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营养
影响孩子一生的五大心里营养笔记

影响孩子一生的五大心里营养笔记影响孩子一生的五大心理营养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事情。
与此同时,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营养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我将介绍影响孩子一生的五大心理营养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爱与关怀爱与关怀是孩子心理发展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心理营养。
孩子需要家庭的温暖与关爱,这样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自信心。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参考内容:-卡尔·罗杰斯的《爱与尊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肯尼思·巴伯的《爱的人际关系》,该书讲述了如何建立爱与关怀的人际关系,并且提供了实践和案例。
2. 自我意识与情绪管理自我意识与情绪管理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应该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将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情商。
参考内容:-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本书介绍了情商的概念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爱德华·特莱恩的《情绪智商:培育孩子情商的液化智慧》,该书讲述了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的能力。
3. 积极的心态与乐观思维积极的心态与乐观思维能够帮助孩子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孩子们应该学会积极思考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沉溺于消极情绪或被困扰。
参考内容:-马丁·塞利格曼的《学会乐观》,这本书介绍了乐观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
-卡罗琳·米勒的《善与恶的心理学:乐观和人生满意度》,该书讨论了乐观和悲观心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4. 自信与自尊自信与自尊是孩子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孩子们需要从小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应对挑战和追求成功。
如何轻松高效的养育孩子之心理营养精讲

如何轻松高效的养育孩子之心理营养精讲嘿,亲爱的爸妈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怎么轻松高效地养孩子,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啊,养孩子就像是在调配一锅汤,火候、材料、味道,样样都得讲究。
先说说心理营养,这东西可比我们平时吃的那些营养素要重要得多。
你看,咱们平常吃得好,孩子们也得心理健康,才能长得高高大大,开开心心。
心理营养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不至于走偏了方向。
很多人可能会问,什么是心理营养呢?简单说,就是给孩子的心灵喂饱。
别小看这点,心理营养可以是你的一句温暖的鼓励,也可以是陪孩子一起看星星时的那种默契。
咱们常说“爱是最好的老师”,没错,爱就像是那种大大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道路。
你看,孩子们如果得不到这些心理上的支持,心里就容易变得空落落的,甚至会像是小树苗没了水分,干枯得无精打采。
再说了,孩子的情绪可是个小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作为家长,咱们得学会观察,像侦探一样,留心孩子的小情绪。
他们开心的时候,咱们陪着高兴;不高兴的时候,咱们得及时给他们个温暖的拥抱。
孩子们的心灵就像小花园,得有人浇水、施肥,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咱们可以和他们聊聊心事,听听他们的小烦恼,像朋友一样,平等而亲切。
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爸妈在身边,永远是靠山”的那种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陪伴真的很重要。
咱们忙着工作,可能就会忽视孩子的需求。
别让“忙”成为挡在你和孩子之间的那座高墙。
记得有一次,我刚下班,孩子跑过来问我:“妈妈,今天可以陪我玩吗?”那一瞬间,我心里就像被什么击中了。
于是,我放下手里的事情,陪他一起玩了会儿游戏,那个小家伙乐得合不拢嘴。
看着他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感觉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陪伴,咱们还得给他们灌输一些道理,告诉他们生活的哲学。
孩子的脑袋瓜里满是问号,问这问那,咱们可不能烦。
有句老话说得好:“百问不厌”,当他们有好奇心的时候,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机。
六大心理营养,练就娃的强大内心

六大心理营养,练就娃的强大内心展开全文总是能听到很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这点不好,那点不对,尤其是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比家长还声高!殊不知,这一切的根源,却是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之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心理营养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就看一看,这六大心理营养,是如何能够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的!一、无条件的接纳。
父母对孩子的爱,完全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不会因为你成绩好我就爱你,你成绩不好我就不爱你。
不是因为你乖我才爱你,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
爱,就是如其所是。
而我们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常常会表现得孩子乖,我们才给好脸色,孩子闹,我们翻脸也比翻书还快。
往往会让孩子认为,爸妈只爱表现好的我,成绩好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我的二宝不到四岁,就会在我对他发脾气时对我说:妈妈,我就是我呀,我本来就是这样的!这让我非常讶异于孩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因此,对于两个儿子,我很有意识的只去点评他们的行为本身,而不再去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我就是这样!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尤其需要这一心理营养。
通常男孩子在人们的眼中都是调皮的,更不愿意守规矩的,而对成年男士的要求却又很高,要既能赚钱养家,又要孝顺体贴,最好还得又高又帅!所以对男生就更为苛责。
但往往男生得不到接纳,反而更容易用各种方式甚至是过激的方式去换取家长的注意,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而这样又会让家长更为恼火,变为恶性循环!二、生命至重。
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希望能你能在他人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更何况是一个还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他的全部依靠就是父母。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孩子,会让孩子下意识的去找其他人代替,也许是祖辈,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同学。
TA会希望有人能够把他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果找不到,TA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AT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一遍又一遍,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这就产生了那个精典话题:老婆和妈同时掉水里,你到底先救哪一个”?女生,尤其需要这一心理营养。
孩子健康成长的5种心理营养

孩子健康成长的5种心理营养一、安全感: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安全感就是那肥沃的土壤。
你想啊,小树苗要是种在晃晃悠悠的石头堆里,它能茁壮成长吗?肯定不能呀。
孩子也一样,如果没有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的,那怎么能健康成长呢?父母的陪伴是给予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方式。
比如说,每天晚上给孩子讲个小故事,让他在温馨的氛围里入睡。
或者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紧紧地握住他的小手,告诉他“别怕,有爸爸妈妈在呢”。
这种陪伴就像一把大伞,能为孩子遮风挡雨,让他们心里踏实。
而且,家庭环境也要稳定和谐。
要是爸爸妈妈整天吵架,孩子就会像惊弓之鸟,心里总是慌慌的。
所以呢,为了孩子,大人们也要好好相处哦。
二、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独特性的保护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他们可能有点小调皮,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如别的孩子,但那又怎样呢?我们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
我邻居家有个小男孩,特别喜欢在墙上画画。
他爸妈一开始可头疼了,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呢。
但后来他们想通了,这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呀。
于是,他们专门给他在房间里留了一面墙,让他尽情地画。
现在那个小男孩可自信了,而且画画也画得越来越好。
当我们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缺点时,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是有价值的。
他们就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压抑自己的天性,这样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肯定、赞美、认同:孩子自信的源泉孩子呀,就像一个个小气球,夸一夸就能飞得更高。
当孩子做了一件哪怕很小的好事,比如说主动帮你拿了个拖鞋,你就得赶紧夸他。
你可以说“宝宝真棒,真的好懂事呢”。
这时候,孩子的眼睛都会放光。
我有个朋友,她特别会夸自己的孩子。
她女儿每次考试成绩不管好坏,她都会先找闪光点夸一夸。
考得好,就夸孩子努力的结果;考得不好,就夸孩子诚实面对成绩的态度。
她女儿现在可自信了,做什么都充满干劲儿。
我们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孩子心中的自信之花灿烂地开放。
孩子成长需要的六大心理营养

孩子成长需要的六大心理营养孩子的成长,真的是一件大事,既让人欣喜,也让人揪心。
看着他们从呱呱落地,到慢慢学会走路、说话,甚至开始探索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作为父母的我们,简直是既骄傲又紧张啊!而在这成长的旅程中,心理营养就显得特别重要。
就像人要吃饭一样,心理上也得补充“营养”,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我们就聊聊孩子成长需要的六大心理营养,顺便给爸妈们支几招,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1. 爱与关怀1.1 真情实感的陪伴首先,咱们得聊聊“爱与关怀”。
这个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是真正需要用心去做的!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感觉不到被爱,那心里肯定会缺了块儿东西,跟缺了根筋似的,走路都不稳当。
爸妈的陪伴,真的是无价之宝。
无论是陪他玩,还是在他生病的时候守在床边,这些点滴的关怀都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爱的。
1.2 鼓励与支持接下来是鼓励与支持。
咱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考试、比赛,甚至是跟小伙伴玩游戏,有时候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沮丧。
这时候,爸妈的一句“没关系,咱下次再来”就能像神仙下凡一样,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动力。
孩子需要的,绝不是高压,而是信任与支持。
只要他们知道爸妈在后面撑腰,就算跌倒了,也能勇敢再爬起来。
2. 自信心的培养2.1 积极的自我认同再来说说自信心。
自信的孩子就像是阳光下的小花,怎么都能绽放得灿烂!要让孩子懂得自信的意义,首先得让他们学会欣赏自己。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虽然画得不算好,但咱们可以说:“哇,这颜色搭配得真不错!你真有创意!”这样的鼓励,能让他们慢慢建立起自我认同感。
记住,不管结果如何,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开心就好!2.2 失败是成功之母当然,自信心的建立也离不开失败。
听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老话了吗?哈哈,真是句金玉良言!孩子在尝试新事物时,总会有失败的时刻。
比如,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那可真是让人心疼啊。
但是,摔倒了又怎样?咱们可以跟他们说:“嘿,没事的,咱们可以再试试!下次一定会更好!”这样的鼓励,让孩子在面对挑战时,不再退缩,而是勇敢迎接。
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心理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健康心理教育则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健康心理教育,旨在为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健康心理发展的基石。
家庭教育中需要重视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让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父母应以身作则,给予孩子真诚的赞许和鼓励,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家庭教育应注重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情感和需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需求,家长应耐心聆听,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当孩子表达情感时,父母应用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与之沟通,帮助他们处理情绪困扰,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应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他们可以通过共同的家庭活动来增进亲子沟通和交流,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他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游戏或活动,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同时,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和接纳差异,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五、合理规划时间和任务在现代社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帮助孩子合理规划时间和任务。
他们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并鼓励孩子根据计划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压力和紧张。
六、教育孩子积极应对挫折和压力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压力,如何积极应对是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学会面对挫折和压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七、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和纪律规则和纪律对于家庭教育来说非常重要。
父母应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和纪律,并严格执行。
孩子心理营养教育

孩子心理营养教育孩子心理营养教育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领域,它关注孩子的情感、社交、认知和心理发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心理营养与物质营养同等重要,它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
开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往往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却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是指孩子在情感、社交、认知和心理层面上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正文:首先,情感营养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通过爱、关怀和支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这包括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其次,社交营养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这包括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学习社交技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认知营养涉及到孩子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探索世界,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这不仅包括学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心理营养还包括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绪日记等方法,帮助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心理营养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
结尾:总之,孩子心理营养教育是一个多维度、个性化的过程。
它要求家长和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情感、社交、认知和心理发展。
通过提供全面的心理营养,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发展社交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并最终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和有责任感的人。
孩子的心理营养

3 归属感
归属感
归属感是孩子社交发展的基础。一个有归属感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体和社会,也更容 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给孩子提供归属感,家长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或团队 :让他们有机会结交新朋友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习惯和礼仪: 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和分享 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互动和交流: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批评或指责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 长处
-
20XX
演讲完毕 谢谢观看
xxxxxxxxxxxxxxxxxx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和创造性的思考方 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看 待失败和挫折,让他们从失败中汲取经 验和教训
5 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有自我认同感的 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 、健康的心态,也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家长可以 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和活动策划:让 他们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
4 成就感
成就感
成就感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基础。一个有成就感的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探索和学习的动力,也 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了给孩子提供成就感,家长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提供具 有挑战性的任务和目标 在孩子完成任务或取得进步时:要及时 给予肯定和鼓励
2 认同感
认同感
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

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孩子就像小树苗,想要茁壮成长,除了吃饱穿暖,还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呢。
一、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最需要的就是被无条件接纳。
不管他是哭是闹,不管他长得好看不好看,聪明不聪明,咱们做家长的都要全盘接受。
就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那小脸蛋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似的,可在父母眼里,那就是最可爱的小宝贝。
这时候孩子如果感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就像小种子落在了肥沃的土壤里,心里特别踏实。
要是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好才能被父母喜欢,那他心里就会有个小疙瘩,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
二、安全感孩子还需要满满的安全感。
比如说,孩子睡觉的时候,他希望身边有熟悉的人陪着。
如果他半夜醒来,看到妈妈在身边,就会翻个身又安心睡去。
可要是发现身边没人,就会大哭起来。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不要今天把孩子放在奶奶家,明天又送到姥姥家。
孩子的小世界很简单,熟悉的环境和人就是他们的安全港湾。
而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要是爸爸妈妈整天吵架,孩子就会像小老鼠见了猫一样,整天提心吊胆的,哪还有心思健康成长呀。
三、肯定、赞美、认同孩子做了一点小事,咱们就得像发现了大宝藏一样夸他。
比如说,孩子画了一幅画,可能在大人眼里画得乱七八糟的,但是你可以说:“宝宝,你画的这个颜色好鲜艳呀,就像彩虹掉进了画里。
”孩子听了心里可美了。
别小看这些夸奖的话,这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就像小花朵需要阳光照耀一样,孩子需要我们的肯定来让自己的小小心灵绽放光彩。
要是总是批评孩子,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就像小花朵被乌云遮住了阳光,慢慢就耷拉脑袋了。
四、模范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
家长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模范。
如果家长整天抱着手机玩,却要求孩子认真看书学习,孩子心里肯定不服气。
他会想:“爸爸妈妈都能玩手机,我为什么不能玩?”所以呀,家长要以身作则。
要是想让孩子有礼貌,家长就得先对人彬彬有礼;要是想让孩子爱运动,家长就得先动起来。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营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营养这是我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博士林文采女士提出的一个家庭教育理念.她说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生理营养,比如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
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那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
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
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
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
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
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
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
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
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
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
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
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
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
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
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
孩子教育心理营养

孩子教育心理营养孩子教育心理营养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和未来的发展。
理解心理营养的重要性心理营养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物质营养之外,还需要得到情感、尊重、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等心理层面的满足。
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情感的滋养情感是孩子心理营养中最基本的需求。
家长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家长的鼓励和安慰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
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
这样的尊重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感。
提供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心理营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保持家庭的和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指孩子对自己价值的认识和肯定。
家长应通过表扬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和成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同时,家长也应该教育孩子学会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鼓励孩子不断努力,提升自我。
结语孩子教育心理营养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智慧。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营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能够培养出健康、自信、有爱心的孩子,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孩子心理营养心得

家庭教育孩子心理营养心得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心理营养的重要性。
下面是我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心理营养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石。
我发现,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支持是增强他们自信心的关键。
我经常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同时,我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心理营养的重要途径。
我发现,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我常常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并给予他们温暖和理解。
我也鼓励孩子与我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烦恼,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此外,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鼓励他们树立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
我告诉他们,困难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是成长的过程。
我也给孩子树立榜样,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和事物,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心态。
最后,我还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我教孩子学会表达情感,并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方式来处理负面情绪。
当孩子面对困惑、沮丧或失望时,我会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总之,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心理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给予孩子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积极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个体。
家庭教育与身心健康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

家庭教育与身心健康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家庭教育与身心健康: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身心健康是每个家庭以及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作为父母,我们承担着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责任。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稳定和安全。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石。
其次,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
通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教导他们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感管理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心是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培养源。
二、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
首先,饮食均衡是保持孩子身体健康的关键。
父母应该注意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尽量避免垃圾食品的摄入。
此外,规律的作息也是孩子身体健康的保障,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睡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运动。
运动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增强心理健康。
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孩子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信心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此外,孩子在兴趣爱好中结交朋友,拓展社交圈子,从而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良好的家庭沟通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充足的关注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支持。
同时,父母也应注重与孩子之间的教育沟通。
在教育孩子时,应采取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包括情绪管理、抗压能力、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在遭遇挫折时迅速恢复,在与人交往中和谐共处。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关键的一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
家长要教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当孩子生气时,不要急于批评或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会生气,以及如何以更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可以通过深呼吸、暂时离开让自己生气的场景等方法来平静情绪。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情绪管理。
抗压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同样重要。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考试失利、比赛失败等。
家长不应过度保护孩子,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经历一些挫折,在挫折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
比如,孩子参加比赛没有取得好成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下次争取更好的成绩。
自信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鼓励孩子勇敢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了,也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和努力。
比如,孩子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哪怕进步很小,家长也要给予赞扬,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
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

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心理素质培养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而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孩子可以塑造积极的心态,培养自信、坚韧和担当的品质。
因此,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素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积极心理素质的意义、培养方式以及实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积极心理素质的意义积极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具备积极情绪、积极态度和积极性格的综合能力。
培养孩子积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心理素质能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有助于孩子保持身心的平衡状态。
其次,积极心理素质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培养孩子乐观向上、勇于面对问题的态度,可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最后,积极心理素质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拥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他们的动力和意愿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从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二、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方式1. 做好榜样父母身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杆。
父母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积极心理素质。
例如,当遇到挫折时,父母可以主动寻找解决办法,表现出应对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汲取积极心态的养分。
2. 鼓励积极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关注并鼓励孩子积极的行为和表现。
无论是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还是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父母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意识到积极行为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
3. 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积极心理素质的核心之一。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夸奖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同时,父母也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挑战和机会,让他们通过不断尝试和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格。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它包括自信、自尊、自强、乐观、坚韧、情绪管理能力、抗压能力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遭受挫折时不轻易放弃,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与人交往中能够自信大方,善于沟通和合作。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关键。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认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取得一点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即使画得不是很完美,家长也可以说:“宝贝,你画得真不错,色彩搭配得很有创意。
”这种积极的反馈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例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参与家庭决策等,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
自尊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观点,即使他们的想法可能不成熟,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比如,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而是选择私下里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改正。
自强精神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要教育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不要过分依赖他人。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尝试解决,而不是直接为他们包办。
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遇到难题,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学过的知识,自己寻找解题的思路。
乐观的心态是孩子面对生活的有力武器。
家长要以身作则,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培养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培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中家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
一、家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家庭心理健康是指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良好,积极健康的情感交流和家庭关系。
家庭的心理健康对子女的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为孩子创造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
家庭心理健康能够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
2. 促进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
家庭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情感交流。
家长和孩子之间充满爱和理解的沟通有助于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增进彼此的信任和依赖。
这样的情感交流对于孩子的自尊心、情感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3. 增强家庭成员的适应能力。
家庭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应对不可避免的挫折与困难,增强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强的家庭在面对压力和变故时更容易从容应对,这种情绪上的稳定和调节能力将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培养家庭心理健康的方法为了培养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关注彼此的情感需求。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在孩子面临挫折和困难时,父母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表达方式。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良好的沟通是家庭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家长应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倾听他们的心声。
同时,父母也应与孩子进行真诚、开放的对话,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3. 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增加他们的社交经验,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
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对内外部刺激产生的情绪做出适当反应和调整的能力。
家庭教育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外,家庭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心理上的平衡与稳定,更关乎孩子个体的自尊、自信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从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探讨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
1. 关系与交流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亲密关系是培养孩子情绪稳定和安全感的关键。
父母应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基础,尊重孩子的个性,并在交流中充分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
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促进与家人的良好互动。
2. 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家庭教育应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培养。
过多的限制和压力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决策能力,并逐渐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通过让孩子处理一些家务或者参与决策等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稳定的家庭环境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家长应尽量避免家庭纷争和冲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稳定和和谐的成长环境。
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关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提供安全感。
4. 情绪管理与积极心态情绪管理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家长可以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教导孩子如何正确表达情绪,以及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
陪伴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可以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5.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律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应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作息,包括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锻炼。
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结而言,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良好的家庭关系、合适的自主权和责任感、稳定的家庭环境、情绪管理与积极心态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律等方面的培养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不仅要注重学业成绩和行为规范,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往往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困扰和挫折,如果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表面行为而忽视其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就会导致孩子情绪压抑、心理问题积聚。
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感受,并给予支持和理解,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个温馨、包容的地方。
其次,建立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会化环境,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传递正能量,鼓励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目标,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应对挑战和困难。
另外,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还需注重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是人类内心的一种自然反应,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家长要教导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培养孩子的情绪智慧。
此外,家长还应重视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培养。
孩子的自我认知是认识自己内心需求和价值的重要能力,自我意识是了解自己内心情绪和感受的基础。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认可并尊重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最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如压力过大、焦虑和抑郁等,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同行为和情绪表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寻求专业心理师的帮助,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家庭教育:孩子心灵的滋养

家庭教育:孩子心灵的滋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还能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为孩子的心灵提供滋养。
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困惑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心理韧性。
同时,父母也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孩子形成不良的情绪反应和心理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勇于探索,敢于尝试。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
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和悲伤,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孩子,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关爱和尊重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同时,父母也应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
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习惯的培养,更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营养这是我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博士林文采女士提出的一个家庭教育理念.她说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生理营养,比如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
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那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
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
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
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
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
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
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
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
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
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
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
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
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
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
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
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
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
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
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
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
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
成为他的缺失。
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
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就是孩子想要分离。
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
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
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
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
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
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
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
也就没有我的经历。
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
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
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
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
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
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
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
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
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
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
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
因为他不能分离。
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
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
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
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
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
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
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
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
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
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
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
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
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
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
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
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
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
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
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
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
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
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
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
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
不能让孩子心安。
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
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
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
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
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
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
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
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
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
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
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要请爸爸这样来做。
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
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
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
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
让父亲肯定他,赞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
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
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
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
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
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
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
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
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
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
然后给他称赞,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
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
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
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
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