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
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
(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1、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引导学生们进入课程主题。
2、老师询问学生们预课文后对于“将”“相”和“和”这三个词的理解,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3、老师让学生们想出和字组成的词,引导学生们理解“和”字的意思,并让学生们回想《将相和》中的故事情节。
4、老师让学生们汇报三个小故事的情节,指名板书相关内容,并让学生们选择关联词填空,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5、老师让学生们利用三个小标题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6、老师让学生们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并选读重点句段,重点介绍蔺相如的形象。
7、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并画下来。
学生们认为蔺相如勇敢,能在赵国君臣无法想出办法的情况下提出解决方案。
8、老师询问学生们“一般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的反应如何。
赵王收到了秦王的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商议。
大臣们认为秦王只是想骗取和璧,不能上他的当,但如果不答应,又担心他会派兵来进攻。
这时,蔺相如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由于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常常进攻其他国家,因此赵王和大臣们都非常担心。
通过观察秦国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秦昭王时期的秦国非常嗜杀成性,一次次进攻别的国家,斩首数目惊人。
因此,秦国和秦王都被赵王和大臣们视为非常可怕的敌人。
蔺相如之所以敢于前去面对秦王,是因为他胸有成竹。
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掷地有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表现出了自己的才智和胆识。
而蔺相如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与秦王斗智斗勇,是因为他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小计谋。
在和氏璧已经回到赵国手中后,蔺相如理直气壮地向秦王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他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这个“撞”字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才智,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蔺相如在与秦王斗智时,抓住了秦王不舍得和氏璧被撞碎的弱点。
他代表着正义,只有这样,才能让秦王相信蔺相如有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不会起疑心。
同时,他的声音洪亮,在气势上也可以震慑一下秦王。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优秀3篇】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优秀3篇】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2、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
【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
板书:将相和二、明确学习目标1、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篇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这三个故事的位置找出来。
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前两个故事。
我们在故事中,通过我们的朗读,去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品质。
三、学习《完璧归赵》1、在故事里,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轻声朗读这段内容,并在课文中划出写蔺相如突出表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从所找出的语句中进行读、思;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一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理解作者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展现蔺相如的。
4、归纳出蔺相如思想品质。
板书:机智勇敢爱国5、给这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完璧归赵6、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大夫四、学习《渑池会》1、默读第二个故事,想想,这里讲了个什么故事。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找出写蔺相如表现的内容,自己读一读,声音可以大些。
再通过几次的练习朗读来体会蔺相如的爱国、机智勇敢。
4、给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渑池会。
5、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卿。
五、理解这两个故事的联系今天所学的是两个故事,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将相和教学实录窦桂梅]将相和教学实录
![[将相和教学实录窦桂梅]将相和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4ae624d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6.png)
[将相和教学实录窦桂梅]将相和教学实录第一篇将相和教学实录:《将相和》文言文课堂实录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 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3 课时(展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 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2.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3.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
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二、解析“完璧归赵”(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 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3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通用3篇《将相和》教学实录篇一课前交流:师: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课件画面,看看你想到了什么词?学生在音乐声中观察思考。
师:好,谁说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生:我想到了历史名城。
师:为什么?生:因为那有很多古代的建筑。
师:那是哪,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说明没有仔细看,画面上有一行小字,知道这是哪吗?生齐答:西安。
师:我就是西安的,西安这个地方可不一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来访问,第一站就来到西安。
谁通过观察画面,还还能再说个什么词。
为什么?生:我想到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师:为什么?生:我觉得西安的历史很多,而且学到的知识很丰富,很有趣。
师:非常好,应该说西安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很多,历史故事也不少。
二是呢,我发现今天大家都有点严肃,一个个眼睛瞪着我,把我吓着,笑着说行不行,先给我笑一笑,我看看。
学生脸上露出一点笑容。
师(笑着说):笑的有点假,发自真心的笑一笑,笑一下(生在笑)师:还是有点假,可能是我没有雄老师长的那么好看,看着有点难过。
(师生都笑了)师:谁再说说?生:我想到了美如仙境。
师:美如仙境?生:因为我感觉前几幅图好象是神仙住的地方。
师:我听了之后,心里贼美贼美的。
我就是从仙境来的。
好了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希望一会大家发言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些,就合平常上课一样,别瞪着我,我胆比较小,好不好?生齐答:好!师:我没听清,好不好?生齐答:好!师:坐好了,我们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探究学习: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师板书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
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请大家出声地读一读这段话,你能从这段话读明白什么?开始!生自由读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生:我感觉到廉颇很气愤,因为蔺相如职位比他还高。
师:非常好,谁还能给他补充?生:我感觉廉颇非常嫉妒蔺相如。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说,他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师:好!生:我觉得廉颇非常看不起蔺相如,因为廉颇说我战无不胜,而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今天我们就走进遥远的战国时期,去结识其中的两位。
2、师:同学们已经预过课文,文题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板书课题)3、指名到黑板前板书:将——廉颇,相——蔺相如(请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师:“将相和中”,关键是一个“和”字。
谁来给“和”字组一个词?生:和好团结。
和睦相处。
和平、和谐。
……师:用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同心协力)师:XXX与XXX从和到不和,再到和好如初、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同心协力共同辅助XXX,经历了那几个故事?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生汇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指名板书在响应位置)2、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3、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倒置按次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同砚们挑选联系关系词填空,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XXX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XXX提升了他的职位。
()XXX职位比XXX高,()XXX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XXX顾全大局,感动了XXX,()XXX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XXX和XXX齐心协力,()使XXX不敢进攻赵国。
4、师:能不能借助三个小标题,概括《将相和》的主要内容?生:XXX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与XXX闹不和,又因为他的“负荆请罪”而和。
3、品读课文,感知形象1、师:通过第一课时,我们对课文曾经有了初步的相识,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XXX。
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XXX。
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XXX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⑴临危受命课件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第一篇:《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课堂实录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
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
出示“斌”,请同学们从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中找一找,答案就在其中!生:将相和师:谜面是将相和,(板书课题)能说说为什么吗?生:将是武官相是文官,文武和在一起就是“斌”字。
师:你真聪明!这里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生: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
(师随机板书人物姓名。
)师:看来你昨天预习的很认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文章讲了哪几个故事?生:分别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说一说?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廉颇负荆请罪。
师:蔺相如立功以后怎么样了?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呢?生: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最后为了廉颇国家的利益,负荆请罪,二人和好。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是越来越强了。
题目是《将相和》,“和”是什么意思?生:和好。
师:既然“和好”了那肯定就有“不和”。
你从文中哪个地方读出他们不和?生:我从课文的第十六自然段读出他们不和。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师:你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
想想你从里面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廉颇很厉害。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瞧不起蔺相如。
生:我读出了廉颇很不服气。
师:你能这样读一读吗?生:读这段话。
师: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屏幕出示廉颇介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师: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生:廉颇真了不起!他在找过很有地位。
生:廉颇打过很多胜仗,很厉害。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之一第二段(讨论)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差不多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
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
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可怕,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形,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差不多失败了,什么缘故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生:(争相举手)道理专门清晰,秦王确实是不情愿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
大臣商量决定不下,后来又如何样呢?连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先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依旧去的好。
”“认为”、“依旧”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专门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定。
那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能够明白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
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假如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确实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差不多上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
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师:“记录下来”确实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明白,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威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
在这种情形下,蔺相如如何样反击?〔学生不明白就主动提问,教师说明,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
蔺相如“动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
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承诺,我就跟您拼了!”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
《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篇1教学目标: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连堂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完璧归赵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渑池之会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负荆请罪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附重点题答案: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
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
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
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最新《将相和》教学实录及评析三篇

一、导入二、解题:1、明确这三个字的读音。
2、明确“将〞“相〞分别指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反思:导入时未能将课题齐读,齐读有助于理解课题的意思。
教学时发现学生屡次将两个人物的名字读错,解题时就应该板书多读两个人物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尝试复述每个故事。
过渡:既然课题叫将相和,那说明之前有不和,将相为何不和呢找出相关语句。
四、将相为何不和1、生读第十六段,明确是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
过渡:从朗读中,我们发现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才能,只有嘴皮子功夫,蔺相如真的是这样吗生:不是,蔺相如智勇双全。
2、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1)生找出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语句,品味,朗读。
反思:至于为何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没有解释清楚。
学生偏离了太远,需要教师总结。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机智表现为:1、抓住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心理,从秦王手里骗回了和氏璧;2、抓住秦王外表上要装作守信的心理,逼迫秦王同意举办典礼,赢得了送和氏璧回国的时间,迫使秦王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的勇敢表现为:即便死也不让秦王得到和氏璧。
渑池之会上为何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也需要板书。
机智表现在乐器的使用上。
勇敢表现在以死保卫赵国和赵王的尊严。
过渡:我们认识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结果赵王给他加官成上卿。
其实除了从赵王身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是有智有谋的,还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能力,是谁呢生:秦王师:你从秦王的哪些反响当中看出他畏惧蔺相如反思:“敬畏〞蔺相如,此处“敬畏〞用得不适宜,应该换成“忌惮〞。
(2)侧面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找出四句秦王“只好……〞读读。
过渡:既然蔺相如并非像廉颇所说那样,只有嘴皮子功夫,那廉颇说的那番话你作何感受生:廉颇忌妒蔺相如,蔺相如自大,师:你格外能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廉颇的不服气生:“就〞“反而〞“爬〞。
师: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个“爬〞字生成:胡悦:廉颇成心将蔺相如的晋升之路说得慢了,其实蔺相如升官还是蛮快的,但是廉颇成心说是“爬〞。
最新-将相和教学实录6篇

《将相和教学实录》将相和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人物各自的完美品质和共同具备的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激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说、写潜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入手,直奔重、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师(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明白了什么?生1: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明白了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
生2:我明白了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他们之间有矛盾,之后又和好了。
师(问):廉颇、蔺相如同为赵国大臣,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矛盾?生(概括):廉颇认为自己为赵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却只是一个文人,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只靠一张嘴,却爬到他的头上。
师:廉颇是怎样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
(课件出示1):(生说后出示课件后再齐读)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师(问):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什么?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
生2:我读出了他当时十分生气。
生3:我读出了廉颇想寻找机会报复,以除心头之恨。
生4:我读懂了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居功自傲。
师:大家各抒已见,说得很好,这段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他的情绪?生(齐):爬师:对啊!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一张嘴就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一肚子气呀,谁能读出他满肚子的气。
生(读):略(评价:读得有感情,掌声送给他)师:同学们,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给蔺相如下不去,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生1:他们可能会闹翻。
生2:他们的矛盾可能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3:秦王可能会从中渔翁得利,一举消灭赵国。
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国了。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实录教学设计: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将相和,并能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2.通过学习将相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他们之前学过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如古代武将、官员等。
2.概念解释讲解将相和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3.实例分析选择几个历史上的将相和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如刘备和诸葛亮、宋江和晁盖等。
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将相和案例进行讨论。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领导和执行者、策划和实施等角色,讨论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5.团队合作将小组重新组合,综合各自讨论的成果,制定一个新的将相和案例,并进行团队合作。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分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如演讲比赛、书法展览等。
6.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团队合作过程和成果。
课堂讨论和总结,总结将相和的重要性和技巧。
三、实录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将相和,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看看将相和在历史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你们有什么印象最深的将相和案例呢?学生1:我记得刘备和诸葛亮。
刘备作为蜀国的创始人,他找到了具有智慧和才能的诸葛亮来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教师:很好,刘备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将相和例子之一、那么,你们觉得将相和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原则呢?学生2:我觉得首先要有相互信任和合作精神。
只有两个人或者一群人能够互相信任,愿意共同合作,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教师:非常棒!还有什么要素和原则?学生3:我认为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角色。
比如刘备和诸葛亮,刘备负责决策和领导,诸葛亮负责出谋划策和执行。
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分工,才能形成有效的将相和。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理解了将相和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实录

1《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通过找故事间的相似和不同的方式,理解联读法的概念,并通过让学生,继而让学生将联读法拓展到相关故事中,实现自主、合作学习。
3.通过联读法,深入感受蔺相如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国家至上、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感受“将”“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彼此的平等关系,体会“和”的深刻内涵。
4.走进古典文学名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直接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根据《史记》改编的历史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不拖音,再读。
二、复习回顾,理清内容1.师: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了,文中讲了哪几个故事呢?.谁能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每个故事的内容。
2.师:我们就是用这些总结性的句子概括出了小标题。
(指板书)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指课题)将相和,那三个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呢?23师:说的再准确点,完璧归赵是故事的……师:渑池之会是故事的。
师:负荆请罪意味着是将相的和好。
它是故事的……师:你看我们读出了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也就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联系比较,读出形象1.师: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史记》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所以这节课我们来读读人物。
课文中最主要的一个人物是——蔺相如。
我们就来着重的读读他。
(提前板书蔺相如)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前两个故事都是写了蔺相如立了功,封了官。
老师在把这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的时候,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发现这两个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
下面,请同学们把前两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板贴:联系着读比较着读】看看你们能找到哪些相似之处,记得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现在拿出你的学习单,开始读吧!师巡视(一)背景相似,体会勇敢1.师:通过联系着读、比较着读,你们找到了哪些相似之处?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交流的时候要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来,明白吗。
2023最新-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选6篇】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精选6篇】将相和一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6篇《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将相和》教学实录:悄悄地,走进故事深处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8218;理屈#8219;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②#8218;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8219;请大家找找比#8218;理直气壮#8219;更勇敢的词。
这儿为什么用#8218;撞#8219;而不用#8218;磕#8219;、#8218;碰#8219;?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课文简说及教学过程
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
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
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
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
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
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
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
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
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2、一齐读读课题
3、《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你会特别注意到哪个字?
4、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会和?)你还想知道什么?(将相为什么不和?)师:也想知道的举手,很好,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学好!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将相不和,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
4、廉颇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师介绍:有一次,廉颇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
5、然而,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体会。
6、廉颇心里什么滋味?(不服、忌妒)很不错,你会从人物语言去感受人物内心,表扬!
7、我们看,廉颇为了表达自己心中强烈的不满,不服,他用了一个什么句?(感叹句)对,很明显,感叹句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还用了一个什么句?(反问句)哪句是反问句?意思是什么?
8、但廉颇用反问句来说,那表达的语气和感情就更强烈,谁来读读这个反问句?抽两个学生对比读。
(表扬,他钻到廉颇心里去了。
)
9、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段中还有哪个字也表达了廉颇极度的愤慨?(哼)很好,你哼一下,这廉
颇生气吗,谁再来哼一下
10、看来,廉颇虽是武将,也很会表达,我们要表达内心强烈的感情可以用感叹句,反问句,还可以用语气词。
我们一起读读廉颇说的话,读出廉颇不服,气愤。
11、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你的意思是蔺相如有能耐?认为蔺相如有能耐的举手!
三、感受相的勇敢机智
1、口说无凭(课件出示:蔺相如的哪些言行可以证明他是有能耐的?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好的,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划好了,我们小组内快速交流一下,看看划得对不对?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们组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骗璧部分)也划到这的举手!
2、这句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机智)何以见得?
3、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板书: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4、谁来读读他说的话?抽两个学生对比读,看看哪位蔺相如更会让秦王相信?(嗯,很好,他简直是蔺相如的化身)
5、还有哪也能证明?(课件出示:撞璧部分)
6、从这,能证明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勇敢并板书)为什么?师:秦王是什么人,强盛的秦国之君,是天下最可怕的人,蔺相如呢,一个小小的赵国的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要何等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7、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机智,用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8、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还有很多地方都体了蔺相如非常机智,勇敢的,我们就不一一分析了。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的?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逼秦王击缶部分)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中,哪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眼帘?
3、哪个词?(课件:“同归于尽”变色)
4、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蔺相如爱国)师: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
5、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课件出示:填空)
四、将相握手言和
(一)相顾全大局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师:是啊,当一个人产生忌妒心理时,在气头上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
2、(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为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廉颇来个180度转身?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3、谁找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蔺相如说的一番话,课件出示)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蔺相如说的话,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5、你听出了什么?(他爱国,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师:是啊,面对廉颇的有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肥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二)将相“和”
1、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文章写了吗?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2、谁来说说,你认为廉颇会怎么想?
3、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4、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
师:是啊,他们都是为了谁?可见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后人于启示,想想,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要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
(课件出示: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