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3)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太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行星运动规律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掌握行星运动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八大行星的特点及行星运动规律。
难点:理解行星运动规律,尤其是开普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行星运动演示仪。
学生准备:学习单、彩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太阳系动画,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美妙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索太阳系:(1)教师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3)教师讲解行星运动规律,演示行星运动演示仪。
3. 例题讲解:(1)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哪一个?(2)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4. 随堂练习:(1)请学生绘制太阳系结构图。
(2)回答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太阳八大行星(按顺序列出)2. 行星特点3. 行星运动规律七、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1)太阳系中哪颗行星离太阳最近?哪颗最远?(2)地球为什么适合生命存在?答案:(1)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最远的是海王星。
(2)地球适合生命存在的原因:适宜的温度、大气层、水源等。
2. 家庭作业:观察夜空,记录自己认识的星座,并了解它们的传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到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等。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形成、行星运动的规律等深层次内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会用图表和文字描述太阳系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2.难点:太阳系形成的原因、行星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行星的特点,总结太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卡片;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的美丽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1节遗传与变异,第2节基因与DNA,第3节遗传病的防治。
2. 第二章《太阳系与宇宙》:第1节太阳系概况,第2节恒星与行星,第3节探索宇宙。
3. 第三章《环境与保护》:第1节环境问题,第2节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3节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遗传与变异、太阳系与宇宙、环境与保护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与变异、太阳系与宇宙、环境与保护的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重点:遗传病的防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知识点:按照章节内容,列出重点、难点知识点。
3. 例题:展示典型例题,方便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2)列举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3)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 答案:(1)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是变异的前提,变异是遗传的发展。
(2)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环境保护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5)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五课《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部8课中的第5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五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和《地球的运动》两个单元以及本单元前面4课的学习,一个由浅至深,由点到面,从抽象到具象的浩瀚的宇宙正逐步在学生面前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宇宙初步的、系统的认识。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太阳系,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太阳系空间概念的理解,了解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二、学情分析关于宇宙星体,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宇宙大爆炸,黑洞,太阳黑子,彗星等等这些内容,许多学生都能娓娓道来,可见学生对于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把所掌握的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收集资料,制作模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以及掌握观察,推理和发现的探究方法与过程。
三、教学目标联系本课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它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与他人合作交流是一种好的科学学习方式。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构成;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铁丝支架,橡皮泥,卷尺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这一部分我会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我准备的一些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让学生掌握,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以及太阳系的特点。
教材内容涵盖了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太阳系的资源分布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太阳系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勇于提问,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2.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运动规律,理解太阳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构成及各个行星的特点。
2.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太阳系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太阳系模型或挂图,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3.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太阳系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呈现太阳系的模型或挂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接着,介绍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包括它们的名称、特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太阳系的问题。
例如:“太阳系中的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天文知识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理解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促进他们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太阳系的椭圆轨道和行星的相对运动。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3.5、太阳系》word教案(6)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宇宙5.太阳系一、教材简析: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动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
太阳位于该系统的中心,并以其绝对优势的质量(占该系统总质量的99.800}其它一切天体只占0.200)所产生的巨大引力,像原子核对周围电子一样,控制着整个系统。
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
它所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太阳系。
当然,作为一个系统,其他天体成员也都有自己的相应的位置,地球就是其中很具特色的成员。
在太阳系中,除了中心天体一太阳以外,还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冥王星等)、小天体(、行星、彗星、流星和其他星际物质等)。
其中行星和行星的卫星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成员。
太阳系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八大行星的运动和分布状况决定的,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本课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太阳系”;第二部分“建太阳系模型”。
1.让学生去认识太阳系,教科书提出了几个较为开放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是:还有哪些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这些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让学生收集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是对交流的主题做出的指引。
2.本课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本课与前两课的建模活动是有所不同的:造环形山主要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来模仿,日食和月食是根据事物的变化来模拟,而本课是根据数据来建模。
表面上来看,这一课对建模的要求比较简单,但只要对照书中的数据表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一个建模活动有较大难度。
其一,对这些数据进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数据表中的数据项日较多,有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行星的赤道直径,还有自转周期、公转周期。
其二,处理数据有难度。
在建模时,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比如:如何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天体间的距离。
其三,实际操作有一定难度。
用什么材料来建模型?行星间的距离如何确定?由于需建立八个行星模型和一个太阳模型,数量多,在操作时较难。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系大家庭》以学生对宇宙的探究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特点。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太阳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和特点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对太阳、月亮、行星等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整体构成和各个天体的运动特点,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宇宙的广阔和神秘感到好奇,但又觉得难以想象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的构成,能说出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名称和特点。
2.理解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名称和特点,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系的奥秘。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太阳系模型或挂图,方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宇宙知识,激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构成,呈现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名称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太阳系的成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5.太阳系【教材简析】《太阳系》一课是学生在五年级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以及六年级所在单元中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一个天体系统的观察认识。
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一次性地利用数据建立相对科学的模型,而是先让他们自行交流太阳系各大行星的资料,而后再引导正确的排序,开展第一次建模,在第一横格上画上太阳系模型。
面对建模,师生交流后自然引出八大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这一组数据,并根据最远只能是1米这个有限距离来按比例缩小数据(按正常教学进度,六年级孩子数学课上刚刚学过比例尺这一内容),进行第二次建模。
第二次建模的图形,给孩子们的视觉带来了极大的冲突,原来八大行星的远近比例绝非常见的太阳系插图那样!随后进一步引入行星赤道直径的数据,在校园操场(走廊上)进行实物建模(由于空间有限,只进行近地行星建模),进一步感受太阳系的浩瀚。
最后顺势播放视频资源——美国几位制片人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等比例太阳系模型。
【学情分析】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这一发展过程中,仍是以具象思维占优。
这也就决定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所以,鉴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将宇宙内容主要分布到了高段年级,但在学习这部分抽象知识的时候一般都还非常有必要借助于直观操作活动。
上述基于孩子的认知基础而逐层深入开展的三次建模活动以及最后图像资源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感知,而且还让他们亲历了探索、发现天体表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同时还可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2.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科学探究目标1.收集资料,初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太阳系”。
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这一课将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的认识。
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包括的天体数目很多,天体类型也很多,每个天体都很有特点。
太阳系其他的天体是不容易观测到的,所以,本课的学习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
而太阳系又过于庞大,所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太阳系是不容易的。
教材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认识太阳系;2: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课标中对本内容的要求为“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这一内容标准也是帮助学生宏观认识太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了解太阳系;通过挑战活动或资料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布;通过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并通过对比,感受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运用资料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处理数据感受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准备:太阳系八大行星平面模型、课件、计算器、纸、尺、4块黑板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1.回顾地球与月球的关系及运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地球在围绕哪颗星球转动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这张图片的内容是什么?生:太阳系师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系。
板书主题:太阳系二、了解太阳系的构成1.调查:学生了解的太阳系(师边听,边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词语写在黑板上)2.小结:太阳系的概念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流星、彗星、小行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3.关注: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刚刚同学们对太阳系的描述中,曾经有人提到过九大行星,那么,现在怎么变成了八大行星了呢?学生回答:师:播放视频三、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1.感性认识八大行星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3.5太阳系》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模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天文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地球、月球等。
但他们对太阳系的整体认识还不够系统,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太阳系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卫星等天体。
2.掌握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组成及其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模型等,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太阳系的图片、模型等。
2.太阳系模型:用于学生实践活动。
3.学生分组: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太阳系的组成,介绍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太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太阳系》第1课时。
详细内容为: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探究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掌握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认识地月系及了解宇宙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掌握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认识地月系,了解宇宙的探索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重点: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的特点,地月系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月球仪、图片、视频等。
学具:每组一份太阳系模型、地球仪、月球仪、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宇宙的浩瀚,引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兴趣。
2. 实践探索(1)让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3)教师讲解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排列。
3. 例题讲解讲解地月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太阳系模型,绘制太阳系简图。
(2)学生互相提问,回答太阳系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的基本组成2. 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3. 地月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太阳系简图。
(2)查阅资料,了解宇宙探索的历史。
2. 答案:(1)太阳系简图:太阳、八大行星、地月系。
(2)宇宙探索历史: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太空探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索、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3.5 太阳系|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重要特点2、能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2、通过3D建模整体感知太阳系的空间排布【教学难点】1、利用3D技术营造比较真实的场景和感官体验2、太阳系建模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太阳系的知识,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很多学生对太阳系各个星球大小和距离没有一个比较立体的印象,我们将利用3D技术,实际空间建模,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系,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更好地去理解太阳系独特的构造。
【所需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电脑、ppt 课件、太阳系3D课件及3D眼镜、建模支架、超轻黏土、大号红色气球(模拟太阳)太阳系相关数据表格、学生学习单、长软尺、地球仪、太阳系各个星球卡片2.学生准备:查找太阳系的相关资料,文具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技术支持设计意图一、导入1、地球仪引出建模概念2、出示课题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对建模有一定认识教师提示建模的概念教师将通过ppt揭示本课研究主题《太阳系》思考地球仪和地球的关系尝试理解建模的概念和对实际学习生活的意义PPt地球仪PPT图片一开始就直接讲抽象的建模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太适合,借用地球仪让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入手更容易理解建模意义。
从自己身边出发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和太阳系的关系二、太阳系构成1、已知的太阳系2D建模2、3D展示构建的太阳系模型3、提问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系1、讨论展示你所知道的太阳系2、尝试填写学习单中太阳系的组成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展示3D的太阳系模型,让学生体会平面和空间的不同构造重点介绍太阳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恒星、行星和卫星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八大行星中1、最大、最小、最近、最远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简单交流观看3D视频,建立空间概念寻找数据支撑,完成学习记录单学生之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单3D太阳系模型,3D眼镜学习记录单,相关数据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我们有必要知道前概念中的有效因素。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3.5、太阳系》word教案(3)
太阳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4)
3.5 太阳系【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法学法】讨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讲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趣1.媒体播放: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入太空2.谈话:这些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事件?看了神舟十一号飞入太空,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交流。
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把探索和游览的目光集中到了神奇的宇宙,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导入新课:我们所在的星球属于宇宙中的太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太阳系更多的奥秘吧!(板书:太阳系)(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产生壮观的感觉。
从中国航天史上的伟事出发,选择令人激动又自豪的“载人航天”话题,以谈话方式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祖国航天事业壮举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对科学学习有着更多的神秘感与好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形成对科学新发展的兴趣。
)3.交流已有准备(1)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2)学生交流:(设计思路:这一环节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握小学教学的“个性”,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和收集资料,对于太阳系的研究在课前就已开始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 太阳系|教科版 (3)
同学们,宇宙是浩瀚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是没有止境的,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八、板书:(略)
3、学生已有很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系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说关于描写太阳诗句、成语、典故等。(PPT出示:阳光普照的草地)
这说明,在很久以前,人类对太阳这个天体就非常关注了。
2、小结:通过预习教材,我们知道了: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小行星、流星、彗星)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交流关于太阳系的信息。
3、板题——太阳系
二、小组交流学习内容
现在教室就是太空站。我们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探索队。
1、交流八大行星的特点及相关信息。
2、组内整理太阳系天体特点。
3、教师巡视。
1、学生汇报:
要求和提示:(1)在探索队汇报的时候,请其他队员注意倾听。
(2)把你的“太阳系小书签”送给你觉得表现最好的同学。
《太阳系》教学设计
年级:六年
学科:科学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2、通过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交流,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人类对星球最新探索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进步情况,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的,从而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地球家园。
[拓展]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八大行星的特点吗?
预设:最小的大行星----------------水星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太阳系教科版
二、认识太阳系1、获取初始概念师:你们认为太阳系是什么样的?生:(预设:八大行星、太阳)师:这就是太阳系了吗?今天我们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带领大家走进宇宙当中去观察了解太阳系。
2、借助VR进一步认识太阳系(1)第一次观察——场景1师:身处宇宙中之后,你认为的太阳系是什么样的?生:(预设:围绕太阳旋转——师:都是这样吗?)师:它们各自有没有差别?让我们飞得更近一些再来观察观察。
(2)第二次观察——场景2师:通过观察,能不能说一说什么是太阳系?生:(预设: **星有卫星——其他星也有吗?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大小不同——大小相差多少?有的有卫星有的没有——你看到哪些有哪些没有?公(自)转的周期不同——怎么不同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2、汇报交流
3、归纳总结: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1、探究学习。
制作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2、阅读课本47页八大行星的数据。
3、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各天体间距离和比例怎么处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建议
一、认识太阳系
1,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课件、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地收集太阳系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在制作太阳系模型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太阳系的成员,和各自的特点。
难点:按缩小100倍的比例建造太阳系模型。
课前准备
有关太阳系的课件
4、学生计算。
5、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
建模型。
部分操作: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并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1、根据假设计算。
2、9个人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3、思考并回答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2)画完后,小组请代表交流展示给全班。并说说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四、课堂尾声:
1、没画完的同学可以课后再画了;
2、课后回忆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五、板书设计:
太阳系
课后反思
2、了解八大行星的一些特点:
师:八大行星终于排好了。那你们知道这八大行星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发言)……
三、合作探究:
1、引导组织
师:我们对太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可太阳系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现。翻开书55页,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看你能够发现太阳系的哪些知识?前后左右4个人一组,一起探讨交流。
2、画图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观,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大行星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来归纳太阳系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教学策略
1、多媒体:堂堂网、PPT;
2、教具准备:八大行星图片、太阳系轨道图。
……(2分钟)
2、汇报:
师:时间到,回原位,你发现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3、巩固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不错,我们来测试一下。
(PPT出示题目,学生说,如有争议的就举手说。)
4、组织小组画太阳系:
(1)师:我们对美丽的太阳系已经很了解了。我们可以根据55页书上的这个表格所提供的数据缩放比例来画一个美丽的太阳系。看你在画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体会?还是4人1组,看哪个组画的又快又好。
3、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交流、绘画。
教学活动
课前、课中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期第三单元《宇宙》第5课《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比较密集,内容比较抽象,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学校计算机室的条件,这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们在学校电脑室里进行学习。
先教师告诉学生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系的知识,然后分小组进行整理,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学习机会,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个体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上网络自主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加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收集到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进行整理,有条理地交流太阳系的天体特点及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交流介绍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的PPT课件,师生上网的计算机室保证计算机和网络正常使用。
教师课前先预览一些相关网站。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师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在网上给你们播放一段非常好看的录像片,你们想不想看?(播放一段杨利伟在太空拍摄到的地球)。
你们看到了什么?欣赏完我们美丽的家——地球,你是否也想到太空去看一看呢?二、学生自主探究1.初步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亲临”太阳系参观游览。
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我们了?(电脑上出现在各自轨道上运行的八大行星)。
那就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看你都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言)学生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自主质疑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好。
这节课呢,就让我们重点认识、了解八大行星。
除了我们观察到的这些以外,关于八大行星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学生发言。
让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大家的想法相互渗透。
3.深入探究教师提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不少,不过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全部解决,这怎么办呢?那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一到两个进行重点了解。
我们今天就分小组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
网上查找资料,学习的具体要求:首先请同学们在网上浏览自己想要了解的那颗行星,然后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最后再把文件夹里的资料分小组进行整理,分小组并制作成电子文稿,再向全班同学们交流。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就请同学们迅速地登陆网站找到你所要了解的那颗行星。
学生们纷纷上网进行学习,教师巡视并且进行个别指导。
三、学生小组交流整理信息让我们先浏览到这吧。
现在就请把你浏览到的信息介绍给你们小组的同学,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准备有条理的向全班同学汇报。
你们看怎么样?开始吧!学生活动:同学们就这样各自把自己收集到的行星资料向小组同学作介绍,共同分享。
能干的学生整理后准备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优秀成果及小组。
给学生留足自主活动的时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身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四、全班交流汇报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收获讲给我们全班同学听?教师根据巡视指导的情况,抽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
学生代表边展示自己收集整理的电子文稿,边介绍自己了解的那颗行星的情况。
全班同学注意倾听,可以提问和补充你收集到的资料。
各小组同学们把各自收集整理的行星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五、教师总结知识延伸1.教师谈话: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一年等于两天的水星,太阳从西边升起的金星,人类家园的地球,太空中的小地球火星,行星中的老大哥木星,戴着“项链”的土星,躺着打滚的天王星,用笔尖计算出来的海王星,最小最远最冷最神秘的冥王星。
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获取的知识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每一位同学的头脑中都还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没有得到解答。
不过没有关系,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两个关于天文知识比较丰富的网站:一是科普网站,二是天文台网站,点击它们,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作业布置:1)上网继续查找你想了解的太阳系相关的知识。
2)按照教科书第56页的资料和数据,分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太阳系模型。
课后反思:本课是在学生们了解了太阳系的组成,并详细研究了流星、彗星、卫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八大行星知识的。
本课的知识点密集,且由于认识对象是宏观遥远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亲自感知是非常困难的,是非常抽象的。
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少,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因此,这节课我安排学生在计算机室上网学习,采用计算机室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
当屏慕上展现出整个太阳系,形象逼真地把太阳系的外观和运行状况展示给学生时,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并相互交流,尽可能多地发现太阳系中有关特点,以对太阳系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上网查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下载、存储,再小组合作进行整理、编辑、制作而成电子文稿,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进行整理、交流汇报来学习这一课,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自然知识的工具,每一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打破课内外、时间、空间的限制,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太阳系的相关知识,而且还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太阳系中有关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
利用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这一活动,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1.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来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为哪些星星建立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教材中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
① 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② 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③ 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④ 建好之后有何发现?5. 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① 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② 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③ 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问题。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 14 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小结: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教师准备相关资料:水星的传说希腊神话中说,在奥林帕斯圣山上,有一个“神行太保”,他的名字叫做赫耳墨斯。
他不但担任天神宙斯和众神的使者,还是交通旅行和体育运动的神。
赫耳墨斯行动迅速,动作敏捷,手上拿的魔杖上有两条蛇缠绕,顶部还带着两个翅膀。
天文学家就用这个魔杖作为水星的天文符号,记为“”。
金星的传说在清澈的夜空中,光芒四射的金星很惹人喜爱。
古代西方人用罗马神话里“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名字称呼它,简直太贴切了。
天文学家把美神化妆时用的宝镜作为金星的天文符号,记为“”。
火星的传说古代的西方人把火星看成是战神的象征,用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的名字称呼它。
天文学家用战神身上带的矛和盾组成了火星的符号“”。
木星的传说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又是主管太阳系的天神。
而在太阳系中,木星是最大的行星,把宙斯的宝座放在木星上,似乎是无可非议的。
宙斯给人以全能主宰的形象,他端坐在王位上,手持“闪电”,肩上站着一只鹰。
天文学家把“”作为木星的天文符号,是因为这个符号来源于天神宙斯名字的第一个字母“Z”。
土星的传说在希腊神话中,克洛诺斯是在推翻了父亲乌剌诺斯之后登上第二代天神宝座的。
他又是主宰农业的神,右手拿着一把镰刀。
因此,土星的天文符号记为“”。
天王星的传说在希腊神话中,把乌剌诺斯看成是统治宇宙的第一位天神。
西方人用乌剌诺斯的名字称呼天王星。
天王星的符号记为“”或“”。
海王星的传说在大望远镜中,海王星是蓝色的,使人联想到蔚蓝的大海。
于是人们就用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冬的名字称呼它。
波赛冬常用三叉戟砸开岩礁,呼风唤雨。
因此,天文学家用三叉戟作为海王星的天文符号,记为“”。
冥王星概况:冥王星曾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举行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发现罗马神话中,冥王星(希腊人称冥界的首领为哈迪斯)是冥界的首领。
这颗行星得到这个名字(而不采纳其他的建议)是由于他离太阳太远以致于一直沉默在无尽的黑暗之中,凑巧的是冥王星)开头的两字母是发现者Percival Lowell是缩写。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于一个幸运的巧合而被发现的。
一个后来被发现错误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