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复习整合及章末测验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精品教学课件
③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 降为0。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2.生态位 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发生竞争,夺取生态位。生态位越近似 的物种,竞争越激烈,选择压力也越强。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自 然选择,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它们的竞争,使它们 共存下来(见下图)。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归纳提升
1.群落中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种间 图 A 竞争
图B
①若两种生物生存能 力不同,会在数量上呈 现出“你死我活”的同 步性变化,如图 A;若生 存能力大致相同,则如 图B ②一般情况下,生态需 求越接近的物种间的
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 作物与杂 草,大草履 虫与双小 核草履虫
群落中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会在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如图一般情况下生态需求越接近的物种间的竞争越激烈核草履虫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举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青蛙与昆虫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第二章 群落及其演替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易混辨析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条件 (1)要有多个种群构成群落,如竹林中竹子只是一个种群,就不存在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各个种群间要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种间竞争等。通过 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使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 群落的空间结构。 (3)要存在形成分层现象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食物、栖息场 所等。
(7)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 结构。( √ ) (8)群落的结构和外貌会随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 ) (9)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物种之间是捕食关系。( × ) (10)群落中每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是随机的、可变的。( × )
22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总结
三、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辨析(科学思维——演绎与推理)
例3 [2020山东滨州一中月考] 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 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 D.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3. [2020甘肃兰州高三模拟] 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B ) A.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因为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D. 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所以该 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A项正确;该种成年鱼生活在 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 物和浮游藻类,不同的发育阶段,其捕食对象不同,B项正确;所有生物物 种在垂直方向上占据不同的空间,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底栖动物与浮游动 物的分层也属于垂直结构,C项正确;该种鱼的成年鱼与幼体属于同一个物 种,不足以构成垂直结构,D项错误。
7.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 漠、草原、⑩____森__林______等类型。 8.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 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⑪__不__同__物__种_____ 的天然群聚。 9.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⑫____代__替_____的过 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3)
1.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了解影响群落演 替的因素。4.关注我国关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的政策。 重难点:1.群落演替的过程。2.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 |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① 时间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② 代替 的 过程。 易错易混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 之”,即并非种群代替的过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 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解析 退耕还草工程是在具备一定土壤条件下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 误;农田以人们种植的农作物为主,草原以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因此群落 类型不同,B错误;实施退耕还草后,改善了环境,物种丰富度会增加,C正确;受气候 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恢复后的草原群落不一定会继续演替成森林群落,D错误。
2 |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 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生命活动造成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干扰。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条件,如气 候、地貌、土壤和自然灾害等为影响演替的重要条件。
某地区经过多次大规模垦荒,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该地区沙漠化加剧,干 旱化加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实施退耕还草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农田和草原均以草本植物为主,因此群落类型相同 C.退耕还草过程中增加了物种丰富度 D.恢复后的群落将最终演替成森林群落
云杉是优要森林群落类型。如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 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教材旁栏思考和课后练习答案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四、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提示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本题有一定开放性。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
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二)旁栏思考题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三)思考·讨论11.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问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藤壶、贻贝、帽冒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四)想象空间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
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
由此想象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五)思考·讨论21.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2册 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改变二、素养要求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结构和功能观;通过学习生态位形成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从不同探究视角,尝试对种群和群落水平问题进行区分研究三、教学提示本节内容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择性必修二课程概念2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学习“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实验,并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但网络课程不好带学生做实验,可以推荐一些视频让学生在网络搜索进行学习。
同时,群落的内容属于宏观生物学范畴,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具有丰富的直观体验,较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多将教材中的例子用图片形式呈现,多引导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分析讨论,总结、概况,形成概念,习得方法。
四、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活动,说明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说明研究的视角不同,探究的问题也不同。
2、通过分析实例,阐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阐明群落是物种间通过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举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及其影响因素,认同生物的生态位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给当地的生态恢复、生态农业等工作提出建议。
5、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五、重难点重点1、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3、群落的空间结构4、生态位难点1、分析实例,阐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阐明群落是物种间通过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并能解释生态位是可以随各种因素不同发生变化。
六、教学过程七、课后作业教材29页课后练习与应用。
新教材2025版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学生用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课堂互动探究案课程标准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素养达成1.阐述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影响因素。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运用进化和适应观分析生物具有与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设疑激趣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河流,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
20世纪,因气候变更和人为干扰,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草原严峻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了多项爱护措施,退牧还草是其中一项。
现在,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正在好转。
能否在退化的草地上植树造林呢?夯基提能·分层突破——互动·探究·智涂学习主题一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影响因素活动阅读教材P33~34, 完成下列问题:1.荒漠中沙砾袒露,植物极度稀疏,生活于其中的爬行动物蜥蜴间或穿行。
蜥蜴在荒漠中生活有哪些与之相适应的特点?2.生活在草原中的生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共同特征?3.森林中生物种类繁多,结构困难,从植物组成的角度分析,缘由是什么?4.从天山北麓登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会出现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类型。
这些群落的分布千百年来基本不变,试推想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群落,可能是由哪些因素确定的?5.我国陆地群落的分布有何特点?这主要与哪种因素有关?名师提示:1.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以“保水”为生存关键代表生物防止水分散失的措施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①仙人掌具有针状叶和肥厚的肉质茎,夜晚气孔开放等均利于防止水分散失;②骆驼刺的根可长达15 m,有利于汲取地下深处的水分爬行动物①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削减水分蒸发;天太热的时候退到阴凉处。
②有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出含氮废物从而削减体内水分的流失2.“二看法”分析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留意:导致生物群落类型不同的因素除气候外,还有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课件
蛔虫与人;菟 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豆科植物与根 瘤菌
说明:在竞争力不同的两种生物中,种间竞争关系中的一方可能会因为竞争力弱而 消亡(如图乙);但寄生关系中一般没有消亡的情况。
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1)
(2)
区分生物间不同类型的关系 (1)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和捕食
项目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捕食
6.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食性有关,而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 ( ✕ ) 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 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故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不仅与其食性有关,也 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关。 7.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 ✕ ) 提示: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所以土壤中的动物群落也存在 垂直分层现象。 8.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 √ ) 提示:土壤条件的不同造成了群落的镶嵌分布,使群落具有了水平结构。 9.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 ( ✕ ) 提示: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表现,由此造成 物种间的竞争。 10.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小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丰富度。 ( ✕ ) 提示:统计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丰富度时,通常用记名计算法。
2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
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 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问题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还是垂直结 构?说明理由。 提示:山坡a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随海拔升高,温度等的差异导致不同海拔植 被分布不同,由低到高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植物的地带 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 素是什么?植物分层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b处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的影响,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 主要是受光质(波长)的影响。植物的分层缓解了植物之间对阳光、空间、水分和 矿质营养等的竞争,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总结2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对话·命题专家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典例(2020·全国Ⅱ卷)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
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
A.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的觅食活动 B.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C.三者之间捕食关系的存在,会影响蝙蝠活动的时间和范围 D.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答案】B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2.有关群落的几个认识的误区 (1)“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 属于种群范畴。 (2)误认为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属于垂直结构:高山上植物的分布由温 度决定,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属于水平结构。 (3)误认为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前者属于种群范畴,后 者属于群落范畴。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章末总结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构建·知识网络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专题小结
典练·素养提升
对话·命题专家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2 配人教版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进阶特训及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进阶特训 (1)达标检测 (7)进阶特训一、选择题1.下列研究对象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洪水导致农田中部分黑线姬鼠外迁B.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C.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D.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答案】A 【解析】黑线姬鼠的外迁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杜鹃在森林上层栖息和捕食属于群落中的分层现象;线虫寄生在小麦叶片中属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稻田中水稻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属于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2.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的捕食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表分析正确的是( )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答案】D 【解析】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而图例表示的是不同物种。
在三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且弹尾目都为优势种,相比两者,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分层,从图示中也没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4.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态。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群落的主要类型教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 实践活动的开展:评估本次教学中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效果,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收获。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将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确保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简答题:请描述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随时间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它包括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原初演替发生在未经生物活动影响的新生地表,如火山岩、冰川泥等地,而次生演替发生在生物活动后的地表,如火灾后的森林。演替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物种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求,设置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活动顺利进行。同时,配备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群落类型的图片,如森林、草原、湿地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群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 提出问题:“群落是如何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概念。
4. 论述题:论述在湿地保护中,如何运用群落演替的知识。
答案:在湿地保护中,群落演替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湿地的动态变化。通过研究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我们可以识别关键物种和演替阶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保护湿地中的原生植被,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有助于维持湿地的自然演替过程,保持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2. 讲授新课(20分钟)
- 介绍群落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特点,通过实例讲解不同群落类型中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生态位分配。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2-2 群落的主要类型
(2)适应生物环境: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 04 __种__间__关__系____,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 05 __有__机__整__体____,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
衡。 (3)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06 __不__尽__相__同____。每一
种 生 物 都 有 自 己 适 宜 的 生 存 环 境 。 群 落 是 07 __一__定__时__空____ 条 件 下 08 ___不__同__物__种___的天然群聚。
解题分析 热带雨林中树木茂密,所以生活着大量善于攀缘的动物, A正确;由于没有大面积的树木,部分草原进化出了失去飞翔能力的鸟 类,B正确;荒漠中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并不是所有荒漠植物都具 有,C错误;相对于森林群落,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简单,D正确。
解题分析
题型二 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 [例2] 貂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成年体重十多千克,耳小、尾短、 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它经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 也捕食小型动物,在积雪环境下还能捕食大型动物。在我国,貂熊主要分 布于寒温带针叶林群落中,以下推测不成立的是( ) A.貂熊厚重的皮毛有助于抵御寒冷 B.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 C.貂熊、狼、猞猁都能适应寒温带针叶林的生态环境 D.貂熊、猞猁、狼占有相同的生态位
概念检测
①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特点。( √ ) ②荒漠群落结构较森林群落结构复杂。( × ) ③不同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特征。( √ )
大型群居动物为什么不能生活在森林里? 提示:群居动物,指以群体为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无论进食、睡觉、 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而森林 中活动空间并不充足,容易被敌人发现,难以逃脱。
2023年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
返回导航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RJ)
核心探讨
群落的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请根据下列种群数 量变化示意图,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①__互__利__共__生___ ②__捕__食___ ③__种__间__竞__争___ ④__种__间__竞__争___
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
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
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
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
返回导航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食___的现象
狼与兔子
返回导航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RJ)
判断正误 1.池塘中的全部鱼构成一个群落。( × ) 2.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 ) 3.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 种丰富度越高。( √ ) 4.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 × ) 5.调查草原上某牧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 )
返回导航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RJ)
3.种间关系
关系
概念
举例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
原始合作 都 __受__益___ , 但 分 开 后 , 各 自 也 能 __独__立__生__活___
海葵与寄居蟹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2.(不定项选择题)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 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甲表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乙表示 C.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间竞争、种间竞争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BC
【变式训练】 1.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的 物种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鲫鱼的种群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富度 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 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 答案:C 解析: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无关,A、B项错误,C项正确;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D项错误。
2.下图表示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捕食、种间竞争和互利共生),请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④分别表示哪种种间关系? 提示:①④都表示种间竞争;②表示捕食;③表示互利共生。
(2)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哪种关系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减少), 同时另一种生物数量也增加(减少)?它们是不是同步性地增加或减少?
3.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不同时间(白天和晚上)或不同空间 (如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有何不同? ↓ 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等 ↓
准பைடு நூலகம்: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
境的主要情况 ↓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 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实施计划— ↓ 采集:用诱虫器或吸虫器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精品课件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3)
3. [2022江苏淮安期中]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 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 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的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 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一定能恢复当地的生态平衡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讨论,用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分析阐明群落 演替的概念、过程及规律。 学习 目标 2.结合实例,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区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3.通过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退耕还林等措施的意义,进 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解析] 每个生物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因此,火灾前后的草原生物群落均存 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正确;演替的方向受群落内部和外界环境的共同影响, 因此该草原生物群落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生物群落,B项错误;火灾前后的优势 物种虽然均为草本植物,但物种不同,故发生了群落演替,C项错误;群落演替为优 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D项错误。
02 考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导入
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会改变环境,这将对当地的群落演替产生怎样的影响? 1. 请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被破坏,从而引起群落的演替。 提示 砍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放牧、污染环境等。 2. 从防止草原群落的退化角度,你认为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提示 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3. 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人类活动均使群落演替 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 不对。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不对。 人类活动也可能不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章末整合 (1)第2章质量评估 (6)章末整合生物术语第1节群落、物种丰富度、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季节性、生态位第2节适应性、协调和平衡、天然群聚第3节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答题语言第1节1.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2.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3.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4.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5.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称,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6.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能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空间等环境资源的能力7.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8.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9.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10.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第2节1.群落的划分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2.某地的群落是什么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3.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4.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第3节1.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2.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光能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4.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6.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7.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发展路径1 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和适应观分析群落的形成和演替。
问题情境1.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得到右栏所示统计表(单位: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第1年第2年第3年第5年第8年甲 4 490 4 120 3 889 67 10乙0 120 280 3 211 4 553A.甲、乙种群之间存在共生关系B.甲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则以甲为食的生物数量减少C.甲、乙种群的变化过程不属于演替过程D.甲种群密度变化只受乙种群影响解析:据表可知,甲种群逐渐衰亡,乙种群逐渐占优势,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可能性最大。
一种生物减少后,会使以这种生物为食的生物数量减少。
表中所示甲、乙种群的变化过程属于演替过程。
在生态系统中,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很多。
答案:B素养阐释1.同一区域甲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数量增多,从两者关系来看,属于种间竞争。
造成甲种群数量减少的生物因素可以从种内竞争考虑,也可以从种间关系考虑。
甲种群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也会造成影响,有利的保留下来,不利的就会被淘汰。
2.结构决定功能,甲、乙两种群存在竞争关系,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的就会保留下来,数量越来越多,否则,数量越来越少。
3.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甲种群灭绝,则会对与其有关的其他生物造成影响。
发展路径2 基于对不同类型的群落与其环境关系的分析,认同群落的形成和演替是有客观规律的,人类活动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问题情境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科研人员对其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测定生物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B.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恢复群落的过程是次生演替C.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D.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光照解析:恢复群落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相对简单,植被的有机物总量少,所以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恢复群落总生物量为19 g/m2,原始林群落总生物量为95 g/m2,前者是后者的20%;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土壤条件。
答案:D素养阐释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本质的区别是演替的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因此会形成新的群落。
利用人工措施恢复群落植被也应该考虑山体滑坡后的土壤条件,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发展路径3 基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了解,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问题情境3.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20世纪50~60年代,人们盲目开垦、过度放牧,从而导致大面积的耕地退化、草地沙化。
随着人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很多地方开始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通过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治沙面积最多的国家,并为世界治理沙漠提供了宝贵经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沙漠治理,固沙林形成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
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答出两点即可),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被的生长发育。
(2)通过人工治理,沙漠变为绿洲,从群落角度分析这说明了。
(3)治理沙漠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若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需要研究(至少答出两点)等群落水平上的问题。
解析:(1)固沙林形成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和排遗物等。
(2)由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通过人工治理,沙漠可变为绿洲。
(3)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是群落水平上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要研究群落交错区的特殊性,往往要研究这些方面。
答案:(1)植物的枯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和排遗物(2)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素养阐释1.西北干旱地区经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治理后,自然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地区的沙漠变成了绿洲,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导致灾害频繁发生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2章质量评估(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
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它们的食性有关D.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解析: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出现分层现象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答案:C2.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只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互利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只存在捕食关系解析:疟原虫与人和按蚊都是寄生关系;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鱼类捕食孑孓,孑孓和鱼类都是消费者;鱼类和藻类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在空间上还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C3.下图Ⅰ所示的是几种生物关系,甲、乙代表两种生物,丙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Ⅱ中⑤⑥⑦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①②③④Ⅰ⑤⑥⑦ⅡA.图Ⅰ中①~④表示的生物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B.图Ⅰ的③中甲的数量大量减少后,乙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Ⅱ中的⑤⑥⑦分别对应图Ⅰ中的①③④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图Ⅱ中⑥⑦所示关系解析:根据图Ⅰ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A项正确;图Ⅰ的③中甲与乙是捕食关系,当甲的数量大量减少后,乙的数量因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不会一直增加,B项错误;图Ⅱ中的⑤⑥⑦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分别对应图Ⅰ中的①③④,C项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项正确。
答案:B4.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解析: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温带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
答案:D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包括无机环境。
答案:D6.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碳等化学元素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项正确;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有一定的分层现象,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森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较高,生物之间具有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等种间关系,C项正确;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需氧型的微生物呼吸利用,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