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
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 用哈耶克 的自发秩 代表着“ 运 将陌生人变 为朋友” 。 序概念 , 是解 读当今市场秩序理论的最佳
象 的一把钥匙 。
哈耶克 自发秩序 ” 的论述 , 是出于 大程度 上也取决于 自由社会 发展起来 的
理论 工具 , 从而 也是深刻认识 当今社会现 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以及 种种制度的存在 ”这并不是“ , 认为那些创
成的集合中, 市场秩序是其中最 为重要 的 序) 哈耶克对于这一术语的偏爱是 因为, 能促使那 些我们见到便会 需要 的东西 的 .
一
个子集 。市场秩序 ’ “ , 是他全部社会理论 在希腊文中“ a tx ” K tl i 不仅代表交换, aa e 还 出现。 , , 人们必须尊重传统 , 一个 自由社 “ 会之所 以能够发挥其有助益的作用 。 很 在
不受制 于另一 个人或另 一些人 因专断意 抗力量 ”没有经济 自由, , 就有通 向奴役之 三、 法治——市场秩序 的保障
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 ” 。他认 为这种状 路的危 险。 哈耶克将经济 自由限制国家权 态是生 活在社 会中 的人 们希望 获得但很 力的作用放在很高的地位 上。 难 实现的理想状态, 因此任何人 之间要界 二、 竞争~ 作为发现 的过程
断扩展的市场秩序。他认为“ 这种秩序 并 样 的 问题 , 但是他认 为 , 一个增进福 利 的 都确 定不变 的, 需要继续 发展 , 断地 他 不
不 是人类的设计或意图造 成的结果, 而是 市场 秩序必须 是 由那些各 自拥有知 识优 完善 , 应时代 的要 求 , 适 以解决 不断 出现
以上是分 别对哈耶 克市场和 秩序 的
秩序本身的调整, 则属于政治法律层面 的 胜劣汰” 不 ,保证正确的知识得以发展和传 解读 ,而关注 哈耶克的市场秩序理论 。
评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
评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论文导读:自生自发秩序(spontaneousorder)的概念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反映和支配着哈耶克整个社会理论建构的过程,即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建构过程就是从这一概念中产生并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关键词: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自生自发秩序(spontaneousorder)的概念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反映和支配着哈耶克整个社会理论建构的过程,即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建构过程就是从这一概念中产生并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支配自生自发秩序的自发生成的法律,先于立法而存在,但由于其存在一些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立法对自发生成的法律进行纠正。
虽然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理论存在缺陷,但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自生自发秩序的涵义自生自发秩序,也被哈耶克称为“自我生成的秩序”、“自我组织的秩序”、“人的合作的扩展秩序”等。
在阐释自生自发秩序时,哈耶克首先对“秩序”进行了界定,“所谓‘秩序’,我们将一以贯之地意指这样一种事态,其间,无数且各种各样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我们对整体中的某个空间部分或者某个时间部分所作的了解中学会对其余部分作出正确的预期,或者至少是学会作出颇有希望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1]。
哈耶克将秩序区分为两种,即“人造的秩序”和“增长的秩序”。
在希腊语中,用taxis(外部秩序)来指称人造的秩序,用kosmos(内部秩序)来指称增长的秩序。
外部秩序是一种源于外部的秩序或者安排,是一种人为建构;内部秩序是一种自我生成的或者说源于内部的秩序,在英文中最合适的称谓则是自生自发秩序。
接着,哈耶克试图通过对外部秩序和自生自发秩序的对比,来分析自生自发秩序的特征。
外部秩序比较简单,自生自发的秩序相对复杂;外部秩序是具体的,自生自发的秩序是抽象的;外部秩序具有特定的目的,自生自发的秩序很难说有什么特定的目的。
进而,哈耶克对自生自发秩序的型构进行了阐释,“自生自发秩序的形成乃是它们的要素在应对其即时性环境的过程中遵循某些规则所产生的结果”[2]。
哈耶克作品 感觉的秩序 探寻理论心理学的基础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感知的社会性。哈耶克认为,人的感知过程并非像镜子一 样简单反映外界刺激,而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解 读和重构。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感 知和认知的新视角。
"自由并非无政府状态,而是在秩序中实现个体的最大自由。"
哈耶克强调了秩序对于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在一个合理和有 秩序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这样的社会需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以确保 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只有在一个充满秩序的社会中,个体才能真正实 现自己的价值和自由。
哈耶克作品:感觉的秩序:探寻理论 心理学的基础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心理学
秩序
力作
基础
通往奴役之路
心智
自由宪章
探寻
秩序
感觉 知识
集中
感觉
抽象
又一
具体
体现
进行
社会经济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感觉的秩序》一书中的精彩摘录展示了哈耶克对于感知、秩序、自由和市场 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重新审视这些摘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哈耶克的思 想体系,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阅读感受
《哈耶克作品:感觉的秩序:探寻理论心理学的基础》读后感
当我们深入探究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探寻理论心理学的基础》时,不禁被 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对心理学基础的深入挖掘所吸引。这本书不仅是对心理学理 论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认知、感觉和行为的根本性质的一次深刻反思。
哈耶克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知识的 分立性,即没有任何个体能够掌握所有知识。因此,决策应当分散化,让每个 个体基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决策。这种分散化的决策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个体 的知识和智慧,提高决策效率和适应性。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就是一种典 型的分散化决策方式,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反映个体决策的结果。
哈耶克理论介绍
3
知识的有限性 不仅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人类总体知识
也不可能是完备的 知识的分散性 即使这种有限的知识也是分散在每个个人身上, 离开个人不存在总体知识,个人掌握的知识对自 己最有意义 个人的价值所在,也是个人主义的逻辑前提 因此,经济学研究的不应仅仅是如何配臵“给定”
的资源的问题,而更应该是如何运用知识,即让分散
13
这是哈耶克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他的理论的基础是知识的分散性,没有任何人是全知
全能的,没有任何人能对社会作出一个全面的设计, 因此,应当让每个人自由地在各个方向上探索,而国 家不能为每个人设定目的和努力的方向,相反,国家 的作用仅仅在于提供一个公正的规则体系,让每个人 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并通过市场制度利用他人的 知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在公正规则体系下,这样 对私人利益的追求,将会造福于他所不认识的人,从 而推进社会的公共利益。
10
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批判不仅关心效率问题,对于社
会主义制度下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还能保留多少也非 常关注。 取消私有财产制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不仅会导致经济 的毫无效率和停滞不前,并且,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必 定导致思想的国有化,即从根本上取消个人自由,建 立极权主义统治。
11
哈耶克认为的真正的自由乃是一个否定性的
或减少对商品的购买。
9
他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看法:个人的理性可能知道和实施的
事情是有限的,最好的社会应当以这一前提条件为基础, 而不能以人的理性无所不能的信念为本。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种种有序的结构,但它们是许多人的行 动的产物,是进化过程的产物,而该过程的结果则不是任 何人曾预见的或设计的。 哈耶克称这种秩序为“自发秩序”与社会主义的“组织秩 序”相对。 自发秩序的典型当属市场机制,这已得到普遍接受。 语言、道德和法治这些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某个天才发明或 人为设计出来的制度,实际上也是进化过程的产物。
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原理的几点认识
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原理的几点认识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被誉为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对经济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提出了“自生自发”社会秩序的原理,下面是我对这一原理的几点认识。
1.自由秩序的形成哈耶克认为,社会秩序不是由于中央计划或者人为干预而形成的,而是由个体的自由行为和互相合作而自发产生的。
他将这种自由秩序称为“自生自发”的秩序。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市场交换、合作分工等形式,完成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
这个自由秩序可以自发调整和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地满足个体的需求。
2.分散的知识与信息哈耶克认为,社会中的知识是高度分散且无法由任何个别机构完全掌握的。
每个个体只能掌握其所在环境和局部的知识,并根据自身的判断和信息作出决策。
因此,中央计划是无法运用这些分散的知识进行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
只有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和利润的信号,才能将个体的分散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知识与力量的分离哈耶克强调,自由社会的秩序要求将知识与权力相分离。
权力的集中会导致知识与信息的流通受限,从而阻碍了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相反,个体的自由行为和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广泛流通,并促使创新和进步。
因此,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保护个体权利和公正的法律制度的维护者,而不是干预市场的资源配置。
4.演化的市场秩序哈耶克将自由市场比作一种演化的现象,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过程。
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选择机制,不断调整和演化,形成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秩序。
这种市场秩序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
与之相比,中央计划的特点是僵化和不灵活的,无法及时根据变化的需求做出调整。
5.自由秩序的局限性哈耶克也承认自由秩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的基本原理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人行动的自由,还包括一种秩序,即自由秩序。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知识分散原理哈耶克认为,知识在社会中是分散、不完全和局部化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或团体能够掌握全部知识,也无法预测未来发展的情况。
因此,中央计划者无法有效地管理整个经济体系。
相反,个人和企业通过市场交换信息和知识,并根据自身利益作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
2. 自发性秩序原理哈耶克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行为。
这些行为在没有中央指导或计划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自发性秩序。
这种秩序不是出于某个人或团体的意志,而是由无数个体的自主决策和相互合作所形成的。
这种自发性秩序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市场是个体之间自由交换的场所,通过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3. 规则与秩序原理哈耶克强调,一个自由社会必须建立在一系列规则之上。
这些规则不仅仅是法律和法规,还包括传统、习俗和道德准则等非正式规范。
这些规则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框架,在其中个体可以自由地行动,并使得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合作。
这种规则与秩序的结合使得社会能够在无中央计划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和繁荣。
4. 自由与正义原理哈耶克认为,自由并不是一种目标或价值观本身,而是一种手段,用于实现正义。
他将正义定义为“按照公平原则对待每个人”。
在一个自由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回报。
自由的市场经济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从而实现正义。
5. 限制权力原理哈耶克强调,为了保护个人的自由和秩序,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力。
他认为,政府应该只扮演一个规则制定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哈耶克自发秩序名词解释
哈耶克自发秩序的名词解释1. 引言哈耶克自发秩序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行为在没有中央计划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
本文将从概念的来源、基本特征、形成机制以及与计划经济的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2. 概念来源哈耶克自发秩序的概念源于哈耶克对于计划经济的批判。
在哈耶克看来,计划经济试图通过集中决策和指导来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但却忽视了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的分散性。
他认为,经济系统是由无数个个体的行为所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分散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
因此,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取到所有的信息,也无法做出最优的决策。
哈耶克认为,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充分利用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形成一种自发的秩序。
3. 基本特征哈耶克自发秩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3.1 分散的知识哈耶克认为,知识是分散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每个个体都只能了解到自己所处的局部环境和具体情况。
这种分散的知识包括个体对于自己的需求、资源的利用情况、技术的掌握等方面的信息。
而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取到这些分散的知识,因此无法做出最优的决策。
只有通过市场机制,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才能实现。
3.2 自发的秩序在哈耶克看来,个体的行为在没有中央计划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一种秩序。
这种秩序不是由某个中央机构或个别人为之设计和控制的,而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所决定的。
个体在市场上通过交换和竞争来追求自身的利益,而这种追求利益的行为却能够产生一种整体上的有序结构。
3.3 逐步的演化哈耶克认为,哈耶克自发秩序是一种逐步演化的过程。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是基于局部的信息和反馈,而非全局的知识。
通过市场机制,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学习可以促使经济系统逐步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4. 形成机制哈耶克自发秩序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交流、竞争和演化三个方面。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
市场秩序是自生自发的秩序提要哈耶克跳出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提出了市场是一种自生自发的秩序,他将个人分散的知识论运用到经济活动领域,认为自生自发的市场秩序源于人们的自由。
他重视市场的竞争,并认为竞争是一种发现的过程。
但这种自由和竞争不是无责任的,哈耶克为此提出法治是市场秩序的保障,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认为法治不仅规范和保护了人们的自由,同时也限制了政府的权力。
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秩序的规范,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耶克;自发秩序;市场毋庸置疑,哈耶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的生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的社会理论宏大而庞杂,但他的思想主题却非常集中,即“社会理论的整个任务,乃在于这样一种努力,即重构存在于社会世界中的各种自生自发的秩序。
”在哈耶克所论述的各种启发秩序构成的集合中,市场秩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子集。
“市场秩序”是他全部社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运用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概念,是解读当今市场秩序理论的最佳理论工具,从而也是深刻认识当今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
市场可作为一种秩序被讨论,这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
至今为止对于市场的讨论,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市场秩序作为既定的,讨论在市场这一秩序下经济的运行;一种是把市场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合在一起,讨论整个制度体系的演变。
第一种讨论发展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第二种讨论则包容着众多的学派,运用新古典范式对于制度进行讨论的新制度经济学,与坚持斯密传统讨论制度问题的经济学一起,都把市场秩序与政治法律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在这样的研究下,政治、法律的研究与经济的研究成为可分开的。
这种两分的研究,使得市场的功能被理解为单一的,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交换、配置资源的场所,而至于市场秩序本身的调整,则属于政治法律层面的事情。
哈耶克对于自生自发秩序的讨论,并没有在具体的经济活动层面展开,很大程度是在政治法律层面展开的。
哈耶克论秩序、正义与自由
这 种 自生 自发
“,
就抽 象 性而 言 人造 秩序是 具体 的 存在能够 被 察
,
,
,
秩序能协助 我们去应对 因对 于无数事 实 的无 知而 产生 的困境 还 有 助于 利用分 散在个人手 中的特 定时 空 的实践知 识
, 。
内 部 秩 序不 一 定 显 示 在我 们感官 面前 其存在的 认 知 需建 立 在
,
“
”
是 由于 组 织 是有意设计 之结果 它 总是针对设计者的 目标而 造成
, ,
哈耶 克看成是 人 类 一 切其 他价值 的源泉 自由有助于 人们 利用分散 的知识 克服 无知
, ,
生 但 自生 自发秩 序并非 由一 外 在 机构所 创造 故它并无 目 的 但 自 发 自 秩序 是继 续存在 于 其构 成要 素 的 各 自有 目的 的行 动之上
“ ”
,
”
竞争
人 类社会 中有种 种 自发力量 促使社会不
、
,
也是 有效 社会秩序 进化 的 必 要 条件 竞争 同样 依赖 一 般 性规则 的 适 用而 存 在 因 为 竞争欲 发挥作用 不仅需要如货 币 市场 信息体
,
自生 自发 秩 序 也是哈 耶 克承 继从 休 漠 亚 当
斯 密到
“
,
、
、
弗格森等 英 国传统 理 性 主 义 的理论 主 张再加 以发展 而 成 在伏 尔泰
系等制度 的有 效组 织 而 有 些 制度靠私人 企业 是 无 法提 供的 它 还
首先 需要有一 套合适的法律体 系的存在 该法律体 系 旨在保护 竞争 还 能使竞 争更有助 益
, , ,
,
,
提 出 如果你 想要好法 律 烧 掉 己 有 的 自己 制定全 新的 这个 不理 性 的理 性 时代
对哈耶克自发秩序的界定与评析
地利用 “ 分立 的个人 知识” ; 正 是 因 为 自发 秩 序 不 依 赖 于个 别 人 的具 体 命 令 , 相 对 比组 织 或 人 造 秩 序 而 言, 它能 够 与“ 大社 会 ” 的发 展 相符 合 , 而 后 者 从 根 本 上 忽 视 了人 类 理 性 的 有 限 性 和 因 现 代 社 会 种 种
个具 体 的 目标 , 是“ 人 之 行 动 而 非 人 之 设 计 的 结
西方 最有影 响力 的思 想家之 一 , 自发 秩 序 理 论 是 其 思 想 的核心 , 但 是 哈 耶 克 对 什 么 是 自发 秩 序 始 终 没
有 给出一个 明确 的定 义 , 而是 根据 不 同的主题 对其
进 行 不 同的表述 , 其 中最 为 常 见 的 是 将 这 种 类 型 的
秩序表 述为“ 人 之 行 动 而 非 人之 设 计 的产 物 ” 。这
个界 定显然 过 于模糊 , 无 法 反 映 自发 秩 序 内 涵 的 丰
富性 。本文通 过 梳理 和分 析 哈 耶 克 的著 作 中对 自
自发 秩 序 独 立 于 具 体 目 的 , 所 以 就 能 够 更 充 分 有 效
自发 秩 序 即 “ 自生 自 发 ” 秩序( t h e s p o n t a n e o u s o r d e r ) , 在 哈耶克 的著作 中, “ 自生 自发 ” 秩 序又 常被 称作“ 内部秩 序 ” ( t h e i n t e r n a l o r d e r ) 或“ 扩展 秩 序 ” ( t h e e x t e n d e d o r d e r ) 。哈耶克 一直关 注两 种秩 序类 型 的区分 , 并 以此 作 为 其 理 论 批 判 的 出 发 点 。 在 哈 耶克 看来 , 与 自发 秩 序 相 对 应 的 是 一 种 建 立 在 命 令
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法律理论
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法律理论哈耶克(F.A. Hayek)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于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哈耶克的知识观与法律理论,并分析其对于法治的贡献。
一、哈耶克的知识观哈耶克的知识观强调个体之间信息的分散性与局部性,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知识的有限性。
他认为,社会的知识无法由中央计划者所掌握,而是分布在每个个体的头脑中。
只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才能将各种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社会的智慧。
在经济领域,哈耶克反对中央计划经济,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他认为,自由市场能够利用价格机制来传递个体之间的知识,使得各种分散的信息能够自由流动和交流。
因此,他对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立场持否定态度,认为政府只应当制定保护产权和维护竞争的法律框架,而不应过度干预市场。
此外,哈耶克的知识观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政治和法律。
他认为,政治决策应当尽可能地由分散的个体去做出,而不是由中央权威所决定。
他对于权力下放和限制政府权力的主张,与他在经济领域的观点一脉相承。
二、哈耶克的法律理论哈耶克的法律理论主要包括法律的演化论和法治的概念。
1. 法律的演化论哈耶克认为,法律并非是由人为设计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的。
法律的形成源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市场机制来逐步发展和完善。
他批判了一些法律主义者对于法律的抽象定义和规划,主张从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体系。
2. 法治的概念哈耶克对于法治的理解以权利保护和法律适用为核心。
他认为,法治是指个体在契约和法律之下,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
法治的存在可以保障个体的自由和公正,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哈耶克的法律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以及法律的限制和保护。
他主张法律应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制度,而非人为设计的工具。
他的观点与传统的法律主义有所不同,更加注重法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
简评哈耶克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在科学主义思潮日益得到人们关注的今天,如何看待科学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关涉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回顾一下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那场关于科学主义的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理解科学主义是大有裨益的。
正如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指出的那样:“有两种思考事件的方式,一种方式是沿循着事件,采撷它在历史中的实现,它在历史中的状态,以及它的式微;另一种方式则是追溯事件,像置身于生成中一样置身其中。
”[1]在这里我们更愿意采取第二种方式,因为只有回到历史本身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作为科学主义思潮发展历程中的著名的争论,哈耶克所提出的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论证方式,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支持或反对科学主义者的阐释中见到。
因此,在当前重新审查哈耶克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科学主义也会提供一种很好的视角与借鉴。
一哈耶克对科学主义批判的缘起众所周知,F·A·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二十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他一生建树颇多,但是在他所有这些成就中,始终存在一条终生未变的主线,那就是对科学主义以及它的各种衍生后果的批判。
哈耶克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1942-1944年,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后来这些论文汇编成书,就是著名的《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在这部书中,哈耶克系统地论证了他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在详细分析他的论证之前,有必要对于哈耶克写作这本书的缘由进行一些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哈耶克的主题,以及对于理解我们今天遭遇到科学主义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我看来哈耶克之所以对科学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批判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哈耶克的学术传承;其二,时代的挤压。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学术传承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考察问题的视角,哈耶克作为奥地利学派米塞斯(L·Mises)的学生和学术伙伴,自然在思维方式上受到极大的影响。
自此,他接受了贯彻一生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正如他在1944年的著作中写到的那样:“我所努力捍卫的真个人主义在现代的发展,始于约翰·洛克、尤其是伯纳德·孟德维尔、大卫·休谟,后由经由乔赛亚·塔克、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以及他们伟大的同时代人埃德蒙·伯克的努力而首次达致了其鼎盛时期。
哈耶克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是20世纪重要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观点和贡献。
以下是哈耶克关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主要观点:
知识的分散性:哈耶克认为,知识是分散在社会的各个个体中,没有任何一个集中的机构或个人能够完全掌握全部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分散的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个体应该自由地运用和传递自己的知识,而不依赖于中央计划或权威。
自由市场与竞争:哈耶克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机制是有效利用分散知识的方式。
他认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将分散的个体知识整合起来,通过竞争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的产生。
他强调市场经济的自发秩序和价格体系的信息传递功能。
受限知识与计划经济:哈耶克批评了集中计划经济的模式,认为中央计划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和经济的失调。
他强调了受限知识的概念,即个体只能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一小部分,无法全面把握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
法治和个人自由:哈耶克主张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秩序,保障个体的自由和财产权利。
他认为自由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创造力,为社会创造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哈耶克的思想强调了知识的分散性和个体自由,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机制作为有效运用和整合分散知识的方式。
他的思想对于理解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
哈耶克思想简介
哈耶克思想简介哈耶克是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主义者,也是20世纪罕见的社会科学家。
虽然哈耶克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经济学范围。
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涵盖的范围从纯粹的经济学到理论心理学,从政治哲学到法律哲学,从科学哲学到思想史。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方方面面,哈耶克绝不是玩票,而是见解卓著。
不过,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于,作为一位自由主义者,坚持和重申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
英国学者伯林的划分。
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
哈耶克自己也曾划分过两种类型:本专业中的万事通,和困惑型人物。
前者对自己的专业了如指掌,熟悉古往今来各种见解,大多数成功的教师、作家和演说家,都属于这类人物。
哈耶克也将这类人称为记忆型的天才。
困惑型人物则凡事都要自己问个为什么,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己思考的过程。
他们记不住别人说了什么,他们总是把别人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考中。
他们总是让六经注我,他们固执己见。
他们从各个方面思考,进行探讨,经常是围绕着一个主题。
哈耶克就是这类天才的典型。
第一部分、哈耶克的思想谱系哈耶克1899年5月8日于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92年3月23日去世。
他足够长寿,经历了整个20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
亲眼看到了自己所钟爱的观念,自由主义的衰落,及复兴的全过程。
看到极权主义兴起和崩溃的过程。
一、 哈耶克的生平第一阶段:维也纳时代维也纳哈耶克思想成长的时代,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
他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之后,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1921-1923)。
从思想、知识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的维也纳是维也纳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也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非常生动地描述了19世纪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那段岁月奥地利、主要是维也纳的气氛。
他在回忆录的第一段话就是“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千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导读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导读《自由秩序原理》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于1973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在经济学和政治哲学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它详细阐述了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的原理,对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自由秩序理论。
本书的导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自由秩序的概念哈耶克认为,自由秩序是一种由无数个个人自发形成的秩序,而不是由中央计划或者集体决策所制定的秩序。
他批判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掌握法则和中央计划经济的理念,主张遵循自由市场的原则,允许个体自由地选择、交易和竞争。
二、知识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哈耶克强调了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和价值。
他认为,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是分散、局部的,没有任何一个中央机构或个人能够完全掌握所有知识。
只有在市场经济中,通过竞争和价格机制,个体的知识和信息才能通过自发的方式得到最佳的利用。
三、秩序的竞争与适应哈耶克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市场和自由之间的动态关系。
他认为,自由市场的竞争使得不断有更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出现,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会和需求。
市场上的自由竞争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促进创新和进步。
四、个体自由与社会正义哈耶克在本书中与社会正义的概念展开了辩论。
他认为,个体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而不是平等或者公平。
追求平等和公平会导致集体主义和专制,限制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他主张个体应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通过竞争和市场机制来实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五、法治与自由秩序哈耶克在书中提到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自由秩序的实现需要法治的保障。
只有在法律的引导下,个体的自由才能得到保护,并且市场的竞争才能公正进行。
哈耶克强调了个体在法治下的权利和责任,提倡以法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导读,读者能够初步了解《自由秩序原理》的主要内容和主张。
哈耶克在这本书中对市场经济和自由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对个体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哈耶克自发秩序名词解释
哈耶克自发秩序名词解释哈耶克自发秩序是指由个体的自发活动和互动所产生的一种秩序或规则系统。
这个概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来批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中权力和控制。
在哈耶克自发秩序的理论中,个体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认为,个体的知识和信息是分散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中央权力所完全掌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部知识和经验,只有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些个体的知识才能被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在哈耶克看来,社会的秩序和规则并非是由某个集中的权力机构所设计和强加的,而是通过个体和小团体之间的自发活动和互动所形成的。
他将这种由个体行为所构成的秩序称为“自发秩序”或“内在秩序”。
这种秩序并非是人为设计的,也无法通过人为干预来完全掌控,而是由个体的自主选择和竞争所决定的。
哈耶克认为,自发秩序是一种无形的规则系统,它是通过个体的不断演化和试错过程中产生的。
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选择行动,不同的行动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和后果,从而促使个体进行调整和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更有效的行动方式逐渐被个体所采纳和传播,从而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和持续的秩序。
哈耶克自发秩序中的规则并非是由中央权力所制定的正式规定或法律,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自主行动和契约来形成的。
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基于彼此的共同利益和需要,通过市场机制、竞争和价格信号等方式来调整和协调个体之间的行动。
个体在自由选择和竞争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利益,同时也为社会整体的利益作出贡献。
哈耶克自发秩序的理论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都有很大的启示。
在经济方面,他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价值,认为市场是一种自由和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政治方面,他批评集中权力和控制的弊端,主张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在社会方面,他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认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依赖于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自发秩序的起源和概念 • 自发秩序的理论基础 • 自发秩序在实践中的应用 • 自发秩序的挑战与批判 • 哈耶克对自发秩序的贡献 • 自发秩序的未来发展及影响
01
自发秩序的起源和概 念
起源
源自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追求 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市场秩序会自然形成,并促进社会整体 福利的提高。
05
哈耶克对自发秩序的 贡献
理论贡献
强调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通过价格机制和供需关系,市 场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
反对计划经济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计划者无法完 全了解市场信息,同时计划经济也缺乏竞争机制的激励。
法律和制度的必要性
哈耶克认为法律和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通过保护私有 财产权、合同自由等制度,市场能够实现有效运行。
市场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
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的秩 序,它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创新 和经济增长。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价格 机制和竞争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 供求关系得到平衡,从而实现资源的优 化配置。
VS
企业家精神
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 角色,他们通过创新和承担风险来创造价 值。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通过预测市场 需求,灵活调整生产方向和规模,从而获 得利润。
社会问题
社会不公
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发地协调社会资源,但是 ,市场机制也会导致社会不公。一些人可能因为运气不 好或者出生背景等原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可 能会导致社会不公。
社会道德
哈耶克的理论是基于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道德观的, 但是,这种道德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在一些人 看来,市场机制可能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总目录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总目录佚名【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I0001-I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2012年第1期目录【诺贝尔经济学奖述评】宏观经济政策:递归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开创研究与应用——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贡献综述………………… 刘三林,彭穗生,吴华维(5)【经济与管理】国际竞争力视角下金砖国家发展优势评析………………………………………………… 蔡春林(13)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的物流需求研究…………………………………………………… 甘蜜(18)风险管理方法流程化体系研究…………………………………………… 邓修权,张迪,陈俊杰(25)Avey心理所有权问卷的修订及与相关工作态度的关系… ……………… 陈浩,惠青山,奚菁(31)【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社会救助的路径探索——以广州市JS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 ………………………………………… 朱静君(39)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广州仁爱社会服务中心的社工服务购买为例… ……………………… 余冰,郭伟信(46)【法与社会】以地方政府行政权为依托的纠纷解决之理论构建………………………………………… 邵俊武(51)驰名商标自我淡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防范对策……………………………………… 王晓先(57)对我国诚信原则理论的质疑和建议………………………………………………………… 吴明捷(62)【社科探索】芬兰现代设计教育——小国大设计的典范体系…………………………………………………………… 方海(66)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特点及其与英语成绩关系的研究… …………………… 曾细花,罗嘉文(72)基于材料特性的产品创新设计……………………………………………………… 郎丽娟,蒋雯(77)公告…………………………………………………………………………………………………… 封三2012年第2期目录【社会工作】特别策划——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研究…………………………………………………(主持人:谢建社)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解读… ………………………… 柳拯(05)城市居民社区工作服务需求及其模式探索——以广州为例………………………………………………………………………… 谢建社(13)新生代劳务工的现状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基于深圳、广州、东莞的实证调查… ……………………………………… 李晓凤,李羿琼(19)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 阎安(27)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在学校偶遇咨询个案中的运用——以一个宿舍适应困难大学生个案为例…………………………………………… 冯博雅(33)【经济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典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偏好特征………… 唐更华,龙汝辉,黄翠珊(39)基于VAR模型的商品房空置率与CPI关系研究………………………………… 周金革,杨国清(45)耗尽性分配定理与广东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 贾功祥,谢湘生(50)【法与社会】WTO的和谐理念初探——WTO法的一种中国式解读………………………………………………………… 文强(54)我国新一轮知识产权法修订中的损害赔偿制度协调研究………………………………… 黎运智(60)【社科探索】试论公共精神的哲学意蕴——基于现代性的考量………………………………………………………………… 刘鑫淼(65)从国家学位走向大学学位:中国学位制度转型的趋势…………………………… 朱平,赵强(71)丹尼尔·笛福的保险互助思想述评………………………………………………………… 谭磊(76)公告…………………………………………………………………………………………………… 封三2012年第3期目录【社会工作】英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历史演变轨迹与结构性特征………………………………… 刘继同(5)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机制建构的思考——基于江西的实证研究……………………………………………………… 银平均,王丽(16)大都市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社区服务需求——基于上海的调查…………………………………………………………… 刘东,何雪松(25)机构照顾与居家照顾的比较——以残疾人服务为例………………………………………………………… 肖小霞,黎敬兴(34)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观念的冲突与社会共识的达成——以陈光标事件为切入点的分析…………………………………………………… 方英(40)【经济与管理】基于模糊图的模糊社会网络定义及其性质分析… ………………………………… 廖丽平,胡仁杰(46)IT能力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学习型文化的调节作用… ………………………………区洁容,谢卫红,王永健,蒋峦(52)【法与社会】不能犯的可罚性研究………………………………………………………………… 余向阳,梁博文(58)能源生态化进程中的公众参与探究………………………………………………………… 林晶(67)【社科探索】关于坚持人民最高位置的思考……………………………………………………………… 杨兴林(71)基于教育质量观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杨晓霞,张翼,杨青松(77)广东工业大学“学院院长”“百人计划”人才招聘 (Ⅰ)公告…………………………………………………………………………………………………… 封三2012年第4期目录【社会工作】本刊特稿——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 ……………………………………………(主持人:谢建社)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 …………………………………… 柳拯,黄胜伟,刘东升(5)特别策划——志愿服务…………………………………………………………………(主持人:谭建光)中国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政策分析………………………………………………………… 谭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绩效评估研究… ……………………………………………… 陈天祥,叶彩永(24)中国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发展… ……………………………… 陈涛,巫磊,何志宇,谢景慧(31)【博士论坛】专题策划——独生子女与移民婚姻问题… ……………………………………………(主持人:陈友华)独生子女家庭的资源稀缺性与婚姻形式…………………………………………………… 黄亚慧(38)农村婚姻移民的家庭融合及对其异地适应的影响…………………………………………邓晓梅(44)农村外来婚配与本地婚配夫妇婚姻质量比较研究——以江苏吴江为例…………………………………………………………………… 周建芳(49)【社科探索】新时期以来留学归国人员社会影响力研究… ……………………………………… 苏一凡,刘国建(57)论园艺审美与思维培养…………………………………………………… 何少云,曾美玲,赵国璇(6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李伟东(69)图书馆用户数字资源利用行为实证研究…………………………………………………… 张静(74)梁启超国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贾广东工业大学“学院院长”“百人计划”人才招聘 (Ⅰ)公告…………………………………………………………………………………………………… 封三2012年第5期目录【本刊特稿】深化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思考(主持人:林卡)关于深化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 柳拯,刘东升,黄胜伟(5)【社会工作】灾变社会工作中的社会资本重构路径分析——以5·12四川地震灾区为例… …………………………………………… 史铁尔,王松(13)风险社会视角的灾难与社会工作——台湾经验…………………………………………………………………………… 刘晓春(18)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嵌入性”建设——以湖南省为例……………………………………………………………………… 李斌(24)社会技能训练与精神健康工作的实践研究——以“同舟共‘技’”病友小组为例… ……………………………… 沈黎,刘晴暄,蔡维维(30)自闭症家庭的需求与社会工作介入——来自深圳120个自闭症家庭的报告… …………………………………… 倪赤丹,苏敏(36)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为例………………………………………………………………… 崔娟(42)【社会管理】政府间区域共识价值协作的原则与“长三角”实践… …………………… 赵定东,沈燕维,余知(47)政府机构改革中的“怪圈”探析——兼议完善大部制改革的方向… …………………………………………… 崔连锐,徐鲁航(55)【社科探索】论我国技术标准的法律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邵俊武(62)试析西方公共外交的实施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林逢春(69)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杨文斌(76)面向移动业务公众客户的中国电信促销研究…………………………… 谢芳明,张光宇,吴程彧(82)广东工业大学“学院院长”“百人计划”人才招聘 (Ⅰ)公告…………………………………………………………………………………………………… 封三2012年第6期目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制度研究………………………………………………………………… 徐道稳(5)医务社工“四步服务”法干预医患关系的效果研究……………………………… 祝平燕,柳大川(12)社区工作视域下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的目标定位探讨——以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为例… ………………………………… 林诚彦,张妙娟(20)“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的效果产生机制——一项贫困大学生实务的治疗性元素分析………………………………………… 魏三珊(27)【社会政策】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结构批判政策分析模式初探——以我国问题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政策为例……………………………………… 李晓凤(32)“他者的我者性”:角色转换与福利认同——基于福利供给过程中“认亲”现象的理论解读………………………… 纪文晓,陈涛(38)【社科探索】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 陈德中(44)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要素分析… ……………………………………… 王义宁,赵宇宏(51)基于广州城市特色的建筑教育实践探索……………… 朱雪梅,周祥,刘旭红,谢浩,林垚广(56)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史磊,罗嘉文(60)员工敬业度、职业倦怠与组织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交通运输类企业的数据… …………………………………………… 晋琳琳,陈浩(65)吞武里王朝时期的泰国华人社会及其特点………………………………………………… 黄素芳(72)女性魅力与活动自由——论当代礼服造型设计理念………………………………………………… 杨树彬,常芳(77)2012年总目录 (Ⅰ)广东工业大学“学院院长”“百人计划”人才招聘 (Ⅴ)公告……………………………………………………………………………………………………………………… 封三。
汪丁丁: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
此处“感觉秩序”,根据哈耶克的解释,相对于“物理秩序”而言, 受了康德之后哲学思辨的影响——在“好”的方向上,在不能确定“物 自体”的任何性质及其(物理)“秩序”之前,只能,或至多可能确 定主观感觉及其秩序。不仅在思辨方面像德国人,而且在文字安排方 面也像德国人,哈耶克这本书虽然分“章”,但也像黑格尔著作那样 划分了“节”(这样便不会因版式的不同而发生引文差异)。例如,第 八章共有 98 节。故我这篇导读在引用原文时,将一律采用哈耶克原 著的章及节号。
有鉴于此,我们应充分理解克吕弗在“导言”里关于哈耶克“认 识论-心理学”思路的下列看法:(1)哈耶克认为不存在“给定的” 现象,任何“现象”都是脑内神经系统对系统外部和内部“刺激”信 号加以分类的结果,而“分类”,无非就是马赫所论的“关系”;(2) 哈耶克的“分类-差异”理论必须基于休谟的“相似性”学说。对休 谟而言,一切经验的结论必定可以表达为“相似的原因导致相似的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感觉秩序到竞争秩序——哈耶克的分散知识说及其批评陈德中【摘要】As is well known, Hayek puts forward his dispersed knowledge theory based on his criticism of the theory of "perfect knowledge", where he criticizes the concept of stationary equilibrium alleged by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And as is usually ignored, Hayek argued furthermore that facts in social sciences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epistemic subject, and that we rely on a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of objects to organize our knowledge.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offers an explanation to Hayek' s dispersed knowledge theory, while the organizing of dispersed individual knowledge is wholly dependent o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s a discovery procedure. Hayek' s overemphasis on the rol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s criticized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such as L. Liggio and L. Hurwicz, with the latter arguing, contrary to Hayek' s famous standpoint, agains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at spontaneous disorder should demand human intervention. Such criticism leads to the birth of modem mechanism design theory.%哈耶克从批评传统经济学静态均衡概念入手,对相应的“完美知识”假设提出了批评,从而提出了分散知识的概念。
一个为研究者忽略的问题是,哈耶克进一步认为,我们是依赖于特定的类分系统来整理知识的,事实高度依赖于认识主体。
知识的主观类分说为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说构设了逻辑依托。
而对分散的个人知识的处理完全依赖于一个作为发现程序的市场竞争。
但是哈耶克对于市场竞争作用的过分强调受到了当代学者赫尔维茨等人的批评。
批评的核心是人类是否可以干预自发演进的秩序。
一般认为,“自发失序”必然要求干预。
赫尔维茨等人的质疑促成了当代“机制设计理论”的形成。
【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7页(P44-50)【关键词】哈耶克;分散知识说;类分系统;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机制设计【作者】陈德中【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哈耶克的知识分散说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假如知识分散说是成立的,那末对于无所不包的中央计划经济的批判就是合理的。
本文通过对哈耶克以《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和《感觉秩序》为代表的早期论文与著作的解读,解析哈耶克从感觉秩序到经济秩序思想的确立过程,重点集中在他的分散的个人知识说、竞争作为发现过程说及感觉类分系统对于世界的类分方式等问题。
同时,本文将追踪对于哈耶克知识分散说的一些重要的当代批评。
这些批评将为社会机制设计的可能性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从而也就构成了对于哈耶克知识分散说及其现实意义的重要修正。
一、人的知识是分散的在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竞争的意义》以及《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知识》《经济学与知识》等文章中,哈耶克完成了从知识观到秩序观的完整思考。
在《经济学与知识》一文中,哈耶克提出,传统的均衡分析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单纯追求内在的一致性,是一种进行静态分析的逻辑构架。
这种分析模式只宜于解释单个个体行为,而不宜于解释许多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想解释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需要引进新的因素。
为了回答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决策均衡的影响,哈耶克对传统均衡概念提出了几条限定,引进了几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首先,哈耶克认识到,均衡是一个有时间性的概念。
因为即便是对单个个体的均衡关系的分析,也都要以这个人连续执行同一计划为前提,所以“这个人有关知识方面的变化,亦即导致他改变自己计划的变化,都会打乱他在这种知识的变化前后所采取的行为之间的均衡。
”[1]35既然“均衡是一种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一个人的各种行为必然是即时相继发生的,所以,很明显,要想赋予均衡这个概念任何意义,时间的描述都是极其重要的”[1]35。
哈耶克的这一看法批评了许多经济学家把均衡当作是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问题的看法。
其次,均衡应该考虑到其他人的行为的影响。
传统均衡分析假定在某个时期中所有社会成员都在执行其各自的个人计划,并且这些计划在这个时期的开始就已经由个人所决定。
但是,对于不同的计划的协调来说,一个人的计划恰恰包括那些形成另一个人计划的行为。
完成个人计划的行为都要以预期计划所产生的行为后果为基础,所以均衡与预期关系紧密。
每个人的行为都恰好以对其他人的行为预期为基础。
最后,我们无法得到完美的知识。
传统均衡观念需要一个完美市场假设乃至“完美知识”的假设。
“假如人们知道一切事情,他们就处于均衡当中,这种观点十分正确,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定义均衡的。
”[1]44建立均衡的唯一必要条件是“论据的不变性”。
而这些假设条件在哈耶克看来是无法满足的。
与以上几个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相关联,哈耶克转向了对于知识的性质的考察,提出了他的“知识的分散”说。
在哈耶克看来,能够让我们避免上述麻烦的概念是“相关知识”概念,也即与特定的个人有关系的知识的概念。
而这与知识的分工关联密切。
尽管知识的分工与劳动的分工问题非常相似,但是劳动分工早就成为了经济学所承认和运用的基本前提,知识分工却被人们所忽略,以至于在上述的传统均衡分析中,“我们不去表明人们为了创造那种结果而必须拥有何种信息,我们实际上后退到了每个人都知道每件事情的假设上来。
”[1]49哈耶克指出:“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其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实获得的知识为基础。
”[1]51而任何可能偶然获得的更多知识,都将导致计划执行者改变原有计划。
所以,均衡是以相关行动者没有机会了解更多知识为条件。
隐含在这样一个推理中的东西,有可能把我们引导到一个所有社会科学都想回答的问题:“存在于不同头脑中的零星知识的混合,怎样才能造成这样的结果。
……个体的自发活动将会在一种我们能够定义的情形下,引起一种资源的分配。
”[1]52 “经济学与知识”一文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对传统均衡观所依赖的知识基础提出疑问。
这样的追问隐含着许多变革观念的需求,并将我们引导到了对于参与经济行为的个体的依赖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知识”的认识。
这也奠定了哈耶克从考察人的知识的角度考虑经济问题乃至整个社会问题的考察路径。
不过很显然,“对‘时间’的强调,在‘经济学与知识’中取代了对‘主观性’和‘分散的知识’的强调。
”[2]251二、对知识的整理依赖于主观类分系统在促成“分散的个人知识”的观点形成中,“社会科学的事实”一文有着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点似乎为一些哈耶克的研究者如考德威尔所忽略。
[2]251“社会科学的事实”一文,可以说是代表哈耶克数年后发表的《感觉秩序》一书主要观点的提要性文章。
这篇文章讨论了一个容易为一般的研究者所忽略的问题:“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必须讨论哪些类型的事实?”或者说,在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时,我们将哪些事实带入了我们的研究,又将哪些事实排除了出去?我们这样做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哈耶克的回答是:我们需要一个类分系统,根据这个类分系统,我们完成了对于所研究事实的构造与筛选。
“在讨论我们怎样看待别人有意识的活动时,我们总是会依据自己的观念来解释别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把别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对象纳入到根据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来规定的种类或范畴中去。
……我们总是通过设想另一个人处身于我们所知道的对象分类系统,对我们实际看到的那个人的行为添油加醋,而不是从对别人的观察中懂得如何分类;这是因为这些类别都是我们所设想的。
”[1]60根据这样一种看法,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完全都是一些“具有人的特点的”解释。
这些解释“是我们都‘直觉地’认识到,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毫不犹豫地使用,而且所有的社会交往和人们之间的交流都建立在其上的事物的一种状态。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哈耶克马上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科学分析中使用这样一些概念是否合理”。
哈耶克从知识活动的内在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对个体行为及其对象进行分类,并发展这种分类。
我们这些活动,是在把我们进一步研究任务中所需要使用到的材料进行有秩序的排列。
“我们把已作为这种分类的个体行为的不同类别作为要素,再用这些要素来建立假想的模型,从而努力重现我们已知的周围世界中的社会关系模型。
”[1]65这样一种看法面临着追问:难道就没有纯粹的客观事实和客观知识了吗?哈耶克对这样一种观念的回答非常明确:“那种把诸如‘社会’或‘国家’,或任何特别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现象等社会集合体视为在任何意义上都比可理解的个体活动更加客观的观点,是纯粹的幻象。
我要表明的是,我们称作‘社会事实’的,从自然科学使用‘事实’一词的特殊意义上说,和个体行为或他们的对象一样也不是什么事实。
这些所谓的‘事实’,不过恰恰与我们在理论社会科学中所建立的那些模式一样,是一种根据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所找到的要素建立起来的思想模式。
”[1]66在强调主观类分这一点上,哈耶克表现出了奥地利古典经济学的主观主义方法论特点。
而这样的方法论必将把社会行为主体的主观行动与主观意愿作为考察人类生活的基本出发点。
当边际学派以人的主观效用理论来分析经济行为时,他们已经奠定了这样的分析基础。
但是依赖于主观偏好体系的分析工作并没有能够让人们意识到知识的分散特性,人们仍然可以假定我们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