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桑泰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精选1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
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
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不曾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
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
前者让我适时回到理性世界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
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性欲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涉及好多个案例里面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
“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
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
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察觉到逻辑能力很强超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缺陷,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
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
连作者也不知的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一次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
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
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坦白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
作者按照自己的量子力学,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
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劝喻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
可是作者把这些颇为危险思想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
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最发人深省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实为作者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通用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
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
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
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
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
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
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
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
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
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
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这几次我们的语文阅读时间,一直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书中的各个故事始终贯穿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下定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0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天才和疯子的距离有多远?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许就成了疯子。
高铭的这本书正如他所说,有案例的基本还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书亦真亦假,有些观点你还确信有道理,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着没听说过的观点,就当开眼界了,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或许自己真的变成疯子了。
个人认为这本书包含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把它当成心理学小说也可以。
合上书,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如下几个观点:"四维虫子、多宇宙论、感觉的存在、精神的强大、量子物理",这些是我第一次听说,开了眼界。
一,撒旦恶魔存在的意义"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
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只能是卑微的、肮脏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选择神,有人愿意选择恶魔!如果这个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就没有神一个道理。
我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的杀人犯,才有那么多自甘堕落的人。
思想决定命运,思维限制人的发展。
改变思想,才能改变命运。
二,感觉的存在在"苹果的味道"这则故事里,这个人先是找到了感觉的存在,后来体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后来尝了苹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体的统一。
那些佛教大师的闭关修炼,不吃不喝也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存在吗?个人比较认同关于"感觉的存在"的观点:"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通用8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通用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以精神病人为题材的书,讲述了作者与精神病人沟通、并且试图了解关于他们世界的故事。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思考天才和疯子到底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疯子?什么是天才?天才是疯子的基础,天才的极致便是疯子。
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又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
一道看似鲜明的界限,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和群体,界限左右,疯狂与正常。
界限之上,困惑与彷徨。
有人说过:不疯魔不成活。
在这本书中,很多精神病人的言论都让我们无比认同,因为他们思维逻辑清晰,言辞合理、无懈可击。
他们好像是天生的哲学家、科学家一般,用作者书中的话来说: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在想,而一个真的去做了。
精神病人是简单的、坦率的,甚至可以说是死脑筋。
世上没有太多非黑即白的事情,因此世人选择中庸。
太多的人为利益或者其他世俗的东西而选择放弃追求。
而精神病人那种无所畏惧、不被外物所扰的精神却让人感动。
他们的呢喃细语不会被大多数人认同,他们的观点想法不会被大多人采纳,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那我们又凭什么说精神病人的想法是疯狂的呢?或许有很多人一直认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说是“疯子”,就是那种傻傻的、呆呆的、疯狂的。
但其实,也许有些“疯子”,他们很痛苦,很无奈,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们多一份容纳,少一份鄙夷,多一份关怀,少一份斥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质疑,那么是不是能减少一个疯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来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试着去理解别人的世界,接受别人的观点,多倾听他人的想法与意见,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别人眼里不一样的东西,发现不一样的世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有益无害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昨天刚开始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
本来我是想在网上买纸质的书来看的,我喜欢静静的躺床上翻着书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真实。
但是因为昨天在等吃饭的那段时间过于无聊,我就在网上下了电子版的想打发一下时间。
可是当我看了2个故事之后,我就发现自己深深的陷了进去,我想迫切的了解每个故事,想知道每个人心里不同的世界,即使知道这本书是写的所谓精神病人的眼中的世界。
首先,我承认我自己是个对奇特想法充满好奇的人。
我佩服所有逻辑性缜密,具有个人思想的人。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拥有着支持自己活下来的信仰的不同人群,我内心觉得神奇和兴奋。
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突然看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
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精神体系。
经过一天的时间我把这本书大体看完了,说实话,我佩服故事中每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天真,我觉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让人敬畏的。
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甚至有点惜惜相惜,可能是自己也是个固执的人的原因。
但是,我更加……可能是羡慕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即便不被普通价值观所认可,但是他们仍然自信的坚持着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执念才会让所谓的普通人觉得他们不正常。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
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统一,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又该怎么划分呢……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我知道看这样一本与常人世界观几乎不一样的书籍之后,肯定会有很多想法。
我也知道,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看过这本书,我同时也想知道其他看过这本书的人的感受,可是我还是想着先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之后,再去看其他人的想法吧。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通用2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篇1这本书最初是孩子向我推荐的,他说这本书启迪了他的思维。
当时没有看,只是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不错,很符合我们的认知: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痴迷于自己事业,或对某事某物着迷的人,他们每天乐此不疲,被我们称作"疯子",行为表现与疯子无异。
——兴奋、专注、不知疲倦——这种状态,天才与疯子是一样的。
但正如鲁莽同勇敢一样,疯子与天才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疯子没有元认知能力,不能觉察自己的行为,没有自知力。
有时他们就像一辆飞跑的汽车——是失控的那种,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那种。
前些天,孩子把书从网上买了回来,我才有幸拜读。
作者用精彩、凝练的对白,把这些疯子刻画的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了这些特殊群体的另类人生,让读者领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几乎"天衣无缝"的思维……也许作者的角度不同,作者更关注的是这些人最"精彩"言语行为,而极少去关注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这很容易让人觉得:这种非常心理似乎是天生的,他们的"思想"似乎是超时代的。
但心理是脑的机能,人是社会的反映。
大家都熟悉的"狼孩",之所以表现与狼的行为无异,就是由于这个孩子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被狼"教养"的结果。
范进疯了,他的思想离不开八股文;当代的疯子,怎么也不可能是因为中了封建主义的毒害。
心理问题的出现,无论从客观上看(认知心理学),还是从主观上看(精神分析),都是有原因的。
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定是生活在他们大脑中,埋下了足以控制他们灵魂的种子。
我们只有顺藤摸瓜,找原因,寻真相,才能正真地去帮助他们,才能让更多的人避免陷入心理障碍的陷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导语】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你是否相信这是一个精神病人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
而精神病人及各种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其实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恐怖。
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或许颠覆了这个世界,违背了科学的客观事实,但是总能让人从他们眼里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都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守住那条线便是守住了整个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算是一部访谈录,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对话来让我们了解到疯子抑或说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同于寻常人的世界观。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一个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却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里,“人们是一个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
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绝对四维生物,它们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
”或许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维虫子,但少年强大的想象力确实令人震惊。
虽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儿时的我们也都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也会不理智,也会幻想,我们又何尝不是疯狂的呢。
只是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
而我们都没有错,只是我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方式。
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你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呢?甜?脆?还是清香?或许看起来完全相同的两个苹果吃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收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首先得阐述此书的真实性是有待考究的,简介中作者称自己深入精神病院多次,与各位案例病人进行对话并归纳的真实性暂且不论。
此书着眼的意义应是,给对精神疾病知识贫瘠的时代一个警示,大部分的人群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保存偏见,却忽略了在此书列举的种种案例中,不乏有发病率广而普及率低的病症,比如抑郁症。
也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该被简单一句“疯子”而耻笑,他们所承担的痛苦并不少于生理疾病患者,痛在于“清醒时依旧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再出现问题”,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也远远落后,使之承担了过多的非议。
在章节里也有因为年代久远而未被更正的东西,比如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已被正式废除于精神疾病中,所有非正常性取向只是相比普遍性取向而相对较少的生理取向,已无需介入任何形式的药物及其他形式的治疗。
对于大多数来说,非正常的世界似乎是“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偶然窥见一斑,但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能对精神疾病有些许正确的认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以前以为精神病是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造成的,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原来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想出来的。
书中没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标,我想他们的病态应该不光是思想行为上的,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才能下诊断吧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会和万物的奥秘,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那么你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启示给你这些,你是宗教家。
而这本书里的精神病人虽然有天才的潜质,思考的东西有意义却是一己之偏见,无视现实生活甚至超越社会规则和道德。
所以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精神应当建立在物质之上,因为人既是肉体,就还是物质的。
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现实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课题,遇到阻碍保持平和心态,估计也不会疯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5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5篇正如书名所言,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当一个天才困惑,迷茫,不解,纠结时,他就会产生心结,而心结不解,那个天才就很可能变成一个疯子。
而一个疯子,哪怕他混沌,疯狂,邪恶,他仍然可能是个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但依照我素来读书的速度来说也算是略长的一次阅读体验,没办法,到了这个容易被手机诱惑的时间段,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还是被吸引了。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偶然起意,早就在各处听闻这本书的大名,电视上名人口中也是经常有推荐,我们来了第二季到诚品书店那期时,好像就有人推荐过这本书,是刘嘉玲还是谁,记不清了,并且此书更是常年位居畅销书榜单之列,看众多网友观后感评论都是这书如何如何了不得,如何如何神奇,简直是让人打开了新的世界,原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差,赞美之论层出不穷。
但这两天细心看了之后,我觉得评价有些过誉了,不是说它配不上好的评价,在基础知识科普上不得不承认有部分还是做的挺好的,但其实不好的点恰恰也因此。
首先,看着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很怪,云里雾里不至于,就是奇怪,你不懂作者究竟是想给你讲个志怪故事呢,还是想给你科普物理知识呢,是个有神论者呢,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呢。
每篇故事都很短,标题起的倒是足够吸引眼球,勾起人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看看它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你读下去读完了这一篇呢,你又会发现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每次结尾倒是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感觉,可再往后读越读我就越觉得作者是在故作高深。
除了少数几个故事脱离了高深的量子物理,哲学层面的探讨之外,都是披着和精神病人的皮在讨论这些东西。
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后作者也说这20个故事是基于真实故事做了适当删改,可是我感受不到丝毫真实性。
试问真实生活中有多大概率真能遇到这么多精通科学,哲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天才精神病患者?况且有些故事我觉得是已经脱离了精神病的范畴,人也不至于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想法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去看医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可能有些人一听到“疯子”这两个字都会避之不及。
可这本书的作者——高铭却不这么想。
他为了得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的答案,询问过许多人,但谁也说不清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还有人十分疑惑他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去想这个问题。
就在他为此困惑不解的时候,某次听一个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朋友说起了一些病例,顿时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去问精神病人,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精神病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呢?他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
“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
但是他们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会有我们从未想到的观点。
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难以沟通的原因吧。
”这是书中对精神病人的描述。
读罢此书,我觉得: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认可、证明。
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就是因为和常人观念的不同,或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证明他们的理念,而被误解、被处死。
像乔尔丹诺·布鲁诺,他就是因为宣传了与当时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地心说背道而驰的日心说,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疯子,被宗教裁判烧死在鲜花广场上。
但到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或许,有些所谓精神病人的某些理论,会在将来有所证明。
但在不被证实之前,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被证明且被人认同。
而所谓“疯子”,也许只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观念罢了。
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左和右,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用高铭在书中所写的话“我只觉得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
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
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
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
别太当真了。
这两年这本书突然就火了,身边的人都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好像这本书是本人生必读的经典。
猎奇心理,充斥在这个酒足饭饱的社会。
证明自己一样又不一样。
这本书里有40多个故事。
其实就是在围绕着那几个梦啊宇宙啊人性啊的问题,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点玄乎和想象,当然,有想象也是好的。
还有一些就是其实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吧,感觉算不上神经病?对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我是肯定的。
我现在还对这本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讲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气的墙角蘑菇、杀宫殿的三只小猪、极度女权主义男子、拥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颅骨穿孔等等……自认为这也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我的.脑子对于单纯的消耗品是有自动清除记忆的功能的。
第十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样。
关自己个几天几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实不说感悟世界什么的,觉得释放精神也蛮好的。
因为总是感觉有好多事在脑子里面,可常常懒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压着,有些就忘记了。
可能回忆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还有他对于苹果味道的描写啊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
2024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三篇)
2024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这本书是同学推荐给我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
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
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
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
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
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
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
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
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5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5篇篇一“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你是否相信这是一个精神病人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
而精神病人及各种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其实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恐怖。
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或许颠覆了这个世界,违背了科学的客观事实,但是总能让人从他们眼里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都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守住那条线便是守住了整个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算是一部访谈录,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对话来让我们了解到疯子抑或说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同于寻常人的世界观。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一个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却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里,“人们是一个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
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绝对四维生物,它们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
”或许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维虫子,但少年强大的想象力确实令人震惊。
虽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儿时的我们也都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也会不理智,也会幻想,我们又何尝不是疯狂的呢。
只是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
而我们都没有错,只是我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方式。
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你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呢?甜?脆?还是清香?或许看起来完全相同的两个苹果吃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但是在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里,他是拿着预先准备好的苹果,一步一步地品尝着,陶醉地回味苹果的滋味。
天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篇
天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个人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应急预案、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ersonal summarie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天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篇写读后感也是一种反思,通过它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更深入的性格分析,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天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篇》,快快拿去用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好奇——“他们”的世界,缘何而来?同样的身体构造,同样的社会环境,如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那么坚定,不会被轻易动摇,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单纯,不受各种外力所干扰?当然,排除了那些个人成长经历特殊的案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从这个疑问出发,带领我走入这个神奇的殿堂。
迷惑——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然而访谈的内容许多我都觉得好像就是那么回事啊?很认可。
比如在《苹果的味道》一篇里面,主人公“闭关”寻找感觉、精神以及精神之后的东西,也并不涉及什么佛教之类的修行,要是我有这样的环境条件的话,也会试一试。
《角度问题》一篇,只是阐述了一番看问题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非正常认识。
所谓患者,言辞幽默,逻辑严谨,也没有发表什么标新立异的言论,行为不过就是把家里布置得像个孩子的房间,但这对于一名职业插画师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精神病?在《迷失的旅行者》一篇,如果这不是在一本精神病访谈录里面以对话的形式所记载,我绝对会把它划分为一篇科幻小说,可是当我回忆起曾经着迷的那些科幻小说,读起来都觉得满真实,就像凡尔纳在他的那个年代写的小说,当时的人们读起来觉得天马行空,可现在却有许多科学幻想已经成为现实。
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样,想要恶补一下量子物理和什么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飞禽走兽》里面这个19岁的小姑娘,可以把人形象地看成各种动物,哇塞,这种超能力多酷!当然,排除那些过于偏执的,以及那些所谓的“有邪教教主”潜质的个例。
所以,我困惑,或许我也是有精神病的潜质?我问朋友看过书后的感觉,她说感觉她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病……就像作者自嘲的:“面对一些患者的时候,会感觉面对就是自己,加上一部分患者的知识太渊博、逻辑性太完美、信念太坚定,我甚至经常想我其实是一个不具备渊博知识,没拥有完美逻辑,信念又不坚定的精神病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通用23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你有没有过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精神病人”呢?“精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书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诸多神秘机构,得以与数百名“非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本书的封页有些诡异,在一块长方形内有许多众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画中,左右两边各有半块人脸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吧。
在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题目是“生命的尽头”。
我顿时一惊,与精神病的谈话竟然谈如此高深的话题,难道这是一个哲学家精神病?我带着许多疑问往下看,渐渐地,我的脸色变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
比如她说:蚂蚁是一种生命的细胞。
蚁后是大脑,兵蚁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细胞,嘴、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维持大脑。
它们聚在一起,就是生命。
石头也是一样,但是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其实它在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生命,只不过生命形式不同罢了。
只有用于探索、执着,善于发现的人才会注意。
她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却认为她是精神病,实际上是其它人的无知与愚蠢。
就像哥白尼发现的“日星说”,就像凡高早年画的画一样。
许多天才都是埋没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坚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会发出金光,造福于人类。
倘若有一天,你觉得你在和一位精神病患者讲话,没准,他便是潜在的天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的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思想的震撼……《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2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f******| 1500字| 2013-10-17 08:17[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所谓启迪,恰恰不是想象力那一面,而有可能是毒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我对这本书在豆瓣上的很高评价感到深深的担忧。
我想,这么多人给它打了高分,只是因为这是一个很新的题材,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其负面影响的那面。
精神病人的思维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很多人仅仅只是病态,我当然不排除其中的一部分很天才。
很多人都不了解精神病,所以对它好奇甚至是浮想联翩.。
我想我很有资格深入这个问题,因为我在16岁时,是个心理问题非常严重的小孩。
我曾经深深地陷入了现实和理想的纠缠中无法自拔。
我也问自己,人为什么要这么生活?为什么不建立一种新秩序?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但是由于当时很年幼,我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现实中生存的人,都被罩在一张无形的网里,这张网就是从小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
但是,精神病人是由于某种原因或者刺激脱离了这张网的人。
他们站在网外,质疑现实那张网的合理性,并在编织自己的那种网。
所以,很多精神病人他们都有貌似很强大的逻辑,就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编织和形成自己的那个网,来对抗现实的网。
我曾经花了2年时间,几乎脱离了现实的网。
但是由于各种外界因素,或者我不太聪明或者我很走运,我没有形成自己的网。
但是,我花了4年时间说服自己和完全正常,彻底认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彻底分清楚有益和有害的思想。
那6年,是人生最如花的年纪,从17岁到22岁。
我没有读过心理学或者精神病学的书,但是我不断的在和自己沟通,在说服自己,在帮自己找到回归现实的路。
这是个非常漫长和无比痛苦的过程。
没有体验过的人,根本就就无从知道其中的艰难。
但是精神问题非常复杂,我只是其中一种。
我在初中是个成绩特好的小孩,年年年级第一。
我当是的状态是拼了命也要考第一,我的生活全部内容就是学习那些书本的东西,完全忽视了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时,我在大家的眼里是个优秀又漂亮的小女孩,好像什么都好。
几乎来自所有人的夸奖,让年幼的我自信心膨胀到无限大。
但其实这种自信心的唯一根基,就是我成绩第一。
所以我拼了命也要保持这个记录。
噩梦从高中开始了。
这也让我相信,当人生的轨迹走到顶峰时,后面就是不断地下落、下落。
高中是一所省重点学校,我的成绩本来进校也排在中后的位置,支撑我自信和自尊的那个唯一一下就没有了。
再加上我性格非常内向,且极为单纯,我发现--很多人不光成绩好,还有性格好,外表好,家境好;而我什么都没有了。
我的那个本来就脆弱的世界观,就在不断的坍塌和崩溃。
于是,我就开始问自己,究竟人活着意义(是什么)?社会究竟是怎样的?由于我本来就很内向,几乎自闭,我没有从家庭、朋友、同学的渠道去了解社会,去寻求答案,我只是通过了书本来寻求解答。
当时我就胡乱的看一些书,反正很杂。
但是看了后我就更加迷茫,我在逐渐陷入一个怪圈,就是我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究竟要怎样生活?社会目前的状态是合理的吗?又是如何形成的?我每天就在不断的想,上课想,下课想,简直进入了疯狂的状态。
我觉得这些问题关乎人类生死存亡,自己有非常重大的责任去想清楚。
甚至觉得,为什么就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其他的小孩都只是埋头在备战高考--所以,足于证明我的特殊性和我的重大责任。
但其实,我什么结论都没有得出。
因为这些问题都太巨大了,以我当时的水平是无解的。
但我当时并不这么认为,我执迷不悟,疯狂求索。
其实,这是脱离现实和编织那个怪异的网的开始。
这其实就是个恶性循环,只会导致我更加与现实格格不入。
我当时的问题是缺乏世界观和严重的性格缺陷,但思考这些无解的问题,只是更加加速了我滑离现实的脚步。
我开始觉得现实很肮脏可鄙,人类的行为很丑陋可憎,只有那个理想才是高贵的。
于是,我要彻底放弃现实,投奔理想。
我觉得自己异于常人,但是肯定高于常人。
这样的想法也会导致我表现在行为上。
有些同学觉得我有病,家人也觉得我有问题。
但是由于我表现的并不明显,且我一直都是很逻辑的在思考一切(我本身就是一个理性远多于感性的人),所以我在整个过程中都很理智。
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出现任何精神崩溃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大脑里每天都在进行激烈的思考斗争,和感受来自现实的极大压力(高考和我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但是理智和逻辑一直在稳住我的整个状态。
高考后,我进入了一所野鸡大学。
由于在军校内,所以实施封闭管理,导致我没有任何独处的时间。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我脱离现实的问题。
也是各种机缘巧合,命运安排了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子和我同寝室同班,所以我们自然而然成了很好的朋友。
她是个非常有主见、有理想、性格也很好的人,军校和她,可以说是导致我回归正常的重要因素。
军校让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因为我找不到地方独处,几乎任何时候周围都是人。
由于封闭管理,我想跑出去也出不去。
而她的非常正面的思维和性格,成了影响我和让我模仿的榜样。
高中的我几乎不被同学接受,没有朋友。
因为大家都忙着考试,所以很正常的觉得我很怪、很可笑,迟早要出问题。
但是,他们的态度和我当时面临的高考压力,让我更加觉得现实可憎,更加陶醉于脱离现实带来的快乐。
但是,当我开始有了知心朋友,和我开始逐渐被寝室人接受以及喜欢的时候,我觉得现实对我开了一扇小小的门,我开始逐步告诉别人我的困惑。
由于我一直在行为上都很正常,且我有可爱的一面,大家都完全的在接纳我。
我开始反思现实和理想的关系,以及改变自己的性格。
其实,这就是我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开始--纠正和建立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改正我的性格缺陷。
我是三月底出生的白羊。
俗话说三月黄,人痴狂。
人到了三月份就容易亢奋和活跃,很多人犯病也是在三月份。
三月份出生的人,本质上就有进入精神歧途的潜质。
我也是个非常典型的白羊,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内心活跃,喜欢思考本质的问题,容易偏走极端,内心单纯。
这样的本质,必须搭配一个非常外向和开放的性格。
我内向的性格很早就让我感到无比压抑,我也意识到一定要成为外向的人。
但是,改变性格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但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已经成功的把自己从一个内向、封闭、自卑、几乎没有朋友的人,转变为了一个很外向、活泼开朗、很讨人喜欢的人.。
小打岔了一下,重新回到我开始反思现实和理想的关系。
其实,正常人很难理解和体会--脱离现实是种什么感觉。
因为,大家都罩在那个无形的和让你察觉不到的大网,这个大网就是在你从小长到大、外界给你成功输入的、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体而言,全世界的人都有类似的关于如何生活的概念。
但有些人又是如何脱离这种网的呢?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本身世界观就很脆弱,人生观模糊,以及现实的失败,会导致他们开始反思眼前的这个网。
很理智的病人,就开始逻辑上构思新的网。
这就是书中提到的,那些貌似逻辑无懈可击的天才在进行的事。
但是谁也无法证明那个网的正确性。
当然,书中提到了人类的证明本身就很可笑,那我们凭什么相信那个网是天才的、是有预见性的、是真理呢?这也是当时我走的路,只是我走了个开头,就由于外界的因素给拉回来了。
但是很多人只是越走越远,他们开始把自己的网越编越大,越编越无懈可击。
但其实,所有的一切说白了,都是妄想、臆想、假象,也就是胡思乱想。
但是,由于他们的网看起来非常无懈可击,很有说服力,如果想让他们回归正常,就必须有一个更加强大的逻辑,把他们的网一点点粉碎和推翻,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但是,很多时候精神科医生都很难做到粉碎和推翻他们的网,所以也无法让他们正常。
但是,为什么他们的网会貌似无懈可击呢?因为织网是他们对抗现实的唯一手段。
他们要抵抗现实,必须不断织网;他们只有把网结的足够强悍,才能抵抗现实的入侵。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做一件事,肯定在这件事上会有很大进展,这也是规律。
所以,他们会通过各种办法证明自己的网存在的可能性。
但是,我觉得很多网都是有漏洞和问题。
但是,很少有人或者医生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或者是破解他们的那些网,并且捣鼓那些东西也是危险的,会把你不小心带进去。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只能让他们继续像个忙碌的蜘蛛在结网。
但是,我只是脱离了,还没有形成网,或者只是非常零星的点。
所以,导致只要我感到现实还有空隙接纳我,我就会想着回来。
当然,也许是我不够聪明或者天才才结网失败,呵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些人由于巨大的刺激让它无法面对现实,由于精神的自我保护让自己处于休克状态,于是也飞出了网。
前种情况的离开现实,是缓慢的脱离,也是理智地;但是后者的飞就是瞬间的,这种也容易发生在过于感性敏感和性格脆弱的人身上。
但不管怎样,脱离现实都是目的和结果。
我大概花了2年时间,在说服自己要看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
我也会找很多理由,去说服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
肯定有人要质疑--为什么要花这么久?因为,一旦脱离了心理,就会对现实产生巨大的反力。
当我越想回来,我心理的那个反力就越是往后拉。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和自己沟通,其中的过程也非常痛苦。
其实,回到高中我开始想结网和每天胡思乱想的时候,那时的脱离对自己是种解脱,让人觉得很轻松很快乐。
并且,思考一些貌似伟大的问题,会给与自己自信和自尊。
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到了一种空旷辽阔和无比美好的状态,是和当我面对现实完全不同的感受。
面对现实,只是大家都不喜欢我,家人的失望和高考的逼迫;但是一旦我出来了,或者开始思考那些问题,我就完全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
当时,我也看王小波的书。
我很坚定的觉得,自己找到了精神家园和那片干净的沃土。
所以,我要呆在那个地方,放弃现实。
面对现实,我就感觉很自卑和挫败感;而我的自负、积极、奋进,只能在那个看不见的理想中弥漫和伸展。
但其实,关于那个理想是什么?在哪里?我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我只是处于结网的开始。
但是,当我决定,我要重新回到现实正常生活时,我又陷入了深深的心理拉锯战中。
虽然,我一直都过着正常的生活,但是我心里还是想着,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要完全正常,你只有完全接受现实。
我的潜意识在说,不要放弃理想,那是种堕落,因为现实是可憎和平庸的。
实际情况就是,当我大脑里有一种力量告诉我,要完全认可和接受眼前的现实时,另一种力量就在奋力反驳、否定现实、寻找理想。
我当时真的很不愿意完全认可和接受眼前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我要不同的东西,但是不同的是什么,却是个空白。
但当时,我已经停止了脱离的脚步了,我在逐渐回来,我每天就像个唐僧一样的告诫自己--完全接受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其实,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暗示,才可以让自己完全记住我该做的。
之后,我又花了2年时间,让自己完全正常,我让自己完全的感受现实的力量和接受现实的网的约束。
我当时觉得,只有接触户外才能快点找到回来的路。
于是,我上课都挑些靠窗的座位,我尽量花时间和同学在户外散步或者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