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三次金融风潮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的三次金融风潮及其启示
杜恂诚
近代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不平静的。其间有过多次狂风浊浪、震撼神州的大风潮,常常是以喜剧始而以悲剧终,给当时全国的经济造成灾难。至于股市的大起大落则始终是它的基本特征。这类以喜剧始以悲剧终的活剧似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可以传代,可以跨越世纪。
本文选取三次金融风潮略加叙述和分析。这三次风潮即1883年金融风潮、1910年橡皮股票风潮和1921年交易所股票风潮。之所以选这三次风潮,不只是因为这三次风潮的规模比较大,对经济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还因为这几次风潮的产生,主要是由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过程中内在的问题所引起的,因而比较典型。
1883年的金融风潮
上海近代的股票市场,是逐渐从无形到有形、从分散到集中发展起来的。上海开埠以后,到上海来的外国银行都是股份制,它们的股票在19世纪60年代就上市了,只是那时的股市是无形的。1869年,外国人成立了一家长利公司,专门办理外国企业股票买卖和居间代理。后来,类似的公司逐渐多了起来。
华商的股份制企业,早先并无有形而固定的股市,股本的筹集往往是由创办人在生意场中“因友及友,辗转邀集”的,股票的转让也往往通过私人渠道。
1882年9月,由于大批华商股份制企业诞生,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平准股票公司,代客买卖股票。这之后不久,就爆发了1883年的那次金融大风潮。
说起来也是一件怪事。中国的绝大多数财主原本是不屑于什么股份不股份的,甚至认为集股就是“劝捐别名”,“莫不视为畏途”。他们对股份制企业是毫无知识的。但同样是这批人,当他们看到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股价涨至一倍以上时,“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借资购股,趋之若鹜,一公司出,不问好歹,不察底蕴,股票早已满额,麾之不去,一年之中,聚成公司一二十处”。他们投资于股市,绝不着意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他们之所以“争先恐后,贪得无厌”,唯一的希望就是“得股之后股价聚涨,即得出脱”,带有极大的短期性、投机性。
1883年的金融风潮实际上在1882年冬就已显露迹象,当时上海南北市钱庄和商业行号纷纷倒闭,亏空数万两至数十万两银子不等。其中对市面影响最大的是巨号丝栈金嘉记的倒闭。到1883年9月,北市纯泰、泰来两家大钱庄倒闭,再次冲击市面。1883年12月
・
511・●以史为鉴
初红顶商人胡光墉的阜康钱庄倒闭,终于激起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市场再也无法支撑。1883年初,上海共有钱庄78家,到了年底则只剩下10家继续营业,其它都已停业或倒闭。一般商号“亏空闭歇者十居四五”。
1883年风潮不只限于上海,在天津、汉口、苏州、南京、宁波等地也都有发生,只是危机的程度低于上海而已。这是因为上海既是通商枢纽,又是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
风潮既起,股市一落千丈,甚至到风潮过后近两年的1885年7月1日,招商局新股原价100两,股市仅58两;开平煤矿原价100两,股市58两;仁和、济和保险公司原价各50两,股市各2915两;其余各股大多跌落更多,有些股票甚至不能在股市上流通。轮船招商局在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因怕受战争袭扰,“暂寄”美商旗昌洋行,也就是由旗昌暂时托管,中法战争结束即行收回。主管招商局的当时中国著名商界领袖人物唐廷枢感到迷惑不解的是:股市风潮前,尽管中法矛盾已显端倪,招商局股价还有180多两,到中法战争结束以后,也就是股市风潮之后,招商局“生意极旺”,“股价反不及三分之一”。这种现象当然是人们看不懂的。开平煤矿一直经营比较好,股价也照样暴涨暴跌。几年前那些人气极旺的股民们此时又变得诚惶诚恐,避之唯恐不及。牛市时“各怀立地致富之心”,熊市时视若瘟神,千呼万唤不回头,这可以说是中国股民历久不衰的主导心态。
引起1883年金融风潮的原因很多,学术界见仁见智,大致将内部的原因归结为连年灾荒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正常运转,外部的原因归结为中法构兵引起市场银根紧缩等。但是根据笔者的观点,其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却不在这些方面。引起1883年金融风潮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商业资本对工、矿、交通运输等企业作了力不能及的过分投资,抽走了商业流通渠道中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银根,再加上其它一些客观原因,终于激起商品流通渠道的崩溃。据笔者统计,当时新设的股份企业资本总额约为677万两。这些企业成立以后,还需要配套的流动资金。在风潮爆发之前,部分股票大幅度升值,也吸收相当一部分社会资金。1882年夏季股市处于高峰,9月26日轮船招商局原价100两的股票涨到了253两;开平煤矿原价105两的股票涨到21615两;平泉铜矿原价105两,涨至256两;长乐铜矿原价100两,涨至168两;鹤峰铜矿原价100两,涨至155两;仁和、济和则分别从50两涨至71两和70两。股票发行、升值和股份企业新吸收的流动资金,估计总额在1000万两以上。这些资金的来源之一就是从商品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的。而当时上海市面流通银两的总额只有约260万两。巨额资金转移,引起正常的商品流通环节受阻,金融市场就变得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竟会酿成大灾难。
1910年的橡皮股票风潮
时间会淡化人们的记忆。1883年金融风潮造成股市好多年的沉寂,但一旦气候适宜,股市又会重新涌动和疯狂起来,历史的活剧又会重新上演一遍。
1910年的贸易前景似乎特别好,市场繁荣、汽车工业的兴起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了橡胶业的发展。世界市场上橡胶由于供不应求,其价格处于频频上涨的趋势之中。由于橡胶的需求和价格持续增长,1903年英商麦边洋行在上海设立橡胶・
611・改 革
公司。这家公司获得了在华外商银行的支持,它所发行的股票可以在外商银行照票面押借现款。此例一开,后继者源源不断。特别是从1909年冬天开始,在六七个月的时间里,橡皮股票的市场价格涨势旺盛,使投资者盲目跟风抢买橡皮股票,也促使橡胶公司越开越多。到1910年,开设在上海的橡胶公司增加到40家。当时的海关关册有这样的记载:“上海股票公所之名簿上,该[橡胶]公司又加三十五,被撄资本银二千万两。且由上海兑款至伦敦购买股份者,为数亦甚巨。”在橡皮股票热潮中,上海的钱庄是唱主角的。它们不仅以大量短期贷款贷放给投机商人,而且自己也积极收购和持有橡皮股票。许多钱庄向外商银行拆借款项,用以购买橡皮股票。单单正元钱庄一家,就买进橡皮股票达三四百万两。有人估计,华商在这次橡皮股票交易中,投入上海市场的金额约在2600万~3000万两,投入伦敦市场约为1400万两,两方面加起来,投入资金的总额约在4000万~4500万两。上海钱庄不仅将自己手中的资金都投入了股票市场,而且还从外商银行处拆借了大量资金投入股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维持市场的流动资金不够了,正常的贸易活动强烈地感到缺乏资金的支持。
1910年6月,国际市场上橡胶价格出现持续下跌倾向,上海的橡皮股票价格也随之发生波动,从顶峰一路下泻。1910年3月,上海市场上10股橡皮股票的价格是70两,而到1910年9月至12月间,10股橡皮股票价格跌至7两,跌掉了9 10。当时积存大量橡皮股票的正元、谦余和兆康三钱庄,都被深深套住,资金周转失灵,被迫先后闭歇,亏欠款项达数百万两,牵连到同它们有往来的钱庄数十家,以及若干洋行。在上海的外商银行一见风声吃紧,马上采取一致行动,收回对钱庄的拆款,同时拒收信用动摇的钱庄庄票,这样就把危机推到了顶点。当时外商银行拆借给钱庄的款项大约1000多万两,这笔资金的收回,意味着市面融通资金被抽干了;而且,许多钱庄早已将拆借资金投入股市,此时无法归还,只好宣告破产。大批钱庄倒闭,还牵连大批工厂倒闭和大批工人失业。当是上海市区及近郊已经设有一批稍具规模的工厂,雇用了近30万工人。这些工厂的营运资金一直不足,是靠向钱庄借钱来维持的。钱庄出了问题,也就把这些工厂一起拖下了水。
1921年的信交风潮
所谓“信交风潮”,就是指因滥设交易所及信托公司而引发的金融风潮。
1921年秋冬两季,全国许多大城市掀起了一股交易所(包括信托公司)热,各种各样、稀希百怪的交易所风起云涌,纷纷设立,交易所股票满天飞,成为一时的抢手货。上海成立最多,据报纸记载竟有140多家,额定资本2亿元。这2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1925年包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内的中国158家本国银行的实收资本与公积金的总和只有2亿元多一点,这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批五花八门的交易所极不规范,仅从它们注册登记的情况就可看出来。据字林西报报道:这140家交易所中只有10家经农商部正式立案,可称为合法,其它有2家是在驻沪军队系统立案的,有16家在法国领事馆立案,17家在西班牙领事馆立案,1家在意大利领事馆立案,2家在公共租界会审公堂立案,4家在美国政府立案;而大多数则连任何注册登记的手续都没有办过,也未见有像样的规
・
711・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