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优势病种

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胸腰椎骨折是指根据Denis提出的三柱概念,椎体前、中柱在

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在胸腰椎损伤中最为常见。主要特征为

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和后方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中柱

损伤)。椎体后缘骨折片常常发生向后移位凸入椎管导致神经损伤,

因此胸腰椎爆裂件骨折常合并脊髓、圆锥或马尾损伤。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胸腰椎骨折,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西医病名:胸腰椎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胸腰骨折诊断标准及全国中医

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中相关诊断依据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3) 平片显示:椎体后缘连线失去正常形态,前后缘高度均变扁,

椎体横径增宽,椎弓根间距增宽和棘突间分离。CT表现:椎体显示

多条低密度裂隙,走向不规则,椎体边缘皮质中断,碎骨向周围不同

程度移位,后缘碎骨移至椎管内,造成不同程度椎管狭窄。

(二)辩证分型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后期。三期分治方法是以

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的,临证时,必须结合病人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早期--气滞血瘀

一般在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淤血攻心,则用“开”法。

2、中期--筋骨未续

是在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3、后期--肝肾两虚

为伤后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予以舒筋活络,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早期证属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患处肿胀、疼痛明显,活动受限,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弦。

内服一号汤,方药:元胡12g,当归12 g,红花3g,炮山甲3g,制大黄5g,枳壳10g,三七3 g,骨碎补10 g,白芍10 g,赤芍10 g,川牛膝12 g,陈皮10 g,甘草10 g。

(2)、中期证属瘀血未尽,筋骨未续。

主要证候:肿痛渐消,肢体酸痛,活动不利,舌暗,苔薄白,脉弦涩。治宜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内服二号汤,方药:当归12g,川芎6g,白芍12g,杜仲10g,川断

10g,骨碎补10g,丹参10 g,地鳖虫3 g,炮山甲3g,陈皮6g,自然铜10 g,甘草6 g。

(3)、后期证属肝肾两虚。

主要证候:肿痛已消,肢体乏力,肌肉瘦削,舌淡苔薄白,脉沉。治宜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内服三号汤,方药:当归10g,杜仲10g,川芎6g,党参12 g,川断12g,白芍12g,补骨脂10 g,黄芪12 g,焦白芍10 g,炙龟板8 g,巴戟肉6 g,自然铜10 g,甘草6 g。

2.单纯胸腰椎骨折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的诊疗方案:

(1)、瘀热内结型

胸腰椎骨折早期,伤处肿痛,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苦,舌红或暗红,苔薄黄,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攻下逐瘀,泄热,通便,予以消胀散1号方。药用:

大黄20g(后下)、番泻叶15g,广木香(后下)10g,甘草5g,红花10g、当归5g,火麻仁15g,厚朴15g等。

(2)、气滞型

骨折早期,腹部胀满,甚至胀痛,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治宜行气导滞,予以消胀散2号方。药用:

大黄20g(后下)、枳壳12g、沉香末3g(冲服)、广木香(后下)10g、槟榔10g、郁金10g、甘草5g等。

(3)、气虚型

骨折后期或合并脊髓损伤,腹部微胀,喜按喜揉,大便干结或不结,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神疲气怯,面色光白,舌淡嫩,苔薄,脉虚,治宜益气健脾升阳,润肠通便,予以消胀散3号方。药用:

柴胡10 g、升麻10g、广木香(后下)10g、白术20g、党参15g、肉苁蓉15g、蜂蜜(冲服)20g、黄芪30g、火麻仁15g、炙甘草5g等。(4)、血虚型

骨折后期,女性患者居多,腹胀不甚,喜按喜暖,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乏力,唇舌色淡,脉细涩,治宜养血润燥,予以消胀散4号方。药用:

熟地20 g、当归尾20g、炒白芍12g 、川芎9g、火麻仁15g、广木香(后下)6g、大枣10g、何首乌20g等。

(5)、阳虚型

骨折后期,老年患者居多,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或腰背峻冷,面色光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阳通便,予以消胀散5号方。药用:

党参30g、淮牛膝12g、黄芪30g、升麻15g、肉桂5g(冲)、淡附子6 g、巴戟天20 g、炙龟板20g、炒杜仲12g等。

(二)外治法

1 、适应症选择

(1)、各类稳定性脊柱胸腰段骨折。

(2)、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

(3)、常规X线拍片、CT平扫椎体高度丢失小于1/2,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1/3者。

(4)、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

2、复位法禁忌症

(1)明显腹胀、腹痛患者禁忌复位。

(2)有心、胸、腹腔复合伤者禁忌。

(3)患者前、中、后三柱均破裂,椎体后壁虽不受压缩,但椎体后上缘骨折,骨折块旋转进入椎管,侧位X线片上可见到此折片位于上椎与骨

折椎的椎弓根之间。

3、早期治疗方法

(1)、牵引快速复位法

做好牵引前各项准备后,牵引下快速复位,然后腰下垫枕保持过伸位,开始练功,辅以中西药物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准备,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内脏复合损伤,于伤后第二天行牵引下复位。患者取俯卧位,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立于患者双下肢两侧,同时对抗牵引双下肢,手术者以掌心按压损伤椎体,使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达到椎体复位,背部垫薄枕。而后行垫枕练功法:患者仰卧硬床伤椎为中心,自5cm起每日增高1-2cm,至15cm,伤后第二天开始腰背肌锻炼,如因疼痛不能能自行锻炼者医生协助其行挺腰锻炼,第一周行5点法练功,每日练功4-5回,每回20-50次,第3周改用3点法练功,以后再配合俯卧位练功4-8周可下地,坚持腰背肌锻炼半年以上,每周复查一次X片,辅以中西药物治疗。

(2)、充气复位法:是指通过体外过伸复位后,采用充气式气垫垫腰,通过气垫高度的逐步增高,达到椎体复位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入医院后,积极完善各项准备,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内脏复合损伤,于伤后第二天行牵引下复位。对青壮年骨折患者,采用过伸复位+充气式气垫垫腰,视疼痛程度,每天增高3~4cm气垫高度由5cm逐步增高至15cm 左右,绝对卧床6-8周,同时进行腰背肌锻炼;对老年骨折患者,直接采用充气式气垫复位法,视体质和对疼痛耐受程度,充气量循序渐进;7-10天后复查X线片复位满意后,撤除充气垫,改用中药腰枕垫腰维持复位。

4 、晚期治疗方法

配合中药局部外洗、中医熏蒸促进局部损伤经络的修复。

四、西医治疗

1.非手术疗法胸腰椎骨折的非手术疗法包括卧床休息、利用仰卧的体位复位(损伤节段下方垫一薄枕)石膏背心或支架固定以及后期的理疗等石膏背心或支架固定的时间通常是3~6个月,直到X线平片上见到骨折愈合为止。保守治疗仅适用于脊髓神经未受损伤力学上基本属于稳定性骨折的患者。经非手术疗法治疗的患者,约20%有严重的疼痛及神经损伤加重现象另有46%后凸畸形加重。不稳定性骨折者之所以疗效欠佳,主要是由长期固定和卧床休息以及继发性畸形等所致。

2.手术疗法由于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因此,目前爆裂骨折的手术指征1、凡在CT片上显示椎管已严重阻塞及伴有神经损伤症状者,即属手术适应证。2、在不稳定性骨折中,即使没有明显的神经学症状,为防止因椎节不稳引起继发性病变,亦应选择手术疗法。手术的优点主要是可以缩短住院日、最大限度地改善神经功能、易于术后护理和防止畸形等。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不稳定性骨折的矫正和固定,或是对神经组织减压,或两者兼而有之。

3.常用的手术方法:

(1)前路手术:经胸或胸腹联合的前外侧入路可提供完全和彻底的减压途径

(2)后路手术:后路手术包括后外侧减压术和传统的后路减压术两种(3)微创手术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

4.术后康复:

(1)功能锻炼:术前应学会卧床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几种方式。术后第一天起,开始适度锻炼,逐渐加大运动强度。

(2)术后出现便秘者,予麻仁丸等中成药口服,此时患者术后体质虚弱,不宜使用峻下剂。

(3)疼痛:术后常规给予田七胶囊化瘀通络止痛,对于痛觉敏感

者对症使用吗啡类止痛药。

(4)术后早期(1-7天):

由于手术、麻醉对人体的创伤,耗损机体之元气,影响气血之关系,故常见的证型为气虚夹瘀,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伤口刺痛,夜间为甚,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细涩。治宜健脾益气、行气活血。

方用归脾汤加减。

白术6g 人参3g黄芪10g当归10g炙甘草10g茯神6g远志6g龙眼肉6g酸枣仁6g 木香6g 生姜6g大枣6g

术后中期(7-14天):

术后恢复早期,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多,脾胃的摄纳及运化功能相对不足,常见的证型为脾虚夹湿证,表现为:口干不欲饮,纳呆,大便稀塘,面色萎黄。舌质淡胖或边缘有齿印,脉濡。治宜健脾益气,行气化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滑石30g通草15g竹叶10g厚朴10g薏苡仁15g法夏10g白蔻仁10g

术后晚期(15-3天):

术后恢复中晚期,由于“腰为肾之府”,腰部疾患多与肝肾之关系密切,故此时多见肝肾不足的证型,表现为:腰膝酸软,口淡不渴,毛发脱落,小便频数,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以补肝肾、强筋骨。偏肾阳虚者,以金匮肾气丸加减;

附子3g 肉桂6g 熟地黄15g 枣皮10g 淮山15g 泽泻10g 茯

苓10g 丹皮10g

偏肾阴虚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5g 枣皮10g 淮山15g 泽泻10g 茯苓10g 丹皮10g

五、疗效评估

(一)胸腰段骨折治疗疗效评价及腹胀治疗疗效评估

1、骨折疗效评估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胸腰椎骨折疗效标准分为优、良、

差3组。

优:椎体高度恢复3/4以上,后凸畸形完全纠正或cobb氏角<

5o,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

良:椎体高度恢复>2/3≤3/4,后凸畸形部分纠正或cobb氏角<

15 o,偶有疼痛,劳动诱发轻度疼痛,日常生活、劳动能力部分影响。

差:椎体高度恢复≤2/3,后凸畸形无纠正或cobb氏角≥15 o,静

息疼痛,活动加剧,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明显影响。

2、腹胀疗效评估

以药后排气及伤后至第1次排便的时间间隔为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服药后4小时内排气,排便;

有效:服药后24小时内排气,排便;

无效:服药后24小时内无排气,排便。

(1)对腹胀严重病人,单纯用中药一时难以完全正确奏效,可配合应用胃管或肛管行胃肠减压,对昏迷病人可插胃管和鼻饲中药。

(2)临床上应审证求因,辨别虚实,辩证施治,随证加减。

(二)胸腰段骨折治疗疗效

本院通过对骨折损伤的发展过程,运用中医辨证三期分型与辩证施治并结合我院自1999年以来通过体外牵引快速复位法和充气复位法对骨折进行复位,疗效确切。主要体现在:

1、椎体高度恢复良好

通过体外牵引快速复位法或充气复位法与未使用上述方法之前相比,损伤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复位由原来的65.08%增加到85.5%,后缘平均高度由原来的80.5%增加到90.3%。Cobb角由原来12.2度减少到8.9度。

2、远期疗效良好

远期患者腰背酸胀、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通过应用中医治疗与未使用上述方法之前相比,腰背重度疼痛由原来3%减少到无,中度疼痛由原来的12.2%减少到4.9%,轻度疼痛原来的19.6%减少到8.9%。远期高度维持由原来的68.3%增加到85.7%,后突畸形发生率由原来的8.3%下降到2.3%。

3、卧床时间缩短

卧床时间缩短,卧床时间由8周缩短到6周。

4早期腹胀治疗效果好

通过消胀系列方的使用,大部分患者腹胀消失,肛门排气,排便。通过对所有胸腰椎骨折后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使用消胀系列方后,症状基本消失,少数不能缓解的,通过灌肠后得以解决。在1080病例中有896例(82.96%)出现不同症状的腹胀、腹痛、便秘等,使用消胀系列方后症状缓解时间:24小时内456例(50.89%),48小时内296例(33.04%),72小时内126例(14.06%).

六、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中医辨证使用中药活血化瘀配合及针灸推拿拔罐刺络放血疗法综合治疗,根据2008年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估与总结发现通过针对急性期腰部肌

肉痉挛疼痛,患者对止痛药物的依赖,中医辨证使用中药活血化瘀配合及针灸推拿拔罐刺络放血疗法综合治疗。

七、疗效评价

1、治愈:胸腰痛消失能恢复原工作,能行走2公里以上。

2、好转:胸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不能恢复原来的工

作和生活

3、未愈: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

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优势病种

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胸腰椎骨折是指根据Denis提出的三柱概念,椎体前、中柱在 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在胸腰椎损伤中最为常见。主要特征为 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和后方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中柱 损伤)。椎体后缘骨折片常常发生向后移位凸入椎管导致神经损伤, 因此胸腰椎爆裂件骨折常合并脊髓、圆锥或马尾损伤。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胸腰椎骨折,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西医病名:胸腰椎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胸腰骨折诊断标准及全国中医 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中相关诊断依据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3) 平片显示:椎体后缘连线失去正常形态,前后缘高度均变扁, 椎体横径增宽,椎弓根间距增宽和棘突间分离。CT表现:椎体显示 多条低密度裂隙,走向不规则,椎体边缘皮质中断,碎骨向周围不同 程度移位,后缘碎骨移至椎管内,造成不同程度椎管狭窄。 (二)辩证分型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后期。三期分治方法是以

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的,临证时,必须结合病人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早期--气滞血瘀 一般在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淤血攻心,则用“开”法。 2、中期--筋骨未续 是在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3、后期--肝肾两虚 为伤后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予以舒筋活络,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早期证属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患处肿胀、疼痛明显,活动受限,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弦。 内服一号汤,方药:元胡12g,当归12 g,红花3g,炮山甲3g,制大黄5g,枳壳10g,三七3 g,骨碎补10 g,白芍10 g,赤芍10 g,川牛膝12 g,陈皮10 g,甘草10 g。 (2)、中期证属瘀血未尽,筋骨未续。 主要证候:肿痛渐消,肢体酸痛,活动不利,舌暗,苔薄白,脉弦涩。治宜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内服二号汤,方药:当归12g,川芎6g,白芍12g,杜仲10g,川断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意见初稿 XXX脊柱XXX 一、疾病诊断 1、诊断标准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或不伴神 经损伤。 3)辅助检查:X线、CT(三维)、MRI、骨密度。 2、诊断 1、病名:胸腰椎骨折 2、中医辨证分型;早期血瘀气滞型,中期血瘀痹阻型,后期肝肾亏虚型。如:胸腰椎骨折骨折(早期气血瘀阻型)。 3、西医分型:(压缩性骨折型、爆裂性骨折型、安全带骨折型(chance骨折)、骨折脱位型);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二、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2)复位方法:①、过伸牵引下体位复位:患者俯卧硬板床,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站床尾,向上牵引患者双下

肢,直至胸腹部离开床面,使脊柱过伸,整复者手掌按压伤椎棘突,使得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以利复位。②、垫枕法:牵引复位之后,患者仰卧硬板床,伤椎为中心下垫软枕,从5cm 开始每日增高1-2cm,至15cm,逐渐加厚,使脊柱过伸,伤椎复位。此法也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者同时不能耐受过伸牵引下体味复位者。 3):复位后锻炼:①、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伤后7-10日可采用此法。②、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双足支撑用力,使全身腾空后伸。伤后2周可采用此法。③、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使头部和肩部尽量后仰,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俗称“两头翘”。此法要求较高,多在前两种方法锻炼一段时间后再采用。 4)、后期医治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配合本科室专用中药局部外熏洗;②理疗等促进局部损伤经络的修复;③活血、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止痛等药物对症医治(如血栓通、七叶皂苷钠、复方骨肽、双氯芬酸钠等)④绝对卧床休息三个月;④三个月后在胸腰段支具保护下下床举动。

单纯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牟定县中医医院骨伤科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西医临床路径 (2015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中西医诊断为腰椎骨折、胸椎骨折的 患者。 一、单纯胸腰椎骨折中西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单纯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 2、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单纯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相关诊断依据拟订(如下)。 单纯胸腰椎骨折是指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外伤性胸椎或腰椎骨折。多见于T10~L2。前柱在压力下崩溃,后柱受到牵张,中柱作为活动枢纽,椎体后缘的高度保持不变。临床以屈曲型较为多见,单纯胸腰椎骨折分为三类:I类为单纯椎体前方楔形变,压缩不超过50%,中柱与后柱均完好。II类是椎体楔形变伴椎后韧带复合结构破裂,并有棘突间距离加宽、关节突骨折或半脱位。Ⅲ类为前、中、后三柱均破裂,椎体后壁虽不受压缩,但椎体后上缘骨折,折片旋转进入椎管,侧位X线照片上可见到此折片位于上椎与骨折椎的椎弓根之间。 1、疾病诊断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主要症状:腰背部疼痛、肿胀、压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 (3)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4)辅助检查: X线片检查,椎体呈楔形压缩。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4周内。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单纯胸腰椎骨折诊 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早期:血瘀气滞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中期:营血不调证肿痛虽消而未尽,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后期:气血两虚证腰酸腿软,四肢无力,活动后局部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单纯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拟订。 1、符合单纯胸腰椎骨折的诊断标准 2、新鲜骨折; 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 2、X线片检查,椎体压缩小于30%; 3、Ⅰ类、Ⅱ类骨折,Ⅲ类骨折骨块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4、除外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023中青年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2023中青年胸腰椎骨折分型与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高能量创伤所致脊柱骨折的发生率日趋增高,胸腰椎骨折占其中的90%。中青年作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胸腰椎骨折的高发人群。 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治,临床医师首先要明确致伤机制,评估创伤的严重程度并分型,最后决定治疗方案,但目前对于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对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高能量创伤的发生率随着现代工业、交通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日渐增高口-2]。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常导致脊柱骨折[3],此类患者中胸腰椎骨折约占90%,且以年轻患者居多⑷。对于骨折的发生首先要明确致伤机制及其分型,其次需要评估伤情决定治疗方案。本文对中青年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胸腰椎骨折分型及评分系统 胸腰椎骨折分型及评分系统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最先提出脊柱骨折分型概念的是BOH1ER[5]z其后在HO1DSWORTH[6].DENIS[7].MAGER1等⑻、VACCARO等[9]和PARK等[10]的推动下,发展出了大家所熟知的Denis分型、AO分型、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

(thoraco1umbarinjuryc1assificationandseverityscore,T1ICS∖脊柱载荷评分系统(1oad-sharingscoringsystem,1SC∖胸腰椎AO脊柱损伤评分(thoraco1umbarAOSpineinjuryscore,T1AOSIS∖ 目前被临床医师广泛接受的分型为Denis分型及AO分型。Denis分型是DENIS⑺在三柱理论的基础上,将椎体及周围软组织结构重新划分为前柱、中柱以及后柱三部分,并将骨折分为四型,即A型压缩型骨折(含4个亚型λB型爆裂型骨折(含5个亚型\C型屈曲牵张型骨折(安全带损伤,含4个亚型)及D 型骨折脱位(含3个亚型X DENIS提出的三柱理论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临床医师鉴别脊柱骨折致伤机制、判断脊柱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1994年MAGER1等[8]延续AO学派四肢损伤的3-3-3分类原则,在对1445例胸腰椎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后,根据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形态以及预后情况,从脊柱轴向、矢状位和轴向扭矩损伤方面将脊柱骨折分为损伤程度依次递增的A、B、C三型[8,10]。MAGER1等⑻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全面的。但CURFS等[11]研究发现,AO分型在评价骨折严重程度时并没有将与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完整性相关的因素纳入考虑。 Denis分型及AO分型的不足之处是这两种分型并不能囊括所有脊柱骨折类型,评估致伤机制不够准确,可靠性一般,只能作为脊柱骨折分型的工具,但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单纯胸腰椎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古称“腰骨损断”,是指以椎体纵向高度被“压扁”为主要表现,而脊椎附件无骨折,无神经损伤症状的稳定性脊柱骨折。 (二).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①、有明确外伤史。 ②、局部肿痛,压痛,站立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③、X线:椎体呈楔形改变。 ④、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中医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胸、腰椎骨折的诊断依据标准进行诊断。 ①、有明确外伤史。 ②、局部肿痛,压痛,活动受限,后凸畸形,功能障碍。 ③、X线正、侧、斜位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 ④、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三).病期诊断: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四).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腑气不通证:损伤早期,淤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白,脉弦缓。 3.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五)常规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 复位:压缩性骨折者年龄75岁以下,体质相对较好者骨折新鲜,采用过伸复位法,一次性复位。如腰部悬吊过伸复位法,腰部垫枕疗法(垫枕高度比缓慢复位时高),俯卧位过伸手法复位(俯卧位,胸部,臀部垫枕,手法按压腰部过伸)配合CB机观察复位情况。也可采用长期卧床垫枕疗法,垫枕适宜高度为 8~10cm 左右或过伸拱桥练功疗法的缓慢复位方法。 固定:以卧床固定为主,一般需卧硬板床 6~8 周,然后逐渐间断起床同时,佩戴护腰固定骨折。 练功:以卧床状态下拱桥锻炼为主 1)意义:骨折后通过功能锻炼,可发挥脊椎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纤维环张力及腰背肌所起的肌肉夹板作用,避免软组织粘连及组织纤维化。坚持锻炼可使慢性腰背痛等骨折后遗症明显减少,同时也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因而在疼痛减轻后,应早期行腰背肌锻炼。 2)原则:尽早开始,先易后难,先小幅度后大幅度,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患者的主动活动为主,切忌粗暴的被动活动。 3)方法:(1)复位期:垫枕1~2周,鼓励患者练习主动挺腹,1日3次,每次5~10min。(2)5点支撑法:仰卧,用头部、双肘、双足跟5点支撑起全身,使背部腾空后伸,伤后1周左右进行。(3)3点支撑法:仰卧,双臂置于胸前,用头及双足支撑,拱腰臀及背腾空离床,有利于腰背肌锻炼,伤后2~3周进行此项练习。(4)4点支撑法:仰卧,用双手,双足4点支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拱桥状,伤后3~4周进行。(5)飞燕点水法:俯卧,颈后伸稍用力后抬起胸部离开床面,两上肢向后背伸,两膝伸直,抬双腿以腹部为支撑点,形似飞燕点水,5~6周后练习。 2.微创手术治疗 椎体成形术:我院开展经皮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vertebral plasty)或经皮骨水泥灌注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是目前建议采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措施,可达到减轻疼痛、稳定脊椎、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早期活动等目的。 适应症:对椎体压缩程度较轻(高度丢失小于l/3)、疼痛不剧烈者,可采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1、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疗法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症无手术指征,疾病早期,保守治疗. (二)诊断依据: 1.病史:可有或无诱因,反复或突然发作的腰腿痛,有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表现。 (三)诊断标准: 1、疼痛好发于下腰,且向下肢放射。 2、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发作期。 3、有局限性压痛点。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5、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6、脊柱姿态的改变。 7、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8、CT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前4项为基本根据,第8项为确诊根据。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可有或无诱因。 2.发病时间早,未正规治疗,症状持续时间不长。 3.无尿便障碍。 4.无脊柱重度骨质疏松、骨折、脊柱滑脱、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及其他严重脊柱疾病。 (五)须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3)胸片、心电图; (4)腰椎正侧位及伸屈侧位片、CT或MRI。 (六)选择用药。 脱水消肿:甘油果糖,甘露醇等 活血化瘀药物:丹红注射液等 其他:鹿瓜多肽等 (七)中医治疗方法: 1. 推拿按摩、针灸 (七)中医治疗方法: 1. 推拿按摩、针灸 推拿按摩方法: (1)准备手法 a:按摩法:患者俯卧,医者用两手拇指或掌部自肩向下按摩脊柱两侧膀胱经,至患肢承扶处改用揉捏,下抵殷门,委中,承山,反复数次。 B:推压法:医者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掌向下用力推压脊柱,从胸椎至骶椎,反复数次。 C:滚法:医者以滚法作用于背,腰及臀腿部,着重于患者腰侧,调理,松解肌肉。 (2)调理关节回纳法 a:俯卧拔腿法:医者一手按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两者或单腿,使其下肢尽后伸。两手相对用力,可听到一声弹响。可做1-2次。 B:斜扳法:患者侧卧,在上的下肢屈曲,贴床的下肢伸直。医者一手扶患者肩部,另一手同时推髂部向前,两手反向用力使腰部扭转,可闻及或感觉到“咔嗒”响声。 C:牵引按压法:患者俯卧,一助手于床头抱住患者肩部,另一助手拉患者两踝,对抗牵引数分钟。术后用拇指或掌跟按压痛点部位,按压时由轻到重,使腰后伸,椎间隙进一步增宽,回纳突出的椎间盘。 D:旋转复位法:患者端坐于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以患侧是右侧为例,助手面对患者,两腿夹持固定患者左腿。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右手经患者腋下绕至颈部,左拇指顶推偏歪的腰椎棘突右侧,右手压患者颈

中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精选.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 001.1~001.9—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史:一是外伤,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 (1)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2)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1)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 (3)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脊肌痉挛。 (4)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下蹲休息。 (5)神经系统征象: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70%病人出现肌力下降。

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

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二)病期诊断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证候诊断 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 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 l.早 期

(1) 手法整复,腰椎牵引,腰背部垫枕和腰背肌功能锻炼。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枕。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 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亦可采用过伸复位外固定等技术进行治疗,但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保证使用安 全。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原活血汤加减,柴胡、灭花粉、当归尾、红花、穿山甲、酒浸大黄、 酒浸桃仁等加味。 (3)对于椎管内梗阻明显的指征明确的,亦可考虑切开复位、椎管减压、椎弓根螺丝 钉内同定及其植骨融合等手术治疗方法。 2.中期 (1)骨盆牵引、垫气囊托板、佩戴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腰背肌功能锻炼。 三周后病人佩戴充气式弹性脊柱同定牵引器[鲁威食药监械(准)字2021第1640004号] 下床活动。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由五部分组成。①腰围:用特制皮 革制成.背托和左右侧翼各一块使用时由三条皮带扎紧同定躯干的中下部。②腰背气囊:粘贴于腰围背托腹面,使用时病人根据需要自行调节内压,气囊最凸点指向伤椎。 ③弹簧撑杆:位于腰围和躯干两侧,与身体纵轴成20°角,下接腰围侧翼插座,卜接腋托。 ④胸托:由两块弹性钢板组成,位于撑杆的顶端,连接两侧撑杆起稳定作用。⑤腋托:位 于弹性撑杆的顶端,托柄下装有微动关节,只能在横轴上活动10°。(充气式弹性脊柱固定牵引器图片及佩戴图示见附图) 病人仰卧位将牵引器的腰围部捆扎于腰背部,调好撑杆长度,向气囊内充气,气压 达到16-24kPa,病人双下肢移到床边并将小腿垂下,上肢向背侧抵住床面撑起上半 身则可坐起,继而下床活动。活动后按下床的逆方向回到床上卧下,打开气囊阀门放 出气体,松开腰带及胸托,解除牵引器。在床上可继续卧于气囊托板上,持续骨盆牵引,并且进行腰背肌锻练。(四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双手及双足承重,全身弓形挺起如拱桥。此练功方法难度较大,青壮年患者经过努力,在伤后5~6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胸腰椎损伤的诊断及救治方案

胸腰椎损伤的诊断及救治方案 【摘要】胸椎脊柱呈弧形背弓,脊髓位于椎管内的前方,因此解剖结构特点使胸椎在遭受屈曲或垂直损伤时,易发生单节段或连续多节段压缩骨折或单节段爆裂骨折,伴有脊髓损伤。 胸腰段脊椎(T11~ L1)处于胸椎背弓与腰椎生理前突的交界处,为脊柱垂直压缩损伤的受 力集中点,故爆裂骨折的发生率高,也是脊柱骨折脱位的多发部位。脊髓圆锥多位于L1下缘或L12之间,于T11-L1段脊髓圆锥与马尾混在。L2~5段生理曲线为前突,是脊柱活动较多 的部位。马尾神经位于L2~S1段,在下腰部分散的漂浮于脑脊液中。 【关键词】胸腰椎损伤;诊断;救治方案 1胸腰椎骨折分类 ①压缩性骨折:有压缩暴力所致,由于中柱保持完整,一般情况下为稳定性骨折。除非后 柱因牵张暴力而损伤,可能成为不稳定性骨折。②爆裂性骨折:为前柱、中柱在压缩载荷作 用所致,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和后方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锥体后缘骨折片常常发 生在向后移位突入椎管导致神经损伤。由于存在中柱损伤,根据Denis定义,爆裂性骨折应 属于不稳定性骨折。③屈曲牵张骨折:为剪切力所致的后、中柱损伤或三柱损伤,多为安全 带损伤。损伤可累及韧带和椎间盘。④骨折脱位:损伤机制复杂,稳定性差。 2胸腰椎损伤诊断 2.1上胸椎骨折(T1~10) 病人通常会有患处明显疼痛,可触及局部的肿胀和畸形。一般脊髓损伤均为完全性,表现为 双下肢的截瘫和大小便功能障碍。同时,还要注意有无胸部损伤的表现,查体并摄X线片除 外肋骨骨折、气胸、血胸或血气胸。 2.2下胸椎及腰椎的损伤(T11~L5) 通常会有患处明显疼痛,可触及局部的肿胀和畸形。一般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可为完全性也 可为不完全性,或者也可以无神经损伤表现。 3.急诊检查 ①上胸椎骨折(T1~10):查体明确双下肢截瘫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情况,X线片可以发现 胸椎的骨折或骨折脱位,而如果损伤发生在T5/6以上,肩胛骨的阻挡会影响对病变的观察,故需作CT或CT重建来明确骨折的部位,MRI可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②下胸椎及腰椎的 损伤(T11~L5):X线片可以发现相应节段的骨折或骨折脱位,需做CT或CT重建来明确骨 折的椎体后壁是否完整及有无椎管内的占位骨块,MRI可以了解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的程度。查体时可以利用关键肌肉或皮肤区域与神经根支配的对应关系来判断神经损伤的平面及程度。 4救治方案 4.1紧急处理 胸腰椎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复合伤一部分,应注意观察病人生命征。危重病人必要时应 先行心肺复苏,优先处理颅脑损伤、血气胸和肝脾破裂等危及生命的创伤。搬运病人时应动 作轻、稳、准,并协调一致,脊柱不可扭曲或转动,要平抬平放。运输途中观察生命征。要 维持血压和血容量稳定,保证血液循环,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2治疗方案选择 4.2.1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无明显神经功能损害

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腰椎骨折。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腰椎骨折。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气滞血瘀证 损伤早期,淤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 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气血两虚证 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单纯性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腰椎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单纯性腰椎骨折诊断标准的骨折患者。 2.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小于30%。骨折节段:T10-L3。 3.爆裂型骨折骨块向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4.除外病理性骨折。 5.同时具有其他诊断,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脊柱X线片、腰椎MRI,骨密度、下肢静脉彩超;肝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是指危重病情以及病情恶化速度较快且对治疗要求较高的疾病,其诊疗方案需要精准、高效、综合治疗的特点。以下是一份优势病种 的诊疗方案,将涵盖疾病的背景、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一、背景 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具有高致命性和传染性的疾病,其起病迅猛,病 程进展快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需要及时、有效的诊疗方案。 二、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信息,确定致病原因。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根 据检查结果进行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查等,以 明确病情和确定诊断。 三、治疗原则 1.早期干预:尽早进行干预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提高治愈率。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 用药选择、剂量调整等。 3.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支持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适应证的患者,及早实施相应手术治疗,如手术切除、器官移植等。 3.支持治疗:包括输液、血压稳定、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促进康复。 4.康复治疗:在治疗结束后,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功能锻炼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五、随访和预防 1.随访:对于治愈出院的患者,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预防: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推广相关预防措施。 六、疑难病例处理 对于确诊的疑难病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专家会诊:组织多学科团队,共同讨论病例,制定治疗方案。 2.转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有需要时及时转诊至高水平医疗机构。 七、注意事项

骨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衡阳市中医医院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标准 (一)症状及体征 1、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可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2、脊柱侧弯畸形: 左: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如向健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右: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外前方脊柱向健侧弯如向患侧的弯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 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 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腰5骶1间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左右斜位片,常有脊柱侧弯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唇状增生,X 线征象虽不能作为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但可借此排除一些疾患,如腰椎结核骨性关节炎骨折肿瘤和脊椎滑脱等。 2、CT的MRI检查:椎管造影、CT扫描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突出部位。 (三)中医辨证分型: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腰痛优势病种

2017年屏南县中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诊断:腰痛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中医学认为,腰痛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等因素有关。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常见于西医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本诊疗方案为我科优势病种腰痛患者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3)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屈颈试验(+),根据DR、CT或MRI检查射片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症状: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1)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骨伤科优势病种统计分析 骨二区2012年2月 自2011.01—2010.03我科共收治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病例25例,纳入标准进行分析的病例18例,治愈10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91.01%。优良率88.88%。差或无效11.12%。进入分析的病例数占收治病人总数的比例72%。(一)、一般资料: 一、诊断:符合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 S22·001胸椎骨折)的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26岁-55岁5例,56岁 —75岁6例,76岁以上7例。男女比例1:1.25。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无法耐受治 疗者2例。不同意接收中医治疗3例。 二、病期诊断及病情分类 早期15例,中期2例,后期1例。血瘀气滞证15例,营血不调证2例,气血两虚证1例。 三、入院检查项目 所有病人均完成治疗规定的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56岁以上有轻度到中度贫血比例 (24%).早期15例中6例wbc升高10*10以上的11/63(17.4%),尿常规正常,凝血功能轻度异常4例。心电图正常5例。感染性疾病筛查;肺感染筛查,常规摄胸部正位片,老年组发现肺感染2例.X线片检查次数每人次2.0次,CT检查17例。 四、治疗方法 口服中药制剂18例,牵引疗法8例,其他外治法:如中药封包、中药薰蒸等一项或以上18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8,物理治疗16例,运动疗法15例,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活血等药物对症治疗16例。 四、评价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胸腰椎骨折疗效标准分为优、良、差。 优:椎体高度恢复3/4以上,后凸畸形完全纠正或Cobb氏角<5°,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 良:椎体高度恢复>2/3≤3/4,后凸畸形部分纠正或Cobb氏角<15°,偶有疼痛,劳动诱发轻度疼痛,日常生活、劳动能力部分影响。 差:椎体高度恢复≤2/3,后凸畸形无纠正或Cobb氏角≥15°,静息疼痛,活动加剧,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明显影响。 五、评价方法 1.于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一个月、治疗六个月随访时行X线检查,分别测量其上位椎体高度和下位椎体高度,取平均值作为参考值,计算伤椎参考高度;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一个月、治疗六个月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再除以伤椎前缘参考高度得出各时间段伤椎前缘的百分率,然后进行比较。中后缘高度百分率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同理。 2.测量矢状面Cobb角:在侧位片上分别作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一个月、治疗六个月伤椎上位椎体上终板线和伤椎下位椎体的下终板线的垂直线,两垂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