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思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

茅飞渡一江一洒一江一郊,高者挂罥2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3。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4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5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床一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6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7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3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

4俄顷(qǐng):不久,顷刻之间。

5布衾(qīn):棉被。

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7庇(bì):遮蔽、保护。

深秋八月狂风呼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层层的茅草。

茅草乱飞,飘散在对岸一江一边。

有些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些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幼童欺负我年老体衰,当面抢我的东西,径直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只好拄着拐杖回来了,暗自叹息。

没多久风停了,天空中乌云漆黑,深秋的天色灰蒙蒙的,马上黑了下来。

我的棉被盖了多年,现在又冷又硬,像冰铁一样。

孩子睡不踏实,把被子蹬破了。

整个屋子一片潮一湿,可是雨还是像下密集地下个不停。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缺少睡眠,在这漫漫长夜里,屋漏一床一湿,怎么才能挨到天亮呢。

怎么才能得到上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用来给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居住,让他们个个都展开笑颜,坚固的房子不会因为风雨而动摇,安稳得就像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楼呢,哪怕我的茅屋残破,自己冻死也甘心!【宏愿之美】这首诗写在公元759年,当时陕西发生饥荒,安史之乱未平,杜甫在成都西郊盖起了一座简陋的草堂。

不料第二年八月,突遇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饱经风雨,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著名的课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背景、主题、结构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的是杜甫流亡时期居住在临邑的茅屋,这段时间正值安史之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本人处于困顿之中,生活艰辛,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

这篇诗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悲惨现实,以及杜甫对自身命运的坚韧态度。

二、主题剖析1. 生活的艰辛:课文以茅屋的破败来象征杜甫困苦的生活状况。

诗中描绘了屋内的贫寒景象,暴露了杜甫的困境。

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表现了贫困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2. 乐观向上:尽管杜甫面对严酷的生活状况,但他仍然以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和面对。

他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通过回忆和怀念过去的荣华,强调自己从未忘记宏伟的理想。

三、结构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了杜甫当时的贫穷潦倒的现状,第二部分表达了杜甫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第一部分:描写茅屋的破败情景,包括墙倒屋塌、秋风吹进房间等描写,展示了作者苦难的境况。

第二部分:杜甫通过回忆过去的荣华与富贵,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再次拥有宏伟的宅院和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表达手法1. 对景写意:诗中通过对茅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困顿和社会的不公。

茅屋的破败以及墙倒屋塌的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2. 回忆与怀念:诗中,杜甫使用了大量的回忆与怀念手法。

回忆过去的辉煌以及荣华富贵,强调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对比了当下的贫苦,更加凸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豪情壮志:杜甫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豪情壮志的句子,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他不愿被困境所束缚,憧憬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温暖和庇护。

沉郁顿挫 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沉郁顿挫 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沉郁顿挫曲尽其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写作背景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描绘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茅屋遭遇秋风破坏的情景。

诗中,杜甫以自己的茅屋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1. 描绘秋风破屋的情景:诗的开篇描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走了杜甫屋顶的几层茅草。

茅草随风飘散,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

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风势之大和杜甫焦急、痛苦的心情。

2. 感慨群童抱茅:诗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南村群童欺辱杜甫年老无力,竟然当面做盗贼,抱起草稿走进竹林。

杜甫焦急地呼唤,却无法制止他们。

这部分反映了杜甫在社会动荡时期遭受的困苦和无奈。

3. 描述生活困苦:诗的第三部分描绘了杜甫多年寒似铁的布衾,以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

诗人长夜难眠,感叹自经丧乱以来睡眠不足,雨脚如麻般不断。

这部分表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艰难生活。

4.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诗的结尾部分,杜甫幻想有朝一日能拥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使他们不再遭受风雨
之苦。

最后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即使自己受冻而死,也要为国家和民生作出贡献的决心。

总体而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破歌之意即指:被狂风吹破的茅屋。

简单地说就是:秋天被狂风给刮破了。

最是秋风摧残,被风折断摧毁。

最是百虫夜鸣,伤感悲凉的声音,都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一种绝望和苍茫的心境。

此时作者只能够长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时”二字说明此诗写于作者奔走他乡、寄寓异地之时。

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这个季节确实是最不堪回首的,因为他们刚刚获得丰收,但却没有一件御寒的衣物;他们曾经为过冬积攒了许多食物,却在突然而至的灾祸面前荡然无存。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新盖起新房来。

这种情况是常常发生的,因为穷人居无定所,当他们为某一场干旱或洪水而搬迁时,往往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家园。

因此,秋天就成为了这些贫苦农民的流浪季节。

这里,作者用了两个“何时”,进一步表现了他深深的绝望和伤感。

在茅屋的“安居乐业”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悲哀。

在茅屋完好无损时,它只是暴露在狂风之中,尚且如此,在大雨中坍塌下来之后,它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因此,那些“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孩子们,才会把“南村群童”看作“大盗贼”。

虽然他们也会听到饥饿的野猫和鼠类的叫声,但毕竟还有余粮度日,并非处于极端的饥荒之中。

在“久旱逢甘霖”的时候,那些虫鸟就会变得无比“猖獗”,反复发出“饥不及此”的哀鸣,所以,虫鸟的哀鸣就成了真正的“安魂曲”。

这些都反映出这些饥饿的动物所处的极端悲惨的环境。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杜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个时候,茅屋之内应该也有着其他的“人间欢乐”。

例如:妻子儿女在屋内忙碌,准备晚饭,招待来客等等。

但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出现,因为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之中,甚至连妻子儿女也不知去向。

饥饿的动物和悲惨的人物,共同形成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在此情此景之下,“乐”字恐怕很难体现出来。

“更遭”二字,则将作者的心理活动加以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一种极度焦虑和忧愁的心理状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及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寂寥之感一览无遗。

古代诗人杜甫曾以此为词,
表达了对逆境的沉痛和自我陶醉。

一、正文赏析
1. 描述茅屋。

杜甫笔下,茅屋无华而朴素,简单粗糙却实际稳健;
2. 秋风所破。

秋意逼人,茅屋被寒风所吹,不堪重负,形同破败;
3. 仄令才情。

杜甫神采飞扬,所借仄令为律吉,配合选材得当,文词
精微,借此表现自己沉痛之情。

二、感悟
1. 人生有起伏。

文章所表达的茅屋落寞之感,是对人生的一个自然跨越;也让人们在逆境中体察生命的脆弱;
2. 追求平淡。

平淡,不代表一成不变的单调,而是需要我们调整思想,通过平淡打造人生精品。

我们要追求平淡,保持清醒,拥抱生活中的
点滴;
3. 耐力的意义。

秋风所破的茅屋让人怀念其坚韧的耐力。

人生充满了
波折和坎坷,将耐力应用生活中,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到胜利
的彼岸。

三、总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是杜甫创作中的一首经典诗歌,也是对逆境时刻坚
定信念和锤炼耐力的强有力提示。

我们要珍惜生命,掌握人生,勇于
迎接挑战并克服困难。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坚持梦想,践行自我,让生命因坚持而更加充实与美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1. 引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描写社会困境与人生哲理的诗歌作品。

通过描述茅屋的衰败,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词句运用、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等多个层面进行解析,深入剖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 诗歌意象2.1 茅屋茅屋是诗中的核心意象,它象征着生活的贫困和困境。

茅屋是用茅草、木材等简陋材料搭建而成的房子,常出现在农村贫困的环境中。

茅屋的破败和被秋风吹散的形象,暗示了作者对贫困生活和社会困境的深刻认识和不满情绪。

2.2 秋风秋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秋风吹散茅屋,使其进一步衰败,传达了时光不可逆转的信息。

秋风还象征着无情的社会现实和不可抗拒的命运,这与茅屋作为贫困者的象征相呼应。

2.3 衰败景象诗中描述了茅屋的衰败景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枯藤老树昏鸦”等,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向读者展示了茅屋凄凉的境况。

这种衰败的景象使人感受到贫困带来的压迫和无望,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思考。

3. 词句运用3.1 描写手法诗中采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比喻手法,将作者的情感与意象相融合,营造出诗歌独特的意境。

如“多少事,从来怎么浪”一句,通过“怎么浪”来揭示世事无常、命运无常的真实性。

这种描写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增添了情感共鸣和表达的力量。

3.2 反衬手法诗中也运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中的主题思想。

如“白发渔樵江渚上,领取高楼临汉月”的对比,突显了贫困和富贵、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使人深刻反思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

3.3 寓意深远的词语诗中还运用了一些意蕴深远的词语,如“多少事”,它既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是对人生困苦的总结。

这种寓意深远的词语,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更容易引发共鸣,并深入思考生活和社会的真相。

4. 结构安排4.1 立意明确的开头诗歌的开头三句“茅屋成灰风又吹,草枯鹰眼疑无食。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著名歌⾏。

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肃成县来到成都。

第⼆年的春天,依靠⼀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座草堂。

从公元755年安禄⼭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

这时,他已经四⼗九岁了。

可是,好景⽆多,草堂营建不到⼀年,蜀中政局发⽣了变化。

公元761年2⽉,御史⼤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营⽥、观察、处置等使。

崔光远是⼀个不学⽆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上升官发财的红运。

安禄⼭攻长安,唐⽞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投降,后来⼜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变成了唐室的“忠⾂”。

他作成都尹不到⼀个⽉,东川将段⼦璋叛乱。

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璋。

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民肆⾏抢劫。

甚⾄断⼈⼿腕,掠取⾦钏。

崔光远这个毫⽆学识的赌棍,对诗⼈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杜甫的《百忧集⾏》说:“强将笑语供主⼈,悲见⽣涯百忧集。

”这个“主⼈”,就指的是崔光远。

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情的恶劣。

这年⼋⽉,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成灾。

杜甫经营了⼀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所拔叹》。

这场灾害还致使“灌⼝损户⼝”,威胁到⼈民的⽣命。

杜甫写了著名的《⽯犀⾏》,讽刺⽯刻犀⽜作为镇江的偶像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遭到冷遇,⼜加风⾬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诗。

这⾸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且也表达了诗⼈改造现实的愿望。

“⼼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句,尽管这⾸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颗“夺造化回阳春”的⼼,确是不假!全诗⼀百七⼗⼀字,⼆⼗三⾏,可分为三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词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逐步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翻译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翻译赏析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的诗意:一下雨,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一个老人居住在茅屋中的艰难生活。

八月深秋,狂风大作,茅屋被卷得乱七八糟。

茅草飘散到江边和池塘,高处的茅草缠绕在树梢上,低处的茅草漂浮在水中。

南村的孩子欺负老人,抢走他的茅草。

老人无法阻止,只好自己回家叹息。

不久后,天空阴沉,秋季的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

老人的被子像铁板一样冷硬,孩子的睡姿把被子踢破了。

屋子漏雨,整个房间都湿漉漉的。

自从安史之乱后,老人的睡眠时间变少了。

他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宽敞的房子,能够庇护所有贫困的读书人,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他希望自己的茅屋能够被高耸的房子所代替,即使他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他也愿意为之付出生命。

“日昼(sù)乾(xī)坤(kūn)倚楼盼,恍惚(rù)仙娥(iáo)观我狂。

〞诗人在屋内等待天亮,眼巴巴地盼望着天明,却又恍惚地看到了“仙娥〞,这是对现实和幻想的交织。

此处的“恍惚〞,既指诗人的精神状态,又暗示了他的文学创作的状态。

他在这个茅屋里,有时候是如仙境般的想象,有时候又是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奈。

这种状态的交替,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复杂,更加深刻。

第三段中共有四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愤怒。

他感慨于自己的命运,愤怒于时局的不公。

他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感慨。

他觉得自己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

他的茅屋被大风摧毁,他的理想被现实所打击。

他愤怒于时局的不公,愤怒于自己的无能为力。

第四段中共有三句,这是诗人的感慨和思考。

他说:“但愿(qiān)有心人,都在此间住。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希望。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一样,在这个茅屋里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和人生。

他认为,只有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

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

“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的诗人已经五十岁。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以及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情感。

具体分析如下:诗人首先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高风怒号。

”首先点明八月易于产生大风的季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八月。

诗人在“秋高”后缀以“风怒号”,写出了风云突变,狂风骤至,不但风速很快,而且风势极猛,风力极大。

其中“秋”字也很有意义,暗示了“秋高”夜晚的寒冷,为后面写诗人“家境”营造了环境。

诗人接着“风怒号”而铺展,从四个方面具体表现风力之猛。

首先,“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即多重。

也就是说,屋上三重茅草卷起。

这是从厚度重量的角度突出了风力大。

其次,“茅飞渡江洒江郊”,“渡江”即飞过江去。

也就是说,卷起的茅草飞渡到江边。

这是从距离突出风力大。

再次,“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上句写茅草被风刮得高高的,有的挂在林梢,从高来突出风力大;下句写茅草下沉塘坳,落在池塘中的茅草也沉入水中,从风的旋动来突出风力大。

这样铺展开来,突出了风大,而风愈大,愈显得茅屋破之惨状。

诗人接着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这里,诗人接着茅屋上的茅草吹走了,四处飘散而来。

南村一群孩子看到遍地乱洒的草,争着“抢”茅草。

诗人大声制止也无效,孩子们一闪就躲进竹林中去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调皮的孩子,也看到了年老体弱的诗人。

面对“茅屋为秋风破”的诗人,知道茅屋来之不易,一面想去抓那些飘落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动敏捷的拾草小孩。

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把一位年老力衰,行动迟缓,声音嘶哑,心急如焚的想象栩栩如生描绘出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兰舟弄月移。

陇头佳人家,钟鸣何处时?夜来乘南梦,午醉伴北枝。

漏长敲世界,汉兵暮已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千古绝唱。

它是南朝宋代文学家、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乐府辞章。

诗中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描绘出一个落魄的士人身世凄凉的境况和心情。

整首诗的首句“茅屋为秋风所破”表达了主人公茅屋倾颓、破败的景象。

这里的“茅屋”象征着主人公的窘迫和落魄,暗示着他的生活困顿和失意。

而“秋风所破”则是对主人公境况的一种生动描绘,通过风的破坏性来强调茅屋的破烂不堪。

这样一来,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的生活艰辛,也意味着他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

接下来的两句“兰舟弄月移,陇头佳人家”中,通过婉转绵长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其中“兰舟弄月移”意味着曾经在明月的光辉下漂泊的岁月已经远去,“陇头佳人家”则唤起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下一句中,“钟鸣何处时?”通过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主人公对时间的困惑和迷茫。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雄辩精炼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感叹巧妙地表达出来。

钟的声音回荡在时空的迷雾中,无人能够回答何时会响起,这也暗合了主人公的无所适从和困惑的心境。

接着,“夜来乘南梦,午醉伴北枝。

”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纷乱的情感状态和对逝去爱情的懊悔。

夜晚主人公乘坐南方的梦境来到往昔美好的时光,午后醉倒在北方树下,表现出他遥想过去和沉浸在悲伤中的心情。

整首诗最后两句“漏长敲世界,汉兵暮已驰”以悲壮的笔调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对世事变迁、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漏长作为古代的计时器,不停地滴落时间的流逝的声音象征着主人公对光阴易逝的悲叹和人生的短暂。

而“汉兵暮已驰”一句,则借用了历史事件来升华主人公的遭遇。

汉兵暮指的是公元9年,王莽篡汉后,举国战乱的时候。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凸显出主人公的悲愤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茅屋倾颓、流浪生活的形象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苦无依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详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详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详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国古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歌,该诗表现了诗人在寂寞孤独之时,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读。

首先,诗歌以“怪云翻墨未遮山”开篇,通过对怪云和翻墨的特写,展现了秋天的凄凉萧索。

诗人借助自然景象,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部环境相结合,从而营造出一种寂寥孤独的氛围。

这里的“墨”可以被理解为乌云或黑色的云,继而使得诗歌的乌黑色彩更加贴切。

其次,诗歌提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的失意和无奈。

他借用了“老夫”来指代自己,表达了对年老的感慨,而“少年狂”则是对年轻时的豪迈和激情的怀念。

在秋风凄凉的景象下,诗人对自己的心情愈发凄楚。

接着,诗歌以“左牵黄,右擎苍,锅铲一噌风雨光”的表述,勾画出一个茅屋在秋风中摇摇欲坠的场景,诗中的“左牵黄,右擎苍”写出了诗人身不由己的悲哀,而“锅铲一噌风雨光”既传达出无力应对困境的无奈,也表现了诗人对这一切的心境。

最后,诗歌以“曾是惊波照离堆,又恐流急让人愁”作结,抒发了诗人对曾经的豪情壮志和如今的无奈和忧伤之情。

这两句话同样是对自身境遇的抱怨和对未来的担忧。

整首诗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题,表现了诗人在孤独、寂寞中对自己命运的感叹和对生活的无奈。

在整个诗歌中,诗人通过对秋风、自然现象、自我的描绘,深刻地展示了自己内心的落寞和无助。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执着和对命运的无奈,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沧桑和无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诗人细致描述了秋风摧残茅屋的情景,展示了生活的艰难和现实的残酷。

面对破败的茅屋,诗人以自己的痛苦体验,深感社会的冷酷和不公。

他以自己的困境映射出千万寒士的困境,表达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主旨句是诗中的灵魂之所在,它凝聚了诗人的所有情感和思想。

这句诗用“安得广厦千万间”表达了诗人对安稳生活的渴望,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展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人文关怀,用“风雨不动安如山”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稳定和人民幸福的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

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

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

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

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

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

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的红运。

安禄山攻长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山投降,后来又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又变成了唐室的“忠臣”。

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

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

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人民肆行抢劫。

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

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杜甫的《百忧集行》说:“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这个“主人”,就指的是崔光远。

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心情的恶劣。

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这场灾害还致使“灌口损户口”,威胁到人民的生命。

杜甫写了著名的《石犀行》,讽刺石刻犀牛作为镇江的偶像
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

“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

古人谓之曰“突异”。

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

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

“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

“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
落,“三”就形容少。

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
茅草。

因为薄,所以经不起风吹。

“三重茅”是杜甫当年所居草堂的实况,今天的草堂,作为纪念诗人杜甫故居所在的名胜之地,已经看不见他的旧屋了。

“茅飞渡江洒江郊。

”风卷茅草,飞过浣花溪,然后向溪对岸的郊原纷纷下坠,这就是“洒”,“洒”字非常形象。

有的本子作“满”,那就太平庸了。

前人已经把作“满”的本子指为误本。

飞过浣花溪的茅草,下落有三:
第一,“高者挂长林梢。


“长林”,指较高的一些树木。

茅草挂上高树之颠,当然莫望收回了。

第二,“下者飘转沉塘坳。


“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

“沉”字作“深”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

“坳”是洼下的意思。

茅草下坠入深洼池塘,飘转水面,这也莫望收回了。

第三,坠落在溪畔郊野的茅草,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诗人在这里把诗的平韵转为仄韵,气氛为之一变。

年满五十、多病体衰的杜甫,对着隔溪南面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除了呼喊以外,实在无能为力。

在这里杜甫是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见《韩诗外传》卷二)这个成语,组成一句,慨叹世风之薄。

在崔光远、花惊定的暴政影响之下,当时的成都,恐怕并不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

有这样的慨叹,应该是实感。

“公然”以下两句,更补出这样感叹的事实依据,是有说服力的。

描写这一群有意作恶的小子,也非常具体、真实。

这是当时成都社会风俗衰薄的写照。

可有人挑剔说,这反映了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把公然对面抱走邻居老人屋上茅草的一群小子说成“劳动人民”,不知有何依据?又有人说,杜甫对邻居很不友好。

这也是片面之论。

杜甫的诗里,多次提到他草堂的邻居,从栽花的黄四娘,到盛情款待他的田父,所有“邻翁”“邻里”“邻人”“比邻”“北邻”“南邻”,如此等等,无不写得真实生动,充满着诚挚的感情。

甚至于在《草堂》一诗中,还写到邻居的“旧犬”,“旧犬知我归,低徊入衣裙”。

这多么亲切!能说杜甫不懂得睦邻吗?我们不赞成对古人作品进行这种寻章摘句、吹毛求疵的所谓“分析”。

茅草的三个下落,竟是如此,诗人只好忍气吞声地回去。

“归来倚杖
自叹息。

”“倚杖”写出衰老的形态。

“自叹息”写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

第一节至此结束。

气氛是很阴暗,情绪是很低沉的。

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接着上节的风,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

”这是雨要来了的征兆。

风虽然定了,可是墨色的云聚集起来了。

“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这里是形容黄昏时细雨初来,天色灰暗,墨色的云很快就酝酿成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天黑了,自然要写到这一夜的睡眠。

先从卧具“布衾”写起。

“多年”,说明了布衾是与杜甫一起饱经忧患的“难友”。

“冷似铁”三个字,写出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了。

这七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体物之妙,“冷似铁”是现实的感受,“多年”却又道出了他与布衾撇不下的故旧。

穷诗人杜甫,只有这样的布衾!不会睡觉的天真的孩子,为了向铁一般冷的布衾索取温暖,却专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乱蹬。

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人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遇进行深刻的控诉。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这里写屋漏,正式点出风卷屋茅的结局。

而安排在“布衾”两句之后,寒冻如此,重遭屋漏,用这两句着意烘托屋漏的环境,更增强了屋漏的特殊气氛。

可恶的夜雨又点点如麻,连绵不断。

衾冷似铁,床无干处,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高潮。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这两句是第二节的结束。

诗人通过这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的情景。

“丧乱”,包括杜甫从安史叛乱以来,辛苦贼中,流离秦陇,石壕村别老翁,同谷县挖黄独……种种生活经历。

这一年蜀中政局的动荡,当然也在其中。

“彻”是达到天明的意思。

长夜难明,诗人在这里
用“何由”两个字作诘问式的慨叹,他总是希望快一点天亮啊!
写到此,好像山穷水尽了,下面第三节,诗人豁然推开,真够得
上“心夺造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从破屋到广厦,而且是风雨不动,安稳如山的广厦,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

在这里,诗的仄韵转为平韵,音节上给读者以开阔昂扬的感觉,真有“回阳春”的意味啊!广厦的出现,是用来“大庇天下寒士”的。

“庇”照应上文的“漏”“寒”,照应上文的“冷”。

“寒士”两个字,曾引起一些人的非议,有人认为这是杜甫的偏见,只看到“士”,没有看到在冻饿线上挣扎的广大劳动人民。

我们并不反对杜甫有阶级偏见的提法,不过,只从这里做文章,似近于挑剔字眼。

再说,从杜甫当时遭到不学无术的崔光远之流的冷遇来体会他的心情,为“寒士”呼吁一下,恐怕也未可厚非。

如果把“士”理解为知识分子,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推动历史前进中,也是有贡献的。

唐代诗人,不少属于此类。

“天下
寒士”是广大的一群人,杜甫提出的是这一群体的愿望,所以下文
说:“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两节所写秋风破屋的种种寒冻悲愁之状,杜甫只把它作为“寒士”遭遇的一种典型感受,到此一笔推开,诗人要求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

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

这种忘我为人的精神,出现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著作之中,无论如何,是极可宝贵的。

我想,杜甫这样的胸襟、怀抱,作为我们的借鉴和启示,多么值得自豪啊!
诗写到此,又转平韵为仄韵,不仅反映了作者思潮的翻腾,而且用急促之韵结束全诗,表达了作者个人甘受寒冻的决心。

但是,诗人仅仅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望,在那个时代,他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这一愿望怎么才能实现。

诗中连用“安得”“何时”这类疑问词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于实现这样美好愿望是空空荡荡、渺渺茫茫的。

这就叫做局限。

事实上,在杜甫那个封建专制时代,这种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有些人连想也不敢想,因为想了就算不得“安分守己”“安贫乐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