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7200字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7200字讨论中国古代文论遗产如何“古为今用”实际上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已开始,当时,周扬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贯思想,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议,其中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如何批判继承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遗产的问题。
当时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增刊》以及一些文艺刊物都开辟栏目讨论古代文论,围绕着“风骨”、“文气”等古代文论中的某些重要命题与概念还展开过争鸣与商讨。
十年“文革”,在全盘否定中外文化遗产的极左思潮干扰下,“古为今用”被歪曲,古文论研究与其他正常学术活动一样被迫中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思想解放的到来,古代文论研究掀起热潮,经过近十五年来的建设,古文论研究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但是,回过头来巡视古文论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觉得在如何做到“古为今用”且与当代文论有机融合上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原因何在?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没有真正做到“今用”。
从古代文论研究者来说,这些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概念、术语、范畴的释义以及命题理论意义的阐发工作,但由于较少了解当代文学创作实际,不敢轻易涉足当代文学批评,于是很难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结合起来。
固然,术业有专攻,要求古代文论研究者都能参与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建设中去是不现实的,但要求他们更多地关注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并能从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去从事古代文论的研究并不算苛求。
因为做到这一点,古代文论研究才更具现实意义,更具建设价值。
就从事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他们在批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使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方法、术语。
四十至六十年代是别、车、杜,八十年代以后则是西方20世纪的各种文学批评与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流行,新批评、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等,潮流一浪接一浪。
西方理论与话语的大量涌入反而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失语”,这正是当代批评界忽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不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论的理论、方法与术语的后果。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权威资料]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学术文化价值已经逐渐被学界所认同,至今已成为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古代文论研究界,还是普通文学理论研究界,都非常关注其进展,许多学人围绕这一问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得讨论一步步地走向深入。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并非仅仅是一个属于观念认识层面的问题,而更主要地是一个属于学术实践层面的问题,由于其涉及到了一系列学术文化思想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比如“现代转化”命题本身的界定、“现代转化”的目标与方向、“现代转化”的方法论以及前景展望等等,所以尽管大家对这一命题提出之价值意义可以认同,但是对如何进行“现代转化”却会因文化立场和知识结构的不同而产生分歧。
这既是正常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在多元的学术思想和方法的相互碰撞过程中,一些理论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现代转化”的文化价值目标是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系统,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转化。
现代转化与现代阐释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虽然现代阐释不等于现代转化,但现代转化是以现代阐释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现代转化是在现代阐释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文化选择,因而讨论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现代阐释的方法论问题,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即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祈请方家指正。
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作为一个命题而被正式提出来,并且成为当前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
但是,确切地说,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却从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
熟悉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学术思想变迁经过以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者都不难知道,早在本世纪初,王国维、梁启超等就已经在作这方面的工作了。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体系是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本文从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入手,探讨了文论体系的形成、经典文论家及其著作、体系的内在逻辑、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对文论体系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具有持续的价值,对今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仍具有启示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文论体系的内涵和意义,探究其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新应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思考和智慧。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体系问题、重要性、研究现状、形成、经典文论家、内在逻辑、特点、影响、持续价值、未来研究、文学理论、传统文化、学术思想。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文论家提出了与文学创作相关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文论不仅涉及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还包括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通过文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思想、风格等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文论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文论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中国文学的创新和传承。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学传统,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现状在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故宫文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和解读古代文论经典著作,为文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学材料。
不少高校的文学院系也设立了相关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中国古代文论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章,其中传统文论范畴体系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且对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主要包括文学概论、文体论、修辞论、鉴赏论、诗论、词论、曲论、小说论等多个层面,涵盖了文学创作与鉴赏的方方面面。
这一体系既包括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形式要素,又涵盖了作品表达技巧、风格特点、审美价值等多个层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普适性和现实适用性逐渐受到挑战。
在现代文学创作与鉴赏中,很多“新生事物”无法通过传统文论范畴体系进行科学解释。
比如,现代文学中的“流行文化”、“网络文学”、“大众文化”等均涉及到传统文论范畴体系无法很好解释的新概念和新形式。
为此,现代阐释对于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重解读”和“扩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阐释不仅需要对于传统范畴体系进行延续,同时需要将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与现代社会、文学及文化紧密结合,提出“新”概念和新观点,从而为现代文学创作与鉴赏提供更多的突破口。
现代阐释主要需要考虑到的方法论问题有:一是强化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将中国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与外来文化进行有效整合;二是注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新媒体文化的发展纳入到文论研究中,以探索新时代的文学变革;三是加强跨学科研究,借鉴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对传统文论范畴体系进行跨学科研究和使用,以适应更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
总之,传统文论范畴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与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当代文学研究和创作需要在传承之余,摆脱束缚与局限,借助现代阐释方法论的支撑,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文学变化与研究方向,实现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融合。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中华古代文学理论是中华古代文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现代意义日益显示出来。
中华古代文论无疑带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鲜明特点,同时也揭示了文学的某些普遍规律。
正是中华古代文论所蕴含的普遍规律,把中国文学及其文论与世界的文学与文论紧紧地联系起来。
清末民初,中国的学术开始转型,中国古代文论的学术也开始转型。
从梁启超和王国维开始,文论的发展由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经过一个世纪中华学人的共同努力,中华古代文论的研究已经蔚为大观。
但随着时代发展,世界文论也在不断更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论更新是惊人的。
如果说当年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的“生命哲学”为参照系,撷取中国古代文论的资源,融合成新的理论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参照系,已是20世纪西方所产生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荣格的原型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批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以及新近兴趣的文化批评,等等,已经是我们自身在一百年中形成的中国的文学理论现代形态。
参照系的重大改变,要求我们以现代视野来观照、考察、研究中国古代文论。
换言之,中华古代文论要经过新的现代转化,才能走进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园地,融化到现代的文学理论中。
现在有不少学人正从事这一“转化”工作。
我们应该以宏观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严谨的态度,参与到这一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中。
一、当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实背景中华古代文论的研究已经被公认为“国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在经过了五四新文化的激烈的反传统运动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商业大潮的洗礼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在这新世纪开篇之际,所谓的“国学”又会热起来呢?这是偶然的吗?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这不过是某些知识分子“为学术而学术”,以逃避社会喧嚣的无奈的行为?这里我们有必要谈一谈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90年代的“国学热”之间的联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呼唤中华古老传统文明的热潮。
“范畴”内涵重析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
“范畴”内涵重析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范畴”内涵重析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摘要:“范畴何谓”是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但由于学界对古代文论的“术语”、“概念”和“范畴”的外延作硬性划分,迄今未能明确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对象。
根据亚理士多德的“范畴论”,“范畴”本义乃是指各种不同种类的说明事物之词(“谓词”),因此“古代文论范畴”即应是古代文论中各种不同类别的说明文章之词。
尽管古代文论的“术语”、“概念”和“范畴”有各自的独特内涵,但其外延基本相同。
同一个词,既是古代文论这一学科的“术语”,又是反映古代某个文章现象或问题的“概念”,还可以是从某个方面说明古代文章现象的某类“范畴”。
理清这层关系,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有望走出模糊之境,在更为坚实的学理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古代文论范畴体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概念三位一体范畴研究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向为学界所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大量范畴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开始尝试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建构。
①范畴体系研究乃是对古代文论范畴的整体把握,与范畴个案研究相比,需要研究者对“何谓范畴”、“何谓古代文论范畴”、“如何确定古代文论范畴”等前提性问题有更为自觉的认识。
从现有研究论著看,学界对“范畴”本身已经做了不同程度的辨析,问题涉及“范畴”一词的涵义以及“范畴”与“概念”、“术语”之间的关系等。
从其用心看,研究者显然是希望将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建立在一个明晰、可靠的学理基础之上;不过从实际效果看,与其说解决了一些问题,不如说暴露了更多问题。
沿着这些问题深入下去会发现,其根源恰在于未能确切理解“范畴”以及“范畴”与“概念”、“术语”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拟对“范畴”问题作一番追根溯源之论,以期能帮助古代文论范畴研究走出无法确定其研究对象的困境。
一、“范畴”何谓:欲辨还乱的古代文论“范畴”说到“范畴”一词的涵义,研究者经常会引用列宁的话加以解释,即范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②但是,一旦进入具体操作阶段,面对古代文论中历代累积起来的无数名词术语,人们又容易产生疑惑:难道这么多名词都是古代文论范畴?难道这么多名词都需要放置到古代文论的体系之中?于是由疑惑而生否定,人们便希望能够分清这些名词中哪些才是“真正”的文论范畴,哪些则不是。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课件
是人性的自然而然,这是文学艺术的至境。 3.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诗文评话语系统,是指专注于诗文的文本构成、 语言形式、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话语系统。 诗文评话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文体论
▼汉代——文体意识的萌芽
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对文体已 有模糊的分类。 ▼ 六朝——文体意识的成熟 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就对古代文论的态度而言,“失语症”提法的意
义不在于引导我们放弃西方学术话语而转向古代、 用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来建构现代文学理论,而 在于提醒我们应该认证反思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 从而找到我们作为阐释者的恰当立场。(第2页) 2.关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 ◇中国现当代学人在焦虑中国文论“失语”的同时, 如何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便成为其连带 的“基本焦虑”。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3.魏晋南北朝——儒学的边缘化和老庄之学的主流化 ●言说者身份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变而为士族文人
●两种身份的区别:文人士大夫与君权之间的关系是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士族文人与君权的关系是 彼此独立、分庭抗礼的。
●文人士大夫不能离开君权系统而独立存在,故而他 们的言说都是指向君权的:或者维护其统治的合法 性,或者限制其权力的滥用。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1.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 ◆汉唐的工具主义文论观
★先秦是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时期。
★两汉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要求诗文直接服
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汉儒 主要是通过对《诗经》的阐释来完成其政治性的 话语建构。文化的手段,政治的目的,是汉代经 学语境中文论话语的根本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①概述㈠文化根基:儒—释—道⑴儒家的文学观念:以社会功利性为主,也强调艺术性和娱乐性。
⑵儒家的文学观念:以自然为本位,不应有任何目的。
⑶释家的文学观念:以心为本的心性说,与道家可以互证。
㈡民族文化个性:气—神—韵—境—味⑴基本范畴“气”表现于文学语言层,“神”与“韵”表现于文学形象层,“境”表现于文学意蕴层,“味”表现于文学鉴赏。
⑵民族文化之根:和“和”是儒、道两家互补互通之处。
如果说儒家侧重于论述人与人之间的“仁”、“和”关系的话,那么道家就侧重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浑一。
中国古代哲人,特别是道家,很少把大自然看成是与人相对抗的存在,而总是以人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为荣。
⑶整体流动性:统摄文学的独特形式气、神、韵、境、味作为中国的审美范畴,都摒弃元素论,而以整体流动为美,以朦胧悠远为美。
中国古人所讲的“道”是一种非逻辑的整体存在,它在有无之间,却又至高无上。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生成的。
西方人重视事物的元素构成,其思维方式是分析型的,他们思考问题总是由树木推及森林,重实证和分析。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像“悟道”一样,是直觉的、整体的,其思考问题是由森林而推知树木。
⑷空灵感:超越性西方的文论与其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具有更密切的联系,而中华古代文论则与超脱逍遥体道之学具有更密切的联系。
其中的原因在于中西方对文学的价值、地位的看法不同。
⑸社会经济原因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以及“上农”观念,形成了家邦制度和相互合作、亲近土地、“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
这种以家庭为形式的自然农业经济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是“以和为贵”,在文论上反映就是通过气、神、韵、境、味所体现的以和为美,这与西方海洋国家在文论上已冲突为美是很不相同的。
②“天人合一”式的文学本原论:感物—言志—原道㈠第一序列观念:感物东方的“感应”与西方的“反映”是不同的,“感应”不是像反映那样忠实地复制外物,它不是镜映过程,而是在对象物的引发下情感的对应、摇动、活跃、兴发过程,这是诗人接触到对象物之后一种比反映活动更为广阔更为无限更为微妙更为神秘同时也更具有诗意的心理活动。
范畴、话语与诗性智慧——三维度浅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问题
范畴、话语与诗性智慧——三维度浅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问题李根【摘要】中国古代文论是研究有关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学科.自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中国传统文论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形成了具有民族化特色和多学科融合兼治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话语形态研究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梳理各自的研究路径,从而概括出上述研究方法的理论意义.【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3【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中国文论;研究方法;范畴;话语;文化人类学【作者】李根【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3“中国文论”又称“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学科诞生于中国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现代时期。
二十世纪之初,受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的部分学者开始采用新的眼光重新整理和总结中国传统学术,并将这种研究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为此后部分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可谓是二十世纪学术研究领域的新开拓。
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起初由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开创,其后在文艺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化,进而形成了文艺学与古代文学等学科相互配合、互相渗透的研究格局。
纵观近百年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它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研究体系与研究方法。
现以“范畴”、“话语”以及“诗性智慧”为关键词,浅析中国文论的范畴研究、话语形态研究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这三层研究方法。
一、范畴研究法中国文学理论范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与发展中孕育而生的,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与审美思维集中地体现在文学理论范畴的序列之中。
范畴研究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
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中的范畴予以探究与梳理,不仅能够全面揭示出传统文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也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传统文学思想的本土化特质,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范畴体系的重新建构与现代转型。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文论范畴体系在现代的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概述和现代阐释,探讨了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方法论问题,并探讨了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化应用以及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
结论对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现代阐释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建议,推动传统文论范畴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统文论理论,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论、文论范畴、现代阐释、方法论问题、古代文论、传承与创新、现代化应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结语、展望未来、中国文学、文论体系。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传统文论范畴体系在现代阐释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如何将古代文论范畴理论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如何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论范畴体系中的概念和方法,都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传统文论范畴体系进行现代阐释,探讨其中存在的方法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进行现代阐释,探讨其中的方法论问题,探讨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化应用,以期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文论理论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引言传统文论范畴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一体系的现代阐释,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理论的内涵和发展轨迹,还可以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现代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的现代阐释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历史脉络,促进中西文学批评的对话与融合。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现代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之处,为跨文化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范畴”内涵清理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
“范畴”内涵清理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范畴”内涵清理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
在引言部分中,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概括了“范畴”内涵清理的概念,接着对中国古代文论范畴进行了概述,然后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确定方法,最后介绍了相关研究。
结论部分将总结“范畴”内涵清理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启发,以推动学术发展。
【关键词】《范畴》、内涵清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对象、确定方法、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概述、界定、相关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范畴”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在文论领域中,范畴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归纳的概念,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重要依据。
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范畴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范畴的界定和确定涉及到文学作品的类型、风格、题材等多方面内容,对于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范畴”内涵的清理和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是当下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范畴”内涵的清理和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内涵,促进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和分析“范畴”内涵清理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的确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引言:范畴是文论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对于范畴内涵的清理以及确定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范畴内涵的梳理,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文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脉络,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确定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有助于挖掘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后对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强调了现代方法论的重要性,尤其是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案例分析部分对古代文论经典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指出了其中的价值和启示。
最后探讨了如何借鉴古代文论研究经验的当代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呈现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为学术界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视野,历史回顾,现代方法论,案例分析,当代价值,中华古代文论经典文本,现代意义,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概述中华古代文论研究,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与探讨。
在当代,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以及文论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人们对中华古代文论的研究也呈现出了新的视野。
传统的中华古代文论研究,主要着眼于经典文本的解读与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总结。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学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可能无法完整地把握中华古代文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成为了当代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对古代文论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成为了当代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之一。
通过引入当代理论与方法,结合古代文论经典,重新审视其中的意义与价值,旨在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为当代社会提供新的启示与借鉴。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不仅在于其传统的文论研究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更在于对传统文论的重新审视与创新。
这一新视野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文化变革的内在逻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华古代文论研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文学研究领域,对中华古代文论的深入探讨可以为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重要的文学批评工具和方法论支持。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诠释与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诠释与阐述一、引言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中国传统价值观与智慧的结晶。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使古代文学融入现代社会并为当代人所理解与欣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诠释与阐述,介绍古代文学的特点以及当前对其进行现代诠释的探索。
二、古代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抒发情感: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与传递,通过诗歌、词曲等形式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将个体的感受与读者产生共鸣。
2. 传递思想:经典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如《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传递给后世,对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3. 描写自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自然景色,尤其是山水的美。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古代作品既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三、现代诠释的方式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对古代文学进行现代诠释成为一种重要的探索。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现代诠释方式:1. 翻译和注释:将古代文学作品翻译成现代语言,使其更易于被现代读者理解。
通过注释,详细解释古代词句的含义与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作品的内涵。
2. 舞台演绎:将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舞台剧或音乐剧形式,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呈现给观众。
这种形式可以强化作品的情感表达,并且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3. 改编电影与电视剧:将古代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通过影像语言的表达形式,使作品的故事和精神内涵能够被更多人所熟知。
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大的观众群体,还能够借助影视的视觉冲击力更好地传达古代文学的情感和意义。
四、现代阐述的重要性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阐述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现代阐述的几点重要性:1. 弘扬民族精神: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通过现代阐述可以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观。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从“通变”和“诠释”角度的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从“通变”和“诠释”角度的【摘要】中华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变和诠释作为文论研究中的两大核心理论,在古代文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从“通变”和“诠释”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这两种理论在中华古代文论中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通过对晋唐文论和宋元文论中的通变和诠释进行分析,揭示了这两种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应用。
结合现代视野,展望了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推动中华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论理论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视野,通变理论,诠释理论,晋唐文论,宋元文论,相互作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发展历程,内涵,影响,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华古代文论研究作为文学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文论家们就对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诸多独特的文论理论体系。
在这些理论体系中,通变和诠释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了整个中华古代文论的发展历程。
通变理论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变化,强调文学的创新和发展;而诠释理论则注重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解读和阐释,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解构。
这两个理论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晋唐、宋元等时期的文论著作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通变和诠释在不同时期的文论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当今现代社会,对中华古代文论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通变”和“诠释”角度出发,探讨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1.2 研究意义中华古代文论研究在现代视野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华古代文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特色,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精神和审美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
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特征和体系建构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意义,包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学科本身的发展深化,以及对于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重建,而所具有的积极的、建设性的理论学术价值,已成为学界共识,时贤多有论说,笔者亦曾有专文论及,故而不再赘言。
本文主旨,试图论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范畴体系问题,并且兼及其现代转化问题。
毋庸讳言,对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之体系的研究,基本上可以说尚处于萌动、起步阶段,这自然与此项研究工作之理论学术难度以及迄今为止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概念范畴、命题的整理、研究尚且还不能为进行其体系之研究提供一个非常坚实而充分的基础和出发点有关。
但是,在更进一步地加强对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之全面而深入的系统化研究之同时,开展对其体系范式的探讨和建构,则无论如何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紧迫的学术任务。
笔者以为,其至少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论学术价值:⑴、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是揭示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及其范畴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之根本途径;⑵、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有益于总结、提炼传统文论理论思维机制方式及其经验;⑶、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是认识传统文论在思想范畴方面的民族文化特征之重要方法;⑷、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范畴及其体系之转型与重构,实现文论话语本土化之既定目标,亦是无法超越过去的主干工程之一。
其学理上之必然,深究下去,需以专文论析之,这里仅简言之,恕不展开。
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必然涉及到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理论视域和思维特征、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确认、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结构网络和具体模式以及建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逻辑和历史原则诸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即准备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在思考、探讨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过程中的一得之见,谬误、失察之处,祈请方家教正。
一在许多议论中国古代美学或文论特点的文章或论著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看法,即认为传统美学或文学理论批评是经验、直观以及模糊式的,缺乏理论性、逻辑性、思辨性、分析性、系统性等等,至于理论范畴体系就更无从谈起了,这差不多已成为定见。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实旨归]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实旨归] 中国古代文论关键词:古代文论现当代文论现实价值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范式独具魅力,但在当今文论发展讨论中屡屡陷入失语地位。
本文梳理古代文论、现当代文论发展线索,提出对待古代文论的正确态度,坦然承认纯粹认知本身的价值,实现价值回归。
一、古代文论特点中国古代文论,是指“五四”以前的两千余年的文论,它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中,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无论其针对的问题、论证的方法、思考的方式还是使用的语言等都带有所在时代的烙印。
古代文论作品,按时代排序如《尚书》《诗经》《论语》《墨子》《荀子》《毛诗序》《论衡》《楚辞章句序》《文赋》《文心雕龙》《典论・论文》《诗品》《戏为六绝句》《诗式》《六一诗话》《论词》《沧浪诗话》《论诗三十首》《词源》《姜斋诗话》《文史通义》《艺概》……就体系而言,宏大、完整者甚少,多体现在选本、摘句、诗话、评点中,使用随笔体、语录体或律诗绝句形式,议论自由、形式灵活,注重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品评,很多凭审美直觉,不做详细的分析,也无缜密的思考过程,或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或跳跃式给出结论,即便被后世称为“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其核心论题仍具有相当的多义性。
“中国古代文论,很少作抽象的纯理论的说明。
批评家总是将理论批评贯彻于实际批评之中的。
指导创作实践,总结创作经验,纠正不良文风,是古代文论著作所担负的主要任务。
”①很多写作者本身也是创作者,专业文论研究者少之又少。
1.强调文学理论只是整个文学活动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一种纯思辨的理论活动,不能在文学活动实践之外找到立足点,其理论理性是从属于实践理性的。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文学世界不是采取静观、沉思冥想的态度。
无论从思维运演还是从语言表达的层面看,古代文论话语基本上就是鉴赏式的意会和体味,体现了古人把握艺术世界的独特方式,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文论是东方文化典型范式。
2.古代文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的多功能性,导致具有极为深广的内容涵盖面和极为宽泛的阐释界域,因此衍生性极强,一个元范畴或核心范畴往往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子范畴,子范畴再导引出下一级范畴,范畴衍生概念,概念派生命题,如此“生生不已”;范畴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在理论视域方面体现出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的思理脉络。
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浩繁。
所谓中国古代文论,指的是19世纪以前的中国文论。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文论观念,中国文论自身也开始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章太炎语)。
20世纪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基本上依循的是西方现代文论的理性主义思路。
而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在西方文论反思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路向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突然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若干与西方理性主义文论观念不相同而独放异彩的东西。
于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在当前成为一门显学。
如何认识和清理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精华,以为建设当代文论之用,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对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来说,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因为,“没有对古代文学理论的认真继承与融合,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很难得到发展,获得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1]。
这里涉及到若干具体问题,其中之一,也是近年谈论较多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有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有,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
然而,关于古代文论有无理论体系以及在什么意义上谈体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因诸多分歧的存在成为学术界的悬疑。
或以为古文论家除刘勰、严羽、王夫之等少数大家外,从总体上看无理论体系可言;或以为有潜体系存在,这种潜体系体现为批评家的总体倾向,等等。
尽管意见不同,但由于文化认同和知识谱系方面的原因,加之对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的文化隔膜,而且从20世纪初西学引进中国以来,不少人误以为中国传统的文论、文化是封建性的、前现代的,因而是落后的,与此相反,西方的文论、文化则是现代的、先进的。
所以,绝大多数看法都体现了西体中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以西方文论的体系为框架,将我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命题尽可能地纳入其中,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阐述西方文论的材料,牵强附会地抹煞掉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特色,致使古代文论处于从属、依附的被动地位。
针对这样的偏差,我认为应当深刻反思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实际存在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思想,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中把中国文论、文化和西方文论、文化放在同一平面、同等地位上,对理论、体系这些基本问题作跨文化的研究。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摘要】中华古代文论研究在现代视野下展现出新的活力与价值。
文研究的方法论革新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论的起源与特点,同时也能够从古代文论中发现对现代文论的启示。
现代学者对古代文论的重新解读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为文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当代文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推动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这种跨时代的对话与交流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文学现象的认识,促进文学研究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视野、方法论革新、时代背景、特点、影响、重新解读、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传承、发展意义、启示。
1. 引言1.1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学术方法论的不断革新,对于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视野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今日所谓的“现代视野”,指的是对于中华古代文论的重新审视和解读。
在这种新的视野下,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论的内涵与特点,而且可以探讨其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启示与影响。
通过现代学者对古代文论的重新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当代文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代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
2. 正文2.1 文研究中的方法论革新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方法论的革新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文论研究往往侧重于文本的分析和注释,强调古代文人的观点和评价,而现代视野下的文研究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理论的创新。
方法论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文本的全面解读。
传统文论研究往往忽略了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个人情感,而现代研究强调注意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包括情感、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论范畴体系之现代阐释及其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文
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以来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古代文论范畴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现代阐释并提出相应的方法论。
首先,现代社会中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文论范畴很难独立地适应这种变化。
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技法和主题等方面,但现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从更广泛的视角去认识和评价它们。
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文论范畴进行扩充和更新。
其次,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交流和文学批评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传统的文论范畴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
古代的文论范畴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对于其他文化和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评价相对较少。
现代阐释需要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思维,关注全球文学交流和跨文化批评。
接下来,现代社会中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逐渐向多媒体和跨学科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文论范畴很难涵盖这些新兴领域。
现代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不同的媒体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等,以及融合了不同学科知识的创作。
因此,我们需要将文论范畴扩展到更多领域,以满足这些新兴文学形式和批评需求。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论。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对传统文论范畴的尊重和继承,不能简单地抛弃
古代文论的智慧。
传统文论范畴所涉及的文学概念和批评原则,依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其次,我们应该扩充和更新文论范畴,以适应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在现代阐释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现代的文论概念和批评方法,如意识形态批评、社会历史批评、跨文化批评等,以拓展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第三,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文学研究和批评平台,鼓励学者和批评家进行多领域、多角度的研究和讨论。
这样可以促进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全球化,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能够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推动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文论范畴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现代阐释并提出相应的方法论。
通过扩充和更新文论范畴,建立开放的研究平台,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更加合适和有效的指导。
古代中国的文论范畴虽然具有指导意义,但在现代社会中需要进行现代阐释。
首先,传统的文论范畴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风格和主题等方面,但现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和评价。
例如,传统文论范畴中对于诗歌的评价主要关注韵脚和格律等形式要素,但现代诗歌强调情感和意象的表达,形式的自由度更高。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从情感、表达和意义等方面来评价现代文学作品。
其次,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交流和文学批评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传统的文论范畴很难适应这种趋势。
古代中国的文论范畴主要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对于其他文化和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评价相对较少。
然而,在全球化时代,文学批评需要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思维,关注全球文学交流与跨文化批评。
通过引入其他文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再次,现代社会中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逐渐向多媒体和跨学科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文论范畴很难涵盖这些新兴领域。
现代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不同的媒体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等,以及融合了不同学科知识的创作,如科幻文学和跨学科艺术项目。
因此,我们需要将文论范畴扩展到更多的领域,以满足这些新兴文学形式和批评需求。
例如,我们可以引入电影理论、音乐学、视觉艺术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与分析该领域的文学作品。
对于现代阐释传统文论范畴的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对传统文论范畴的尊重和继承,不能简单地抛弃古代文论的智慧。
传统文论范畴所涉及的文学概念和批评原则,依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我们可以从传统文论中找到一些通用的评价标准,如艺术性、表达力、真实性等,来评价现代文学作品。
其次,我们可以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和批评家进行合作,借鉴其理论和方法。
例如,在与电影界的合作中,可以借鉴电影理论中的情节结构、配乐和视觉效果等概念,来评价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音乐元素和意象呈现。
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扩宽视野,丰富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文学研究和批评平台,鼓励学者和批评家进行多领域、多角度的研究和讨论。
这样可以促进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全球化,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能够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推动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和阐释,以打破传统文论范畴的地域限制,推动文学批评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传统文论范畴需要进行现代阐释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通过扩充和更新文论范畴,引入其他文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以及将文论范畴拓展到多媒体和跨学科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在方法论上,我们可以继承传统文论智慧,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和批评家合作,建立开放的研究平台,促进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多元化。
这样,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价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推动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