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2. 指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对比15世纪中西两种不同模式的航海活动以及明清时期与近代反侵略斗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前学生杏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要求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启示”,“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取胜的原因”,
比较两种不同模式的航海活动,自己找到结论,体验探索的成功。
3. 利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解决学生的时空感,使学生明确明清时期一些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并借助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真实感知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增强学生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树立蓝色国土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使学生形成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和平的理念。
2. 通过学习明清时期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难点:明清对外关系的特征及外交政策的趋向
教具准备
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
|口|答: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口趋衰落;经济上,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并有了缓慢的发展;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
板书标题: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提问:明渭对外关系特点:
回答: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甚至发展到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3、吸收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4、由开放到实行闭关政策
提问: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十分发达。
唐、宋、元时期,我国的航海事业有什么成就?
I门I答:唐时,我国的船只航行于朝鲜、口本及南洋作地、印度、波斯湾一带;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政府积极推行海外贸易政策。
那时,我国的船只除航行于I」木、朝鲜、南洋一带外,向西,可以到达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航海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仅泉州港就开辟了好几条通往海外各国的航线。
)
一、郑和下西洋
提问: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及目的是什么?什么是西洋?2、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
点和所到达的地区。
3、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回答: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第一,明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郑和远航的根本条件;第二,罗盘针的使用和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如郑和船队己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含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
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历代积累的地理知识等),为航海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第三,明政府对郑和远航的大力支持以及沿途各国人民的友好相助,也是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条件。
材料解析:
“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
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举。
前三次主要任务是..・,为明王朝树立,声威'.....后四次主要任务是….通过开辟新航路,(让)海外国家.・・・・:宾服’ 于中国。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III》
请I门I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1叫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为宣扬国威,树立大国形象,扩大海外影响2、加强与国外
的联系3、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提问:什么是西洋?
IE答:西洋:明朝称今文莱以西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为西洋。
提问: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出发地点和所到达的地区
回答:时间:1405—1433年
次数:7次
出发地点: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到达地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史实介绍: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 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
船有四层, 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饮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结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
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1433年,62岁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
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提问: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明朝政府前期采取了较为升明的对外政策;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提问:郑和下西洋悄然结束的原因?
IE答;1、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使航海事业发展缺乏经济动力。
2、明朝国力的衰退。
材料解析:
材料一:“(明)成祖在发展与东西洋诸国关系的主动与热心,主观上是为了稳定政局(如最初的寻找建文帝踪迹..…招彼各国对他执掌政权的支持等),扩大朝贡贸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一一傅衣凌《明史新编》
材料二:“郑和统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进行贸易和交流,其规模与航程,在当时世界上E谓无与伦比,比后来著名的哥伦布远航还早87年。
然而,自此以后,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改前制而实行禁海政策,甚至’片板不许下海'。
与中国实行禁海政策相反,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航海贸易,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开拓了巨大的海外利益, 推动了海洋运输事业的发展,导致了欧洲各国迅速地繁荣昌盛”
-・・.・《郑和研究论文集•近代以来我国开发海洋的历史教训》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
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进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结果,开支浩繁, '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
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
航海活动。
”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四:“尽管他(哥伦布)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和探险家,1498年他进行第三次远航....・把岛上的印第安人分给(西班牙)移民充当奴仆和庄园劳工。
这种分派劳役制.…便在西属西印度群岛普遍建立起来西班牙政府在印第安人地区)强迫印第安人服劳役......1500 年〜1650年间从美洲流向西班牙的金银多得令人咋舌;16000吨白银,180吨黄金。
”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含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诉洋与新航路开辟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答案要点:
目的与性质: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 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活动。
历史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但郑和下西洋无益于国计民生;新航路开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启了新的活动场所,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木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原因:
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使航海事业发展缺乏经济动力。
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郑和下西洋悄然结束.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
西方为资木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口上。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见书)
三、戚继光抗倭
倭患产生的原因:
元末明初,即公元1 4〜15世纪,随肴II本封建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国内社会矛盾口益尖锐起来。
口本西南部的封建诸侯为聚敛财富,缓和内部矛盾,经常组织武士、商人到中国沿海抢劫商船、掳掠人曰,被称为“倭寇”,于是倭患由此而产生。
倭患的产生,也有深刻的内部原因。
明朝中期,朝廷错误认为倭患是根源于海上贸易,于是实行海禁政策。
这就使得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受到严厉限制。
于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乘机勾结,共同抢掠分赃。
这是倭患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海防松弛, 这是倭患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I门I答:1、他进行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事业;2、他带领的戚家军作战一勇敢、纪律严明;
3、有其他爱国军民如俞大猷等的配合。
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过程:1、16世纪起,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1553年,托言触风涛,水湿页物, 骗获在澳门柄货物。
3、后筑城垣和炮台,命官,驻军,强租澳门。
IE顾:为什么说台湾日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回答:二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当时叫夷洲;隋朝时,隋炀帝二次派人去台湾,台湾当时叫流求;元朝时,元政府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列岛和琉球(台湾)。
五、郑成功收夏台湾
简述过程:1、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2、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夏台湾。
3、郑氏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提问:客观地评价一下郑成功的活动?
IE答:第一,清军入关后,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坚持抗清斗争,符合广大汉族人民的利益,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气节,具有进步意义;第二,郑成功抗击殖民侵略,收复祖国宝岛台湾,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建设,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第三, 在明朝
灭亡、清朝大一统的背景下,郑成功及其后代割据台湾,仍然坚持抗清,显然违背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因此,清军最终进入台湾,消灭郑成功的残余势力而实现国家统一,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IE顾:黑龙江流域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藏、肥沃的土地和丰盈的物产。
早在远古时期,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请同学们|门1忆一下,清朝以前的封建政府是如何经营、开发这片土地的?
1门1答:唐朝政府在东北设立过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对东北地X进行有效的统治,并与东北的靴鞠族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五代、两宋时期,东北地I乂的契丹、女真族和内地来往十分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元朝时,元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在东北有效地行使主权。
六、雅克萨日卫反击战
1、俄国侵入我国东北地区(明清之际)
2、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战(1685、1686年)
3、《尼布楚条约》(1689年)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它的签订,使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的和平往来,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课堂总结:
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落,对外关系发展受到阻碍。
但在经济发展和统治阶级表现欲和物欲的驱使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一项伟大的奇迹。
16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为掠夺财富,扩大殖民侵略,逐渐东来, 葡占澳门、荷占台湾、俄国入侵黑龙江。
但这一些侵略行径遭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抵抗,中华民族表现出不甘屈服、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
明清对外关系是在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木主义、殖民主义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明显地显现出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时代特点。
课堂练习(略)
教学反思
我认为历史课堂所传授的不仅是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因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
本节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方面的历史,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通过引导、设问、识图、讨论、主题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顷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意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希望他们养成看问题的辨证观点。
而让学生体味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节课基木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来对郑和的认识很少很肤浅的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有了较全面辨证的理解。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肯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仃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及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和人生价值观潜移默化的熏陶。
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我会不断努力,自我完善。
也许这就是反思自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