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呀,这可太常见啦!就像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不就是通过描写敬亭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嘛,把自己的孤独寄托在山景中,多妙啊!
2. 托物言志也不少呢!比如于谦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助石灰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哇,这多厉害呀!
3. 还有夸张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这夸张手法用得,那愁绪好像一下子就蹦到你眼前了,你说神不神奇?
4. 对比也很有意思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对比,社会的不公就凸显出来了,杜甫真牛啊!
5. 象征也很常用哦!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不就象征着那些阻碍嘛,多形象呀!
6. 拟人也很有趣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会裁剪的人,这想象力,绝了!
7. 动静结合也很棒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静静地照着,泉水潺潺地流着,那画面感,哎呀,美极了!
8. 用典也不少见呀!“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面的典故让诗句更有内涵了,不是吗?
9. 白描也很有味道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面,真厉害!
10. 烘托也很重要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环境的烘托,让那种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你能不感受到吗?
总之,古诗中的这些表现手法真的是太神奇了,让古诗变得那么丰富多彩,魅力无穷啊!。

古代诗歌十大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十大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十大表现手法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一、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景物、某个事件的叙述、描写,含蓄地抒发感情,则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所以往往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

诗人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很苦闷。

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身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湮灭无闻”正是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

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含在看似平淡的描绘之中。

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则是侧面描写。

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当典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诗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宕,不直接写罗敷本人,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巧妙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比与兴“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其作用是: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形容那些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

比如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歌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令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

2、对比
指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 互比较,相互对照。作用:能使事物特点突出, 形象鲜明。能强烈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 感受。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 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世事变幻无常)
如宋代姜夔《扬州慢》中有词句“过春风十里,尽 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了杜牧的诗句“春风 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 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ji麦青青”,写词人 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用事,运用历史故事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 眼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 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 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更与何人 说?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 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 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 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7、虚实结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 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 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 画的这种方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呀!你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不就是通过描写这些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嘛!这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会心情愉悦一样。

2. 托物言志呢!像“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不就寄托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嘛,就如同我们通过一件喜欢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

3. 夸张多有意思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那瀑布得有多长呀,这就是夸张的魅力呀,好像把我们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极致。

4. 对比也常见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贫富的对比多强烈呀,就好像把两个极端摆在我们面前。

5. 象征也很妙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不就象征着坚韧不拔嘛,跟我们追求梦想时的坚定很像呀。

6. 烘托也不错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阔的沙漠和孤单的烟不就烘托出一种寂寥的氛围嘛,就像我们身处一个特别的环境会有特别的感受一样。

7. 用典也很厉害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周瑜的故事,多有深度呀,就像我们讲一个有内涵的典故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8. 白描很简洁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简简单单的几个词就描绘出一幅画面,这多神奇呀,跟我们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场景似的。

9. 动静结合超棒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静有动,多生动呀,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有安静的时候也有热闹的时候。

10. 虚实结合也很独特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多有意境呀,就像我们做梦和现实交织一样。

我觉得这些表现手法让古诗变得丰富多彩,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各种不同的方式而变得有趣!。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一、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

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

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

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

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

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等。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常见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探究。

本文将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并举例说明其运用。

一、比喻比喻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更加容易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蕴。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用“霜”比喻月光,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月光的清冷和寂寞。

二、拟人拟人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拟人,诗人可以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让读者在感官上感受到景物的生动和活泼。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中用“江山如画”拟人,表现出大自然的优美和灵动。

三、夸张夸张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夸张,诗人可以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以达到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效果。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用“一骑红尘”夸张描写荔枝的珍贵和来之不易,让读者感受到荔枝的珍贵和妃子的娇美。

四、借代借代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借代,诗人可以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让读者更加容易地理解诗人的意蕴。

比如杜牧的《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用“杏花村”借代酒家,表现出诗人寻找酒家的急切心情。

五、渲染渲染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渲染,诗人可以强调某种情感或意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氛围。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中用“雨疏风骤”、“海棠依旧”渲染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伤感和忧愁。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和渲染等。

这些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和语言,让诗人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蕴。

通过了解这些表现手法及其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优美和内涵。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诗词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这些:【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

【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抑扬】对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

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启知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5种常用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诗词表现手法

古诗词表现手法

古诗词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将作者的生死观与英雄观充分表达出来,铿锵有力,尤其具有震撼力。

2、借景抒情又叫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实景描写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不分,分不清哪是情,哪是景”的境界,让情有依托,景有个性。

比如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将作者孤独的心情寄托在花月之中。

还有曹操的《观沧海》也将博大的情怀孕育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秦皇岛风景中。

3、借景说理,在写景中寄托深刻的人生哲理。

王之涣《登鹳雀楼》在当时鹳雀楼诗会征稿中脱颖而出就是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则因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宇宙生命意识而超脱于众多的诗歌中。

4、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咏物诗几乎都是这样,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橘颂》作者写橘子表达他独立不迁的高洁个性。

唐代张九龄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也是与屈原一脉相承。

而明朝于谦《咏石灰》更用石灰来表达他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5、借古喻今咏史诗都是这样,借历史事件来讽喻今天的现实,让读者以史为鉴。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6、对比(对照)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两者对比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古典诗歌富于含蓄之美,有很多独到的表现手法。

往往字面意义(直指)与深层意义(能指)有别,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份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份二。

甚至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看似截然相反。

如果只读字面,而不深入剖析,就很难读懂一首诗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它的美感。

通晓一些基本手法,对解读诗词有很大帮助。

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又叫咏物诗。

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营造意境,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
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景物、人物。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与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