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CT和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两种成像技术,它们通过不同的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信息。

而CTMRI灌注成像结合了这两种技术,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探讨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CTMRI灌注成像是一种基于血流动力学原理的成像技术,它通过测量组织局部血流量和血容量,可以反映组织的代谢情况和血供情况。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的影像检测器来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

在CT中,血流量可以通过注射造影剂并利用X射线的吸收率变化来计算得到。

造影剂会通过血液传输到组织中,通过计算其在组织中的浓度变化,可以得到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而在MRI 中,血流量可以通过测量组织中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来获得。

MRI技术中通常会使用一种叫做"动脉自旋标记"(ASL)的技术来测量脑血流。

ASL技术通过标记入口动脉中的水分子,在物理上通过磁共振信号来测量不同组织的血流信息。

CTMRI灌注成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CTMRI灌注成像可以评估脑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脑缺血是导致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测量脑部的灌注情况,可以评估缺血的程度并确定治疗方案。

其次,CTMRI灌注成像还可以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

肿瘤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肿瘤组织的血流量通常会比正常组织高。

通过测量肿瘤的灌注情况,可以评估肿瘤的侵袭性和预测治疗效果。

此外,CTMRI灌注成像还可以评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变化。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其病变通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年就已经开始发生。

通过测量灌注情况,可以早期发现这些疾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然而,CTMRI灌注成像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技术需要患者接受较高剂量的辐射或需要注射造影剂,这对某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和儿童)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

其次,CTMRI灌注成像需要特殊的设备,并且成像过程复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帮助。

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声像图(US)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项技术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

1.X线摄影X线摄影是一种最早应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其原理是通过X射线的透射和吸收来显现人体内部结构。

X线摄影具有图像清晰、便于观察病变、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骨骼和胸部等部位的疾病诊断。

例如,骨折、肺部炎症和肿瘤等病变可以通过X线摄影快速诊断。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技术将X射线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体积图像。

CT扫描以其图像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等特点,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CT扫描可用于检查各种器官的病变,如肺部肿瘤、脑部出血、腹部脏器疾病等。

此外,CT扫描在引导介入放射治疗和手术规划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技术是通过磁共振现象和射频脉冲作用于人体水分子,生成图像。

MRI成像具有无辐射、多参数、高对比度等特点,对软组织结构成像效果更好,适用于检查神经系统、骨骼关节、心血管系统等。

MRI常用于检查脑部肿瘤、脊柱病变、乳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定位。

4.超声声像图(US)超声声像图利用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来生成图像。

超声成像具有无辐射、实时性强、无创伤等优点,适用于对胎儿、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检查。

超声常用于孕产妇的孕检、肝脏肿瘤的检测和引导穿刺、心脏超声检查等。

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PET-CT技术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同时提供代谢和解剖信息。

PET-CT成像可以检测肿瘤代谢活性、评估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心脏血流灌注等。

在肿瘤学方面,PET-CT 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术前定位、放疗后效果评价等。

MRI灌注成像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课件-医学精品

MRI灌注成像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课件-医学精品

•2
7.其他应用
• 7.1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 • 定量 MR PWI显示缺血性脑白质疏松症病人脑白质的
rCBF下降 ,而脑灰质的 rCBF却正常 ,这与低灌注在缺血性 脑白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起的作用是一致的 ,病人灰质和 白质所获得的 CBF的绝对值与以前研究结果相似 ,进一步 说明了定量的 MR PWI技术所测 rCBF的准确性
MRI灌注成像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医学影像1班
Catalogue
• 1、灌注成像概念及原理 • 2、灌注成像的扫描技术 • 3、灌注在脑的临床应用
灌注(Perfusion)
• 人脑正常的神经心理和高级神经活动要求以一定的血流灌 注为基础,灌注是指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 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重要功能,一般等同于血流过 程,是以流动效应为基础的,存在于正常组织和疾病状态 ,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使灌注成像成为可能。
6.脑外肿瘤 • 颅内脑外肿瘤是指起源于颅内非脑实质组织如脑
膜,硬模,颅骨,脑室,脉络膜丛,松果体,垂 体的肿瘤,以脑膜瘤最常见。它们常有丰富的血 管而又无血脑屏障,所以增强显著。一般情况下 常规影像检查鉴别脑内外肿瘤不难,当脑内肿瘤 侵犯硬膜或脑外肿瘤侵犯脑实质时会给定位诊断 造成困难。脑外肿瘤的rCBV明显高于脑内肿瘤。 值得注意的事由于脑外肿瘤没有血脑屏障,造影 剂很快漏出,rCBV的测量不可靠。灌注曲线特征 是首次通过后基线恢复缓慢。
•1
图像资料的后处理
• 将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输入离线工作站。在实际工作中, 通常首先获得的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然后通过工作站 计算机的处理进而得到相对脑血容量,相对脑血流量及平 均通过时间图,确定兴趣区(ROI)以获得相应的数据。
• PWI可以提供必要的血液动力学参数。 • 1 灌注不足:MTT明显延长,rCBV减少,rCBF明显减少。 • 2 侧支循环信息:MTT延长,rCBV增加或尚可。 • 3 血流再灌注信息:MTT缩短或rCBV与rCBF均显著增加。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讲义功能成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目录1.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彭卫军(2) 2. 磁共振弥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顾雅佳(14) 3.质子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及其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周正荣(25) 4.BOLD-fMRI脑功能成像--------------------周良平(42) 5.PET,SPECT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章英剑(64)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彭卫军吴斌灌注(Perfusion)是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重要功能。

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 是建立在流动效应基础上成像方法,与磁共振血管成像不同的是,它观察的不是血液流动的宏观流动,而是分子的微观运动。

利用影像学技术进行灌注成像可测量局部组织血液灌注,了解其血液动力学及功能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灌注成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对水分子微量运动敏感的序列来观察人体微循环的灌注状况,二是通过造影剂增强方法来动态的研究器官,组织或病灶区微血管灌注情况。

肿瘤的灌注研究可以评价肿瘤的血管分布,了解肿瘤的性质和观察肿瘤对于放射治疗和/或化疗后的反应。

一、灌注成像的原理、技术及相关序列核医学对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成像的研究较早,CT、MRI灌注技术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成像方法。

1.CT灌注CT灌注(CT perfusion)技术最早由Miles于1991年提出,并先后对肝、脾、胰、肾等腹部实质性脏器进行了CT灌注成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所谓CT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同时,对选定层面通过连续多次同层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time-density cur ve,TDC)曲线,其曲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映了组浓度的变化,间接反织器官灌注量的变化。

磁共振灌注成像

磁共振灌注成像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
灌注成像:通过测量组织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时间常数等参数反映组织微循环状态
磁共振灌注成像(MRP):结合MRI和灌注成像技术实现对组织微循环的定量评估 原理:通过测量组织中氢质子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反映组织微循环状态从而实现对组织 微循环的定量评估
磁共振灌注成像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基 本原理来自02磁共振灌注成像的技 术方法
03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临 床应用
04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优 缺点
05
磁共振灌注成像与其 它影像技术的比较
06
添加章节标题
磁共振灌注成像 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定义
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MRI)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成像技术 利用磁共振信号的变化来测量组织中的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 可以用于评估脑、心脏、肌肉等组织的血流情况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卒中、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评估
磁共振灌注成像 的优缺点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优点
无创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避免了过敏反应和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高分辨率: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微小病变 多参数:可以同时获得多种参数如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壁厚度等 实时性:可以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局限性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
脑梗塞:早期诊断 和预后评估
脑肿瘤:鉴别诊断 和治疗效果评估
脑出血:出血部位 和程度评估
脑炎:炎症程度和 治疗效果评估

CT和MRI的临床应用

CT和MRI的临床应用

CT和MRI的临床应用介绍CT和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影像检查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利用X射线进行多层次扫描,得到体内各部位的断面影像,广泛应用于检测颅脑、胸腹部、骨骼等部位的病变和异常。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则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扫描,其具有丰富的组织对比度和高分辨率优势,特别适用于软组织和血管成像。

本文就CT和MRI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CT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颅脑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变、脑膜瘤、脑出血、颅骨骨折等。

CT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

利用CT能够快速得到颅脑各部位的精细图像,早期发现异常,有利于此后的治疗。

胸部影像学胸部CT检查适用于胸闷、咳嗽、咳痰、气促和咯血等症状的病人。

该检查有利于诊断各种肺疾病、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以及肺癌等。

此外,胸部CT检查也可用于检测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病变。

腹部影像学腹部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内脏器官的病变。

如肝癌、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疾病、肾病、肾结石、腹主动脉瘤等病症。

腹部CT检查可以检测和确定肿瘤的类型和位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化疗和手术等治疗方案。

骨骼影像学骨骼CT检查可用于检查创伤、骨折、关节疾病等。

骨骼CT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显示出骨骼的细微结构和受损情况。

MRI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MRI的神经系统成像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卒中、癫痫、脑外伤、脑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MRI图像具有极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因此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神经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脊柱影像学脊柱MRI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诊断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髓炎、脊髓肿瘤等。

MRI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结构,特别是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结构的详细图像。

肝脏影像学MRI是目前检测肝脏病变的最好方法之一,其结构与功能信息均可提供丰富的扫描内容。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作用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作用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 (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作用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氢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

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视作一个小磁体,在进入强外磁场前,质子排列杂乱无章。

放入强外磁场中,则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两个方向上排列。

平行于外磁力线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的处于高能级,平行于外磁力线比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略多。

在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的激励下,部分低能级的质子跃入高能级,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又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在此过程中以射频信号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一、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磁共振(MRI)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MRA 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对比 CT 及常规放射学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所在,它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流体的流动即是。

MRI 成像固有的生理对比剂,常用的 MRA 方法有时间飞越法和相位对比法。

但是为了提高图像质量,也可选用造影剂显示血管。

MRI 弥散成像(扩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弥散成像是利用组织内分子的布朗运动(即分子随机热运动)而成像。

可以用于脑缺血的检查。

由于脑细胞及不同神经束的缺血改变,导致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有所受限,这种弥散受限是可以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出来。

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灌注成像是通过引入顺磁性对比剂,使成像组织的 T1、T2 值缩短,同时利用超快速成像方法获得成像的时间分辨力。

通过静脉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周围组织微循环的 T1、T2 值的变化率,计算组织血流灌注功能。

MRI功能成像的基本原理:脑活动功能成像是利用脑活动区域局部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比例的变化,所引起局部组织T2的改变,从而在 T2加权像上反映出脑组织局部活动功能的成像技术。

这一技术又称为血氧水平依赖性MR成像(BOLD MRI)。

CT灌注成像的原理_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CT灌注成像的原理_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1979年,正值亨氏(Hounsfield)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CT机8年之际,Axel[1]率先倡导从动态增强CT资料中了解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开创了功能性CT成像的先河。

但是,由于该技术需要快速采集、处理图像,CT灌注检查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限于电子枪CT对肾脏和心肌血流的研究。

1990年单层面螺旋CT(SSCT)问世后,人们可以用SSCT进行灌注检查。

多层面CT(MSCT)则使CT灌注从单层动态发展为多层动态,进一步拓宽了CT的应用范围。

最近,众多CT厂家推出的商业软件包,使CT灌注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目前CT灌注已成为CT常规检查中的一部分,为评价急慢性脑缺血,肝、胰和骨骼的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签别诊断[2,3],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

成像原理CT灌注成像有非去卷积法和去卷积法,其原理是基于对比剂具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弥散特点,通过从静脉团注对比剂,在同一区域行重复快速CT扫描,建立动脉、组织、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通过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灌注参数及彩色函数图[1-4],从而对组织的灌注量及通透性作出评价。

1.非去卷积法 非去卷积法应用Fick原理,即组织器官中对比剂蓄积的速度等于动脉流入速度减去静脉流出速度,它又分为瞬间法和斜率法。

(1)瞬间法(moments method)该法由Axel于1980年首先提出,其理论基础是示踪剂稀释理论。

他认为在没有对比剂外渗和消除对比剂再循环的情况下,可根据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脑血容量(CBV)。

其计算公式为CBV=脑组织时间密度曲线下的面积/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下的面积。

为计算血容量,Gobble等1991年首先用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现通过时间不同的通过时间的范围,来显示组织时间密度曲线下面积的权重中心和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下面积的权重中心的差别:MTT=2×组织与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下面积权重中心的差值/1+k2。

k为通过时间变量和MTT的比值。

mri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

mri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

MRI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一、MRI成像原理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通过感应和分析患者体内的磁共振信号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其成像原理主要依赖以下几个步骤:1.磁场梯度:MRI系统会在患者身体周围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场。

为了区分不同组织的信号,还需在磁场中产生多个梯度,以生成空间解析度。

2.核磁共振:患者进入磁场后,原子核将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导致原子核自旋的顺迎和逆向产生分离。

这种现象称为核磁共振。

3.脉冲序列:通过向患者体内施加特定的脉冲序列,能够改变原子核的自旋状态。

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回复速度和方式,因此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区分组织结构。

4.回波信号:经过一定时间的脉冲序列作用后,原子核将释放能量,并产生一个回波信号。

此时,感应线圈会捕捉并记录这些信号。

5.图像重建:将捕捉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数学算法将信号转化为图像,并通过不同的灰度或颜色表示不同组织的区别。

二、MRI临床应用价值MRI成像具有许多优势,使得它成为医学影像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其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下所示:1.神经科学:MRI可用于检测和诊断脑部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

通过MRI扫描,医生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对这些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心血管疾病:MRI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提供心肌灌注和心脏流量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

3.肿瘤检测:MRI可以提供高度灵敏的肿瘤探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定位肿瘤。

此外,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区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

4.骨骼系统疾病:MRI在评估骨骼和关节疾病方面显示了出色的效果。

它可以检测骨折、关节炎、关节脱位等病理变化,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5.妇科疾病:MRI在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CT灌注原理及临床

CT灌注原理及临床

CT灌注原理及临床CT灌注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提供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这种技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然后利用CT扫描获取图像,从而显示造影剂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本文将介绍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CT灌注成像原理CT灌注成像的原理基于造影剂在血液中的分布情况。

当造影剂注入血液后,会随着血液流动到各个组织器官中。

在毛细血管水平上,造影剂会随着血流进入组织细胞之间,使局部组织的密度增加。

通过CT扫描,可以获取造影剂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反映组织的灌注情况。

二、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1、脑灌注成像脑灌注成像是一种利用CT灌注技术来评估脑部血流情况的检查方法。

通过脑灌注成像,医生可以了解脑部缺血、脑梗塞等脑部疾病的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例如,在脑梗塞患者中,如果局部脑组织的血流减少,造影剂的分布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在CT图像上呈现出低密度影。

通过观察这些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判断出梗塞的部位和程度。

2、肝灌注成像肝灌注成像是一种评估肝脏血流情况的检查方法。

通过肝灌注成像,医生可以了解肝脏的灌注情况以及肝脏病变的情况。

例如,在肝脏肿瘤患者中,如果肿瘤组织的血流增加,造影剂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在CT图像上呈现出高密度影。

通过观察这些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判断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病变程度。

3、肿瘤诊断与评估CT灌注成像还可以用于肿瘤的诊断和评估。

在肿瘤组织中,血管的生长和分布与正常组织不同,因此通过观察造影剂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出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例如,在肺癌患者中,如果肿瘤组织的血流增加,造影剂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在CT图像上呈现出高密度影。

通过观察这些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判断出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结论:CT灌注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提供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这种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包括脑灌注成像、肝灌注成像以及肿瘤诊断与评估等。

脑灌注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脑灌注成像的原理及应用

脑灌注成像的原理及应用脑灌注成像(cerebral perfusion imaging)是一种用来评估脑血流量的技术。

它通过对脑部进行成像,可以提供有关脑血流量、脑血管血液供应区域和代谢变化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灌注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脑灌注成像的原理:脑灌注成像利用了多种成像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原理,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1.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SPECT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来评估脑血流。

患者在注射示踪剂后,示踪剂会在血流中分布,并通过SPECT设备进行成像。

这些成像数据可以用来计算脑血流量和血液供应区域。

2.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PET使用正电子示踪剂来评估脑血流。

患者在注射示踪剂后,示踪剂会在脑组织中发生正电子湮灭,并通过PET设备进行成像。

这些成像数据可以用来计算脑血流量和代谢率。

3. 磁共振成像(MRI):动态磁共振灌注成像(DSC-MRI)和动态磁共振数据分析技术(DCE-MRI)是两种常用的脑灌注成像技术。

- DSC-MRI利用对比剂的动态信号变化来评估脑血流。

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的信号会与时间变化,并通过MRI设备进行成像。

这些成像数据可以用来计算脑血流量和时间-浓度曲线。

- DCE-MRI则是通过分析对比剂在血流中的动力学行为来评估脑血流。

通过连续进行多次扫描,可以获得关于对比剂的浓度-时间曲线,进而计算出脑血流量。

4.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灌注成像利用对比剂在血流中的分布来评估脑血流。

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通过CT设备进行连续扫描,可以获得关于对比剂的浓度-时间曲线,进而计算出脑血流量。

脑灌注成像的应用:脑灌注成像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脑血流灌注评估:脑灌注成像可以评估脑部各个区域的血流情况,帮助医生评估脑梗塞、脑出血、脑损伤等疾病的程度和预后。

MRI临床应用

MRI临床应用

MRI临床应用MRI临床应用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MRI(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知识。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可以人体内部的详细影像,对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基本原理、常见的临床应用领域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MRI基本原理1:磁共振原理MRI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中的水、脂肪等含有氢原子的物质进行激发和接收信号,得到影像信息。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强大的磁场使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产生共振,然后通过接收得到的信号来构建影像。

2:磁场和扫描序列MRI使用强大的磁场来激发原子核共振并接收其信号。

磁场的强度通常以特斯拉(Tesla,T)为单位表示。

不同类型的磁场可以用于不同的临床应用,包括1.5T、3T等。

扫描序列是MRI中用来获取不同类型影像的一系列参数设定,例如脉冲序列、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等。

三、MRI临床应用领域1:神经影像学MRI在神经影像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诊断中风、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并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特征信息。

此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用于研究脑活动的区域和连接,对神经系统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2:心血管影像学MRI在心血管影像学中可以高分辨率的心脏和血管影像,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动脉瘤、瓣膜疾病等。

MRI还可以进行心脏灌注成像和心肌纤维束成像,对心脏病变进行评估。

3:骨骼影像学MRI可以提供骨骼系统的详细解剖信息,并检测骨折、骨肿瘤、关节炎等疾病。

MRI在骨髓影像学中也有应用,可以评估骨髓疾病如白血病、贫血等。

4:腹部影像学MRI在腹部影像学中可以检测肝脏、胰腺、胆囊、肾脏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识别肿瘤、囊肿、炎症等病变,并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5:妇科影像学MRI在妇科影像学中可用于评估子宫、卵巢、乳腺等器官的病变。

它可以检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肿瘤等,并提供病变的大小、位置等详细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非侵入性医学诊断技术,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对于疾病的早期检测、诊断和评估非常有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MRI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该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MRI技术的进展MRI技术的发展历经了几十年的努力,其中包括了硬件和软件的不断革新。

硬件方面,高场强磁共振系统的出现使得MRI拥有了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

同时,磁共振造影剂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MRI对于血管、肿瘤等病变的检测能力。

软件方面,新的成像序列的开发使得MRI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此外,重建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也使得MRI图像更加清晰和准确。

1. 高场强磁共振系统:高场强磁共振系统通常指的是大于1.5T的系统。

相比于低场强系统,高场强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从而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评估病变。

高场强系统的出现也为功能性MRI(fMRI)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大脑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功能区域在特定任务下的活动情况,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2. 磁共振造影剂:磁共振造影剂是一种通过注射磁性物质来增强病变信号的技术,主要用于血管和肿瘤成像。

近年来,新型的磁共振造影剂不断涌现,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像效果。

例如,超顺磁铁氧体纳米粒子可用于检测早期肿瘤、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等。

这些磁共振造影剂的引入提高了MRI在临床中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随着成像序列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MRI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情况,对于中风、脑损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灌注成像技术则可以评估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血流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脑部的临床应用

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脑部的临床应用

缺血性卒中
观察脑血流情况,判断卒中病灶 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出血性卒中
识别出血灶和出血量,指导临床 治疗决策。
脑灌注成像
评估脑血流动力学,预测卒中后 脑组织恢复情况。
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早期诊断
通过评估肿瘤周围的血流情 况,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脑 肿瘤。
评估治疗效果
观察治疗后肿瘤灌注的变化,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 脑部的临床应用
CT灌注成像是一种通过在脑部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扫描,观察血液在脑组织中 的灌注情况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灌注成像的定义
CT灌注成像是一种通过脑部血流量的评估来检测脑血管疾病和脑组织灌注情况的无创性诊断技术。
脑部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
1
动态扫描
连续快速扫描,观察注射对比剂后的血
结论和展望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快速、定量化的成像技术,在脑部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的研究可 以进一步提高成像分辨率和准确性,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术导航
指导手术操作,识别肿瘤灌 注丰富的区域,有助于手术 切除。
CT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1
动脉狭窄评估
评估脑血管狭窄程度和血流状态,指导治疗决策。
2
血管畸形诊断
观察异常血管的分布和灌注情况,确定血管畸形的类型和位置。
3
动脉-静脉畸形鉴别
通过观察血管灌注的动态变化,帮助鉴别动脉-静脉畸形。
计算血流量
2
流动态变化。
通过计算扫描区域内的血流量,得到脑
部灌注情况的定量数据。
3
对比剂
注射对比剂可以增强血管和脑组织的对 比度,便于观察。

ct灌注成像名词解释

ct灌注成像名词解释

ct灌注成像名词解释
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其通过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并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值。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有效并量化地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

该技术主要用于急性或超急性脑局部缺血的诊断、脑梗死及缺血半暗带的判断以及脑瘤新生血管的观察,以便区别脑胶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

此外,它也应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其结果已接近MR灌注成像。

请注意,虽然CT灌注成像在许多方面有广泛应用,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辐射暴露和对比剂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权衡其优缺点并严格遵守医疗规定。

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脑部的临床应用

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脑部的临床应用

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脑部的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用于评估脑部血流情况。

它通过注射造影剂,并结合CT扫描获得的血流数据来提供对脑部灌注情况的详细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其在脑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基于X射线吸收的原理。

X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电磁辐射,它可以通过人体组织而不被完全吸收。

当X射线通过脑部时,它会被脑部组织吸收一部分,而没有被吸收的X射线会被探测器接收。

通过测量被吸收和未被吸收的X射线的差异,CT扫描可以提供脑部的解剖信息。

在CT灌注成像中,注射造影剂是必需的。

造影剂是一种含有X射线吸收剂的物质,它可以作为脑部血流的指示物。

造影剂通过静脉注射后,迅速进入脑部血管系统,随后经过心脏和大脑动脉被输送到脑部灌注区域。

造影剂的吸收和分布情况可以反映血流情况,包括脑部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管通透性。

CT灌注成像获得脑部血流数据的方法有两种:动态扫描和静态扫描。

动态扫描通过连续的CT图像采集来捕捉造影剂进入和分布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血流速度和血管通透性的详细信息。

静态扫描则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图像采集,可以获得脑部血流量的信息。

两种扫描方法可以互相结合,提供全面的脑部血流信息。

1.脑卒中:脑卒中是脑部血流中断导致的急性脑损伤。

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血流量和血流速度的数据,帮助医生了解梗死区域的范围和程度,并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如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

2.脑肿瘤:脑肿瘤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

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脑肿瘤的血流情况,包括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这有助于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并为治疗计划提供指导,如外科切除、放疗或化疗。

3.脑炎和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炎和脑脊液循环障碍可以导致脑部血流异常。

CT灌注成像可以检测这些异常,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

4.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评估:CT灌注成像可以评估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电磁场在医疗成像技术中的应用探讨研究

电磁场在医疗成像技术中的应用探讨研究

电磁场在医疗成像技术中的应用探讨研究在现代医疗领域中,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持。

而电磁场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在医疗成像技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磁场在医疗成像技术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电磁场在医疗成像中的基本原理1、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

首先,将患者置于一个强大的静磁场中,使人体内的氢原子核(质子)产生磁矩。

然后,通过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质子发生共振。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质子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信号被接收并通过计算机处理,最终生成图像。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 成像则是基于 X 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

X 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较高的能量。

当 X 射线穿过人体时,不同组织对 X 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

探测器接收透过人体后的 X 射线,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

通过计算机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重建,得到人体断层的图像。

二、电磁场在医疗成像中的优势1、非侵入性电磁场成像技术通常是非侵入性的,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

这对于患者来说,减少了痛苦和感染的风险。

2、高分辨率MRI 能够提供非常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的细微结构,如神经、血管和肌肉等。

3、多方位成像通过调整磁场和扫描参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图像,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4、功能成像除了提供解剖结构的图像,一些基于电磁场的成像技术还能够评估器官的功能,如脑功能成像、心脏灌注成像等。

三、电磁场在医疗成像中的应用领域1、神经系统疾病诊断MRI 在诊断脑部肿瘤、脑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病变位置。

2、心血管系统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肌的厚度、心室的大小和收缩功能等。

同时,CT 血管造影(CTA)可以用于检测冠状动脉的狭窄和堵塞情况。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

整理ppt
2
MRI的物理基础
生物组织中含有1H、13C、19F、23Na、31P 等元素,有磁性的元素有百余种。
在现今,研究和使用的最多的是1H。
1H是磁化最高的原子核,可以得到较强的信 号(即SNR高);
1H占活体组织中原子数的2/3,数量丰富。
MRI时,均指的是1H原子核。
整理ppt
纵向弛豫:90°脉冲停止后,纵向弛化矢量 要逐渐恢复放到平衡状态,测量时间距终止 时间越长,所测到的磁化矢量信号幅度就越 大,Mz达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的时间为 T1值。(通过释放已吸收的能量)
整理ppt
8
MRI的物理基础
横向弛豫:90°射频脉冲的的另一个作用是使质 子群在同一方位、同步旋进(相位一致),这时
ADC=In(S低/S高)/(b高-b低)
&
=
b=0
b=1000
ADC
► ADC反映了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的能力,指水
分子单位时间内扩散运动的范围,其值越高代
表水分子扩散能力越强。
整理ppt
25
整理ppt
26
磁共振扩张张量成像 DTI
整理ppt
27
DWI成像只在X、Y、Z轴三个方向上施 加敏感梯度 ,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不 同组织在三维空间内的弥散情况,组织各 向异性程度往往被低估 。
而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内1H,由于基本 没有热运动的影响,所以均呈短T1信号。
整理ppt
11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
o 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由M0产生的横向磁 化矢量由XY平面逐渐回复到Z轴
o 同时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 o 发出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受 o 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来源: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讲义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彭卫军吴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灌注(Perfusion)是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重要功能。

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 是建立在流动效应基础上成像方法,与磁共振血管成像不同的是,它观察的不是血液流动的宏观流动,而是分子的微观运动。

利用影像学技术进行灌注成像可测量局部组织血液灌注,了解其血液动力学及功能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灌注成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对水分子微量运动敏感的序列来观察人体微循环的灌注状况,二是通过造影剂增强方法来动态的研究器官,组织或病灶区微血管灌注情况。

肿瘤的灌注研究可以评价肿瘤的血管分布,了解肿瘤的性质和观察肿瘤对于放射治疗和/或化疗后的反应。

MRI脑灌注原理及临床应用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免费看(仅限48小时)MRI零基础学习班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一、灌注成像的原理、技术及相关序列核医学对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成像的研究较早,CT、MRI灌注技术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成像方法。

1.CT灌注CT灌注(CT perfusion)技术最早由Miles于1991年提出,并先后对肝、脾、胰、肾等腹部实质性脏器进行了CT灌注成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所谓CT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同时,对选定层面通过连续多次同层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time-density curve,TDC)曲线,其曲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映了组浓度的变化,间接反织器官灌注量的变化。

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血流量(bloodflow, BF)、血容量(bloodvolume, 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 time, 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ransit time to the peak,TTP、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参数,对以上参数进行图像重建和伪彩染色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

CT灌注成像的理论基础为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central volumeprinciple):BF= BV/MTT。

BF指在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量组织血管结构的血流量(ml/min/ml);BV指存在于一定量组织血管结构内的血容量(ml/g);MTT指血液流经血管结构时,包括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窦、静脉,所经过的路径不同,其通过时间也不同,因此用平均通过时间表示,主要反映的是对比剂通过毛细血管的时间(S);TTP指TDC上从对比剂开始出现到对比剂达峰值的时间(S)。

增强CT所用的碘对比剂基本符合非弥散型示踪剂的要求,所以可以借用核医学灌注成像的原理。

CT灌注成像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有两种:非去卷积法和去卷积法。

前者忽略对比剂的静脉流出,假定在没有对比剂外渗和消除对比剂再循环的情况下,即对比剂首过现象(对比剂由动脉进入毛细血管到达静脉之前一段时间内,没有对比剂进入静脉再次循环的现象)去计算BF、BV、MTT等参数。

而去卷积数学模型概念复杂,主要反映的是注射对比剂后组织器官中存留的对比剂随时间的变化量,其并不用对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状况预先做一些人为的假设,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流入动脉和流出静脉进行数学计算处理,因此更真实反映组织器官的内部情况。

总之,非卷积数学方法概念相对简单,便于理解,但易低估BF,注射对比剂进要求注射流率大,增加了操作难度和危险性。

而去卷积数学方法计算偏差小,注射速度要求不高(一般4~5ml/s),预计去卷积法将会被广泛应用。

CT灌注是最早应用的影像学功能成像方法之一,1983年Axel首次利用动态CT扫描技术和对比剂团注射法获得了脑的CBF和CBV定量数值。

由于受当时CT扫描速度原因的限制,此项技术没有在临床应用。

经数十年的发展,目前此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随着多排CT的推广应用,CT灌注已经从单层面的灌注发展到多层面灌注,大大提高了时间及空间分辨率。

2.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MR imaging,PWI)磁共振灌注成像是指用来反映组织的微血管灌注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的磁共振检查技术。

目前依据其成像原理可大致分为二种类型,即对比剂首过灌注成像、动脉血质子自旋标记技术。

对比剂首过灌注成像属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 MRI)范畴。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方法与CT增强扫描方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注入顺磁性造影剂如Gd-DTPA。

顺磁性的钆剂一进入毛细血管床便在毛细血管内外建立起多个小的局部磁场,即形成一定的磁敏感性差别,类似于在毛细管与组织间建立了无数小梯度磁场,这样不仅使组织质子所经历的磁场均匀性降低,而且导致质子相位相干的损失,即加速了质子的失相位过程,从而使组织的T1、T2时间均缩短。

这时使用T2*敏感序列进行测量,即可观察到组织信号的显著减小,即所谓的“负性增强(negative enhancement)”;如果用对T1时间敏感的序列检查,则表现为组织的正性增强。

这种方法能综合评价组织灌注,血容量以及血管的渗透率。

虽然这种方法简便,实用,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顺磁性造影剂对T1和T2时间都有影响,其浓度与增强的程度不成线性关系,所以不能像CT那样进行定量的评价;其次,现在临床使用的磁共振机器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都不够,以前多选择T1-动态增强最强的部分层面进行单层面T2*-首过灌注,但T1动态增强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组织的T1值、肿瘤的灌注情况、肿瘤间质的T1值、毛细血管密度及毛细血管的渗透性等。

有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肿瘤的微血管灌注特征。

只在肿瘤中一个感兴趣层面进行动态扫描,从而片面地反映肿瘤的整体情况。

当然,新型磁共振扫描仪及EPI等快速成像序列的出现,使得对整个肿瘤的首过灌注成像已成为可能。

EPI以一连串梯度回波为特征,单次激发EPI仅激发1次即可完成K空间的信号采集。

因此在提高时间分辨率的同时又保证了高的空间分辨率。

多层动态的T2*首过MR灌注成像(Dynamic sussuptibility contrast T2*-weighted imaging)能较全面的反映肿瘤的微血管灌注。

第二种是流入法,具体的技术有动脉自旋标记法(arteryspin-labeling),将血液水分子作为内在的弥散标记物,磁化标记成像层面上游的动脉血液内水分子,然后观察它弥散进入组织的效应,具体做法是在感兴趣的层面之前即用反转或预饱和技术将动脉血中的水分子标记,当其进入感兴趣区,扩散进入细胞外空间,并与未受干扰的组织自旋相作用,组织净磁化矢量就变小,从而导致信号下降1%~2%。

局部的信号强度取决于血流和T1驰豫间的相互作用,将标记后获得的图像与未标记所获得的图像比较可计算组织的灌注。

目前反转技术是较为理想的灌注成像方法,反转可以得到双倍的观察效果,但是必须采用一系列技术来补偿灌注定量测量的不完善性,其中包括修正磁化传递对比(magnetization transfer contrast,MTC)效应,抑制宏观血管效应,准确估算动脉血反转的程度。

动脉血质子标记技术不需要注射外源性对比剂,可以获得定量的血流数值。

但是,它从使用标记脉冲到标记的动脉血质子到达成像层面使T1反转需要较长的通过延迟时间,降低了灌注对比。

因此,即使增加信号平均次数(这会增加成像时间),此技术的信噪比也较差。

除了对序列设置要求较高外,这种方法的另一个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只是对特定感兴趣层面的肿瘤灌注进行评价,而不能代表整个肿瘤的灌注情况,对肿瘤进行多个层面的测定,理论上可以部分弥补这种偏倚。

因此,目前临床尚没有广泛应用。

自旋标记法不需要外源的对比剂,通过对感兴趣层面采集没自旋和自旋标记后两次不同的T1驰豫时间就可以通过公式定量地测定感兴趣区内血流的灌注量。

Peter Schmitt等用这种方法对头颈部鳞癌及转移淋巴结进行了放疗前及放疗中的定量灌注研究,结果显示较高灌注率的肿瘤对放疗有着较好的反应表现,定量的灌注值(P值)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来评价肿瘤对放疗的反应及推断肿瘤的预后。

同时,因为该方法是对血流灌注进行测定,它也可以用来对一些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进行疗效评价。

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一)颅脑病变1.脑缺血性病变通过对局部脑灌注的测量可了解有关生理功能及能量代谢的情况,灌注测定对于脑缺血的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灌注成像分析脑血液动力学改变,通过评价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ion time,MTT)来描述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低灌注区、梗塞区及缺血半暗带区,由此获得较完整的早期卒中的诊断信息。

当脑血流量(CBF) 降低到(10~20 mL)·100 g- 1·min - 1或皮层CBF降低到正常的40 %、白质CBF降低到正常的35%时,就引起脑组织的缺血反应。

目前公认,脑缺血由中央的梗死区和周围的由侧支循环供血的半暗带区构成,后者神经元电活动停止,侧支供血仅能维持细胞膜稳定,长期的低灌注终将导致梗死,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脑缺血半暗带区的血供。

灌注成像技术能发现早期脑缺血区及其血液动力学改变,能在脑缺血后30min即清楚显示缺血区。

故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脑缺血病人(发病6小时以内)或超急性脑缺血病人(发病3小时以内)的早期诊断。

PWI可以提供必要的血液动力学参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参数可以掌握组织血液供给的具体情况:①灌注不足:MTT明显延长,rCBV减少,rCBF明显减少;②侧支循环信息:MTT延长,rCBV增加或尚可;③血流再灌注信息:MTT缩短或正常,rCBV增加,rCBF正常或轻度增加;④过度灌注信息:rCBV与rCBF均显著增加。

急性脑缺血期病灶中心血流灌注严重减少,rCBV的减少是最直观的指标,它反映单位质量内血容量减少。

当脑局部灌注压下降时,脑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局部血管床扩张以增加血容量来代偿。

研究表明急性脑缺血发作后,过度灌注和持续的灌注不足可同时存在,且是造成脑组织损伤的原因。

灌注成像可通过rCBF和MTT 来了解局部组织的灌注情况,有望帮助临床及时判断病变进展。

2.颅内占位性病变评价颅内肿块性病变时CBV是最有用的参数。

测量CBV作为辅助指标有助于评判脑肿瘤的新生血管程度、分级和恶性度,鉴别肿瘤样病变,监测治疗效果等。

血管形态和新生程度是区分颅内肿瘤类型、确定其生物学侵袭程度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