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精美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

诗经二首教案静女教案标题:诗经二首教案 - 静女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诗经》中的两首诗歌《静女》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请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古代的宫廷,身边环绕着美丽的花园和宫殿。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他们会有怎样的生活和情感?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首《静女》中的诗歌。

2. 背景介绍: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要素,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学生讨论:学生们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个情节、意象或者修辞手法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拓展:1.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达,可以通过小组展示、班级讨论等形式进行。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者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总结:1. 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达,总结他们对《静女》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可以思考这两首诗歌对他们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将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估:1. 学生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和个人表达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包括短文或者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教学资源:1. 《诗经》中的《静女》两首诗歌的文本。

2. 相关的背景材料和文学鉴赏资料。

3. 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记录工具。

4. 学生写作作品的评估表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研究和鉴赏,拓宽他们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可以尝试将《静女》中的情感和思想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和对比,培养他们的文学批判能力。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朗读并解析《静女》的诗意和情感。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静女》原文。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作业:1. 熟读《静女》。

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读后感。

第二章:诗歌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2. 讨论修辞手法的效果和意义。

作业:2. 创作一首以“静女”为主题的诗歌,运用所学手法。

第三章:诗情画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画面描写。

2. 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中的画面。

课堂活动:1. 分析诗中的画面描写,如“红颜弃世,白发吟咏”。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作业:1. 描述《静女》中的一个画面。

2. 创作一幅以《静女》为主题的画作。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2. 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中的情感。

课堂活动:1. 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的情感体验。

作业:1. 分析《静女》中的情感表达。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该诗情感体验的文章。

第五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静女》的理解和欣赏。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课堂练习,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

2.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静女》的理解。

课堂活动: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静女教学实践案例(3篇)

静女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静女,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朱熹。

这篇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名叫静女的女子的形象,通过对她的外貌、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篇作品,我们开展了以《静女》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女》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静女》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朗读《静女》,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自主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静女》这首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诗中的角色,如静女、男子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2. 绘画创作:学生根据对《静女》的理解,绘制一幅描绘诗中意境的图画。

3.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模拟诗中的场景,如静女与男子相遇、交谈等,通过情景模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作品赏析1. 教师带领学生赏析《静女》这首诗的语言、修辞手法、意象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和角色扮演经历,谈谈对《静女》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静女》这首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本次《静女》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下是教学反思:1. 活动形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创作、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在分组讨论、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表达和协作,提高了综合素质。

《邶风·静女》 导学案

《邶风·静女》 导学案

《邶风·静女》导学案一、课前热身(一)知识回顾:1、《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文学常识:诗经简介:(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时间: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3)名称:《诗》《诗三百》《诗经》,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4)篇数:共305篇。

“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

一、风雅颂(乐曲、表现内容)1、“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2、“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3、“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

“风骚”:《诗经》里的“国风”;屈原的《离骚》二、赋比兴(表现手法)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作用——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往往“形象逼真、细节细腻”。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作用——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作用——发端,增强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比兴连用:作用——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和增加韵味的作用,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其他主要表现形式①重章复唱:作用——表现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诗意递进,突出内容。

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一唱三叹,更加强抒情效果,突出感情。

②双声、叠韵、叠字的大量运用:作用——形象生动,精确表情达意,描绘事物特征,加强语意;语音和谐,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静女》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静女》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诗经》古诗群文阅读恋爱阶段一、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1.俟(sì):等待2.爱:同“薆(ài)”,隐藏。

3.踟蹰(chíchú):徘徊不定。

4.娈(luán):美好。

5.彤管: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

6.炜(wěi):色红而光亮。

7.说(yuè)怿(yì)女(rǔ)美:说同“悦”。

怿,喜悦。

女同“汝”,你。

8.归(kuì)荑(tí):同“馈”,赠送。

荑,初生的白茅草。

9.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10.匪:同“非”。

表示否定判断。

出嫁场景二、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注释1.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2.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3.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4.宜:和顺、亲善。

5.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这里形容果实累累。

6.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生活情境三、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季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注释1.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高中语文 《静女》导学案

高中语文 《静女》导学案

《静女》导学案
1、自由诵读,概括各章内容
2、在这次约会中,男子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
3、这一对恋人的性格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4、读第二、三章,思考: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
男子对这些礼物是什么态度?可以看出什么呢?
5、男子对这两个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6、找出本诗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的妙处。

7、归纳写作特色
8、比较阅读
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①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①,在城阙①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

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①嗣——传送,给予。

①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

①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思考: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静女导学案

静女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班级:学生姓名:制作人:不知名编号:2023-15《静女》导学案学习目标:①课标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②认知目标:积累古典诗词欣赏方面的基本知识,积累“姝俟贻说洵其匪女”等实虚词,能熟读并背诵本诗。

③能力目标:了解《诗经》中诗歌叙事与抒情的关系,能够正确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艺术构思,分析其艺术效果,认识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④情感目标:领略古典诗歌对爱情的赞美。

重点难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领略古典诗歌对纯朴爱情的赞美。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预学案】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反复记忆,文学文化《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文学常识: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如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②《诗经》按其诗歌形式可以分为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三类。

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③《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④“四书”指“五经”指2、朗读正音邶()姝()俟()薆()彤()炜()说怿()归()洵()【探究案】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习任务一: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学习任务二:自读诗歌,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1.本诗歌描绘了一个什么故事?2.探讨: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静女男子学习任务三:鉴赏手法1.《静女》的篇章结构特点:2.探讨:彤管与荑草,分别象征着什么?学习任务四:身为一名高中生,当下应形成怎样的爱情观三、课外拓展·提升涵养古代最美的爱情诗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静女导学案

静女导学案

静女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学习《静女》,旨在深入体会古代恋人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能够掌握诗经的基本艺术特色,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静女》,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更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追求真挚美好的爱情。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静女》选自__________,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

2. 《静女》一诗中,描写男子爱而不见,故意躲藏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静女》一诗中,描写男子等待女子时焦急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对《静女》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男子的口吻,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描写了恋人间幽会的过程。

B. “爱而不见”写女子见到恋人后的调皮,故意躲藏,让男子焦急等待。

C. “说怿女美”一句,描写男子对女子所赠彤管的喜爱,侧面烘托了女子的心灵手巧。

D. 诗歌通过描写具体细节,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真挚健康的爱情。

2. 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C. “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静女》一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静女》一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静女 教案 (4)

静女 教案 (4)

静女教案一、引言静女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静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分析和欣赏静女,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表达和创造。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静女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程;2.分析静女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3.学习欣赏静女的作品,并进行个人鉴赏;4.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和演绎。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静女的定义和特征•静女的概念和定义;•静女的特征和表现方式;•静女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2. 静女的表现形式和技巧•静女的表现形式,如舞台表演、影视作品等;•静女的表现技巧,如语言表达、动作艺术等。

3. 静女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欣赏经典静女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进行个人鉴赏和评价。

4. 静女的创作和演绎•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静女作品的创作;•基于学习和理解的静女表演。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静女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程。

2.观摩方法:观摩经典静女表演,分析表演形式和技巧。

3.小组讨论方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创作实践方法: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演绎。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第二步:讲授静女的定义和特征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静女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程,结合实例进行说明,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静女表演,加深他们对静女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步:观摩经典静女表演教师选取一些经典静女表演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观后感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表演形式、表现技巧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第四步:个人鉴赏和评价学生独立观看一些静女作品,并进行个人的鉴赏和评价,写下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创作实践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静女表演的创作和演绎。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篇9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5.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感受《静女》表现的感情以及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

三、教学难点1.《诗经》的艺术特色。

2.《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三种主要的情感:亲情、友情和爱情。

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是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爱情的古老诗歌——《静女》,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温故知新——《诗经》师:上课前,老师有叫同学们预习课文。

那现在请同学们告诉老师《静女》是出自哪里的?生:《诗经》。

师: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诗经》,现在一起来复习一下《诗经》的有关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

内容分类:“风”、“雅”、“颂”三部分。

表现手法:赋(铺陈)、比(比喻)、兴(起兴)。

两者统称为“诗经六义”。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三)整体感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并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二二式节奏,如:静女/其姝)、重音、情感。

2.矫正读音,播放课文录音。

3.全班齐读课文。

4.提示学生自学诗歌中的文言字词。

(四)小组合作探究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朱熹说《邶风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思考:《静女》是“思无邪”还是“淫奔期会之诗”?(提示:可从主题、地点、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1.从主题、地点、人物进行探究主题: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地点:城隅(“俟我于城隅”)人物:静女和“我”2.从静女和“我”的形象进行探究静女的形象:美丽文雅、聪明调皮(娴静可爱、顽皮活泼、小鸟依人)。

静女导学案打印

静女导学案打印

《静女》导学案答案三、学生初读,扫清字词句障碍,答案略。

四、答案略五、三读课文,学生讨论交流1、静女和她的男友2、相约、相见、送别3、彤管、夷草4、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5、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5、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A、有。

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

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这涉及到对诗歌的情节的理解。

可作多种假设。

一,女主人公走出来了,并且赠送男子彤管,而且两人一面说笑一面散步到了野外,女子又送了荑草。

二,这只是男子等待女子的一个场景,因为“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不知女子心意,于是前思后想,回忆种种情事,以揣测女子“不见”的因由,揣测女子对自己的心意。

三,这是三个恋爱场面,感情一步步加深。

)小结:“诗无达诂”,所以成就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

这也体现了诗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情节连贯起来,于是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诗歌了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魅力。

六、迁移提升,自主阅读课文105页《上邪》(一)1、自主解决字词,答案略2、讨论交流(1)女主人公(2)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热烈。

(3)这些想象奇特,这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反面证实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诗经两首——静女》导学案 陈冬梅

《诗经两首——静女》导学案  陈冬梅

《诗经两首.静女》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2)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受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挚的感情。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当堂训练预习案(10分钟)(学习要求: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案,用红笔标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一、读准字音,找通假字、解释生词。

①注音姝俟城隅踟蹰娈贻炜怿荑洵②找通假字。

爱而不见、自牧归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③解词。

静:其:姝:俟:城隅:爱:搔:踯躅:娈:贻:有:炜:怿:归:荑: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中的人物有哪些?整首诗描绘了哪几幅画面?2、姑娘传达情意的信物是什么?小伙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我的疑问】探究案(20分钟)(仔细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下面的问题)1、说说小伙子在等待姑娘的过程中有哪些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2、《静女》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3人物性格静女男子【练习案】(10分钟)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阅读《邶风;静女》,完成(1)~(5)题。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静女》 学历案

《静女》 学历案

《静女》学历案《<静女> 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艺术特点等。

2、熟读并背诵《静女》,理解诗歌的含义。

3、分析《静女》中人物形象,体会其情感表达。

4、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能够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识别和运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静女和男子的形象特点。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难点(1)体会诗歌中男女之间细腻的情感。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静女》中的综合运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形象、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描写爱情的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静女》。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歌1、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歌。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解决疑难字词和句子。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静女(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静女(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导学案自主学习案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经》原来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3.《诗经》按其体制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反复吟唱。

疏通课文:静女(贞静娴雅之女)其姝(容颜美丽),俟(等待)我于城隅。

爱(同通“薆”:隐藏)而不见,搔首踟蹰(徘徊不定)。

静女其娈(面目姣好),贻(赠送)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说”通“悦”:喜爱、怿:喜爱)女(“女”通“汝”:你的)美。

自牧归(“归”通“馈”:馈赠)荑(草名),洵(实在,真的)美且异(特殊)。

匪(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合作探究案1.读准字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踟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2.“彤管”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3.“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4、整首诗描绘了哪几个场景?第一章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第二章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第三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5.从约会的场景中,分析静女和男子的形象。

①静女的形象分析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

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

②男子的形象分析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

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

静女导学案

静女导学案

《静女》自学提纲【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字义。

2. 了解《诗经》中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

3、感受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及描写人物所用的手法。

【核心素养目标】1、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审美鉴赏2、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1、温故:回忆并背诵学过的《诗经》篇目。

2、熟读本诗《静女》并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意,以散文化的笔法改写这首诗。

【拓展阅读】1、诵读《诗经·东门之杨》,并根据注解疏通大意。

《诗经•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注解]牂(zāng)牂:风吹树叶的响声。

一说枝叶茂盛的样子。

昏:黄昏。

期:约定的时间。

明星:明亮的星星。

一说启明星,晨见东方。

煌煌:明亮的样子。

肺(pèi)肺:枝叶茂盛的样子。

晢(zhé)晢:明亮的样子。

2、《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解]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

嗣(yí)音: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3、《国风·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①,白茅包之②。

有女怀春③,吉士④诱之。

林有朴樕⑤,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⑥,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⑦无感我帨兮!⑧无使尨⑨也吠!【词句注释】①麕(jūn):同“麇(jūn)”,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

比鹿小,无角。

②白茅:草名。

属禾本科。

在阴历三四月间开白花。

③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

《诗经两首》 导学案

《诗经两首》 导学案

《诗经两首》之《静女》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时代背景、艺术特征。

2.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

3.学习与分析《静女》的诗歌主题、人物以及创作特征,并进行简单赏析。

教学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现存诗305篇。

它最初被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直陈其事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以四言诗为主,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12分钟)提出学习任务:1、通过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词典,解决陌生字词意思。

2、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抓住诗中关键字词和细节描写分析诗中人物的形象?4、“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用的是什么章法表现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运用了什么修辞?三、小组讨论(8分钟)四、展示交流(10分钟)1、重点实词:俟:等待。

爱:通“薆”(ài),隐藏。

见:通“现”,出现。

说怿:说,通“悦”;怿,喜爱。

归:通“馈”,赠送。

洵:的确诚然。

2、讲了男女约会,女子赠与男子礼物的故事。

3、静女是个美丽、活泼、可爱,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姝、爱、贻我、归荑等)。

少年是个憨厚、痴情的男子(搔首踟蹰、说怿等)。

4、这两句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章法。

好处:富有音乐美、节奏感、深化主题、渲染气氛。

同时这两句又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双关的修辞“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

五、拓展训练(5分)全班一起背诵《静女》附:板书关键词(划记人物描写的方法:动作、神态、心理)静女姝、俟、爱、贻、归美丽活泼可爱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人物男子搔首踟蹰说怿憨厚痴情《氓》导学案(课时1)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中的文言实词,能够理解并翻译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静女,闲雅的女子。

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二、指出每一节描写的内容及所用的表现手法
三、研读诗篇
(一)第一节
1、理解及翻译
静:爱:
其:见:
姝:搔:
俟:城隅:
踯躅:
翻译:
2、这一节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二)第二节
1、理解及翻译
娈:贻:
彤管:
有:炜:
说:怿:
女:
翻译:
2、这一节主要描写什么?“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三)第三节
1、理解及翻译
归:
荑:
洵:匪:
翻译: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男主公更喜欢普通的荑草?
四、总结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1、静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2、男主人公形象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邶风•静女》的艺术魅力何在?
2、为什么不写我主动给“静女”送信物,却写静女主动给我送信物?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答案】1.(D )2.(C )3.(C )4.(C)5.(D )6.(B )7.(B )
二、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
1.《静女》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 是否)
2.“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主要是为了表达男青年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的情感。

( 是否)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 是否)
【答案】1.(否)2.(否)3.(是)
三、填空题
1.《静女》中抒写男子心理活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静女》是一首表现 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的男子形象。

【答案】1、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风、雅、颂男女爱情生活
3、(女子因)视线遮蔽看不见,(男子)搔头徘徊心紧张。

热恋中的痴情的
【相关链接】
一、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二、关于《诗经》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主要内容有:
(1)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
(2)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3)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
(4)反映劳动生活;
(5)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揭露他们的残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体例:
风:国风。

指各地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小雅。

是宫廷歌曲(105篇);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周、鲁、商合称“三颂”。

(2)诗经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铺陈叙事,记叙事件。

比:“以彼物喻此物”。

打比方,比喻。

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联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