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传质第二章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详细

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详细

化工原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第一章:化工原理基础知识1.1 化工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化工原理是研究化学工程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数学模型的学科。

化工原理包括物理化学、热力学、传质与分离、反应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热力学和传质与分离是化工原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化工原理涉及到许多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其中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传热、传质、反应动力学等。

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是化工过程描述、分析和设计的基础。

1.3 化工原理的应用领域化工原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方面。

化工原理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开发、新材料研发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热力学2.1 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能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系统、热平衡、热力学过程、熵等。

热力学基本原理包括能量守恒、熵增原理等。

2.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理想气体的压力、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PV=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描述气体性质的重要方程之一。

2.3 热力学循环热力学循环是指气体、水蒸汽等工质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变化,最后又回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热力学循环包括卡诺循环、斯特林循环、布雷顿循环等。

2.4 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自然界熵不减少的倾向。

第三章:传质与分离3.1 传质基本概念传质是指物质在不同相间传递的过程,包括扩散、对流、传热等。

传质的重要概念包括浓度、摩尔通量、传质系数等。

3.2 传质方程和传质过程传质方程描述了物质在不同相间传递的规律,传质过程包括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等,传质方程是描述传质过程的基本数学模型。

3.3 分离技术化工生产中,常需要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分离技术包括蒸馏、结晶、游离、萃取等,这些技术都是基于传质原理。

食品工程原理-第二章 传热

食品工程原理-第二章 传热
物体的温度分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即
t = f (x,y,z,τ)
式中:t —— 温度(℃或K); x, y, z —— 空间坐标; τ—— 时间(S)。
温 ➢不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内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

相应的传热称为非定态热传导。
场 ➢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内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
相应的传热称为稳定传热
随温度变化,视为常数;
➢平壁的温度只沿着垂直于壁面
的x轴方向变化,故等温面皆为垂
直于x轴的平行平面。
➢平壁侧面的温度t1及t2恒定。
t1
Q
t2
tb t1 t2
ob
x
根据傅立叶定律
Q A dt
dx
分离积分变量后积分,积分边界条件:当x=0时,t= t1; x=b时,t= t2,
Q
b
A(t1 t2 )
b1
t t1
b2
b3
t2 t3
Q t4
x
第一层
Q1
1
b1
A(t1 t2 )
Q1
b1
1 A
t1
t2
t1
第二层
Q2
b2
2 A
t2
第三层
Q3
b3
3 A
t3
对于稳定导热过程:Q1=Q2=Q3=Q
Q( b1
1 A
b2
2 A
b3 )
3 A
t1
t2
t3
Q t1 t2 t3
t1 t4
( b1 b2 b3 ) ( b1 b2 b3 )
t1
t2 b
t1 t x
t t1 bx(t1 t2) 单层平壁内温度分布为直线

流体力学与传热:第二章 吸收第三次课

流体力学与传热:第二章 吸收第三次课
10
2.总传质速率方程
速率=总总推阻动力力=总传质系数 推动力 总推动力=主体浓度 平衡浓度
气相:N

A
p
1
pe
Kg p
pe
Ky(y
ye )
Kg NA
液相:NA=ce
1
c
Kl
ce
c
Kx
(xe
x)
Kl
Kg,Ky,Kl,Kx—气、液相总传质系数; pe ,ce—分别为气液相的平衡分压及平衡摩尔浓度。
❖ 以液相及气相为推动力的传质速率方程:
液 相 :N A
D Z
Co c Bm
c A1 c A2
气 相 :N A
D RT Z
P
pBm
pA1 pA2
❖ p 、co 称为漂流因子,其值大于1。
pBm c Bm
有主体流动存在的传质速率大于单纯的分子扩散 反映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贡献。
❖ 描述吸收过程的传质:气相中的A不断溶解,B 不能进入液相。
NA
D RTZ G
P pBm
p
pi
令: D RTZ g
P pBm
=k
g
N

A
p
1
pi
kg
p pi
ky ( y yi )
kg
k y Pk g
9
➢ 液膜内传质速率方程
NA
D Zg
c0 cB,m
(ci
c)
令:D
Zg
co cBm
=kl
N A= ci
1
c
kl
ci c
kx (xi x)
NA Ky ( y ye ) Ky (mxe mx) (4)

热质交换原理_第二章

热质交换原理_第二章
mA NA D (m 2 / s ) dC dn A A dy dy

质量扩散系数和动量扩散系数及热量扩散系数具有相同的单 位。 扩散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扩散物质和扩散介质的种类以及环境 温度和环境压力。 扩散系数一般由实验测定。分为自扩散系数与互扩散系数。
自扩散系数
DAA K 3T 3 2 2/3 2 3 d p M
AL
* nB ,m
zt2 zt2 0 2
M A nt (n* ,1 n* ,2 ) A A
水蒸气通过空气扩散时扩散系数 试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放于 温度为328.15K的恒温槽内,压 强为1atm,在管顶端流过的是经 过干燥的空气,空气中蒸汽浓度 为0。经测定z的距离由0.125m降 为0.150m需要290h,求该条件 下的水-空气系统的扩散系数。
pB,m
NA
n* ,1 n* ,2 nD A A h n
* B,m

* * nB ,2 nB ,1 nD
h
n
* B ,m
nB ,m
* * nB ,2 nB ,1 * * ln(nB ,2 / nB ,1 )

当水蒸气的分压强及其变化与总压强比为很小时,可 以忽略质量平均速度,斯蒂芬定律转化为斐克定律。

整体质量平均速度 v 0
* * dC A dCB * * C A CB 1 dy dy DAB DBA D

这表明二元混合物的分子互扩散系数相等。
等摩尔扩散条件

绝对摩尔扩散通量
同理
N A N A nAV nDAB
dn* A nAV dy
绝对质量浓度表达式 绝对摩尔浓度表达式

【传热传质学】传热学第2章1

【传热传质学】传热学第2章1

周向导热
Φ
t
r
drdzd
Φ d
r
t
t
r
rd drdzd
2.2 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Conduction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二、圆柱坐标D系ef中in的iti导on热C微o分nd方it程ions)
分为轴向z、径向r和周向f的导热 ,以物性参数为常数为例:
轴向导热
内热源生成热:
Φ rddrdzd
t
a
1 r
t r
2t r 2
2t z 2
1 r2
2t
2
Φ
c
2.2 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Conduction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二、圆柱坐标D系ef中in的iti导on热C微o分nd方it程ions)
分为轴向z、径向r和周向f的导热 ,以物性参数为常数为例:
gradt
y
t n
cosn
,
y
t y
n
gradtz
t n
cosn
,z
t z
n
x
x
温度梯度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
t
gradt
t
i
t
j
t
k
x y z
t+t t t- t
2.1 导热基本定律(The Basic Law of Heat Conduction)
2.1.3 傅立叶定律──导热的基本定律
tboundary f x, y, z,

tboundary f x, y, z
tboundary-1
tboundary-3
2.2 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Conduction Differential Equation and 五、定解条件Definition Conditions)

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 第二章 传热复习conduction_convection_radiation

传热和传质基本原理   第二章 传热复习conduction_convection_radiation
A. Shiny white B. Dull white C. Shiny black D. Dull black
5. Which is the best surface for absorbing heat radiation?
A. Shiny white B. Dull white C. Shiny black D. Dull black
Fluid movement
Cooler, more d_en_s_e_, fluids sink through w_a_rm__e_r , less dense fluids.
In effect, warmer liquids and gases r_is_e_ up.
Cooler liquids and gases s_in_k_.
Water movement
Cools at the surface
Cooler water sinks
Convection current
Hot water rises
Why is it windy at the seaside?
Cold air sinks
Where is the freezer
Understanding Heat Transfer, Conduction, Convection and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 Heat always moves from a warmer place to a cooler place.
• Hot objects in a cooler room will cool to room temperature.
• The cup of coffee will cool until it reaches room temperature. The popsickle will melt and then the liquid will warm to room temperature.

第二章传热传质过程

第二章传热传质过程

第二章1、有一2O (A )和2CO (B)的混合物,温度为297K ,压力为 1.519х105Pa,已知s m u s m u y B A A /02.0,/08.0,40.0===,试计算下列各值:(1) 混合物、组分A 和组分B 的摩尔浓度B Ac c c , (2) 混合物、组分A 和组分B 的质量浓度B A ρρρ,(3) 混合物的质量平均速度和A 、B 组分的相对速度v u v u v B A --,,(4) 混合物、组分A 和组分B 的绝对摩尔扩散通量B A N N N ,,(5) 混合物、组分A 和组分B 的绝对质量扩散通量B A n n n ,,(6) 组分B 的相对质量扩散通量和相对摩尔扩散通量B B J j ,答案:(1)333/0369.0;/0246.0;/0615.0m kmol m kmol m kmol(2)333/624.1;/787.0;/411.2m kg m kg m kg(3) s m s m s m /0196.0;/0404.0;/0396.0-(4) ()()()s m kmol s m kmol s m kmol ./000738.0./00197.0;./00271.0222(5)()()()s m kg s m kg s m kg ./0325.0./0630.0./0955.0222(6)()()s m kmol s m kg ./1086.8;./0318.0242-⨯--2、氢气和空气在总压力为1.0132×105Pa ,温度为25℃的条件下作等摩尔互扩散,已知扩散率为0.6×10-4m2/s ,在垂直于扩散方向距离为10mm 的两个平面上氢气分压力为16000Pa 和5300Pa 。

试计算此两种气体的摩尔扩散通量。

(必做)答案:()s m mol ⋅-2/0259.0 3、采用量筒来测定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化工原理第二章第四节讲稿-31页文档资料

化工原理第二章第四节讲稿-31页文档资料

变温差传热:传热温度差随位置而改变的传热。一侧或两侧的
流体,温度随着流动方向而发生变化。
1).恒温传热温度差:
设横坐标为换热器壁面,纵坐标为温度,因为冷热两种流 体的温度均不发生变化,所以,传热的温度差也就始终不
th tc
会发生变化,则 Δtm=th -tc
2019/9/22
2)变温传热平均温度差 : (1)流动型式:
2) 通过管壁的传导传热
2AmTWtW或 TWtW A 2m
3) 管壁与流动中的冷流体的对流给热
32A 2tWt或 tWt 2A 32
2019/9/22
此过程为稳态传热,所以Ф1 = Ф2= Ф3 = Ф,把以上三式相加
则: 11A 1TT W 或 TT W 1A 11 2AmTWtW或 TWtW A 2m 32A 2tWt或 tWt 2A 32
d(Tt)qm,1 1cp,1qm,2 1cp,2d
d(Tt) d
11 qm ,1cp,1 qm ,2cp,2 K(Tt)dA d(Tt)
11 qm,1cp,1 qm,2cp,2
2019/9/22
f
即: ( 1 1 )Kd A d(Tt)
2r1 1 L 12 T rm L t2r2 1 L 2 1 1r1 2 L rm (T t )A 2 m r2
其中
rmlr2n r2r1,当 rr1 2 2; rmr1 2r2,当 rr1 2 2
r1
在圆筒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化工生产中最常见的薄壁管,此时
依据:总传热速率方程和热量衡算。
2019/9/22
一、总传热速率方程:
1.总传热过程分析:

T
热流体
体 壁 冷流体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习题答案第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习题答案第

第一章???绪论1、答:分为三类。

动量传递:流场中的速度分布不均匀(或速度梯度的存在);热量传递:温度梯度的存在(或温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传递:物体的浓度分布不均匀(或浓度梯度的存在)。

2、解:热质交换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分为:间壁式,直接接触式,蓄热式和热管式等类型。

●间壁式又称表面式,在此类换热器中,热、冷介质在各自的流道中连续流动完成热量传递任务,彼此不接触,不掺混。

●直接接触式又称混合式,在此类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并且相互掺混,传递热量和质量后,在理论上变成同温同压的混合介质流出,传热传质效率高。

●蓄热式又称回热式或再生式换热器,它借助由固体构件(填充物)组成的蓄热体传递热量,此类换热器,热、冷流体依时间先后交替流过蓄热体组成的流道,热流体先对其加热,使蓄热体壁温升高,把热量储存于固体蓄热体中,随即冷流体流过,吸收蓄热体通道壁放出的热量。

●热管换热器是以热管为换热元件的换热器,由若干热管组成的换热管束通过中隔板置于壳体中,中隔板与热管加热段,冷却段及相应的壳体内穷腔分别形成热、冷流体通道,热、冷流体在通道内横掠管束连续流动实现传热。

3、解:顺流式又称并流式,其内冷、热两种流体平行地向着同方向流动,即冷、热两种流体由同一端进入换热器。

●逆流式,两种流体也是平行流体,但它们的流动方向相反,即冷、热两种流体逆向流动,由相对得到两端进入换热器,向着相反的方向流动,并由相对的两端离开换热器。

●叉流式又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互相垂直交叉。

●混流式又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体过程中既有顺流部分,又有逆流部分。

●顺流和逆流分析比较:在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顺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总是低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而逆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却可能超过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以此来看,热质交换器应当尽量布置成逆流,而尽可能避免布置成顺流,但逆流也有一定的缺点,即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最高温度发生在换热器的同一端,使得此处的壁温较高,为了降低这里的壁温,有时有意改为顺流。

化工原理:第2章 传热

化工原理:第2章 传热

(2)层与层之间密切接触时,不存在空隙。如接
触处有空隙时,由于有空气,而 ,增加了

金属
接触热阻,往往成为控制因素。
例 : 已 知 蒸 汽 管 道 外 径 φ =150mm , 外 壁 温 度 t0=180℃, λ=0.013+0.000198t (t单位为℃),保温层外 壁温度t1=50℃,冷凝量w =1×10-4kg/m·s。 求:保温层厚度δ
第2章 传热
2.1 概述 工业传热过程的目的
(1) 加热和冷却:使物料达到工艺所要求的
温度和相态
(2) 节能:
回收热量与冷量
(3) 保温:
减少热量或冷量的损失
2.1.1 热量传递方式 按冷热流体接触方式,传热过程有三种方式
直接式
间壁式
蓄热式
冷热流体的三种接触方式
(1)直接混合式: (如热质同时传递)对工艺不允许混合的
t1 )
115C
∴λ=0.013+0.000198tm=0.126(W/m·K)
ln(r2 ) 2π(t0 t1)
r1
Q/ L
23.140.126(180 50) 0.51
202
∴δ=50mm
习题: 3,4,7
2 π L r2 r1
写成通式: Q
t1 t2
/ Am
t R
推动力 阻力
其中: Am

d2 d1
2,
A2 A1
A2 A1
ln A2 / A1
2
, Am
or
A1
rm
A2
r2 r1
ln r2 / r1
(对数平均值)
2 误差小于4% (算术平均值)

传热传质学概念汇总

传热传质学概念汇总

《传热传质学》概念汇总第一章绪论1.传热学: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2.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3.热传导:物体的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4.纯粹的导热只能发生在不透明的固体之中。

5.热流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W/m2)。

6.常温下导热系数(W/m℃):银:427;纯铜:398;纯铝:236;普通钢:30~50;水:0.599;空气:0.0259;保温材料:0.14;水垢:1~3;烟垢:0.1~0.37.热对流:由于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8.热对流只发生在流体之中,并伴随有导热现象。

9.自然对流:由于流体密度差引起的相对运动。

10.强制对流:由于机械作用或其它压差作用引起的相对运动。

11.对流换热: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对流和导热的联合作用,使流体与固体壁面间产生热量传递的过程。

12.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传播能量的方式。

13.热辐射:由于热的原因,物体的内能转变成电磁波的能量而进行的辐射过程。

14.辐射换热: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由于各自辐射与吸收的综合结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15. 传热过程:热流体通过固体壁面将热量传给另一侧冷流体的过程。

16. 传热系数:表征传热过程强烈程度的标尺,数值上等于冷热流体温差1℃时,单位面积上的热流量(W/m 2℃)。

17. 单位面积上的传热热阻:kR K 1= 18. 单位面积上的导热热阻:λδλ=R 19. 单位面积上的对流换热热阻:hR 1=α 20. 对比串联热阻大小可以找到强化传热的主要环节。

21. 单位:物理量的度量标尺。

22. 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23. 导出单位:由物理含义导出,以基本单位组成的单位。

24. 单位制: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的总和。

25. 常用单位换算:Wh kcal kJ kcal Nkgf Pa atm 163.1/1;1868.4180665.91;1013251====第二章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26. 温度场:物体中温度分布的总称。

《传热与传质》课件

《传热与传质》课件
《传热与传质》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传热与传质的基本概念、热传递方式、热传递方程、热传递 应用、质量传递方式、质量传递方程、质量传递应用等内容。
一、引言
定义传热与传质
对传热与传质概念进行准确明晰的界定。
传热与传质的重要性
解释传热与传质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
传热与传质的分类
将传热与传质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2. 质量传递方程
简要介绍质量守恒定律、质量 扩散方程和泊肃叶定律。
3. 传质的应用
探究传质在化学反应和汽车尾 气净化过程中的应用。
四、结语
• 传热与传质是不可或缺的领域。 • 展望传热与传质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二、传热
1
1. 热传递方式
描述热传递的三
流和辐射。
介绍傅里叶传热定律、热传导方程、对
流传热方程和辐射传热方程。
3
3. 热传递的应用
探讨热传递在工业生产和热力学循环中 的应用。
三、传质
1. 质量传递方式
详细讨论质量传递的三种基本 方式:扩散、对流和牛顿冷却 定律。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件:第2章 传质的理论基础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件:第2章 传质的理论基础

上述扩散过程将一直进行到整个容器中A、B两种物质 的浓度完全均匀为止,此时,通过任一界面物质A、B 的净扩散通量为零,但扩散仍在进行,只是左右两物 质的扩散通量相等,系统处于扩散的动态平衡中。
分子扩散可以因浓度梯度、温度梯度 或压力梯度而产生,或者是因对混合 物施加一个有向的外加电势或其他势 而产生。浓度差是产生质交换的推动 力(类比温度差是传热的推动力)
负号表明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即分子扩散 朝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这与导热是从高温向低温与温度 梯度方向相反一样。
适用于由于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引起的扩散过程。
对于两组分扩散系统,由于
jA jB 及 J A JB
所以,有
DAB DBA
上式表明,在两组分扩散系统中,组分A在组分B中 的扩散系数等于组分B在组分A中的扩散系数,故后面对
(2)对流传质
1)对流传质 是指具有一定浓度的混合物流体流过不同浓 度的壁面时,或两个有限互溶的流体层发生运动时的质量 传递。流体作对流运动,当流体中存在浓度差时,对流扩 散亦必同时伴随分子扩散,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两者的共 同作用均称为对流质交换(类似于对流换热),单纯的对 流扩散不存在。
对流质交换是在流体与液体或固体的两相交界面上完 成的,例如,空气掠过水表面时水的蒸发;空气掠过固态 或液态萘表面时萘的升华或蒸发等等。
jA
DAB
d A
dz
JA
DAB
dCA dz

jB
DBA
dB
dz

JB
DBA
dCB dz
说明:
为组分A在扩散方向的质量浓度梯度,kg/(m3m);
DAB为比例系数,称分子扩散系数,AB表示混合物中 物质A向物质B进行的扩散,扩散系数的单位是m2/s;

2.1传质的基本概念

2.1传质的基本概念

2.1.1 浓度
2.摩尔浓度 组分A的摩尔浓度 是指单位容积混合物中含有组 分A的摩尔数,单位为 .由此可见,1摩尔物质组 分所含的质量数等于其分子量数.质量浓度和摩 尔浓度之间的关系为
cA =
ρA
MA
(2.1-4)
式中 M A 为组分A的分子量.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0-6-22
2.1.1 浓度
32.00 g / mol wO2 = xO2 = × 0.2387 = 0.2637 28.97 g / mol M
M O2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0-6-22
2.1.2 整体流动速度和扩散速度
1.整体流动速度 对于多组分混合气体,由于各组分具有不同的 浓度梯度,因此,在扩散过程中,质量移动将 破坏各部分的压力平衡.为此,除了质量移动 之外尚有气体的整体移动.即在扩散过程中要 产生混合气体的整体流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0-6-22
2.1.1 浓度
组分A的质量分数定义为其质量浓度与总质量浓度 之比,即
ρA ρA wA = = ∑ ρi ρ
i= i =1
(2.1-2)
由定义得知,质量分数的总和必为1,即
∑w =1
i =1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1-3)
2010-6-22
c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0-6-22
2.1.2 整体流动速度和扩散速度
斐克第一定律也可用来表示质量通量: (2.1-18) 同样,在混合物质量浓度不变条件下,上式成 dwA j A, Z = DAB ρ (2.1-19) dz 式中 j A——组分A在z方向的质量通量,单位为 ; ,Z ——混合物的质量浓度, ; ρ ——混合物中组分A的质量分数. wA

第二章 传热传质过程

第二章 传热传质过程

第二章传热传质过程第二章传热传质过程第二章1、有一o2(a)和co2(b)的混合物,温度为297k,压力为1.519х105pa,已知是吗?0.40,ua?0.08米/秒,乌兰巴托?0.02m/s,尝试计算以下值:(1)混合物A组分和B组分的摩尔浓度C,Ca(2)混合物A组分和B组分的质量浓度?,?acb?b(3)混合物的平均质量速度和组分a和B的相对速度V,UA?v、乌布?V(4)混合物的绝对摩尔扩散通量,组分A和组分B N,Na,Nb(5)混合物的绝对质量扩散通量,组分A和组分B N,Na,Nb(6)组分B的相对质量扩散通量和相对摩尔扩散通量JB,JB回答:(1)0.0615kmol/m3;0.0246kmol/m3;0.0369kmol/m32、氢气和空气在总压力为1.0132×105pa,温度为25℃的条件下作等摩尔互扩散,已知扩散率为0.6×10-4m2/s,在垂直于扩散方向距离为10mm的两个平面上氢气分压力为16000pa和5300pa。

试计算此两种气体的摩尔扩散通量。

(必做)答案:?0.0259mol/m2?s(2) 2.411kg/m3;0.787kg/m3;1.624kg/m3(3)0.0396m/s;0.0404m/s;?0.0196m/s(4)0.00271kmol/m2。

s0.00197kmol/m2。

s(5)0.0955kg/m2。

s0.000738kmol/m2。

s?????0.0630kg/m2.s??0.0325kg/m2.s?? (6)? 0.0318kg/m2。

s8.86? 10? 4kmol/m2。

s????3、采用量筒来测定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试验用量筒内径为30mm,水面离开量筒口边缘的距离为100mm,筒底水温及环境温度均为25℃,相对湿度为30%的一股气流吹过筒口1小时后,用精密天平测得水的损失为10.7mg。

试确定在试验条件下水蒸气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第二节 流体与催化外表面间的传质与传热

第二节 流体与催化外表面间的传质与传热

2/ 3
TS TG C AG C AS
H r Pr
C p
jD S c jH
2/3
对于很多气体
最后得到
TS TG
H r
C p
CAG CAS
互成线性关系
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Reaction Engineering)
西南科技大学
§6-2 流体与催化外表面间的传质与传热
二、流体与颗料外表面间的浓度差和温度差
j D kG C p S c jE hs Pr
由此得到
2/ 3
kG 1 S c jD hs C p Pr jE
西南科技大学
§6-2 流体与催化外表面间的传质与传热
三、外扩散对多相催化反应的影响
1. 单一反应 为了说明外扩散对多相催化反应的
影响,引出外扩散有效因子ηx,其定义为
x
外扩散有影响时颗粒外表面出的反应速率 外扩散无影响时颗粒外表面出的反应速率
显然,颗粒外表面上的反应物浓度CAS总是低于气相 主体的浓度CAS,因此,只要反应级数为正,ηX≤1; 反应级数为负时则恰相反,ηX≥1。
故根据式(6.16)得外扩散有效因子:
Hale Waihona Puke kW C AS C AS x kW C AG C AG
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
(6-17)
Reaction Engineering)
西南科技大学
§6-2 流体与催化外表面间的传质与传热
三、外扩散对多相催化反应的影响
对于定态过过程,有

化工基础课件第二章 传热过程

化工基础课件第二章 传热过程
1
yi
λi
(Mi
)1/3
i
n
1
yi (Mi
)1/3
(2 5)
式中:m、i - 气体混合物和各组分的导热系数
[W/m·K];
yi - i 组分的摩尔分数;
Mi - i组分的摩尔质量 [g/mol]。
1-2 平面壁的稳定热传导
平面壁的传热面积沿传热方向没有改变;稳定热 传导即单位时间内的传热量为定值(即不管此时彼时, 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相同)。
越大。
式(2-1)、(2-2)、(2-3)等号右边的负号表示热 流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即热量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传递(温度升高,温度梯度为正)。
导热系数 系温度梯度为1 [K/m],导热面积为1 [m2]
情况下,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物质的导热系数数值越 大,说明该物质的导热能力越强。所以导热系数是物质导 热能力的标志,为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
间内的导热量为定值,故上式可写成:
q
Q
A
dt dn
(2-3)
式中:q - 单位时间内传导的热量,也称导热速率 [J/s]或
[W]; A - 导热面积 [m2];
- 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 [W/m·K];
dt - 温度梯度 [K/m],表示热流方向温度变化的强 dn 度。温度梯度越大,说明在热流方向单位长度上的温差也
通常,需要提高导热速率时可选用导热系数大的材料; 反之,要降低导热速率时,应选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影响导热系数λ值的主要因素: ▪ 物质的化学组成; ▪ 物理状态(固态的导热系数大, 气态的小); ▪ 湿度(湿材料的比干材料的要大); ▪ 压强(对气体有影响); ▪ 温度。
各种物质的导热系数都可用实验方法测得,在常温常压 下一些物质的导热系数大致如下:

对流传热传质

对流传热传质

2
3 热对流
n
湍流流动
n
热对流:由于流体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 程 特点:热对流只发生在流体中,流体各部分间产生相对位 移 产生对流的原因:由于流体内部温度不同形成密度的差 异,在浮力的作用下产生流体质点的相对位移,使轻者上 浮,重者下沉,称为自然对流;由于泵、风机或搅拌等外 力作用而引起的质点强制运动,称为强制对流 流动的原因不同,热对流的规律也不同。在强制对流的同 时常常伴随有自然对流
n
在速度、热和传质的边界层内有如下特点
n
层内分子扩散传质起主要作用 层外为接近于无传质的等密度区
4 轴对称圆柱坐标的 边界层动量和能量方程式
n
工程上经常遇到 流体在 圆管和 圆环中的流动、传热和传质 问题,圆柱坐标是很好 的分析 坐标
n n
边界层动量方程 边界层能量方程
2
n
该 坐标系 下的连续性方 程:根据前面相同的 步骤,分析 圆柱坐标中控制容积各 个界面 流入和流出质流量和变化 率 ,在稳 定的情况下, 连续性 方程为
n
整个流场分为两个区域: 边界层区: 层内动量传递主要取决 于分子动量传递 层外势流区:可近似按 无粘性的势流理论计算
n
整个温场分为两个区域: 热边界层区: 层内分子导热起主要作 用 层外的近似等温区
传质边界层
n
当混合物 流体掠过平壁时,若 某一组成物的质量百 分 数和壁面 上的数值不等,就要引起传质,在近壁的一 薄层流体中有显著的密度梯度 ,称为传质边界层
n
n n n n n
1975年日本公司开发出了Thermoexcel-E 型沸腾换热强 化管,充分利用了这一思想,开创了高效相变传热管商业 生产的先河,从此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极大的产业: 德国: Wieland; 美国: Wolverine; 芬兰: Outkupum; 中国:金龙 从气化核心这一技术科学问题的解决到多种商用沸腾 换热强化表面的开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一个技术科 学理论问题的解决会变成生产力,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试述速率方程中A, B, C三项的物理意义. H-u曲线有何用途? 曲线的形状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解:参见教材P14-16
A 称为涡流扩散项 , B 为分子扩散项, C 为传质阻力项。 下面分别讨论各项的意义: (1) 涡流扩散项 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 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由于 A=2λdp ,表明 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 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 λ 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 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 径。
3.当下列参数改变时:(1)柱长缩短,(2)固定相改变,(3)流动 相流速增加,(4)相比减少,是否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为 什么? 答: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的改变,因为分配系数只于组 分的性质及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所以(1)柱长缩短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2)固定相改变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2)方程式说明,k值增大也对分离有利,但k值太大会延长分离时间,增加分析成 本.
(3)提高柱选择性,可以提高分离度,分离效果越好,因此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 固定相,增大不同组分的分配系数差异,从而实现分离.
11.对担体和固定液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答:对担体的要求; (1)表面化学惰性,即表面没有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更不能与被测物质起化学 反应. (2)多孔性,即表面积大,使固定液与试样的接触面积较大.
答:
R= t R ( 2) t R (1)1Biblioteka 2(Y1 Y2 )=
1 1 k n( )( ) 4 1 k
分离度同时体现了选择性与柱效能,即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 素,将实现分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了起来.
9.能否根据理论塔板数来判断分离的可能性?为什么? 答: 不能,有效塔板数仅表示柱效能的高低,柱分离能力发 挥程度的标志,而分离的可能性取决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
15.试述氢焰电离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如何考虑其操作条件?
解:对于氢焰检测器离子化的作用机理,至今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 为火焰中的电离不是热电离而是化学电离,即有机物在火焰中发生自
由基反应而被电离。化学电离产生的正离子( CHO+、H3O+)和电子(e)在
外加150~300v直流电场作用下向两极移动而产生微电流。经放大后, 记录下色谱峰。 氢火焰电离检测器对大多数的有机化合物有很高的灵
当流速较小时,分子扩散 (B 项 ) 就成为色谱峰扩张的主要因素,此时应采用相对分子 质量较大的载气 (N2 , Ar ) ,使组分在载气中有较小 的扩散系数。而当流速较大时, 传质项 (C 项 ) 为控制因素,宜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 (H2 ,He ) ,此时组分在 载气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可减小气相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对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项数值小,可以忽略 。
由上述讨论可见,范弟姆特方程式对于分离条件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它可以 说明 ,填充均匀程度、担体粒度、载气种类、载气流速、柱温、固定相液膜厚度 等对柱效、峰扩张的影响。 用在不同流速下的塔板高度 H 对流速 u 作图,得 H-u 曲线图。在曲线的最低点, 塔板高度 H 最小 ( H 最小 ) 。此时柱效最高。该点所对应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 u 最 佳 ,即 H 最小 可由速率方程微分求得:
(3)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否则,样品容易被载气带走而起不到分 配作用.
(4)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即对沸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物质有尽可能高的分离 能力. (5)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被测物质起化学反应. 担体的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的含量可以越高.
12. 试比较红色担体与白色担体的性能,何谓硅烷化担体?它有何优点?
(3)流动相流速增加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相比减少不会引起分配系数改变
4.当下列参数改变时: (1)柱长增加,(2)固定相量增加,(3)流动 相流速减小,(4)相比增大,是否会引起分配比的变化?为什么? 答: k=K/b,而b=VM/VS ,分配比除了与组分,两相的性质,柱 温,柱压有关外,还与相比有关,而与流动相流速,柱长无关. 故:(1)不变化,(2)增加,(3)不改变,(4)减小
10.试述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的含义,它对色谱分离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如下:
R=
1 1 k n( )( ) 4 1 k
它表明分离度随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和k)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与色谱柱条 件(n改变)有关> (1)当体系的热力学性质一定时(即组分和两相性质确定),分离度与n的平 方根成正比,对于选择柱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增加柱长可改进分离度,但 过分增加柱长会显著增长保留时间,引起色谱峰扩张.同时选择性能优良 的色谱柱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也可以增加n,提高分离度.
(2) 分子扩散项 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 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 纵向 )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 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而 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 弯曲因子 ) , D g 为组 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分子扩散项与 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 D g 与组分及载气 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 D g 小 ,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 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 如氮气 ) ,可使 B 项降低, 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弯曲因子 r 为与填充物有关 的因素。 (3) 传质项系数 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 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这种过程若进行缓慢,表示气相传 质阻力大,就引起色谱峰扩张。对于填充柱: 液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固定相的气液界面移动到液相内部,并发生质量交 换,达到分配平衡,然后以返回气液界面 的传质过程。这个过程也需要一定时 间,在此时间,组分的其它分子仍随载气不断地向柱口运动,这也造成峰形的扩 张。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 1 为:
(3)热稳定性高,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易破碎.
(4)对担体粒度的要求,要均匀、细小,从而有利于提高柱效。但粒度过小, 会使柱压降低,对操作不利。一般选择40-60目,60-80目及80-100目等。
对固定液的要求: (1)挥发性小,在操作条件下有较低的蒸气压,以避免流失 (2)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条件下不发生分解,同时在操作温度下为液体.
14.试述热导池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有哪些因素影响热导池检测 器的灵敏度?
解: 热导池作为检测器是基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热系数。 当 电流通过钨丝时、钨丝被加热到一定温度,钨丝的电阻值也 就增加到一定位(一般金属丝的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未进试样时, 通过热导池两个池孔(参比池和测量池)的都是载气。由于载气的热传导作 用,使钨丝的温度下降,电阻减小,此时热导池的两个池孔中钨丝温度 下降和电阻减小的数值是相同的。在进入试样组分以后,裁气流经参比 池,而裁气带着试样组分流经测量池,由于被测组分与载气组成的混合 气体的导热系数和裁气的导热系数不同,因而测量池中钨丝的散热情况 就发生变化,使两个池孔中的两根钨丝的电阻值之间有了差异。此差异 可以利用电桥测量出来。 桥路工作电流、热导池体温度、载气性质和流速、热敏元件阻值及 热导池死体积等均对检测器灵敏度有影响。
优点:准确度高,可根据固定相和柱温直接与文献值对照而不必使用标准 试样.
18.色谱定量分析中,为什么要用定量校正因子?在什么条件下可 以不用校正因子? 解:
答:
(见P27)
13.试述“相似相溶”原理应用于固定液选择的合理性及其存在 的问题。
解:样品混合物能否在色谱上实现分离,主要取决于组分与两相亲和力的差别,及 固定液的性质。组分与固定液性质越相近,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根据此规律: (1)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次序先后流出 色谱柱,沸点低的先出峰,沸点高的后出峰。 (2)分离极性物质,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主要按极性顺序分离,极 性小的先流出色谱柱,极性大的后流出色谱柱。 (3)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非极性组分先出峰, 极性组分(或易被极化的组分)后出峰。 (4)对于能形成氢键的试样、如醉、酚、胺和水等的分离。一般选择极性的或是氢 键型的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与固定液分子间形成氢键的能力大小先后流出, 不易形成氢键的先流出,最易形成氢键的最后流出。 (5)对于复杂的难分离的物质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固定液。 以上讨论的仅是对固定液的大致的选择原则,应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在 色谱柱中的作用是较复杂的,因此固定液酌选择应主要靠实践。
17.何谓保留指数?应用保留指数作定性指标有什么优点?
用两个紧靠近待测物质的标准物(一般选用两个相邻的正构烷烃)标定被 测物质,并使用均一标度(即不用对数),用下式定义:
I = 100
lgXi – lgXZ lgXZ+1 – lg XZ
+Z
X为保留值(tR’, VR ’,或相应的记录纸距离),下脚标i为被测物质,Z, Z+1为 正构烷烃的碳原子数,XZ < Xi < XZ+1,IZ = Z × 100
第二章 习题解答
1.简要说明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借在两相间分配原理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气相色谱就是根据组分与固定相与流动相的亲和力不同而 实现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溶解、挥 发(气液色谱),或吸附、解吸过程而相互分离,然后进 入检测器进行检测。 2.气相色谱仪的基本设备包括哪几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以及检测和记 录系统. 气相色谱仪具有一个让载气连续运行 管路密闭的气路系 统. 进样系统包括进样装置和气化室.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 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 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