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陈德中
【摘要】As is well known, Hayek puts forward his dispersed knowledge theory based on his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perfect knowledge", where he criticizes the concept of stationary equilibrium alleged by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And as is usually ignored, Hayek argued furthermore that facts in social science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epistemic subject, and that we rely on a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objects to organize our knowledge.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offers an explanation to Hayek' s dispersed knowledge theory, while the organizing of dispersed individual knowledge is wholly dependent o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s a discovery procedure. Hayek' s overemphasis on the rol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s criticiz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such as L. Liggio and L. Hurwicz, with the latter arguing, contrary to Hayek' s famous standpoint, agains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at spontaneous disorder should demand human intervention. Such criticism leads to the birth of modem mechanism design theory.%哈耶克从批评传统经济学静态均衡概念入手,对相应的“完美知识”假设提出了批评,从而提出了分散知识的概念。一个为研究者忽略的问题是,哈耶克进一步认为,我们是依赖于特定的类分系统来整理知识的,事实高度依赖于认识主体。知识的主观类分说为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说构设了逻辑依托。而对分散的个人知识的处理完全依赖于一个作为发现程序的市场竞争。但是哈耶克对于市场竞争作用的过分强调受到了当代学者赫尔维茨等人的批评。批
评的核心是人类是否可以干预自发演进的秩序。一般认为,“自发失序”必然要求干预。赫尔维茨等人的质疑促成了当代“机制设计理论”的形成。
【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7页(P44-50)
【关键词】哈耶克;分散知识说;类分系统;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机制设计
【作者】陈德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说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假如知识分散说是成立的,那末对于无所不包的中央计划经济的批判就是合理的。本文通过对哈耶克以《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和《感觉秩序》为代表的早期论文与著作的解读,解析哈耶克从感觉秩序到经济秩序思想的确立过程,重点集中在他的分散的个人知识说、竞争作为发现过程说及感觉类分系统对于世界的类分方式等问题。同时,本文将追踪对于哈耶克知识分散说的一些重要的当代批评。这些批评将为社会机制设计的可能性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从而也就构成了对于哈耶克知识分散说及其现实意义的重要修正。
一、人的知识是分散的
在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竞争的意义》以及《作为
一个发现过程的知识》《经济学与知识》等文章中,哈耶克完成了从知识观到秩序观的完整思考。
在《经济学与知识》一文中,哈耶克提出,传统的均衡分析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单纯追求内在的一致性,是一种进行静态分析的逻辑构架。这种分析模式只宜于解释单个个体行为,而不宜于解释许多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想解释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需要引进新的因素。
为了回答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决策均衡的影响,哈耶克对传统均衡概念提出了几条限定,引进了几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首先,哈耶克认识到,均衡是一个有时间性的概念。因为即便是对单个个体的均衡关系的分析,也都要以这个人连续执行同一计划为前提,所以“这个人有关知识方面的变化,亦即导致他改变自己计划的变化,都会打乱他在这种知识的变化前后所采取的行为之间的均衡。”[1]35既然“均衡是一种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一
个人的各种行为必然是即时相继发生的,所以,很明显,要想赋予均衡这个概念任何意义,时间的描述都是极其重要的”[1]35。哈耶克的这一看法批评了许多经济学家把均衡当作是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问题的看法。
其次,均衡应该考虑到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传统均衡分析假定在某个时期中所有社会成员都在执行其各自的个人计划,并且这些计划在这个时期的开始就已经由个人所决定。但是,对于不同的计划的协调来说,一个人的计划恰恰包括那些形成另一个人计划的行为。完成个人计划的行为都要以预期计划所产生的行为后果为基础,所以均衡与预期关系紧密。每个人的行为都恰好以对其他人的行为预期为基础。
最后,我们无法得到完美的知识。传统均衡观念需要一个完美市场假设乃至“完美知识”的假设。“假如人们知道一切事情,他们就处于均衡当中,这种观点十分正确,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定义均衡的。”[1]44建立均衡的唯一必要条件是“论
据的不变性”。而这些假设条件在哈耶克看来是无法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