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指导:疼痛性质的辨证要点
中医外科指导:辨疼痛
![中医外科指导:辨疼痛](https://img.taocdn.com/s3/m/a607cebbdd3383c4bb4cd27f.png)
1、热:红,热,灼痛,遇冷则减。
多见于阳证。
2、寒:不红不热,酸痛,遇热则减。
多见于阴证。
3、风:游走不定的疼痛,变化较快。
4、气:攻痛无常,并与情志因素有关。
5、湿:疼痛伴有肢体沉重、凹陷性水肿、流液等,或发生于人体下部者。
6、痰:疼痛轻微或无,皮色不变,日久不消。
7、化脓: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啄痛(又称鸡啄痛),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
8、瘀血:刺痛、剧痛,皮色可呈褐色、青紫色,或疼痛伴有淤血证候者。
多见于血肿等。
(二)疼痛类别
1、卒痛:突然发作的剧痛,多见于急性疾病。
2、阵发痛:时轻时重,时痛时停。
3、持续痛:疼痛的程度、时间没有变化,疼痛不止。
(三)疼痛性质
1、刺痛:针刺样疼痛。
多见于皮肤痛。
2、钝痛:与刺痛相反,反映不甚。
多见于筋骨关节疼痛。
3、灼痛:烧灼样疼痛。
多见于阳证疼痛。
4、裂痛:撕裂样疼痛。
多见于肛裂、皲裂。
5、酸痛:疼痛伴有酸楚感。
多见于寒痛。
6、胀痛:疼痛伴有胀紧感。
多见于血肿、癃闭等。
7、绞痛:发病急骤,痛如刀绞。
如胆绞痛、肾绞痛等。
8、啄痛:痛如鸡啄,呈有节律性跳痛。
多见于阳证疮疡化脓之时。
9、抽掣痛:除有牵扯作痛之外,伴有放射痛,传导至邻近部位。
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868bcd4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d.png)
中医关于疼痛的辨证(一)病因病机《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说明邪气入侵,经脉受损,气血凝滞,阻塞经络,故不通则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气伤痛,形伤肿。
”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
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阻气行,所以损伤波及气血均可引起疼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伤后正气受损,若兼久居湿地,或受风寒外邪侵袭,则可导致气机不得宣通而反复发作疼痛。
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开放性损伤或伤后积瘀成痈,借伤成毒,邪毒深蕴于内,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也可引起疼痛。
(二)辨证论治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对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应该细辨。
损伤早期,气血两伤,多肿痛并见,血瘀滞于肌表为青紫肿痛,故气滞血瘀常难于分开。
无移位骨折与伤筋的疼痛也容易混淆,必须注意辨证。
至中后期或陈伤,可分为气滞痛、瘀血痛、挟风寒湿痛和邪毒痛。
1.气滞痛气在脉络里行走,当气发生阻滞、气机不通的时候,经络就会胀满,气运行不畅,由此而产生疼痛。
此类疼痛常有外伤史,如闪伤、凝伤、岔气、迸气。
主要表现为胀痛,痛多走窜、弥散或痛无定处,甚则不能俯仰转侧,睡卧时翻身困难,咳嗽、呼吸、大便等屏气时,常引起疼痛加剧。
治宜理气止痛,可用复原通气散。
若痛在胸胁部者可用金铃子散加独圣散;若痛在胸腹腰部者,可用柴胡疏肝散。
2.瘀血痛临床上常把疼痛和瘀血联合起来诊断,以疼痛来判断有否瘀血,说明血瘀不通会导致疼痛的产生。
气血周转于全身,正常状态下随着经络均匀、平稳地运行于全身,当出现瘀滞时将导致疼痛。
此类常由跌打、碰撞、压轧等损伤引起。
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于患处,刺痛、拒按,局部多有青紫瘀斑或瘀血肿块,舌质紫暗,脉细而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痛,可选用四物止痛汤、和营止痛汤或定痛和血汤,并可外敷双柏散等。
中医对于疼痛的理解
![中医对于疼痛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6aba96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8.png)
中医对于疼痛的理解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认为,疼痛是由于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具体来说,中医将疼痛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风寒湿痹: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使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药物。
2. 气滞血瘀: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引起胸痛、胁痛、痛经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使用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
3. 肝肾不足:由于肝肾阴虚或肾阳虚等原因导致筋骨失养,引起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使用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的药物。
此外,中医还将疼痛与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联系起来,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来缓解疼痛。
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疼痛的重要性,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情志调畅等养生方法,以预防疼痛的发生。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
请您随时关注身体状况,切勿盲目用药或治疗,如遇病情变化或感觉任何不适,建议您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可线上咨询医生,或者去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6fb75a7915f804d2b16c1cd.png)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中医疼痛诊断大全
![中医疼痛诊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cb65a2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f.png)
中医疼痛诊断大全疼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一种痛苦的体验。
各种刺激到了极点的时候,都会感到疼痛,但是也不见得就到了极点,有时候没有到极点的时候也痛了,也有疼痛的感觉,所以疼痛的感觉人人都有,但是就没有办法描述它,反正就是疼痛,你问他哪个地方痛?头痛、心痛,你到底怎么痛?疼的是一个什么表现?我们现在用文字上很难描述清楚。
疼痛的原因,疼痛的部位,可以说哪个地方都可以痛,全身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疼痛,任何原因也都可以导致疼痛,所以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大类症状。
疼痛也是我们经常病人作为主诉来就诊的原因,你哪不舒服?头痛、肚子痛,腰痛,关节痛,经常是以疼痛作为主诉出现的,因此这个症状很常见,也很重要。
(问疼痛的时候,要注意问疼痛的部位、性质。
)主要问清楚哪一个部位的疼痛,他说胸痛、心痛,病人讲的心痛是不是真正的心痛?经常我们讲的,有很多人讲我心窝子痛,实际上心窝子并不等于心脏、心尖那个地方痛,而是讲的剑突下痛,所以疼痛一定要把它的部位弄清楚。
如果肚子痛,肚子痛是腹壁的表面痛还是肚子里面痛?要把部位弄清楚。
他的性质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冷痛还是热痛、胀痛还是刺痛?等等。
他的时间,什么时候出现痛?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痛?痛的时候,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起码喜欢按还是不喜欢按?是喜欢冷的还是喜欢热的?等等。
疼痛的性质疼痛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个是因实致痛。
由于各种实邪导致的疼痛,各种实邪停留于体内都可以导致疼痛,比如说感受了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虫积、结石等等,这是邪气停留在体内影响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我们经常一句话叫作“不通则痛,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这种疼痛,它是由于实邪所导致的,它的特点是有新起的痛,突然起的痛,不是长期的隐隐痛,心气新起的疼痛,疼痛的性质比较剧烈,痛得比较厉害,呈持续性的,不是痛一阵以后就不痛了、痛一下就缓解了,它是持续性的痛,疼痛的时候拒按,特别是全身的体质还比较好,不是很虚弱,这一些,通过这种疼痛的特点,我们一般判断来说,它多半属于实证,属于实邪所导致的。
疼痛部位中医诊断法
![疼痛部位中医诊断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2b335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a.png)
疼痛部位中医诊断法一、头痛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气血皆上注于头,所于无论外感时邪或脏腑内伤皆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一般起病急,病程比较短,疼痛剧烈,属实证。
分为:(1)如果病人头痛连及颈,背,兼见恶风畏寒,且舌苔白,口不渴,喜裹头,则为风寒头痛。
(2)如果病人头胀痛,兼见发热恶风,面红,咽喉痛,口渴口干,舌苔黄,则属于风热头痛。
(1)如果病人头痛如裹,兼见肢体沉重或胃纳呆,舌苔白腻,属于风湿头痛,因外感风湿之邪所致。
内伤头痛,一般起病较慢病程长,疼痛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属虚证。
分为;(1)如果病人头痛且眩晕,兼见心动不安,面色苍白,舌色淡,属于血虚头痛,因血虚脑府失养所致。
(2)如果病从头痛时发时止,劳作时更甚,兼见体倦无力,气短自汗,属气虚头痛,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所致。
(3)如果病人头痛,伴随腰膝酸软,耳鸣,常有遗精或带下等,则属肾虚头痛,因肾虚精髓不足所致。
(4)如果病人头痛,兼见胸脘痞闷,纳呆恶心或呕吐痰液,舌苔白腻,此属痰浊头痛。
因病人脾失健运,痰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5)如果病人头痛而眩,兼见目胀畏光,心烦易怒,面红,口苦,胁痛,舌红等,则属肝阳上亢头痛。
因为病人情志换调,肝气化火,风火上扰所致。
(6)如果病人头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长久不愈,舌紫暗,属于瘀血头痛。
一般为外伤或久入络,气滞血瘀,经络痹阻造成。
二、胸痛胸藏心肺,为清阳所聚之处,如果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可以引发胸痛。
(1)如果胸痛并有咳喘,以烧且面红耳赤,吐出的痰似铁锈,苔色黄,则属于肺热咳喘,是因为外感风热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2)如果胸痛而叶腥臭脓痰,甚至叶脓血,伴随有发热,烦躁干渴,舌红苔黄,则肺痈胸痛,是因为热毒蕴肺,气滞血瘀,瘀血内聚结成痈。
(3)如果胸痛而干咳,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则属肺痨胸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虚火损伤肺络所致。
(4)如果胸胀痛,时痛时停,病人急躁易怒,口苦,胃纳少,此属气滞胸痛,因为情志郁结,以致气机不畅而致。
中医里的各种疼痛是如何解析的
![中医里的各种疼痛是如何解析的](https://img.taocdn.com/s3/m/b8653b3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b.png)
中医里的各种疼痛是如何解析的在中医对患者们进行诊疗的过程当中,“望闻问切”中的“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但很多患者却会面对医生“哪里痛?怎么痛?”的问题产生一定的疑惑:痛不就是痛吗?还分怎么痛?今天,就请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当中的“痛”,以及不同的痛应该如何解析吧!胀痛胀痛,顾名思义就是在疼痛的同时有胀满的感觉,这种类型的疼痛主要发生在人的胸腔、胁部、胃脘与腹部等部位,而这种胀痛大部分情况是由于气滞而引起,因为行气阻碍而痛,因为气流充积而胀;另外,也有一些部位如头部、眼睛等会产生胀痛感,而这种痛则多半是由于气血上壅而导致的疼痛;部分眼痛的患者还会由于痰饮或水湿组织而导致液体运行不畅而发生一定的胀痛。
刺痛刺痛也是中医当中常见的一种痛感,但很多人对于刺痛的感觉却不相同,有人觉得刺痛像是针扎一样,有人觉得像鸡啄米一样,还有人觉得像刀割一样,那么这些痛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刺痛都是由于鳕鱼而导致的,由于血液运行受到阻碍,导致患者的血管跳动,每次血管跳动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
血液淤阻越严重,刺痛发生的痛感就越严重,这也是刺痛有的像刀割,有的像针扎一样的原因。
冷痛所谓的冷痛,就是在患者感到疼痛的同时还有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发生在人的腰脊、四肢或关节部位,并且在遇到温热的物体如暖水袋之类的物体的时候就会有效的缓解。
一般来说,冷痛是由于人体内的阳气亏虚导致阴盛阳衰,进而使人们的身体感到寒冷与疼痛,或者是由于身体受到外来的寒邪影响,寒邪停留在哪个部位,那个部位就会感受到冷痛。
灼痛灼痛与冷痛恰好相反,这是一种在疼痛的感觉之外还会让人感觉到灼热的痛感,就好像是人们的皮肤骤然接触温度过高的东西而被灼伤或烫伤之后的那种痛感。
通常情况下,灼痛的感觉是由于人体内的热盛阴虚而起,就像《素问》当中说的“阳盛则热,阴虚则热”,感到灼痛的患者要么就是体内阳气过于旺盛,要么就是体内的阴气产生了一定的损耗。
重痛很多人看字面意思认为“重痛”是痛的很重,但实际上重痛指的是人们在疼痛的同时会感到身体有一定的沉重感,就好像手脚都抬不起来,身体不想活动一样的感觉。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6fb75a7915f804d2b16c1cd.png)
腹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范围】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西医学中肠痉挛、神经官能性腹痛、消化不良性腹痛、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结核性腹膜炎、术后肠粘连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至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肾绞痛、膀胱炎等所致腹痛,可参照相应章节的病证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2.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3.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使食物内停于肠道滞而不化,腑气阻滞不通,或食物停积不化,酿成湿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或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中阳受戕,运化失司,寒积于中,使气机不和运行受阻,腹部脏器之经脉气血运行失畅;恣食辛辣之品,助阳生火,或过食膏粱厚味,助湿生热,致火热、湿热之邪壅遏肠道,气机阻滞不通。
以上因素均可引起腹痛。
4.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5.正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中阳衰惫,阴寒内盛,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经络失其温煦、濡养,引起疼痛。
6.其它多由腹部手术以致经络受损,脏器之间粘连,使局部气血流行不畅或瘀滞不通,不通而痛。
二、病机1.发病一般来说,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等引起的不通而痛多起病较急;而正虚及劳逸失度引起的不荣而痛多起病较缓,常反复发作,术后瘀血引起的腹痛多持续不解。
2.病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与大小肠及肠间经脉、脾、胃、肝、胆关系密切。
3.病性不外虚、实及虚中夹实三类。
实者为寒邪内阻,湿热积滞,气滞血瘀f虚者为中虚脏寒;虚中夹实者为正虚而感邪。
中医原理详解疼痛的辩证
![中医原理详解疼痛的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3c8b9ec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9.png)
中医原理详解疼痛的辩证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各科均可见到。
一、疼痛辩证分类(1)疼痛的原因: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有外感有内伤,其病机有虚有实。
其中因不通则痛者,属实证,不荣则痛者属虚证。
(2)疼痛的性质: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二、根据疼痛的性质临床可见如下几类(1)胀痛什么是胀痛,实际上就是它痛的时候,还有胀的感觉,是胀和痛共同存在,所以形成了一种胀痛。
胀痛,经常见的部位,是胸、胁、脘、腹这些部位出现。
这些部位出现了胀痛,多半是气滞,胀痛属于气滞。
有些特殊的地方,头部、眼睛也可以出现胀痛,那么这个时候的胀痛,多半是气血上壅,为什么会气血上壅呢?肝火、肝阳迫血妄行,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往往出现头目的胀痛,所以头目胀痛就不要认为是气滞,多半是阳热上扰、气血壅滞。
经常见到的头目胀痛,还有的有痰饮,不光是水饮、水湿,比如说青光眼,眼球的液体里面运行不畅了,眼压增高,房水阻塞,因此它可以出现头目的胀痛,那么这个当然也就不一定是肝火、肝阳了,也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肝阳,也可能是痰饮水湿,痰饮水湿,这是胀痛常见的部位。
如果是胸腹脘胁这些地方,多半是气滞,头上的多半是肝火、肝阳、痰湿这些内容。
(2)刺痛刺痛,有的人形容它像针扎一样的,像鸡在这里啄米一样的。
实际上有很多情况是什么原因?血管在那里跳动,那血管跳动一下,它感到痛一下,像针扎一样的这种刺痛。
严重的、很厉害时,有的描述像刀割一样地痛,痛得厉害,这种疼痛都叫刺痛。
刺痛多半是瘀血阻滞。
刺痛是血瘀,胀痛是气滞,当然气滞要看具体的部位,但是刺痛不管在任何部位,一般来说都是血瘀的一种表现。
(3)冷痛所谓冷痛,是除了有痛的感觉,并且兼有寒冷的感觉,这种又冷又痛,就形成冷痛。
这冷痛当然它就喜温,有温热的它就会减轻。
最常见的部位是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
之所以出现冷痛,要么就是阳气亏虚了,阳虚,要么就是寒湿、寒邪凝滞,最常见的原因。
阳虚则痛,寒盛则痛,这是冷痛,是阳虚可以导致,寒盛也可以导致。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441652e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f.png)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阴阳辨证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局部辨证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
(二)辨肿的成因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疼痛性质辩证
![疼痛性质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acdb690055270722192ef7f3.png)
疼痛性质辩证
1、胀痛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
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
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感的症状。
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如胸、胁、脘、腹等部位刺痛,多是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致。
3、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温暖的症状。
常见于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
寒邪阻滞经络,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为虚证。
4、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
火邪窜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所致者为虚证。
5、重痛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症状。
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6、酸痛指疼痛兼有酸软感的正状。
多因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亦可因肾虚骨髓失养引起。
7、绞痛指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
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虚感的症状。
多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9、隐痛指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
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所致。
10、走窜痛指疼痛部位不固定,时此时彼的症状。
若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称之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
四肢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见于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中医疼痛性质的归纳总结
![中医疼痛性质的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d49d2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8.png)
中医疼痛性质的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疼痛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病理反应,常见于许多疾病中。
而针对疼痛的治疗,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疼痛的性质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将就中医对于疼痛性质的分类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对疼痛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一、寒痛寒痛是指由寒邪侵袭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是疼痛部位寒冷感明显,疼痛缓解后可出现寒战等症状。
常见的寒痛病症有寒痛肢节、寒痛腹痛等。
在中医治疗中,常以温热理气、祛寒驱邪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热痛热痛是指由热邪侵袭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是疼痛部位发热,皮肤红肿,常伴有口渴、便秘等症状。
热痛常见于热毒引起的疼痛病症,如乳腺炎、扁桃体炎等。
中医治疗热痛常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的方法为主。
三、血痛血痛是指由血瘀引起的疼痛。
血瘀常见于炎症、创伤等引起的疼痛,如关节炎、经行痛等。
血痛特点是疼痛部位经常有瘀斑、淤血等表现。
中医治疗血痛一般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四、气痛气痛是指由气滞引起的疼痛。
气滞常见于疲劳、情绪紧张等引起的疼痛,如胸痛、肠绞痛等。
气滞的特点是疼痛部位有胀满感,并伴有腹胀、嗳气等症状。
中医治疗气痛常以活气化痰、理气宽中的方法来调理。
五、湿痛湿痛是指由湿邪侵袭引起的疼痛。
湿邪常由外界湿气或饮食不当引起,如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
湿痛的特点是疼痛部位湿重,常伴有浮肿、沉重感等表现。
中医治疗湿痛常以祛湿利水、健脾渗湿的方法为主。
六、虚痛虚痛是指由气血不足引起的疼痛。
气血虚弱常见于营养不良、体力透支等状况,如腰痛、头痛等。
虚痛的特点是疼痛部位隐隐作痛,常伴有乏力、心悸等症状。
中医治疗虚痛一般以补益气血、调养脏腑为主。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疼痛性质的归纳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性质的疼痛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针对疼痛性质的归纳总结,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治疗时应因人而异,应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篇:一文搞懂各种疼痛的性质及特点
![中医篇:一文搞懂各种疼痛的性质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90163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b.png)
中医篇:一文搞懂各种疼痛的性质及特点痛证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古人为了便于对痛证的描述,有利于临床分析提高疗效,而列举数十种不同的痛证。
这些表现形式有时单一出现,有时综合数种同时出现,疼痛症状不论在性质、时间长短上都存在着差异,认识和鉴别这些疼痛的不同表现,对临床诊断,治疗有很大的意义。
现以《内经》对疼痛表现的记载为蓝本,将不同的疼痛分析辨证列如下:1.小痛——即疼痛较轻或轻微疼痛,病性不很重,如《素问·刺痛论》中提到:“身体小痛”即身体微痛之意。
2.痛甚——即很痛、极痛、痛剧烈。
《内经》中多处载有“痛甚”二字,如《灵枢·厥病》中有“头痛甚”。
3.偏痛——即偏于一侧疼痛,是身体对称部位的某一侧发生疼痛,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载“脉偏痛”。
《灵枢·本脏》亦载“胸偏痛”,偏痛属气血不调,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所致。
4.皆痛——是指身体若干部位都痛。
如《素问·本病论》载:“肢体皆痛”,《灵枢·经脉》记载“足少阴之筋……所过而结者皆痛……”,《灵枢·经脉》又载:“项、背、腰尾、腘、腨、脚皆痛。
”属于多发性关节痛。
5.尽痛——尽者全也,指周身疼痛,如《灵枢·经脉》所记:“身尽痛”,《素问·长刺节论》所载“肌肤尽痛”一般多见于血虚受风的患者。
6.窜痛——即痛无定处,游走不定,如《素问·刺热论》中记有“痛走胸膺背”,即疼痛走窜于胸背之间。
再如:痹证中之行痹是典型的游走性疼痛,此类疼痛大多由于风邪侵袭所引起。
7.坚痛——痛处按之坚硬,如《骨空论》云:“缺盆骨上切之坚痛”。
坚痛多属于实证,为有形实邪积聚于某处,使气血结聚所致。
如瘰疬等症。
8.酸痛——《素问·刺疟》有云:“足胫酸痛……䯒酸痛”,从中可以看到酸痛多发生于四肢、躯干,是一种痛不剧烈,而伴有痛处发酸,感觉无力的疼痛表现,多见于虚性病理变化。
9.重痛——重痛的特点是疼痛兼有沉重感,多出现在头部和四肢,《灵枢·癞狂》有:“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太阳之复……头顶痛重。
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fe052f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9.png)
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的疼痛,常见于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传统中医学认为,慢性疼痛是由于“气血瘀滞”、“寒湿痹阻”等病理变化引起的。
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疼痛中有着独特的应用,本文将介绍其应用原理和具体方法。
一、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原理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之一,其应用原理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疼痛往往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有关,因此,中医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上分析疼痛的发生机制,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慢性疼痛的辨证施治过程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望闻问切”等四诊,进而确定疼痛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气滞血瘀”、“湿邪内阻”、“寒湿痹阻”等,每一种类型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疼痛中的具体方法1.气滞血瘀型慢性疼痛气滞血瘀型慢性疼痛常见于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如骨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来缓解疼痛。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红花、桃仁等。
此外,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2.湿邪内阻型慢性疼痛湿邪内阻型慢性疼痛多见于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祛湿化痰,活血散寒来缓解疼痛。
常用的中药包括防己、陈皮、艾叶等。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透汗疗法也有助于消除体内湿气,缓解疼痛症状。
3.寒湿痹阻型慢性疼痛寒湿痹阻型慢性疼痛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疾病。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温通经络,祛寒散寒来缓解疼痛。
常用的中药包括独活、羌活、白芍等。
此外,温热敷疗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疼痛中的临床疗效中医辨证施治在慢性疼痛的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
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此外,相比于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疗效稳定、不易复发等特点,对于一些长期服药效果不佳的患者尤为适用。
中医诊断:疼痛部位的辨证
![中医诊断:疼痛部位的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6247402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f.png)
-
1.头痛
阳明经与任脉⾏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痛,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厥阴经系⽬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等。
2.胸痛
左胸⼼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者,多因痰、瘀等邪阻滞⼼脉所致,可见于胸痹等病。
胸痛剧烈,⾯⾊青灰,⼿⾜青冷者,多因⼼脉急骤闭塞所致,可见于真⼼痛等病。
胸痛,颧⾚盗汗,午后潮热者,多因肺阴亏虚,虚⽕灼络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
胸痛,咳喘⽓粗,壮热⾯⾚者,多因热邪壅肺,肺络不利所致,可见于肺热病等病。
胸痛,壮热,咳吐脓⾎腥臭痰者,多因痰热阻肺,热壅⾎瘀所致,可见于肺痈等病。
3.胁痛
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肝郁⽓滞、肝胆湿热、肝胆⽕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均可导致胁痛。
4.胃脘痛
因寒、热、⽓滞、瘀⾎和⾷积所致者,属实证;因胃阴虚或胃阳不⾜,胃失所养引起者,属虚证。
5.腹痛
因寒、热、寒湿、湿热、⽓滞、瘀⾎、结⽯、⾍积和⾷积等所致者,多属实证;因⽓虚、⾎虚、阳虚、阴虚所致者,多属虚证。
6.腰痛
腰部经常酸软⽽痛,多因肾虚所致;腰部冷痛沉重,阴⾬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者,多因瘀⾎阻络或腰椎病变所致;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者,多因结⽯阻滞所致。
疼痛的辨证论治
![疼痛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ad07c2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3.png)
疼痛的辨证论治疼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疼痛是人体发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症状,散见于中医学各科,现就内科常见的诸种疼痛从下述几方面辨证论治。
1 查表里表里主要是区别疼痛的内外、深浅,凡六淫之邪外侵体表,发生疼痛的为表证;表邪内传进入脏腑所引起疼痛的为里证;凡七情、劳倦、饮食所伤而发生的为里证。
里证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别,表证疼痛亦有寒热虚实之分。
当然有里证兼表,表证兼里者,要依据表里辨证,详细诊查。
譬如:胸腹部诸种疼痛,多属里证,其胸痹心痛,多是心阳不展、气滞、血瘀;胃脘痛则虚寒痛最多见;腹痛则内伤、外感、寒热虚实都有。
四肢关节部疼痛,多是表证、痹证,但也有在经之邪传入里,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证的,亦有胸腹痛证,其痛在皮肉筋脉之间而无关内脏的,此邪在经不在里,不可混作为里证。
总之,必须详询痛情,区别表里内外,审因论治。
2 审虚实诸种疼痛可概括为虚、实两大类型。
从性质来讲:凡外感六淫之邪,及内伤食滞、痰饮、瘀血、虫蛀(结石)等,致使邪阻经络脏腑,出现有积滞和气逆症状的,多属实痛证。
凡由于脏腑机能亏损,气血阴阳不足,致使脏腑经络、筋脉、器官孔窍不荣、不温、不充、不润,肢体百骸失却温煦濡养,没有积滞和气逆症状的,多属虚痛证。
从痛势来讲:来势急暴多属实,来势缓徐多属虚;年壮新病多属实,久病年衰多属虚;胀痛、刺痛、撕裂痛,痛剧而坚,痛有定处,触得痛点,喜寒、拒按、饱则痛甚,气粗、脉实、舌上有苔者,多属实证;隐痛、空痛,绵绵作痛,痛无定处,触不着痛点,喜温喜按,饥则痛甚,少气脉虚,舌上少苔者,多属虚证。
但是疼痛的脉象反应不一定成正比,暴痛之极,脉象反见伏细涩之中隐带弦紧之象,不可误认为虚,久病痛缓,脉体反大,不要误认为实。
3 别寒热《素问·举痛论》云:“帝曰:顾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紧接着论因于寒痛的凡十二条,因于热痛的只一条,这说明不论何种疼痛,因于寒的十常八九,因于热的,十仅一二。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5c658ab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2.png)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痛证是中医骨伤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常见的痛证包括阵发性肌肉疼痛、关节疼痛、骨痛、筋痛等多种类型。
中医骨伤科医生将痛证归为八大类,下面具体介绍:
一、寒痛证:又称“寒湿痹”,病人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疼痛受寒性刺激、关节软
组织肿胀、关节活动度受限等症状。
寒痛证的病因通常是寒湿侵袭肌肉、经络和骨骼导致
关节疼痛,可分为寒湿痹、寒凝痹、寒痹肌痛等。
二、热痛证:也叫“真阳痹”,热痛证主要表现为疼痛区域红肿、热度高、触痛明显、疼痛持续、皮温升高等症状。
热痛证的病因一般是实火炽盛、血瘀纵横、经络阻滞所致,
可以分为湿热痹、筋膜炎、膜样骨炎等。
五、痹痛证:该痛证又名“风湿痹”。
病人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疼痛、末梢关节疼痛、手指、足趾疼痛、疼痛发作、疼痛不规律等症状。
痹痛证的病因一般是湿邪、寒邪、瘀血、气血不畅所致,可分为风湿痹、血瘀痹、气滞痹等。
六、经络病痛:又称“经络痛”。
病人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麻木、刺痛等症状。
经
络病痛的病因一般是经络失调、气血不畅所致,可分为气血痛、经络痹等。
八、外伤性疼痛:又称“创伤性疼痛”。
病人主要表现为外伤后出现局部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症状。
外伤性疼痛的病因一般是外伤后出现肌肉、筋膜、骨骼损伤所致,可分
为创伤性疼痛、扭挫伤、骨折后疼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
灼痛: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如疖、颜面疔、烧伤等。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
钝痛: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等。
酸痛: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如鹤膝痰等。
胀痛: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等。
绞痛: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石淋等。
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病变多在肌肉,常见于阳证疮疡化脓阶段。
抽掣痛: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如乳岩、石瘿之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