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

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

(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为革命而办报,十分重视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这是与改良派的根本区别。

(2)十分注重报刊形成、影响舆论的功能。

(3)不讳言报纸的党派性。

(4)讳言报纸的阶级性,宣扬报纸的国民性。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业务的发展:

(1)新闻报道方面。我国近代早期报刊,多以政论为主,新闻不受重视;辛亥革命时期各报对新闻都很重视。

(2)报纸编排方面。这一时期对开报纸越来越多,且大多用白报纸两面印刷。

(3)新闻评论方面,时事短评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新闻评论形式的一项重大发展;文前按、文中按、编后等现代报纸常用形式也在这一时期普遍采用。

(4)副刊得到确立。

(5)新闻图画和新闻摄影。

(6)发行与广告方面。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形成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为“五四”以后报刊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五四运动前后的报业(1915—1920前后)

这一时期重要报人、记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周恩来。

四大副刊:1、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副镌》,孙伏园主持;2、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邵力子主持;

3、北京《京报》副刊,孙伏园主持;

4、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报刊业务的改革和新闻教育的出现:

(1)副刊的重大改革:四大副刊。

(2)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广泛应用:1898年《无锡白话报》是最早的白话报刊。

(3)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开展:1919年12月,《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胡政之到法国采访巴黎和会,使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瞿秋白的俄国之旅,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4)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发端。邵飘萍倡议,蔡元培支持;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邵飘萍任导师。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第五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报刊(1921—1927)

第六阶段:十年内战期间的报刊业(1927—1937)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邹韬奋、史量才、斯诺、范长江

第七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报业(1937—1945)

这一时期重要的报人、记者:夏衍、郭沫若、陆定一、邓拓

*新华社的发展历程

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建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停止对外广播——1935年11月在陕北恢复文字广播,由任质斌主持——1936年先后由向仲华、廖承志负责——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由博古兼任——1939年与《新中华报》分立,由向仲华任社长——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在陕北进行抗日宣传——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转移到陕北瓦窑堡继续工作——1947年4月第二次转移,大部分人员随廖承志社长转移至河北涉县(太行地区),接管太行临时总社的工作,小部分人员随范长江,和中共中央一起转战陕北,出色完成宣传任务——1948年3月中央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6月新华社三股力量在平山会合——1948年第三大战役打响,新华社各总分社迅速及时进行了报道——1949年3月25日迁至北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人民新闻事业初步建立,成为集中统一的全国性通讯社,担当起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和国际报道等多项报道宣传任务,规模不断扩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期间,配合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报道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重要事件——1952—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确立了自己“消息总汇”的重要机构和功能,加强对记者新闻写作的培训,改进技术设备,配合中央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宣传;经济报道多、力度大,尤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大型工程、先进人物的报道非常有影响;政治报道主要有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八大的报道;国际报道主要宣传了万隆会议;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宣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同时也在学习苏联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条主义错误——1956年全国新闻改革中确立了要成为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制定了12年发展规划;在国内报道方面,注重提高报道质量,提高工作效率——1957—1961年为反右、大跃进进行了错误宣传——1961年开始进行调整,修正了原规划中高指标的部分,使其计划更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经过调整后发展较快,尤其是对外报道——文革中的错误宣传、沦为四人帮的工具——文革结束,参与了新闻界的拨乱反正工作、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80年代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报道,恢复了优良的传统作风,更加注重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80年代后期积极参与捍卫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伴随党的中心工作,进入深化改革新时期;在新闻报道宣传方面,重大事件报道有声有色,日常报道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注重服务功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在事业建设方面,发挥新闻通讯社自身优势,努力提高报道质量;深度报道、系列报道成为重要的报道形式;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更加注重对记者作风的要求;技术设备等方面也有较大改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历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始计划筹办——1940年中共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周恩来任主席——1940年12月30日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始播音,时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因器材故障停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恢复播音——抗战胜利后进一步发展,在收复区东北各地建立广播电台、接管并重建了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初具规模——抗战胜利至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延安台一方面宣传中共团结、民主、和平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与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发动内战,企图建立独裁统治的真面目,号召人民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坚持报道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情况,让广大国统区人民和国民党官兵了解解放区、共产党。宣传卓有成效,一些国民党官兵投诚。同时,还加强了业务建设,将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颁布《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对人民广播的作用、任务、内容、方式、新闻来源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初步掌握了广播传播规律——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1947年3月14日延安台随中央迁至陕北瓦窑堡继续播音,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同年3月底开始第二次转移,迁至河北涉县(太行地区)继续播音——在太行期间,加强了政治宣传和军事宣传,开办了《对国民党军广播》,注重从政治上瓦解分化敌军,积极支援国统区人民民主爱国运动,支持“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宣传卓有成效——在1947年冬至1948年春的解放区土改中出现“左”倾错误,及时得到了纠正——1948年5月进行了第三次转移,随中央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1948年冬三大战役打响后积极进行了配合宣传——三大战役结束后,着重揭露国民党玩弄的“和平”手腕,号召人民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建立真正的和平统一的新中国——1949年3月详尽报道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平山期间在广播建设和宣传业务上有了改进:首先明确了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毛、刘的谈话),为以后广播由农村转入城市作了充分准备;其次加强了新闻工作干部的培训;第三加强了对广播的管理;最后制定了有关广播的政策——1949年3月迁至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具有中央台的职能,并已形成以北平台为核心的人民广播网——同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北平台进行了播报,各地广播电台转播——同年6月3日广播管理处成立,北平台脱离新华社领导,成为独立的新闻宣传机构——1949年10月一日开国大典,北京台进行实况广播,各地广播电台转播,这是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全国实况广播。

第八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46—1949)

一、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1、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中心的转移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扩展新闻事业,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虽国民党政府“还都”,从重庆返回南京、上

海一带。国民党当局乘“接收”日伪地区之机抢占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同时不顾一切地去抢夺各地日伪报刊、广播电台等新闻文化设施,为反共反人民和发动大规模内战作准备。国民党为了强化“党营”广播,又在一些地区建立了一些广播电台,使其规模有所扩大和发展。

(2)在报刊方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极力发展起党营报刊。

(3)1946年5月,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播音后,继续鼓吹内战、独裁政策。为同国民党反动的新闻宣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也在抗战胜利后不久派人去上海等地办报。

(4)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也纷纷创刊或复刊报纸。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工作者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许多斗争。1945年7月1日,国民党参政会的6位参议员黄炎培、褚辅成、冷、左舜生、章伯钧、傅斯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去延安访问。黄炎培回来后将所见所闻写成《延安归来》一书,此书稿没有递交国民党检查就于8月7日以国讯书店的名义出版了。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至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8月17日,重庆《宪政》等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稿件不再送国民党检查,得到重庆新闻界支持,后又获得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新闻出版界的响应。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迫不得已,于同年10月1日宣布废除原稿送审制度,拒检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此后不久,国民党杀害新闻工作者、共产党员杨潮,制造校场口事件、下关事件。国统区新闻工作者面对残暴无所畏惧,继续英勇斗争。

3、国民党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背弃言论自由的保证,大肆摧残进步新闻事业,上海报业和广播也大幅度收缩,走向衰落。上海众多民营台中,有一座特殊的民营台,这就是由上海地下党主持经办的“中联广播电台”,它是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一座广播电台。创办于1946年3月,报道国统区人民的斗争和一些重要新闻。同年7月被查封。“苏联呼声”电台抗战胜利后不久恢复播音,1947年1月被查封。国民党还杀害了“文萃三烈士”。国民党鼓吹“第三条道路”,宣扬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

二、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路线的斗争

1、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与再发展

(1)抗战胜利后,随着沦陷区的收复,解放区迅速扩大,解放区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报纸纷纷扩版或改版为大型日报。广播也有较大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初具规模。还陆续开办过一些新闻班和新闻学校。

(2)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因形势恶化一度有所收缩,有些报纸停刊,有些报纸转移或缩小篇幅。新华社也转移至瓦窑堡,太行新华社临时总社从4月1日起接替了新华总社的工作,新华社人员分成两部分,大部分人员由社长廖承志率领由陕北向太行转移,7月中旬到达;另一小部分由范长江率领,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一年多,出色完成党中央宣传任务。

(3)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发生重要转折,人民解放军有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一些城市相继解放,解放区的新闻事业重新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不仅报刊数量增加,而且中共新闻事业有农村转向城市。

2、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

《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加强对新华社的领导与运用。新华社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三重任务。在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新华社注意加强军事报道。1948年6月,新华社的三股力量在平山会合,新闻力量加强,新闻报道搞得有声有色。1948年秋冬,三大战役打响,新华社东北分社、华东总分社、中原总分社以及各野战军总分社都迅速及时地报道了各个战役的情况。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大量文章。

3、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总两条战线的斗争

(1)土改期间关于土改的报道成为解放区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土改初期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如不真实、虚假、颠倒是非的新闻报道,过分渲染地主“献地”、“拥护”等。针对这个问题,1947年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带头在报纸上开展自由批评,并由此展开了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苏联作家柯捏楚克的剧本《前线》中一个擅长吹牛拍马、瞎编乱造的新闻记者的名字,后来成为一切不真实的和弄虚作假的新闻工作作风的代名词。《晋绥日报》的做法在解放区很有教育意义,在新闻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持续到1948年春天结束。

(2)之后不久,土改和整党等宣传中又出现了“左”倾偏向,片面宣传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错误思想。1948年2月,毛泽东起草了《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的党内指示,各新闻单位立即检查、总结工作,使“左”倾错误及时得到纠正。

(3)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其中对解放区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经验总结,

阐述了党报的作用、任务以及办报的路线、方针、风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2)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3)强调办好报纸要实行群众路线。

三、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1、抗日战争后的恢复

(1)抗战胜利之际,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恢复播音。不久中国共产党又在东北解放区各城市建立广播电台;在华北接管了原日伪广播电台,建立起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它们的建立,标志了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广播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将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壮大。

(2)从抗战胜利到全面内战爆发这段时间,延安台和解放区其它广播电台一方面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和平、民主、团结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与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伺机发动内战的阴谋,号召人民提高警惕,随时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另一方面,延安台等积极宣传报道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情况,让国民党统治区各界听众了解解放区、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这些宣传在国统区有很大影响,刘善本投诚。

(3)延安台为适应斗争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宣传业务。1946年5月,新华社在进行机构调整时,把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6月21日制定了《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这是解放区广播史上最早制定的一份有关广播宣传工作的规则。从《细则》可以看出,解放区广播工作者经过几年实践,已经比较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广播工作的某些规律和特点,编播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

2、延安台的三次转移(转移情况见《中国广播发展概况》)

(1)太行期间陕北台的宣传:1)加强军事宣传和政治宣传,开办《对国民党军广播》,在政治上分化瓦解敌军。2)注意声援和促进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推动第二条战线斗争不断胜利展开。3)号召解放区人民支援解放战争。4)土改中的“客里空”错误。

(2)平山期间的宣传:1)继续加强对国民党军队开展政治宣传攻势。2)三大战役胜利后重点揭露国民党“和平”骗局,号召全国人民彻底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建立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3)1949年3月,广播七届二中全会公报。

(3)平山时期的思想、业务、管理改进:1)明确新闻工作指导思想(毛、刘的谈话)。2)积极培养新闻工作领导干部。3)加强广播工作管理。4)制定有关广播政策。一个以陕北台为中心的解放区广播宣传网已经在战争中初步形成。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1、国民党新闻事业在大陆全面崩溃

随着三大战役的迅猛发展,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在东北、华北等地的报纸、广播电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中央日报》及有关机构逃往台湾,在大陆的新闻结构全部为人民解放军接管。

2、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1)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规定了处理新解放城市中外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政策原则,其根本精神是: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机构一律予以没收和封闭;对进步的报刊、广播予以保护;对私人的不反共报刊、广播电台经批准后可予继续经营。

(2)中共中央加强了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和新闻队伍的建设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新闻干部。出台规定,增强新闻工作者遵守政治纪律的观念,使党报宣传严格置于党中央统一领导之下。

(3)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作用和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要具备的基本条件:1)要有正确的态度,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必须独立作相当艰苦的工作;3)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4)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还要懂得两条路线的斗争。

(4)1949年3月25日,新华总社和陕北台由平山迁至北平,陕北台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并具有中央台的职能和作用。同时,原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也迁到北平,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6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成立,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广播事业。从此,广播事业脱离新华社领导,成为单独的新闻宣传部门,与报纸、通讯社并列为我国三大新闻机关。

(5)一批人民广播电台随即建立并播音,到1949年已有40多座。各大区、省、市的党委机关报和人民团体报刊也相继创刊出版。1949年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10月1日开国大典是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全国实况广播。

第九阶段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在解放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较短时间内,人民的新闻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中央、地方相结合,报纸、杂志、广播和通讯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全国规模的新闻事业网。

1、报纸:1949年8月《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发扬战争年代党报的优良传统,在宣传报道中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除《人民日报》外,各行政区、省、市、县各级党委机关报也先后建立,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宣传网,构成了我国人民新闻事业的主干。

2、通讯社:全国解放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新华通讯社在组织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明确规定将新华社建设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在业务建设上,新华社担当起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和国际报道等多项报道任务。组织规模上逐渐扩大。除新华社外,以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的中国新闻社(“中新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这是非官方通讯社,金仲华任社长,1957年3月,中新社脱离新华社,成为单独的一家通讯社。

3、中央对广播事业的调整改造:

(1)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初步形成全国广播宣传网。(2)建立和发展广播收音网。(3)完成了对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工作。(4)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5)正式开办国外广播。

4、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片电影以及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等项工作都很好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新闻总署,署长是胡乔木,副署长范长江、萨空了。1952年新闻总署撤销,全国新闻事业由中共宣传部门直接领导。与此同时,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颁布有关新闻事业的基本政策法规。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工作改进

1、主要的新闻报道

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说明,战争年代报纸广播主要是为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服务,之后则是为恢复和发展生产,为经济建设服务。广播、通讯社新闻宣传都把生产建设、经济报道摆到重要地位,紧紧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

(1)就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行大量的报道。(2)各新闻媒介对抗美援朝进行广泛深入报道。(3)新闻媒介还配合中共和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报道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和“五反”等运动。(4)在思想文化方面,报刊为普及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展开了宣传。

2、新闻工作改进与业务建设

(1)1950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1)阐明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2)应该采取的重大立场;3)应该遵循的原则、方法。

(2)同年5月发出《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主要讲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如何发扬战争年代党报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和开展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3)在新闻业务方面,为了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记者练笔运动、学习语法修辞活动等。

(4)全国解放初期,我国新闻教育也有很大变化。一方面创办新型的新闻学校,另一方面,在中共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改造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教育体系。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建设

1、主要的新闻报道

在这个时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机构和地方新闻机构以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中心,宣传各地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经济报道在报刊广播中数量多,比重大,尤其是重点工程报道、先进人物先进经验报道。

(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这个时期报道的重要内容。

(3)重大国事活动的报道也很精彩深刻,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八大、万隆会议等。

(4)在思想文化领域,宣传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

2、新闻工作改进与业务建设

(1)新华社:1953年3月新华社明确提出其总任务是“消息总汇”;注意加强对编辑记者新闻写作的训练,通讯技术也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

(2)广播: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广播事业经过努力建设,初具规模。除西藏外,全国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及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1952年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今后发展广播事业“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发展方针;在宣传上提出了“精办节目”的方针。在“一五”计划中,再次明确重点建设中央台的方针。这期间还加强了对国外广播宣传的力量。1955年12月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方针、规划问题。

(3)报纸:这一时期重大改进是实现版面编排由传统的直排一律改为横排。

(4)中共中央还非常重视新闻工作的业务建设和组织领导。

(5)这个时期我国新闻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也犯了一些教条主义的错误。

(6)这期间新闻教育又有所发展,1955年人民大学创办新闻系,这是解放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四、1956年的新闻工作改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我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的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为明显,新闻工作迫切要求改革。1956年1月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后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6月间刘少奇阐明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方针。在国际上,这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

1、《人民日报》的改版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有日出对开1张4版,改为2张8版。这次改版的目的:(1)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2)开展自由讨论,把社会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3)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改版很有成效。

2、新闻工作改革全面展开

(1)新华社:这次改革中,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1)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制定12年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步骤和办法。2)在加强国报道工作方面,新华社注意提高报道质量,提高工作效率。3)实行改革后,新华社在报道业务和事业建设上都发生新的变化,在国际上威望越来越高。

(2)广播:这一年广播系统也进行了重要改革。1)刘少奇对广播工作发表重要意见,主要内容有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对国外广播宣传、开办电视节目、培养广播干部和对内广播宣传要跟人民建立联系问题。2)7、8月间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纠正了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调动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积极性,对全国广播工作的改革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3)1956年中央和地方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都陆续进行改革,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在改革中,研究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空气很浓后,为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探索了初步经验。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

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 (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

最全!新闻学概论 复旦版 教案

导论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世界和中国新闻学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以及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认清新闻理论的学科地位和学习新闻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点: 1、新闻学的基本含义; 2、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结构。 三、学习难点: 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新闻理论。 四、授课学时: 6个学时,分为三个教学单元。 第一节 正确认识新闻学本节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是新闻事业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产业;二是新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三是新闻学概论是学好新闻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1.1 新闻具有独特的魅力 世界需要新闻,因为人们需要了解世界。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人人都希望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了解客观世界的新变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便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地球村”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宏观上看,比如美国的911及以后引发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直接与各国的利益挂钩(军备竞赛、石油行情等)。从微观上看,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时刻都离不开新闻信息。因此,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互联网,成为人们摄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新闻事业成为信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如广州日报成为广州市五家纳税大户之一);新闻记者成为现代社会很“神气”的职业之一。 1.2 新闻工作有自身的规律(即新闻有“学”) 1、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新闻学以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这一特殊领域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完全替代的。新闻表达虽然存在语言、修辞、写作等问题,但文学、语言学、写作学只是触及与新闻仅存的极少量共同点,并不能代替新闻学去研究新闻语言、新闻写作与新闻艺术。当代风行于世的传播学之所以不能代替新闻学,也是因为存在着研究对象的差别。传播学以人类所有信息传播作为研究对象,而新闻学只是以新闻信息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共性与个性可以共存互补,但不能互相替代。 2、它已形成自己多层次的学科体系。按科学学的要求,一门学科同时具备理论、技术、应用三个层次的学科要素,才能称得起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可以从理论、历史、应用三个层次去衡量。新闻学不仅有称为新闻哲学的舆论学和新闻基础理论构成的理论层次,也不仅有中国新闻史这样的史学层次,并且具有许多社会科学难以齐全的技术及其应用层次。比如新闻作品和节目的采编制作和主持演播,都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很强的应用性质。 3、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已成为一种职业。20世纪初,有识之士就提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专业化,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新闻界的共识。就连认为“新闻无学”的人,而今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误解和偏见。1998年5月,国务院学部委员会将新闻学从三级学科一跃晋级为一级学科。学历层次有:中

中新史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重点难点归纳】 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 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2.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逃亡海外。保皇派在海外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创办报纸,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一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一章)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我国古代有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报纸 一、邸报: 1、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2、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1)、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2)、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 “定本”审查制度: 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 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③“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3)、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3 邸报的内容: (1)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 (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 (3)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 (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 二、小报: 1、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 2、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 3、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宋明清屡禁不止。 4、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三、京报: 1、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2、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 3、特点:(1)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2)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制发行机构。(3)出现自己采写的内容,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报业世上有很大影响。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名人篇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名人篇 1、黄远生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 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 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 (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 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 明代邸报的别称: 邸抄、朝报、除目、京报 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 《万历邸钞》: 《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 《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刊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事业史———报纸汇集 第一章古代报纸 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4、邸报: 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5、小报: 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6、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7、民间报房: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 8、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第七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 1、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后迁至汉口、南京,萧同兹任社长,提出三大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办于汉口,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斗争中发展: 1、国统区(白区):《布尔塞维克》(192710.24,上海,瞿秋白,伪装成《少女怀春》)、《红旗》(1928.11.20,上海)后更名为《红旗日报》 2、根据地(苏区): 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CSR),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 ⑵《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共苏区第一个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 ⑶《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主编; ⑷《青年实话》,1931年7月,中共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⑸《斗争》,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刊载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3、中共在海外办报:《救国时报》,1935,法国巴黎,吴玉章、廖焕星主编,总部莫斯科。 4、其他:《立报》,1935年9月,上海,成舍我,在抗日救亡中创全国报纸销量最高记录。 三、国民党的新闻统治: 1、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⑴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 ⑵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⑶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史量才)。 2、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⑴“九一”记者节的由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新闻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政府官吏卖鸦片吸毒丑闻,被国民党处以枪决,此事激起各界民众公愤,争取“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呼声席卷全国。迫于民众舆论压力,国民党发出《保障正当舆论》等通令。1934年8月杭州新闻记者公众通电全国倡议,全国新闻界响应,定9月1日为中国记者节。 ⑵《新生》事件:1933年12月,邹韬奋《生活》周刊被封后,好友杜重远创办《新生》周刊,继续宣传抗日救亡,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引起日寇及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

新闻学期末必看知识点

简述关于新闻定义的各种说法1.报道说:郑保卫陆定——是新闻发生事实的报道包括活动说—王中 2.信息说:宁树潘范长江胡乔木——表达新闻实质包括事实说 3.功能说:小野秀雄——为实现某种目的达到某种目标 新闻 起源:人类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交流 本源:事实(把事物,现象或事件,以及对事物,现象,事件的感觉和陈述都认定的东西) 基本属性: 1.信息属性——指事物存在方式和表达状态的表征和陈述 2.舆论属性——指利益关系相近的人们对其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 3.宣传属性——有目的的传播某种事理,以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的社会活动 4.商品属性 舆论的功能:监督,反映,调节与舆论的关系: 1.新闻是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放大器 2.新闻是舆论形成的基础和依据 3.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与宣传的关系: 1.宣传与新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新闻具有宣传属性,可以宣传,为宣传者服务 3.宣传可以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成为新的组成部分 与宣传的区别:宣传重符号、重复、观点、时宜、操作、重点 新闻重信息、范围、事实、时效、沟通、平衡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

新闻政策标准 选择的类型:内迫性,需要性,外迫性 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因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程度 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政策——国家政党或地方行政机关对新闻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是政党或政府管理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法规——国家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法律规定,包括新闻法及其他相关法规。 政策法规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我国):负面新闻一般不做报道1、制度保障下的力求准确性的报道2、追求时效性的零距离报道3、负面新闻正面报道,正面新闻负面报道 举例:2005.8.8《关于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数及相关资料解密的通知》200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 政策法规的选择依据: 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2、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 3、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4、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5、群众性原则,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6、真实性原则 7、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传播的要素:传播内容——事实信息、传播主题——传播者、传播对象——受众(客体) 传播过程流程图:

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

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新闻学考研王牌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以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 712新闻传播史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第2版) 雷跃捷:《新闻理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雷跃捷:《媒介批评》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 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 石磊:《新媒体概论》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新闻传播史论红宝书》凯程考研 815新闻实务 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2版)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 谭云明:《新闻编辑》 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课外期刊:《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新闻战线》 王振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赵玉明:《广播电视辞典》(重点看2、3、8章) 王灿发:《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 复试科目与参考书: 9020新闻史 李磊:《外国新闻史教程》(修订版)(中国传媒大学)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 《国际新闻界》(期刊)、《新闻大学》(期刊)、《现代传播》(期刊) 9021新闻理论 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 集体创作:《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2009)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 雷跃捷:《媒介批评》(北京大学) 与专业相关学术刊物 9022新闻业务

曹璐、吴缦:《广播新闻业务》(北京广播学院) 王振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北京广播学院)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中国广播电视) 邓炘炘:《网络新闻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吴风:《网络传播学》(中国广播电视) 9023报刊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等主编:《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卷、2009卷、2010卷)(中国传媒大学) 提示:以上书比较多,有些书的具体内容是不需要看的,凯程授课老师届时会给大家详细讲解每个重点的内容,减少大家盲目复习。 特别强调,这些参考书凯程老师经过审定,确定是100%没有问题的。凯程作为专业的艺术硕士考研机构,请大家放心使用凯程提供的信息。 中传新闻学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新闻学考研难度,中传新闻学硕士就业,中传新闻学考研辅导,中传新闻学考研参考书,中传新闻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新闻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一、中传新闻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新闻学专业招生量大,15年的招生人数为36人,其中包含保送生11人。考研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中传新闻学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学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传播史论和新闻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传新闻学硕士就业怎么样? 中传新闻学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中传在新闻学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传新闻学的就业方向如下:传媒机构、科研院所、新闻媒体、党政宣传部门、各类网络媒体、新媒体传播机构、相应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等。

(完整版)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报刊杂志篇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报刊杂志 篇 13、苏报案 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章邹2人利用法庭宣传革命思想,清政府则在这场审判中丢尽了脸,想要杀害章邹的阴谋未得逞。 \ 14、癸丑报灾 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5、早期《大公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6、中央通讯社 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1927年随北代军迁往汉口。1928年迁往南京。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17、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主编潘梓年。 18、四大副刊 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 19、新华通讯社 我国的国家通讯社。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21、中央日报 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筹办。1927年2月至汉口发行。1928年出版上海《中央日报》,1929年出版南京《中央日报》,1949年迁台湾至今出版。 22、红色中华通讯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二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二章) 第二章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初,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至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历时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一、鸦片战争前(1815—1839):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或XX、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刊,宣传基督教教义,共创办六家中文报刊,八家外文报刊。 1、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简称《察世俗》): ①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 ②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③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②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XX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③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2、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广州纪录报》(商业性质报刊)、《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 (1)、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 (2)、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 (3)、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 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 二、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 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XX、XX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XX内容退居其次,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 1、中文报刊: (1)、《万国公报》: ①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②其前身是1868年于XX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③《教会新报》创刊时为XX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主要知识点 一、常识掌握部分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我国唐朝出现古代报纸一是有文献为考,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二是有史料为证,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3、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4、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5、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先后为马礼逊和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6、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7、1853年8月1日创刊的《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用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它率先宣传广告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开始刊登广告,并创中文报刊运用新闻图片之始。 8、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但这只是译报,并不是一份报纸。现在较为认可的第一份国人报纸是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但尚有争议。 10、中国人中最早提议创办近代报刊的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洪仁玕(1822-1864),字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官禄土布村人,洪秀全的族弟,在其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曾提出,开设新闻馆,并论述过新闻馆有反映民情、传播商业信息和时事等作用。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12、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是1857年11月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3、1872年,路透社首先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通讯社。 14、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是创刊于1872年2月4日的《循环日报》,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王韬。 15、《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美查。我国最早的白话报是申报馆于1876年创刊的《民报》。 16、在北京出版的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戊戍变法时期影响最大的改良派报纸是《时务报》,报刊宣传家是梁启超,“时务体”(后发展为“新民体”)就是以他的政论文章为代表。戊戍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宣传阵地是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清议报》,

中传舆论学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中传舆论学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关于热点的问题,凯程老师建议,可以把每个热点做成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关键词,然后就这个关键词在全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的核心期刊的文章,找出业内著名专家或者代表性观点的文章集成合集,打印出来,这就是你考试最好的复习资料。这个方法对三跨的考生最有效,不仅能即时补充更新知识,而且还能借鉴名家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真的可谓一举多得。 中传舆论学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舆论学考研难度,中传舆论学硕士就业,中传舆论学考研辅导,中传舆论学考研参考书,中传舆论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舆论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一、中传舆论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中传舆论学专业招生人数为7人,其中包含保送生2人,招生量比较少,从这方面来说考研难度较大,但考题本身难度不高,每年都有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中国传

新闻评论知识梳理

新闻评论知识梳理 新闻评论知识梳理 ●新闻理论 ●新闻业务(新闻采访报道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 ●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一)界说 1、内涵: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公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发表评说论证,以表达某 种看法、观点、思想的新闻文体。 包括社论、短评和专栏评论等。 2、外延:除社论、短评、专栏评论外,还包括政治性漫画、民意调查、读者来信等。 (二)特点 1、体裁性质:新闻媒体中的议论文,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 2、新闻性:针对新闻事实或热点问题发表意见、阐明观点; 3、倾向性:代表编辑部发表观点,引导舆论。 (党报的新闻评论代表同级党委发言) 一、媒体普遍重视新闻评论 《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 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及主 张的重任,其中言论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而

倍受海内外读者关注及外 国政府和外国机构的高度重视。 《人民日报》目前24个版(周六、周日为12个版)中,一至四版为要闻版,五版为 评论版,其余为专版(经济、政治、体育、文化)和副刊。 除社论、评论外,还设有《人民论坛》、《人民时评》、《声音》、《思想纵横》、《今日谈》 等一批言论栏目,“任仲平” 、“钟轩理”、“仲祖文” 影响力日益彰显。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 任仲平项目组组长、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将评论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2003)——初成风格。每年一到两篇。选题上,偏重理论时政的大主题,宏观的理论性题目比较多。 第二阶段(2003至今)——创作进入了有规模、有机制、有影响阶段。其标志性事件 是2003年对非典的评论。 对社情民意、对社会热点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都很关注。 任仲平文章: 在一些重要时刻,对一些重要话题发表评论。 坚持主动设置话题,引领舆论导向。 行文之中,落笔之间,处处有排山倒海之感,时时有泰山压顶之势。 《中国青年报》本报评论员文章、评论专栏“青年话题”新闻评论版,以“意见广场”定 位。引领中国报纸从“杂文”转向“时评”潮流。 中央电视台1993年成立“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央视论坛》2008年加强《新闻联播》中的评论分量,创办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