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的策略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组的策略与方法

宝安中学张春光

2008.7.12

就分组的重要性,我曾经把它比喻为小平同志的分田。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地、种的也还是那些东西,原来是年年吃不饱,分田(联产承包)以后,大家就都可以吃饱饭了。

我们知道,一个班级,一间教室,从来就是被分为若干相对固定组别的。这这绝对是一个常规性的东西、极其简单的东西。难道还有多少讲究?还有策略与方法可言吗?答案是十分肯地的——经验丰富、善于管理、注重细节的班主任老师,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经验可以让你分享,其中一定不乏精彩的故事,而且精彩的程度往往会超出你的想象。

下面,我仅就开展分组探究、小组学习等课堂教学与组织方面,谈谈临时性分组活动的相关策略与方法。“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今天告诉你,你可要积极回贴,秀秀你在分组方面的“精彩故事”。

一、异质分组法

即由相关水平或特质不同的学生结成小组,进行“强弱搭配”,蓄意安排水平高的学生与水平一般、或较低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实现“互补性搭配”。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异质分组,其实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利于小组内学生的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不同智能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增强自信和激发成就动机。而“组间同质”(基本相同的成员结构),则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营造和谐而又不失紧张的学习氛围。它具有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与激励性等基本属性。既为小组内同学间的互助提高了客观的条件、又为激发小组间的集体荣誉意识提供平台。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朋友,友者为朋、朋者为友,互为前提”。什么意思呢?我想说的是:老师如果让学生们通过自由组合来实现分组,就势必会体现出更多的“同质性”。要真正实现异质分组,老师的协调与干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以来,就要求老师要事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特长、个性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即所谓“学情”。这虽然是基本的要求,却也是不低的要求。

二、同质分组法

同质分组,就是将水平接近、实力相当或特点类似的学生,按照一定的属性加以划分,然后组成小组,实现“强强联合”。可是,这样一来,公平性何在呢?是否一定会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老师如果决定要使用同质分组,可以在绷紧“担心”这根铉的大前提下,来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间或使用一下同质分组,让大家知道强者到底有多强?标杆到底有多高?也不是完全不可取的做法。

2. 组内“强手如林”势态,可以让部分学生零距离体验“一山更有一山高”的境界。这也未必就是坏事情。

3. 通过某方面能力与特性的集中性展现,有利于发现、进而确认若干学生各自的真正强项与个性特质到底是什么。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4. 对于有争议性的问题,往往各人会有自己的基本态度与相关认识。让站在某个相同或相近立场的学生被分在同一个组别,继而扮演相同或相近的角色,这也是属于同质分组的范畴。而且,如果是属于这种情形,同质分组就是最有效地发现问题、最全面地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例如:选择role playing教学模式,就应该选择具有同质性的分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或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并不就一定能够保证组内或组间的同质性。

三、组数与规模的策略与方法

我国现阶段,高中学校最常见的班级规模大约是50-60人,教室中的常态组别通常为7-8个,每组人数为7-8人。就服务于教学活动的临时性分组而言,应该视具体的教学活动的需要而定,而不应该局限于直接使用教室中的常态组别。

鉴于班级总人数相对固定,每组人数太少,势必导致组别太多,而组别太多通常并不利于有效地组织与开展活动、集中时间与力量来解决问题。组别较少,势必导致每组人数较多,也是不利于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的。有没有一般性的标准呢?专业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小组3-6人、全班3-6个组,有利与充分发扬民主,又能够比较容易地集中意见,最有利于实现面对面的充分交流与合作;少

于3人,或者多于6人;少于3组或者多于6组,或多或少都会有问题或困难。西方发达国家的班级编制,一般为30人左右,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已经是取到了这个区间内的较大值。

我国的大班编制,不是某个人说改就立即能够改变过来的。这就是国情。大班编制的客观实事,也成了一些人竭力反对垢病分组教学、小组学习与课堂活动的主要理由。这样的客观困难,也随时在考验着我们教师,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提下的分组策略与智慧。例如:有时候根据具体学习任务的特点,实行人数上的非均等性分组;有时候可以让班级的一部分学生分组执行学习任务,另一部分学生执行监督、检查与服务性任务;有时候可以全班转移阵地,利用教室以外的其它临时性可占用的场地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打破原教室拥挤与局促的空间限制……等等。

四、推荐一个非常实用的分组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分组方法,我自己把它命名为“循环报数法”。

06年我使用此法,在我校信息大厅上全区信息技术公开课。课后评课的时候,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我的这节课的分组方法。西乡中学信息科组长程淑梅老师说:张老师的分组法,新颖、巧妙……

07年我校接受全国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我上推荐课。评估专家之一,东莞中学信息科组长徐建刚老师课后评课,说道:这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分组的成功……;同为评估专家之一的广东教育学院教研所长、省督学周峰教授说道:这是异质分组的魅力……

回到主题,现在说说“循环报数法”的基本操作步骤:

1. 确定循环的数字。这是一个问题、一个要事先解决的问题。如果老师想要让全班学生分为N个组,就从1——N循环报数。

2. 从某位学生开始,依次循环报数(事先要提示大家,务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记住自己报出的这个数)。

3. 所有报数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组。同时,组的序列也自动生成了。例如:报数为“1”的,就是第一组……

五、点评“循环报数法”

1. 它是属于“异质分组法”,还是“同质分组法”?这是一个问题!我留给聪明而又爱思考的读者自己来回答。

2. 课堂要有高效率,让学生们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必不可少的。“循环报数法”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紧张氛围。试想:如果有学生松松垮垮、心不在焉,报数是很难顺利地循环下去的。

3. 这种分组方法,干净利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分组。不会出现部分学生扭捏推诿、拖沓犹豫,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情形。

4. 教师在采用jigsaw、graffiti等模式开展教学的时候,循环报数法分组是非常适合的。尤其在jigsaw模式中,所切分的任务的个数,会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如果采用其它的方法来临时确定分组的个数与组员的组成,并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并且,jigsaw模式有一个从“原组”到“新组”再到“原组”的教学进程,所以,只有“循环报数法”才是最为胜任的分组方法。

5. 一些人埋怨中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而究其原因,都归结到“机制”不好。而“循环报数法”,就是一个既蕴含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与策略,同时又极具可操作性的优秀分组“机制”。

结语:

借用我的好友,现任深圳市海湾中学副校长杨晖的话———他与我在一次闲聊中说到:对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一些人不以为然,认为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形式大于内容。其实,这是因为一些人只拣到了一点皮毛。只有在真正认真研究、深入了解以后才会发现:它们还是有些“东东”的。

我立即问道:这些“东东”,是否包含分组的策略与方法?杨晖十分迅速而又十分确认地回答:当然,那是当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