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优势病种

合集下载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骨伤科优势病种实施方案骨伤科2009年01月一、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五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证候: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TCD编码: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的新鲜骨折患者。

单纯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方案2009

单纯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方案2009

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疗方案——————脊柱外科2009年脊柱单纯胸腰椎骨折是指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外伤性胸椎或腰椎骨折,多见于T10~L2。

为我科常见病种,病残率比较高,常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治疗原则为争取早期复位,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及稳定性,按骨折早期、中期、后期的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治,以利患者尽快恢复。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泻、腹胀甚至肠麻痹症状。

3)X线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症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淤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眩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肿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眩缓。

3、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1、早期1)适应症选择(1)各类稳定性脊柱胸腰段骨折。

(2)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3)X线拍片、CT平扫显示椎体高度丢失<1/2,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10%者(4)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2) 复位法禁忌症(1)明显腹胀腹痛者(2)有颅脑、心、胸、腹部复合伤者(3)患者脊椎前、中、后三柱均损伤;继发性椎管狭窄;CHANCE骨折;合并神经损伤者。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诊疗方案如下:一、中药内服治疗:1.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祛瘀活血汤等,可通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2.骨结合方:如足三里汤、复方川芎枣胶囊等,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和修复,加快康复进程。

二、中药外用治疗:1.中药外敷:可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的中药进行外敷治疗。

例如,可以将活血化瘀的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或醋制成糊状,然后涂抹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更换一次。

2.中药熏蒸: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熏蒸治疗。

如使用逍遥丸,将其研磨成粉末,加热后熏蒸患处,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三、针灸疗法:1.针刺穴位:可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如足三里、梁丘、阳陵泉、委中等穴位。

2.刮痧拔罐:可以用拔罐疗法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在患处和相关的经络上进行刮痧或拔罐。

四、推拿按摩疗法:1.推拿按摩: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能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如揉、捏、推、拉等手法。

2.腰部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在胸腰椎骨折处进行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疼痛,缓解肌肉紧张。

五、康复锻炼:1.牵引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部牵引,通过适度牵拉脊柱,减轻脊柱的压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2.压力调节:在康复期间,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减轻对椎间盘的压力。

3.温和的体育锻炼:在疼痛减轻后,可以进行一些温和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肌肉力量。

总之,中医治疗胸腰椎骨折主要通过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康复锻炼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缓解疼痛和恢复患者的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医疗方案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医疗方案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医疗方案简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发生在胸腰椎的压力过大时。

这种骨折可能导致疼痛、姿势异常以及神经损伤等问题。

为了有效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方案,本文将介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案。

中医疗方案中医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主要通过针灸和中药治疗来帮助骨折康复。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之一,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大椎等。

针灸治疗需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

中药治疗中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红花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有助于加速骨折康复。

中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遵循剂量和使用方式。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疗方案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治疗,避免自行使用中药或针灸。

- 针灸治疗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确保操作安全。

- 如果有药物过敏史或其他疾病,应告知中医师,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或相互作用。

- 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咨询医生。

结论中医疗方案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灸和中药治疗,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和症状缓解。

然而,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请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并遵循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

只有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中医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意见初稿常德市第一中医院脊柱科周明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或不伴神经损伤。

(3)辅助检查:X线、CT(三维)、MRI、骨密度。

2、诊断1、病名:胸腰椎骨折2、中医辨证分型;早期血瘀气滞型,中期血瘀痹阻型,后期肝肾亏虚型。

如:胸腰椎骨折骨折(早期气血瘀阻型)。

3、西医分型:(压缩性骨折型、爆裂性骨折型、安全带骨折型(chance骨折)、骨折脱位型);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二、治疗方案1、保守治疗:(1)适应症:各类稳定性脊柱胸腰段骨折;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X线拍片、CT平扫显示椎体高度丢失<1/3,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30%者;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

(2)复位方法:①、过伸牵引下体位复位:患者俯卧硬板床,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站床尾,向上牵引患者双下肢,直至胸腹部离开床面,使脊柱过伸,整复者手掌按压伤椎棘突,使得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以利复位。

②、垫枕法:牵引复位之后,患者仰卧硬板床,伤椎为中心下垫软枕,从5cm开始每日增高1-2cm,至15cm,逐渐加厚,使脊柱过伸,伤椎复位。

此法也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者同时不能耐受过伸牵引下体味复位者。

(3):复位后锻炼:①、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

伤后7-10日可采用此法。

②、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双足支撑用力,使全身腾空后伸。

伤后2周可采用此法。

③、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使头部和肩部尽量后仰,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俗称“两头翘”。

此法要求较高,多在前两种方法锻炼一段时间后再采用。

(4)、后期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配合本科室专用中药局部外熏洗;②理疗等促进局部损伤经络的修复;③活血、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止痛等药物对症治疗(如血栓通、七叶皂苷钠、复方骨肽、双氯芬酸钠等)④绝对卧床休息三个月;④三个月后在胸腰段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骨伤科优势病种统计分析骨二区2012年2月自2011.01—2010.03我科共收治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病例25例,纳入标准进行分析的病例18例,治愈10例,好转6例,无效2例。

有效率91.01%。

优良率88.88%。

差或无效11.12%。

进入分析的病例数占收治病人总数的比例72%。

(一)、一般资料:一、诊断:符合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的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26岁-55岁5例,56岁—75岁6例,76岁以上7例。

男女比例1:1.25。

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无法耐受治疗者2例。

不同意接收中医治疗3例。

二、病期诊断及病情分类早期15例,中期2例,后期1例。

血瘀气滞证15例,营血不调证2例,气血两虚证1例。

三、入院检查项目所有病人均完成治疗规定的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56岁以上有轻度到中度贫血比例 (24%).早期15例中6例wbc升高10*10以上的11/63(17.4%),尿常规正常,凝血功能轻度异常4例。

心电图正常5例。

感染性疾病筛查;肺感染筛查,常规摄胸部正位片,老年组发现肺感染2例.X线片检查次数每人次2.0次,CT检查17例。

四、治疗方法口服中药制剂18例,牵引疗法8例,其他外治法:如中药封包、中药薰蒸等一项或以上18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8,物理治疗16例,运动疗法15例,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活血等药物对症治疗16例。

四、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胸腰椎骨折疗效标准分为优、良、差。

优:椎体高度恢复3/4以上,后凸畸形完全纠正或Cobb氏角<5°,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

良:椎体高度恢复>2/3≤3/4,后凸畸形部分纠正或Cobb氏角<15°,偶有疼痛,劳动诱发轻度疼痛,日常生活、劳动能力部分影响。

2013年度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2013年度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 诊疗方案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 .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 有明显外伤史。

(2) 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 x 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 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 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 年)(1) 有明显外伤史。

(2) 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 x 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 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 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 周内。

2.中期:伤后2 周--4 周。

3.后期:伤后4 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四)中医鉴别诊断:1.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 等。

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2.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

5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5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成都骨科医院胸腰椎骨折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标准1.1病史:任何由高处下坠,重物由高处下落打击背部,快速机动车冲击背部,翻车或撞车时候腰背部受挤,矿井、房屋、墙壁、土井等塌陷;脊柱受压或跌倒臀部着地的患者,均有胸腰椎骨折脱位可能。

1.2 多发于:1.3症状和体征:腰背部疼痛。

站立及翻身困难。

脊柱中线部位局部肿胀。

脊柱中线部位后突畸形。

脊柱中线部位局部压、叩痛。

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肠麻痹症状。

脊髓损伤患者还可出现截瘫症状。

1.4合并症:可合并内科疾病,根据受伤原因可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1.5辅助检查1.5.1 X片:可观察胸腰段脊柱外观及骨折大体情况。

1.5.2 CT:可显示椎管有无占位及具体占位情况。

1.5.3 MRI检查可显示脊髓受损情况。

1.5.4 超声检查:1.5.5 化验检查:1.5.6 特殊检查:2 分型2.1 外伤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2.2 老年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2.3 胸腰椎骨折脱位2.4 胸腰椎附件骨折3 治疗方案3.1 治疗原则:胸腰椎骨折治疗原则是首先要重视是否发生脊髓损伤,不要因搬运或治疗患者时造成截瘫,或使已有的瘫痪症状加重。

处理神经损伤时,同时也须将脱位整复,解除任何压迫,并牢固地固定骨折。

单纯外伤性及老年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附件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伴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要考虑积极手术治疗,解除压迫,恢复脊柱稳定性。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临床上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法复位、牵引复位、姿势复位。

手术治疗即指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中药按骨折三期辨证论治。

3.2 复位固定法3.2.1非手术治疗方案适应症:未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单纯的胸腰椎压缩骨折、单纯爆裂型无移位椎体骨折、胸腰椎附件骨折。

禁忌症:胸腰椎骨折脱位伴神经脊髓损伤者。

3.2.1.1 治疗方法3.2.1.1.1牵引过伸按压法患者俯卧于硬板床上,两助手分别立于头侧和足侧,然后进行对抗牵引,至一定程度后,牵引足部的助手,在保持牵引力下,逐步将双足徐徐抬离床面,使肌肉松弛,椎间隙及前纵韧带被拉开后,术者双手重叠压于骨折后突部位,用力下压,借助前纵韧带的张力,将压缩之椎体拉开,同时后突畸形得以恢复。

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四)中医鉴别诊断:1.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等。

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2.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1.早期(1)腰背部垫气囊托板和腰背肌功能锻炼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气囊托板,逐渐向气囊内充气,气囊的弧顶部位于受伤的胸腰椎背侧,气囊弧顶高度由初始10cm,在病人适应的情况下逐渐向内加压充气,24小时后达到最大加压程度,气囊弧顶高度可达15cm。

同时采用持续骨盆牵引,牵引重量为10~15千克,一般在24~48小时内腰背痛可逐渐缓解。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2013胸腰椎骨折疗效总结及优化

2013胸腰椎骨折疗效总结及优化

2013胸腰椎骨折疗效总结及优化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方案骨一科2013年通过2012年的总结,我科在2012年诊疗方案的基础上,予中医三期辨证,中药贴敷等综合治疗。

加强中医护理,针对个体治疗,同时积极加强中医中药的挖掘,不断的总结,不断改善治疗方案,在2013年我科共收治胸腰椎骨折病例152例,纳入标准进行分析的病例135例,治愈118例,好转9例,无效8例。

有效率94%。

优良率87.4%。

差或无效6%。

进入分析的病例数占收治病人总数的比例88.8%。

(一)、一般资料:一、诊断:符合中医诊断:躯干骨折,骨痿,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腰椎骨折的病例135例,男65例,女70例,男女比例1:1.07。

二、病期诊断早期87例,中期33例,后期15例。

三、入院检查项目所有病人均完成治疗规定的必需的检查项目。

四、治疗方法口服中药制剂135例,牵引疗法0例,其他外治法:如中药外敷、中药薰蒸等一项或以上131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34例,物理治疗135例,运动疗法135例,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活血等药物对症治疗130例。

中医治疗率99%。

五、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胸腰椎骨折疗效标准分为优、良、差。

优:椎体高度恢复3/4以上,后凸畸形完全纠正或Cobb氏角<5°,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

良:椎体高度恢复>2/3≤3/4,后凸畸形部分纠正或Cobb氏角<15°,偶有疼痛,劳动诱发轻度疼痛,日常生活、劳动能力部分影响。

差:椎体高度恢复≤2/3,后凸畸形无纠正或Cobb氏角≥15°,静息疼痛,活动加剧,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明显影响。

六、评价方法1.于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一个月、治疗六个月随访时行X 线检查,分别测量其上位椎体高度和下位椎体高度,取平均值作为参考值,计算伤椎参考高度;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一个月、治疗六个月伤椎的椎体前缘高度,再除以伤椎前缘参考高度得出各时间段伤椎前缘的百分率,然后进行比较。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一、临床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受伤的方式、时间和疼痛的性质等。

2.体格检查进行脊柱的外观检查,观察有无畸形、压痛等症状。

3.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X线、CT、MRI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鉴别是否存在胸腰椎骨折及其类型、程度。

二、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单纯胸腰椎骨折,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穿戴硬质固定夹板、矫形外固定和使用颈托等。

2.手术治疗对于不稳定性较高或存在严重神经损伤的单纯胸腰椎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术、融合术和置换术等。

三、疗效评价1.疼痛缓解治疗后病人的疼痛症状是否明显缓解,对疼痛的评估可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法。

2.神经功能改善对存在神经损伤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是否有明显改善,可以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和电生理检查来评估。

3.功能恢复治疗后患者能否恢复正常的脊柱功能,如站立、行走和工作能力等。

4.并发症发生率对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和评估,如感染、出血等。

需指出的是,单纯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包括骨折的类型、程度、患者年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以及医生的经验等。

因此,治疗方案的实施需要有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总之,对于单纯胸腰椎骨折的诊疗方案的实施和总结,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科学、客观的疗效评价。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脊柱功能,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013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2013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四)中医鉴别诊断:1.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等。

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2.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

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

骨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l.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案(一)分期治疗l.早期(1)手法整复,腰椎牵引,腰背部垫枕和腰背肌功能锻炼。

病人入院后卧硬板床,腰背部垫枕。

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五点式功能锻炼,患者用头部、双肘及双足作为承重点,用力使腰背部呈弓形挺起。

一般在伤后一周内达到此练功要求)。

亦可采用过伸复位外固定等技术进行治疗,但要熟练掌握技术操作,保证使用安全。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法: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复原活血汤加减,柴胡、灭花粉、当归尾、红花、穿山甲、酒浸大黄、酒浸桃仁等加味。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1)

单纯胸腰椎骨折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总结(1)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骨伤科优势病种统计分析骨二区2012年2月自2011.01—2010.03我科共收治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病例25例,纳入标准进行分析的病例18例,治愈10例,好转6例,无效2例。

有效率91.01%。

优良率88.88%。

差或无效11.12%。

进入分析的病例数占收治病人总数的比例72%。

(一)、一般资料:一、诊断:符合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的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26岁-55岁5例,56岁—75岁6例,76岁以上7例。

男女比例1:1.25。

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无法耐受治疗者2例。

不同意接收中医治疗3例。

二、病期诊断及病情分类早期15例,中期2例,后期1例。

血瘀气滞证15例,营血不调证2例,气血两虚证1例。

三、入院检查项目所有病人均完成治疗规定的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56岁以上有轻度到中度贫血比例 (24%).早期15例中6例wbc升高10*10以上的11/63(17.4%),尿常规正常,凝血功能轻度异常4例。

心电图正常5例。

感染性疾病筛查;肺感染筛查,常规摄胸部正位片,老年组发现肺感染2例.X线片检查次数每人次2.0次,CT检查17例。

四、治疗方法口服中药制剂18例,牵引疗法8例,其他外治法:如中药封包、中药薰蒸等一项或以上18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8,物理治疗16例,运动疗法15例,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活血等药物对症治疗16例。

四、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胸腰椎骨折疗效标准分为优、良、差。

优:椎体高度恢复3/4以上,后凸畸形完全纠正或Cobb氏角<5°,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

良:椎体高度恢复>2/3≤3/4,后凸畸形部分纠正或Cobb氏角<15°,偶有疼痛,劳动诱发轻度疼痛,日常生活、劳动能力部分影响。

老年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老年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Cobb氏角<15°,偶有疼痛,劳动诱发轻度疼痛,日常 生活、劳动能力部分影响。 差:椎体高度恢复≤2/3,后凸畸形无纠正或Cobb氏角 ≥15°,静息疼痛,活动加剧,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明 显下降。
评价方法
1.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3个月、6个月 随访行X线片检查,分别测量其上位椎体 高度和下位椎体高度,取平均值作为参 考值。
中医病名:胸腰椎骨折 (TCD编码为: BGG000骨折病;M81.896 骨质疏松症)
(三)、诊断
1.疾病诊断 2.病期诊断 3.症候诊断
疾病诊断
1.病史:男:年龄≥60岁,女:年龄≥55岁, 伴或不伴外伤史
2.症状:胸、腰背痛。 3.体征:病椎棘突处压痛、叩击痛明显,甚至
脊柱呈后凸畸形。 4.影像学检查: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改变;MRI
检查椎体信号改变,无神经脊髓挫伤。 5.骨密度检查:参照WHO推存的诊断标准,T
值≤-2.5。
外伤性老年性胸腰椎骨折 病期诊断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证候诊断
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 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
(四)、分型分类
A型
A型:骨折涉及两个终 板
B型:仅累及上方终板
胸腰段压缩损伤的Denis分型
C型C:型仅:仅累累及及下下方方终终板板 D型:前侧皮质弯曲,终板未受损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Denis分型
A型:双终板骨折 B型:上方终板骨折 C型:下方终板骨折
D
屈曲/牵张型损伤的Denis分型
C型:贯穿骨伴有中柱损伤的两个平面
脊柱呈后凸畸形。
4.影像学检查: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改变;MRI 检查椎体信号改变,无神经脊髓挫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胸腰椎骨折是指根据Denis提出的三柱概念,椎体前、中柱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损伤,在胸腰椎损伤中最为常见。

主要特征为椎体前方的楔形压缩(前柱损伤)和后方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中柱损伤)。

椎体后缘骨折片常常发生向后移位凸入椎管导致神经损伤,因此胸腰椎爆裂件骨折常合并脊髓、圆锥或马尾损伤。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腰椎骨折,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西医病名:胸腰椎骨折二、诊断(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胸腰骨折诊断标准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中相关诊断依据拟订。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

(3) 平片显示:椎体后缘连线失去正常形态,前后缘高度均变扁,椎体横径增宽,椎弓根间距增宽和棘突间分离。

CT表现:椎体显示多条低密度裂隙,走向不规则,椎体边缘皮质中断,碎骨向周围不同程度移位,后缘碎骨移至椎管内,造成不同程度椎管狭窄。

(二)辩证分型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后期。

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的,临证时,必须结合病人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1、早期--气滞血瘀一般在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淤血攻心,则用“开”法。

2、中期--筋骨未续是在伤后3~6周期间,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3、后期--肝肾两虚为伤后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予以舒筋活络,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早期证属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患处肿胀、疼痛明显,活动受限,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脉弦。

内服一号汤,方药:元胡12g,当归12 g,红花3g,炮山甲3g,制大黄5g,枳壳10g,三七3 g,骨碎补10 g,白芍10 g,赤芍10 g,川牛膝12 g,陈皮10 g,甘草10 g。

(2)、中期证属瘀血未尽,筋骨未续。

主要证候:肿痛渐消,肢体酸痛,活动不利,舌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宜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内服二号汤,方药:当归12g,川芎6g,白芍12g,杜仲10g,川断10g,骨碎补10g,丹参10 g,地鳖虫3 g,炮山甲3g,陈皮6g,自然铜10 g,甘草6 g。

(3)、后期证属肝肾两虚。

主要证候:肿痛已消,肢体乏力,肌肉瘦削,舌淡苔薄白,脉沉。

治宜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内服三号汤,方药:当归10g,杜仲10g,川芎6g,党参12 g,川断12g,白芍12g,补骨脂10 g,黄芪12 g,焦白芍10 g,炙龟板8 g,巴戟肉6 g,自然铜10 g,甘草6 g。

2.单纯胸腰椎骨折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的诊疗方案:(1)、瘀热内结型胸腰椎骨折早期,伤处肿痛,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苦,舌红或暗红,苔薄黄,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攻下逐瘀,泄热,通便,予以消胀散1号方。

药用:大黄20g(后下)、番泻叶15g,广木香(后下)10g,甘草5g,红花10g、当归5g,火麻仁15g,厚朴15g等。

(2)、气滞型骨折早期,腹部胀满,甚至胀痛,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治宜行气导滞,予以消胀散2号方。

药用:大黄20g(后下)、枳壳12g、沉香末3g(冲服)、广木香(后下)10g、槟榔10g、郁金10g、甘草5g等。

(3)、气虚型骨折后期或合并脊髓损伤,腹部微胀,喜按喜揉,大便干结或不结,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神疲气怯,面色光白,舌淡嫩,苔薄,脉虚,治宜益气健脾升阳,润肠通便,予以消胀散3号方。

药用:柴胡10 g、升麻10g、广木香(后下)10g、白术20g、党参15g、肉苁蓉15g、蜂蜜(冲服)20g、黄芪30g、火麻仁15g、炙甘草5g等。

(4)、血虚型骨折后期,女性患者居多,腹胀不甚,喜按喜暖,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乏力,唇舌色淡,脉细涩,治宜养血润燥,予以消胀散4号方。

药用:熟地20 g、当归尾20g、炒白芍12g 、川芎9g、火麻仁15g、广木香(后下)6g、大枣10g、何首乌20g等。

(5)、阳虚型骨折后期,老年患者居多,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或腰背峻冷,面色光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阳通便,予以消胀散5号方。

药用:党参30g、淮牛膝12g、黄芪30g、升麻15g、肉桂5g(冲)、淡附子6 g、巴戟天20 g、炙龟板20g、炒杜仲12g等。

(二)外治法1 、适应症选择(1)、各类稳定性脊柱胸腰段骨折。

(2)、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

(3)、常规X线拍片、CT平扫椎体高度丢失小于1/2,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1/3者。

(4)、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

2、复位法禁忌症(1)明显腹胀、腹痛患者禁忌复位。

(2)有心、胸、腹腔复合伤者禁忌。

(3)患者前、中、后三柱均破裂,椎体后壁虽不受压缩,但椎体后上缘骨折,骨折块旋转进入椎管,侧位X线片上可见到此折片位于上椎与骨折椎的椎弓根之间。

3、早期治疗方法(1)、牵引快速复位法做好牵引前各项准备后,牵引下快速复位,然后腰下垫枕保持过伸位,开始练功,辅以中西药物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准备,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内脏复合损伤,于伤后第二天行牵引下复位。

患者取俯卧位,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立于患者双下肢两侧,同时对抗牵引双下肢,手术者以掌心按压损伤椎体,使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达到椎体复位,背部垫薄枕。

而后行垫枕练功法:患者仰卧硬床伤椎为中心,自5cm起每日增高1-2cm,至15cm,伤后第二天开始腰背肌锻炼,如因疼痛不能能自行锻炼者医生协助其行挺腰锻炼,第一周行5点法练功,每日练功4-5回,每回20-50次,第3周改用3点法练功,以后再配合俯卧位练功4-8周可下地,坚持腰背肌锻炼半年以上,每周复查一次X片,辅以中西药物治疗。

(2)、充气复位法:是指通过体外过伸复位后,采用充气式气垫垫腰,通过气垫高度的逐步增高,达到椎体复位的目的。

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入医院后,积极完善各项准备,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内脏复合损伤,于伤后第二天行牵引下复位。

对青壮年骨折患者,采用过伸复位+充气式气垫垫腰,视疼痛程度,每天增高3~4cm气垫高度由5cm逐步增高至15cm 左右,绝对卧床6-8周,同时进行腰背肌锻炼;对老年骨折患者,直接采用充气式气垫复位法,视体质和对疼痛耐受程度,充气量循序渐进;7-10天后复查X线片复位满意后,撤除充气垫,改用中药腰枕垫腰维持复位。

4 、晚期治疗方法配合中药局部外洗、中医熏蒸促进局部损伤经络的修复。

四、西医治疗1.非手术疗法胸腰椎骨折的非手术疗法包括卧床休息、利用仰卧的体位复位(损伤节段下方垫一薄枕)石膏背心或支架固定以及后期的理疗等石膏背心或支架固定的时间通常是3~6个月,直到X线平片上见到骨折愈合为止。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脊髓神经未受损伤力学上基本属于稳定性骨折的患者。

经非手术疗法治疗的患者,约20%有严重的疼痛及神经损伤加重现象另有46%后凸畸形加重。

不稳定性骨折者之所以疗效欠佳,主要是由长期固定和卧床休息以及继发性畸形等所致。

2.手术疗法由于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因此,目前爆裂骨折的手术指征1、凡在CT片上显示椎管已严重阻塞及伴有神经损伤症状者,即属手术适应证。

2、在不稳定性骨折中,即使没有明显的神经学症状,为防止因椎节不稳引起继发性病变,亦应选择手术疗法。

手术的优点主要是可以缩短住院日、最大限度地改善神经功能、易于术后护理和防止畸形等。

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不稳定性骨折的矫正和固定,或是对神经组织减压,或两者兼而有之。

3.常用的手术方法:(1)前路手术:经胸或胸腹联合的前外侧入路可提供完全和彻底的减压途径(2)后路手术:后路手术包括后外侧减压术和传统的后路减压术两种(3)微创手术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4.术后康复:(1)功能锻炼:术前应学会卧床腰背肌功能锻炼的几种方式。

术后第一天起,开始适度锻炼,逐渐加大运动强度。

(2)术后出现便秘者,予麻仁丸等中成药口服,此时患者术后体质虚弱,不宜使用峻下剂。

(3)疼痛:术后常规给予田七胶囊化瘀通络止痛,对于痛觉敏感者对症使用吗啡类止痛药。

(4)术后早期(1-7天):由于手术、麻醉对人体的创伤,耗损机体之元气,影响气血之关系,故常见的证型为气虚夹瘀,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伤口刺痛,夜间为甚,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细涩。

治宜健脾益气、行气活血。

方用归脾汤加减。

白术6g 人参3g黄芪10g当归10g炙甘草10g茯神6g远志6g龙眼肉6g酸枣仁6g 木香6g 生姜6g大枣6g术后中期(7-14天):术后恢复早期,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多,脾胃的摄纳及运化功能相对不足,常见的证型为脾虚夹湿证,表现为:口干不欲饮,纳呆,大便稀塘,面色萎黄。

舌质淡胖或边缘有齿印,脉濡。

治宜健脾益气,行气化湿。

方用三仁汤加减。

杏仁10g滑石30g通草15g竹叶10g厚朴10g薏苡仁15g法夏10g白蔻仁10g术后晚期(15-3天):术后恢复中晚期,由于“腰为肾之府”,腰部疾患多与肝肾之关系密切,故此时多见肝肾不足的证型,表现为:腰膝酸软,口淡不渴,毛发脱落,小便频数,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治以补肝肾、强筋骨。

偏肾阳虚者,以金匮肾气丸加减;附子3g 肉桂6g 熟地黄15g 枣皮10g 淮山15g 泽泻10g 茯苓10g 丹皮10g偏肾阴虚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5g 枣皮10g 淮山15g 泽泻10g 茯苓10g 丹皮10g五、疗效评估(一)胸腰段骨折治疗疗效评价及腹胀治疗疗效评估1、骨折疗效评估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胸腰椎骨折疗效标准分为优、良、差3组。

优:椎体高度恢复3/4以上,后凸畸形完全纠正或cobb氏角<5o,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

良:椎体高度恢复>2/3≤3/4,后凸畸形部分纠正或cobb氏角<15 o,偶有疼痛,劳动诱发轻度疼痛,日常生活、劳动能力部分影响。

差:椎体高度恢复≤2/3,后凸畸形无纠正或cobb氏角≥15 o,静息疼痛,活动加剧,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明显影响。

2、腹胀疗效评估以药后排气及伤后至第1次排便的时间间隔为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服药后4小时内排气,排便;有效:服药后24小时内排气,排便;无效:服药后24小时内无排气,排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