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项羽之死》课例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人教版高二选修的经典文献之一,《项羽之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
如何将这部作品完美地呈现在课堂上,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准备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情节和主题;理解文章中芈姝对项羽思念之情;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学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汉代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芈姝对项羽的深情厚爱,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情节,掌握作品的主题和内涵;(2)分析芈姝对项羽思念之情,理解作者通过女性视角表达男女之情;(3)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2.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任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学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3)归纳总结法:通过学生的总结发言,归纳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部分《项羽之死》的篇章,引导学生猜测作品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艺品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2. 观摩教学: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汉代战争的历史,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面感知汉代战争的悲壮与恢弘。
3. 任务导学:教师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分组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全面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挖掘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项羽之死》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二、重难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第一课时)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三、教辅工具:多媒体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导入项羽在垓下之围中由他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了一首歌,叫——《垓下歌》请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勇武、柔情、悲壮)。
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
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
下面我们就去体验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真研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主要记录了三件事: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从文章情节和人物表现中分析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惊——起——饮——歌——泣1、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2、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1)、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2)、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以下主要由学生分析完成(预设)第二段(2、3自然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这个情节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探究项羽性格”优柔寡断”一说的偏颇,培养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意识和思考习惯。
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质疑探究,师生共同研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忆英雄课前播放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的国度里,有一位失败英雄﹑悲剧英雄,他让人叹息,让人感慨,让人伤感,让人敬佩。
他的血性,他的柔情,让人挥之不去,咏之不足。
他虽然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品评着。
他是谁?巨鹿之战中曾见他指挥若定的身影,鸿门宴上有对他多仁寡断的评价,李清照赞扬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天,我们走进他人生的最后阶段,看项羽还有哪一面的面容。
二﹑感英雄1.听课文朗诵。
2.听读检测。
⑴读音:垓()下歌数阕()美人和之()骑能属()者麾下()田父绐()曰⑵解释划线词语:项王军壁垓下项王则夜起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地方千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⑶指出句式特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复述项羽之死的整个故事情节。
4.能够将这篇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垓下之围(1);东城快战(2—3);乌江自刎(4)。
5.教师讲课文内容总结成一段话,请同学们依据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字:垓下之围,其势可谓(穷﹑危)矣;四面楚歌,其心可谓(惊)矣;霸王别姬,其情可谓(悲)矣;东城快战,其行可谓(勇﹑猛)矣;乌江自刎,其死可谓(壮)矣。
三﹑探英雄1.在《鸿门宴》中,司马迁主要向我们展示了项羽性格的鲁莽直率﹑轻信他人﹑骄傲自信的一面,《项羽之死》则刻画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共3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共3篇《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1作为部编版高二选修上的一篇重要教材,《项羽之死》是一篇讲述了汉楚战争和大秦晋地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文学篇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篇文章,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汉楚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影响。
4.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汉楚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秦朝亡国后的乱世,汉楚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衡,深入分析汉楚军队、兵器的发展和作战策略等。
2.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通过讲解散文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写作目的、手法和风格。
3.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影响。
通过分析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作战策略和对国家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到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4.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解析、诠释和思考,让学生不断理解和应用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解说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加深对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就散文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展开深入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阅读的批判性分析法通过对散文文字语言的批判性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字的深层次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设计1.预习环节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可以先进行《项羽之死》的初步阅读和分析,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同时,学生可以查找有关汉楚战争和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历史和人物的理解。
2.听课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先通过讲解文字内涵、背景和主要人物,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以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概括文章各个场面的内容。
3、分析项羽的形象,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课前预习司马迁及《史记》知识填空司马迁字,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
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在狱中完成了《史记》。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的历史,分等五种体裁,共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与并称为“史学双璧〞。
答案:字长西汉时期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皇帝约3000年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130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新授课阶段一、依据题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标题《项羽之死》中,哪个字最重要?[“死〞]依据这个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1〕项羽是怎么死的?〔死的经过〕〔2〕项羽为什么会死?〔死的原因〕2、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
项羽死的经过:a、三个地点:垓下、东城、乌江b、三个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项羽死的原因:A、[项羽认为]“天亡我,非战之罪〞。
B、[史家认为]: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思考]:项羽败亡时多次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表现了他的何种心态?[明确]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课时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C、[你们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思考]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今天的命运?抓住三个场景,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场景一]垓下被围————————————————————————多情善感慷慨悲歌:“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假设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联系相关诗文,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诵读与探究结合教学课时:二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MTV),以更好的表现文中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1.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结束了,一代英雄只给历史留了一个印迹就淡去了身影。
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悲壮和苍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多媒体显示课题)2.司马迁与《史记》: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朗诵全文,疏通文言知识:师生交流,归纳1.字音:垓()下骓()数阕()麾()下自度()绐()刈()旗被十余创()2.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3.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此处为设营驻守)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4.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或反诘。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第三课时课型:新课备课人: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预习文章,把握文章内容2通过整体感知,概括场景3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把握项羽形象4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联系诗歌,比较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插入视频,配置导语词,引入到课文《项羽之死》)(导语设计:他是黑夜中陡然迸发出来的一团天火,从江东熊熊燃烧到阿房宫巨鹿,那闪耀的名字,至今仍镌刻着他的无限荣光在那片热土,他曾以惊天的怒吼,拔木转石的兽力,席卷半壁江山,锻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西楚霸王透过视频,我们领略到了项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来共同感受陷入末路的项羽又挥洒出怎样的悲壮与豪迈)二、整体感知,概括场景【板书】我们通过预习,已经基本疏通词句,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并思考文章精心刻画了几个场景?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者在三个场景中给我们精心刻画了一个中心人物形象,是谁?﹙项羽﹚三、研读文本讨论:项羽形象及其塑造手段【板书】垓下被围惊—起—饮—歌—泣绐东城快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何如乌江自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面目见之愧于心吾为若德项羽形象:骁勇善战、刚愎自用、寡谋少断、知耻自尊、重情重义塑造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烘托总结:项羽,一个“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是群山万壑殷殷不绝的回响,是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作者把人物放在具体生动的场景中,通过抓住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突出的特点四、拓展延伸比较鉴赏乌江胡曾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思考:1该诗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特点?你从哪里找出来的,并作分析2作者将项羽安放在一种怎样的情境中?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合作探究法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评析人物形象难点:评价人物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在本文中司马迁选择了哪些重大历史场景描写项羽?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3、文本赏读。
场景一:垓下之围问题提示:“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壮怀激烈的一幕。
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
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
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先说歌: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该如何读?对于“歌”这一部分的教学,重在指导诵读,读,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生色俱动的情感投入。
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体味这一段中的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
再说泣:“泣数行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一幕呀!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振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谁能读懂项羽此时的心境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甚至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这正是我设计此环节的激活学生的真正用意。
“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
随从将士的“泣”,更是把这种悲凉推到了极致。
(精品人教)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1.项羽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
《项羽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二选修上)一、教材分析: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必修课的文言文和选修课的文言文在“文”和“言”的处理上是有区别的,选修课文言文重在欣赏,以“文”为主,适当处理“言”。
作为高二的学生有一定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加上本文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难度不大,故事情节强,项羽又是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因此在学生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兴趣进行引导,学生们会乐于对文章进行探究。
三、说教法与学法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语文学科素养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项羽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评价项羽性格的复杂性;归纳总结人物传记类散文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
三、课时与方法2课时。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上,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历史往往是写给胜者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败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项羽的形象。
比如韩信说他“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后人评价他“小家子气”“小心眼儿”。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项羽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一直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宠爱的创作素材。
我们曾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
(二)文本朗读这是一篇自主赏析课文。
预习时我要求大家自主探讨本文的字词句解释,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赏析项羽这个人物。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
然后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
(开始) 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还沉浸在项羽之死的悲剧氛围中。
项羽,不愧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三)整体感知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标题形式给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
第1段:垓下之围第2~3段:东城快战第4段:自刎乌江(四)具体分析文本1.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通过反复朗读《垓下歌》以及分析项羽昔盛今衰的事实,揣测此刻人物英雄末路时的心境。
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项羽之死》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 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3. 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2. 对历史人物项羽的评价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项羽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注意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练习:(2)引导学生思考项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2)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结构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深度;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改进方向。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2. 参考资料:有关项羽的历史资料、相关文学作品;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等;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临汾市县底中学祁魁鹏【教学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二课时一、引入。
二、人物赏析(结构、情节、细节、评议):(学、质、展)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抽三个小组完成123,四字结构总结)第一部分: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细节)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次行动、绐陷大泽(细节)性格特点:虎虎生威、勇猛无敌、自负第三部分: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豪侠仁爱二、小组交流,问题探讨(练)1、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明确:知耻重义2、“愿为诸君快战”。
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明确: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生英明。
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
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与满足就荡然无存。
3、项羽对他的部下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自负、勇武。
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结局,于是只能归于天命的安排。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项羽之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悲壮。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历史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2)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项羽之死》的主要内容。
(2)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
(3)课文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对项羽英勇与悲壮的分析。
(3)联系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项羽之死》。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项羽的英勇与悲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2)讲解项羽的英勇事迹和悲壮结局。
(3)联系历史背景,深入剖析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项羽的小论文。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语文教案《项羽之死》
语文教案《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1.了解《项羽之死》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和内涵。
2.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活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2.程序分析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文学名篇选读》。
2.多媒体设备。
3.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铺设课堂气氛,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项羽之死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步骤二:学习和分析课文(25分钟)1.通过介绍《项羽之死》所处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分析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内涵,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进行。
3.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步骤三:理解课文(20分钟)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和总结文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问题,并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3.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含义。
步骤四:合作阅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表达的思想和心理活动。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其他组展示他们对所选角色的理解和分析,并和其他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3.引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整理出关于各个角色的详细情节和心理描写,形成小组阅读笔记。
步骤五:课堂展示(15分钟)1.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他们的阅读笔记。
2.其他同学可以就小组展示的内容进行提问和评论。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分析的结果,写一篇关于《项羽之死》的读后感。
2.要求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整理和完善小组阅读笔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文本解读、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4单元《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原创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②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学习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
“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
“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
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
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三、知识积累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垓()下骓()数阕()马骑() 麾()下属()者田父()绐()自度()刈()旗王()我被十余创()2、通假字骑皆伏曰(服)乌江亭长yì船待(舣)3、古今异义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4、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5、特殊句式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部编版】高中语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本文文言知识浅显不艰涩,积累起来不是很难。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把握。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其中项羽这一人物生动形象,情节分明紧凑,颇能吸引学生。
鉴赏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本课教学就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应该能顺利愉快进行。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但是,总的来说,文言功底还不扎实,实词、虚词、句式等各方面还需认真积累归纳,才能有质的飞跃。
设计思路:《项羽之死》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复朗读文本才能品味其中精妙。
鉴于此,我计划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文本,品味探究语言,贴近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概括故事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概况项羽性格特点。
2、品评本文优美的语言。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历史,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2、联系写作,感受英雄的悲壮和无奈,发表关于英雄的看法。
学习重点:概况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学习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史记》曾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它的悲剧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项羽是楚汉战争的失败者,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同时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争论——项羽是英雄还是懦夫?应该自刎还是应该渡江?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项羽之死》,一探究竟。
(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二、授课过程(一)相关知识介绍1、司马迁简介2、《史记》简介3、项羽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史记》和项羽的相关知识,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补充学生的不足之处)(二)学生小声朗读,自学课文(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1、分类(重要字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写出重点基础知识,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王斌教学目的: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一、导入: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
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1.项羽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一、通假字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2.乌江亭长船待通舣,使船靠岸二、古今异义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义:身边的侍从、护卫今义:多指旁边或表示约数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古义:把……分为今义:认为3.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4.地方..千里古义:土地纵横今义:某一区域5.吾知公长者..古义:年高有德的人今义:年纪和辈分高的人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父老兄弟今义:父亲和兄长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而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天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三、一词多义1.亡①天之亡.我动词,灭亡②此亡.秦之续耳形容词,灭亡了的③亡.去不义动词,逃亡④唇亡.齿寒动词,丢失2.泣①项王泣.数行下名词,眼泪②左右皆泣.动词,哭泣3.及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连词,和②以故汉追及.之动词,赶上4.被①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介词,表被动③将军身被.坚执锐动词,同“披”,穿着5.独①今独.臣有船副词,只有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副词,岂,难道③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副词,仅6.会①与其骑会.为三处动词,聚会,集合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动词,适逢,正赶上③与秦王会.渑池动词,会盟7.卒①然今卒.困于此副词,最终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士兵③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动词,尽,终④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副词,通“猝”,突然8.之①骏马名骓,常骑之.代词,代骏马②此天之.亡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非战之.罪也结构助词,的④辍耕之.垄上动词,到9.乃①项王乃.大惊曰副词,于是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动词,是③汉军乃.觉之副词,才④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10.且①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连词,况且②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要④吾今且.报府副词,暂且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守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楚歌:唱楚歌③田父绐曰“左.”左:向左走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东行⑤身.七十余战身:亲身(参加)⑥亦足王.也王:称王⑦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⑧马童面.之面:面对(2)名词作状语①项王则夜.起夜:在夜里②直夜溃围南.出南:向南③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向东(3)名词的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让……当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令诸君知天亡.我亡:使……灭亡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直夜溃.围南出溃:使……溃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也”,表判断)②此项王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破”有“被击破”的意思)②然今卒困于此(“于”表被动)3.状语后置籍独不愧于心乎(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籍独不(于心)愧乎”)4.定语后置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能属)(之)骑百余人耳”)②汉骑追者数千人(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追)(之)汉骑数千人”) 5.宾语前置我何渡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6.省略句项王则夜起,饮帐中(“饮”后省略了“于”)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表现了他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勇敢地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B.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
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
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秋、无可奈何。
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D.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四面楚歌之时,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在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所以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这也体现出男人最柔情的一面。
解析:选D “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错,他所关心的还有江东子弟,下文不愿独自过江就是证明。
二、阅读课文2~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2.下列句子能分别表现项羽“勇猛、自负”的一项是( )①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A.②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①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B.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①遂斩汉一将C.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①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D.②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解析:选B A项,①表现项羽勇猛,②叙述突围情况;C项,①表现项羽勇猛,②表现项羽的策略;D项,①侧面表现项羽勇猛,②正面表现项羽勇猛。
3.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从军事力量上显现项羽已经深陷绝境。
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出了深陷绝境的项羽。
B.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同时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对项羽持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地去写项羽。
C.从“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但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疏忽了一个细节——刈旗,文中没有写这一事件。
D.“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从这几句,依然能看出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还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镇定的英雄项羽。
解析:选C “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疏忽了一个细节——刈旗,文中没有写这一事件”错,这是司马迁的有意保留,旗是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
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这一细节正反映了司马迁要塑造的是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三、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项羽“知耻重义”的一组是(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③不忍杀之,以赐公④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选B ①是乌江亭长的话;②是知耻;③是重义;④是表现项羽的勇猛。
5.下列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
本部分在二人对话当中,也表现出了项羽的矛盾心理,这体现在一个“欲”字上。
B.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人格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