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指导预习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语文课前指导预习方案

一、语文课前预习与达标教学的建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了提纲导引阅读批注预习作业质疑探究达标巩固为思路的课前预习模式。

第一紧扣目标,提纲导引

为了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列出合理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例如我在《我的信念》中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列出了这样的预习提纲: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要点。想一想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居里夫人的?。在《土地的誓言》中根据教学目标品析文章中精彩语段,我布置的预习提纲是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通过预习提纲的导引,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初步感知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反复阅读,圈点批注

1.阅读教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当具体预习某篇课文时,在借助课文注释阅读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因为这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

1 / 15

文内容。这样,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和理解了。

第三预习作业,精选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特定处境、特定年代、特定时期的产物。因此,预习中让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熟悉作者、了解背景,对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作家和课文都需要学生在预习中查阅。对学生而言不可不知的重要作家,或若不了解写作背景就会使作品产生误解或认识浮于表层的情况,就要要求学生将查阅资料纳入预习的内容。以《再塑生命》为例,如果课前知道幼年的海伦.凯勒因患病而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无语的孤寂世界里,后因安妮·莎利文老师的关爱,她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并终身致力于残疾人事业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一定会对文章里坚毅、聪慧、情感丰富的海伦和充满爱心、讲究教育艺术的莎利文老师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预习作业的布置既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要能起到练习作用。如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的预习提纲是:

1. 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 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预习作业的布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范文最新推荐------------------------------------------------------

(1)目的性预习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布置。

(2)层次性由于学生学习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有易而难,照顾多数。也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形式,既让差生会做,又能让优等生愿做。

(3)精练性预习作业布置的量不宜偏多,最好布置23个题即可,精选内容。如基础知识方面,可布置给生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文学常识填空等,文本内容方面,可根据课后题选择一二个题。

第四文本质疑,合作探究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当然质疑也不应只是教师质疑,还应是学生在探究课文后的质疑。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而质疑的前提是思考。

思考是课前预习中较重要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

3 / 15

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就要对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提示的内容能否读懂,文章主题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时也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

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以下五处入手学会对文本提问:

1. 对课题质疑。

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分析透了课题,有时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如对《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提出: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剧?悲剧为什么是伟大的?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对矛盾处质疑。

课文有些描写看似矛盾,实则别具匠心,另有深意。针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似乎和确凿两个词语,提出是似乎和确凿否前后矛盾了?为什么?

3.对空白处质疑。

《邓稼先》中开篇就写道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