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早期美育思想新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早期美育思想新探
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上,朱光潜的美育思想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从人类的天性和内在的心理结构角度,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并对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美育的功用与实施以较为全面的阐释,形成了一个美育理论框架。更为重要的是,朱光潜阐述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的深刻思想。这一思想是与朱光潜对审美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相一致的,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审美与道德的深层联系。
标签:朱光潜;美育;德育;审美
朱光潜的早期美育思想主要体现于1940年的论文《谈美感教育》中,也包含于他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若干篇章之中。从中我们可以基本梳理出朱光潜美育思想的大体框架。
在《谈美感教育》一文的开始,朱光潜借用了康德对人类的心理结构的知意情的划分,这三者也正对应人世间真善美的三种价值,真对应知,善对应意,美对应情,而求知、想好、爱美都是人类的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1]143于是教育从功用上就分为了智育、德育和美育。智育是真和知的教育,德育是关于善和意志的教育,美育是情感的教育。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光潜从一开始就是将美育纳入了与德育和智育的大的教育框架内论述,从人类天性和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角度来论述,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这里朱光潜既说明了为什么要美育——人的本性所要求的,又说明了美育的内涵——情感教育。
从人的本性看,智育、德育和美育这三种教育对人生本来是同等重要的。而这三育为人们所理解和重视的程度是不同的,智育本身是一直在流行的教育观念中被是看重的,“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没有人否认”,而“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1]143所以朱光潜强调了美育的作用,朱光潜一方面,批判了在西方“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的传统,这个传统从柏拉图开始,经中世纪的耶稣教徒,到近世的卢梭和托尔斯泰。朱光潜认为这些哲学家和宗教家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能到达至善。”[1]144而人的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是不可分割,理想的教育是要情感和理性都得以正常发展的,人缺少了哪一方面都是不健全的。另一方面,朱光潜强调美育作为情感教育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所重视。朱光潜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虽然着重点在道德,但儒家并不认为美育妨碍德育,而是认为“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1]145-146在这里,朱光潜实际上只是谈了对儒家教育的理解,指出了美育是德育的必要的方式和手段,是德育的基础条件,善与美并不冲突。
对中西美育传统的简要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朱光潜提出美育的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美育可以发展人的情感本能,使人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二是美育可以怡情养性。而怡情养性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朱光潜还进一步地论证了美育有着自身的独立价值。朱光潜认为美育与艺术一样,都有着使人获得自由与解放的功用。
为什么这艺术的功用也就是美育的功用呢?朱光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我觉得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对艺术和美育的关系是有着充分的认识的,可惜并没有深入地展开。对于实施美育呢?朱光潜并未对其过程、途径与方式进行详细地论述,但有两点是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的。一是他指出美育的实施也要符合人性的发展,特别要注意时机。“爱美是人类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象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1]151二是要把美育的实施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上就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大体框架。
从朱光潜美育思想的大体框架中,有一个观点特别吸引我,那就是朱光潜在阐述德育和美育思想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朱光潜为什么会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呢?对此,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朱光潜从对儒家教育思想和英国诗人雪莱的诗论阐发中,给出了理由。朱光潜认为儒家的教育思想强调诗教,而诗教就是美育,虽然儒家也以人格养成即德育为最终目的,但却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1]145
朱光潜又引用了雪莱的《诗的辩护》的一段话:
“道德的大原在仁爱,在脱离小我,去体验我以外的思想行为和体态的美妙。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善人,必须能深广地想象,必须能设身处地替旁人想,人类的忧喜苦乐变成他的忧喜苦乐。要达到道德上的善,最大的途径是想象;诗从这根本上做功夫,所以能发生道德的影响。”[1]146
从这段话中,朱光潜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找到了更为切实的理由,那就是善和美有内在的一致性,应该说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道德就是善,就是仁爱,而仁爱就是同情,同情就需要想象,而同情和想象就是广义的审美了。所以道德的完善需要审美的体验,这样就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找到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出,在对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的论证中,其实包含着一个预设,那就是在美和善的关系中美是善的基础,或审美(文艺)是道德的基础。但这个预设本身成立么?尽管我们一定是要对美与善,或审美与道德这两对概念进行的限定的基础上再去论证美是善的基础,但依据常理我们就可以知道,并非所有善的行为与思想都需要涉及美或审美的。美与善,审美与道德都是有其相对独立领域的。那么朱光潜所认为的美与善的内在一致性,美是善,或文艺是道德基础是在何条件下才得以成立的呢?
朱光潜命题中所谓的道德,不是所有的道德,而是特定的道德。在20年代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情与理》一文中,朱光潜认为道德至少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问理的道理”,一种是“问心的道德”。所谓“问理的道德”,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法则基础上的道德,或是所谓建立在孟子所谓的“义”的基础上的道德。而问心的道德,则是建立在真情实感基础上的道德,是一种发自内在情感的道德,或者说是孔子所谓“仁”的基础上的道德。“义”是义务、责任,而“仁”就是爱、情感。朱光潜认为建立在“仁”基础上的道德要高于建立在“义”基础上的道德,或“问心的道德”要高于“问理的道德”[2]。由于这种“问心的道德”有其内在的情感基础,是建立在真实情感基础上的,我们认为这样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那么朱光潜所谓的能作为真正道德基础的审美又指的是什么呢?在朱光潜的语汇中其实就是“美感”(活动)或“文艺(活动)。这种活动有什么特征呢?就是朱光潜受克罗齐影响的“直觉说”所认为的“形象的直觉”,“形象的直觉”过程就是凝神观照的过程,其结果就是物我两忘进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前面所说美是善的基础中美(即广义的美)也大致是审美或美感的含义。那么审美为什么会是道德的基础呢?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的第七、八章里,全面地论述文艺(审美)和道德(善)的关系,他在系统地回顾了历史上关于文艺与道德的关系的种种论述之后,特别强调了文艺对于道德的重要作用,他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加以论述的。
从个人的角度看,真、善和美都是人性中的一种最原始、最普遍、最自然的需要。对美的满足和对饥渴的满足具有同样的满足权,如果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人性中的一部分就损耗和残废掉了。情感抑郁在心里不得发泄,近代心理学认为这是酿成性格乖僻和精神失常的重要原因。从社会的角度看,艺术和审美具有象托尔斯泰所说的传染情感,打破人与人的界限的功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一个小的世俗圈子里生活惯了,看事物都带着功利的眼光,使我们对鲜活生动的大千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艺术家比较常人优胜,就在他们的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他们不但能见到比较广大的世界,而且引导我们一般人到较广大的世界里去观赏。这样我们的体验也就丰富了。艺术和审美的功用对于道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原来艺术活动(审美)作为一种形象的直觉,不同于功利活动与认识活动,它能使主体(我)对客体(物)的凝神观照中由物我两忘而实现物我同一。这是一种由我及物的移情,也是同情。审美活动不同于功利活动与认识活动,是一种自由的创造的活动,所以可以扩展我们想象。审美经验由于是人对物的直观的经验,是一种对原初的根本的经验,故可以增加对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就是审美为什么会是真正的道德的基础的根本原因。“道德是应付人生的方法,这种方法合式不合式;自然要看对于人生了解的程度何如。没有其他东西比文艺能给我们更深广的人生观照和了解,所以没有其他东西比文艺能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的基础。”[1]325
从上边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光潜建立一个美育的理论框架,全面地阐释了美育的内涵,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美育的功能与作用及美育实施的时机等问题。应该说朱光潜是自蔡元培之后对美育问题有了更为全面的论述。我们还发现,朱光潜的美育思想是建立在美学思想上的,从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的这一命题,我们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