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综合知识精选
中国历史地理综合知识
1、背井离乡里的“井”指的是:故乡。
2、留得青山在里的“青山”指的是:人民。
3、河南河北的“河”指的是:黄河。
4、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
5、广东广西的“广”指的是:广信县。
6、一代天骄指的是:成吉思汗。
7、千古一帝指的是:秦始皇。
8、“三原色”指的是:红色、蓝色、绿色。
9、“三国”指的是:吴国、蜀国、魏国。
10、“三史”指的是:史书、汉书、后汉书。
11、“三秦”指的是:陕南、陕北、关中。
12、一日三秋的“三秋”指的是:三个季度。
13、红军长征的最后一座指的是:六盘山。
14、十四年抗战”指的是:1931年~1945年。
15、我国“四大别称”指的是:中原、华夏、九州、神州。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尽全时空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3、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4、禹贡:《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5、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4第二节川陕交通5第三节西南交通5第四节丝绸之路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6第六节越岭通道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11 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13第一节地区开发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
”“体国经野”与“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分封=封建:封邦建国。
天下——国——家《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盲目围湖造田,湖面又有所缩小。
4、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1、河流的总体水量在下降河流径流量减少,黄河流域如关中西安附近,唐代有八水绕长安,现在许多河流干涸。
长江上游支流也存在径流量减少的趋势。
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古湖泊大量消亡,如黄河流域的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长江流域的云梦泽等,现在都已成为淤浅成陆地。
湖泊在泥沙淤积和人为垦殖影响下日渐萎缩,如黄河流域巨野泽、大陆泽、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
2、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
宋代时黄河“泥沙相半”(《宋史河渠志》)。
明代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水居其二”(《河防一览》)历史时期长江泥沙含量也承上升趋势,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20世纪初,金沙江含沙量与黄河相差不多。
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中游的汾渭河平原黄河河道虽也有左右的摆动,但变化幅度都不大。
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化比较大的属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1)人为筑堤、决堤、裁弯取直影响着河道的走向。
(2)人类对森林资源无限制开发利用、山地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中的含沙量,加剧了中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和河床的抬升,进而影响河道的变徙。
(3)水利的兴修、生活和工业用水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比如黄河的断流就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4)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影响了水质。
第四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沙漠变迁1、沙漠化沙漠化是指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2、简述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变迁过程1、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1)、呼伦贝尔沙地的分布范围呼伦贝尔沙地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西山麓地带。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导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情定义(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学科归属(论述题):长期以来,其归属问题已知争议颇大,归纳总结起来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
在我国古代,沿革地理作为地理学的最基本的和主要的内容,在古代经、子、史、集四部文献中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故而在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第三、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而研究时间、资料、方法有多是历史学的,故而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第四、认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提供了发展方向。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问答题)答: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先后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首先这个时期在历代正史相沿中以《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PZZ整理版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时期”研究时间上限一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时间下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地理环境指地球表层,即海陆表面的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空间范围。
从定义上来看,地理环境不包括地球的内部,也不包括地球的高空。
2、禹贡学会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发起,联合当时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生,成立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禹贡学会的宗旨和《禹贡》半月刊的内容,主要以沿革地理为主。
《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创刊至1937年,共出版7卷82期,发表文章708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历代地理志的校补,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考订,河道、水利、交通的变迁与兴废,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变迁,以及对古代地理著作的研究等。
禹贡学会提倡实际观察与调查,1936年还出了一期调查专号;还重视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先后发表国外学者的译著30多篇;禹贡学会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造就了大批研究人才,后来的史地三大家侯仁之、谭其骧、史念海当时都是禹贡学会的成员。
禹贡学会推动了我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尽全时空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重要思维方法。
历史地理学研究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从事历史地理研究,要求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息符号,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分析,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历史研究习惯于用极个别定性文字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推理,只注重个别地域点上的时间变化,以个别空间点代替全部空间进行推论,如果用尽全时空的理念指导历史研究,就可以克服传统历史研究中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等不足,使历史研究走向全方位考察。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中国历史进展和地理变迁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争辩人类社会在地理条件下的活动与演化。
以下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进展1.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化关系的综合学科,通过争辩地理空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史地思想的进展,经过清代的地方志学、民族地理学的形成,到20世纪初的地方历史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演化与分期1. 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要活动方式,居住地点多为山洞、岩穴等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2. 农业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新石器时代:农业的消灭使人类开头定居,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2)青铜时代:青铜工具的创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进展,形成了部落和城池。
(3)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进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城邦制的兴起,国家权力渐渐集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推行郡县制,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和战乱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和地理环境经受了一系列的变化。
4.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唐代:唐朝时期经济富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进展,佛教的传播和进展,推动了宗教建筑的兴起。
(2)宋代: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中国历史地理变迁的学科。
其争辩内容包括它古代的社会地理、人类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等。
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学习,可以挂念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化过程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进展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社会地理的区划:中国古代社会地理依据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区域。
北方地区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地区主要是长江下游地区。
2. 公元前4世纪前后,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头形成,社会渐渐由部落联盟向国家演化。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地理主要表现为诸侯国、郡县和封建领地。
3. 南方地区在三国时期才渐渐被汉族统治,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头进展,也消灭了很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江流域则在南方。
2. 中国人口的分布也与地貌相关,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较为稀有。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中国古代人类地理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兴起和衰落,城市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经济文化富强,而衰落则意味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凋敝。
三、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主要与农业经济的进展相关。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产业,农田的开垦和浇灌系统的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古代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交通运输进展相关。
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水运和陆运,水运在河流和湖泊地区比较发达,而陆运则主要依靠马车和人力运输。
3. 经济地理的演化还与资源的分布有关。
中国古代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资源相对贫乏,这对中国古代经济的进展产生了肯定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1. 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演化主要与政权更迭相关。
中国古代政权的更迭往往伴随着领土的扩张和收缩,政权更迭会带来边疆线的变动和地方制度的调整。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手册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手册一、名词解释1、禹贡二、简答题1、谈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定义与性质)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3、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简史4、代表作品5、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6、历史地理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一、名词解释1、竺可桢“脉动论”2、明清宇宙期3、仰韶温暖期4、物候学二、问答题1、列举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黄河文明产生;汉唐盛世的出现;北方游牧民族南侵)3、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4、研究气候的相关资料第二章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乾嘉垦殖2、皇木采办3、森林4、针叶林5、阔叶林6、季雨林7、雨林二、问答题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识图:古代森林被破坏图3、黄河流域的森林变迁 4、黄河流域森林丧失的原因5、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因6、南方森林的变迁第三章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一、问答题1、黄河的七次改道2、黄河决徙的原因3、黄河治理的启示4、黄河在汉朝安流的原因5、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出现原因第四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一、名词解释1、海侵2、贝壳海岸3、低海岸二、问答题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历代王朝疆域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麦克马洪线2、羁縻制度3、葱岭二、问答题1、秦朝疆域建立过程及其范围。
2、东北少数民族演变和历朝管辖情况。
3、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是如何对中国北部、西北、西藏、海南、台湾地区进行管辖的。
4、指出中国疆域、中原王朝疆域、唐朝时期的中国疆域三个概念的区别。
5、历代王朝疆域的变迁第六章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道路制2、行省制3、双头州郡4、侨置州郡5、土断6、羁縻府州7、关东关西8、江左江右9、关内关外二、问答题1、郡县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2、论述古代“州”的演变3、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特点4、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5、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历史人口地理一、名词解释1、横断山民族走廊2、客家3、江西填湖广4、湖广填四川5、闯关东6、走西口7、移民二、问答题1、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很全的)
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
1、尽全时空观念
(1)什么是尽全时空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近万年的气候变迁概况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绪 论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
1、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学科属性
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人地关系概念阐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对地理概念解释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其他人地关系理论:“天人合一”观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
一、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期是指从人类出现到商代的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中华河谷。
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的大汶口遗址和山东的定陶遗址等。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四川的金沙文化等。
3.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事务。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夏、商和周等。
二、古代中国(公元前21世纪-公元907年)古代中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涵盖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和唐等朝代。
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夏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政治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世袭制。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王室为中心的,有完善的礼制和官僚制度。
3.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西、东两周共约900多年。
西周的首都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西周时期,分封制成为政治的核心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七雄争霸的局面。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点: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水系、气候特点等。
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变迁:重点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疆域的变化,例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扩张西域、唐朝辽东失陷、宋朝南迁等。
3.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理事件:例如黄河泛滥、长江洪水、长江黄河交汇处的变迁等。
4. 中国历史时期的主要地域特点:例如北方平原的农业发展、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西南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5.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如长安、洛阳、北京、苏州、广州等。
6. 中国历史时期的地方文化和地理影响:例如山水诗的兴起、南方水乡的文化特点、西北边疆文化的形成等。
7. 中国历史时期的边疆和海外扩张:了解中国古代边疆的位置和特点,如西域、辽东、台湾等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影响。
8. 中国历史时期的灾害和灾后恢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等,以及相关地理特点和人民的灾后恢复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权威答案版权所有,翻版必究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不再仅指陆上西北丝绸之路,它还包括陆上西南丝绸之路,陆上东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从本质上讲,丝绸之路反映的是人类要求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人类冲破一切阻挡、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伟大力量,它凝结着中国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它是数千年来发生于亚洲、欧洲乃至非洲许多地区的伟大事件的见证,是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
4、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包括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六大古都,后加上安阳和郑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
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它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5、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6、行政区经济是因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的一种刚性约束,从而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现象,它主要具有地方政府企业化、企业竞争寻租化、要素市场分割化、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资源配置等级化、领域效应内部化等特征,是一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之典范。
8、秦代疆域:“东至海及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旁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东南:平楚江南地,置会稽郡;并闽越和东瓯,置闽中郡;南逾南岭,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击匈奴,拓地至阴山,置九原郡;西南:开五尺道,势力伸入云贵高原。
9、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有时以山川形便为原则,有时以犬牙交错为原则。
总体来说,按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防守,而按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行政区域可以防止地方军事割据,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山川形便的意思是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
这个原则是最自然最直观的原则。
尤其在高山大川两边的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貌、气候和土壤,形成不同的农业区,也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
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礼记·王制》中就说道:“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因此采用山川形便的原则,意味着政区的划分是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一化基础上进行。
10、逐水草而居与各有分地:逐水草而居是牧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而环境适应又与资源特性直接相关,草原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没有任何一个牧场经得起长期放牧,若要保证在草原生态背景下被牲畜啃食过的牧草能够及时恢复,保证草原上牧放的牲畜能够繁衍不断,必须适时转移放牧地,追寻丰盛的牧场驻牧,在游牧中满足牲畜对草、对水的需求,牧人对牲畜的需求。
《史记·匈奴列传》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所谓“各有分地”,指的就是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之事。
《史记》的记载讲得很清楚,“各有分地”与匈奴各级首领的领地有关。
依匈奴之制单于之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的和平,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和平常常为战争所中断,草原上的人们也同样经历着战争的蹂躏。
11、古都长安: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是陕西省省会,是我国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最多的地方,有着世界天然博物馆的美称。
西安浓缩了中国历史的精华:从奴隶制社会的顶峰西周王朝、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中国第一个盛世王朝西汉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唐朝,西安书写了中国历史最华彩的篇章。
12、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恩县(现平原县恩城镇)。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
1999年为表彰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他“乔治·戴维森勋章”,侯仁之成为全世界获此殊荣的第6位著名科学家,评价他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富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
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第一次在中国从理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率先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
[2]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
14、《河山集》《河山集》一至七集,陆续出版于1963年至1999年间,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学术文集,收录了史念海先生的绝大部分代表性学术论文。
《河山集》的名称是已故史学大师白寿彝先生命名的,史念海先生十分珍重这一命名,并将自己的论文集依次题作《河山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等等。
早在“文革”后的l978年1月2日,他在给先严的信中写到:“瑚公亲家吾兄如晤:……白公有信来,说是可将历年存稿印一小册子,因而顿生悬想,打算再印一本河山续集。
前些时,为这一河山之名颇受委曲,所以再作此打算,以示这一名称还是应该有的。
”可见“河山”二字在史念海先生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不但是他终身致学的目标,也是他与白寿彝先生将近七十年友谊永固的写照。
15、沙漠化就是指原本湿润、具养份,可以生长植物的土地,改变成干燥、贫瘠、没有生产力的不毛之地。
某些地区的沙漠化,是自然的现象,例如某些沙漠的边缘渐渐也变成沙漠;但目前沙漠化的生态危机却是因为人类对土地的不当开发所造成的。
沙漠化是环境退化的现象,它就好像一种会蚕蚀人的细菌般可怕。
随人口急剧上升,粮食自然供不应求,于是大量开垦耕地,而不理会那地方是否适宜开垦。
日子久了,土地的养分无法补充,竭泽而渔之下,变成完全不能恢复农作用途的旱地,我们叫这种现象做「沙漠化现象」。
16、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指土地退化,其最终结果大多变成沙漠,因此,也叫“沙漠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
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据图回答1.据图填出丝绸之路中段五条道路的名称并指出其形成的朝代(10分):•二、据图回答•1.据图填出丝绸之路中段五条道路的名称并指出其形成的朝代(10分):•北新道(唐)新北道(东汉)吐谷浑道(南北朝)西域北道(西汉)西域南道(西汉)答:北新道,其形成于唐;新北道,其形成于东汉时期;西域北道,其形成于西汉时期;西域南道,其形成于西汉时期;吐谷浑道,其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2.依照中国季风图说说季风与非季风之间的界线同中国自然、经济、历史、政治的关系(10分)3、根据下图列举秦代边郡名称答: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云中郡、九原郡、陇西郡、北地郡、蜀郡、邛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4、填充北宋时期中国版图上各政权名称填充北宋时期中国版图上各政权名称辽黑汗国西州回鹘吐蕃诸部北宋西夏大理填充南宋时期中国版图上各政权名称蒙古诸部西辽大理南宋吐蕃诸部金西夏6、据图填写古代陕西-四川的道路答: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祁山道、阴平道、洋巴道、米仓道、金牛道。
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冷暖变化(10)1.1100aBC-850aBC(西周前期),短暂的寒冷期;2.770aBC-公元初第二个温暖期(春秋、战国、秦、西汉)。
3.公元初-600aAD第二个寒冷期(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4.600aAD-1000aAD第三个温暖期(隋、唐、五代、宋初) 5.1000aAD-1200aAD第三个寒冷期(两宋间) 6.1200aAD-1300aAD第四个温暖期(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答: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
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
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
《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
《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
《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
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