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中国经济回顾与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二)国内文献研究回顾
张萍(1996)认为在现行的金融体制下,利率平价在中国有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反映国内金融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行政管制模式向金融自由化迈进的过程中,汇率、利率与资本流动之间不协调的关系。杜金珉和郑凌云(2001)认为现阶段利率平价理论很难直接而有效地适用于决定人民币汇率,主要原因是现实情况难以满足利率平价理论的多数假设。郑春梅和肖琼(2006)通过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并不成立,人民币利率上调不会导致本币的升值压力。
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摘要:利率平价理论是关于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与利差之间关系的理论,主要考察其相互影响。本文选取了2013年258份样本数据,基于利率平价理论探讨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是适用的。但由于我国利率制度及国际资本流动管制等原因表现相对欠缺,本文根据对P值的研究得出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的结论并对此给出了建议。
将(2.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公式:
(2.8)
从(2.6)式可以得到第二个实证分析模型:
(2.9)
其中:y=ln(F)-ln(S),x1=ln(1+ic),x2=ln(1+ia)。
为了计算方便,本文采用(2.9)式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2、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指标的构建。
利率平价理论等式两边是均衡状态,但现实中往往是不相等的,下面这两种情况更为普遍:
二、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一)实证研究模型
1、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实证模型。
利率平价模型:
(2.1)
其中:F为远期汇率,S为即期汇率,ia为美元利率,ic为人民币利率。
将(2.1)式整理得:
(2.2)

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38卷第1期,Jan.,2008,Vol.38,No.1Journa l of No rthwest Univ e rsit y(Phil oso p hy and S ocia l Sc iences Editi on) 作者简介严汉平(—),男,陕西户县人,西北大学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的回望与前瞻】中国30年经济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综述严汉平,白永秀,申 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2007年10月16日,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西北大学商科发展95周年暨经济学系恢复30年MBA教育10周年庆典———中国30年经济改革与发展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波兰华沙理工大学、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30年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及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一、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及其趋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开大学周立群教授以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为题,首先梳理了经济学发展的脉络以及当前经济学教育现状和改革举措;他认为中国经济学布局和结构都发生巨大变化,重点大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重心上移,以及高等教育扩招都反映了经济学教育布局的多层次性;此外,经济学教育要国际化。

国际化分为内向型(主要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角度参与国际化)和外向型(主要是抢占国际市场和向国外扩张)。

他还提出经济学人才培养要实现“四化”,即目标国际化、课程和师资国际化、评价认证和机构国际化、教育资源配置国际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曙光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经济人假设、企业理论、制度分析、宏观经济理论、通货紧缩、人民币汇率、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学风等。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未能全面考虑所有因素,如新兴产业、互联网经济等。
应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需进一步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建设自贸区、跨境电商等贸易便利化措施。
01
02
03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03
03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创新创业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等,以稳定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01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主要原因是人口结构变化、资源瓶颈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
产业结构现状
01
制造业转型
中国积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02
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市场规模与贸易现状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潜力巨大。
贸易地位提升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压力和结构性失业问题。
劳动力市场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多项措施,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和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等,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部分行业和地区存在劳动力过剩,而一些新兴行业则缺乏专业人才。
对策与建议
04Leabharlann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促进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分析PPT课件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分析PPT课件
17
4、入境旅游大跨度的长线团减少,一次旅 游经停城市数趋减,环口岸地域游或一 地游的游客增多。
5、海外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最感兴趣的 是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其 次是餐饮、购物和文化艺术。
6、海外游客在数量上约占中国国内外游客 总数的1/5。
18
1、地域结构特征
①客源地分布广泛,少数重要客源国居主导地 位 广泛分布于亚、欧、美、大洋洲和非洲各地, 具有地域多样性的特征;少数重要的客源国提 供了绝大部分的客源,居主导地位。
39
5、海外游客在国内的流量流向分析
①入境游客在国内的流量流向分析 近程和洲内旅游占绝对优势,洲际旅游为 重要补充。 流向:“趋高性”、“向丰性” 流量:由“集中垄断式”渐趋“多元分流 式”
②入境游客在我国国内的流动
40
第三节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 战略目标与发展趋势
一、战略目标 1、国际旅游接待与创汇水平
中国客源市场的主体是亚太地区,两翼 为欧洲和美洲
13
欧洲和美洲虽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客源 输出地,但由于距离遥远,历史文化、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距等原因,却不 是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最大客源地。不过, 美、英等发达国家人均GDP高,跨国旅 游支付能力强,居民来华旅游人数增长 有较大潜力。
14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在南 半球的重要客源市场,近年来以2位数增 长。 非洲始终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 交往的重要伙伴,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 限,每年来华旅客的绝对数量至今未超 过40万人次。2007年非洲市场的增长率 为29.05%,居五大洲之首。
2
二、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现状
3
入境人数分析
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的国际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 势,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迅速攀升。

2007—2008年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7—2008年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主持 人 时 绍祥 电 子 邮 箱 sih。in @s _0 月 081 hs a g i cm
维普资讯

视野l
从 20 0 7年 的情 况 看 , 大 需 求 增长 总体 趋 稳 : 三 第 一 . 资 增 长 比较 平 稳 , 有 出现 明 显 反 弹 ; 二 , 投 没 第 由 于消 费 需 求 虽 然 越 来 越 活 跃 , 受 其 本 身 特 点 决 定 , 幅 变 但 增
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 。 非食 品价 格 指 数 涨 幅 保 持 在 1 右 。 %左
比较 稳 定 : 品 价 格 指 数 涨幅 则 持 续 提 高 . 推 动 居 民 消 费 食 并 价 格 指 数 涨 幅 提 高 。不 同 的 物 价 指 数 之 间 的 关 系 清 楚 表 明 . 食 品 价 格 上涨 是 推 动 20 0 7年 物 价 上 涨 的 基 本 原 因 。 由此 可 以看 出 .0 7年 物 价 上涨 是 结 构 性 的 。不 是 总供 求 失 衡 的表 20 现 . 不是 经 济 过 热 的标 志 。 也
长 的 时 间完 成
( 能 耗 、 污 染 、 源 加 工 型 的 产 品 ) 品 出 口 等政 策 措 施 高 高 资 产 效果 的显 现 , 口增长 逐 步 趋 稳 。 合 看 ,0 7年 投 资 、 费 、 出 综 20 消 出 口三 项 需求 呈现 高 位 趋稳 或 略 有 降 低 的态 势 。 20 年 供 给 特 别 是基 础 产 品 供 给 能 力继 续 增 强 : 07 新 一 轮 经 济 增 长 是 在 短 缺 现 象 普 遍 消 失 的 基 础 上 开 始 的 . 会 生产 力 达 到 了 相 当 大规 模 , 别 是 支 持 生 产 能 力 扩 社 特 大 的诸 项 要 素条 件 较 好 当前 我 国 的资 金 和 劳动 力供 给 都 比 较 充 裕 :在 加 强 自主 创 新 和 全 面 加 入 国 际产 业 分 工 的 背 景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PPT课件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PPT课件
•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 ”后,由于养老支出的增加,高储蓄、高投资、 高增长速度的发展态势将逐渐失去,经济进入长 期低速增长阶段。
15
• 3.应对复杂敏感国际关系的挑战。 • 4.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挑战。 • 5.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
11
• 国内: •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 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 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 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 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但是: • 1)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 • 2)国际收支不平衡,外面增长方式粗放 • 3)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消费量偏低 • 4)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 5)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 6)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等领域还 存在不少难点和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主要内容
•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 二、中国经济运行国内外环境分析 • 三、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 四、如何做好“十二五”开篇之作 • 五、几个热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回顾: 在1978--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 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 斯蒂格利茨:“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 又持久的经济增长”。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经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对建国七十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回顾,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分析。

一、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处于严重落后状态,受到了旧中国时期长期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破坏,国内生产力极度衰退。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大量工业资源的集中,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配置不均和科技条件限制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区域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特别是近年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东部地区经济更具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逐渐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地区,逐渐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广东、上海、北京为代表。

这些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拥有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发达程度。

但也正是因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更加明显,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增长可能出现趋缓和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结构性调整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阶段,但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尤其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斐然。

但由于科技和人才的短缺,中部地区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政策和投入来支持。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经济结构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受制于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收入差距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_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分析_徐敏

收入差距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_以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分析_徐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始终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同时在30年的经济历史中我国经济也呈现出周期波动。

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严重冲击了我国经济,使国民经济受到重创。

研究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找到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地平抑经济的非正常扰动对于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一、有关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学界承认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存在,并开始沿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分析包括综合因素和单项因素两大类。

(一)综合因素分析汪同三(2009)在其《经济增长与波动的风险和对策》一书中,对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归纳如下: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居民消费和消费结构、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体制和政策。

①刘树成(2009)在其《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改革与繁荣Ⅲ》中也提到了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技术冲击、经济市场化、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

②贾俊雪(2008)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原因研究》中剖析了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技术冲击、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地方政府行为、外部冲击(贸易开放、金融自由化等),并认为技术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冲击是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根源。

③(二)单项因素分析1.技术冲击。

简泽(2005)的分析建立在King、Plosser和Rebelo(1988)以及King、Plosser、Stock和Watson(1991)用来分析经济波动的一个RBC模型上。

结果发现,在一个典型的RBC 理论框架下,技术冲击通过资本积累机制的作用会引起实际GDP、投资和消费偏离稳态又回归稳态的波动。

④2.产业结构变动。

宁晓青、陈柏福(2008)认为我国产业结构每变动1%,将相应地推动经济周期增长波动0.6115%。

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长期影响弹性0.5852相比,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短期影响要稍大于其长期影响。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

浅析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218-02摘要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政府加强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差异一、引言要素集聚能力是一国创造和拥有的,以吸收外资为载体的,集聚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品牌、专利等全球广义生产要素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水平是决定国家生产要素集聚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基础设施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也成为各级政府促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区域差异特别是东西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正确认识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差异中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经济转型时期,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供给机制,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的作用,对提高我国经济要素集聚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

发展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实际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或者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基础“瓶颈”的困扰,由于民间力量有限,政府只能通过财政集中动员一部分资源,以加快基础“瓶颈”部门的发展。

陈共(cheng gong,2007)年的研究中提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内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基础设施的短缺长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比如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不足,供给增长滞后于gdp的增长,“瓶颈”作用十分突出,至今仍然存在。

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最坏时刻过去 最好机遇降临
1
回顾10月10日这一星期,全球市值短短一星期内蒸发6万亿美元。回顾10月 28日这一周,全球市场急剧动荡,新兴市场业难以幸免,香港恒生指数和 菲律宾股市跌12%,全年累计跌幅已超过60%。回顾2009年2月中旬,道琼 斯指数的日均波动幅度创下历史新高,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全球金融财富累 计已增发50万亿美元。
道琼斯工业指数 恒生指数 日经225指数 上证综指 伦敦指数
2008年10月:全球金融体系最糟糕的时期,目前对是否有次贷危 机的第二波存在广泛争议。我们认为不存在所谓次贷第二波。
4
近期道琼斯指数走势已经回暖
5
三个月来欧元兑美元走势图
三个月来日元兑美元走势图
6
近一月WTI原油期货价格走势图 近一月Brent原油期货价格走势图
2
3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00
世界主要经济体股票指数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00
9-2 9-4 9-8 9-10 9-12 9-16 9-18 9-22 9-24 9-26 9-30 10-2 10-6 10-8 10-10 10-14 10-16 10-20 10-22 10-24 10-28 10-30 11-3
9
万美元
35
9.00%
30
8.00%
7.00%
25 6.00%
20
5.00%
15
4.00%
3.00% 10
2.00%
5
1.00%
0
0.00%

2007航空业分析回顾

2007航空业分析回顾

航空业:继续保持高增长步伐2007 年前9个月,民航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完成265.66亿吨公里、2066.91亿客公里、81.6亿吨公里,比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8.3%、16.9%和21.8%,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2.3、0.1 和8.7个百分点。

从各个月度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三项指标均增长强劲,由于8月份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推出《民航总局关于调控航班总量、航空运输市场准入和运力增长的通知》(…2007‟101号文件),对航班流量进行调控,三项周转指标均回落到去年的增长水平,其中尤以旅客周转量回落的最多。

国内航线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三项指标分别同比增长15.6%、15.8%和10.2%。

与去年相比,国内航线增速有所下降,这主要是8月份的政策调控的结果。

与国内航线平稳增长相比,国际航线运输承接去年走势,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运输总周转量增长23.8%,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同比增长20.1%和24.6%,比去年增速分别高出9.7、6.6、11.5个百分点。

2007年前9个月港澳航线客货运输维持低速增长,旅客运输量完成404万人,同比增长0.3%;货邮运输量完成12.3 万吨,同比下降5.8%,运输总周转量完成91.1亿客公里,同比下降了1.5%。

图1近两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万吨公里)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F e b -06A p r -06J u n -06A u g -06O c t -06D e c -06F e b -07A p r -07J u n -07A u g -070%5%10%15%20%25%30%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速资料来源:中贸物流网,长江证券研究部图2近两年中国民航旅客周转量(亿客公里)50100150200250300F e b -06A p r -06J u n -06A u g -06O c t -06D e c -06F e b -07A p r -07J u n -07A u g -070%5%10%15%20%25%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速资料来源:中贸物流网,长江证券研究部图3近两年中国民航旅客周转量(亿吨公里)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F e b -06A p r -06J u n -06A u g -06O c t -06D e c -06F e b -07A p r -07J u n -07A u g -070%5%10%15%20%25%30%货邮周转量同比增速资料来源:中贸物流网,长江证券研究部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看,除中国国航,各大航的主营业务收入均快速增长。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_范爱军.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_范爱军.

2007年第 3期山东社会科学No. 3总第 139期S HA NDONG SOCIAL S CIENCESGeneral No. 139收稿日期 :2006-10-12作者简介 :范爱军 (1955- 男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丽丽 (1983- 女 ,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范爱军王丽丽(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 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 ] 本文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 , 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预测方差分解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及其各部分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之间均存在正向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 但对纯收入各构成部分的影响力度不同 , 虽然短期内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较小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其作用程度逐渐趋于显著和稳定。

[关键词 ] 城镇化 ; 农民收入增长 ; 协整关系[中图分类号 ]F06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4145[2007]03 0079 05一、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文献回顾在西方 , 关于城镇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成就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 托达罗模型和乔根森模型。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刘易斯 (W. A. Le w is, 1954 认为 ,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释放出来 , 转移到现代城镇工业部门是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 , 缩小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关键。

1964年 , 拉尼斯和费景汉 (G.. Ranis &J. H. Fei 对刘易斯模型又进行了重要的修正与补充 , 补充后的模型更加重视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农民收入的增加。

中国入世十年成就回顾与前景展望-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入世十年成就回顾与前景展望-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入世十年成就回顾与前景展望一、入世十年:成就(一)有目共睹的成就201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满十年。

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认真履行了入世各项承诺,“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其次,深度融入世界,成就大国经济,国民经济连续十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2010年GDP达到58786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年收入从2001年的80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4000美元,年均增长10%,2亿多人摆脱贫困;第三,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利用外资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连续9年增长,2010年占全球当年流量5.2%,位居第五,并购交易居全球第二;第四,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2011年6月末达到31975亿美元,超越英、法、德等国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股东;第五,抓住全球化机遇,分享到全球化带来的积极成果,国际分工地位发生变化,产业升级不断扩展延伸,逐步形成和稳定了在全球分工和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了贸易投资互动的“双赢”结果,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入世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和实现共赢的十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最重大的经济活动,让人惊奇的不是中国的发展,而是发展的速度”。

(二)入世与宏观溢出效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已在改革要求开放,开放促进改革的道路上走过了30多年,开放促改革的宏观溢出效应集中体现在制度进步中。

1980—2000年,开放的最大成就是利用外资,外资进入不仅使中国经济发生变化,而且使中国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开始建立市场经济制度。

入世十年,首先,中国成功借助WTO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使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谈判能力和参与水平明显提高,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政治经济等多领域与世界全面融合的同时,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其次,在自身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概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其中财政体制改革是其中之一。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财政体制,扩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和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本文主要从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和未来趋势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回顾1980年代1980年代,我国启动了财政体制改革。

主要目标是建立城乡统筹、省级管理、地方自负的财政体制,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划分清晰、收入与支出管理相结合。

从此,财政管理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1994年1994年,我国进一步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一步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和调控,推动研究和实施财政法制化建设,加快税制改革。

2007年2007年,我国推出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推动个人所得税从综合征收向分类征收转变。

同时,我国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的财政体制。

2013年2013年,我国发布《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主要包括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统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职责和经费责任,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加强税费征收管理。

未来趋势分析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一方面,要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和调控,促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和财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合作;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保障机制和健全的地方财政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地方财政自治和市场监管。

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需要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已成为必然选择。

尤其是大力推进国资划转社保、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资监管法制化,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和组织,增强国有资本运营效益和市场化、法制化水平,促进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改革前后30年对比

改革前后30年对比
从真实数据比较中国改革前后30
年经济发展
•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 以忽略不计。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 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 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 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 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 的3倍。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 业化。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 多。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 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 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这一切几乎 是从零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 回顾与展望

• • •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 思主义。” 关于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中有两句话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 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这两句话不仅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坚定性, 而且也明确了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由此可见,今后,中央对改 革开放只会加强、只会扩大、只会深化,不可能倒退,不可能停滞。所以, 党的十七大报告实际上也是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阐明的一个全面的、发 展的、深刻的改革论和开放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 得巨大成功
• 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 为 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 • 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为102398 亿元; 2006年,我国GDP又突破20万亿元,为 211923亿元,折2.7万亿美元。 • 2002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3.9%、日本 的37.0%、德国的71.8%,2006年上升到相当于美 国的20.0%、日本的60.6%、德国的91.3% 。

2007年上半年三大合成材料价格走势回顾与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2007年上半年三大合成材料价格走势回顾与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20 0 0年后 , 些 企业 的塑料 制 品产 量 呈 现加 速 增 长 这 的态 势 。2 0 0 7年 上 半 年 我 国 塑 料 制 品 的 产 量 为 1 7 .万 吨 , 20 18 4 较 0 6年 同期增 长 1 . % 。 50
20 07年 中国外 贸 出 口继续 保 持 高 速增 长 , 上 而
西 欧聚 乙烯 开工 率 为 8% , 6 聚丙 烯 开 工 率 为 9 % , 4 分 别较 20 0 6年 同期 提 高 了 1个 和 2个 百分 点 。亚
洲( 东南 亚 和 东北 亚 ) 聚烯 烃 装 置 也 保持 了 较 高水 平, 开工 率始 终保持 在 9 % 以上 。 3 从需 求看 , 美 、 欧和 亚 洲 的需 求 明显 增 加 , 北 西
数 据 来 源 :R 研究 报 告 (0 7年 版 ) SI 20 。
2 )国内塑料 制 品产 量增 长 , 口增 幅 明显 下 降 出
从 国家统 计 局 的数 据 看 , 国 国 有及 年 产值 超 我
表 3 20 0 7年上半年 中国聚烯烃供需情况 万吨
过 50万 元 的 其 他 企 业 塑 品 出 口量 仅 为 4 1 0万 吨 , 2 0 8. 较 0 6年 同
数 据 来 源 : 中 国 化 工 生产 统 计 》, 关 统 计 。8 ∞ 7 ∞ 6 ∞ 5 ∞ 如 ∞ 《 海 8 9 ∞ 7 6 5 44
4 )上半年 亚洲 地 区聚 烯烃 价 格上 扬 , 聚烯 烃 使

工 率上 升使得 供应 增 加 , 上半 年 世 界 范 围聚 烯烃 但 供 应依 然紧 张 。从 全 年 供需 平 衡情 况看 , 烯 烃供 聚 应 紧张 的局 面将很 难缓解 。
I 三

中国历次金融工作会议回顾

中国历次金融工作会议回顾

——2002年2月5日至7日,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重点提出了“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的可以上市”,并将农信社改革提到了重要位置。
——2007年1月19日至20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稳步有序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等。
温家宝强调,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会议闭幕时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部署。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1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系统总结近几年来的金融工作,分析当前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
温家宝指出,过去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蔓延、深化的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我们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及时果断实施一揽子计划,成功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避免了现代化建设进程出现大的波折,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和完成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业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深入推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2011年11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达119万亿元,比2006年末增长149%;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3%,比2006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0.9%,比2006年末下降6.2个百分点。二是积极稳妥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基本形成功能相互补充、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启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彻底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难题,股票市场功能不断健全。三是稳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我国与1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为1.3万多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2.6万亿元。四是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正确把握方向、力度和节奏,较好地处理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胀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五是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法律制度,有力保障了我国金融安全稳定。六是不断深化金融对外开放,金融业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提升。

2006-2007中国牛市动因分析

2006-2007中国牛市动因分析

.第五轮牛熊更替:998点——4081点——?(跌幅超过50%)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

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幅超过50%,故标志着此轮熊市目标位的正式确立。

正常的技术性反转,再加上“股改”的东风,2005年5月,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1000点附近再次启动,2006年5月9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

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

2006年12月14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11点。

8个交易日后,2006年12月27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2500点关口。

2007年2月26日,大盘首次站上3000点大关。

2007年5月9日,大盘首次站上4000点大关。

2007年5月14日,大盘再次创下记录4081点。

2007年10月16日,大盘创造历史最高点6124.04点。

其后,由于股改承诺的大小非解禁,估值偏高,平安再融资,CPI值不断升高,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国次贷危机等问题。

大盘一度回落到2008年4月22日的3147.79点。

当天最低点已破3000点。

中国股市正式从牛转熊。

银行股虚增利润流量市值远远小于总市值,市净率远远超过国际同行业标准(国际2 工行5.99)值得注意的是,疯狂行情中最有代表性时间段,是从12月25日到12月28日的四天时间。

在这四天中,上证指数大涨223.92点,不过同时却有66%的个股,市值出现缩水。

根据上证指数的特点,这意味着,只有少数权重大的大盘股真正吸收了流入股市的资金,并起到了推动大盘迅速上扬的作用。

其中,最引入瞩目的当数银行股.我们可以通过数据计算来看有关的市况,在12月22日至28日的四个交易日里,沪综指代表的市值总额增加了5979.44亿元,对应的指数上涨是223.92点。

但Wind资讯的统计结果显示,同期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两只个股在沪综指中的市值增加额就达到4457.18亿元,占比达74.54%;由于工行、中行、中石化、宝钢、联通、浦发、民生、武钢、长电、招行等10只大盘股的市值增幅占沪综指总市值增额的98.01%,因此上证指数的上涨,几乎只体现在了这10只股票身上。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

建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分析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到来,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展望逐渐提高了关注度。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建国70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对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展望。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国建国70年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区域经济也同样经历了从闭塞到开放的历程。

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主要依靠中央计划经济体系来进行经济建设,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区域差距不大。

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采取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向更加注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013年,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加速现代城市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良好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用地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推进跨区域融合发展。

1、制度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原因,各地的发展现状不相同,政区管辖过于分散,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地区经济结构不够协调。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地区依赖外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有些地区则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在经济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3、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化进程虽然加速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剧了城乡经济差距,使社会贫富差距更加突出。

4、创新能力不足。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然而各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产出贡献不均衡,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政府政策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随着“三大攻坚战”的提出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在扶持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经济复苏的“奇迹”中国经济增长回顾与2010年宏观经济展望

经济复苏的“奇迹”中国经济增长回顾与2010年宏观经济展望

经济复苏的“奇迹”中国经济增长回顾与2010年宏观经济展

陈建奇;张原
【期刊名称】《中国工人》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年均GDP增长率达到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年均6.1%的增幅,而且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0%的速度。

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堪称史无前例,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10名之外跃居世界第4,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陈建奇;张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经济复苏路漫漫,海运业重现动荡——2010年国内外航运市场回顾与2011年展望 [J], 陈弋
2.201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全球经济复苏的四大基本判断与中国财政政策取向 [J], 闫坤;于树一
3.2010年全球与中国经济增长——回顾与展望 [J], 马岩;刘霞辉;林跃勤
4.年度经济金融回顾与展望——防控过热和通胀为主,改革财政和国企优先2010年第四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J], 张曙光;张弛
5.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走势判断——2018-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J],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圈5中国出口与进口的增速:1990—200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商务部,中国海关。

考虑到当今中国经济的规模与影响,这些与贸易相关的问题与争论已经成为正常经济理解之外的政治问题。

欧盟最近也加入到美国一方,一起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

像图6所显示的。

欧盟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欧盟向气球一样膨胀的贸易赤字在其成员国中引发了担心,如果高水平的赤字不断持续的话,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将会上升。

与一年前相比,前十大出口国与进口国都是一样的,但其次序有轻微的变动。

中国与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保持了强大的贸易联系。

它参与了各个部门各种商品的国际贸易,像农业、工业与服务业。

最重要的贸易品是制造品。

那些能源与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像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东盟国家提供了中国快速发展所需的资源。

韩国与台湾主要提供初级产品、半成品、零部件给中国。

欧盟、美国、日本主要出口给中国高新技术。

虽然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以两位数的速度升值,由于欧盟、美国仍然不愿意出口包含高级、复杂的技术的产品给中国反而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偏好不断上升,这才是他们与中国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赤字真正的原因。

图6中国前十大出口国与进口国:2007年1月一11月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作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利用它在劳动力、
生产设施、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从国内国外吸引了
资源与原材料并向全世界提供它的产品。

所以,它
对那些能源与资源丰富的国家产生了赤字,而对美
国与欧盟产生了盈余。

中国不断上升的经济力、与
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加紧密的贸易伙伴关系增强了其
在国际关系与外交上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或第二大外商直
接投资的东道国。

FDI是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发展最
重要的解释变量。

在一般意义上,FDI对经济发展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出口产业。

2007年,中国引入FDI的规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748亿美元(见图7)。


圈7中国FDI的利用总量及其发展速度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各期;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商务部。

从1979年到2007年,FDI来自于200多个国
211
2007年的中国经济回顾与分析
作者:姚树洁, 韦开蕾, 陈敏佳, YAO Shu-jie, WEI Kai-lei, CHEN Min-jia
作者单位:姚树洁,YAO Shu-jie(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 韦开蕾,WEI Kai-lei(英国米德塞斯大学,商学院), 陈敏佳,CHEN
Min-jia(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
刊名:
当代经济科学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SCIENCE
年,卷(期):2008,30(3)
被引用次数:1次
1.Financial Times China Unveils Funds to Invest Forex Reserves 2008
2.中国新闻网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4
3.32%
3.海关总署网站海关总署:2007年外贸超2万亿美元增速连续6年超20% 2008
4.Financial Times China Lose Enthusiasm for Smaller Cars 2008
5.齐中熙;刘羊旸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今年底基本贯通 2007
6.李富永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超常规启动,中外厂商都将饱腹 2006
7.周英峰;韩洁十大数据绘就2007年中国经济成长之路 2007
8.上海证券报社今年财政收入将超过5.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左右 2007
9.新华网外媒:中国GDP2007年不可能超过德国 2008
10.Sources: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11.Sources:People's Bank of China
12.Data source:Statistical Data,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13.Sources:People's Bank of China
1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国家统计局
15.赵承;张旭东;张晓松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哪些经济发展新讯息 2007
16.新华网1-11月我财政收入累计48177亿预计全年达5.1万亿 2007
17.Financial Times China raises foreign investment quotas 2008
18.华夏时报央企利润暴涨:国喜民忧的尴尬逻辑 2007
19.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1955(01)
20.新华网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0.5% 2007
1.姚树洁.陈敏佳.YAO Shu-jie.CHEN Min-jia走向和谐社会:中国经济2006数据解读[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
2.姚树洁中国改革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与贫困缩减[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科学2003,25(1)
3.姚树洁.李峰.陈敏佳.YAO Shu-jie.Li Feng.CHEN Min-jia2008年中国经济回顾与分析[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
4.姚树洁.SONG Lin.YAO Shu-jie.SONG Lin解读十七大后中国的新经济政策[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
5.孙俊萍.韦开蕾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期刊论文]-农村经济2002(11)
6.李新义.陈英三大需求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研究——基于新中国50年数据的分析[期刊论文]-九江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29(1)
7.投稿须知[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2010(31)
8.姚树洁.YAO Shu-jie金融危机及经济复苏的经济理论分析[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9.黄磊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期刊论文]-兵团党校学报2008(1)
10.崔学海.CUI Xue-hai基尼系数与我国的收入不平等[期刊论文]-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
1.姚树洁.张德生.罗丹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2009年中国经济评述[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djjkx20080300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