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2019年精选文档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

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士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

1 人一旦患病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1.1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抑郁情绪。不过,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少言寡语,对任何事物都不感性趣;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1.2焦虑:病人患病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1.3 怀疑: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的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对别人的相劝半信半疑,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预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

1.4孤独感: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单位,周围接触的

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查房时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少。很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1.5被动依赖:病人进入角色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这时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6否认: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尤其是对肿瘤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更为常见。如,有的患者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却失口否认,当她看到病历诊断时,还说医生写错了。有的医护人员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某些病人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当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

1.7同情相怜: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有位心理学家以女大学生做被试,进行了一次实验,发现人越在危难之时,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亲和力越强。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验证。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互相认识和互相理解,无话不

谈。他们关心病友的病情变化,乐于向医务人员介绍病友的痛苦症状,并乐于帮助病友克服困难。

1.8侥幸:病人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侥幸心理。如,疾病初期不少人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总希望医生的诊断是错误的。

2心理护理的目的

人在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心理需求和反应。护士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说来是:

2.1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协调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2.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通过心理护理,护士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3 病人的心理需要

3.1躯体需要:是指生理病理的需要。如休息与睡眠、饮食、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3.2感情的需要:由于陌生环境,接触新异的检查与治疗,与亲友分离所致,需要亲人探视与关怀,医护人员同情与关心。

3.3受尊重的需要: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

3.4被接纳与社交的需要、适当的活动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可

以迅速消除陌生感。

3.5精神上的需要:有事业心的人,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就。

3.6提供信息的需要:了解疾病的知识,自己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作用。手术效果,主管医生、护士水平、预后等。

4心理护理程序

即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综合即指要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处理病人的心理反应;动态是指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变化进行护理;决策是指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作出心理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反馈是指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可以反过来产生影响;根据问题地变化进一步制定决策。心理护理按照护理程序作为护理实践中的工作方法,能够保证病人得到完整的、连贯的、具有专人负责的管理。护理程序的具体步骤如下:

4.1 估计:即收集主、客观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列出心理护理诊断。

4.2 计划:在列出心理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后,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决策。即心理护理计划。

4.3执行: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4.4评价:即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达到,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

的反应;再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理目标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理反应,在交谈中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交谈时要注意具有合适的环境、时间地点;和谐的气氛,使病人感到亲切,愿意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护士要注意仪表,并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同情、关怀的心情,心平气和地进行交谈。注意谈话技巧,首先自我介绍,说明交谈的目的,让病人自己叙述、护士主要是倾听以估计病人的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病人能畅所欲言,在交谈中可给以鼓励,希望他继续叙述,同时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在交谈中注意对病人尊重。对沉默寡言者应多启发,对兴奋多言者不能厌烦要善于引导。

在交谈中注意观察病人的外观、反应情况,病人的警觉状态,并连续观察,有意识地发现是否存在否定诊断的迹象。以及执行护理措施后的效果等。

护士应掌握一定的体检技能,包括常规生命体征及各系统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了解病情变化。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时,应有针对性,是应针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护理问题目标应包括具体的达到的结果及时间。在制定心理护理计划时确定协助病人达到目的的具体计划及护理措施,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应耐心细致地讲述病程规律,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

员的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2019年精选文档

住院病人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护理 患病后,由于角色、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士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 1 人一旦患病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 1.1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因为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所以多数病人都会产生抑郁情绪。不过,表现方式是多样的。如,有的故作姿态、极力掩饰;少言寡语,对任何事物都不感性趣;还有的自暴自弃,放弃治疗,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 1.2焦虑:病人患病避免不了焦虑情绪。焦虑乃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这种威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一是个性受到威胁。对病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威胁往往是统一的,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1.3 怀疑:病人的怀疑大都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患病后常变的异常敏感,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是在说自己的病情严重。对别人的相劝半信半疑,疑虑重重,担心误诊。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预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 1.4孤独感: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单位,周围接触的

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查房时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少。很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们希望尽快熟悉环境,结识病友,还希望亲友的陪伴。长期住院的病人由于感到生活无聊,乏味,希望病友间多交谈,希望有适当的娱乐活动以活跃病房生活。 1.5被动依赖:病人进入角色后,大都产生一种被动依赖的心理。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周围同志的关心照顾,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变得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变得被动、顺从、依赖,变得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这时他们的爱和归属感到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关心,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6否认:在临床上还可以看到有的病人怀疑或否认自己患病。尤其是对肿瘤等预后不良的疾病更为常见。如,有的患者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却失口否认,当她看到病历诊断时,还说医生写错了。有的医护人员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某些病人应付危害情境的一种自我防卫方式。研究证明,一定程度的否认,对缓解心理应激是可取的。当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 1.7同情相怜:人都有同情心、怜悯心。有位心理学家以女大学生做被试,进行了一次实验,发现人越在危难之时,具有共同命运的人亲和力越强。这一实验结果也可以在病人身上得到验证。病人一旦住在一起,很快就能互相认识和互相理解,无话不

外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外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随着人们对健康及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护理人员在深入开展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逐步将护理的重点放在人性化、个性化上,以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而要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换句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就要针对个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本文就外科住院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展开讨论。 1.心理特征 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周围环境的变化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患者要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来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体验,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改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以至人格特征[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外科患者常出现以下心理特征。 1.1 负性情绪反应 外科患者大多有皮肤完整性受损伤和需要手术治疗为主,患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悲观。焦虑是患者对疾病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情绪反应[1]。患者住院,要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医院,要面对一身素白的医生、护士,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加重。常见的表现有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四肢及全身震颤、出汗、语速急促、声音发颤,在病房来回走动,希望医生马上给予处理等。高度的焦虑不仅会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1]。有的患者还会因丧失劳动力,或因疾病导致了形象变化,变得悲观失望、独行言寡、厌恶社交,将自己孤立起来,甚至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了信心,产生自杀想法。 1.2 恐惧情绪 由于医院是各种疾患集中的地方,会使患者看到自己未曾想过的人和事,加重对疾病的担心,因此许多患者在住院后都会产生许多的害怕。害怕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如害怕医院、害怕面对医生护士及周围的环境和病友等;害怕各种医疗设备;害怕打针,尤其是对要做的各种检查;害怕疼痛,特别是对一些侵入性的治疗,如导尿、各种插管等;害怕会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害怕医生或护士对自己的忽视,如患者会很在意自己伤口的换药次数,担心医生、护士疏忽自己。在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身上,害怕体现的尤为明显,如患者会在手术前一天晚上不能入睡,心跳加快,心情不能平静,必须依靠药物的作用才能睡眠。在进入手术室时会变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毛细血管收缩变细。对医疗费用的担心、害怕会给家人增加负担。害怕是外科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为了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解除患者的恐惧情绪不失为重中之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3 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 依赖、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出现的行为反应[1]。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对象。有些患者就会变得对事无主见,自信心不足,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护理的有关内容

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护理的有关内容 当人在患病时,常常把自己当做弱者,他们对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极为敏感,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非常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尊重,如果这种需要没有满足,病人容易产生自卑无助的的情感,甚至会出现不满和愤怒的情绪。病人也会因为患病,产生不安全感。所以对于病人的心理护理就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看一看病人会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护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病人由于对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过分担忧而产生焦虑,或者由于手术问题而产生焦虑,还可能是因为患的疾病本身会产生焦虑的症状。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益处的,有利于人摆脱困境,但长期的过度焦虑会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二)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情绪的反应,常见于危重病人,或者是普通病人的病情加重时,或者是有些疾病目前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并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抑郁。 (三)依赖心理 主要表现为病人对自己的自信心不足,事事依赖别人去做,情感非常脆弱,一向意志坚强的人也变得犹豫不决,一向自负的人也变得畏缩不前。严重的依赖心理对疾病是不利的。 (四)孤独感 表现为病人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不与病友交谈,病没有痊愈时就想回家。 (五)否认心理 表现为病人怀疑和否认自己的患病事实,否认疾病的存在或者否认疾病的严重性。不顾事实的否认,会对疾病起到贻误和消极的作用。 二、心理护理 作为护士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心理问题以及他的心理活动特点进行心理护理,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使病人达到一个有利于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有益心态,促进其早日康复。 1.我们要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及住院的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受到疾病的折磨,再加上长期住院的生活条件限制等 因素,心理状况及情绪都会有很大变化。因此,作为医护人员以及家属应重视患 者心理上的变化,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给予必要的心 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问题会对患者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我们都知道,住院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治疗,那么心理问题是不是也会对住 院患者造成较大危害呢?首先,在医院治疗期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失 眠和焦虑。睡眠障碍的常见症状包括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失 眠等。睡眠障碍导致的主要危害就是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社 会功能和劳动能力。其次,由于住院治疗期间,患者若缺乏情感支持,和家属之 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有些家属对病人的病情不理解、不关心,甚至 存在歧视和虐待病人等现象,这些不良行为对病人的康复不利。如果不能及时解 决相关问题,很容易导致疾病复发及加重。最后,由于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或治疗效果不好,患者容易产生自卑、绝望、厌世等不良情绪。这些不 良情绪会使患者情绪消极,甚至出现厌世情绪。由此可见,心理问题对住院患者 心理健康带来较大危害。我们应该重视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和疏导,提高其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对住院患者的作用是什么? 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常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对疾病的康复非常 不利。所以,要想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调养身心,就必须做好心理护理。那么,心 理护理对住院患者有什么作用呢?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 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方式,对于患者来说,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上的考验。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害怕、疑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对手术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恢复和康复过程。因此,术前、术后对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是医护人员不可或缺的工作。 一、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 1.焦虑 手术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焦虑情绪,包括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害怕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担心术后会不会有疼痛等等。这些焦虑情绪会导致患者心情烦躁,影响睡眠,还可能影响患者的食欲和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感染。 2.恐惧 手术时,患者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和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和危险会使患者产生恐惧情绪。有的患者可能会担心手术时会出现意外,甚至失去生命。这种恐惧情绪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的压力症状,还可能导致术后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 3.疑虑

手术前,患者可能会对手术的细节和程序充满疑虑。这些疑虑情绪会让患者感到无助和焦虑。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对手术前的准备和麻醉产生疑虑,这些疑虑往往会增加患者的负面情绪。 二、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1.术前心理干预 针对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术前心理干预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医护人员可以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比如行为干预、认知重构和心理支持等。 2.心理支持 手术前,医护人员可以在术前会诊或术前讲座中,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手术信息,详尽地讲解手术的过程和风险。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疑虑和恐惧情绪。同时,医护人员也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支持,例如与患者交流、给患者心理安慰、引导患者正面思考等等。 3.麻醉前的心理准备 麻醉是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麻醉前的心理准备也非常关键。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引导患者放松和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减少对麻醉过程的恐惧和疑虑。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麻醉程序讲解,使患者充分了解麻醉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4.术后心理干预

病人常见心理问题护理

病人心理 主要内容 患病、病感与病人 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常见心理变化 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一、患病、病感与病人 1、患病 患病包括客观性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和生化的变化,主观性的病感以及社会功能异常三方面表现。但三者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和具备。客观性改变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主观性病感则不能直接验证。 2、病感 病感是以一定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的心身状态。它可以源于内在的客观病变,也可以由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引起。 3、病人 病人指各种疾病患者,包括那些只有“病感”的患者,即虽有病痛的症状和感觉,但未发现躯体病理改变的人。 二、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又称为病人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种特殊类型。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每种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通过角色期待体现。 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 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指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其行为必须随时间、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的现象。 角色适应与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能随着角色的变化改变行为,表现为角色适应,否则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三种类型: 1、自我角色冲突个人期望与角色要求发生矛盾; 2、个人身兼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 3、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角色的角色期待不同的矛盾。 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角色缺如未意识到有病或持否认态度; 角色强化不愿从病人角色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消退从病人角色过早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恐惧对疾病过度惧怕、担忧;

住院患者的心理需要与护理-文档资料

住院患者的心理需要与护理 国际护士会认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士的工作责任和性质决定了其工作核心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促进患者尽可能的恢复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平衡能力,以达到全面身心护理的目的。要做好全面的身心护理,临床护理工作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以科学、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满足患者的需要,更好地做好患者的整体护理。 1适应期的心理需要与护理 适应期是指患者进入医院的最初阶段,此时患者突然离开家庭及工作环境,带着病痛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处处不适应,因而产生孤独、寂寞、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此时患者的心理需要应有如下几点: 1.1认识和被尊重的需要 患者进入病房后,首先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认识和尊重,护士应该主动热情接待患者,迅速安排好床位。及时完成各种检查: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登记工作。 进行这些工作时,护士要做到表情轻松自然,态度和蔼可亲,操作迅速准确,同时还要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或责任护士及主治医生,嘱咐患者有事或者有困难可随时提出,使其从心理上产生被尊重和接纳的感觉。 1.2熟悉环境的需要 环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舒适、优美、洁净的环境会使人心情愉快。患病住院后患者要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工作及生活环境,进入医院后要面对陌生的环境,使患者心理上产生压力感。护士应及时了解患者此时的心理需要,主动向患者介绍本科室的环境与设施,如办公室、洗漱间、开水间、食堂、厕所等。 同时还要详细介绍入院须知、探视制度、查房及治疗时间等,让患者从心理上尽快适应新的住院生活,而不至于产生重大的情绪波动。 1.3人际交往的需要 护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护患关系遵循基本的人际关系规律。

谈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谈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摘要】探讨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适时的进行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焦虑、稳定 病人情绪、减少病人依赖性、关注病人自尊心,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是保证病人 安心住院,服从治疗,防止意外,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针对病人的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护 士运用心理知识和技术给病人关怀和帮助,以满足病人的需要,解决心理问题, 提高病人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和使用能力,进而促进病人成熟和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日新月异,对病人的治疗不再仅限于疾病本身,更多的是关 注病人的心理治疗。住院病人在住院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医务人员了解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就能针对性做好心理治疗工作,促进病人早日 康复。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是保证病人安心住院,服从治疗,防止意外,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和借鉴经验,在此谈一些心得体会。 1 病人的心理特点 1.1不安全感:病人患病住院治疗,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或较为复杂,因此可能产生不安全感。病危的病人还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忧心忡忡。 1.2孤独感:病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与工作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病房,心情抑郁,情绪低沉,产生孤独感与寂寞感。 1.3牵挂感:病人住进医院,还常常牵挂家庭生活的安排、子女的教育与自己的工作等问题。这无疑增加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影响病人情绪稳定。 2 心理护理 2.1消除病人焦虑。患病后住院意味着与熟悉环境的脱离,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对生活的不可控性,这些心理应激引起的冲突容易导致焦虑、绝望情绪。患 者入院时医护人员与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减轻其焦虑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需要有完整亲切的介绍活动,如环境的介绍、医务人员的介绍、寻求帮助 的方法;其次,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提供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的信息,协助患者了解他们的处境及状况,有更多的选择权力,增加控 制感,调动主动性。减轻因失控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提高对无法控制的情境的忍 受度。 2.2稳定病人情绪。住院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医务人员发生冲突。这是人在与疾病和环境变化的斗争中,不能自控而激起的情绪 发泄。患者顾虑疾病对家庭、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不能忍受疾病带来的压力 和痛苦,情绪异常悲观,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疾病引起强烈的心理应激 反应。对反应指向内者,往往失望,自我责备,孤立无援,失去信心。对生活缺 乏乐趣,甚至企图自杀。 医务人员应多鼓励患者,提供一些成功案例.与其他病友多交流沟通,而不 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圈子里。并指导患者家属心态积极,调动积极因素,与患者 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对反应指向外者,往往易激动、暴躁、爱唠叨、生气。而 对这种情况,要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解答疑问,同情地听患者诉说, 尊重患者人格,要有容忍的能力,鼓励患者相信自己。 2.3减少病人依赖性。患者在住院后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关注,成为焦点,有些患者有意无意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无主见,被动性增加,事事都依赖别人。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

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 疾病心理反应是指正常人患病后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负性情绪,如焦虑、疼痛、恐惧、悲伤、抑郁、悲观等。当人体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时,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能力减弱,产生细胞因子、淋巴因子、抗体、补体的分泌功能降低,进而对病原异物的识别功能减退,导致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下降,甚至会延长康复期并可能对愈后的个性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全面细致地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体察其心理变化,作出恰当的护理诊断,以便有放矢地给予身心两方面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疾病性心理反应如焦虑、疼痛、恐惧、抑郁等表现,其原因、护理诊断等简要讨论如下。 1 焦虑 1.1 焦虑的生理及心理反应焦虑是由于应激而产生的一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改变。中医认为焦虑症多为肝失疏泄,心肾不交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受体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系统功能失调有关[1]。由于肝气郁滞,内分泌失调,患者通常表现为纳差、腹胀、嗳气、口干、易汗、心悸、恶心、呕吐、疲劳、停经、口吃、抽搐、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内在生理反应。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抵抗或逃避。其外在行为通常有愤怒、否认、伪装快乐、专心于某种活动、哭泣、负罪感、角色失败等。苏宝珠等采用“交谈法”对28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80%以上的被调查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各种焦虑性心理反应[2]。 1.2 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因素、性格特征、精神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等。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的同病率为15%,其中单卵双生子高达50%。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等性格特征也容易使患者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感到紧张或引起情绪波动,从而造成焦虑。轻微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也可成为焦虑的诱因。在生物学因素方面,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许多主要影响中枢5-羟色胺的药物对焦虑症有效,说明其生物学因素是多方面的。 1.3 护理诊断护理人员可以根据以上生理及心理反应和影响因素,对患者是否焦虑及其程度进行评估诊断。焦虑反应的程度可根据其敏感度、感官反应、知觉反应来划分。轻度焦虑指个体能够注意到大部分发生的事情;中度焦虑指个体注意发生了什么事的能力受限;重度焦虑指个体无法注意到环境中发生了什么事,甚至可能陷入惊慌状态,对周围的人、事、物混乱、淡漠或全无反应。 2 疼痛 2.1 疼痛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国际疼痛学会对疼痛的定义是“非愉快的感觉体验和情感体验,通常是在发生或引起各种组织损伤乃至继续组织损伤时的一种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当某种疾病较重就医时,老年人对病情估计多半会很悲观,心理上也会变得很脆弱,而这都不利于老年人疾病的康复。所以对于老年患者,除了做好生理上的护理外,心理上的护理也十分重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原那么 ⑴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1周最为明显。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远离了那种红红火火的集体生活,失去职能,而感到空虚,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子女成家立业,自己多数时间在缺少欢笑的生活之中,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2次的查房时和患者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时机也较少,这样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 护理原那么: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⑵猜疑心重:老年患者不会轻易相信刚认识的人。 护理原那么:耐心解释。在护理猜疑心强的患者时,护士对他们的生活除了精神护理外,还经常与他们谈心,与他们讲些必要的治疗和用药知识,让疗效明显的患者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问题等,在用药过程中,巧妙地答复。

⑶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很少言语,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消沉,常常卧床等。人虽外表寂静,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患者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⑷退化、依赖性增加:患病时,患者往往对自己日常行为,生活管理的自信心缺乏,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希望有更多亲友来关心他,从中得到抚慰和温暖。 护理原那么:多关心患者。护理此类老年患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只是能讲清楚道理进行奉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做到微笑效劳,使护士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同时,经常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改变他们的依赖心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和护理上的每一点进步,以增强他们的自强意志。 ⑸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者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护理原那么:关心-支持-鼓励。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根底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

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方法:对2014年1月~12 月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患者负性心理主要表现 有焦虑、急躁、恐惧、忧虑、丧失信心、愤怒、期望过高等,通过心理护理使患 者的情绪处于良好的状态,纠正不良情绪,改变不良行为,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产,以轻松的心情出院。结论: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已广泛运用于心理护理中,护士 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适宜的方法。其中支持疗法最为常角。其次,放松训练、 音乐疗法等护士也经常参与实施。 【关键词】住院患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152-02 病人一旦住院,原有的生活规律常被打乱。生活节律的破坏往往成为一种极 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住院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多变的, 但是从临床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来看,病人的心理过程有其共同的规律性。因此,心理护理方法的实施,要遵循其普遍原则。护理程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都 要符合病人心理的动态变化和规律性的要求。 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12月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3~82岁,平均年龄46岁;文化水平:大专以上20例,高中学历60例,初中 以及以下40例。心理表现:其中焦虑70例,急躁61例,恐惧72例,忧虑56例,丧失信心3例,愤怒2例。 2.心理特点 病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既受客观事物即疾病性质、机体状态的影响, 又与病人对疾病的主观认识和态度有关。人对疾病的体验是一种自我体验。这种 体验的强烈程度取决于病人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等。 一般来说,对疾病和手术有较正确的认识、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或者术前 痛苦较大并有接受手术愿望者,病后或术后的心理反应较轻。尤其是长期被病痛 纠缠折磨,多种非手术治疗无效,又担心继续拖延可能使病情恶化时,术后会觉 得“放下了包袱,轻松了许多”。而那些病程短,自觉症状轻微或影响外貌的手术,常会引起明显的心理变化,有的病人由于对身体感觉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做出错 误的解释[1]。此时,护士通过交谈来提高病人的认知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性格特征对病人的心理反应也有很大的影响。性格开朗、坚强者,对疾病所 致痛苦的耐受性较强,对医院生活的适应较快,遵医行为较好;性格懦弱者则易 出现情绪消沉、抑郁,对病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较差,而依赖性却较强。 所以,护士掌握病人的个性特征是必要的。 3.心理护理 3.1 支持性心理护理 支持性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语言这个工具,通过护患沟通来消除病人的心理 紊乱,提高病人对精神刺激的防御能力,重建心理平衡的一种护理方法。心理支 持的许多具体方法和措施是相互关联的,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固定的顺序,其中任 何一种方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应用。 3.1.1保证:具有心理问题的病人常将其心理活动隐匿起来,在自我评价时, 只见失败和不幸,忽略了个人的价值和能力,由此导致焦虑和痛苦。护士可反复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疾 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 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 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病

老年住院患者抑郁心理的原因与护理干预-最新年精选文档

老年住院患者抑郁心理的原因与护理干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患者的精神障碍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焦虑、抑郁是临床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危害严重,会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甚至自杀[1]。而抑郁焦虑患者并非都于专科医院治疗,常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在我国一些调查中抑郁症发病率可达7.3%[2]。对老年人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尤为重要[3]。 1老年患者抑郁的原因分析 1.1 环境的改变患者入院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并开始接触新的人和事,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 1.2 慢性疾病如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骨质疏松等,这些疾病呈慢性进行的发展,由此老年患者产生抑郁的心理。 1.3 肿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增加,伴随着疾病会产生抑郁的情绪。研究表明消化道肿瘤可给老年患者带来生理及心理打击,甚至可出现抑郁症[4]。 1.4 意外的伤害如跌倒,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后果严重,造成致残与死亡,而且还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健康品质[5]。 2护理干预

2.1整体护理的方法[6] 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常常否认自己患病,护士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信任,对疾病有正确的了解;做好生活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干净、整洁的病房,严格落实巡视,加强安全防范,加强交接班;关心患者的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 2.2个性化心理评估除了常规评估外,重点评估患者的的主观心理感受,对诊疗治疗的理解程度,预后期望与信心;了解患者对抑郁的感知情况与应对方式;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分析原因;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并予恰当的反应[7]。 2.3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形成了新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通过交流评估了解掌握引起患者抑郁的原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其提供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在治疗护理期间注意尊敬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注意保护患者的自尊心,适当的鼓励与赞扬,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认同感。对于疑心较大的患者善于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患者用理智克服不良情绪[8]。 2.4 集体心理治疗组织病情稳定的患者到相应病区的阳光活动室进行阳光1h集体活动。病友间讲故事、下棋、玩纸牌、读报等[7]。1~2次/w。 2.5 心理指导从心身疾病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启发患者,让其摆脱"发病-负性情绪-发病"这种恶性循环,应用转移

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2512现代医药卫生20o5年21卷第18 期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谢美云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梅州514031) 文章编号:1009—5519【2005l18—2512-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人一旦患病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尤其是dxJL.由于正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病和住院都可造成其身心创伤.不但 可影响其日后的人格发展,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医疗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儿科医护工作者需掌握不同年龄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并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主动配合医护工作,促使其身心早日康复. 1儿科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反应 1.1焦虑和恐惧:焦虑是心理恐惧的表现,是住院患儿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可发生在每个年龄阶段的患儿身上.各年龄dxJL 可因医护人员使用侵入性的医疗用具进行治疗或检查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可因与亲人(尤其是母亲)的分离而产生分离性焦虑:幼儿,学龄前儿童还可因惧怕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较大儿童可因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有限,担心疾

病的预后或因药物不良所造成身体形象改变.甚至引起身体某系统功能丧失或某部位丧失知觉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学龄儿童可因学习中断,担心学业落后而产生焦虑等. 1.2依恋性增强:dxJL 患病住院后因身体的不适及对住院的害怕.往往出现依恋性增强,表现为不能离开亲人尤其是母亲的怀抱,害怕被父母抛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需要别人帮助;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等.依恋性增强是病人的一种自然反应. 1.3缺乏安全感:患儿生病住院后因与亲人分离.且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而缺乏安全感,主要见于幼儿以上患儿. 1A 出现退行性行为:退行性行为是儿童倒退出现过去发展阶段的行为,是儿童逃避压力常用的一种行为方式.常见于幼儿以上住院患儿.如幼儿表现为尿床,吸吮奶嘴和过度依赖等: 学龄期儿童表现为学习迟缓,态度退缩,有挫折感等. 1.5 自卑:因疾病或用药使患儿身体形象发生改变所导致.主要见于较大儿童.如肾病综合症患儿可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引起多毛,水牛背,满月脸等身体改变而出现自卑心理. 2 相应的护理措施 l 焦虑和恐惧的护理措施: 护士应评估患儿产生焦虑的原因及程度,根据dxJL 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针对患儿的分离性焦虑主要采取尽量固定护士对患儿

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精选文档

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手术大小,大多数患者手术后对手术表现出焦虑甚至恐惧的心理,因为毕竟是自己的身体让别人像缝衣服似的缝过,折腾过了,怎么能不恐惧呢?另外还有手术中的疼痛作怪,麻醉使他们昏昏沉沉全身无力,加上担心手术做得不成功,自然就会觉得身体虚弱,还有担心会不会留下后遗症等因素,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影响心情和食欲,甚至会通过内分泌影响到免疫系统,对患者的恢复很不利。由此可能会产生病人的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甚至对前途丧失信心,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再甚者可能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多多进行开导,以热情饱满关心同情,和蔼可亲的态度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以获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合作。对的手术和麻醉也要向病人讲解清楚,各个医师们说的要一致以免造成病人的误解和顾虑。对手术前后可能使用的氧气管、胃管、引流管、留置尿管等事先应说明应用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1 外科心理护理几个主要方面 1.1 安定病人:这里的安定并不是指让病人身体安静,而是从心理上得到安定,放心。手术完成后,病人醒来要第一时间告知病人的病情,告诉他手术非常成功,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下降,让病人久悬的心早点放下来,这样病人自然会心情舒畅,睡眠好,

有食欲,再对病人进行多加鼓励,以帮助病人早点康复。 1.2 正确处理疼痛:对于病人在手术中可能的疼痛要提前告知病人好让病人有心理准备对于不好言表的疼痛,通过观察病人的表情,应给与理解与支持,并鼓励病人战胜疼痛,适当时在医师的嘱咐下给予镇痛剂、鼓励病人深呼吸,也可听听音乐,下下棋,转移一下病人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1.3 使病人保持乐观:对于术后病人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要努力帮助他克服。如:向他们列举此类病情成功的例子,或者向他们展望,病人康复后会是怎样的健康,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4 建立康复的信心:病人的领导,同事及亲人的探视和支持能使病人建立信心勇敢的面对病魔和疼痛,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1.5 术后指导:很多病人等到伤口的缝合处一拆线就出院了,其实这个时候,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因此要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康复计划。如:怎样锻炼,饮食上应注意什么?等等。有的病人,康复后可能会有部分身体功能上的丧失,如:偏瘫、失语、视力和智力下降等,要适时给与解释,给病人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并向病人提供帮助,帮助解决其身体缺陷引起的困难。 2 外科心理护理几个方法技巧 2.1 称呼上的语言技巧:称呼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患者对

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相关护理

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相关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大多数是老年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时好时坏,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容易 产生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的回复,因此了解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做好心理 护理,对促进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的的康复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1]。本文就呼吸内科 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展开讨论,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对相关护理工作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共收治病人232例,其中女性93例,男性139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94岁,平均年龄(72± 2.1)岁。慢性阻塞性肺病58例,支气管扩张8例,支气管哮喘14例,其他152例。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2.1入院时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患者刚入院,心理负担往往较重,毕竟疾病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2]。主要因为:1)患者认为反复发病、难治愈,病程较长,如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使病人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视为死亡的先兆。2)对工作、家庭放心不下,心事重重。3)受医院各项制度的约束、生活不 习惯,给病人带来孤独、不安和烦躁的感觉,担心治疗效果,过多的心理负担可加重病人的 症状。 护士必须及时给予调节护理。首先,要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主动热情护送病人到 病房,进行更衣和各项处置,细心介绍医院的有关情况和作息时间以及床位医生和责任护士 的姓名,以热情、真诚、亲切使病人产生至医院如归家的感觉,有利于医患沟通,建立良好 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心,并迅速配合药物治疗,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消除顾虑。其次,要从理论上说明呼吸系统症状是疾病发展的过程,只要配合治疗症状就会缓解,病人有了生 的希望,也就精神放松,情绪稳定了,自觉症状很快减轻。 2.2住院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呼吸科病人心理特征因呼吸疾病常伴随的症状:反复咳嗽、 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故使病人产生以下心理症状:紧张、恐惧、失眠、烦恼、焦虑、悲观、失望、心情抑郁、脾气急躁等,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护理。 2.2.1紧张急躁心理特点及护理呼吸内科患者有时病情变化快,使慢性病发作,呼吸困难使 病人坐卧不安、大汗淋漓、全身不适出现烦躁、易怒甚至将氧气拔掉,对医护人员横加指责,不配合治疗,情绪极不稳定,并认为呼吸困难是医护人员无能所造成 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和耐心细致的劝导并说明心理上的平静是病情好转的开始,急躁只能加重呼吸困难,增加耗氧量,另一方面,在操作时表现出沉着、老练、迅速以 取得病人信任,才能消除他们的焦虑急躁心理。 2.2.2悲观失望心理特点及护理基层医院农村病人多,由于病程长,反复住院,药物疗效差,有些病人每年住院5-6次,加之疾病折磨,精神经济负担重,经济条件差的病人一入院就有 较重的思想负担,出现心事重重,沉默苦恼,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 厌烦拒绝治疗。 护士应对病人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加倍关心体贴病人,言行 要小心谨慎,治疗工作认真负责,说明我们尽量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鼓励病人 用坚强的毅力战胜病魔,通过医务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使 患者对医务人员有信赖感,病人精神上得到安慰,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