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教研室)
《 回延安》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4、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二、整体感知1、学生分组分章节诵读诗歌,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朗读训练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工具: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背景资料及“信天游"知识链接。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
在大会期间,诗人受到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书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信天游《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这种民歌的特点是: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感情上一般热烈奔放,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预习检查、整体感知掌握字音、字形朗读这首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注意字音准确、语速适中、包含感情,可以画出朗读符号,还可以提出朗读疑问。
部编八年级下校级公开课一等奖回延安课件
PART 03
课文内容解析
REPORTING
课文结构
结构清晰
回延安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 的转换,清晰地展现了作者重回
延安的过程和情感变化。
情感线索
课文中情感线索明显,从初回延安 的激动,到回忆往昔的深情,再到 展望未来的豪情,情感层次丰富。
段落划分
课文段落划分合理,每个段落都有 明确的主题和意义,有助于读者理 解和记忆。
问题导向学习
问题导入
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好奇 心。
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 题的能力。
问题延伸
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拓展学生 思维。
分组讨论
分组策略
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组,确保讨论效果。
讨论主题
选择有价值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讨论总结
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炼观点,加深理解。
PART 05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现代诗歌 的发展历程和创作背景,培养学 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大纲
介绍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概况,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和创作 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形式,引 导学生自主探究回延安的主题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 神。
分析回延安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包括语言、意象、节奏等方面,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 题。
人物形象
01
02
03
作者形象
课文中展现了作者的成长 历程和心路历程,表现了 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延安人民形象
通过描写延安人民的生活 和劳动场景,展现了延安 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革命精 神。
其他人物形象
课文中还涉及了一些其他 人物,如作者的旧友等, 这些人物形象都生动鲜明 。
贺敬之《回延安》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4/15
回 延 安
5/15
思绪结构
(1)回延安, 激动满情怀 (2)忆延安, 圣地养育我 (3)会亲人, 欢聚话今昔 (4)逛新城, 旧貌换新颜 (5)赞延安, 圣地大贡献
6/15
7/15
8/15
作品中思想感情
诗作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一片赤子之心。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感情,经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 看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激情。抒情方式上现有直接倾吐, 又有间接抒情. 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 含有很强感染力。
2/15
贺敬之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 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 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 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 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 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 集有《朝阳花开》、《乡 村的夜》、《放歌集》、 雷锋之歌》、《贺敬之诗 选》等。
3/15
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 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 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 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 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 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 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 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 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状元成才路
课堂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利用了多种 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 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旳延安及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 受到了诗人跳动着旳脉搏——对“母亲”延安旳那份 永不泯灭旳真情。全诗除了真切旳情感构成了诗旳辐 射源外,还有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旳意象组合描写, 更增添了作品旳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体会作者在这一节中是怎样经过一系列动词体 现情感旳?
一“抓”一“贴”逼真旳动作,体现了诗人见 到延安时旳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旳 一种“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旳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旳色彩,渲染了欢乐 旳气氛。最终一种“扑”字,则愈加洗练,表情达 意愈加强烈、精确。
二
参照答案:
①诗人在离别延安十年后再回延安旳情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②回忆在延安时期旳生活。
③与亲人欢聚一堂,亲切话旧旳场面。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④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⑤回忆延安旳光荣历史状元成才路,展望延安旳锦绣前途。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按照“回延安状元—成才路 —忆延安——话延状元成才路安——看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亲山亲水有亲人。
状元成才路
羊羔羔吃奶眼望状元成才着路 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状元成才路
比兴手法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旳事物引 起所咏之物,觉得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文已尽而意有余。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
《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八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课题2.《回延安》审核人日期使用人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歌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重难点1.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2.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交流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在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熟悉的延安,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呢?今天我们走进贺敬之的《回延安》,去感受诗人重回延安的这份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背景链接1956年,贺敬之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贺敬之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贺敬之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贺敬之出个节目,贺敬之说他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他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贺敬之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知识链接1.信天游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
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
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
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
回延安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回延安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2.理解回延安课的意义和目的,学习和掌握延安时期的重要课程内容;3.培养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同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a.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革命根据地;b.延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c.延安精神的形成与传承。
2.回延安课的意义和目的a.回顾延安时期的重要课程内容;b.学习和掌握延安时期的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c.培养学生对延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认知。
3.重点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a.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i.学习《实践论》等重要著作;ii.深入探讨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涵。
b.延安整风运动和维护党的纪律建设i.学习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和意义;ii.了解整风运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c.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文化建设i.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目的和意义;ii.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
d.军队建设和抗日战争经验总结i.学习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ii.总结延安时期的军队建设经验。
4.教学方法a.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述和解读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b.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对延安课的理解和认识;c.多媒体教学法: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延安时期的相关资料;d.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延安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延安时期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a.通过给学生看一段延安时期的历史纪录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授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5分钟)a.通过PPT和讲述,向学生介绍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重要性;b.讲解延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延安精神的形成和传承。
3.回延安课的意义和目的(10分钟)a.解释回延安课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回延安课的重要性。
4.学习和掌握延安时期的重要课程内容(30分钟)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一个重要课程内容,并进行讨论;b.小组报告:各小组派代表进行课程内容的汇报。
回延安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回延安优秀教案一、引言教案是教师教授课程所依据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指导和规范教学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份回延安的优秀教案,通过分析其特点和实施效果,探讨教学中的有效教案编写方法。
二、教案概述教案标题:回延安优秀教案教案作者:XXX适用对象:高中历史课程教案内容:回应我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和事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回延安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延安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时长:2个课时三、教案特点1.明确的教学目标回延安优秀教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非常明确。
它明确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回延安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并认识延安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目标既符合历史课程的要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2.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安排非常合理,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回延安。
首先,教案通过介绍延安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基本情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延安的基础。
接着,教案引导学生了解延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事件和人物的作用,深入探究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3.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回延安优秀教案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听、说、读、写、思考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教案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案实施效果通过对回延安优秀教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看到教学效果显著。
教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延安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延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五、教学中的有效教案编写方法回延安优秀教案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标:教案编写前要明确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语文科目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回延安》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学情分析】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
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1.文化自信: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热烈的感情。
2.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思维能力:《回延安》一文涉及到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主题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和思考。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历史背景对故事的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探究文本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等。
这种思维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4.审美创造: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语言魅力,涵养高雅情趣,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 回延安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 回延安1.语言运用:感知陕北的民俗特色,把握诗的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
2.思维发展:结合背景链接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
3.审美鉴赏:学习诗歌比兴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句。
4.文化传承:体会诗人重回延安的激动,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宝塔山,雄伟的古城延安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像奔向太阳一样,奔向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员。
16岁的他来到延安,是延安的延河水、小米粥哺育了他成长,是延安精神让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工作者。
延安记忆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贺敬之回延安。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2)写作背景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诗人在延安的六年中,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情感。
2.生难字词(1)字音盏(zhǎn) _ 搂(lǒu) _ 白羊肚(dǔ) _ 糜子(méi)油馍(mó) 登时(dēng) 气喘(chuǎn) 炕(kànɡ)脑畔(pàn) 眼眶(kuànɡ)(2)词义【几回回】方言,一回又一回。
说课回延安教学设计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四、说教学
过程设计
学习活动四:拓读
为了使革命老式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我让学生课前访问祖父辈,或查找相 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旳内涵。并要求学生自行搜集并阅读关于延安旳诗文, 在课上探究、感悟延安精神。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旳乐趣,感受成
功旳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合适旳点拨。
3.竞赛鼓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
用多种形式朗诵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旳参加热情
和学习爱好。
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有关写延安旳诗文,读一
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旳延安精神。
三、说教学 措施与手段
教学手段
新课程原则旳精神,即在学生 旳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三个方面旳共同发展。教学 措施详细如下:
三、说教学 措施与手段
教学措施
1.朗诵法。学习诗歌旳基础和要点都在于朗诵。基
于这一点,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旳朗诵,在朗诵
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旳智慧,
要求: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并把握好诗歌节奏和情感。 讨论:1、给每部分取个三字小标题;
2、全诗流露出了作者怎样旳感情呢? 明确: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 祝延安。
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旳无限喜悦和对延安、 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旳无比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 过程设计 学习活动三:品读
一、说教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利用比兴、夸张、拟人等 修辞手法来体现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旳伟大 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
《回延安》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课件
深层探究
7、作者在这节诗中写到了“老爷爷”“团支书与村主 任”“娃娃们”,这些人物有什么象征意义?
这些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了老、中、青三代 人。诗人用他们象征了整个延安人民,象征了 所有的延安人民为延安、为全中国的建设所作 出的贡献。这是对延安人民的赞美。
2021/2/27
深层探究
8、体会“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这句诗的表达作用。
2021/2/27
深层探究
4、品味“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 亲人”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树 梢”“树枝”与“树根根”之间亲密无间的关 系比喻自己与延安人民之间的那种血肉相连的 亲情。
2021/2/27
深层探究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 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 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 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 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 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 寄托之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作者名片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 术学院学习。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 歌唱》《雷锋之歌》等状。元成才路 出版有诗集《放歌 集》《并没有冬状天元成才路 》《朝阳花开》等。
2021/2/27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背景链接
《回延安》课件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 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逛延安、颂延安五部 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 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 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 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 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 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 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 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 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 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 到了巅峰。
谈话一直快到九点,早已过了上
床时间。使我感到兴趣的是,这次 谈话是在傅锦魁面前进行的,农民 们似乎并不怕他是个共产党“官员”。 他们似乎把他看成是自己人——而 且,看成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确 实也是农民的儿子。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 中国·去前进的路上(第七章)》
回 延 安
贺 敬 之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 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 市)人。1940年到延安, 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 了歌剧《白毛女》,主要 诗歌集有《朝阳花开》、 《乡村的夜》、《放歌 集》、《贺敬之诗选》等。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 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 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 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 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 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 感情深切。
朗读这首诗(声情并茂)
朗读这首诗(声情并茂)
2《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2《回延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回延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无数的诗人、文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过对延安的热爱。
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回延安》,请大家齐读本课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一)预习检查小组长进行预习检查。
(二)了解大意师:请大家朗读诗歌,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情感。
生朗读。
师:请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说说是认识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生进行概括师指名学生板书。
师出示答案对照。
三、诵读诗歌,赏析语句师: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思考,小组讨论,推举代表。
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归纳师:民歌可以唱,也可以读,希望同学们首先能够好好读,要调动想象,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读出诗人的情感,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第一遍请大家放声读,边读边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
提醒一下,要批注得细一点,要圈、点、批、注,思考其独特处。
生放声自由读。
师: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如下:第一,互相交流诗句,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第二,交流之后挑出本组最喜欢的两小节或三小节诗句,并由小组长组织设计关于这几节诗句的朗诵表演,用声音表现出你们小组对其情感上的理解;第三,小组发言人在小组朗诵后向全体同学介绍本小组对于民歌的独特发现。
开始吧。
生小组自由讨论。
小组进行展示。
师:炽烈的情感更需要独特有力的语言形式来展现,这就是民歌的生命力,这就是《回延安》震撼我们的魅力所在。
低下头,沉入字里行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发现民歌情感与形式奥秘的有心人。
回延安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回延安的教案引言:回延安的教案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共中央和红军指导部门制定、实施的一套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干部和战士的政治觉悟、革命意识和纪律性,夯实革命军队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这些教案在延安这个红色根据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对于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1.1 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特点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国共两党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斗争。
这个时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战斗力量,延安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1.2 回延安的背景红军部队在长征中历经艰苦,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地区,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
红军的回到延安,标志着他们在斗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为延安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二、形成与发展2.1 教案的形成过程回延安之后,红军进行了休整和整编,为下一阶段的革命斗争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指导部门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以加强战士和干部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2.2 教案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回延安的教案主要包括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纪律教育和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在政治教育方面,教案注重培养战士的政治觉悟、革命意识和信仰纪律,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在军事训练方面,教案注重提高红军战士的战斗技能和作战素质,加强战术和战略教育。
教案还注重加强纪律教育,强调组织纪律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三、实施与影响3.1 教案的实施方式回延安的教案在全红军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实施,通过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战士和干部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和培训。
3.2 教案的影响和意义回延安的教案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加强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提高了红军的组织纪律和战斗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案还夯实了共产党在军队和群众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回延安的教案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部队的一项重要成果,为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延安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
3.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信天游”的民歌特色,能够借鉴本文的“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分章节诵读诗歌,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研讨赏析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回延安》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
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
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
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
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八年级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
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写?(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
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
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小结: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布置
学习信天游的形式,试写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歌。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五、教学反思
民歌往往极具感染力,让学生试着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一首诗,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形式特点,并思考写家乡可用的典型意象,有助于素材积累。
作品中通过语言鉴赏,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