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区域经济学原理

区域经济学原理

区域经济学原理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

区域经济学原理是指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是指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方法。

这些原理包括地理位置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等,它们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地理位置理论强调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空间组织理论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方式,而区域发展理论则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

这些基本概念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其次,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和区域发展差异。

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内外部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等问题。

这些研究对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区域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等。

地理位置理论主要研究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的作用机制等。

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方式,包括产业布局、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合作、区域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模型构建、案例研究等。

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实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模型构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

总之,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空间的存在和作用,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不同地域的经济现象和发展模式。

例如,古代中国就有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这种区域经济联系主要是由粮食、商品和人口流动等经济要素的调配和交换所形成的。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初。

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经济空间的特征和区域差异,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这些现象。

其中最重要的是尤金·斯塔学派提出的“核心-边缘”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在一个核心区域开始,然后向边缘地区扩散。

这种扩散过程会产生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首先,它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

例如,某个地区可能以农业为主,另外一个地区则以制造业或服务业为主。

区域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来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

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贸易、人口流动、技术交流等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联系和作用,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依存关系和相互影响。

再次,区域经济学还研究区域的发展和政策。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和贫富差距的差异。

通过研究这些差异,可以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例如,一些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区域经济学还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挑战。

区域经济学可以研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总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学科。

它的发展历史悠久,涉及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发展和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区域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区域内的产业布局与空间分布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空间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地理空间内经济现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其中,地理利益理论是空间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地理利益理论认为,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差异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差异,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此基础上,空间经济理论还涉及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理论等内容,探讨了区域内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机制。

其中,新经济地理学是区域发展理论的重要分支。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内的市场规模、劳动力供给、科技创新等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区域发展理论还包括资源禀赋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等,研究了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通常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以获取准确和全面的数据和信息。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以量化方式揭示区域经济现象和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则通过设计实验或调查来验证和检验理论假设,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案例研究方法则以具体地区或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相关的政策效果。

总结:区域经济学理论涉及广泛,旨在研究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产业布局与空间分布等问题,并为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空间经济理论、区域发展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方法是该领域的重要内容。

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区域经济现象和问题,并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区域经济学》1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1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 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 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 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 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
2.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平衡布局为主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 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 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 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 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
吸引产业转移,产 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
• 3.区域概念的理解

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
特征,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都包含核心城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 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区域经济学资料

区域经济学资料

区域经济学资料⼀、导论1、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2、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地理学、区位论。

3、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应⽤⼯具。

5、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区域的⾃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应⽤⼯具(为区域发展提供研究途径、规划⽅案和实施政策)。

⼆、区位与发展条件1、区域空间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节点(⼈⼝集中,城镇居民点)、轴线(连接节点,交通线、通信线、能源⽔运输线)、域⾯(经济活动的地盘)。

2、空间系统:城镇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区域⽹络系统,区域空间系统。

3、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杜能),⼯业区位论(韦伯)4、近代区位理论:中⼼地理论(克⾥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5、需求门槛:某中⼼地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和服务⽔平。

6、现代区位理论:运输区位论(胡佛)、市场学派(谢费尔)、成本-市场学派、⾏为学派、计量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到新经济区位论等。

7、盈利边界:企业配置在⼀定范围内才有利可图,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亏损。

8、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然条件(⾃然环境、⾃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劳动⼒、科技、制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临界最⼩努⼒理论,低⽔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推进理论,论述⼀个区域内各个地区普遍增长的可能性。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输出基础理论,说明⼀个区域内由于要素供给的不⾜和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只能在条件好的地⽅⾸先发展。

3、威廉姆斯倒U型轨迹4、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要素投⼊,包括劳动、资本、技术投⼊。

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该学科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1. 基础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区域
经济学主要集中在对地理分布和区域经济活动的描述和分析。

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地区间的差异和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框架。

2. 产业集聚理论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这一
时期,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为什么一些产业在某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所谓的“产业集聚”。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如“橡
皮圈效应”和“新经济地理学”。

这些理论为解释地区经济发展
和区域间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
时期,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采取积极的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地区发展和减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府干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评估方法。

4. 新经济地理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学者们更加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和复杂性。

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框架,如“新经济地理学”和“地方经济发展”,以解释现代经济中的地区差异和经济
增长。

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描述和分析地区经济活动到对地区差异和经济增长的更深入理解,为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和机制。

它通过分析区域内外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等。

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的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选择和决策。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的选址决策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市场规模、交通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市场规模大且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

2. 空间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布局规律。

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福利经济地理学和增长极理论等。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经济规模的集聚效应所引起的。

福利经济地理学则关注的是社会福利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增长极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往往从一个或几个中心区域向外扩散,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3.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核心—边缘理论、均衡增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等。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往往由核心区域开始,并向边缘区域扩散。

均衡增长理论则强调社会均衡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产业集聚理论则研究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

二、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是基于分析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 资源配置调整区域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转移政策、优化投资布局等方式来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区域: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达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者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处不在。

区域经济学:狭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使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区域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产业布局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理论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差距理论和区域经济传播理论等。

第三部分是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制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规划理论,区域投资环境理论,区域地方政府理论和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理论等。

自然资源优势度的评价:要确定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必须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要比较就要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通常的方法是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评价方法。

自然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是评价自然资源的相对丰度,主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等。

首要将所需要考虑的各项资源排列出各地区拥有量占全国的位次(1,2,3,....),然后根据公式进形计算。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制度环境中的产权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1产权安排要有利于经济发展2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发展模式相适应3产权安排要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地理因素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首先,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人口、劳动力和资本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资本流动对于区域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向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地区内部资源的调配和开发,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及地方经济团体的组织和合作。

外向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交流,尤其是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

另外,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济增长不仅仅是GDP的增加,更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良性循环。

地区内的收入分配不均会阻碍经济增长并潜在地导致社会问题。

此外,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的集中与分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间的产业集聚与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决定着地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

根据地区经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可以将地区发展划分为初级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享,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土地利用与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关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在城市规划 中,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政策制定
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经济学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 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 展的规律和问题,制定针对性的 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 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经济学在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制定符合区域特 点的经济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经济学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的 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 竞争力。
资源开发与利用
区域经济学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合理开发区域内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欧洲区域经济发展以欧盟为核心,通过经济 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实现各成员国之间的共同 发展。欧盟的区域政策旨在缩小地区间发展 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同时,欧洲各国 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了多 层次、多元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区域发展理论关注不同区域间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问题,探讨如何通过优化 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 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和发展。该理论还涉及到如何处理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区域之间 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 其形成原因。
• 总结词: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人口迁移的规律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 详细描述:人口迁移理论关注人口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和迁移现象,研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就

区域经济学概述

区域经济学概述

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区内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学科,旨在理解地区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外部经济环境与内部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进行概述。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地区差异原理、地理集聚原理、产业集群原理和边际分析原理。

地区差异原理认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内外部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地区差异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石,也是解释地区经济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

地理集聚原理是指经济活动往往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的趋势,即一些特定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在某些地区集中发展。

这种集聚现象可以通过规模经济、空间外部性和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解释。

产业集群原理认为产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聚集,并通过相互联系和互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对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边际分析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核心思想,它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方面的决策和行为都需要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边际分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的优化配置和决策行为。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定量研究是通过构建经济模型,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区差异的形成机制和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等。

定性研究是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区经济的历史演变和特殊情况下的影响机制。

区域经济学研究常常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探究框架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地域宽广,区域经济进步不平衡是常见的现象,从东部发达地区到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明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探究框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一个探究框架,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进步差异和增进区域经济的均衡进步。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 地理与地域差异:中国拥有宽广的土地面积和多元的地理环境。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环境等因素与经济进步密切相关,地理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中国尤为明显。

2. 产业与城市化:中国的区域经济进步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3. 政策与制度: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与政府的区域政策和制度打算密切相关。

政府在资源配置、市场监管、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打算对不同地区的经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

4. 人力资本与创新:中国区域经济的进步离不开人力资本和创新的推动。

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能力水平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进步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探究框架1. 区域经济进步阶段划分:在探究中国区域经济时,可以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进步水平宁特征将其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中间地区等不同阶段,以便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进步差异和问题所在。

2. 区域经济进步的空间格局:探究中国区域经济时,可以从空间格局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关联,并探究其对区域经济进步的影响。

3. 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分析:通过深度探究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可以探讨土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政策和制度等因素对区域经济进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4. 区域经济进步的政策措施:通过探究中国区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政策打算和干预手段对区域经济进步的作用,并提出增进区域经济均衡进步的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区域经济学解析

区域经济学解析

区域经济学解析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地理区域内的产业、人口、经济增长和政策等方面的分析。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解析。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背景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旨在研究区域内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联系的不断增强,它变得越发重要。

区域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2. 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和竞争;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合作与竞争。

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在研究区域经济学时,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空间分析:通过考察区域内各种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来洞察经济发展的规律;2. 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数据和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特征和变化趋势;3.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4. 模型建立:构建经济模型来探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政策干预等问题。

三、区域经济学的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和政策制定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发展规划:通过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建议;2. 区域资源配置:研究区域内资源的分布和配置,帮助决策者合理利用资源;3. 区域产业布局:通过研究不同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提出发展策略和优化布局建议;4. 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研究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竞争关系,为区域间合作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经济现象和联系的学科,它对区域发展与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以及区域间合作与竞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适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对区域经济学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区域经济学理论[1]2篇

区域经济学理论[1]2篇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关注区域内的经济活动、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并分析各种因素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下面将分两篇文章介绍区域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篇文章: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素区域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学领域中独立发展的学科,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和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

它将经济活动分为不同的区域,研究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异以及影响区域经济的因素。

首先,区域经济学理论探讨了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不同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资源条件,这些因素会对经济活动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临近沿海地区的经济可能更加依赖海洋资源和对外贸易,而内陆地区可能更加依赖农业和矿产资源。

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增长率和发展趋势,这些差异可能源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研究各地区的增长模式,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机制和驱动因素,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第三,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地区之间的互动和联动效应。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经济上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联系可能通过贸易、人口流动、资本流动等途径实现。

区域经济学理论通过研究这些互动效应,可以揭示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和相互依赖,进一步理解经济发展的系统性。

最后,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象。

区域经济学理论通过研究这种不平衡现象,可以寻找解决方案,促进各个地区的均衡发展,减少贫富差距。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的学科领域。

它通过研究地理位置、经济增长模式、地区互动效应以及不平衡发展现象等方面,揭示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其研究成果有助于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文章: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区域经济学理论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于1991年翻译了缪尔达尔的《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五)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1988经济学译丛翻译了佩鲁的《增长极限概念》。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就翻译了罗丹斯坦-罗丹《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略论“大推进”理论》。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其中就有纳克斯《市场规模和投资引诱》、《经济发展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两篇论文。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区域经济学是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主要是以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理论为两条主线,从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出发就是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的区位理论,在中观和宏观上就是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是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虽然传统经济理论将时间变量引入到基础经济模型里,但是空间变量尚未引入到基础经济模型。
(八)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实施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
九)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3)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认为,行为区位理论的贡献在于新古典区位理论摆脱其决定性假定,但是,行为区位理论较侧重于企业本身的区位行为,因此难以解释宏观经济结构与空间现象之间的关系。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认为区位斯科特、施托佩尔、沃克尔、麻斯等。
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内涵的工业区位论,其先驱者是龙哈德,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者韦伯,创造性的提出了区位因子体系,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1924年,美国经济学家费特尔提出了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他根据成本和运费的不同假定,提出了两生产地贸易区分界线的抽象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发展出了产业的市场区位论。此后胡佛修改了韦伯的体系,考察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艾萨德增加了运输和生产的其它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洛什把工业区位分析的对象推至多种产业,并分析地区中的城市规模和类型,从而得出生产的空间集中在没有资源、人口分布相同的情况下是由规模经济差异和最终产品运输费用差异所导致的结论,贝克曼发展了洛什的研究,他认为对当地商品的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的城市的规模。
2、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发展起来的。随着各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区域经济理论开始注重经济增长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这方面也是有着大规模的引进和介绍,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循环累计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倒U理论。这些理论或者大多数理论依然在众多教科书中可以找到,如张敦富、郝寿义、陈秀山、高洪深等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在郭熙保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更加部分进行了区域发展理论论文的翻译,在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编的《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更加详细具体的进行了介绍,国内对其论述的期刊学术论文也不在少数。
(六)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
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
(七)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1)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到80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各国学者大都是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趋同或趋异问题。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例如萨拉-艾-马丁的β收敛及α收敛(1996),Dan Ben-Daild与Ayal Kimhi(2000)对贸易与收入收敛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发现在重要贸易伙伴之间贸易量的变化将对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异程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贸易集团之内的贸易增加会促进集团成员之间的收敛速度。
麻斯认为作为历史产物的产业区位被新古典区位理论转变成为“非历史性抽象空间”,并且,虽然行为区位理论涉及到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其理论分析较侧重于区位选择主体、组织内部结构、管理特性,稍微忽略产业区位的基本原因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认为产业区位及其变化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生产过程就是企业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整体结构框架。其生产过程具有广义的含义,包括政治结构、资本劳动关系的社会过程。以结构主义为主的区位理论之所以重视分析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是因为它们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量较大,并且区位变化的力量来自于大型企业固有的垄断特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斯科特提出“新产业空间理论”,其基础理论是调整理论、制度经济学、后期韦伯类的经济地理学。斯科特认为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其结果造成空间集中,反之,造成空间分散。并且,在柔性生产方式中,区位的核心因素并不是聚集经济、规模经济以及劳动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样一来所形成的“新产业空间”既具有自我独特的社会政治形态,也具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区位理论在以往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区位理论,解释生产方式和区位的关系。
(四)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经济科学出版社在1991年翻译了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
(2)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注重动态分析,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运用这一工具不仅可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
3、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里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集聚力和分散力。集聚力不仅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国家之间。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按照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一定程度取决于由促进企业集中化生产的集聚力,以及与运输相关促进企业分散化生产的分散力两者之间平衡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基数历史传统以及资源的相对集中有关系。新经济地理强调经济发展依赖于国家或者地区的历史演化经纬,或者说依赖于初期的发展状态。
(1)杜能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古典区位理论。新古典区位理论是指以新古典经济理论假定为主的区位理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收益递减、完全理性、利润最大化等。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者杜能创立农业区位论:由土地位置不同,即距离城市市场远近的不同,导致农业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从而对地租发生不同的影响。这是著名的位置、地租和土地利用三者关系。之后的学者龙哈德、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费特尔提出了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廖什利发展出了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