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正弦定理(一)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第1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1课时正弦定理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3
45°=
23,
∴C=60°或 C=120°.
当 C=60°时,B=75°,
b=cssiinnCB= s6isnin607°5°= 3+1; 当 C=120°时,B=15°, b=cssiinnCB= s6insi1n2105°°= 3-1. ∴b= 3+1,B=75°,C=60°或 b= 3 -1,B=15°,C=120°.
代入已知式子得
cos ksin
AA=kcsoisn
BB=kcsoisn
CC.
∴csoins
AA=csoins
BB=csoins
C C.
∴tan A=tan B=tan C.
又∵A、B、C∈(0,π),
∴A=B=C.∴△ABC 为等边三角形.
法二:化边为角
由正弦定理得sina A=sinb B=sinc C.
提示:sina A=sinb B=sinc C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
比相等,即 (2)解三角形
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A,B,C 和它 们的对边 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 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 解三角形.
[问题思考] (1)在△ABC 中 sin A=sin B,则 A=B 成立 吗? (2)在△ABC 中,sin A∶sin B∶sin C=a∶b∶c 成立吗? (3)在△ABC 中,若 A>B,是否有 sin A>sin B? 反之,是否成立?
—————————[课堂归纳·感悟提升]————————— 1.本节课的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应用,难点是正
弦定理的推导.
2.本节课要牢记正弦定理及其常见变形:
(1)sina A=sinb B=sinc C=2R(其中 R 为△ABC 外
版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1 正弦定理(一)课件 新人教B版必修5.pptx
跟踪训练1 如图,锐角△ABC的外接圆O半径为R,角A,B,C所对的 边分别为a,b,c.求证:sina A =2R. 证明
13
类型二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例2 已知△ABC,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a=20,A=30°,C= 45°. 解答 ∵A=30°,C=45°,∴B=180°-(A+C)=105°, 由正弦定理得 b=assiinnAB=20ssiinn3100°5°=40sin(45°+60°)=10( 6+ 2), c=assiinnAC=20sisnin3405°°=20 2, ∴B=105°,b=10( 6+ 2),c=20 2.
A.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由sin A=sin C,知a=c,∴△ABC为等腰三角形.
1 2 3 247
3.在△ABC中,已知BC= 5 ,sin C=2sin A,则AB=_2__5___.
答案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AB=ssiinn CABC=2BC=2 5.
18
命题角度2 运算求解问题
例4
在△ABC中,A=
π 3
,BC=3,求△ABC的周长的最大值.
解答
19
反思与感悟
利用sina A=sinb B=sinc C=2R 或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a=ksin A,b= ksin B,c=ksin C(k>0)能够使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相互转化.
22
跟 踪 训 练 3 在 △ABC 中 , 角 A 、 B 、 C 的 对 边 分 别 是 a 、 b 、 c , 若 A∶B∶C=1∶2∶3,求a∶b∶c的值. 解答
23
当堂训练
25
1. 在△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答案 解析
人教版正弦定理说课稿(共14篇)
人教版正弦定理说课稿〔共14篇〕篇1:《正弦定理》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p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根本关系有亲密的'联络与断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亲密联络,在日常生活和工业消费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络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p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程度,制定如下教学目的:认知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根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才能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拟,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才能,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气氛,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根本应用。
教学难点: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开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形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根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场,到猜测的得出,猜测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三、学法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测――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正弦定理》PPT课件
2.正弦定理的常见变形:
(1)a=2Rsin A,b=2Rsin B,c=2Rsin C(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2)sin A=2aR,sin B=2bR,sin C=2cR(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3)三角形的边长之比等于对应角的正弦比,即 a∶b∶c=sin A∶sin B∶sin C.
题型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学透用活】
[典例 1] (1)在△ABC 中,c= 3,A=75°,B=60°,则 b 等于 ( )
32 A. 2
3 B.2 2
3
6
C.2
D. 2
(2)在△ABC 中,已知 BC=12,A=60°,B=45°,则 AC=_________.
[解析] (1)因为 A=75°,B=60°,
[方法技巧]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就是根据题目条件,分析其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直角
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利用正
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如下:
(1)化边为角,走三角变形之路,常用的转化方式有:①a=2Rsin A,b=2Rsin
B,c=2Rsin
C(R
为△ABC
+ccos B=asin A,则△ABC 的形状为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
解析:由射影定理得 bcos C+ccos B=a,则 a=asin A,于是 sin A= 1,即 A=90°,所以△ABC 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
答案:B
[应用二] 设△ABC 的内角 A,B,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a,b,c.已知 bcos
形,故选 D.
答案:D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件
解的情况
A为钝角或直角
a>b a≤b
一解 无解
a<bsinA
无解
A为锐角
a=bsinA bsinA<a<b
一解 两解
a≥b
一解
思考 : 在ABC中, a x, b 2, A 450,若这个三角形有
两解,则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2_,_2____
正弦定理的推论: =2R (R为△ABC外接圆半径) (边换角)
在已知三边和一个角的情况下:求另一个角 ㈠用余弦定理推论,解唯一,可以免去判断舍取。 ㈡用正弦定理,计算相对简单,但解不唯一,要进行 判断舍取。
练习1:在△ABC中,已知
解:
=31+18 =49
∴b=7
练习2:
在△ABC中, a 7,b 4 3, c 13 ,求△ABC的最小角。
解:
72 (4 13)2 ( 13)2 274 3
二、可以用正弦定理解决的两类三角问题: (1)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的边和角; (2)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注意判断解的个数)
思考:你能用正弦定理来解释为什么在三角形中越大
的角所对的边就越大吗?
分析:设△ABC的三个角所对边长分别是a、b、c,
且∠A≥∠B≥∠C,
(1)若△ABC是锐角或直角三角形 ∵正弦函数y=sinx在 [0, ]上是增函数 2
2A 2k 2B 或 2A 2k 2B(k Z)
0 A,B ,∴k 0,则A B或A+B=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
针对性练习 1、已知△ABC中,sin2A=sin2B+sin2C,且 b sinB=c sinC,则△ABC的形状是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一)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一)一、基础知识1.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2R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正弦定理的常见变形:(1)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 (2)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 (3)a ∶b ∶c =sin A ∶sin B ∶sin C ;(4)a +b +c sin A +sin B +sin C =a sin A . 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 b 2=c 2+a 2-2ca cos B ; c 2=a 2+b 2-2ab cos C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S △ABC =12ah a (h a 为边a 上的高); (2)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 (3)S =12r (a +b +c )(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 二、常用结论汇总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ABC 中,A +B +C =π;变形:A +B 2=π2-C 2. 2.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关系(1)sin(A +B )=sin C ; (2)cos(A +B )=-cos C ;(3)sin A +B 2=cos C 2; (4)cos A +B 2=sin C 2. 3.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在△ABC 中,a =b cos C +c cos B ;b =a cos C +c cos A ;c =b cos A +a cos B .4.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当b 2+c 2-a 2>0时,可知A 为锐角;当b 2+c 2-a 2=0时,可知A 为直角;当b 2+c 2-a 2<0时,可知A 为钝角.三、考点解析考点一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考法(一) 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 中,a =3,b =2,A =30°,则cos B =________.(2)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3,sin B =12,C =π6,则b =________.考法(二) 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cos A +a cos B =c 2,a =b =2,则△ABC 的周长为( )A .7.5B .7C .6D .5(2)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c -b 2c -a =sin A sin B +sin C,则角B =________.跟踪训练1.△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b 2=ac ,c =2a ,则cos C =( )A.24 B .-24 C.34 D .-34 2.△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B +sin A (sin C -cos C )=0,a =2,c =2,则C =( )A.π12B. π6C.π4D.π3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2B +sin 2C =sin 2A +sin B sin C .(1)求角A 的大小;(2)若cos B =13,a =3,求c 的值. 考点二 判定三角形的形状例、(1)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cos C +c cos B =a sin A ,则△ABC 的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确定(2)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sin A sin B =a c,(b +c +a )(b +c -a )=3bc ,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非等边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变式练习1.(变条件)若本例(1)条件改为“a sin A +b sin B <c sin C ”,那么△ABC 的形状为________.2.(变条件)若本例(1)条件改为“c -a cos B =(2a -b )cos A ”,那么△ABC 的形状为________.3.(变条件)若本例(2)条件改为“cos A cos B =b a =2”,那么△ABC 的形状为________. 课后作业1.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sin A a =cos B b,则B 的大小为( ) A .30° B .45° C .60° D .90°2.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40,c =20,C =60°,则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是( )A .有一解B .有两解C .无解D .有解但解的个数不确定3.在△ABC 中,cos B =a c(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则△ABC 的形状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内角A ,B ,C 的对边.若b sin A =3c sin B ,a =3,cos B =23,则b =( ) A .14 B .6 C.14 D.65.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sin B cos C +c sin B cos A =12b ,且a >b ,则B =( )A.π6B.π3C.2π3D.5π66.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b cos A +a cos B )=c 2,b =3,3cos A =1,则a =( ) A. 5 B .3 C.10 D .47.在△ABC 中,AB =6,A =75°,B =45°,则AC =________.8.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2,cos C =-14,3sin A =2sin B ,则c =________. 9.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7,b =2,A =60°,则sin B =________,c =________.10.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sin A ,sin B ,sin C 成等差数列,且a =2c ,则cos A =________.11.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2B .(1)求证:a =2b cos B ;(2)若b =2,c =4,求B 的值.12.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 sin A =(2b +c )sin B +(2c +b )sin C .(1)求A 的大小;(2)若sin B +sin C =1,试判断△ABC 的形状.提高训练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c os 2A +B 2-cos 2C =1,4sin B =3sin A ,a -b =1,则c 的值为( ) A.13 B.7 C.37 D .62.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c =3,2sin A a =t a n C c,若sin(A -B )+sin C =2sin 2B ,则a +b =________.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2a cos C -c =2b .(1)求角A 的大小;(2)若c =2,角B 的平分线BD =3,求a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1课时)余弦定理 课件(二)
【跟踪训练3】
1.在△ABC 中,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 a2+b2+ 2ab=c2,则角 C 为( )
π 3π π 2π A.4 B. 4 C.3 D. 3
小试牛刀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余弦定理只适用锐角三角形
(× )
(2)在△ABC 中,若 a2>b2+c2,则△ABC 一定为钝角三角形
(√ )
(3)在△ABC 中,已知两边和其夹角时,△ABC 不唯一( × )
2.已知在△ABC 中,a=1,b=2,C=60°,则 c 等于 ( )
答案 A
题型三 余弦定理在边角转化中的应用
例 3(1)在△ABC 中,角 A,B,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a,b,c, 已知 bcos C+ccos B=2b,则ab=________.
(2)在△ABC 中,若 lg(a+c)+lg(a-c)=lg b-lgb+1 c, 则 A=________.
a2+b2-c2 解析 (1)由余弦定理得 bcos C+ccos B=b· 2ab + c·a2+2ca2c-b2=22aa2=a,所以 a=2b,即ab=2.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
cos
a2+c2-b2 1+3-7 B= 2ac =2×1× 3=-
3 2.
又∵0°<B<180°,
∴B=150°.
答案 150°
2.在△ABC 中,已知 a∶b∶c=2∶ 6∶( 3+1),则 A= ________. 解析 ∵a∶b∶c=2∶ 6∶( 3+1),
人教版数学必修51.1.1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应用
1.解三角形(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
法一:代数法
数 形
法二:几何法
结 合
2.正弦定理的变形应用
转
化
——统一边角关系 化
归
一.解三角形
C
b
a
1.已知两角和一边 A
c
B
2.已知两边a、b 和其中边 a 的对角 A
思考:利用几何图形,判断何时无解,一解,两解?
C.
a absin A b
a
A
B
B?
1.A为锐角时:
C a
b
C
b
a
AHale Waihona Puke (1) a < b sinA,无解;
A
B
(2) a = b sinA,一个解;
C
C
b
a
a
b
a
A
(2)ABC中,a 6,b 3, A 45,求B B 30 (3)ABC中,a 2,b 6, A 30,求B sin B 3 无解
2
(4)ABC中,a 3,b 1, A 120,求B B 30
注意:1.由值求角,注意标明角的范围 2.ABC中sin B B 两角 取舍 勿漏解,多解
正弦定理(第二课时)
.B
c
A.
b
a
.
C
复习回顾:
1.正弦定理
a
b
c
外接圆
2R 半径
sin A sin B sin C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A B C
1 2
ab sin
C
1 bcsin A 2
1 acsin B 2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1.1.1正弦定理。
本章“解三角形”内容既是必修4中三角函数与向量内容的延续,又包含求解三角形的重要数量关系,蕴含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突出了几何的作用和数量化的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般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量化探究,发现并初步掌握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并为后续余弦定理等相关内容作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试验猜测、探究发现、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水平。
二、学生学情分析对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虽已具备一定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及向量等知识,也具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有一定难度,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尤其是本课中涉及到推理证明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等,对学生学习会形成较大障碍。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降低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难度,多带动前后知识间的联想,引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获得成果的喜悦。
若能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索的积极性。
三、教学任务分析1、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的试验结论归纳,猜测出正弦定理;2、尝试从各种途径证明正弦定理;3、初步应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两种基本情形);4、自行归纳表述本课收获;四、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握,突破重难点。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1 第1课时 余弦定理
a2=_b_2_+__c_2-__2_b_c_c_o_s_A____
符号语言
b2=_a_2_+__c_2_-__2_a_cc_o_s_B____
c2=__a_2+__b_2_-__2_a_b_c_o_s_C___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名师点拨 余弦定理的理解
(1)适用范围:余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 (2)结构特征:“平方”“夹角”“余弦”. (3)揭示的规律:余弦定理指的是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其中一个角的余 弦之间的关系式,它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已知在△ABC 中,a=1,b=2,C=60°,则 c=________.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 c2=12+22-2×1×2×cos 60°=3,所以 c = 3. 答案: 3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
(1)(2018·高考全国卷Ⅱ)在△ABC 中,cosC2= 55,BC=1, AC=5,则 AB=( )
又 A∈(0,π),所以 A=π2. 故△ABC 为直角三角形.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1.在△ABC 中,已知 a=5,b=7,c=8,则 A+C=( )
A.90°
B.120°
C.135°
D.150°
解析:选 B.cos B=a2+2ca2c-b2=252+×654×-849=12.
所以 B=60°,所以 A+C=120°.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1.在△ABC 中,A=60°,a2=bc,则△ABC 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课件高一《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 的对角,求其他边和角
C
得 sin B bsin A 16
3 sin 30
3
a
16
2
16 3 16
16
A 300
所以B=60°,或B=120°
B
B
当B=60°时 C=90° c 32.
当B=120°时 C=30°
c a sin C 16 . sin A
变式: a=30, b=26, A=30°求角B,C和边c
解:由正弦定理 a b
sin A sin B
C
26
30
得 sin B b sin A 26sin 30 13 A 300
B
a
30 30
所以B=25.70, 或B=1800-25.70=154.30
由于154.30 +300>1800 故B只有一解 (如图) C=124.30, c a sin C 49.57
c
b
B
a
C
探索1、在Rt△ABC中,C=90°,
那么边角之间有哪些关系?
sinA= a ,sinB= b ,
c
c
sinC=1= c
c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A
b
c
Ca
B
探索2、在Rt △ABC中,我们得到
abc sin A sin B sin C
,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
结论还成立吗?
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条件可以使用正弦定
理解三角形?
8
10
20°
9 5
(1)
7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知识储备已足够。
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根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测量问题的工具。
因此熟练掌控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变通。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推敲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并掌控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知道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进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掌控多种证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运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运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定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取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产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料想的得出,料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渐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控,突破重难点。
即指导学生掌控“视察——料想——证明——运用”这一思维方法。
学生采取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进程本节知识教学采取产生型模式:1、问题情境有一个旅行景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想在风景区两座相邻的山之间搭建一条观光索道。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正弦定理》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一数学第五章《三角比》第三单元中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学校“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坐标法等学问在三角形中的详细运用,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一种等量关系,它与后面的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学问,使同学把握新的有用的学问,体会联系、进展等辩证观点,同学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争论,体验到数学发觉和制造的历程,进而培育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讨论性学习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对高一的同学来说,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任意角的三角比等学问,具有肯定观看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对新旧学问间的联系、理解、应用往往会消失思维障碍,思维敏捷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依据以上特点,老师恰当引导,提高同学学习主动性,留意前后学问间的联系,引导同学直接参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想:培育同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进展同学力量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如何培育同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学问不是被动汲取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学问不仅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更重要的是同学在肯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阅历,并通过与他人(在老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关心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同学为中心,视同学为认知的主体,老师只对同学的意义建构起关心和促进作用。
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1、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同学从已有的几何学问和处理几何图形的常用方法动身,探究和证明正弦定理,体验坐标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论证的严谨性。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1课时 余弦定理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1课时 余弦定理考点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余弦定理 了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逻辑推理 余弦定理的推论掌握余弦定理的几种变形公式及应用数学运算三角形的元素及解三角形 能利用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边、角等问题数学运算问题导学预习教材P42-P44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余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2.余弦定理有哪些推论?1.余弦定理 文字语言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符号语言a 2=b 2+c 2-2bc cos__Ab 2=a 2+c 2-2ac cos__B c 2=a 2+b 2-2ab cos__C余弦定理的理解(1)适用范围:余弦定理对任意的三角形都成立. (2)结构特征:“平方”“夹角”“余弦”.(3)揭示的规律:余弦定理指的是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其中一个角的余弦之间的关系式,它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2.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cos C =a 2+b 2-c 22ab .■名师点拨余弦定理的推论是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适用于已知三角形三边来确定三角形的角的问题.用余弦定理的推论还可以根据角的余弦值的符号来判断三角形中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3.三角形的元素与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元素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2)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在三角形中,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针对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特例.( ) (2)余弦定理只适用于已知三边和已知两边及夹角的情况.( )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个内角时,解是唯一的.( ) (4)在△ABC 中,若b 2+c 2>a 2,则∠A 为锐角.( )(5)在△ABC 中,若b 2+c 2<a 2,则△ABC 为钝角三角形.( ) 答案:(1)√ (2)× (3)√ (4)√ (5)√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4,b =5,c =61,则角C 等于( )A .120°B .90°C .60°D .45°解析:选A.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2ab =42+52-(61)22×4×5=-12,所以C =120°,故选A.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3ac ,则角B 等于( )A.π6 B.π3 C.π6或5π6D.π3或2π3解析:选A.由余弦定理知a 2+c 2-b 2=2ac cos B ,因为a 2+c 2-b 2=3ac ,所以cos B =32,故B =π6. 已知在△ABC 中,a =1,b =2,C =60°,则c =________.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c 2=12+22-2×1×2×cos 60°=3,所以c = 3. 答案: 3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1)(2018·高考全国卷Ⅱ)在△ABC 中,cos C 2=55,BC =1,AC =5,则AB =( )A .42 B.30 C.29D .2 5(2)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5,c =2,cos A =23,则b=( )A.2B. 3 C .2D .3【解析】 (1)因为cos C =2cos 2 C 2-1=2×15-1=-35,所以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C =25+1-2×5×1×⎝⎛⎭⎫-35=32,所以AB =42,故选A. (2)由余弦定理得5=22+b 2-2×2b cos A , 因为cos A =23,所以3b 2-8b -3=0,所以b =3⎝⎛⎭⎫b =-13舍去.故选D. 【答案】 (1)A (2)D[变条件]将本例(2)中的条件“a =5,c =2,cos A =23”改为“a =2,c =23,cos A =32”,求b 为何值?解:由余弦定理得: a 2=b 2+c 2-2bc cos A ,所以22=b 2+(23)2-2×b ×23×32,即b 2-6b +8=0,解得b =2或b =4.解决“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问题的步骤(1)用余弦定理列出关于第三边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运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此边长. (2)再用余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其他两角.在△ABC 中,a =23,c =6+2,B =45°,解这个三角形.解:根据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23)2+(6+2)2-2×23×(6+2)×cos 45°=8, 所以b =2 2.又因为cos A =b 2+c 2-a 22bc =8+(6+2)2-(23)22×22×(6+2)=12,所以A =60°,C =180°-(A +B )=75°.已知三边(三边关系)解三角形(1)在△ABC 中,已知a =3,b =5,c =19,则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为( ) A .90° B .120° C .135°D .150°(2)在△ABC 中,若(a +c )(a -c )=b (b -c ),则A 等于( ) A .90° B .60° C .120°D .150°【解析】 (1)在△ABC 中,因为a =3,b =5,c =19, 所以最大角为B ,最小角为A ,所以cos C =a 2+b 2-c 22ab =9+25-192×3×5=12,所以C =60°,所以A +B =120°,所以△ABC中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为120°.故选B.(2)因为(a +c )(a -c )=b (b -c ),所以b 2+c 2-a 2=bc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12.因为A ∈(0°,180°),所以A =60°.【答案】 (1)B (2)B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的方法先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一个角的余弦,从而求出第一个角;再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第二个角;最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注意] 若已知三角形三边的比例关系,常根据比例的性质引入k ,从而转化为已知三边求解.1.(2019·福建师大附中期末考试)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a 2=b 2-c 2+2ac ,则角B 的大小是( )A .45°B .60°C .90°D .135°解析:选A.由已知得a 2+c 2-b 2=2ac ,所以cos B =a 2+c 2-b 22ac =2ac 2ac =22.又0°<B<180°,所以B =45°.2.在△ABC 中,若a ∶b ∶c =2∶6∶(3+1),求△ABC 的最大内角的余弦值. 解:因为a ∶b ∶c =2∶6∶(3+1), 不妨设a =2k ,b =6k ,c =(3+1)k , 显然a <b <c .所以△ABC 的最大内角为C ,则cos C =a 2+b 2-c 22ab =4k 2+6k 2-(3+1)2k 246k 2=4+6-(3+1)246=6-2346=6-24.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在△ABC 中,若b 2sin 2C +c 2sin 2B =2bc cos B cos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将已知等式变形为b 2(1-cos 2C )+c 2(1-cos 2B )=2bc cos B cos C . 由余弦定理并整理,得 b 2+c 2-b 2⎝ ⎛⎭⎪⎫a 2+b 2-c 22ab 2-c 2⎝ ⎛⎭⎪⎫a 2+c 2-b 22ac 2=2bc ×a 2+c 2-b 22ac ×a 2+b 2-c 22ab,所以b 2+c 2=[(a 2+b 2-c 2)+(a 2+c 2-b 2)]24a 2=4a 44a 2=a 2.所以A =90°.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1)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的两种途径①化边的关系:将条件中的角的关系,利用余弦定理化为边的关系,再变形条件判断. ②化角的关系:将条件转化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变换得出关系进行判断. (2)判断三角形时经常用到以下结论①△ABC 为直角三角形⇔a 2=b 2+c 2或c 2=a 2+b 2或b 2=a 2+c 2. ②△ABC 为锐角三角形⇔a 2+b 2>c 2,且b 2+c 2>a 2,且c 2+a 2>b 2. ③△ABC 为钝角三角形⇔a 2+b 2<c 2或b 2+c 2<a 2或c 2+a 2<b 2. ④若sin 2A =sin 2B ,则A =B 或A +B =π2.1.在△ABC 中,A =60°,a 2=bc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解析:选D.在△ABC 中,因为A =60°,a 2=bc , 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bc , 所以bc =b 2+c 2-bc ,即(b -c )2=0,所以b =c ,结合A =60°可得△ABC 一定是等边三角形.故选D.2.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b cos C +c cos B =a sin A ,则△ABC 的形状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不确定解析:选B.因为b cos C +c cos B =a sin A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b ·a 2+b 2-c 22ab +c ·a 2+c 2-b 22ac =a sin A ,整理,得a =a sin A ,所以sin A =1.又A ∈(0,π),所以A =π2.故△ABC 为直角三角形.1.在△ABC 中,已知a =5,b =7,c =8,则A +C =( ) A .90° B .120° C .135°D .150°解析:选B.cos B =a 2+c 2-b 22ac =25+64-492×5×8=12.所以B =60°,所以A +C =120°.2.在△ABC 中,已知(a +b +c )(b +c -a )=3bc ,则角A 等于( ) A .30° B .60° C .120°D .150°解析:选B.因为(b +c )2-a 2=b 2+c 2+2bc -a 2=3bc , 所以b 2+c 2-a 2=bc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 =12,所以A =60°.3.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a ,b ,c 满足(a +b )2-c 2=4,且C =60°,则ab =________.解析:因为C =60°,所以c 2=a 2+b 2-2ab cos 60°, 即c 2=a 2+b 2-ab .① 又因为(a +b )2-c 2=4, 所以c 2=a 2+b 2+2ab -4.②由①②知-ab =2ab -4,所以ab =43.答案:434.在△ABC 中,a cos A +b cos B =c cos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由余弦定理知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c 2+a 2-b 22ca ,cos C =a 2+b 2-c 22ab ,代入已知条件得a ·b 2+c 2-a 22bc +b ·c 2+a 2-b 22ca +c ·c 2-a 2-b 22ab=0,通分得a 2(b 2+c 2-a 2)+b 2(a 2+c 2-b 2)+c 2(c 2-a 2-b 2)=0, 展开整理得(a 2-b 2)2=c 4.所以a 2-b 2=±c 2,即a 2=b 2+c 2或b 2=a 2+c 2. 根据勾股定理知△ABC 是直角三角形.[A 基础达标]1.(2019·合肥调研)在△ABC 中,角A ,B ,C 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C =60°,a =4b ,c =13,则b =( )A .1B .2C .3D.13解析:选A.由余弦定理知(13)2=a 2+b 2-2ab cos 60°,因为a =4b ,所以13=16b 2+b 2-2×4b ×b ×12,解得b =1,故选A.2.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3cos 2A +cos 2A =0,a =7,c =6,则b =( )A .10B .9C .8D .5解析:选D.由23cos 2A +cos 2A =0得23cos 2A +2cos 2A -1=0,解得cos A =±15.因为A 是锐角,所以cos A =15.又因为a 2=b 2+c 2-2bc cos A ,所以49=b 2+36-2×b ×6×15.解得b =5或b =-135.又因为b >0,所以b =5.3.在△ABC 中,若a =8,b =7,cos C =1314,则最大角的余弦值是( )A .-15B .-16C .-17D .-18解析:选C.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82+72-2×8×7×1314=9,所以c =3,故a 最大,所以最大角的余弦值为cos A =b 2+c 2-a 22bc =72+32-822×7×3=-17.4.(2019·江苏苏州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在△ABC 中,AB =3,BC =13,AC =4,则AC 边上的高为( )A.322B.332C.32D .3 3解析:选B.由BC 2=AB 2+AC 2-2AB ·AC cos A ,可得13=9+16-2×3×4×cos A ,得cos A =12.因为A 为△ABC 的内角,所以A =π3,所以AC 边上的高为AB ·sin A =3×32=332. 5.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cos 2A 2=b +c2c ,则△ABC 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选A.在△ABC 中,因为cos 2A 2=b +c2c ,所以1+cos A 2=b 2c +12,所以cos A =bc .由余弦定理,知b 2+c 2-a 22bc =b c ,所以b 2+c 2-a 2=2b 2,即a 2+b 2=c 2,所以△ABC 是直角三角形.6.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满足b 2=ac ,且c =2a ,则cos B =________.解析:因为b 2=ac ,且c =2a ,所以cos B =a 2+c 2-b 22ac =a 2+4a 2-2a 22a ·2a =34.答案:347.在△ABC 中,边a ,b 的长是方程x 2-5x +2=0的两个根,C =60°,则c =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得a +b =5,ab =2.所以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 =(a +b )2-3ab =52-3×2=19,所以c =19.答案:198.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3,b =4,c =6,则bc cos A+ac cos B +ab cos C 的值是________.解析:bc cos A +ac cos B +ab cos C =b 2+c 2-a 22+a 2+c 2-b 22+a 2+b 2-c 22=a 2+b 2+c 22.因为a =3,b =4,c =6,所以bc cos A +ac cos B +ab cos C =12×(32+42+62)=612.答案:6129.在△ABC 中,A +C =2B ,a +c =8,ac =15,求b .解:在△ABC 中,因为A +C =2B ,A +B +C =180°,所以B =60°.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a +c )2-2ac -2ac cos B =82-2×15-2×15×12=19.所以b =19.10.在△ABC 中,已知BC =7,AC =8,AB =9,试求AC 边上的中线长. 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 =AB 2+AC 2-BC 22·AB ·AC =92+82-722×9×8=23,设所求的中线长为x ,由余弦定理知:x 2=⎝⎛⎭⎫AC 22+AB 2-2·AC 2·AB cos A =42+92-2×4×9×23=49, 则x =7.所以所求中线长为7.[B 能力提升]11.在△ABC 中,AB =5,BC =7,AC =8,则AB →·BC →的值为( ) A .79 B .69 C .5D .-5解析:选D.由余弦定理得:cos ∠ABC =AB 2+BC 2-AC 22AB ·BC =52+72-822×5×7=17.因为向量AB →与BC →的夹角为180°-∠ABC ,所以AB →·BC →=|AB →|·|BC →|cos(180°-∠ABC )=5×7×⎝⎛⎭⎫-17=-5.12.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1,3,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8,10)B .(22,10)C .(22,10)D .(10,8)解析:选B.只需让边长为3和a 的边所对的角均为锐角即可.故⎩⎪⎨⎪⎧12+32-a 22×1×3>0,a 2+12-322×a ×1>0,1+3>a ,1+a >3,解得22<a <10.1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C =120°,c =2a ,则a ,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B .a <bC .a =bD .不能确定解析:选A.在△ABC 中,c 2=a 2+b 2-2ab cos 120°=a 2+b 2+ab .因为c =2a ,所以2a 2=a 2+b 2+ab ,所以a 2-b 2=ab >0,所以a 2>b 2,所以a >b .14.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c )2=b 2-34ac . (1)求cos B 的值;(2)若b =13,且a +c =2b ,求ac 的值.解:(1)由(a -c )2=b 2-34ac ,可得a 2+c 2-b 2=54ac . 所以a 2+c 2-b 22ac =58,即cos B =58. (2)因为b =13,cos B =58, 由余弦定理,得b 2=13=a 2+c 2-54ac =(a +c )2-134ac , 又a +c =2b =213,所以13=52-134ac ,解得ac =12. [C 拓展探究]15.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cos C +(cos A -3sin A )cos B =0.(1)求角B 的大小;(2)若a +c =1,求b 的取值范围.解:(1)由已知得-cos(A +B )+cos A cos B -3sin A ·cos B =0,即有sin A sin B -3sin A cos B =0.①因为sin A ≠0,所以sin B - 3 cos B =0.又cos B ≠0,所以tan B = 3.又0<B <π,所以B =π3. (2)由余弦定理,有b 2=a 2+c 2-2ac cos B .因为a +c =1,cos B =12, 有b 2=3⎝⎛⎭⎫a -122+14.② 又0<a <1,于是有14≤b 2<1, 即有12≤b <1.。
《正弦定理》教案(含答案)
《正弦定理》教案(含答案)第一章:正弦定理的引入1.1 实物的直观引入利用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正弦定理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正弦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普遍性。
1.2 数学定义与公式给出正弦定理的数学表达式: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 b, c分别为三角形的边长,A, B, C分别为对应的角度。
解释正弦定理的内涵,让学生理解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1.3 例题讲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正弦定理的应用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正弦定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二章:正弦定理的应用2.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利用正弦定理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 + B + C = 180°。
解释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关系。
2.2 三角形形状的判断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引导学生通过正弦定理判断给定三角形的形状。
2.3 实际问题应用选择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正弦定理的应用意识。
第三章:正弦定理在测量中的运用3.1 角度测量讲解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角度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正弦定理进行角度测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距离测量讲解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距离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正弦定理进行距离测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实际测量案例提供实际测量案例,让学生利用正弦定理进行测量。
培养学生的实际测量能力,提高学生对正弦定理在测量中应用的理解。
第四章:正弦定理在三角函数中的应用4.1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关系讲解正弦定理与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定理在三角函数中的应用。
4.2 三角函数图像的绘制利用正弦定理绘制三角函数图像。
培养学生的图像绘制能力,提高学生对正弦定理在三角函数中应用的理解。
4.3 三角函数问题的解决利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函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数学同步练习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一) 课时目标
1.熟记正弦定理的内容;
2.能够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1.在△ABC 中,A +B +C =π,A 2+B 2+C 2=π2
. 2.在Rt △ABC 中,C =π2,则a c =sin_A ,b c
=sin_B . 3.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4.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 sin A =b sin B =c sin C
,这个比值是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2R .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若A ∶B ∶C =1∶2∶3,则 a ∶b ∶c 等于( )
A .1∶2∶3
B .2∶3∶4
C .3∶4∶5
D .1∶3∶2
答案 D
2.若△ABC 中,a =4,A =45°,B =60°,则边b 的值为( ) A.3+1 B .23+1
C .2 6
D .2+2 3
答案 C
解析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 得4sin 45°=b sin 60°
,∴b =2 6. 3.在△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答案 A
解析 sin 2A =sin 2B +sin 2C ⇔(2R )2sin 2A =(2R )2sin 2B +(2R )2sin 2C ,即a 2=b 2+c 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ABC 为直角三角形.
4.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角A 与角B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
B B .A <B
C .A ≥B
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答案 A
解析 由sin A >sin B ⇔2R sin A >2R sin B ⇔a >b ⇔A >B .
5.在△ABC 中,A =60°,a =3,b =2,则B 等于( )
A .45°或135°
B .60°
C .45°
D .135°
答案 C
解析 由a sin A =b sin B 得sin B =b sin A a =2sin 60°3=22. ∵a >b ,∴A >B ,B <60° ∴B =45°.
6.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如果c =3a ,B =30°,那么角C 等于( )
A .120°
B .105°
C .90°
D .75°
答案 A
解析 ∵c =3a ,∴sin C =3sin A =3sin(180°-30°-C )
=3sin(30°+C )=3⎝⎛⎭
⎫32sin C +12cos C , 即sin C =-3cos C .
∴tan C =- 3.
又C ∈(0°,180°),∴C =120°.
二、填空题
7.在△ABC 中,AC =6,BC =2,B =60°,则C =_________.
答案 75°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2sin A =6sin 60°,∴sin A =22
. ∵BC =2<AC =6,∴A 为锐角.∴A =45°.
∴C =75°.
8.在△ABC 中,若tan A =13
,C =150°,BC =1,则AB =________. 答案 102
解析 ∵tan A =13,A ∈(0°,180°),∴sin A =1010
. 由正弦定理知BC sin A =AB sin C
, ∴AB =BC sin C sin A =1×sin 150°10
10
=102. 9.在△ABC 中,b =1,c =3,C =2π3
,则a =________. 答案 1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3sin 2π3
=1sin B , ∴sin B =12
.∵C 为钝角, ∴B 必为锐角,∴B =π6,
∴A =π6. ∴a =b =1. 10.在△ABC 中,已知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若b =2a ,B =A +60°,则A =______.
答案 30°
解析 ∵b =2a ∴sin B =2sin A ,又∵B =A +60°,
∴sin(A +60°)=2sin A
即sin A cos 60°+cos A sin 60°=2sin A ,
化简得:sin A =33cos A ,∴tan A =33
,∴A =30°. 三、解答题
11.在△ABC 中,已知a =22,A =30°,B =45°,解三角形.
解 ∵a sin A =b sin B =c sin C
, ∴b =a sin B sin A =22sin 45°sin 30°=22×2212
=4. ∵C =180°-(A +B )=180°-(30°+45°)=105°,
∴c =a sin C sin A =22sin 105°sin 30°=22sin 75°1
2
=2+2 3. 12.在△ABC 中,已知a =23,b =6,A =30°,解三角形.
解 a =23,b =6,a <b ,A =30°<90°.
又因为b sin A =6sin 30°=3,a >b sin A ,
所以本题有两解,由正弦定理得:
sin B =b sin A a =6sin 30°23
=32,故B =60°或120°. 当B =60°时,C =90°,c =a 2+b 2=43;
当B =120°时,C =30°,c =a =2 3.
所以B =60°,C =90°,c =43或B =120°,C =30°,c =2 3.
能力提升
1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b =2,sin B +cos B =2,则角A 的大小为________.
答案 π6
解析 ∵sin B +cos B =2sin(π4
+B )= 2. ∴sin(π4
+B )=1. 又0<B <π,∴B =π4
.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B b =2×222=12
. 又a <b ,∴A <B ,∴A =π6
. 14.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 =2B ,a ,b ,c 所对的角分别为A ,B ,C ,求a b
的取值范围.
解 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 ,B ,C <90°,
即⎩⎪⎨⎪⎧ B <90°,2B <90°
,180°-3B <90°,∴30°<B <45°. 由正弦定理知:a b =sin A sin B =sin 2B sin B
=2cos B ∈(2,3), 故a b
的取值范围是(2,3).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两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它两个角,这时三角形解的情况比较复杂,可能无解,可能一解或两解.例如:已知a 、b 和A ,用正弦定理求B 时的各种情况.
A 为锐角 a <b sin A a =b sin A b sin A <a <b a ≥b 无解 一解(直角) 两解(一锐角, 一钝角)
一解(锐角) A 为直角
或钝角 a ≤b a >b 无解 一解(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