧∈。
二元关系
当(xi, yj)∈R 其他 (i=1, 2,…m; j=1, 2,…n)
称MR为R的关系矩阵。
内容
n n n n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4.2 关系的性质 4.3 关系的运算 4.4 关系的闭包
5
离散数学讲义稿
4.2 关系性质
5种性质: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则
离散数学讲义稿
第二部分
集合与关系
第4章
二元关系
林 兰
2011.3
内容
n n n n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4.2 关系的性质 4.3 关系的运算 4.4 关系的闭包
1
离散数学讲义稿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1. 二元关系
例1:集合A={ 2, 3, 5, 9 }上建立小于关系R,则可表达为: R={ (2,3), (2,5), (2,9), (3,5), (3,9), (5,9) } 例2:男队A={ a, b, c, d },女队B={ e, f, g }。如果A和B的元素间 有混双配对关系:a和g,d和e。可表达为: R={ (a, g), (d, e) } 表示所有可能的混双配对有序对集合: A×B={ (a, e), (a, f), (a, g), (b, e), (b, f), (b, g), (c, e), (c, f), (c, g), (d, e), (d, f), (d, g) } 有 R ⊆ A× B
∴ (R ◦S) -1 = S-1◦R-1
R-1的性质: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R-1与R有相同的性质。 (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
4.4 关系的闭包
1. 定义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另有A上关系R’满足:
第3章二元关系
第3章 二元关系
有些关系既不是对称的,又不是反对称的,例如图3.1―9 所示的关系.
图 3.1―9 有些关系既是对称的,又是反对称的,例如空关系.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第3章 二元关系
(5)如果对每一x,y,z∈A, xRy,yRz蕴含着xRz, 那么 R是传递的.即A上的关系R是传递的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第3章 二元关系
例3 平面上的几何图形是平面R2的子集,也是一种关 系.设
R1={〈x,y〉|〈x,y〉∈R2∧x2+y2≤9} R2={〈x,y〉|〈x,y〉∈R2∧(1≤x≤3) ∧(0≤y≤3)} R3={〈x,y〉|〈x,y〉∈R2∧x2+y2≥4} 则 R1∪R2={〈x,y〉|〈x,y〉∈R2∧
图 3.1―6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第3章 二元关系
(3)如果对每一x,y∈A, xRy蕴含着yRx, 那么R是对 称的.即A上的关系R是对称的
x y (x∈A∧y∈A∧xRy→yRx)
例如, A={1,2,3}, R4={〈1,2〉,〈2,1〉,〈1,3〉, 〈3,1〉,〈1,1〉}是对称的.其关系图和关系矩阵的特 点如图3.1―7所示.
图 3.1―3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pf
第3章 二元关系
3.1.4 关系的特性 定义3.1―5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 (1) 如果对A中每一x, xRx, 那么R是自反的.即
A上的关系R是自反的 x(x∈A→xRx)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二元关系
R2= R • R={<1,1>,<2,2>,<1,3>,<2,4>, <3,5>}
R3=R2 • R={<1,2>,<2,1>,<1,4>,<2,3>, <2,5>}
R4= R3 • R={<1,1>,<2,2>,<1,5>,<2,4>,
从关系图来看关系的n次幂
R:
1
2
3
4
5
R2:
1
2
3
4
5
R2就是从R的关系图中的任何一个结点x出发,长 为2的路径,如果路径的终点是y,则在R2 的关系 图中有一条从x到y的有向边。其他以次类推:
R3:
1
2
3
4
5
R4:
1
2
3
4
5
定理 设|A|=n,R A×A,则必有i,j∈N, 0≤i<j≤2n2,使得Ri=Rj。
=R5,R7=R6•R=R5,…,Rn=R5 (n>5) 故Rn{R0,R1,R2,R3,R4,R5}。
S0=IA,S1=S,
S2=S•S={<a,c>,<b,d>,<c,e>,<d,f>}, S3=S•S•S=S2•S={<a,d>,<b,e>,<c,f>}, S4=S3•S={<a,e>,<b,f>}, S5=S4•S={<a,f>}, S6=S5•S=Φ, S7=Φ, …, 故,Sn{S0,S1,S2,S3,S4,S5,S6}
二元关系的概念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是集合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两个集合之间的
关联。
给定两个集合A和B,二元关系R是从A到B的一个子集,即R ⊆ A × B。
这
里的A × B表示集合A和集合B的笛卡尔积,该积包含所有可能的有序对(a, b),其中a属于集合A,b属于集合B。
如果有序对(a, b)属于关系R,我们通常表示为a R b,意味着集合A中的元素a与
集合B中的元素b存在某种联系或关联。
例如,考虑两个集合A = {1, 2, 3}和B = {4, 5}。
一个可能的二元关系R为{(1, 4), (2, 5), (3, 4)},表示1与4之间存在某种关系,2与5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以及3与4之间存
在某种关系。
二元关系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存在于各种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例如函数、等价关系、偏序关系等。
二元关系的性质,如自反性(reflexivity)、对称性(symmetry)和传递性(transitivity),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问题。
第七章 二元关系
二、笛卡儿积 定义: 为集合, 中元素为第一元素, 1.定义: 设A,B为集合,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B中元素为第 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 二元素构成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 的笛卡儿积,记作AⅹB. 的笛卡儿积,记作A 笛卡儿积的符号化表示为 <x, AⅹB= { <x,y> | x ∈A ∧ y∈B } 笛卡儿积是以序偶为元素的集合(平面上的点的坐标) 序偶为元素的集合 注:笛卡儿积是以序偶为元素的集合(平面上的点的坐标) 第一成员取自于集合A 第二成员取自于B (所有 第一成员取自于集合A,第二成员取自于B) 有限集合的笛卡儿积的元素: 2.有限集合的笛卡儿积的元素: 如果 |A| =m ,|B| =n,则| A ⅹ B| = m n 3.笛卡儿积的性质 3.笛卡儿积的性质 对任意集合A 1) 对任意集合A,根据定义有 A ⅹ ø = ø ,ø ⅹ A=ø 一般地说,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有序的要求) 2)一般地说,笛卡儿积运算不满足交换律(有序的要求)
§7.3 关系的运算
0、关系作为集合来说,具有一般集合的运算:并、交相对补、补及对称差 关系作为集合来说,具有一般集合的运算: 相对补、 1、关系的逆运算 定义: <x, <y, 1)定义:R-1 = {<x,y> | ∃<y,x>∈R } 的逆关系R 完全由R 唯一确定, 注:1、R的逆关系R-1完全由R 唯一确定, 中有元素<x <x, 中就有<y x>, <y, 即R中有元素<x,y> ,则R-1 中就有<y,x>, 的元素是由R中的元素交换有序对所构成。 R-1的元素是由R中的元素交换有序对所构成。 2)性质 任何关系R (1)任何关系R均存在其逆关系 的关系矩阵是R (2)R-1的关系矩阵是R的关系矩阵的转置矩阵 的关系图是R (3)R-1的关系图是R的关系图中将所有有向弧改变方向得到 (4)(F-1 ) -1= F 1 1 ranF, (5) domF—1 = ranF, ranF—1 = domF
离散数学ch2.二元关系(5、6、7节)
VS
详细描述
关系的对称差运算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R△S,其中 R 和 S 是两个关系。它包括 属于 R 但不属于 S,以及属于 S 但不属 于 R 的所有有序对。如果 (a, b) 在 R△S 中,那么 (a, b) 或者只属于 R,或者只属 于 S。
04
CATALOGUE
关系的闭包
闭包的定义
1 2
关系的交运算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R ∩ S,其中 R 和 S 是两个关系 。它包括同时属于 R 和 S 的所有 有序对。如果 (a, b) 在 R ∩ S 中 ,那么 (a, b) 同时是 R 和 S 的差是一种集合差集操作,它从第一个 关系中去除与第二个关系共有的元素。
中可以推导出的新事实。
数据完整性
03
在数据库设计中,闭包的概念用于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防止出现冗余和不一致的情况。
05
CATALOGUE
关系的类型
函数关系
总结词
函数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它满足每 个自变量都有唯一的因变量与之对应。
详细描述
在函数关系中,对于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元素 ,在值域中都有唯一一个元素与之对应。这 种关系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无重复性。常 见的函数关系有数学函数、映射函数等。
离散数学ch2.二元 关系(5、6、7节)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二元关系的性质 • 关系的运算 • 关系的闭包 • 关系的类型 • 关系在数据库中的应用 • 关系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01
CATALOGUE
引言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二元关系是集合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它描述了两个元素之间的联系。
在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时,需要考虑数据结构、数据完整性、数据冗余和数 据安全性等方面。
第二章 二元关系(集合论讲义)
例 1.1 例 1.2
例 1.3 设 A 是非空集合, ρ ( A) 上的包含关系 ⊆ A 定义如下: ( B, C ) ∈⊆ A 当且仅当 B ⊆ C 。 例 1.4 设 A 是任意集合, A 上的恒等关系 I A 定义如下: I A = {( a, a ) : a ∈ A} 。 例 1.5 上的模 2 同余关系 M 2 定义如下: aM 2b 当且仅当 2 | (a − b) 。
(2) ( R1 ∪ R2 ) (3) ( R1 ∩ R2 ) (4) ( A × B ) (5) ∅
−1
−1
−1
= B× A
=∅
= R −1
−1 −1 = R1−1 − R2 −1 −1
(6) ( R )
−1
(7) ( R1 − R2 )
(8)若 R1 ⊆ R2 ,则 R1 ⊆ R2 复合运算
先看一个例子。兄妹关系为 R1 ,母子关系为 R2 , a 与 b 有兄妹关系, b 与 c 有母子关系, 即 aR1b , bR2 c ,则 a 与 c 有舅甥关系 R3 , R3 称为 R1 与 R2 的复合关系,记为 R3 = R1 R2 。
结点 ai 。如果 ai Ra j ,则画一条从结点 ai 到结点 a j 的带箭头的线段,称该线段为弧(有向 边) ;如果 ai Ra j ,则对应的弧称为自环。如此得到的图形称为 R 的关系图,记为 G ( R) 。 例 2.2 设 A = {1, 2,3, 4,5} , A 上的模 2 同余关系的关系图如图 2.1 所示。
第二章 二元关系
关系一词是大家所熟知的,它是指多个事物之间的一种特定意义的联系。在诸多的关系中, 最基本的是涉及两个对象的关系, 比方说父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等, 称为二元关系。 本章的目的是给出二元关系的性质和运算并重点介绍一些特殊类型的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
第二章
二元关系
例:(1)A={a,b},B={c,d},求A×B。 (2)A={a,b},B={c,d},求B×A。 (3)A={a,b},B={1,2},C={c},求(A×B)×C和A×(B×C)。 解 : (1)A×B={a,b}×{c,d}={<a,c>,<a,d>,<b,c>,<b,d>}。 (2)B×A={c,d}×{a,b}={<c,a>,<c,b>,<d,a>,<d,b>}。 (3)(A×B)={a,b}×{1,2}={<a,1>,<a,2>,<b,1>,<b,2>}。 (A×B)×C ={<<a,1>,c>,<<a,2>,c>,<<b,1>,c>,<<b,2>,c>} B×C={1,2}×{c}={<1,c>,<2,c>}。 A×(B×C)={<a,<1,c>>,<a,<2,c>>,<b,<1,c>>, <b,<2,c>>}。
第二章
二元关系
例2: A={武汉,长沙,成都} B={黄石,常德,岳阳,遵义} 考虑A到B的同省关系: 则同省关系可以表示为: {武汉, 黄石, 长沙, 常德, 长沙, 岳阳}
例3: 设 A = {1, 2, 3, 4}.定义A 上的 关系.则该关系可以表示为 : {1, 1, 1, 2, 1, 3, 1, 4, 2, 2, 2, 3, 2, 4, 3, 3, 3, 4, 4, 4}.
第七章 二元关系
例2,设A={1,2},求P(A)×A?
5
如果A中有m个元素,B中有n个元素, 则A×B和B×A中都有多少个元素?
mn个 若<x,y>A×B,则有
x∈A和y∈B。 若<x,y>A×B,则有
xA或者y B。
6
笛卡儿积运算的性质
有限集合A上的关系R的幂序列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序列。 利用它的周期性可以将R的高次幂化为R的低次幂。
定理7.5 设R为A上的关系,m,n是自然数,则下面 的等式成立。
31
7.4 关系的性质
设R是A上的关系,R的性质主要有以下5种:
自反性 反自反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传递性
32
关系R的五种性质
R在A上是自反的 x(x ∈ A→<x,x> ∈ R)=1 R在A上是反自反的 x(x ∈ A→<x,x> R)=1
11
7.2 二元关系Relation
所谓二元关系就是在集合中两个元素之间的某种相 关性。
例如,甲、乙、丙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任何两 个人之间都要赛一场,那么共要赛三场。假设三 场比赛的结果是乙胜甲、甲胜丙、乙胜丙,这个 结果可以记作
{<乙,甲>,<甲,丙>,<乙,丙>},其中<x,y>表示x胜y。它 表示了集合{甲,乙,丙}中元素之间的一种胜负关 系。
26
关系的基本运算的主要性质
定理7.1 设F是任意的关系, 则有
定理7.2 设F,G,H是任意的关系, 则有 (3) (F◦G) ◦H=F◦ (G◦H) (4)
定理7.3 设R是A上的关系,则有 R◦IA=IA◦R=R
二元关系与划分
二元关系与划分
一、互补性
1、抽象与具体:抽象性思维和具体性思维是彼此互补的,前者能建立抽象的大局,后者则能深入表达真实的特征。
2、理论与实践:理论建构和实践尝试是彼此互补的,前者能提供理论经验,后者
则可以检验理论有效性。
3、思想与行动:审视思想和行动表达是彼此互补的,前者能提供长期的思想支持,后者则可以检验行动的有效性。
二、对立性
1、自我与他者:自我思维和他者思维是彼此对立的,前者是深刻理解自我的内容,后者则能检视对立他者的情况。
2、独立与合作:独立思考和合作行为是彼此对立的,前者是理解自身思维独立性,后者则是与他人共同行动出结果。
3、客观与主观:客观观察和主观想象是彼此对立的,前者能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后者给予创造性的思维建构。
二元关系的定义及表示
4. 1关系的概念
二元关系:仅含有序对的集合或此意义下的空集。
-2. 4.1前束范式的定
义
亀|二元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人与人之间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两个
数之间有“大于”关系、“等于”关系,程序之间有“调用”关系。无论是在数学上 或是
在计算机科学中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元关系知识逻辑概图:n
4.4等价关系与划分 \___ 丿
t
4.5相容关系与覆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4.6偏序关系 V___)
具有特殊性质的关系
r 4.3关系的运算r
C 4.2关系的性质
集合运算 特有运算
自反 反自反 对称 反对称 传递
•=关系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则、R3是二元关系,而&2不是关系,除非将a和b定义为有序对。 例如,若 A={1,2,3, 4}, B={0,1,2},
则 R± ={<2, 2>, <3, 1>, <4, 0>}, = A x B, R3= 0 等都是从A到B的关系,而&4={<3, 4>}是A上的关系,不是从A到B的关系。
4.1.1关系的定义
,<{b}, {b}〉,<{b}, C>, <C, C>}
-=4. 1. 3关系的表示
由二元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二元关系是集合,所以集合的各种表示方法也适用于关系。
1. 列举法
可以用表示集合的列举法表示二元关系。例4.1中的A到B的全域关系E=AxB={<a, 1>, <a, 2>, <b, 1>, <b, 2>}, A上的恒等关系丄二{<a, a>, <b, b>}等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
离散数学第4章-二元关系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三 性质 • 定理4.13 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则 (1)对任一a∈A,有a∈[a]; (2)对a, b∈A,如果aRb,则[a]=[b]; (3)对a, b∈A,如果(a, b)∉R,则[a]∩[b]=∅; (4)∪a∈A[a]=A。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定理4.14 集合A上的任一划分可以确定A上 的一个等价关系R。 • 定理4.15 设R1和R2是A上的等价关系, R1=R2⇔ A/R1=A/R2 。 • 定理4.16 设R1和R2是A上的等价关系,则 R1∩R2是A上的等价关系。
4 .3 关系的运算
• 一 逆运算 • 定义4.7(逆关系) 设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则从B到A的二元关系记为R-1,定义为R-1 ={(b,a)|(a,b)∈R},称为R的逆关系。 • 定理2.1 (1)(R-1)-1=R; (2)(R1∪R2)-1= R1-1∪ R2-1; (3)(R1∩R2)-1= R1-1 ∩R2-1; (4) (A×B)-1= B×A;
4 .5 关系的闭包
•
• (1) (2) (3) • (1) (2) (3)
二 基本性质
定理4.5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R是自反的 ⇔ r( R )=R; R是对称的 ⇔ s( R )=R; R是传递的 ⇔ t( R )=R; 定理4.6 设R1和R2是A上的二元关系,若R1⊆R2则 r(R1)⊆ r(R2); s(R1)⊆ s(R2); t(R1)⊆ t(R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2 关系的性质 4 .3 关系的运算 4 .5 关系的闭包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4.1 二元关系
• 一 定义4.1(二元关系)
设A和B是任意两个集合,A×B的子集R称为从A到 B的二元关系。当A=B时,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若 (a, b)∈R,则称a与b有关系R,记为aRb。 (a, b)∉R:a与b没有关系R R=∅:空关系 R=A×B:全关系
二元关系
domR {1,2,4} , ranR {2,3,4} , fldR {1,2,3,4}
定义 7.7
设 R 为二元关系,R 的逆关系,简称为 R 的逆,记作 −1 ,
其中
−1 = {<y,x> | <x,y>R}
例如
若 R={<1,2>, <2,3>, <1,4>, <2,2>}
则 −1 ={<2,1>, <3,2>, <4,1>, <2,2>}
定义 7.8 设 A 、 B 、C 是三个集合, R 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 S 是从 B 到 C 的二元关系,则 R 与 S 的
复合关系 R S 是从 A 到 C 的二元关系,并且
R S x, y t ( x, t R t, y S )
等都是从
A 到 B 的二元关系,而3 和 R4 同时也是 A 上的二元关系。
例设 A {a, b} , B {c, d} ,试写出从 A 到 B 的所有不同的二元关系。
解:从 A 到 B 的所有不同的二元关系,即 A B 的所有子集。
0 元子集: ;
1 元子集: { a, c } 、 { a, d } 、 { b, c } 、 { b, d } ;
简化这种记法,下面给出关系的幂的定义。
定义 7.10 设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n 为自然数,则 R 的 n 次幂定义为:
(1) R x, x x A I A ;
0
(2) R n1 R n R ,
(n 0)
。
由定义容易得到,对于任意的 m, n N ,有 R R R
二元关系
2
2
则R1·R2是由A到C的二元关系,称为R1,R2
R ={(a,c)|(a,b)∈R and (b,c)∈
3
1
R} 2
记R3=R1·R2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3.把逆关系也看成是一种运算,那么与其他一些运算的组合可以有一些 结论。设R,S是A到B的二元关系,T是B到C的二元关系,P是C到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注意,相关性,与指定的规则有关。如:
扑克牌中的方块k与梅花k,以同花关系来说是不相关的,而以 同点关系来说是相关的。
父子二人,以同辈关系来说是不相关的,以父子关系来说是相关 的。
以上例子都是二个对象相关的关系,称为二元关系,多个对
象之间的关系,称多元关系,我们常常把多元关系也化成二
1)(R∪S)c=Rc∪Sc 2)(R∩S)c=Rc∩Sc 3 4)(R-S)C=RC-SC 5)(A×B)C=B×
6) =(A× 7)(S·T)C=TC·SC 8)(R·T)·P=R·(T· 9)(R∪S)·T=R·T∪S· 但:S·T≠T·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二元关系的运算
Relation 关系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对不同的A与B,在不少情况下,可以把A∪B看成某
一有意义的集合,若C=A∪B,那么A到B的二元关系可
以看成是C上的二元关系。
如:R={(a,b)|a/b,a,b∈N}是自然数集N上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Relation 关系
若(a,b),(b,c)∈R,则(a,c)∈R,称这样 的R为传递的二元关系(Transitive relation)。 此R的相关矩阵满足()∨=1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1. 引言1.1 介绍二元关系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离散数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二元关系就是其中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简而言之,二元关系就是一个元素对的集合,其中每个对代表了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二元关系。
假设我们有一个集合A={1,2,3,4},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二元关系R为{(1,2),(2,3),(3,4)}。
在这个关系中,元素1和2之间存在关系,元素2和3之间也存在关系,但是元素1和3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元关系可以通过图形的形式来表示,通常我们用有向图或者无向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二元关系。
有向图中,每个节点代表集合中的一个元素,而每条边代表元素之间的关系。
无向图则更多地表示元素之间的对称关系。
通过研究二元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元素之间的关系性质,为解决各种离散数学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深入研究二元关系的性质以及传递性的重要性。
1.2 引入传递性概念传递性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它指的是如果集合中的元素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否能够由某种规律或者条件连接起来,使得如果集合中的某两个元素之间存在这种关系,那么它们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传递性是二元关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出更多的信息。
在离散数学中,传递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传递性,我们可以将复杂的关系简化为更加清晰和直观的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集合中元素之间的联系。
传递性也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图论、逻辑推理和关系代数等领域中,传递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二元关系的传递性及其判定方法对于深入学习离散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二元关系的定义、性质和传递性的概念,以及如何判定二元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认识。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
数据结构、情报检索、数据库、算法分析、计算机理论等计算机学科很好的数
学工具。
3
第 4章 二元关系
1
历史人物
学习要求
内容导航
CONTENTS
4.1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4.2
关系的运算
4.3
关系的性质
4.4
关系的闭包
4.5
关系的应用
4.6
作业
4
历史人物
第 4章 二元关系
5
1868-1942,德国数学家,
20
定义4.5 设A,B为两个非空集合,称A×B的任何子集R为从A到B的二元关系,简称
关系(Relation),记作R:A→B;
如A=B,则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记作R:A→A。
若<x,y>∈R,则记为xRy,读作“x对y有关系R”;
若<x,y>R,则记为xRy,读作“x对y没有关系R”。
解题小贴士—给定集合是否为从A到B的一个关系的判断方法
所以
(1)S1不是A×B的子集,从而S1不是A到B上的一个关系。
(2)S2是A×B的子集,从而S2是A到B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第 4章 二元关系
4.1.2 关系的定义
例4.4 设A = {1,2},试判断下列集合是否为A上的关系。
(1)T1= Φ ;
是,空关系
(2)T2=A×A;
是,全关系
(3)T3={<1,1>,<2,2>};
(2)序偶中的两个元素具有确定的次序。即<a,b>≠<b,a>,但{a,b}={b,a}。
定义4.2 给定序偶<a,b>和<c,d>,
02-第4讲:二元关系
表示方法
1 集合表示法 (前已使用) 2 关系矩阵法(从有穷集A到有穷集B的关系) 3 关系图(有穷集A上的关系)源自基本概念定义4.4
设两个有穷集A={x1, x2, …, xm},
B={y1, y2, …, yn},R A×B。
则对应于二元关系R有一个关系矩阵:
MR=(rij)m×n,其中
rij
离散数 学罗 元 勋 博 士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第4讲 二元关系
基本概念
定义4.1
二元关系 如果一个集合为空集或者它的每个元素都是有 序对,则称这个集合是一个二元关系,一般记 作R。二元关系也可简称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R, 如果<x,y>∈R,则记作xRy;
如果<x,y>R,则记作xRy。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定义4.3
对任何集合A: EA={<x,y>|x∈A∧y∈A}=A×A, IA={<x,x>|x∈A}。
例子
例4.1 设A={a,b},请写出P(A)上的包含关系R 。 解:P(A)={,{a},{b},A}。 R ={<,>,<,{a}>,<,{b}>, <,A>,<{a},{a}>,<{a},A>, <{b},{b}>,<{b},A>,<A,A>}。
定义4.2
设A,B为集合,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 二元关系称作从A到B的二元关系。特别 当A=B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
基本性质
思考
有穷集A上有多少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若|A|=n
则|A×A|=n2 |P(A×A)|=2n2
二元关系的例子
二元关系的例子
(最新版)
目录
1.二元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2.二元关系的例子
3.二元关系的应用
正文
【二元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二元关系,又称为二元函数或二元运算,是指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上,有两个元素之间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数学的、逻辑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关联。
二元关系的特点在于,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它们之间只存在一种关系,而非多种可能的关系。
【二元关系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二元关系比比皆是。
以下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1.夫妻关系:在婚姻关系中,丈夫与妻子之间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
在这个例子中,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丈夫或妻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唯一的。
2.朋友关系:在社交活动中,人们之间可能存在朋友关系。
一个人可以拥有多个朋友,但每个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唯一的。
这里,二元关系可以用来描述朋友之间的互动。
3.胜负关系:在各种竞技活动中,如体育比赛、棋类比赛等,选手之间存在胜负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选手的胜负结果是唯一的,可以通过二元关系来描述。
4.购买与销售关系:在商业活动中,商家与顾客之间存在购买与销售关系。
对于某个顾客而言,他只能购买某个商品一次,而商家也只能销售该商品一次。
这里,二元关系可以描述顾客与商家之间的交易行为。
【二元关系的应用】
二元关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
通过研究二元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中的各种关联,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3.传递性
例1.13 设A={a,b,c},R,S,T是A上的二元关系,其中 R={<a,a>,<b,b>,<a,c>}, S={<a,b>,<b,c>,<c,c>},T={<a,b>} 说明R,S,T是否为A上的传递关系。 解 根据传递性的定义知,R和T是A上的传递关系,S不是A上 的传递关系,因为<a,b>∈R,<b,c>∈R,但<a,c>R。
(2)设R,S都是A上的关系,A={1,2,3,4}。
R={<1,2>,<1,3>,<3,4>},
S={<1,1>,<2,2>,<3,3>,<4,4>}, 即S为A上的恒等关系,则R◦S=S◦R=R。 如图所示:
1
。 。
。 4 。 3
2
(3)设R是A上的关系,S为A上的空关系,即S=,则 R◦S=S◦R=。
R在A上是反自反的 x(x∈A < x,x > R)
1.4.2
对称性和反对称性
定义1.12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y∈A, 当<x,y>∈R,就有<y,x>∈R,则称二元关系R是对称的。 R在A上是对称的 x y(x∈A∧y∈A∧<x,y>∈R<y,x>∈R)
1.4.1 关系的自反性和反自反性
定义1.10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A,都 有<x,x>R,则称二元关系R是自反的。 R在A上是自反的 x(x∈A<x,x>∈R)
定义1.11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个xA,都有 < x,x > R,则称二元关系R是反自反的。
1.4.4.关系性质的判定
1.自反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矩阵为:
MR
1 0 1 0
1 1 0 0
0 1 1 0
0 0 1 1
1.自反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图为:
a
。 。
。 d 。 c
b
3.对称性的判定方法 R的关系图为:
1.5 关系的闭包
定义1.15 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有另一个关系R’满足: (1)R’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
(3)等价关系和集合的划分 (4)偏序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集合中的几个定义
• 幂集、集合的(对称)差、广义交与并 等。
1.1 1.2 1.3 1.4 1.5 1.6
序偶与笛卡儿积 二元关系及其表示 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性质 关系的闭包 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1.1.有序对与笛卡儿积
定义1.1 由两个固定次序的个体x,y组成的二元组称为一个有 序对或序偶,记为<x,y>,其中x,y分别称为序偶的第一、二 分量(或称第一、二元素)。 定义1.2 两序偶<a,b>和<c,d>是相等的,当且仅当a=c, b=d;记作<a,b>=<c,d>。 因此有序对<x,y>具有以下性质: 1.当x≠y时,<x,y>≠<y,x>;2.<x,y>=<u,v>x=uy=v. 例7.1.已知<x+2,4>=<5,2x+y>,求x和y.
定义1.8 设R是从A上的关系,n为整数,关系R的n次幂定义如 下:(1)R0={<x,x>︱x∈A}=IA; (2)Rn+1=Rn◦R。 从关系R的n次幂定义,可得出下面的结论: (1)Rn+m=Rn◦Rm; (2)(Rn)m=Rnm。
定理1.7 设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S是从B到C的二元关系,则
关系的右复合运算
定义1.9. 设R是从集合A到集合B上的二元关系,S是从集合B到 集合C上的二元关系,则R◦S称为R和S的复合关系,表示为 R◦S={<x,z>x∈A∧z∈C∧y(y∈B∧<x,y>∈R∧<y,z>∈S} 说明:上面这种定义方式称为右复合,类似可定义左复合: R◦S={<x,z>x∈Z∧z∈A∧y(y∈B∧<x,y>∈S∧<y,z>∈R}
LA={<x,y>∣x,y Ax≤y},此处AR. DB={<x,y>∣x,y Ax整除y},此处BZ*.
R= {<x,y>∣x,y Fxy},此处F是集合簇.
例1.8.设A={1,2,3,4},下面定义的R都是A上的关系,试用列举法 表示R.(1)R={<x,y>∣x是y的倍数};(2)R={<x,y>∣(x-y)2A}; 1.3.二元关系的表示方法:给出一个关系的方法有三种:集合表达 式,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例1.5就是用集合表达式. 1. 关 系 矩 阵 表 示 法 : 设给定集合 A={a1 , a2 , … , an} ,集合 B={b1 , b2 , … , bm} , R 为从 A 到 B 的一个二元关系,构造一个 n×m矩阵。用集合A的元素标注矩阵的行,用集合B的元素标注 矩阵的列,对于a∈A和b∈B,若 <a ,b>∈R,则在行 a 和列 b 交 叉处标1,否则标0。这样得到的矩阵称为R的关系矩阵。
解 A上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1
。 。
。 3 。 4
2
1.3.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基本运算有七种,分别定义如下:
定义1.7.设R为二元关系
(1)R中所有的有序对的第一元素构成的集合成为 R的定义 域,记作domR,形式化为dom(R)={x∣y(<x,y>R)} (2)R中所有的有序对的第二元素构成的集合成为R的值域, 记作ranR,形式化为ran(R)={y∣x(<x,y>R)} (3)R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并集称为R的域,记作fldR,形式化 表示为:fldR=domRranR 例1.10.设R={<1,2>,<1,3>,<2,4>},求domR,ranR,fldR. 定义1.8.设R为二元关系,R的逆关系,简称R的逆,记作 R-1,R-1={<x,y>∣<y,x> R}.
2.关系图表示法:有限集的二元关系可以用有向图来表 示,设集合A={a1,a2,…,an},集合B={b1,b2,…, bm},R为从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首先在平面上作出 n 个结点分别记作 a1 , a2 , … , an ,然后另外作出 m 个结 点分别记作 b1 , b2 , … , bm ,如果a∈A、b∈B且 <a , b>R,则自结点 a到结点 b作出一条有向弧,其箭头指 向b。如果<a,b>R,则结点a和结点b之间没有线段联 结。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图称为R的关系图。
上面两种定义都是合理的,正如在交通规则中有的国家规定右行,有 的国家规定左行一样,本书采用右复合的定义,请同学们注意两者的 区别. 思考一下:设R为A上的关系,则R ◦IA,IA ◦R及R之间有何关系?
例1.10 (1)A={1,2,3,4},B={3,5,7},C={1,2,3}, R={<2,7>,<3,5>,<4,3>},S={<3,3>,<7,2>}, R◦S={<2,2>,<4,3>}。 如图所示:
(2)R’R; ( 3 )对于A 上任何包含 R 的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关系R’’ , 有R’’R. 则称关系为R的自反(对称、传递)闭包。
第 1章
二元关系
本章学习目标: 这一章主要学习集合内元素间的关系,这就是“关系”。 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在计算机科学中的许多 方面如数据结构、数据库、情报检索、算法分析等都有很多应 用。本章主要讨论二元关系理论。通过本章学习,同学们应掌 握以下内容: (1)关系的表示 (2)关系的性质和运算
2
定义1.5
设R是二元关系,由<x,y>R的所有x组成的集合称
为R的定义域,记作D(R),即D(R)={x׀y(yB∧<x, y>R)}。由<x,y>R的所有y组成的集合称为R的值域,记作
R(R),即R(R)={y׀x(x∈A∧<x,y>∈R)}。
定义1.6.空关系,恒等关系和全关系.
1.4.4.关系性质的判定
1.自反性的判定方法 定理1.9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R在A上是自反的当且仅当IA R。 证明 先证必要性。 任取<x,y>,由于R在A上是自反的,则有 <x,y>∈IAx,yA∧x=y<x,y>∈R 从而证明了IA R。 再证充分性。任取xA,有 x∈A <x,x>∈IA<x,x>∈R 因此,R在A上是自反的。
1.空关系:对于任何集合A,空集是AA的子集,叫做A上的空关系.
2.恒等关系:设IA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且满足IA={<x,x>xA} ,则称IA为集合A上的恒等关系。 3.全关系EA定义为 EA={<x,y>∣xAyA}=AA . 例1.7.若A={1,2},求IA,EA.
其他一些常见关系:
例1.9 A={1,2,3,4},B={5,6,7},
R={<1,7>,<2,5>,<3,6>,<4,7>},
写出R的关系矩阵和作出R的关系图。
解
R的关系图,如图所示:
例 1.9 设 A={1 , 2 , 3 , 4} , R={<1 , 2> , <2 , 2> , <3 , 3> , <4,1>}。写出R在A上的关系矩阵和画出R在A上的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