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时一、二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的《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均围绕“秋日情怀"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不同诗人的视角和笔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多样面貌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这三首古诗各具特色:《山行》以壮丽的山林秋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赠刘景文》则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致,传递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对季节变换的深刻感悟;《夜书所见》则以夜晚的静谧与儿童的欢笑为对比,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材编排上,这三首古诗不仅内容相互呼应,而且形式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际情感的深刻表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体验和情感共鸣的机会。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对自然美、人情美的感知能力。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逐渐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读懂简单的文章和诗歌,但对于深层含义的把握和情感体验的表达还需进一步引导。
针对《古诗三首》的教学,学生可能对古诗中的生僻字词、特殊句式感到陌生,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古诗中描绘的秋日景象和情感可能难以产生直接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旺盛的阶段,他们喜欢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创意表达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我国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内容1. 《山行》:使学生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赠刘景文》: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激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夜书所见》: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夜晚读书的宁静与喜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理解诗意。
4. 感悟诗情: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达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山行》:描绘秋天的美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赠刘景文》:赞美友人的才情,激励友人珍惜时光,积极向上。
3. 《夜书所见》:夜晚读书的宁静与喜悦,对知识的渴望。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任选一首古诗,发挥想象,为其配一幅插图。
3. 收集其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发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欣赏和感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声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6. 欣赏:欣赏与古诗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诗意: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友情、抒发思乡之情4. 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荷塘、菊花、篱落、梧叶、秋风等5. 情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3. 搜集其他古诗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解读诗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一、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1个生字。
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出古诗中的秋天。
2.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学习《山行》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跟读。
2.讲解古诗的字词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描绘的秋天的美景,如枫叶、霜叶等。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赠刘景文》1.教师介绍古诗的背景,引出古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3.教师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分析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学习《夜书所见》1.教师提问学生在夜晚看到的景象,引出古诗。
2.学生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分析古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总结拓展1.总结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强调古诗的魅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分享感受。
3.布置作业:默写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情境想象、对比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2.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3.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用于书写重点词句和段落。
2.投影仪: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资料。
3.教学软件:用于学生朗诵和情境想象。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朗诵、讨论、情境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朗诵、讨论和情境想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朗诵和情境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3.巩固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成果。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朗诵、小组讨论和情境想象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素养。
以上就是《古诗三首》的说课稿,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编写时间:AA编写人员:AAA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挑二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想学习古诗的兴趣,搜集,描写,秋天相关的古诗句。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安全教育:宿舍生活安全教育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从秋天导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理解。
说说自己心目中的秋天。
(学生自由发言)2.总结归纳学生的答案,导入:说到秋天,我们想到的是收获的季节,多姿多彩、色彩鲜明的季节,也是树叶枯落的季节……但是大家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三位诗人进入他们用诗歌给我们描绘的美丽的秋天中吧。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并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作者资料: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著有《樊川文集》。
主要著作有《阿房宫赋》《遣怀》《樊川文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二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二主要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成为“唐宋八大家”。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三、出示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字词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学习,包括诗意理解、朗读指导、生字学习、诗句造句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字词造句。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和语气,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3. 诗意理解: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生字学习:通过板书、讲解、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会用字词造句。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用字词造句,每个字词至少造一个句子。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 语文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背诵全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枫林景色的喜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去领略那别具一格的秋景。
(板书课题:山行)2. 了解诗人杜牧(1)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杜牧的资料。
(2)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如“径(jìng)”“斜(xiá)”。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坐:因为。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 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教师可以结合简笔画,画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高山,山上有几处房屋被白云缭绕,帮助学生理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由《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组成。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季的景色,但选材和立意各不相同。
《山行》描绘了秋日山野的生机;《赠刘景文》重在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夜书所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组诗的安排,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层次地由三首描写不同情感、内容的古诗构成,为四年级学习短篇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寒、挑”等5个生字,会认读“寒、径”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并默写《山行》、《夜书所见》。
3.通过朗读、对比和课外延伸,理解诗的意思,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之美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通过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将采用“五读法”进行教学,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拓展延伸——书写练习。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词句讲解、设疑质疑等方法深入解析诗意;用小练笔的方式将诗意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感悟,再外化为写作练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情景和声音,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备生字卡片和田字格黑板贴纸。
用于教授生字和展示学生的作品。
3.准备古诗配乐和朗诵音频。
用于课堂中的配乐朗诵和背景音乐。
4.准备小练笔纸和彩笔。
用于课堂中的写作练习和画作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秋天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2.引出本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展示古诗中的场景或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古诗三首》选取了不同朝代诗人的作品,分别是唐代杜牧的《山行》、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山行》描绘了深秋时节山林的美丽景色,通过“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意象,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的山林秋景图,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秋天的枫叶与春天的花朵作比,传达出对秋天别样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是苏轼勉励友人刘景文的诗作,前两句以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橙黄橘绿”突出了在这样的时节仍有硕果累累的生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与鼓励。
《夜书所见》描写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在深秋夜晚的所见所闻,由江上秋风、萧萧梧叶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其中儿童挑促织的场景描写,更增添了几分童趣与思乡的惆怅交织之感。
这三首古诗在内容上都与秋天有关,或描绘秋景,或借秋抒情,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秋天的多样韵味,同时也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古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达手法,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在低年级时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够较为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然而,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对于诗中描绘的一些景象和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不太能完全领会。
例如,在理解《山行》中诗人对秋天独特的喜爱之情,以及《赠刘景文》里借景表达的劝勉之意时,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结合生活实际和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去体会。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字典理解字词含义等,但在自主探究古诗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诗句中的关键词、意象入手去解读古诗。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通的佳作。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励诗。
诗人一反常情,以“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物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表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二、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山行》。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五、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能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掌握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1、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2、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3、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揭题导入1、师:孩子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诗人,他叫:——(板书:叶绍翁)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这样一首诗。
板书课题。
2、读题,释题。
二、初读读顺,感受韵味1、自由读2、检查反馈,正音(1)生词“促织”的读音(2)借助注释理解“促织”的意思,相机揭示注释的作用师:注释,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
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第一次出现注释,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要好好的掌握(3)出示“挑”的两个读音及意思(4)解释“挑促织”,进一步理解多音字“挑”的读音师:说到蟋蟀,你们知道吗,秋天的蟋蟀最成熟,个儿最大,此时斗蟋蟀也最有趣,可是蟋蟀非常机灵,躲在草丛旁边的洞穴里,洞很深,怎么才能抓住蟋蟀?(让生说)最好的办法还是用细长的东西伸进洞里挖,等蟋蟀从洞里跳出来,孩子们就可以捉住它了,所以在这儿该选择哪个解释?那就该读——)这就叫“字义决定字音”,再读词语。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1)师范读古诗,感受古诗韵味(2)师生合作读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1、师:诗人叶绍翁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边读边到诗中画出有关词语。
2、生汇报过渡:你们说的这些就是出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四、深入感悟,朗读品析(一)理解前两句1、师: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指的就是诗人叶绍翁,你能找出来吗?(板书:客)师:他为什么称自己为“客”呢?(生:说明诗人离开家乡)师:对,像这样离开故乡和亲人,独自在外漂泊的游子,我们称他为“客”。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重要课文内容,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但又各具特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丽景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绚烂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是宋代苏轼的诗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描写了荷败菊残的景象,后两句则突出了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在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对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书所见》为宋代叶绍翁所作,“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中描绘了秋风瑟瑟、梧叶飘落的秋夜之景,客居他乡的诗人因触景生情而思念家乡,同时又通过儿童挑促织的场景,更增添了一份思乡的愁绪。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能够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而,对于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以及一些字词的深刻含义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例如,在学习《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时,学生可能会对“坐”字的理解产生偏差,以为是“坐下”的意思,而不能准确理解为“因为”。
在体会诗歌的意境方面,如《夜书所见》中那种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会写“径、霜、赠”等生字,理解“寒山、石径、坐、擎雨盖、促织”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夜书所见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每日练》。
4、读课文起码三遍。
一、板书课题 , 《夜书所见》,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领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留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畅。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光景?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要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频频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后教:学生沟通,教师板书六、当堂训练。
1、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畔,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斋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梧叶秋风(动客情)一灯明《山行》教课方案教课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教材剖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道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暮秋节气的枫林风景,描述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组成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境界之美呼之欲出。
我们能够在赏析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觉秋天山林的勃勃活力。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教学反思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教学反思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材解析、教学
目标及教学反思
教材解析
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寒”点明深秋季节,“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
“有人家”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诗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
了赠诗的目的。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首古诗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图中,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下车来,站在山路上,抬头欣赏着深秋时节山林的美景。
第二幅图中,诗人在池中的亭内,望着满池的枯荷及池边的残菊若有所思。
第三幅图中,梧桐树下,篱笆旁边,两小儿在夜捉蟋蟀。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
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反思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说说这3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古诗,分别说说古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进行背诵积累,默写《山行》。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可引导学生标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交流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注意后鼻音、多音字等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字中,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强化认识,提高书写正确率。
二、诗句理解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古诗。
联系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师可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既要借助注释,也要防止生搬硬套,应根据语境对注释中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变通。
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等方式理解诗句意思。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判断诗歌所描写的季节。
可在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其通过“寒山”“霜叶”“荷尽”“菊残”“萧萧梧叶”等符合时令的典型景物,发现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要求。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
教师可范读古诗,也可播放录音,或者请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做到朗读停顿正确。
《山行》朗读的总体基调应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对诗中美景的想象,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赠刘景文》前两句的朗读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夜书所见》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结合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朗读时舒缓的基调后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甚至可以做上扬的处理。
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情感朗读,诗的味道也就能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